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岩第三章
3-变质岩的基本特征
58.5 15.5 6.6 2.5 3.1 1.3 3.3 5.1 2.7
48.4 16.8 10.5 8.1 11.1 2.3 0.6 0.6
78.4 4.8 1.5 1.2 5.5 0.5 1.3 0.8 5.0
5.2 0.8 0.5 7.9 42.6 0.1 0.3 03 41.6
43.5 4.0 12.5 34.0 3.5 0.6 0.3 0.7 0.7
Pre-kinematic crystals a. Bent crystal with undulose extinction b. Foliation wrapped around a porphyroblast c. Pressure shadow or fringe d. Kink bands or folds e. Microboudinage f. Deformation twins
(3)按矿物粒度的绝对大小可分为:
粗粒变晶结构(>3 mm), 中粒变晶结构(3-1 mm), 细粒变晶结构(1-0.1 mm), 微粒变晶结构(<0.1 mm)。
(4)按矿物形态可分为: 粒状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一些粒状矿物如石英、 长石和方解石等组成,也称为花岗变晶结构。按颗粒的 外形轮廓可进一步划分为: ①镶嵌粒状变晶结构, 矿物呈简单的多边形或浑圆 形,彼此接触界线平直。 ②齿形粒状变晶结构(缝合线结构) ,矿物颗粒外 形极不规则,彼此接触线呈齿状。 ③角岩结构,粒度很细的、均匀的显微粒状变晶结 构。 鳞片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云母、绿泥石和滑石等 片状矿物组成。 纤状变晶结构,岩石主要由纤维状、长柱状或针状 矿物组成,如阳起石、透闪石、夕线石和硅灰石等,它 们常成平行排列或束状集合体。
Epidote, magnetite, ilmenite
岩石学_变质岩课件 第三章变质岩类型
石榴石云母片岩与片岩对比
片岩
Schist
This is a photograph of muscovite mica schist (large specimen in the middle) and two pieces of phyllite (laid atop the schist) taken in the San Gabriel Mountains. Note the larger crystal sizes of the schist, and the higher reflectivity of the phyllite samples. The camera lens is two inches in diameter
柱状矿物——阳起石,透闪石、普通角闪石等 粒状矿物——长石,石英等 有时含有石榴石、十字石、蓝晶石等特征变质矿物的变斑晶。
一般:片状矿物或柱状矿物>30%
粒状矿物常以石英为主,可含一定量长石,长石<25% (5) 与千枚岩区别:变晶粒度>0.1mm,肉眼可以辨认矿物 (6) 进一步划分:云母片岩,石英片岩,绿片岩,角闪片岩,蓝闪石片岩
对于糜棱岩,均加在前面,如花岗糜棱岩
三、动力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1. 构造角砾岩
概念:指断裂带中,受到应力成糜棱状的碎块, 发生过位移(剪切、重力作用下)。
多数粒度>2 mm,被破碎的细碎屑或者外来溶解 物质胶结的岩石。
构造角砾岩通常在断裂带,有时可厚数百米,延 伸很长,可数百公里。
三、动力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板岩 slate
/bperry/ metarock/SLATE.htm
05第三章褶皱
第三章褶皱第一节褶皱的基本形态和褶皱要素一、褶皱的概念褶皱是指岩石受力发生的弯曲变形,它是由岩石中各种原来近于平直的面变成了曲面而表现出来的,形成褶皱的变形面绝大多数是沉积岩的层面,而变质岩的劈理、片理或片麻理以及岩浆岩的原生流面、岩层和岩体中的节理面、断层面或不整合面,受力后也可变形而形成褶皱面。
因此,褶皱是地壳中一种最常见的、最基本的地质构造。
褶皱形象地反映地壳中岩石发生了连续塑性变形。
褶皱的形态千姿百态,复杂多样。
褶皱的规模差别极大,从卫星照片上巨大的褶皱系和构造盆地到出现在个别露头上或手标本上的褶皱,以至显微镜下的微型褶皱。
研究褶皱的形态、产状、分布和组合特点及其形成方式和时代,对于揭示一个地区的地质构造的形成规律和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许多矿产在成因、矿体产状和空间分布上都与褶皱有密切关系;有些矿体本身就是褶皱层。
褶皱构造还程度不同地影响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因此,研究褶皱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意义。
二、褶皱的基本形式褶皱的形态虽然多种多样的,但其基本形式有两种(图3-1):(1)背斜。
是岩层向上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老,外侧岩层依次变新,且对称分布。
(2)向斜。
是岩层向下弯曲,其核心部位的岩层时代较新,外侧岩层依次变老,且对称分布。
图3-1 背斜和向斜由于受后期风化、剥蚀的破坏,造成向斜在地面上的出露特征是:从中心向两侧,岩层从新到老对称重复出露(图3-1a、b左侧),而背斜在地面上的出露特征却恰好相反,从中心到两侧,岩层从老到新对称重复出露(图3-1a和b右侧)。
如褶皱岩层的新老层序不明,或者褶皱的变形面不是层面而是其他构造面,则将褶皱面向上弯曲的称为背形,向下弯曲的称为向形。
三、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褶皱要素主要有(图3-2):(1)核又称核部。
系指褶皱的中心部位的岩层。
(2)翼又称翼部。
系指褶皱核部两侧的岩层。
在横剖面上,构成两翼的同一褶皱面的拐点的切线的夹角称为“翼间角”。
第三章第五节变质岩
作业1:
地球内部圈层是如何划分的?地壳的结 构和特征如何?什么叫地质作用?举例说 明内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作业2:
1 试用鲍文反应系列说明火成岩的矿物组 合关系
2 岩浆岩(火成岩)中深成岩和浅成岩的 结构构造各有什么特征?它们与生成条件之 间有什么关系?火成岩的分类依据及基本类 型是什么?
