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

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有效性一、失眠症概述失眠症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睡眠维持困难、早醒或睡眠质量差,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失眠症可以分为短期失眠和慢性失眠,短期失眠通常由应激事件引起,而慢性失眠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状况,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

1.1 失眠症的流行病学失眠症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根据不同的研究,其患病率在不同人群中有所差异。

研究表明,失眠症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失眠的困扰。

此外,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也是导致失眠症患病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1.2 失眠症的影响长期的失眠不仅影响个体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血管疾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认知功能减退等。

因此,对失眠症的有效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中药治疗失眠症的历史与现状中药治疗失眠症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平衡脏腑来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现代研究也表明,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2.1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症的发生与“心肾不交”、“肝郁化火”、“脾虚生湿”等病理变化有关。

因此,中药治疗失眠症的方剂多以安神、疏肝、健脾、补肾等为治疗原则。

2.2 中药治疗失眠的现代研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中药治疗失眠的机制逐渐被揭示。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成分能够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睡眠质量。

同时,中药的多成分、多靶点作用特点使其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2.3 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应用在临床上,中药治疗失眠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

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用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此外,中药治疗失眠也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如针灸、按摩等结合使用,以提高疗效。

三、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探究中药配方治疗失眠症的有效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高畅;胡晓丽
【期刊名称】《中外医学研究》
【年(卷),期】2024(22)1
【摘要】不寐在临床上较常见,且具有很高的发病率,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该文对近些年来传统医学治疗不寐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旨在证明传统医学治疗不
寐具有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小、群众接受度高、无依赖性的特点,可有效提高睡眠
质量。

本文从不寐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穴位贴敷治疗、耳穴压豆治疗及其他方法治疗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不寐的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总页数】5页(P169-173)
【作者】高畅;胡晓丽
【作者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
【相关文献】
1.中医治疗不寐研究进展
2.中医药治疗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3.中医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4.中医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临床研究进展
5.中医特色疗法治疗不寐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18中国处方药 第15卷 第2期·综述·3.3 外用方法独特彝医外用方法较为独特:①彝医喜用动物皮外用作垫、护具,如全身皮肉酸痛用豹皮缠于手脚或睡于之上,可以治好。

②彝医喜用活物吸毒,如用水蛭吸吮瘀血。

③鲜品捣敷,如用山蠏、小鸡捣敷骨折;治大腿生疮化脓用山麻雀一只捣烂包敷患处。

④干粉撒敷,如用豹骨粉止血。

⑤研粉水调敷,如熊胆麝香治蛇伤,研粉内服。

⑥外搽:如熊胆治水逼伤寒用涂搽肚脐。

⑦烟熏,如用麝香、灵猫香驱邪毒昏迷。

⑧彝医喜用“香针”疗疮,即将麝香装入獐子獠牙中,遇患痈毒疮疡者,用“香针”在毒疮周围涂划,有消肿排毒功效[10]。

4 结语彝族医药是中华民族医药的瑰宝之一,其中动物药极具有民族风格和乡土特色,尤其在彝族医药独特理论和彝族动物药独特用法方面,这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学富有启发性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1] 玉溪民族宗教事务局.吾查们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128.[2] 杨本雷,余惠祥. 中国彝族药学.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2.[3] 贺廷超,李耕冬. 彝医动物药.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6:9[4] 林璨,张维维. 彝医动物药与《本草纲目》中动物药的比较研究. 时珍国医国药,2012,23(5):1317-1318.[5] 余惠祥. 浅谈彝医对动物药的认识及应用特点.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3,9(3):16-17.[6] 余惠祥. 古代彝医动物药史略. 彝族古文献与传统医药开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171-178.[7] 陈抒云,袁航,曹树萍,等. 对彝族动物药发展的认识. 中医杂志,2014,55(16):1360-1364.[8] 杨本雷,杨勤运. 谈谈彝族方药的整理与开发.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2,23(1):41-42.[9] 胥筱云,杨福珍. 《哀牢山彝族医药》中所用动物药整理.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0,6(1):26.[10] 张娥,顾健,罗小文,等. 彝药回心草的临床研究进展. 第三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论文集,2010:307-309.目前,在失眠症治疗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

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中的作用研究

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中的作用研究

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中的作用研究在现代社会中,睡眠问题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健康议题之一。

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工作负担的加重,许多人面临着失眠、过度疲劳以及其他与睡眠质量有关的健康问题。

然而,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已经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展示出了一定的潜力。

本文将就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中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中药对失眠的治疗作用研究失眠是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效率。

许多研究表明,中药在失眠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某项研究发现,某种中药复方在治疗失眠症状上表现出与常用药物相当的效果,同时具有较低的副作用。

这表明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具有潜力,并且相对安全可靠。

二、中药对睡眠时长和深度的影响研究除了治疗失眠外,中药还对睡眠时长和深度有积极的影响。

研究发现,某些中药能够延长和改善睡眠的持续时间,帮助人们获得更充足的休息。

此外,一些中药还能提高睡眠的深度,使人们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并减少夜间的醒来次数。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中药可以全面改善睡眠质量。

三、中药对睡眠质量相关指标的影响研究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的作用还体现在其对一些相关指标的影响上。

例如,研究发现摄入某种中药后,人们的睡眠效果得到显著改善,并且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中药还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物钟系统,从而促进作息规律,提高睡眠质量。

四、中药的剂型和用法研究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中的应用形式也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口服剂型的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方面效果显著。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外用中药如中药贴、中药浴等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不同的中药剂型和用法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而提高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中的应用灵活性。

