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表格式教案

合集下载

八上语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八上语文《归园田居》《使至塞上》公开课教案课件教案课件

活动目的: 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 每个人都要保护它, 做到节约每一滴水, 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 神秘地说: “我让大家猜个谜语, 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 “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 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 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 “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 “水!”一生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 “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听大家说, 我的用处可大了, 是真的吗?”主持人: 我宣布: “水”是万物之源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水说: “同学们, 你们知道我有多重要吗?”齐答: “知道。

”甲: 如果没有水, 我们人类就无法生存。

小熊说: 我们动物可喜欢你了, 没有水我们会死掉的。

花说: 我们花草树木更喜欢和你做朋友, 没有水, 我们早就枯死了, 就不能为美化环境做贡献了。

主持人: 下面请听快板《水的用处真叫大》竹板一敲来说话, 水的用处真叫大;洗衣服, 洗碗筷, 洗脸洗手又洗脚,煮饭洗菜又沏茶, 生活处处离不开它。

栽小树, 种庄稼, 农民伯伯把它夸;鱼儿河马大对虾, 日日夜夜不离它;采煤发电要靠它, 京城美化更要它。

主持人: 同学们, 听完了这个快板, 你们说水的用处大不大?甲说: 看了他们的快板表演, 我知道日常生活种离不了水。

乙说: 看了表演后, 我知道水对庄稼、植物是非常重要的。

丙说: 我还知道水对美化城市起很大作用。

2.主持人: 水有这么多用处, 你们该怎样做呢?(1)(生): 我要节约用水, 保护水源。

(2)(生): 我以前把水壶剩的水随便就到掉很不对, 以后我一定把喝剩下的水倒在盆里洗手用。

(3)(生): 前几天, 我看到了学校电视里转播的“水日谈水”的节目, 很受教育, 同学们看得可认真了, 知道了我们北京是个缺水城市, 我们再不能浪费水了。

(4)(生): 我要用洗脚水冲厕所。

3.主持人: 大家谈得都很好, 下面谁想出题考考大家, 答对了请给点掌声。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3)了解古诗的背景和文学价值,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古诗《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培养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边疆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古诗《使至塞上》的内容和背景。

2.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诗中的抽象意象和深刻的哲理。

2. 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展示古诗《使至塞上》的全文。

2. 准备相关的文学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

3. 准备写作纸张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使至塞上》,提问:“使至塞上”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内容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古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发表对古诗的看法。

5.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一个与古诗《使至塞上》相关的主题,如“边疆风光”。

(2)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写一篇短文,抒发自己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使至塞上》的艺术价值。

7. 布置作业(1)背诵古诗《使至塞上》。

(2)完成课后练习,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3)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诗中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理解《使至塞上》。

(2)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3)准备生字词卡片和PPT课件。

2. 学生准备:(1)预习《使至塞上》。

(2)收集有关古诗的资料,了解古诗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课堂初始,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古诗的基本知识,为学习《使至塞上》做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欣赏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结合个人感悟,分享对诗文的欣赏心得。

5.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与诗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创作一首小诗。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作,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使至塞上》的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设计

《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设计

问君能有几多愁——《使至塞上》《黄鹤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朗读理解诗的内容。

诵读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习叙事写景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学会迁移,学会品读诗歌。

教学流程译读理解内容品读凸显情感迁移学习方法赏读延伸积累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李白孤独时看山,山亦孤独;杜甫国破时赏花,花亦落泪;王建思亲时望月,月亦有情。

唐代诗人王维,在奉命出使凉州时,看见塞外奇景,会引发怎样的感情呢?板书课题下面就我们走进王维的《使至塞上》二、译读理解内容1、学生初读:读准字音。

2、师范读:强调节奏。

3、生齐读:读出节奏。

4、指名学生读:译读理解。

5、这首诗主要内容什么事什么景什么情三、诗中事1、《使至塞上》“单车”、“征蓬”、“归雁”怎么理解?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孤寂、愤懑)“单车”,是说车少、随从少,礼仪规格不高。

插入人物资料。

投影展示公元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春,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这首诗即作于此次出塞途中。

大约诗人这次出使,自己心境不佳,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

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人此时的心情如何?诗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失意、不满、激愤。

谁去边塞慰问呢?投影: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属国欲问边,单车过居延反复读思考。

