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徽州风俗

合集下载

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

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

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江淮文化-古徽州的人生礼仪是哪些徽州婚嫁旧时徽州婚嫁严格遵循父母之命,媒说之言,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诸多繁俗节,不少带有迷信色彩和买卖婚姻因素说媒旧社会的古礼,男满18岁为"弱冠",女方15岁"及笄定聘俗称"下定"、“定亲”。

选定吉日,男方备下“鸳鸯礼书”去“下定书”,送“头节礼”,女方下“批书”请期请期日子。

一般是农历四月送日子,腊月或正月举办婚礼。

搬行嫁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须派人前往女宅搬嫁妆,称“搬行嫁”开面亦称“拉面”,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给新娘开面,即用两跟丝线把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

迎亲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地区用船迎亲。

拜堂歙县、黄山区等地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郎亲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

闹洞房俗称“吵新人”,目的在“吵”,寓有“吵发”之意。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称“回门”,新郎伴送新娘回门的,称“双回门”。

生育旧时徽州妇女生育,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清规戒律和风俗习惯。

催生产妇临盆前,娘家要备好新生婴儿软帽和尚衣、包裙、口涎围、小鞋袜等,于月初一或十五送至婿家俗称“催生’报喜孕妇临产接生时,须叱退杂人,同时打开所有的'房门、橱箱的锁、寓意“松关”三朝小孩出生第三天,请公婆或产婆用艾叶给小孩洗澡,称‘洗三朝”,古称“汤饼之喜”取名孩子一般于“三朝”取名,也有不拘时日。

满月婴儿满月,要剃胎发。

剃毕,取熟鸡蛋去壳,在婴儿头顶滚动数下,据说是为了解除胎气。

移窝婴儿第一次走亲戚必须到外婆家,俗称“移窝”抓周孩子满周岁,要做“生日”,行“抓周”礼。

寿诞即为生日举行庆祝仪式,俗称‘做寿”,一般十年一次的大生日。

寿礼庆寿之家,先期为寿翁制米粉或面粉“寿桃”,分送亲族友好,同时告知为家中某老人几十寿庆之戏院喜。

寿庆仪式庆寿之家发出请柬。

同时布置寿堂,堂前正中挂金色“寿”字,或挂“百寿图”,两边挂贺联。

徽州传统的端午习俗

徽州传统的端午习俗

徽州传统的端午习俗徽州俗语:“吃了端午粽,棉衣箱里送。

”说明真正进入热季了,各种害虫和疾病也多起来,人们便采取一些防疫措施。

从端午节民俗活动的实际功能看,这是一个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节日,有人称之为中国古代卫生节。

徽州有着独特的端午习俗,而且“十里不同俗”。

就说端午粽,绩溪和歙县东乡一些地方过端午节就不吃粽子,粽子是在二月二祭祀社公老爷和土地神时才吃。

黟县不少地方这一天也不吃粽子,过年时才吃。

而另一些地方却有吃粽子的习俗。

同样是吃粽子,各地的粽子也不一样。

歙县南乡是包白米粽,吃的时候沾上白糖。

而休宁和婺源一带则吃灰汁粽,用草木灰水浸糯米,外用箬叶裹成四角长形煮熟,这种粽子含碱质,解油腻,宜冷食,易贮藏。

以前徽州人端午习俗活动非常丰富。

从五月初一开始,家家都要大扫除,门前窗口插上艾草、菖蒲,挂大蒜,这些东西都会散发出一种气味,可以驱除虫蝇。

有的人家堂前还挂上钟馗像。

端午节前,外婆要送给外孙或外孙女一套夏衣,配以虎头鞋,还有红布兜肚,以及用香末、蒜头等缝制成香囊等。

供小孩在端午节这天穿着佩戴。

晚辈则向长辈送上绿豆糕、茶食等礼品。

端午当天,正午时分,家里要烧香礼拜,祭祀祖宗。

然后全家聚餐。

午餐是正餐,要吃端午粽、发酵面饼、茶叶蛋、腌鸭蛋、绿豆糕、端午豆、熟蒜头(有些地方是鲜猪肉烧大蒜)等。

喝雄黄酒,就是把雄黄渗进酒中,大人拿来喝,小孩用指头沾一点,在额头上画一个“王”字,以辟邪。

主妇们还要用艾草沾上酒,洒在墙脚、角落,同时在住宅内薰白芷、苍术,借此驱赶害虫。

早在端午节前,心灵手巧的女人们就用丝线织成缨络,再用彩绸缝制成菱形或梯形的香袋,装饰上流苏,中间放入艾草,称为端午锦,据说挂在胸前可以避瘟病。

妻子把它送给丈夫,订婚的姑娘送给未婚夫,未婚的女孩也可以送给心仪的男孩。

对相对内敛的徽州女人来说,端午节还是一个难得的表达自己感情的节日。

除了上述以家庭为主的习俗活动外,一些村镇还在这天举行一些大型活动,主要有划龙舟和嬉钟馗,均在端午节下午举行。

徽州有哪些特色风俗?

徽州有哪些特色风俗?