总结起来,中药在改善睡眠质量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认可。

它不仅可以治疗失眠症状,还可以延长睡眠时长和提高睡眠深度。

此外,中药还能改善睡眠质量相关指标,并提供多种剂型和用法选择。

在进一步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药对睡眠质量的具体机制,并进一步完善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和个体化治疗。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摘要:伴随着目前人们生活以及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伴有失眠的问题,这时亚健康状态的开始,从而导致人们生活质量的下降,也逐渐的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归纳总结,以期对临床治疗中进行指导,为中医治疗失眠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失眠;综述在中医学当中失眠属于不寐、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在当代医学当中认为失眠是对于睡眠时间或者睡眠质量并无法满足或者影响白天正常生活的一种主管体验。

在中医学中有资料表示,一夕不卧,百日不复。

由此可见睡眠对于人体的重要性。

伴随着近年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在不断的加重,失眠的发生率也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进而使得人们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因此,通过药物治疗失眠,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有必要。

在当代医学中往往采用镇静安眠类药物治疗失眠,但是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副作用,长期服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依赖性以及成瘾性[1]。

中医治疗失眠的优势较为突出,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探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并且治疗的手段多样化,具有确切的疗效,目前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综述如下所示:1 病因病机有历代医家认为失眠大多是因为七情内伤所致,其病位在心,并且和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

其病机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根据《黄帝内经》作为指导,失眠大多是因为阴液亏虚,无法敛阳,或者阳气过旺,阴不制阳,或者外邪阻碍交通所致。

而在《灵枢·大惑论》当中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会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所以目不瞑。

在清·陈士铎在其《辨证录》指出不寐门,从脏腑论不寐的原因,一方面是考虑到心肾问题,提出心肾相交是确保正常睡眠的条件。

另一方面是考虑肝胆,指出肝虚邪扰、胆虚气怯可致不寐。

翟振兴指出不寐主要是属于中医的神志疾病,心脑共主神明,因此治疗不寐当心脑同治,进而调整脏腑气血,安神定志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失眠是指难以入睡、易醒或睡眠不深的症状,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失眠治疗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1.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失眠主要采用中药复方或单味中药的方式。

例如,夜交藤在治疗失眠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研究表明,夜交藤中的有效成分有较好的镇静和催眠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白芍、曲直、当归、郁金等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失眠的治疗中。

2.针灸治疗研究进展:针灸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也在失眠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针灸可以调整体内的能量平衡,改善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睡眠周期。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心脾、神阙等。

此外,针灸也可以结合热敷、按摩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3.中医理论应用于失眠治疗研究进展:中医有“心为主宰,肝生郁”、“心神不宁则眠不宁”等理论,用于指导失眠的诊断和治疗。

这些理论提出了针对失眠不同病因的治疗方法,例如肺胃热盛型失眠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可以采用养心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4.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通过综合应用中医和西医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中医药治疗可以缓解失眠的症状,西药可以辅助调整睡眠质量。

研究还发现,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失眠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降低药物的副作用。

5.中医药辅助治疗失眠研究进展:除了中药和针灸,中医药还可以辅助治疗失眠的其他疗法。

例如,中韩药灸疗法结合艾灸和中药的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失眠症状。

瑜伽、中医营养治疗等也是辅助治疗失眠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通过中药、针灸、中医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等方法,可以改善失眠的症状和睡眠质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研究样本较小、研究设计不合理等,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验证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疗效和机制。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_高德菊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_高德菊

1 失眠的概念
失眠是指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 睡眠为特征的 一 类 病 证,是 临 床 的 常 见 病、多 发 病。 近 年 来, 失眠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证实中 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各医家积累了大量的临 床经验。笔者查阅大量文献,对中医药治疗失眠做如下总结。 2 病因病机的认识
作者简介: 高德菊( 1975 - ) ,主治医师,主攻方向: 中医学,E - mail: 1046121268@ qq. com,Tel: 13642169347
2015 年第 36 卷第 4 期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8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失眠,组方: 黄芪 20 g,生地 20 g,麦冬 20 g,红花 10 g,丹参 10 g,酸枣仁 25 g,炙甘草 15 g,太子参 15 g 1 剂 / d,水 煎 取 汁 300 mL,分 3 次口服。30d 为 1 个疗程,总有效率 86. 6% 。李 静[14]自拟眠安方治疗原发性失眠 70 例,眠安方由黄连 6 g,牡 丹皮 12 g,栀子 10 g,郁金 12 g,炒酸枣仁 30 g,茯神 12 g,珍珠 母 30 g 等组成,水煎取汁 200 mL,每日 l 剂,1 日 2 次; 对照组 予以氯硝西泮每次 1 mg,日 1 次,睡前 30 min 服用。2 组服药 时间均为 28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92. 1% ,对照组总有效 率 81. 2% 。 3. 3 针灸及贴穴治疗失眠 3. 3. 1 针法治 疗 失 眠 孟 宏 等[15] 运 用 针 灸 治 疗 顽 固 性 失 眠。选用百会穴、神庭穴,通穴,完骨穴、风池穴。配穴: 神门 穴,内关穴,三阴交穴。针刺手法要求“快刺皮,捻进针,提插 气”。10 次为 1 个疗程,疗效颇佳。徐世芬[16]采用电针百会 神庭为主治疗原发性失眠 48 例。治疗组取穴: 神门、三阴交、 百会、神庭、安 眠、太 溪、足 三 里 和 太 冲。 头 部 穴 位 用 毫 针 针 刺,快速刺入头 皮 下,匀 捻 转,得 气 即 止。百 会 与 神 庭 接 电 针 仪,每周 3 次( 隔日 1 次) ,连续治疗 6 周。有效率 87. 5% 。周 运[17]腹针结合热敏灸治疗失眠 50 例,治疗组给予薄氏腹针 疗法和热敏灸相结合,每天 1 次,连续治疗 10 次后休息 2 天, 30 次为 1 疗程,1 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是 86% , 对照组有效率是 58% , 3. 3. 2 灸法治疗失眠 汤昌华[18]采用温和灸方法治疗: 病 人取侧卧位,暴露腰部,医者点燃艾条,将点燃端对准腰部之 双侧肾俞及命门穴整片区域进行施灸,艾条距皮肤约 3 cm,保 证艾灸的热力。每次需 20 min。1 次 / d,7d 为 1 个疗程,疗程 间隔 3d。痊愈率为 45. 65% ,总有效率达 91. 30% 。 3. 3. 3 穴位埋线法治疗失眠 张东艳[19]穴位埋线治疗心脾 两虚型失眠。埋线操作: 心俞、脾俞、内关、三阴交、神门、安 眠、百会,双侧取穴。选用腰穿针、羊肠线对准穴位快速刺入, 达到针感后,针芯抵住羊肠线向前推,针管往后退,退出穿刺 针后针孔处消毒棉球按压,以胶布固定。每 15d 埋线 1 次,2 次为 1 个疗程。效果显著。 3. 3. 4 贴敷法治疗失眠 陈晓蓉[20]采用耳穴埋豆改善不寐 26 例。取穴主穴: 神门、皮质下、交感、内分泌。配穴: 心、肾。 方法用耳穴探测棒按压,找到取穴点。将耳穴贴对准敏感点 贴于耳部穴位,并轻轻按揉 1 min,嘱每日按揉 3 ~ 5 次,3 天 换贴 1 次。治疗后明显改善睡眠质量。 4 结语

