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关于印发《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的

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教委(教育局),委直属中小学,市教科院: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德育首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一步推进我市“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现将《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 1.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2.重庆市中小学学科课程育德基本要求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1:重庆市中小学课程育德指导纲要(试行)

课程育德工作是落实德育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课程改革和德育工作的必然要求。为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育人机制,全面实施我市“和谐育德”教育创新工程,推动我市德育工作求新突破、创高水平、上新台阶,特制定本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

一、指导思想

针对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和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 004〕8号)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以增强学校干部和教师立德树人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基础,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课程育人的作用为出发点,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育德能力为核心,以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发挥课程育德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程育人实效,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二、基本原则

(一)人文性原则。课程自身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要在尊重不同学科本质属性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课程的人文内涵,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处理好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使课程教学既能科学地传承知识,活用知识,又能陶冶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整体性原则。要树立大课程观,充分认识到课程既包含了各种课程类型和课程形态,也包含了各种途径和各种形式的教学;既包含了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也还包括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要把课程育德工作扩大到学校的整个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课程形态来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三)层次性原则。课程育德工作要做到循序渐进,根据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的特点

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等,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正确的理想信念,逐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四)主体性原则。只有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在课程育德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不断促进教师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师生对话,加强体验学习,加强问题探究,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发展。(五)多样性原则。要通过国家、地方、校本三级德育课程的实施来促进课程育德工作。国家德育课程是根据公民基本素质发展的一般要求设计的课程,集中体现国家教育的性质与意志,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地方德育课程是充分利用地方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传统等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德育课程的补充,反映地方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具体要求。校本课程是各校根据学校办学特点,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开发的课程,要通过三级课程的实施来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实效性。

三、主要任务

(一)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学校和广大教师,要增强课程育德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课程管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过程中实施德育。学校应把课程育德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任务,增强全体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育德能力。广大教师应把课程育德工作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不断增强课程育德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把握育人契机,处理好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创设具有育德价值的生长点,使学生得到做人做事的及时指导。要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增强科学求真、人文致善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提高课程育德质量。

(二)建设与现代教育观相符合的课程文化

要高度重视新型课程文化的建设,努力打造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型课程文化。课程学习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主阵地, 文化是课程实施过程的养份。新型的课程文化要求教师牢固树立现代课程理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突出课程的生成性和延展性,强调教学的互动性和协商性,有效促进师生民主对话、合作探究、多元发展、共同成长,努力营造和谐育人的文化氛围,建构并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文化,让良好的课程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三)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要通过课程育德工作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特别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促进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使“关爱、责任、规则、诚信、公正、尊重、包容、合作”等基本道德品质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传承。要帮助学生规范行为习惯,确立远大志向,增强爱国情感,牢固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具有基础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感、民族精神、世界眼光和国际交往能力的新时代青少年。四、途径方法

(一)努力发掘课程内容中的德育资源

要根据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努力开发各科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克服学科课程育德“贴标签”的状况,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科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实施德育的过程。真正把素质教育有机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不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个性化成长,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广泛开展与教学内容相衔接的各种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