徽州的宗族社会徽州宗族社会的真正形成,应该是从西汉末到北宋末的几次大战乱期间,中原望族大量迁入徽州之后。

宗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聚族而居,“千丁之族,未尝散处”;每族有祠堂,用以祭祀祖先和处理宗族大事;每族有族谱,“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每族有族规,作为宗族所有成员的行为规范;每族有列祖列宗的坟墓,“千年之冢,不动一抔”,以供子孙定时拜祭,特别是清明时节的全族祭墓;每族有族产,其收益用于祭祀祖先和宗族的公益事业,也用来资助族内贫穷而优秀的青少年读书。

宗族社会对于凝聚宗族的力量,缓和内部的矛盾,加强族人的教化,培育本族的人才,抵抗难测的灾难等,有其积极作用,但如不能与邻村他族和好相处,也会有因利害冲突而产生不和,甚至出现械斗。

徽州的土地制度徽州在住民日渐增多之后,土地的制度分为宗族集体所有和个人所有两种。

个人所有的土地又有自耕、出租、出当共三种。

出租的土地是由土地所有者与租用者按三、七或四、六或对半分收谷物。

出租有短期和长期两种,长期的叫永佃,永佃的田即使原主卖了田,佃户仍有权继续租用,形成了所谓“久佃成业主”的现象。

出当的土地是由当入的人根据行情和当的期限,付给当出的人一笔钱之后,即开始自种自收。

到满期时,当出的人付还同数量的一笔钱给当入的人,即可收回所当之田。

出租的田,由田主缴纳皇粮。

出当的土地,由当入的耕户缴纳皇粮。

徽州山多田少,占地30亩就被看作地主,大量土地主要是集中于各宗族的祠堂。

地主与自耕农因故出售土地,一般都卖给祠堂。

以求“倒户不倒族”,即一家败了,一族仍可兴旺。

徽州的土地制度是与徽州的宗族社会恰相适应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徽州宗族社会所派生的。

这种土地制度无疑有稳定与巩固徽州宗族社会的作用。

徽州村落先秦时期,徽州地区只有原住民──山越人的原始村落。

在中原士族多次向徽州大量移民之后,所建的移民村落,既具生活功能又具审美价值。

其中著名的村落半数以上是唐、宋时期北方移民始建的。

由于中原移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审美追求,并有防卫盗贼侵犯的需要,又有风水观念的支配,更有相当经济实力。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

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徽州有怎样的饮食习俗吃在中国,感觉中国是一个吃货的国家,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各种特色美食,下面店铺推荐徽州潜口的饮食习俗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徽州潜口“八碗八盘”饮食习俗潜口八碗八盆的菜谱,是徽州地区人们在各种喜庆宴请客人时公认的一种规格。

也是招待贵宾的必须菜肴。

徽州八碗八盆的溯源。

如要问这八碗八的启用时期,虽然未见历史记载,但有民间传说:古时候徽州商人,为了图吉利、创大业,他们首先创造八仙桌,用八仙桌来宴请八位仙人而定名。

八仙桌在祖国神州各地,尤其在徽州自唐朝一直到现在,无论大户小户,每家堂前都摆有一张八仙桌,富户人家讲究豪华美雅,要精制八个象鼻或十六个象鼻的八仙桌,就是最起码的农户,也要备一张筒单的八仙桌。

为此徽州各地,自古至今,凡是嫁女、结婚,寿诞和丧事宴请客人,都青一色用八仙桌,即八个人到齐后上菜开席。

古代神州相传中的八位仙人是: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

徽商就利用这个民用的优势和信任,用八仙桌,以八碗八盆来款待八位仙人面得美名。

八碗八盘俗叫——“八碗八”,这是一种“席面’的规格,但其中还有不同的区别,这主要看东-家的条件和宴请贵宾的地位,正所谓徽州人说的一句古老话:‘请客由东家’。

八碗八有以下类别:粗八碗、细八碗、八碗八、八碗八二点心和海席等。

不管怎么划分,但是鸡、鱼、肉三鲜不能少,如果是海席,除三鲜外还要增加“三海”(即海菜),这俗叫“三鲜三海”。

粗八碗:这粗八碗的席面,过去都用在嫁女、娶媳喜庆宴请时中午的女客人,嫁女叫“抬姑”、娶媳叫“抬新人”。

这八碗的菜肴是:肉圆、鸡、红烧肉、鲜雾、甜枣汤、炒肉丝、笋干、鱼。

席上女客人全部喝黄酒(过去俗叫水酒)。

新中国成立以后,这种单独女客人席面已悄悄给取消,而采用男女客人同桌,宴请一次就算是结束了。

这里还要补充一句,宴请时全都用的是青一色葵花莲大碗和八仙桌。

细八碗:这细八碗的席面,是过去在喜庆中宴请的男客人,如嫁女时的“送亲宴”和娶媳妇时的“贺(和)房宴’。

徽州风俗

徽州风俗

徽州风俗一,祭祀文化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大自然对先民来说,是幻化无常,神秘莫测的,使他们想到周围世界扑朔迷离,认为到处充满鬼神,并且能左右环境,这使先民们逐步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头脑中充满了对鬼怪瘟疫的极端恐惧。

因此,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

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祭祀活动一一傩。

在人们想象中,傩神能给人们驱鬼逐疫,能给人们赐福消灾,傩神成了人们寻求幸福的信心和精神寄托,成了人们顶礼膜拜的偶像。

祁门傩舞《山越人》,就是徽州先民冲开混沌的世界,博击于天地之间,追求光明、生存而举行的祭祀,展现出古代先民的雄浑气度,表达了人们祈求消灾免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平安带福的良好愿望。

在恍惚、沉重的打击乐声中,远古蠕蠕而动的先民在挣扎、抗争、企盼,整个表演情绪沉重,稍激奋,动作表现得缓慢而拙实。

随着一声巨响,恰如天崩地裂,人群沸腾,欢呼声大作,手握双斧的傩神蜂拥而上,狂呼乱叫,这时,舞蹈动作顿挫有力,整个演出呈现出激昂、高涨的场面。

徽州舞蹈在傩舞的服饰上,力求简炼彪悍,女演员以兽皮裹身,男演员赤身裸体,上身饰以藤叶、下身以兽皮遮挡.以表现出先民的荒蛮、野性与力量,给人以古拙粗犷、狞厉诡谲,有一种力量的冲击效果。