针灸能让顽固性失眠飞走

针灸能让顽固性失眠飞走

针灸能让顽固性失眠飞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也在不断增加,越来越多人开始出现精神和身体疾病。

顽固性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针灸作为中医中的传统治疗手段,在对顽固性失眠的治疗上有着不错的效果。

那么顽固性失眠到底是什么?针灸如何治疗顽固性失眠呢?本篇文章将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了解顽固性失眠1.什么是顽固性失眠顽固性失眠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重症睡眠障碍,在中医中也被称作“不寐”,作为常见的生理心理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严重不足,或是睡眠质量显著下降,症状反复发作,且病程大于6个月,经过两种以上不同种类的药物系统治疗后仍然有症状。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失眠作为最常见的睡眠障碍,大约6%的成年人有失眠症状,12%的成年人称失眠症状会影响日常活动,另外还有15%的成年人对自身睡眠质量不满意。

2.顽固性失眠的中医分型(1)肝郁化火型:这类患者通常会有情绪不稳定、易怒、口苦、头晕目眩、肋痛等症状,同时还伴有心烦意乱、失眠多梦以及噩梦纷扰等表现。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肝火扰心所致。

(2)心脾两虚型:这类患者通常有神疲乏力、心悸健忘、头晕目眩以及面色萎黄等症状,同时还会伴有失眠多梦、纳呆食少等表现。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导致。

(3)阴虚火旺型:患者常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症状,同时伴随失眠多梦、盗汗遗精等表现。

这是由于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所导致。

(4)心胆气虚型:这类患者遇事易惊、心悸不安,且较为胆怯。

夜里多难以入睡,噩梦纷扰。

中医认为这是由于心胆气虚,心神不宁所导致。

二、针灸如何治疗顽固性失眠1.针灸治疗的优势通过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不但疗效显著,且对患者的副作用较小,可以长期进行治疗,并且能够对患者进行全面调整,不但能改善睡眠,还能调和患者的五脏六腑功能。

此外,针灸的适用范围广,不论是心理因素还是生理因素所引起的失眠,都可以通过针灸治疗得到改善,还能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失眠原因不同,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顽固性失眠中医治疗方案

顽固性失眠中医治疗方案

一、引言失眠,又称睡眠障碍,是指患者长时间无法入睡、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不足等症状。

顽固性失眠是指经过常规治疗无效,病程持续超过3个月以上的失眠。

中医学认为,失眠与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应以调和阴阳、补益肝肾、疏肝解郁、健脾安神为原则。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探讨顽固性失眠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因病机1. 心肾不交:心主火,肾主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则阴阳平衡。

若心火亢盛,不能下交于肾水,导致心肾不交,出现失眠多梦、心悸不安等症状。

2. 肝郁气滞:肝主疏泄,调节情志。

若肝气郁结,疏泄失常,则情志不畅,出现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等症状。

3. 脾虚湿盛:脾主运化,若脾气虚弱,运化失常,湿邪内生,湿邪上扰心神,导致失眠多梦、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症状。

4. 肾虚精亏:肾主水,肾精充足,则精神充沛。

若肾精亏虚,不能滋养心神,导致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症状。

三、中医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心肾不交型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组成: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加减:若心火亢盛,可加黄连、栀子;若肾水不足,可加枸杞子、淫羊藿。

(2)肝郁气滞型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炙甘草加减:若胸闷胁痛,可加郁金、佛手;若失眠多梦,可加酸枣仁、夜交藤。

(3)脾虚湿盛型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山药、扁豆、莲子、砂仁加减:若脘腹胀满,可加厚朴、枳实;若食欲不振,可加陈皮、神曲。