变 质 岩 的 形 成 及 其 与 其 它 岩 石 的 关 系
变质岩与火成岩、沉积岩的比较
变质岩
含典型的变质矿物,常具片理构造
都具有结晶结构
火成岩
无典型的变质矿物,无片理构造
沉积岩 变质岩
具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无层理构造,不含有化石
判断:火成岩和变质岩都具有结晶结构,而 沉积岩不具有结晶结构,但沉积岩具层理 构造,常含有化石。
1、变质岩的矿物
继承矿物
标志矿物 如石榴子石、蓝闪石、阳起石等
片麻构造 粗 变
片状构造
质
(一) 片理构造 千枚构造
程
(最常见、最典型) 板状构造 细 度
条带状构造
(二) 块状构造
(三) 变余构造 (残留构造):岩石经变质 后,仍保持原岩的构造特征称为变余构造。
变余构造是恢复原岩性质的重要标志。 思考:
在变余层理构造、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 仁构造,变余波痕构造中,哪些是正变质岩 中变余构造 哪些是 副变质岩中变余构造?
2、变质岩的结构(五种)
(一)变晶结构 粒状 斑状—与基质相比,变斑晶结晶时间长 (注意与火成岩比) 鳞片状 角岩
(二)碎裂结构 (脆性变形,矿物发生碎裂) (三)变余结构 (四)交代结构 (五)糜棱结构(塑性变形,矿物的粒内滑
移和扭折)
3、变质岩的构造 是指岩石组分在空间上的排列和分布所
矿物与岩石第3节变质岩课件
比较几个作用
Geology
• 变质作用与风化作用: • 变质作用与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
Ge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logy
温度是影响变质作用的最基本因素。
变质作用的温度最低限为150-200℃,高限大 致为700-900℃
为什么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升温意味着获得了新的能量,矿物中质点活 性增强,可使原来的非晶质变为晶质,原来小晶 粒长大。
等
• 与喷出岩有关的变余构造:变余气孔构造、
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枕状构造、变余流纹 构造等
Geology
Geology
小结
• 变质作用的因素 (温度、压力、活动性流体)
• 变质岩的特征 变质岩的矿物
(石榴子石、蓝闪石、绢云母、绿泥石、红柱石、阳起 石、蛇纹石、透闪石、滑石、硅灰石……)
§5. 变质岩
Geology
一、变质作用的因素 二、变质岩的特征 三、变质作用类型与变质岩 四、有关变质岩的几个问题
二、变质岩的特征
(一)变质岩的矿物 (二)变质岩的结构 (三)变质岩的构造
Geology
Geology
变质岩的特征,最主要有两点: • 岩石重结晶明显;
• 如隐晶的石灰岩变质成显晶的大理岩
◇原岩为火成岩的变余结构:由侵入岩和喷出岩经变质后的
岩石中,变余斑状结构较常见。还有变余辉绿结构,变余花岗结 构等;
变质辉绿岩 变余辉绿结构
j
45
Geology
◇原岩为沉积岩的变余结构:原岩为砂砾岩等正常沉积碎屑
岩,变质后岩石中常部分保留砾石或砂砾的外形,称为变余砾 状结构及变余砂状结构、变余泥状结构等。
变余砾状结构
角页岩-变余泥状结构
岩石学课后习题
火成岩岩石学思考题第一章岩浆及岩浆活动1、如何理解岩浆的含义。
2、岩浆的粘度受哪些因素的控制。
3、岩浆中的挥发分对火山作用具有怎样的影响。
4、简述岩浆作用的主要类型及其产物。
第二章火成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1、说明火成岩中的SiO2、Al2O3与(K2ONa2O)的含量对矿物成分及共生组合的影响。
2、火成岩形成环境对矿物组合具有怎样的影响。
3、火成岩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4、火成岩的结构是如何划分的?5、根据结构与构造如何区分侵入岩与喷出岩。
6、判断矿物结晶顺序的标志有哪些?7、如何区分不同相的火山岩?8、简述常见火成岩岩石类型的矿物组合与结构构造特征。
第三章岩石化学1、CIPW标准矿物是岩石中实际出现的矿物吗?2、化学分析结果在火成岩研究中有哪些用途?第四章火成岩结构成因分析1、以过冷却条件下岩浆中晶体的成核与生长过程,说明不同深度火成岩的结构变化。
2、请用Di-An二元系相图阐明辉长结构、辉绿结构、间粒结构与嵌晶含长结构的形成。
3、请用相关二元系相图说明斜长石正环带、反环带与韵律环带的形成。
4、在花岗斑岩中常见到石英斑晶的熔蚀现象,试用相图加以解释。
第五章岩浆的起源与演化1、如何理解部分熔融作用?2、原生岩浆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演化为进化岩浆?3、岩浆房中的结晶分异作用有哪几种方式,其特点如何?4、鲍文(Bowen)反应系列可以解释哪些岩石学现象?5、岩浆混合作用受控于哪些因素?6、如何识别同化混染作用?7、岩浆侵位机制主要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第六章火成岩共生组合与成因1、总结一下安山岩的成因。
2、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主要有哪些,其鉴别标志是什么?3、总结不同构造背景下花岗质岩石的组合特征。
4、不同构造背景的玄武岩成分与成因有哪些不同?5、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的研究意义何在?6、何为蛇绿岩,其有何研究意义?7、如何区分不同成因的超镁铁质岩?实验一酸性岩类:花岗岩-流纹岩类1、根据斜长石与钾长石的含量比例,花岗岩可进一步划分为哪几种类型,其特征如何?2、碱长花岗岩与碱性花岗岩有何区别?3、如何区分花岗岩、花岗斑岩、流纹岩与英安岩?4、对比片麻状构造与流纹构造。
变质岩类型
第二节.常见变质岩的命名※
二. 以矿物组合及其含量命 名的变质岩系列
5. 榴辉岩: 石榴石 + 绿辉石. 不含斜长石 . 可含有透辉石, 蓝晶石, 石英, 金红石, 金刚石等.