祁门傩舞面具,古老朴拙,工艺讲究、造型粗犷、线条有力、夸张、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千姿百态、各具神韵,耐人寻味。

傩神的面具是神的象征载体,是沟通人、鬼、神世界之间工具,是人、鬼、神的灵魂。

一个面具是一个神、一个鬼、一位令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众多的面具构成了一个神秘而庞杂的鬼神世界。

透过弥漫着宗教色彩的傩面具,我们可以窥视徽州山越人的文化风貌、民风民俗。

二,节令习俗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因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故名。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

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安徽徽州,素有“黄山脚下江南第一州”的美誉,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家乡风俗。

徽州古村落,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代表,承载着丰富的家乡风俗,传承着浓厚的民俗文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乡愁之地。

家乡的风俗是徽州人民的独特文化象征,它包括了徽州人的衣食住行、生活习惯、节庆活动等方方面面。

在古徽州,每逢重阳节,家家户户都会去登高采菊,品尝重阳糕,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

而在冬日里,家家都会煮一锅热腾腾的糖瓜瓤,邻里相邀,共同品尝,围炉而坐,温暖如春。

这些细小的风俗细节,凝聚着人们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此外,徽州人的传统民俗活动也是家乡风俗的亮点之一。

比如,每年的春节,徽州古村落内都会举办传统的舞龙舞狮表演,将欢乐和祥和带给每一个村民。

而清明节时,人们在墓地上祭拜祖先,烧纸扫墓,以表达对祖辈的敬仰之情。

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更将古老而美好的习俗传承下去。

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还体现在村落建筑和器物上。

徽派建筑以精美的徽派砖雕、木雕而闻名,其独特的风格反映了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俗。

而徽州方言的使用也是徽州家乡风俗的一部分,村落里的老人们多以徽州话进行交流,这一传统方式的延续,为家乡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总的来说,安徽徽州古村落的家乡风俗源远流长,丰富多彩。

这些独特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

希望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尊重和传承这些珍贵的家乡风俗,让徽州文化在世代传承中永葆生机。

第五讲 徽州风俗概述

第五讲 徽州风俗概述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
婚姻礼俗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民间素来十分注重 礼教,仅旧时联姻婚嫁一项,就有严格的条 规和许多烦杂琐碎的风俗。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 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 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 闹洞房、回门。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 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开脸美容
迎亲

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 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 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 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 人。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 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 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 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 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 才出来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 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 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图 的也是“炒发”。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 “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

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 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 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 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 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 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 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 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 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 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 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 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 如意。

跳钟馗:一种民间舞蹈, 又称“嬉钟馗”,流行于 徽州区岩寺镇、歙县朱家 村一带。据说明万历年间 就有此习俗。每年端午节, 这些地区都要“嬉钟馗” 是以木偶架在肩上嬉耍, 后来发展到由人扮演钟馗, 在村中巡游嬉耍。近年来, 歙县郑村镇的堨田村,每 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这项活 动,煞是热闹。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

徽州文化的独特传统和魅力徽州文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支重要文化流派,始于唐朝,兴于明清时期,以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为中心。

徽州文化包括建筑、绘画、音乐、民俗、文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建筑是最为突出的代表。

徽州建筑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其严谨的结构体系、细致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装饰技艺而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

一、徽州建筑徽州建筑是从唐朝中期开始形成的,而至明、清两代时期达到极盛。

徽州建筑造型优美,结构严谨,装饰精美,典雅高贵,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徽州建筑的特点是“四进四厅”,即前门、外厅、中厅、内厅。

四厅按大小递减排列,依次对着前面一厅的门,形成格局完整,结构严密的整体。

建筑中还有丰富多彩的细节装饰,如雕花、画门、琉璃瓦、马头墙等。

徽州建筑的建筑材料多采用木材和石材,而石材则常常作为地基或基础构造使用。

徽州建筑的木构架结构通常使用无榫结构,檐口常采用飞檐式,以增强建筑形象的立体感和轻盈感。

徽州建筑装饰雕刻精美,常常采用天、地、人、鬼、神、兽等各种图案,体现了徽州人对生活的崇尚、富足和向往。

同时,徽州建筑的装饰还流露出整个徽州地区的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

二、徽州绘画徽州绘画是徽州文化中的一个代表,其风格独特,流派丰富,其中门派最为有名的是“芜湖法”。

芜湖法以细画著称,细致入微、用笔清晰,表现出了徽州人文化精神和审美特征。

徽州绘画的主要题材包括山水、人物、花鸟等。

其中山水画,尤其是徽派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徽派山水画强调画面的平衡美和空间感,注重用笔技巧来表现整个画面的气韵和品味。

徽派山水画的遗产轮廓清晰,色彩浓郁而又不失淡雅,线条含蓄而又不失灵动。

徽派山水画风格独特精湛,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贡献巨大,在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可贵的推动作用。

三、徽州音乐徽州音乐是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

自唐朝以来,徽州人就对音乐有着很高的热情和追求。

徽州音乐以“丝竹合韵”的演奏方式或者即兴伴奏为主。

徽州婚嫁习俗

徽州婚嫁习俗

巢湖习俗有着有着很深的历史积淀和古朴之风,她的习俗不同于其他地方,她的习俗是历史的见证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

1、过文定———男家会请算命先生根据男女双方的年庚八字推算双方是否互相配合2、过大礼———一般在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女双方家长洽商妥了婚事的一切条件,男家会依照议定的条件送聘礼(俗称定礼或茶礼)到女家,当日男家会请两位或四位女性亲戚(她们必须是全福之人,即是既有丈夫、儿女,而公婆、父母皆在)会同媒人,带备聘金、礼金及大批礼品到女方家中。