(4)肾虚精亏型方药:左归丸加减组成:熟地黄、山药、枸杞子、山茱萸、鹿角胶、龟板胶加减:若腰膝酸软,可加杜仲、牛膝;若头晕耳鸣,可加菊花、石菖蒲。

2. 非药物治疗(1)针灸治疗针灸穴位:百会、神门、三阴交、太冲、内关操作方法:每次选取3-5个穴位,采用针刺或灸法,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

(2)推拿治疗推拿穴位:百会、神门、三阴交、太冲、内关操作方法:采用轻柔的按摩手法,每次选取3-5个穴位,按摩5-10分钟,每日1次。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通过分析近年来相关文献就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药治疗方法进行阐述与总结,旨在指导临床实践,为今后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提供思路。

标签:失眠;病因病机;中医药;研究进展失眠属中医学“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病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加和生活节奏加快,失眠的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对患者生活质量等造成严重干扰。

现代医学用安眠镇静类药物治疗失眠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可出现依赖性,对血液、呼吸、心血管系统都有程度不等的不良反应,而中医药治疗方法多样,副作用少,疗效明显,有其独特的优势,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中医对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历代医家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为主要病因,其涉及的脏腑不外心、脾、肝、胆、肾,其病机总属营卫失和,阴阳失调,或阴虚不能纳阳,或阳盛不得入阴。

正如《灵枢·大惑论》所云:“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

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

”齐盛等[1]认为,失眠症病机复杂,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失调均可导致失眠症的发生,但根据临床观察,本症发病与肝和心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为刚脏,主疏泄,主情志;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神志,主血脉,今情志失调,肝气郁结,疏泄不能,气滞血瘀,木火相乘,心阴耗伤,血不养心,神志失藏,故失眠作矣。

李夏林[2]认为,失眠症病机主要是由于心、胆、脾、肾脏器气血阴阳失调、阳不入阴、气血失和所致。

2 中医药治疗2.1 中药汤剂治疗陈治林[3]用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失眠症,结果:睡眠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6%,对照组为85.7%,两组比较,治疗组疗效确切,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王兰恩等[4]用杞菊地黄丸加味治疗失眠,治疗结果:痊愈:用药后睡眠正常,伴随症状消失,3例;有效:用药后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9例;总有效率100%。

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素 。《 枢 ・ 热 病 》“ 灵 寒 :阴跷 阳 跷 , 阳 相 交 , 入 阴 , 出 阳 , 阴 阳 阴
3 人疗程有效 7 。治愈 率为 4 , 有效率 为 9 。倪 氏 例 7 总 O 等[ 以酸 枣仁汤加减治疗失 眠 8 ] 2例 , 治愈 4 例 , 5 好转 3 6例 , 未愈 1 , 例 总有 效率为 9 。袁 氏_ 以龙胆 泻肝汤 ( 胆草 、 8 8 ] 龙
古 代 名 医 对 失 眠 病 因 病 机 的 有 关 论 述 。《内 经 》 《 中 灵 枢 ・ 惑 论 》卫 气 不 得 入 阴 , 留于 阳 … … 故 目不 瞑 ” 说 明 大 “ 常 等 阳不 交 阴 是 失 眠 总 的 病 机 ,灵 枢 ・淫 邪 发 梦 》 邪 从 外 袭 , 《 “ 而 未有定舍 , 淫 于藏 , 得定 处 , 营卫 俱行 , 与魂 魄飞扬 , 反 不 与 而 使 人 卧 不 得 安 而 喜 梦 ” 说 明 邪 气 侵 袭 是 产 生 失 眠 的 重 要 因 等
常规 , 尿常规均 未见异常 。药物未见对人 体肝 、 。 血液系统 肾及
的 明显 损 害 , 见 不 良反 应 , 明 临床 应 用 安 全 可 靠 。 未 说 2 2 自拟 方药 . 丁 氏[ _ 1 自拟 温 阳安 神 汤 [ 枝 1 , 子 6 l 桂 0g 附 g
关 键 词 : 眠 ; 医 药疗 法 ; 述 失 中 综
中 图分 类 号 : 5 . 3 R2 6 2 文献标识码 : A
血药不效者 , 此方 ( 血府 逐瘀 汤) 若神 。 ”
现 代 中 医 认 为 失 眠 之 因 , 于 机 体 内在 气 血 、 腑 功 能 失 在 脏
文章 编 号 :O 7 3 9 2 1 )2 O 7 — 0 1O —2 4 (0 1 O 一 O 5 3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

中西医诊治失眠研究进展失眠是一种常见病症,其表现为难以入睡、易醒或早醒,导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已成为现代医学中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

本文将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中医认为失眠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气血不足、心神不宁。

中医对于失眠的诊断主要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

从脉象、舌苔以及病史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中医治疗失眠以调整情志为主,养心安神、理气宁神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百合、当归、天花粉等,经过调配适合个体的方剂使用,可达到镇静安神的效果。

但是由于中药副作用较大并且疗效受个体差异影响较大,所以需要在用药方面更加谨慎。

西医认为失眠的原因可以是精神压力过大、脑部器质性病变、药物副作用、环境因素、睡眠呼吸疾病等多种原因。

基于这些因素,一些西医学家提出了许多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是西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安定类药物、催眠药、抗抑郁药等都被应用于失眠的治疗。

这些药物的疗效比较显著,但是也存在一些副作用、成瘾性、反复治疗、严重毒性等不良反应。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临床专家支持非药物治疗失眠,如认知行为治疗、光疗法、音乐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增强睡眠质量,降低失眠的发病率,并且避免了使用药物的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成为了临床实践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疗效已经被广泛证实。

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中医和西医的优点,使其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疗效更为显著。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包括:脑电图等生物电信号的监测、中药、针灸、认知行为治疗和其他非药物治疗等。

