第二章 伤痕小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墙下的红玉兰》
• “伤痕小说”的代表作。 • “大墙文学”的开山之作、 • 是描写特定历史时期监狱生活的第一篇。描写的 是1976年早春发生在监狱大墙内的一幕悲剧:一 位公安局老局长在“文革”期间被关进监狱,受 尽折磨,最后惨遭杀害。 • 作者选择“大墙”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通过一 群被抛进“大墙”的“犯人”的悲惨遭遇,揭露 了“文革”人妖颠倒,是非混淆的现实。
• 4、刘心武小说的特点
• ①关注社会问题,着力描写身边的世相人生,具 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家的敏感。 • ②热忱地赞美人性,呼唤人道主义,关注小人物 的命运,表现出宽广博爱的胸怀。 • ③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和启蒙意识,以写实风格对 社会现象冷静地剖析。
三、从维熙的小说
• 从维熙(1933年-),当代作家。曾任小学教师,报社记 者。1956年开始专业创作。 •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到劳改农场、矿山做工。 • 1978年重返文坛。曾任北京市文联专业作家、作家出版社 社长兼总编辑。 • 1950年发表处女作《战场上》。 • 1955年出版第一部散文小说集《七月雨》。
• 2、“伤痕小说”的代表作品
• • • • • • • • • • 刘心武《班主任》 卢新华《伤痕》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莫应丰《将军吟》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 韩少功《月兰》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郑义《枫》 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 3、“伤痕文学”的 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 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2、刘心武的“伤痕小说”创作
• 《班主任》:发表于《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 • 《醒来吧,弟弟》、《爱情的位置》、《我爱每 一片绿叶》、《如意》等。
• 4、“伤痕小说”的特点
• ①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 • ②表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 • ③恢复并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
卢新华的《伤痕》
1978年春天,在刚恢复高考时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 生卢新华创作了这一短篇小说。围绕这篇小说的争论从校园 扩展到社会,大家对可不可写文革带来的灾难,可不可写犯 错的主人公,可不可写不可挽回的悲剧进行了争论。 《伤痕》描述的是一个家庭悲剧,王晓华的行为代表了“ 文革”大多数虔诚的年轻人的思想状况,她与母亲的“决裂 ”,包含着这一代“革命接班人”的生命悲剧。
• 3、刘心武的整体创作
• 前期:主要描写中学校园生活,以反映“文革” 后遗症的“伤痕小说”、“问题小说”引起广泛关 注。 • 后期:转而描写市民生态和文化人心态,退出一 系列“京城都市小说”,进而创作了一批纪实小 说与“自叙体小说”。
• 《钟鼓楼》、《5 ●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 调》、《王府井万花筒》、《风过耳》、《四牌 楼》、《栖凤楼》。
•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
的伤痕: • ①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 • ②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 ③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 伤痕文学集中于对社会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文 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剧性思索。但在文学上具有 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提出了 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具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 的性质。(宣泄)
• 1978年恢复创作活动后发表和出版的重要作品有: • 《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北国草》、《 风泪眼》、《走向混沌》、《雪落黄河静无声》等中、短 篇小说和散文。 • 其作品注重描写当代中国曾经经历过的历史曲折,展示“ 左”的错误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情节起伏动人,多具有 浓郁的悲剧色彩。
二、刘心武的小说
• 1、刘心武其人
• 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 • 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 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 • 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 • 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 文学奖。
• 刘心武小说获奖情况:
• 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 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 一名; • 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奖; • 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等都曾 获全国性奖项; • 长篇小说《四牌楼》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班主任》
• “伤痕小说”的开山之作。 • 基本故事情节:以张俊石老师接受小流氓宋宝琦插班的过 程为线索,讲述了张老师教育中学生的几件小事。 • 思想性: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 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 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 时代呼声。
第二章
伤痕小说
• 一、“伤痕小说”的源起及创作 • 1、“伤痕小说”
• 以刘心武197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的小说《班主任》 为开端,由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而命名。其创作一直延 续到80年代中期。 • “伤痕小说”是一代中国人在“文革”后发出的第一声悲 鸣和怒吼,其主要思想倾向是揭露和批判“文化大革命” 这场灾难性内乱所造成的影响,展现“文革”给人民带来 的精神和肉体上的创伤。
• 主要人物:谢惠敏、宋宝琦、张老师 • 宋宝琦:无知。“什么书都不读而坠入无知的深渊” • 谢惠敏:品行端庄。但对知识的无知与宋宝琦如出一 辙。无知导致盲从、轻信,认为“凡不是书店出售和 图书馆外借的书都是黑书、黄书”。盲从又加重了她 的无知。
• 张老师:启蒙者形象。
• 通过张老师这个形象开出了根治“内伤”的药方:掌握科 学文化知识,有了知识便有了理性的觉悟,有了理性的觉 悟才能避免宋宝琦式的堕落和谢惠敏式的盲从。 • “更让学生们敬畏的是张老师的那张嘴,人们都说薄嘴唇 的人能说会道,张老师却是一张厚嘴唇,春冬常被风吹得 暴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蹦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 、生动和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的 心田播下革命的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条帚不停 息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 • 知识者不再是改造对象,而是人性的启蒙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