通常过礼应用的有礼饼、礼金、礼品等,数量均用偶数,即取成双成对之意。

3、择日———男家请算命先生择定良辰吉日,找个迎娶的好日子,以求婚事顺利,二人和顺。

4、搬嫁妆———在嫁妆中,除了名贵的珠宝金饰外,还有许多象征好兆头的东西。

以痰盂作子孙桶,希望女儿开枝散叶,儿孙满堂。

以红尺作子孙尺,有良田万顷之意;花瓶代表花开富贵;铜盘及鞋则寓意同偕到老;银包皮带有腰缠万顷之意;剪刀有指蝴蝶双飞;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祝福新人恩爱缠绵;片糖则比喻甜蜜幸福;龙凤碗筷作衣食碗,有丰衣足食之意(碗内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妆的72套衣服)。

5、安床———婚礼前数天的吉日,由好命婆将新床在有利于新人的吉位安床,然后铺上龙凤被,并撒上红绿豆、莲子、红枣、桂圆、核桃等喜果。

安床后新人便不可睡新床,孕妇、带孝者及有月事之女性更不可入内。

此外,安床后,要让小孩跳床,并吃喜果,古称[压床],有开枝散叶之意。

6、上头———上头仪式于大婚前一晚或正日举行,上头象征一对新人正式步入成人阶段,要组织新家庭,肩负起开枝散叶的使命。

须择好时辰,男方要比女方早半个小时,男女双方需先沐浴,并由「全福」之人(俗称好命佬/好命婆,为男女方家族中的长辈,需父母、子女健在,夫妻和睦者)以柚菜浇水洗身(柚叶据说可涤除污秽)。

之后换上全新的内衣裤及睡衣,靠一个可以看见月亮的窗口而坐,由「好命佬」或「好命婆」替其梳头。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民风民俗徽州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因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地方文化,徽州人民形成了独特的民风民俗。

这些独特的民风民俗反映了徽州人民的传统思想,行为规范和道德伦理,值得研究和保护。

徽州地处大别山腹地,山清水秀,雄浑壮美。

当地的居民大多是汉族,他们的祖先是从南方和北方移居而来的。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徽州人开创了自己的文化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对于风俗文化的崇尚和推崇是徽州文化的核心,这也是徽州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

在徽州的独特民风民俗中,民居建筑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徽州传统民居采用木结构,独特的九宫格式将门墩、柱、梁、楼板细致严谨地安置在三维结构中,形成了特有的建筑风格。

此外,徽州传统民居还注重园林构造,通过花园,宫廊,庭院等手段,营造出一种感性的美感。

徽州建筑实践文化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瑰宝,是中华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制度上,徽州人有着大量的自己的传统礼仪习惯。

`宴席是徽州传统礼仪的重要方面。

在徽州,就餐时要特别注意礼仪,尤其是家庭晚宴时,主人和客人都会有很高的礼仪要求。

例如,就餐时碗不能空,这代表着吉祥。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会由长辈增加一个字,这个字代表他的生命,日后在宴席上喜庆或吉祥想祝福的话,可以用这个字为祝语。

徽州人喜怒哀乐善恶之情表现也很明显,可以从他们的节日庆典、祭祀、长辈晋见、道德要求等传统文化方面看出。

徽州人对祖先的文化历史传承也极为注重。

徽州人世代相传,积累了丰富的徽州文化,其中包括语言、书法、绘画、刺绣、剪纸、雕刻等传统技艺。

民间流传的许多历史故事和传说,也规范了徽州人的生活,加强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总之,徽州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历史古城,它的民风民俗非常独特,反映了徽州人丰富多彩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

在这些民族风俗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科学技术、艺术和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文化传承和匠人技艺的不断探究与开发。

徽州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应当得到认真发扬和继承。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民风民俗

徽州的民风民俗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

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

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

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

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

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

节令习俗【安苗节】传统节令。

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

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

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

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

又称"靖阳节"。

屯溪黎阳旧俗。

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

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

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

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

徽州过年的风俗

徽州过年的风俗

The Customs of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Huizhou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Huizhou, a region rich in history and culture, is an enchanting experience. This festival, known as ChunJie in Chinese, is marked with a unique blend of ancient traditions and vibrant celebrations.One of the most prominent customs in Huizhou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is the decoration of the home. Homes are adorned with red paper cutouts, couplets, and lanterns, symbolizing good luck and prosperity. These decorations are often handmade by family members, carrying generations of craftsmanship and tradition.Another distinctive custom is the giving of red envelopes, known as "hongbao." These envelopes, usually containing money, are presented to children and unmarried individuals as a symbol of blessings and good fortune.During the New Year, family reunions are of utmost importance. Members of the family, regardless of their whereabouts, strive to come together for a reunion dinner on New Year's Eve. This meal, often consisting of dishes that symbolize prosperity and health, is a time for sharing stories, expressions of love, and wishes for the coming year.Another significant custom is the dragon dance, which is performed in the streets. The vibrant dragon, danced by a group of performers, is a symbol of luck and prosperity. The dance, accompanied by the beat of drums and the clang of cymbals, creates an exciting atmosphere, drawing crowds of spectators.In addition to these customs, Huizhou also hosts various cultural activities such as folk performances, calligraphy exhibitions, and traditional music concerts. These event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for people to appreciate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region.In conclusion, the customs of celebrating the Chinese New Year in Huizhou are a testament to the region's rich history and culture. These customs, filled with tradition, family reunions, and vibrant celebrations,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joy, love, and prosperity, making it a memorable experience for all.徽州过年的风俗在徽州这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庆祝中国新年(春节)是一场迷人的盛宴。

风土人情――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

风土人情――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

风土人情――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类型:风土人情徽州人家,幼儿园人文景观知识百科,幼儿园知识百科标题:风土人情――徽州人家的生产习俗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