其中,针灸治疗以及认知行为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

针灸治疗可以调节失眠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恢复组织器官功能。

而认知行为治疗采用理性思维、改变不良的睡眠习惯等方法进行。

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已经受到广泛的应用和认同。

但是,由于失眠病因的复杂性,需要在多方面教育和治疗方案中加以注意。

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中药汤剂治疗失眠研究进展
9 5 0. 9% 。
安慰组( 0 0 P< . 1 。 P< .5, 0 0 )
3 归脾 汤
9 通 窍 安 眠 汤
通窍安 眠汤治 疗顽 固性 失眠 10例 。药用 太子参 1 6 5— 3 g沙 参 1 2 g 百 合 1 0, 0~ 0 , 0—1g 桃仁 1 5, 5—2 g 红花 1 0, 5— 2 g 水蛭 1g 赤芍 1 3 g 柴胡 6 , 根 1g 夜交藤 l 0, 0, 0~ 0 , g葛 0, 5— 3 g 酸枣仁 l 0, 5~3 g 柏 子 仁 l 0, O一2 g 朱 砂 0 5~0 8 ( 0, . . g 冲
显 著 性 差 异 ( 0 0 ) P< .5 。
6 神龙 宁心 汤
刘 艳 萍 认 为 , 眠 多 由 脏 腑 阴 阳 失 调 、 血 失 和 、 神 失 失 气 心
养所 致 。 自拟 安 神 汤治 疗 失 眠 3 2冽 。 药 用 酸 枣 仁 、 菖 蒲 各 石 4g茯苓 、 5, 知母 、 芎 、 志 各 1 g夜 交藤 、 小 麦 各 3 g 甘草 川 远 2, 浮 0, 6 。 烦 躁多 怒 、 眠 不 安 加 牡 蛎 、 芍 、 决 明 , 虚 加 百 合 、 g 睡 白 石 阴 生地 , 旺加 黄 连 , 盛 、 白 腻 脉 滑 加 半 夏 、 茹 、 实 、 火 痰 苔 竹 枳 陈 皮 。每 日 l剂 , 煎 分 早 晚 2次 服 , 为 一 疗 程 , 治 2~ 水 3天 经 3 个疗 程 , 果 2 例 痊 愈 , 例 显 效 , 结 4 7 1例 无 效 , 有 效 率 总
兑 ) 炙甘 草 1g , 0 。最 短 服 用 5剂 , 长 服 用 2 最 5剂 。 结 果 痊 愈
效 率 比较 差 异 无 显 著 性 意 义 ( 0 0 ) 临 床痊 愈 率 比较 差 异 P> .5 ,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已成为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显著疗效,其中酸枣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被广泛用于治疗失眠及相关疾病。

本文旨在综述酸枣仁汤在治疗失眠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其临床应用、作用机制以及现代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中医药治疗失眠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酸枣仁汤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独特的组方和疗效在历代医家的实践中得到了广泛验证。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酸枣仁汤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揭示其治疗失眠的科学内涵,为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更为明确和有效的方案。

因此,本文将对酸枣仁汤治疗失眠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价,以期为失眠的中医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酸枣仁汤的组成与药理作用酸枣仁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和甘草五味药材精心配伍而成。

这些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治疗失眠的作用。

酸枣仁是酸枣仁汤的主要成分,具有养心安神、益肝明目的功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酸枣仁含有黄酮类、皂苷类、生物碱等多种活性成分,能够调节神经递质,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从而改善睡眠质量。

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能够调节人体内水液代谢,缓解因水湿内停引起的心神不安。

知母则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能够平衡人体内的阴阳,缓解因阴虚火旺导致的失眠症状。

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作用,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因血瘀气滞引起的头痛、头晕等症状,从而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甘草则具有补脾益气、调和诸药的作用,能够增强其他药材的药效,使整个方剂的功效更加显著。

酸枣仁汤的组成药材各具特色,共同发挥养心安神、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血液循环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从而有效治疗失眠症状。

这些药材的配伍也体现了中医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药物选择。

我国中医药治疗失眠方法及研究

我国中医药治疗失眠方法及研究

我国中医药治疗失眠方法及研究1.治疗方法ﻭ1。

1中药单方王锦槐用蝉蜕3g加水250mL,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缓煎15min,取汁饮用,治疗本病有奇效。

王翘楚等将落花生枝叶研制成制剂用于治疗失眠症,取得良好疗效.马明和重用半夏治疗失眠取得显著疗效。

范桂滨使用大剂量茯苓治疗不寐24例,临床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

5%。

王祥礼用灵芝菌液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ﻭ1。

2经方加减ﻭ戴子辰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不寐58例,有效率为77%。

屈沂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总有效率92%。

楼兰英等用归逍散治疗失眠75例,有效率92%。

季铁铮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40例,总有效率98%。

魏相玲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47例,结果25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

5%.何丰华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80例,总有效率92。

5%.周亚玲用加减温胆汤治疗痰热内蕴型失眠患者81例,总有效率93.83%,其中显效率62.96%。

倪国栋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6例,其中28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

何爱国等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失眠30例,14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3例,率为47%,总有效率90%。

黄泽辉使用加味导散与对照治疗顽固性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0.65%,对照组总有效率68.33%。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郝芬兰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失眠102例,以刺五加片、谷维素作为对照组。

结果治疗组显效60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

1%,对1.3照组显效12例,有效2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7%。

ﻭﻭﻭ自拟方加减ﻭﻭ刘艳萍自拟安神汤随症加减治疗失眠32例,经治2~3疗程,32例中24例痊愈,7例显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6.9%。