“单车欲问边”句,车欲问,言下之意即是人不欲问。

人随车慰问。

事实上,王维此次出塞是极不情愿的,可纵然多么不情愿,车子还是自顾自地向塞外驶去了,带着一个无力阻拦的人。

诗人就这么幽幽的出了汉塞投影:“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属国出汉塞,属国入胡天”出汉塞的是诗人,为什么偏偏写征蓬呢?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使至塞上》的背景和作者王维。

分析并欣赏《使至塞上》的诗词意境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诗词背景介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戍楼军人的生活。

诗词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诗词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文本解析:分析诗词的结构、意象、韵律等艺术特色。

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王维的背景和《使至塞上》的创作背景。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欣赏诗词的美,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反馈3.1 教学评估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作业与测验:布置相关的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能力。

3.2 教学反馈课堂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和建议,及时给予反馈和解答。

作业与测验反馈:对学生的作业和测验进行评分和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改进之处。

小组讨论反馈: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教材:《使至塞上》的原文和相关注释。

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文本和图像。

拓展材料:提供相关的边塞诗作品供学生拓展阅读。

4.2 教学材料诗词文本:准备《使至塞上》的打印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注释资料:提供相关的注释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背景。

讨论问题: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诗词的意境和艺术特色。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课时安排:本章节计划用2课时完成。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  教学设计(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对壮丽边塞风光和边疆将士的赞美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2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古文翻译练习。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老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析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

3.2 互动式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中。

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和古文翻译的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课堂测试:进行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古文阅读能力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计划5.1 第一周:学习课文《使至塞上》,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5.2 第二周: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5.3 第三周:进行古文翻译练习,背诵课文,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5.4 第四周:组织课堂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进行课堂测试。

5.5 第五周:总结学习成果,进行复习和巩固。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课文文本:《使至塞上》全文。

6.2 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古文翻译参考书籍、相关图片和音乐素材。

6.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白板、教学卡片等。

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边塞风光的图片或播放音乐,引起学生对边塞的兴趣,引入课文《使至塞上》。

7.2 学习课文:按照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解析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诗人的情感。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3)了解古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2)学会欣赏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壮丽景色的赞美之情,增强对祖国的热爱;(2)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珍惜友谊的品质;(3)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古诗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描绘的边塞风光和历史文化背景;(2)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哲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古诗《使至塞上》,了解其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制作课件;(3)准备相关的思考问题和讨论话题。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使至塞上》,初步理解诗文内容;(2)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3)准备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2)引导学生关注古诗的题目《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塞上”的理解;(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注意停顿、节奏和韵律;(2)学生分享自己收集到的与古诗相关的资料,了解诗人的生活背景;(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初步理解诗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古诗的主题和意境;(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和感悟;(3)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欣赏与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古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析诗人的创作特点;(2)学生欣赏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3)教师进行诗歌鉴赏的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

2024年语文《使至塞上》教案(通用6篇)语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

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

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

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

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

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

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

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读一读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2、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4、学生齐读品一品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壮丽边疆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2)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及《使至塞上》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注释,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探讨诗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团结协作、思考分析能力等。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如字迹工整、答案正确等。

(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能力和拓展思维。

五、教学反思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情境教学: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感受诗歌所描绘的边塞风光。

3. 对比教学:选取其他描写边塞的诗篇,与《使至塞上》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诗的特点和风格。

七、教学资源1. 文本资源:《使至塞上》原文及注释。

2. 多媒体资源:边塞风光图片、相关背景音乐等。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

王维《使至塞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歌的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维的诗歌魅力,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提高环保意识。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理解。

2.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哲理。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3.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维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使至塞上》,提问:“使至塞上”是什么意思?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意思。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2)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寓情于景等。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验诗歌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2)让学生谈谈对诗歌情感的感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背景。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 结合诗歌内容,创作一幅描绘边塞风光的绘画作品。

3. 深入了解王维的其他诗歌作品,下节课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对比分析王维的其他边塞诗作。

3. 运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情感共鸣。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

语文《使至塞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并掌握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3)了解王维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互读、教师范读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运用想象、联想等方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欣赏和评价古代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塞上风光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和朗读。

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三、教学难点:1. 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朗读诗歌:(1)学生自读诗歌。

(2)教师范读诗歌。

(3)学生互读、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3. 讲解字词:(1)讲解生词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2)学生朗读并运用字词。

4. 品味意境:(1)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的美感。

5. 解读情感:(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6. 拓展延伸:(1)介绍相似的塞上风光诗歌。