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

砖工建房上门枋时,要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并口念祭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

”众人互相呼应,以求吉利。

木工供奉“鲁班师傅”,最忌讳清晨有人坐其工具凳,意为坐冷板凳,即无生意可做。

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发财等等。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开秧门”。

歙县这一天要设宴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插先插三根香于田埂,还要虔诚跪拜。

休宁、屯溪这一带,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于茶盘,捧送回家放在贡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已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好兆头。

牛福会: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

凡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为牛福会基金。

会员的耕牛被盗或走失,报经值年会首(一年一任),即派人四处寻查,无偿地归还失主,如牛找不到,失主也可以牛福会中领取一些救济金作为补偿。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

每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

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

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石牌,以标明禁山范围。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乐,以示庆祝。

对开张这一天上门的顾客,象征性的手下红纸包(货币退还),同时赠送一定的货物,如布店赠3尺红布,百货店赠送一件日用品等。

徽州清明节的习俗

徽州清明节的习俗

徽州清明节的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

而在徽州地区,清明节更是有着独特的习俗和风情。

徽州,是指今天安徽的宣城、黄山、歙县和徽州府地区。

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清明节的习俗也承载着这一地区的特色和传统。

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徽州清明节的习俗。

1. 踏青赏花清明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时节,正值百花盛开的时候。

在徽州地区,人们喜欢在清明节的时候踏青赏花。

他们会选择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如黄山、歙县等,结伴而行,在山间野处赏花游玩。

在赏花的路上,还会有很多民俗活动。

例如,人们会在一起唱山歌、跳歌舞,欢度美好的春日时光。

这些都是徽州地区特有的风俗活动,也是徽州清明节的独特习俗之一。

2. 扫墓祭祖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就是扫墓祭祖。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扫墓祭祖的活动。

徽州地区的扫墓祭祖活动有着独特的风情。

人们会在墓地附近搭起凉棚,然后摆上各种食品和祭品,如糕点、水果、鸡鸭鱼肉等。

然后家人们会齐聚一堂,共同祭祀祖先,告慰先人的魂灵。

这也是徽州清明节习俗之一。

3. 挑青菜徽州地区的清明节还有一个特色的习俗,就是挑青菜。

这是一种旧时的习俗,相传来自于明代的徽商,他们在清明节前后挑青菜是为了纪念昔日徽商的勤劳和节俭。

而如今,这一传统习俗在徽州地区仍然保留。

在清明节前后,徽州地区的农家妇女会挑选一些新鲜的青菜,如茼蒿、春笋等。

然后她们会将这些青菜交给丈夫或儿子,表达自己的爱意和关怀。

这也是徽州清明节特有的习俗之一。

4. 游幕墓清明节,徽州地区还有一项特殊的活动,叫做游幕墓。

这是一种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有着深厚的宗教和历史背景。

游幕墓是指人们在清明节时到墓地或坟山上进行一种仪式性的游祭活动。

在徽州地区,游幕墓的活动通常会在清明节前夕进行。

人们会提前准备祭品,然后到墓地上进行祭拜、祭奠以及祭告祖先的活动。

游幕墓的这种活动,融合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对先人的敬仰之情,也是徽州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徽州传统习俗与礼仪文化探微

徽州传统习俗与礼仪文化探微

温馨小提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关于徽州传统习俗与礼仪文化探微的文章,文章是由本店铺通过查阅资料,经过精心整理撰写而成。

文章的内容不一定符合大家的期望需求,还请各位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下载。

本文档下载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任意改写,从而已达到各位的需求。

愿本篇徽州传统习俗与礼仪文化探微能真实确切的帮助各位。

本店铺将会继续努力、改进、创新,给大家提供更加优质符合大家需求的文档。

感谢支持!(Thank you for downloading and checking it out!)徽州传统习俗与礼仪文化探微一、徽州传统习俗徽州地区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地理环境的地区。

自古以来,徽州就是一个人文荟萃之地,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许多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

徽州传统节庆习俗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徽州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习俗。

端午节时,徽州人会举行龙舟比赛,还会制作各种端午食品,如粽子、艾叶糕等。

中秋节则是家人团聚的时刻,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

二、徽州礼仪文化徽州礼仪起源于古代儒家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

徽州礼仪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的问候、宴请、拜访等礼节,以及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事件的礼仪。

徽州日常生活礼仪注重尊老爱幼、长幼有序,人们相遇时会行拱手礼或鞠躬礼,以示尊敬。

在宴请客人时,主人会热情款待,客人则需礼貌应对,表现出尊重和感激之情。

徽州婚丧嫁娶礼仪讲究规矩和程序。

婚礼中,有提亲、订婚、迎亲等环节,充满喜庆和祝福。

丧礼中,则有守丧、出殡、下葬等仪式,表达出对逝者的敬意和哀思。

三、徽州传统习俗与礼仪文化的特点徽州习俗与礼仪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尊儒重教是徽州文化的一大特点。

徽州人注重教育,崇尚知识,尊重师长,讲究礼仪。

徽州地区尚农重商,徽商文化对徽州习俗与礼仪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徽商在商业活动中讲究信誉和诚信,这一精神也融入到徽州人的日常生活中。

(完整)徽州民俗

(完整)徽州民俗

古徽州民俗——浅谈故乡民风民俗1 徽州简介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

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

2 徽州民风2.1徽州民谣徽州民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古朴、典雅、高亢、委婉兼具一波三折,具有鲜明的江南色彩与富有特色的古山越文化的气息。

徽州民歌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的本真,如婚嫁歌有《哭轿》、《接房》、《敬酒》、《交杯》等.劳动号子有《锯板号子》、《采茶号子》、《采桑号子》等;山歌有《正月探妹》、《送郎》等。