张培林[26]自拟活血宁神汤为主治疗老年失眠,总有效率91。

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失眠临床研究进展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摘要】失眠被称之为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身心疾病或临床亚健康状态,祖国医学将失眠称之为\"目不瞑\"\"不寐\",其主要病机最常见的为阴阳失调、脏腑失调、营卫失调、邪气致病等.西医治疗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仍存在副作用和药物依赖性等诸多问题.近年来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方便实惠、经济安全等优点获得了临床医师的普遍青睐,采用中医辨证施治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临床疗效,其主要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内服、针灸、推拿、火罐、电针、刺血、压耳穴等,并取得了诸多的疗效.现将有关中医治疗在失眠方面的临床应用及现存问题和展望做综述如下.【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2【总页数】3页(P270-272)【关键词】中医疗法;失眠;症候;针灸;综述;研究进展【作者】侯杰军;路亚娥;吕予;杨秋玉;薛瑞文;熊鹏;智冰清;张敏【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712046;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咸阳7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23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压力逐渐增大以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失眠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

现代医学认为失眠是个体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严重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的一种不良主观感受[1]。

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人中失眠发生率高达38.2%,已经高于欧美等发达地区或国家[2]。

一项关于18岁及以上人群发生失眠的流行病调查研究显示,在纳入的11227例受试者中约有14.9%的人发生失眠,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失眠发生率逐渐增高[3]。

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6 0例 ,有 效 1 4例 ,无 效 6例 ,总 有 效 率 为 9 . %。周 25
欢花 6 ] 治疗心 肾不交 型失 眠 3 例 , 中治愈 6 ,显效 g 2 其 例 l 例, 转 1 例 ( 3 好 2 包括用药后好 转未坚 持用药 4例 ,l 例 失去联系 ) ,无效 1 ,总有效率 9.8 。 例 6 %
龙胆泻肝 汤治 疗肝 火 扰 心 型失 眠 5 6例 ,其 中治愈 1 3例 ,
愈 1 例 , 效 6例 ,好 转 7例 ,无 效 4例 ,总有 效 率 为 6 显 8 .7 。焦 氏 以疏肝 宁神 口服液 治疗失 眠患 者 4 78% 0例 , 其 中痊 愈 1 ,显效 9例 ,好 转 1 ,无效 1 ,总有 0例 1例 0例 效率 7 % 。郭 氏、马氏 以甜 梦胶 囊治疗失 眠 4 0例 ,其 5 4 中显效 1 0 ,占2.0 ; 效 38 ,占 4.7% ;稍 6例 41% 有 9例 2 2 微有效 12 ,占 2.5 ;无效 3 ,占 77 %。总有 1例 54% 4例 .3 效率 9.7 。拓 氏 以心 神 宁 片合 逍 遥 丸 治疗 失 眠 7 22% 6 例 , 中痊愈 1 例 ,显 效 3 例 , 效 2 ,无效 6例 , 其 7 0 有 3例
例的黄连 、吴茱萸 ,以达到 “ 胃… ‘ 阴阳” 的目的。 和 调
3 结 论
3 1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 失眠症方法 多种 ,经验丰 富 ,疗 . 效肯定 ,能为患者从 根本上 解决 失眠 困扰 ;并且不 良反应
少 ,不易产生依赖 性 ,较西药 优势 明显。无论是 自拟方药
还是古方化裁 治疗 的失 眠的平均 治愈率 均高 于中成药 治疗 组 ,这 体现 了辩 证个体 化治疗 的重 要性 。针灸 治疗失 眠方

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老年人失眠症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失眠症给老年人带来身心的巨大负担,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本文将从中医药的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三个方面,介绍中医药对老年人失眠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一、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脏腑学说。

根据中医药理论,老年人失眠症通常是由于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引起的。

因此,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时,中医药注重调整阴阳平衡、调理脏腑功能。

二、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药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柏、郁金、茯苓等。

这些药物具有镇静安神、调理脾胃的功效,对改善老年人失眠症的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2.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失眠症的目的。

常用的针灸穴位有足三里、神门等。

3. 推拿按摩治疗:推拿按摩是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按摩头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放松神经,改善失眠症状。

三、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研究成果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较好,并且安全性高,不会产生明显的副作用。

例如,某项研究表明,应用中药复方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总有效率高达80%以上。

此外,一些研究还发现,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可能与调节脑神经递质、改善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有关。

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探究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中医药在治疗老年人失眠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然而,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仍存在一些挑战,如疗效不稳定、个体差异较大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提高中医药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失眠,指无法入睡或无法保持睡眠状态,导致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又称入睡和维持睡眠障碍(DlMS)。

轻者仅有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早醒、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眠,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1]。

失眠虽不属于危急重症,但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1非药物治疗失眠常见的原因有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精神情绪因素以及成瘾药物的戒断反应等。

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针对诱因进行处理,调整患者的睡眠习惯,恢复正常的生物节律。

首选非药物治疗。

①睡眠教育:改掉睡前不良习惯,如睡前饮茶、饮咖啡或剧烈运动等;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②刺激控制:建立睡床与入睡及睡眠直接的联系。

只有晚上睡觉时才上床。

无论夜间睡眠时间多久都应固定时间起床;③认知疗法:纠正患者对睡眠和睡眠不足的错误认识,如并非绝对应睡眠8h、切忌将所有问题归咎于失眠等,从而减轻焦虑,改善睡眠。

此外培养适合个人的体育锻炼和入睡习惯,帮助患者了解失眠生理等也十分重要[2]。

2中医特色治疗2.1中药治疗中医认为失眠常见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外邪侵袭或病后体虚等,病机多为阳盛阴衰,阴阳失调,或阴虚不得纳阳,或阳盛不能入阴。