6. 超铁镁质岩: 铁镁质矿物 > 90% 的岩石. 例如角闪石岩;辉石岩 7. 混合岩: 变质岩基体 + 花岗质脉体组成. 可根据构造进一步命名: 如眼球状混合岩; 条带状混合岩等.
(三)变质岩分类方案的多样性 P307
第三章 变质岩的分类命名
第二节.常见变质岩的命名※
根据构造和矿物组合将变质岩划分为两个系列; 13个基本术语.
一.以构造命名的变质岩系列
该系列有六个岩石基本名称
1. 板岩: 具有板状构造. 根据颜色或杂质进一 步命名. 如黑色碳质板岩.
2. 千枚岩: 具有千枚状构造. 根据矿物种类进一 步命名. 如绢云母千枚岩, 绿泥石千枚岩.
3) 蓝闪片岩:矿物组成: 蓝闪石,钠长石,石英等. 岩石类型: 蓝闪片岩,蓝闪钠长片岩等.
4) 石英片岩:矿物组成: 石英(>50%),云母(>30%)等. 岩石类型: 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等. 5) 钙质片岩:矿物组成: 透闪石,绿帘石,云母,石英等. 岩石类型: 透闪绿帘片岩,绿帘透闪片岩等. 6) 镁质片岩:矿物组成: 叶蛇纹石,滑石,绿泥石等. 岩石类型: 蛇纹石片岩,滑石片岩等.
第二节.常见变质岩的命名※
图 3-4 片麻岩
具有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
第二节.常见变质岩的命名※
图 3-5 眼球状片麻岩
第二节.常见变质岩的命名※
一.以构造命名的变质岩系列
5) 糜棱岩(具有糜棱构造)
可按成分或变形程度做进一步划分.例如 长英质糜棱岩; 云母质糜棱岩; 角闪质糜棱岩; 钙质糜棱岩等.
岩石学_变质岩课件 第三章变质岩类型
含有角闪石,辉石,石英,长石的片麻岩就叫做角闪—辉石片麻岩。
如果片岩包含有钾长石的变斑晶,那么就叫做钾长石斑晶片岩。
变质岩命名
2.化学标准
如果从矿物组合可以判断出大致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也可以用于命名。
例如,片岩含有大量的石英和长石,还有一 些石榴石和白云母,可以命名为石榴石—白 云母长英质片岩。
由大量滑石组成的片岩可命名为滑石镁质片 岩。
变质岩命名
3. 原岩标准
如果岩石只经历了轻微变质,原岩的 结构还可以观察到,那么可以以原岩 的名字为基础,加变质为前缀。
如变玄武岩,变安山岩,变质杂砂岩。
以下讲述的变质岩类型
根据变质作用的类型,分为5种: 1. 动力变质岩 2. 区域变质岩 3. 混合岩 4. 接触变质岩 5. 交代变质岩
第三章 变质岩的类型
第一节 动力变质岩
一、概述
1、定义: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动力变质岩。这种岩石数量不 多,但分布很广,主要分布于断裂破碎带。
2、特点
1) 岩石以发生变形、破碎为主,产生高温,伴有溶液活动,会 促使岩石部分或全部重结晶。
2) 其形成受应力性质、强度、岩石物理性质、作用时间 长短、摩擦热、
对于糜棱岩,均加在前面,如花岗糜棱岩
三、动力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1. 构造角砾岩
概念:指断裂带中,受到应力成糜棱状的碎块, 发生过位移(剪切、重力作用下)。
多数粒度>2 mm,被破碎的细碎屑或者外来溶解 物质胶结的岩石。
构造角砾岩通常在断裂带,有时可厚数百米,延 伸很长,可数百公里。
三、动力变质岩的主要类型
5种化学类型变质岩相应矿物成分特征
兴城实习第三章
第3章侵入岩变质岩在野外实习中,我们要注意各种岩石的观察方法,掌握矿物组合特征,明确侵入岩的颜色与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的关系,对不同的岩石类型要依其颜色、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给予详细的描述,特别是它们的接触关系,有无包体和捕掳体。
3.1侵入岩当岩浆产生后,在通过地幔或地壳上升到地表或近地表的途中,直至最终固结成岩,发生各种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就称为岩浆作用。
岩浆侵入到围岩之中,与围岩的接触关系称为侵入接触关系。
在侵入接触关系中,在接触面以内岩体的边缘部分称为内接触带,接触面以外的围岩部分称为外接触带。
兴城地区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有侵入活动有四个时期:华北地台基底形成阶段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大陆板内变形活化阶段的印支、燕山期。
兴城地区古元古代吕梁期、中生代印支期和燕山期侵入岩概况(如表3.1):表3.1 兴城地区侵入岩特征表3.1.1 主要侵入的岩石类型(1)酸性侵入岩—花岗岩岩石风化面和新鲜面有明显差距,浅色矿物主要有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它们均可作为斑晶,其中钾长石斑晶较大,成肉红色、板状,粒度一般2~10毫米,打折可达2厘米,暗色矿物多为黑云母和角闪石(含量<10%),常见的结构为花岗结构、斑状结构等,花岗岩为块状构造。