儿歌有《推车谣》、《月亮大大》、《柏树枝》等。

道士腔有《游四门》、《十供》等,此外还有革命民歌。

从这些歌谣的题目,便能一一数出徽州人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皆是面面俱到,宗族乡亲里的规矩礼仪一箩筐.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十三四岁年少时,顺着前辈足迹走。

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

徽州徽州好徽州,做个女人空房守,举头望月怜星斗,夜思夫君泪沾袖。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书香门第也富贵,忠烈孝节美名留。

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嫁徽州;多少辛酸多少泪,悲欢荣辱也轮流。

这是最有名的一首“徽州歌谣"。

单这歌词便能够让人感受到那些稚嫩、无邪的童声集体咏诵时的缈缈余音,眼前随之就会出现连绵的群山、冷峭的石桥、曲流的溪水、庄严的牌坊、高阔的祠堂、精巧的民居等等一些典型的徽州特征。

正如歌中所唱:“十三四岁年少时,告别亲人跑码头。

”徽州地区多是山脉,耕田极少,过去的徽州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出去贩卖盐和茶叶等维持生活。

徽州民俗

徽州民俗

徽州民俗【徽州风水】旧时地域性信仰风尚的统称。

明清时期的徽州,崇尚宗法,讲究礼仪,迷信宅基和坟茔周围的风向水流,能招致住者或墓主一家的祸福,于是引起风水说和堪舆学的盛行。

名门富户竞相寻觅"龙脉真穴",一块寻常之土,一旦被定为吉地,立刻便价达白银千两,并且仅限于卖给本宗子孙。

清初户科给事中歙人赵吉士为求真穴落葬父母,广求郡内外堪舆家20余人勘测,终于觅得一块宝地,其穴"风水合局不必言,合抱大木罗列于前,""用秤土法,择土之重者用事,尽开金井,土如紫粉,光润异常,登山者咸贺得地"。

又歙县潭渡黄允中请地师四处搜剔,方遇真穴,鸠工启土,则色若五云,光如脂玉。

在堪舆家看来,土的颜色和光润度是否真穴的重要标准之一。

"吉地本自天成",但还要辅以人力的保护,如果"龙穴沙木一处受伤,则体破气散,焉能发福?"所以坟茔禁步(大体上是穿心4丈)内要添土拔草,并在四周种树护坟。

【百子会】齐云山道教活动习俗。

旧时祁门县城百姓赴齐云山进香和游山,自发组织"百子会"。

会名有"祁城"、"长生"、"风玄"等,俗称"祁城百子"、"长生百子"、"风玄百子"。

百子会由一二百人组成,设若干个"香头"(进香的头领),每个香头管辖十一二个人,香头的任务是收缴会费、经管帐目和联系进得游客的吃住事宜。

农历九月十六日为进香日,香客手持灯笼和纸扎的香亭,绕县城一圈,然后步行上齐云山。

在山上先观看各道院道士打醮、进香,后逛华街及领略齐云风光,夜宿长生楼,次日下山返城,会事结束。

【打棍求雨】求雨习俗。

流行于旌德县隐龙村。

相传某年大旱,两个牧童在村南梅王尖放牛,因草木枯死,牛无草吃,两人便各砍了一根柏树棍,敲打地面以消愁。

徽州有哪些传统节庆习俗

徽州有哪些传统节庆习俗

徽州地处安徽省南部边陲,俗称皖南山区,群山逶迤,物产富饶,黄山风光独树一帜,人文资源底蕴深厚。

秦朝设新都郡、新安郡、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为徽州,辖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今属江西)六县,1988年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至今已有二千多年历史。

徽州人民勤劳为本,薪火相传,创造出厚德载物的徽州文化,同敦煌文化、西藏文化并列为中国著名的三大地域文化。

在不同的节庆中,徽州人就有着许多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

大年三十除夕,是过年重头戏的前奏曲。

这天主要是打扫庭除,清洁卫生,贴对联,请祖宗,烹饪除夕年夜饭大餐。

掌灯时分,各家各户都有一个“发灯”仪式,徽州方言中“发灯”与“发丁”谐音,即年年添丁加口,人丁兴旺。

全屋到处点上青油灯盏或八角宫灯,一时间灯火通明。

除夕吃年夜饭前,家家户户必须先“请祖宗”。

看似是一种迷信活动,其实是对子孙进行忠孝教育,要求孩子们别丢了根本,忘了祖宗,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祖宗请罢,不下二十道荤素搭配、芳香四溢的菜肴,摆满一桌,阖家老小围桌而坐,敬酒祝福,好生热闹。

零时,点燃迎春鞭炮,守岁的人们吃过夜宵,忙着换蜡烛添灯油,只等年初一雄鸡一声高啼,迎来新一年的黎明曙光。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徽州地区某些乡村历史上有做“土地会”的习俗。

一年一度的土地会,十分热闹,唱戏三天,以示庆贺。

为了全村同乐,早在一个月前,就到外地请来黄梅戏的教练,帮助村中几位爱唱跳的戏迷们排演一些地方戏曲,有全本大戏,也有选段折子戏,不外乎是《打猪草》、《天仙配》、《跳锺馗》等戏曲。