病位在心,主要与肝、脾、肾密切相关[1]。

2.1.1肝火扰心龙胆泻肝汤治疗肝火扰心型失眠临床观察,方药:龙胆草6g,黄芩10g,炒栀子10g,泽泻12g,木通6g,车前子10g,当归6g,生地黄10g,柴胡6g,生甘草6g。

总有效率可达90.48%[3]。

2.1.2痰热内扰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失眠80例疗效观察,方药:黄连9g、胆南星15g、法半夏15g、竹茹20g、枳实12g、陈皮12g、甘草6g、茯苓20g、酸枣仁30g、五味子6g、珍珠母30g(先煎)、百合30g。

总有效率为92.5%[4]。

2.1.3心脾两虚归脾汤加味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观察,方药:黄芪、茯苓、白术、党参各15g,酸枣仁12g,木香、远志、炙甘草各6g,龙眼肉、当归、柏子仁各10g,夜交藤30g,合欢皮20g。

失眠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失眠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71·失眠属于临床方面多见的疾病之一,实际的发病率保持着不断增加的势头。

中医对于该疾病的疗法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论文围绕近年关于该疾病治疗的报道进行综述。

失眠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

临床主要表现为睡困难、睡眠质量下降和睡眠时间减少,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

本病属中医学“不寐”范畴,中医疗法从整体观、辨证论治角度出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形成了治疗本病的特色显示出中医治疗的优势,尤其是在中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和治疗方面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有关文献做综述如下:1失眠的流行病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继而引发一系列的心身疾病,其中失眠是主要疾病之一。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我国约45.4%的被调查者在过去1个月中曾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失眠。

因此,对于失眠的治疗已成为医学界关注的重点问题[1]。

2失眠的中医治疗2.1…龙胆泻肝汤龙胆泻肝汤主要用于肝火扰心型失眠。

任大为[2]运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失眠。

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

卢军占[3]…选失眠患者90例,观察组采用龙胆泻肝汤来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进行常规治疗。

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

2.2…黄连温胆汤黄连温胆汤主要用于胆郁痰扰型虚烦失眠。

林斌[4]选取60例患者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失眠症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60例单独服用安定片治疗失眠症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4%。

2.3…归脾汤归脾汤主治气血两虚证之失眠[5]。

王伯东[6]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治疗组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7%和51.4%。

金颖运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失眠与艾司唑仑配合谷维素治疗失眠的随机对照实验为研究对象,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在降低PSQI评分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ME CLINICAL PRACTICE/CME 临床实践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进展李瑜(天津市南开区学府医院 300192)LI Yu【摘要】失眠即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症,虽不属于危重疾病,但给患者带来长期的痛苦,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和精神痛苦,影响并降低其工作、生活质量,严重者会导致多种身心疾病。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人们所承受的精神负担也日益加重,失眠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最新资料显示,全球约有10%的人受着慢性失眠的困扰。

目前我国失眠的发病率也高达10%~20%[1],并且随年龄增加而增加[2]。

结合现代社会环境,失眠的发病因素和临床证候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从临床中我们发现失眠的主要病因大都是情志损伤,其主要病机是气血不足、阴阳失交、气血凝滞导致神机逆乱。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特点,无论是名方加减,或是方药自拟,或针灸治疗均有独到之处,都为中医学攻克失眠顽症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失眠;顽固性;古方;自拟方;针灸;【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0)03-0091-03失眠是以睡眠时间不足,睡眠深度不够及不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与精力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病程半年以上者为顽固性失眠。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竞争的加剧,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

与西药相比,中医药对失眠的治疗具有毒副作用小的优点。

在失眠尤其是顽固性失眠的治疗中,中医药发挥着重要作用。

现对近几年中医药治疗顽固性失眠的研究做一简要概述。

1 古代名方治疗顽固性失眠一些医家将历代一些有名的方剂用于失眠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魏相玲[3]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47例,痊愈25例,显效17例;病程最长者6个月,病程最短者2个月。

魏氏认为失眠一症病因颇多,但临床上以虚症多见。

心脾不足造成血虚而导致不寐。

在治疗上,以补养心脾、化生气血为主。

故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有较好的疗效。

徐天景[4]认为顽固性失眠主要原因为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脑,致使心脑神志不宁而不寐。

徐氏应用血府逐瘀汤与归脾汤同用,协助归脾汤再生新血,荣养心神,两者配合,则神安志可定,共图安寐之功。

其用归脾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57例,治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73%。

杜晓军[5]等认为失眠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治疗上宜以滋阴降火,清心安神为法。

杜氏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型顽固性失眠80例,痊愈80例,显效38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83.75%。

范文东[6]等遵从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不寐一证乃气血凝滞”之说,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56例。

痊愈34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9%。

徐文姬[7]应用天王补心汤治疗顽固性失眠156例,痊愈119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6.15%。

李巨三[8]等人应用天麻钩藤饮91继续医学教育 第24卷第3期加减治疗风阳上扰和肝阳上亢型顽固性失眠138例,一般患者服药6~9剂即可痊愈,但也有超过10剂者。

138例中6剂痊愈者53例,10剂痊愈者82例,无效3例,治愈率97.8%。

2 自拟经验方治疗顽固性失眠不少医家通过不断探索,总结出治疗顽固性失眠的良方。

张广智[9]认为失眠总因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为病,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自拟宁心助眠汤[酸枣仁(打碎)、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 g,百合、生地、夜交藤各20 g,清夏、远志、黄连各12 g]水煎午后及晚睡前各服一次,配合晚临睡前药渣煎水泡足)治疗顽固性失眠143例,治愈104例,好转34例,未愈5例,总有效率为96.5%。