此类岩石常见有:花岗岩:肉红色或褐红色,块状结构,花岗构造,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成花岗斑岩(结晶不好):杂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组成为钾长石、石英。
斑晶含量一般为15-20%,主要为石英和长石,有时也有黑云母和角闪石。
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风化面黄褐色,新鲜面灰白色,中粒似斑状花岗结构,块状构造。
矿物成分:钾长石、石英,黑云母。
花岗闪长岩:灰绿色或暗灰色,显晶质结构,斜长石和暗色矿物较多,暗色矿物主要以角闪石为主。
(2)中性侵入岩—正长岩岩石的组成与酸性侵入岩相似,但暗色矿物增加,而石英的含量减少。
正长岩:浅灰色,具等粒状、斑状结构。
主要由长石、角闪石和黑云母组成,不含或含极少量的石英。
变质岩总结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三、变质作用方式(见后):
变质重结晶作用、变质结晶作用、变形作用、 交代作用、变质分异作用。
四、变质作用类型:
分类依据:分布规模/地质背景或物化条件。有关术语 1、局部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变质作用; 冲击变质作用; 交代变质作用. 2、区域变质作用: 造山变质作用; 洋底变质作用; 埋藏变质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
一、变质作用概念
第一章 变质作用概述
(1)与地壳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地质作用; (2)地壳已存岩石在基本保持固态条件下的转变过程. (3)特殊条件可以产生重熔(溶),形成部分流体相(岩浆)
二、变质作用影响因素
包括原岩化学成分;地质条件;物理化学因素。 物理化学因素包括温度、压力、应力、流体。它们通常是同时出现, 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温度一般是最重要的因素,它不仅控制着变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 也制约着流体的活性和岩石变形性质; 压力也是影响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有时对矿物组合起决定作用; 应力不是变质反应物化平衡的独立因素,但它是变质岩组构的最重 要因素,此外还控制着变质反应的速度和规模; 流体是变质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因素,但温度又是流体具有活动性 的前提。
二、常见区域变质相的划分标志、主要特征及与温克勒变 质级的对比
重点掌握在中压地区,基性系列和富铝系列经受从绿片岩相到麻粒岩 相变质作用,可能出现的典型岩石及典型矿物组合
(1)低绿片岩相,低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绿帘石+阳起石+绿泥石+钠长石±石英±方解石; 绿泥片岩等绿 片岩; 泥质岩石:白云母+黑云母+绿泥石+石英±硬绿泥石; 绿泥石黑云母片岩等。 (2)高绿片岩相,低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绿帘石+钠长石+绿泥石±石英 ; 角闪绿泥片岩等。 泥质岩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 石榴石黑云母片岩。 (3)低角闪岩相,中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泥质岩石:十字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 十字石二 云母片岩。 泥质岩石:蓝晶石+铁铝石榴石+黑云母+白云母+石英±斜长石 ; 蓝晶石白 云母片岩。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An>30)±黑云母±绿帘石±石英 ;斜长角 闪岩。 (4) 高角闪岩相,高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泥质岩石:夕线石+石榴石+黑云母+钾长石+石英±斜长石; 石榴夕线钾长 片麻岩。 基性岩石:普通角闪石+斜长石±透辉石±石英; (透辉)斜长角闪岩。 (5)麻粒岩相,高级变质。矿物组合及典型岩石类型为: 基性岩石:紫苏辉石+透辉石+斜长石±石英±角闪石 ; 二辉麻粒岩。 泥质岩石:夕线石+石榴石+堇青石+钾长石+石英±斜长石; 夕线石榴堇青 钾长片麻岩。
第7讲(变质岩、地质年代)
2、千枚岩:
岩石的变质程度比板岩深,原泥质一般不保 留,新生矿物颗粒较板岩粗大,有时部分绢 云母有渐变为白云母的趋势。这类岩石大多 数由粘土类岩石变质而成,少数可由隐晶质 的酸性岩浆岩变质而成。
3、片岩:
以片状构造为其特征的 岩石。组成这类岩石的 矿物成分主要是一些片 状矿物,如云母、绿泥 石、滑石等,此外尚还 有石榴子石、蓝晶石、 十字石等变质矿物。
内容提要:
第三章 岩石 §3.3 变质岩
第四章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3 我国地史概述
参看《地质学》pp.66-79.