(2)学生自主阅读、欣赏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使至塞上》。

2. 写一篇关于《使至塞上》的作文,可以是抒发情感,也可以是介绍塞上风光。

3. 收集其他诗人的塞上风光诗歌,进行欣赏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诗歌为例,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分享的习惯。

4. 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欣赏不同诗人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引入新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使至塞上》教案(通用8篇)《使至塞上》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积累重要字词。

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感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

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

著《王右丞集》。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

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一)解一解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

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

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

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2、学生试读;3、学生个读;5、学生齐读。

(三)释义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

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

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

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古诗《使至塞上》 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使至塞上》;(2)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3)分析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和默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古诗画面的感知能力;(3)采用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中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气息,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境,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3)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古诗《使至塞上》的背景介绍:介绍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释塞上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2 诗句解析: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3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如对大自然的赞美、对边塞生活的思考等,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如孤寂、豪迈等,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示塞上的自然风光,引导学生对塞上景观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3.2 朗读和背诵: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3 诗句解析:分析古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写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3.4 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报告的形式,探讨古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评估:检查学生对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情况,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准确性,以及对诗句的理解程度。

4.2 学生诗句解析的评估: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评估学生对古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诗句意义的解释准确性。

4.3 学生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评估:通过小组讨论或报告的评估,了解学生对古诗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以及对诗人的情感和心境的感受程度。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表格式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表格式教案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表格式教案课题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课时第1 课时(总第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使至塞上》《黄鹤楼》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揭示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一)学习《使至塞上》自学提纲: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对照课文注解理解诗意理解下列词义:使至塞上单车问边属国居延征蓬长河萧关候骑燕然3、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奇丽意境。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使至塞上》诗五首 教案示例

《使至塞上》诗五首 教案示例

《使至塞上》诗五首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使至塞上》五首诗的背景及作者简介。

2.掌握五首诗的基本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

3.分析五首诗的艺术特色,提高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朗读、默写、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五首诗的基本内容。

2.分析五首诗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使至塞上》五首诗。

请大家跟我一起回顾一下诗人的背景。

2.作者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他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脱俗,被称为“诗佛”。

3.诗歌解析《使至塞上·其一》“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单车行驶在边疆,经过属国居延的情景。

同学们,你们知道居延是哪里吗?居延是古代边疆重镇,位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使至塞上·其二》“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出行塞上,看到征蓬和归雁的景象。

征蓬是指被征召的士兵,归雁则象征着远方的家人和朋友。

《使至塞上·其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首诗描绘了塞上风光,大漠孤烟和长河落日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象吗?《使至塞上·其四》“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萧关遇到候骑,得知都护在燕然的情景。

萧关是古代军事重镇,燕然是边疆要塞。

《使至塞上·其五》“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塞上寻找朋友,却未能找到,只见雪地上留下的马蹄印。

4.感悟情感同学们,通过学习这五首诗,你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他在塞上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第二课时1.诗歌解析再次回顾五首诗,分析其艺术特色。

诗歌的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构成了塞上风光的独特画面。

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韵味。

诗歌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对边疆生活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0.《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0.《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齐读。
理解情感。




1、背诵这两首诗歌。
2、用自己的话将《归园田居》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种豆锄草
归辛勤劳作
园夕露沾衣

居无违意愿——甘愿归隐
烽烟
夕阳苍茫寥阔
构图美大漠壮美奇特
长河的塞外风光
长河
使
至线条美直烟层次丰富

上曲河
黄河愤懑抑郁
碧水的心情
色彩美红日鲜明深厚
青烟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4、整首诗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对壮美奇特的边塞风光的描绘寄托了难以言喻的愤懑抑郁之情。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所学的两首古诗,一首清新恬淡,体现了田园诗的闲适、自由;一首奇特壮美,体现了边塞诗的雄浑壮观,他们共同组成了我们古代诗歌丰富内涵,让我们放声齐读这两首诗。
思考回答。
教学用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如果摆在你面前有两条路,你会做何选择?
A做官,名利双收;B做农民,平平淡淡
师生说评议。师: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人的一生,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也曾做过这样的选择,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农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诗歌。
师补充强调:整首诗歌充满田园气氛,给人闲适自由浪漫的享受,这就是田园诗歌。
四、问题研讨,领会情感。
1、问:“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结合背景谈一谈。
明确: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使至塞上》优秀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使至塞上》优秀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使至塞上》。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风光的热爱和赞美。