有的村子经济比较富裕,还特地从外面请来戏剧团,与村里的“演员”们,同台献艺,全村同乐。

做土地会比过年还热闹,在那经济落后,文化贫瘠的年代,不知广播、电影为何物的山里人,就盼着一年一度才举办一回的土地会。

各家各户四村八邻的亲戚朋友,纷纷赶来看戏,好客的主人免不了要盛情款待。

三天戏唱完,亲朋好友们才带着一脸的满足陆续回家。

徽州风俗精选

徽州风俗精选

徽州风俗(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徽州风俗徽州,自古为山越族居地,在迁入汉族之前,盛行“蛮民”习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徽州风俗的主要内容
1、徽州风俗的内容划分 2、细说徽州风俗
1、徽州风俗的内容划分
徽州风俗的划分种类有很多。有的人把徽州风俗分 成七大类:社会民俗、物质民俗、礼仪风俗、岁时 风俗、民间艺术、民间信仰、民间文学。
也有人将徽州风俗划分生活习俗、饮食习俗、礼仪 习俗、时节习俗、民俗游戏、民歌、民间传说、民 俗信仰、民间组织等九种类型。
抛绣球:近年来黟县西递村举 办的一项民俗旅游活动。该村 的清代民居“大夫第”,在临 街的一面,悬空挑出一座小巧 玲珑、古朴典雅的“绣楼”。 这本是原房主、朝列大夫胡文 照给夫人、小姐们歇凉观景用 的。如今人们把它作为抛彩球 的绣楼,则别有一番情趣。现 在的抛绣球,当然不是古代小 说中的“抛彩球择婿”,而是 给游客一个“喜兆”,中彩球 的游客,将会幸运长驻,万事 如意。
说媒
旧社会的儿女到了十三四岁,父母就开 始关心其婚事。一般都由乡里的好事婆娘, 往来游说,巧言撮合,或由男方选定对象, 委托媒婆前往提亲。女方如同意,媒婆就取 得女方年庚八字红单送到男家,男方将八字 置灶君座下,以测有无不祥之兆。若厨房三 日内不失盘打碗,不缺瓢少筷,认为初步吉 利。再将男女两方生辰八字送到算命先生处, 看看是否相冲相克,全部通过,确认无误才 可以正式求亲说合。
接财神:徽州以农历五月五为财神日,工商 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
开张礼:徽州新店开张这天,要在店门口披 红结彩,挂金字招牌,燃放爆竹,有的还奏 乐,以示庆祝。
学艺:民国时期,学艺拜师必须经过中荐人 出面,为师徒双方商议协约。洽妥后,徒弟 要办拜师酒,向师傅行大礼。砖工学艺,一 般一年出师;木工学艺,则为三年,均无工 资,师傅只供给伙食。三年升为伙计,师傅 给一定的生活费,艺成后才离师营生。
回门:新婚第三日,新娘回娘家探望,此为 “回门”,如新郎伴送,则为“双回门”,
饮食习俗:徽州人主食通常以大米、玉米、 小麦为主;常吃的菜肴主要分为蔬菜(羊角、 丝瓜、葫芦、青菜、茄子、辣椒、苋菜、韭 菜、芥菜、莴苣等)、野菜(蕨菜、竹笋、 香菇、木耳、金针菜、马兰头、荠菜)、荤 菜(鸡、鱼、肉、蛋与山溪特产鱼、虾、鳖、 石鸡、斑鸠等);徽州待客周到,礼仪颇讲 究。
综合起来,徽州民俗的形成发展过程又是一 个文化交流与文化批判的过程山高岭密、陆 路上的封闭性,与溪多水急,水路上的开放 性,造就了徽州人内紧外松的处世风度,所 以,徽州这个高移民区域,一千多年来社会 风俗兼收并蓄却又古风犹存。直到唐宋以后, 徽州风俗与域外习俗的差异越来越小,开始 注意与统治中国文化思想的儒学教义相接轨, 逐渐形成了以朱子家礼为正统的具有徽州特 色的民风民俗。
流行于休宁五城、榆村和屯溪黎阳一带的 一种民间舞蹈,又名“得胜鼓”。传说是为了 纪念唐代大将张巡、许远抗击安禄崇山叛军得 胜,而击鼓欢庆。此舞由数十人表演,击鼓者 打扮成武士,短打紧身,十字披红,颈挎仗鼓 (扁圆形皮鼓),右手紧握短而粗的鼓槌,左手 持健铃,随着行进步伐击发出清脆的响声。队 列前面有一对大红灯笼,一人持纛,上书“得 胜鼓”三字,后随一队蜈蚣旗幡,整个场面威 武雄壮,令人振奋。
第五讲 徽州风俗
一、徽州风俗的特点及其成因 二、徽州风俗的主要内容 三、徽州风俗的文化意蕴
一、徽州风俗的特点及其成因
1、徽州民风与徽州民俗 2、徽州民风的特点及其成因 3、徽州民俗的特点及其成因
1、徽州民风与徽州民俗
风俗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的总 和。徽州风俗则是指徽州地区历史沿革相沿积久而 成、有着当地地方特色的风尚和习俗的总和。
搬行嫁
在迎娶的前一天或当天,男方需派人前往女宅 搬嫁妆,称为"搬行嫁"。搬行嫁期间,男女双方住 宅张灯结彩,鸣炮奏乐。嫁妆一般都是房间家具及 日常用品。富贵人家也在拜匣里放上一些金银首饰 等,吃、穿、用品业一应俱全,可供一生享用。 (有的甚至连棺木都备齐!!)
开脸
在迎亲的当天,姑妈或舅妈要给新娘开面,即用两 根丝线靶新娘额头的汗毛绞去,否则要被讥笑为 “毛脸”。又称绞面、绞脸、拉面。开面意味着姑 娘时代已经结束。开脸人须是父母子女双全的妇人。 开脸后,要给开脸人赏封。
丧葬习俗:徽州民间对死人的礼节尤其认真。 有“送终”、“上路钱”、“拦路祭”、 “引路幡”、“买路钱”等风俗。还有烧七, 五七为女儿祭祀、百日、周年纪念等。
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 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 祭“五谷神”,砖工建房上门枋时, 要 “祭门神” 。木工供奉“鲁班师 傅”,商店家设“财神座”,常年供 奉“大元帅”,以求生意兴隆、赚钱 发财等等。
徽州民俗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活化石中的极其珍贵 的部分,不仅浓缩了几千年社会发展演变的历程, 表现了徽州人民的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而且对于 现代旅游经济也有极为重要的开发价值。
其常规操作程序如下,先用粉涂在面部,尤其是头 发边缘处涂擦。之后用红色双线,变化成有三个头 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 另一个头只好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 状。这时,只需双手上下动作,那红色双线便有分 有合。线挨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
开脸美容
迎亲