第三章 岩石
§3.3 变质岩
变质岩的概念:
变质岩是由原来的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 变质岩)在地壳中受到高温、高压以及化学成 分渗入的影响,在固体状态下,发生剧烈变化 后形成的新的岩石。
根据形态的不同,片理构造又可以分为以下 几种:
(1)片麻状构造:岩石中的深色矿物(黑云母、 角闪石等)和浅色矿物(长石、石英等)相间 呈条袋状分布,在岩石的外观上,构成一种黑 白相间的断续条袋状构造,片麻岩具这种构造。
(2)眼球状构造:在片麻状构造中,常有某种 颗粒粗大的矿物(如石英、长石),呈透镜状 或扁豆状,沿片理方向排列,形似眼球,故此 得名。
(1)等粒变晶结构: 岩石中所有矿物晶粒的大小近乎相等,与岩
浆岩的等粒结构近似。 (2)斑状变晶结构:
与岩浆岩中的斑状结构相似。即在岩石中, 细粒的基质上分布一些较大的变斑晶的粗大晶 体。 (3)鳞片变晶结构:
一些鳞片状矿物沿一定方向平行排列,如云 母片岩等。
3、压碎结构:
由于动力变质作用,使岩石发生破裂而形 成的,如碎裂岩等。
变质岩干货
第一章绪论变质作用(metamorphism):在地壳、岩石圈形成和发展、演化过程中(地球内力作用),早先形成的岩石(包括岩浆岩、沉积岩以及先存的变质岩)在地壳一定深处,为适应新的地质环境和物理化学条件,在基本保持固态的条件下发生的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甚至化学成分的变化的改造过程称为变质作用。
正变质岩(orthometamorphite):原岩为岩浆岩的变质岩;副变质岩(parametamorphite):原岩为沉积岩的变质岩。
变质岩研究的意义:变质岩是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了地壳深部的各种信息;了解深部地壳的组成和早期地壳演化;恢复变质时期地壳的热力学演化历史;恢复原岩建造;指导找矿评价。
变质岩的研究方法1 地质学方法:包括野外和室内研究。
2 实验变质岩石学方法:主要用于研究变质反应的平衡条件。
3 理论综合方法:对用上述方法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并上升为理论,即找出规律,以进一步指导实践。
第二章变质岩因素温度在变质过程中的作用温度升高可使原岩中一些矿物发生重结晶。
温度变化能引起原岩中矿物之间发生变质反应形成新矿物。
如: CaCO3+SiO2⇌ CaSiO3+CO2↑温度升高可为变质反应提供能量,并使岩石中流体的活动性增大,促进变质反应进行,使新矿物和新组构能以较快的速率和较大的规模形成。
温度持续升高可使原岩在重结晶和变质结晶基础上发生部分重熔,其中长英质组分成为流体相,引起混合岩化作用。
温度升高可改变岩石的变形行为,从脆性变形向塑性变形转化;温度升高产生脱水、脱碳酸等化学反应,形成变质热液作为催化剂、搬运剂和热媒介对变质作用施加影响。
因此,温度是变质反应中最重要的热力学平衡参数。
三大压力:负荷压力:改变发生变质反应的温度:压力增高,多数情况下可使吸热反应的平衡温度升高;压力的增高有利于形成分子积体较小、密度较大的高压矿物或矿物组合。
定向压力:对岩石和矿物的机械改造,发生破裂、塑变等; 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变质反应和重结晶的速率,促进这些作用的进行。
地质地貌学 第三章 岩石(变质岩)
• 对原岩产生的影响有两个方面 (i)压力增大有利于形成分子体积较小、比 重较大的矿物,结果使变质岩的密度增大。
(ii)当负荷压力变化时,某种特定反应开始 发生的温度也随之改变。
在0-40km的深度内,平均每加深1km,静 压力增 加0.275千巴。 10公里下 2 .75千巴 20公里下 5.5 千巴
来源:地热增温,地幔热流,岩浆热,放射 性元素衰变,摩擦热。
影响:温度升高 1.有利于重结晶; 2.有利于吸热反应;
3.使岩石中流体的活动性增大,促进变质反 应进行。 4.有利于发生部分重熔,引起混合岩化作用
温度范围: 200—800 ℃,占据着整个岩石形成 温度的中间区段(岩浆岩约大于800 ℃ ,而沉积 岩约小于 250 ℃ )。
变质岩的结构
变晶结构 原岩在变质过程中发生重结晶形成的结晶结构, 重结晶作用的晶粒为变晶。
与岩浆岩的结构不同是:变晶生长几乎是同时 进行,变晶多为他形或半自行晶,晶形发育程 度决定于矿物的结晶能力。
(1) 变晶结构的一般特点 变晶结构和岩浆岩的全晶质结构有不同之处: ① 同一世代的变晶矿物没有明显的先后结晶顺序。 晶体自形程度的差别仅取决于结晶能力。且矿物 之间排列紧密、彼此镶嵌或相互包裹。 ② 变斑晶的形成一般与基质矿物同时或稍晚,因 此变斑晶以富含基质矿物包裹体为特征,与岩浆 岩中斑晶形成较早的情况相反。
交代作用
交代作用是指变质条件下,由变质原岩以外的物质 的带入和带出,而造成的一种矿物被另外一种化学 成分上与其不同的矿物所置换的过程。 使固体岩石总化学成分改变的一种作用。
特征:不仅原岩中原有矿物消失,产生新矿物, 而且也伴随着组分的加入或带出,使原岩化学成分 发生变化。主要是在固体状态下以置换方式进行, 组分的加入和带出同时进行。
4第三章变质作用分类及基本特征
4第三章变质作用分类及基本特征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的一系列物质结构、组分和矿物成分的改变过程。
变质可以将岩石从原岩石向变质岩转化,产生新的矿物组合和结构,改变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变质作用的分类主要有两种方法:根据变质作用的机制和根据变质作用的程度。
一、根据变质作用的机制,变质作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热变质热变质是指岩石在高温作用下发生的改变。
高温是促使岩石发生变质的主要因素,可以导致矿物的熔融、晶体的长大、矿物的相变等。