戎装[10]等认为顽固性失眠治疗关键在审证求因,恰当的使用复方,因此自拟了通治方[制半夏9 g,北秫米(包煎)12 g,珍珠母、龙齿各30 g,生地12 g、阿胶(烊服)、茯神、炒枣仁各12 g,生白芍、炒竹茹各9 g,黄连、枳实、炙远志各6 g]治疗顽固性失眠。

治愈18例,好转60例,未愈12例,总有效率86.7%。

邹世光[11]等认为其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

系多脏同病,标本俱急,尤以心火、肝胆火、胃中痰热为标实,心肝肾阴血亏虚为本虚。

以阴阳失调,阳不入阴,心神失养为主要病机。

故治当以心肝胃火同清,心肝肾阴血同滋、宁心安神、标本同治,从而使阴阳平衡,失眠症自除。

采用自拟的三清安神汤[黄连、龙胆草、夏枯草、茯苓各10 g,竹茹、陈皮、龙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合欢花、百合、制首乌、白芍各15 g, 磁石30 g,琥珀(冲)3 g]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160例。

治愈81例,好转7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5.6%。

孙热军[12]认为失眠多因思虑过多或劳累过度损伤心脾,造成血的生化乏源,以至心虚血亏,心神失养而不眠,自拟参芪五味片(南五味子、党参、黄芪、酸枣仁)治疗失眠59例,治愈17例,显效21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愈显率为64.4%。

3 针灸治疗顽固性失眠针灸在顽固性失眠的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医家不断对其进行探索,取得了可喜成果。

林延樾[13]将91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常规针刺组(43例)。

观察组取大陵、“失眠”穴(第二掌骨桡侧反应点,轻按即有酸麻胀或痛感处即是,如反应点不明显则取第二掌指关节后1寸,第二掌骨桡侧缘)。

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1.25%,常规组治愈率34.88%,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P<0.01)。

观察组1疗程治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1)。

毕宇峰[14]等通过针刺“头三神”(神庭、本神、四神聪)及神门穴为主,配合耳穴压子疗法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

1个疗程内治愈者16例,1个疗程以上治愈者22例,好转15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4.64%。

惠建萍[15]等用背俞穴透刺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失眠30例。

总有效率达96.7%,与对照组相比P<0.05,疗效满意。

英健民[16]用百会、神门、三阴交、四神聪、安眠为主穴,配合艾灸百会穴治疗失眠60例,临床痊愈20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34%。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特点,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无论是名方加减、方药自拟,或针灸治疗均有独到之处,都为中医学治疗失眠症提供了临床依据和经验。

但也发现,对失眠的临床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1)诊断辩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临床疗效缺乏客观性。

(2)个案报道多,或样本例数较少,科研设计不严谨,仅仅停留在临床观察水平。

(3)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开展得很少,有些方剂中使用的药味多、药量重,缺乏相应的毒性观察。

(4)治疗药物的剂型很多,但未做筛选。

(5)简便、廉价、宜于长期调养,使用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推广工作不够等。

以上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把中医治疗失眠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1] 张颖, 吴旭东. 失眠症因素分析与对策[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 12-14.[2] 叶瑞繁. 失眠的评估[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2):207-208.[3] 魏相玲, 孙海俊. 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47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7, 13(9): 714.[4] 徐天景. 归脾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顽固性失眠57例报告[J]. 浙江临床医学, 2005, 7(8): 786-788.[5] 杜晓军, 宋师光. 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80例疗效观察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 Vol.24.No.3 92[J]. 中国社区医师,2005,21(21): 33-34.[6] 范文东,章浩军,张碧莲.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症56例[J]. 国医论坛, 2006, 21(1): 19-20.[7] 徐文姬. 天王补心汤治疗顽固性失眠156例[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3): 228.[8] 李巨三,宫乐辉.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138例[J]. 国医论坛,2006,21(5): 29-30.[9] 张广智. 宁心助眠汤配合中药足浴治疗失眠症143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0): 40.[10] 戎装, 归卫东, 冯丽伟, 等. 通治方治疗顽固性失眠90例疗效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7(3): 25-26.[11] 邹世光,刘志群,何静. 三清安神汤治疗顽固性失眠[J]. 湖北中医杂志,2007,29(2): 42.[12] 孙热军. 中药制剂治疗失眠59例临床观察[J]. 中医杂志,2009,50(12): 145-146.[13] 林延樾. “失眠”穴治疗顽固性失眠48例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2006,25(5): 331-332.[14] 毕宇峰,张俊莉. 头三神配神门、耳压治疗顽固性失眠56例[J].陕西中医,2005,26(7): 692-693.[15] 惠建萍,赵耀东,惠建荣. 背俞穴透刺夹脊穴治疗顽固性失眠30试 题1 与西药相比,中医药对失眠的治疗具有 的优点。

2 从临床中我们发现失眠的主要病因大都是 ,其主要病机是 、 、导致神机逆乱。

3 中医对失眠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发现,对失眠的临床研究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包括( )A 诊断辩证分型和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临床疗效缺乏客观性B 个案报道多,或样本例数较少,科研设计不严谨,仅仅停留在临床观察水平C 动物实验及药理研究开展得很少,有些方剂中使用的药味多、药量重,缺乏相应的毒性观察D 以上均是例[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2): 47-48.[16] 英健民. 针灸治疗失眠症60例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 16(11).93继续医学教育 第24卷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