成亲之日,迎娶新娘要用花轿,少数沿河 地区用船。迎亲人员一般为媒人、喜娘、 舅舅、姑父以及与新郎、新娘年龄相仿的 青年男女。抬轿者为四人,富贵人家为八 人。
重檐:徽派民居皆建成双层屋檐。
婚姻礼俗
徽州是程朱理学的故乡,民间素来十分注重 礼教,仅旧时联姻婚嫁一项,就有严格的条 规和许多烦杂琐碎的风俗。
一场婚姻的促成,大致可分说媒、订亲、成 礼、合亲四个阶段。一般有九道程序:说媒、 行聘、请期、搬行嫁、开脸、迎亲、拜堂、 闹洞房、回门。
另有童婚、纳妾、换亲、抢亲、入赘、冲喜、 灵前婚等特殊婚姻形式。
2、徽州民风的特点及其成因
山多田少,土地贫瘠,造就了徽州经商成风。 山阻湍急的环境,造就了徽州人勤俭尚义的
风尚。 四通八达的水系,养成了徽州人面向外界的
开放的社会心理。
可以说徽州民风是古典与现代、闭锁与 开放、内隐与外显的和谐统一。
3、徽州民俗的特点及其成因
徽州民俗具有如下三大特点:聚族而居;崇 文重教;徽州风俗内容丰富多彩,难免鱼龙 混杂。
风俗细分起来可以划分为民风和民俗两类。由自然 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风”,由社会环境不同 而形成的习尚叫“俗”。
徽州民风和徽州民俗正是这样一种“对则小别,散 则义通”的特殊社会现象,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 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是特定的社会群体建立在自然 条件下的具有一种传承性的规范体系和生活方式。
开秧门:农村每年早稻的第一次插秧称为 “开秧门”。
牛福会:专门为耕牛保安祈福的组织。凡 愿入会的农户,每头耕牛交一二元银洋作 为牛福会基金。
打锣封山:山区为保护森林形成许多条规 习俗,打锣封山就是较为流行的一种。每 年冬季,村或乡定人鸣锣,口中呼唤所封 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 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戒。 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牌、
民俗活动
重阳庙会: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 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 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 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 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 台唱戏,从日落到日出,通宵达旦,煞 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 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上九庙会:农历正月初 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 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 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 会纪念,俗称“上九 会”。会期三天,初八 日开始,初十日结束。 现“上九会”已失去原 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 义,取消了游神活动, 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 流会。
目莲戏:徽州一古老剧种, 该戏剧本<目莲救母劝善戏 文>,为明代祁门人郑之珍 编撰而成,分上、中、下 三卷(100折),故事主要写 傅相之妻刘青提,亵渎神 明,被打入地狱,其子傅 罗卜救母心切,遍历地狱 十殿,终于母子团圆。旧 时每逢夏历闰月之年,徽 州民间多演此戏,以求驱 邪避灾。
抬 阁
拜堂:歙县的习俗是,花轿至男宅落地,新 郎亲自迎至厅堂,即行拜堂礼,黟县的习俗 就是轿至男宅大门,公婆、新郎都上楼,要 等新娘入了洞房,传带同时高呼“一代高一 代,一代胜一代”。新娘入洞房稍事休息后, 才出来行拜堂礼。
闹洞房:花烛酒宴散席后,亲戚好友聚集新 娘放里,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逗新娘发笑 或是出一些难题来捉弄他们,以此取乐。图 的也是“炒发”。
三、徽州风俗的文化意蕴
经商成风不仅反映了徽州自然地理的客观要求,更 是古徽州人不拘泥于传统,敢于创新的思想意识的 结晶。
尚气好义是山越人古风的合理沿革,而山高岭密又 铸造了古徽州人的铮铮铁骨和特别能艰苦奋斗的 “徽骆驼”精神。
“聚族而居”的文化背景是徽州人共同征服自然到 共同征服社会的一个完整发展过程。
还有人将之划分为生产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 居住民俗、行旅民俗、乡村与城镇民俗、人生礼仪、 婚姻民俗、丧葬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民间游艺信 仰民俗、民间文学的民俗事象等多种类型。
2、细说徽州风俗
建房风俗
讲求风水
满顶床:徽州传统床具。因为床顶、床后和床头 均用木板围成,故称“满顶床”。床前挂帐幔, 犹如消息台。床柱多用榧木制作,因为榧数年花 果同树而生,取“四代同堂”和“五世昌盛”的 彩头。床板常用7块,寓“五男二女”之意。床的 正面,雕饰较为讲究,左右两侧一般雕饰为“丹 凤朝阳”,上牙板雕为“双龙戏珠”。床周栏板 一般均雕有“凤凰戏牡丹”、“松鼠与葡萄”、 “鸳鸯戏水”等精美图案。
流行于休宁、屯溪的一种民间游艺,又 称“抬角”。抬阁共分上、中、下三层,将 俊俏儿童装扮成一出出戏剧故事造型,安置 在三层抬阁上,底盘由四至八名彪形大汉抬 着。抬阁的四周用纸扎成龙、凤、鹤、祥云、 水花等彩灯,。今屯溪隆阜还经常组织抬阁 上街,近年创作了<戴震还乡>,以纪念一代 宗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