热变质可以进一步分为接触变质和区域变质。
-接触变质:接触变质是指岩石接触到岩浆或岩浆脉时发生的变质作用。
岩浆的高温和热量会使得与其接触的岩石发生变化,形成接触变质岩。
接触变质岩主要由斜长石、石榴子石、角闪石等矿物组成。
-区域变质:区域变质是指广泛区域内的岩石受到地壳深处岩石的热力的影响而发生的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通常发生在造山带和地壳板块运动的活跃区域,形成了大面积的变质带。
常见的区域变质岩有片麻岩、千枚岩、云母片岩等。
2.压力变质压力变质是指岩石受到巨大压力作用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压力可以改变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例如使岩石紧密堆积、成层排列、矿物更加排列有序。
压力变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岩石受到的方向性应力压力,岩石中的矿物具有一定的方向性排列;二是岩石受到的等向性应力压力,岩石中的矿物没有特定的方向性排列。
常见的压力变质岩有片麻岩、石英岩、大理石等。
3.流体作用流体作用是指流体通过岩石内部,改变了岩石中的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变质作用。
流体作用主要包括水蚀作用、热液作用、气体作用等。
这些流体既可以来自外部环境,也可以是由于岩石内部的变质和化学反应产生的。
流体作用使得岩石中的矿物溶解、迁移、重新沉淀,形成了许多矿床。
常见的热液作用是在岩石中形成金矿、银矿、铅锌矿等。
二、根据变质作用的程度,变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低级变质低级变质是指岩石在相对较低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发生的变质作用。
变质岩的一些课件(高等教学)
温 度 非晶体→结晶体;结晶体→重结晶; 的 作 物质与结构重组,一种矿物→另一种矿物 用
行业学习
6
变质温度四来源:
地热增温:3°C/100m 岩浆热: 构造运动热: 放射热:
2.压力
静压力(垂或侧):由上覆岩石重量引起,随深度增
加而增加。
作用:使矿物中原子、离子、分子间的距离缩小,
形成密度大、体积小的新矿物。
行业学习
7
流体压力:封闭系统的流体压力等于上覆岩石的静压值; 开放系统的流体压力等于流体本身的重量. 作用:流体的成分及压力的大小控制化学反映进程。
定向压力:作用于地壳岩石的侧向压力,具有 方向性,且两侧的方向相反。 作用:导致岩石结构、构造发生变化
1.变晶结构:原岩发生重结晶或交代作用而形成 新矿物的结构。是变质岩中最常见的结构。根据 变晶矿物的粒度、形状和相互关系等特点可进一 步划分 。
等粒变晶结构 不等粒变晶结构 斑状变晶结构
行业学习
17
变余结构:由于变质结晶作用不彻底,原岩的矿 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特征可能部分地保留下来,形 成残余结构。变余结构的命名只要在原岩结构名 称上加上“变余”二字便可.
行业学习
18
2、变质岩的构造:是指岩石组分在空间 上的排列和分布所反映的岩石构成方式 ,着重于矿物集合体的空间分布特征。 按其成因可划分为两类
1、变余构造 构 造
2、变成构造
行业学习
19
变余构造:岩石经变质后,仍保持原岩的构造特 征。
由岩浆岩形成的变质岩中常见的变余构造有: 变余气孔构造,变余杏仁构造,变余流纹构造 等。
变质岩
这是在区域变质的基础上,地壳内部的热流继续升高,于是在某些局部地段,熔融浆发生渗透、交代或贯入 于变质岩系之中,形成一种深度变质的混合岩,是为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由两部分物质组成,一部分是变质岩,称为基体;另一部分是通过溶体和热液注入、交代而新形成的 岩石,称为脉体。所谓基体,是指混合岩形成过程中残留的变质岩,如片麻岩、片岩等,具变晶结构、块状构造, 颜色较深;所谓脉体,是指混合岩形成过程中新生的脉状矿物(或脉岩),贯穿其中,通常由花岗质、细晶岩或 石英脉等构成,颜色比较浅淡。基体与脉体混合的形态是多样的,其混合岩也是多种的,如肠状混合岩、条带状 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等等。
这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使局部地带的岩石发生变质。特别是在断层带上经常可见此种变质作用。 此类受变质的岩石主要是因为在强大的、定向的压力之下而造成的,所以产生的变质岩石也就破碎不堪,以破碎 的程度而言,就有破碎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等等。好在这些岩石的原岩容易识别,故在岩石命名时就按原岩 名称而定,如称为花岗破裂岩、破碎斑岩等。
化学成分
与原岩的化学成分有密切关系,同时与变质作用的特点有关。变质岩的化学成分主要由SiO2、Al2O3、Fe2O3、 FeO、MnO、CaO、MgO、K2O、Na2O、H2O、CO2以及TiO2、P2O5等氧化物组成。由于形成变质岩的原岩不同、变 质作用中各种性状的具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不同,变质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范围往往较大。在变质作用中,绝对 的等化学反应是没有的,在变质反应过程中,总是有某些组分的带出和带入,原岩组分总是要发生某些变化,有 时则非常显著。在通常的变质反应中,经常发生矿物的脱水和吸水作用、碳酸盐化和脱碳酸盐化作用。这些过程, 除与温度、压力有关外,还和变质作用过程中H2O和CO2的性状有关,其他化学组分在不同的温度、压力以及外界 组分的影响下,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活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5 双变质带及其成因
双变质带(paired metamorphic belts)
形成的地质时代相近,大致平行展布的高压低温
变质带和高温低压变质带。亦称成对变质带。
如太平洋沿岸的日本岛弧。
双变质带是变质相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中
3.1.3 变质相概述
P. 艾斯科拉划分了八个变质相。
P. 艾斯科拉变质相分类表(1939)
温度升高 →
压 力 增 大 →
岩浆岩中生成沸石 绿片岩相 绿帘石角闪岩相 角闪岩相
透长石岩相 辉石角岩相 麻粒岩相 榴辉岩相
蓝闪石片岩相
3.1.3 变质相概述
随着对变质作用的深入研究与发展,目前对变质 相的分类综合于表3-10中。
在一个变质地区,一定的温度、压力范围内形成 的一套标型矿物组合序列。
3.1.4 变质相系的概念
根据Al2SiO5的多形转变和硬玉、蓝闪石的出现, 把区域变质相系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和两个过渡类型: (1)低压型(红柱石-矽线石型) (2)中压型(蓝晶石-矽线石型) (3)高压型(硬玉-蓝闪石型) (4)低压过渡型(以十字石与红柱石、堇青石 等共生为特征) (5)高压过渡型(以蓝闪石与蓝晶石共生,但 不含硬玉为特征)
3.2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
正变质岩的产出形态一般为不规则的封闭形轮廓, 或成脉状等穿插于围岩中。与围岩可有接触蚀变现象, 或者残留有围岩捕虏体等。 原岩为基性侵入岩或火山熔岩也有层状、似层状 产出的,产状上不易与副变质岩区分。 其岩石组合及矿物组合复杂,但常见变余现象和 残余矿物。
3.2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
此外,根据硫、碳等同位素特征,查明原岩性质 和变质特点,也得到了一些应用。
3.2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
4 副矿物特征
副矿物如:锆石、独居石、磷钇矿和金红石等, 在变质过程中相对稳定,也是判别标志之一。
在副变质岩中,重矿物常保留碎屑的特征,如: 磨圆、磨蚀、刻痕、具分选等。 此外,对变质岩中矿物的气-液态包裹体进行大 小、数量、成分、温压测量等研究,对恢复原岩也可 起到一定的作用。
3.1.4 变质相系的概念
巴罗型(递增)变质带被提出后,曾经一度作为 区域变质作用分带的模式。但随后世界各地也发现与 此不符的区域变质分带现象。 都城秋穗 A.(1961)指出许多区域变质带是在与 巴罗带不相同的变质条件下形成的。于是,提出了变 质相系的概念。
变质相系(metamorphic facies series)
第三章 变质作用与原岩性 质的研究
第二节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 别和恢复
3.2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
识别和恢复变质岩的原岩性质,是研究变质作用
和变质岩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深入地研究了原岩性质的特点,才能更好地
了解在某一特定的变质条件下岩石所发生的变化及其
组合规律,以便更好地阐明该地区所经历的地质发展 和演化过程,从而为探明某些岩石、矿产的成因等地 质问题提供必要的依据。
四川丹巴附近的沉积-中酸性火山岩系经研究也 可分为六个巴罗型变质带:绿泥石带、黑云母带、铁 铝榴石带、十字石带、蓝晶石带、矽线石带。 上述变质岩的分带现象代表了变质程度由浅至深 的空间分布特点,这类变质带一般称之为 “渐进变质 带” 或 “递增变质带”。
3.1.1 变质带的概念
变质带的意义在于:一定的原岩,由于变质条件 (T-P)不同,其变质程度也就不同(等化学系列的递 增变质)。每一个变质带内的岩石组合是在相似的变 质条件下所形成,是等物理系岩石。因此,不同变质 带的连续变化,是由变质条件的连续变化所引起。 变质带之间的界线称为等变线(isogrades)。 变质带的划分有助于了解变质地区的地质环境与 变质程度之间的关系(变质岩形成时的温度、压力变 化),其方法在野外工作时简便易行,因而目前仍常 被使用。
第三章 变质作用与原岩性质的研究
第一节 变质作用的研究
本章重点
1. 掌握变质作用研究的几个基本概念;
2. 初步了解变质岩原岩性质识别和恢复的主要
方面。
3.1 变质作用的研究
3.1.1 变质带的概念
在变质岩地区,常常可见变质程度不同的变质岩 成带状分布,其成因主要与变质程度有关。
变质带(metamorphic zone) 由于变质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变质岩分带现象。亦 称变质程度带。
据此,Winkler H.G.F.(1976)认为:只有矿物共 生组合的改变才是有意义的,才能提供变质作用期间 有关成因条件的信息。因此提出了变质级的概念。
3.1.2 变质级
变质级(metamorphic grade) 根据常见岩石中,反映矿物共生组合重要变质变 化的特定矿物反应来划分变质带。 特定的矿物反应(变质反应)标志了一个特定矿 物组合的首次形成,它们是变质条件的指示计,比用 单个标志矿物更为可靠。温克勒将整个变质作用区间 分成四个变质级: 很低级 低级 中级 高级 根据实验资料获得的基性岩、超基性岩、泥质岩 和泥灰岩中常见的14个变质反应作为划分变质级的特 定变质反应(详见温克勒H.G.F. 1976年著《变质岩成 因》)。
3.1.3 变质相概述
如前所述,变质相的概念是由P. 艾斯科拉最先提
出的,即变质过程中同时形成的一套矿物共生组合及
其形成时的物理化学条件。
根据 “变质相” 理论,运用物理化学的定律和知
识来解释和研究变质岩中的矿物共生组合、原岩组分 和变质条件(即T-P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变 质作用的研究在变质带的基础上更为详细和深入。
3.2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
识别和恢复变质岩的原岩性质通常采用多种野外、 室内工作方法,综合研究各种可能的标志,以揭示原 岩在变质作用前的形成特点:来源于岩浆岩抑或沉积 岩,以及它们的可能岩石类型。
应该指出,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是一项 十分复杂的工作,以至目前对某些判别标志的可靠性 仍争论不一。因此,只能对识别原岩性质的主要准则 作一概述。
3.2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
3 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利用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通过计算和图解 (详细可参见王仁民等 1987年著 《变质岩原岩图解 判别法》一书),对不同性质的原岩进行对比的方法 得到广泛的使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方法多适用于等化学的变质
条件,对判明开放体系的变质也有一定的意义。
通常,工作的内容有四方面。
3.2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
1 地质产状、岩石组合和矿物共生组合
副变质岩一般承袭成层特征,在一定的范围内厚 度、岩性也较稳定,与上下围岩的层状接触界面清楚。
在变质岩的组合上,有时表现出很好的原沉积旋 回或沉积建造的共生组合。如:石英岩、片岩、大理 岩组成的旋回性变质岩系,大理岩与矽线石片岩组合, 石英岩与富铝质片麻岩的组合,等等。 矿物成分以出现富钙、铝的硅酸盐矿物组合为特 征。
高压低温变质带位于近大洋一侧,高温低压变质带位
于靠大陆一侧。两者大致平行板块结合缝分布。
3.1.5 双变质带及其成因
双变质带的成因可用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来 解释。在岛弧外侧俯冲带,由于冷的洋壳和表层沉积 物被带至深处,在承受较大的负荷压力下,地热梯度 又急剧下降,便发生高压低温变质作用。在岛弧本身 和内侧,因地壳、下地幔部分熔融,形成岩浆上涌和 火山喷发,造成了低压高温环境,便发生高温低压变 质作用。 我国祁连山、秦岭、西藏、云南等地都存在有古 生代、中-新生代的双变质带。
3.2 变质岩原岩性质的识别和恢复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是基于不同性质的原岩可能伴 有不同的微量元素或微量元素组合,在丰度上也不相 同。因此可以利用某些微量元素的比值,或含量的消 长关系等,并通过图解的方法来区分原岩。
例如一般认为泥质、泥砂质沉积岩与基性岩相比, 具有更低的Cr、Ni、Ti。因此有人用Cr-Mg、Ni- Mg图解来判别原岩性质。
3.1.3 变质相概述
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标志矿物的出现,划分 出几个变质带,然后根据变质带的特点,进一步归并 为若干的变质相。 在研究变质相时,为了表示同属于一个变质相中 的每一种岩石的矿物共生组合与化学组分的相互变化 关系,常采用图解的方法来表示,这种图解称为 “共 生图解”。常用的有ACF图和A‘KF图等。此处从略。
表3-10 变质相分类表
区域变质相 浊沸石相 葡萄石-绿纤石变质硬砂岩相 绿片岩相 蓝片岩相 角闪岩相 麻粒岩相 榴辉岩相 热接触变质相 钠长石-绿帘石角岩相(斑点角岩相) 角闪石角岩相 辉石角岩相(钾长石-堇青石角岩相) 透长岩相
3.1.3 变质相概述
上述各个变质相都有一定的温度、压力范围,图3 -43大致表示了这种关系。
3.1.2 变质级
变质带是根据某些标志矿物划分的,即标志矿物 的出现或消失反映了变质条件由一个变质带向另一个 变质带发生了改变。 研究表明:许多标志矿物可以在不同温度、压力 条件下,由不同的变质反应形成;同一变质反应形成 的同种标志矿物,也可有不同的温度、压力范围。因 而由标志矿物划定的等变线往往不是等变质条件的。
2 结构、构造特征 变余结构、变余构造是识别和恢复原岩性质的可 靠标志。 在副变质岩中,可见有变余碎屑、变余生物、变 余颗粒、变余泥状结构等,以及各种变余层理、变余 层面构造等。 正变质岩中,变质基性侵入岩常见有变余辉长、 辉绿结构;变质的中酸性侵入岩有时可见不同的岩相 带和变余花岗结构或变余斑状结构;变质的喷出岩则 可见变余气孔、杏仁状、流纹状构造等。
3.1.4 变质相系的概念
随着对 变质相系研 究的进展, 一般分为四 个变质相系 (右图)。
3.1.4 变质相系的概念
各相系之间的热梯度范围和矿物成分特征见表3-11。
表3-11 各变质相系的地热梯度和矿物成分特征
相系名称 接触变质相系 低压区域变质相系 中压区域变质相系 高压区域变质相系 地热梯度范围 (℃/km) ≥60 60~25 25~16 16~7 矿物成分特征 硅灰石、堇青石、红柱石(基本不含矽线石、不含十字石) 红柱石、矽线石、堇青石(不含硅灰石、蓝晶石、基本不含十 字石) 浊沸石、蓝晶石、矽线石、十字石(不含红柱石、堇青石、蓝 闪石、硬玉) 硬柱石、蓝晶石、蓝闪石、硬玉(不含矽线石、浊沸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