(2)体会诗人对忠诚、勇敢、坚定的品质的赞美。

(3)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使至塞上》。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写作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2)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王维的诗作,复习其写作特色。

(2)简介《使至塞上》的写作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使至塞上》,感受诗文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意境和主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使至塞上》的诗文内容,回顾上节课的学习成果。

2. 深入学习(1)深入分析诗文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热爱和赞美。

(2)讲解诗文中的写作技巧,体会王维的诗歌风格。

3.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进行诗歌仿写,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

《使至塞上》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使至塞上》全文;(2)了解王维的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句理解诗人的情感;(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祖国的热爱;(2)学会关爱他人,珍惜和平;(3)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诗句的背诵和默写。

2. 教学难点:(1)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2)诗人的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3)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4.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歌内容,了解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歌,查阅相关资料;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课件、参考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使至塞上》,提问学生对“塞上”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翻译;(3)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分析(1)讲解诗歌的字词、翻译和背景知识;(2)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4.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探讨诗人情感抒发和意境营造;(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3)引导学生将诗歌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6. 课后作业(1)背诵《使至塞上》全文;(3)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王维的诗歌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欣赏:古诗三首《使至塞上》《黄鹤楼》《归园田居》表格式教案导读:课题诵读欣赏古诗三首课时第1 课时(总第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使至塞上》《黄鹤楼》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重难点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

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

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

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

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揭示目标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3、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一)学习《使至塞上》自学提纲:1、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2、对照课文注解理解诗意理解下列词义:使至塞上单车问边属国居延征蓬长河萧关候骑燕然3、体会“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奇丽意境。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

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创作背景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

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2、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①“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

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③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师: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

作者出使,恰在春天。

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④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这句话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那里宽阔无边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下面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他的劲拔和坚毅之美。

那荒漠上没有任何山峦林木,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得用“长”来形容才算准确。

另外,落日本来给人是一种凄楚苍凉的印象,而在此处诗人却把它写“圆”了,便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

诗人不仅实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还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去,正如王国维所评价的那样,这是“千古壮观”的名句。

小结:这首诗叙事直白平实,语言简单朴素,内容明晰易懂。

作者奉使出征,独当重任,以征蓬、归雁自比,点出春行之时令,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色中,大漠奇观,非“孤”、“圆”不能形容,劲拔而苍茫,温暖而感伤,写景壮观,气势流畅,可见其对仗之工,用字之准确。

(二)学习《黄鹤楼》自学提纲:1、理解诗意理解下列词义:悠悠历历萋萋2、诵读思考:①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②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③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触发了他的什么思想感情?④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⑤诗中的“芳草”是什么意象?⑥诗中哪些词语表现了思乡之情?四、合作交流:作者登上黄鹤楼,看长江滚滚急流,望白云悠悠而去,不禁想起了神话传说中仙人骑鹤而去的故事。

可是此时,除了黄鹤楼,什么也没有了。

这四句,下笔突兀,围绕黄鹤楼反复吟颂诵,景物寥廓,情感空寂。

“黄鹤楼一去不复反,白云千载空悠悠”,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叫人浮想联翩,与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果说前四句总体上表达出诗人感情的低落,那么后四句传达出了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

五六句,写的是繁荣的景致,但烘托的却是冷清的思乡之情,可谓以荣景显伤情。

夕阳落山了,故乡在哪里?看着万古不息的江水,诗人想起了遥远的故乡,心里荡起了游子的孤独与凄凉。

五、课后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讨论补充记录讨论补充记录教学反思:诵读欣赏《归园田居》课题诵读欣赏《归园田居》课时第1 课时(总第课时)科任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重难点4、体会联想和想象的表现作用,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5、理解诗歌的内涵。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检查《使至塞上》、《黄鹤楼》背诵、默写。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归园田居》其三。

教学目标:1、学习诵读诗歌,培养学生读诗兴趣。

2、理解诗歌的内涵。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自学提纲: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理解诗义,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南山稀兴荒秽荷锄道狭足但使愿无违3、赏析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1、略2、理解: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

《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

理:治理。

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

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足:值得。

⑥但使:只要让。

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 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赏析: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

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明确:“归”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诵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1、明确:官场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4、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具体指什么?明确: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生活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5、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明确:虽然辛苦,但平静、充实,质朴、自然、和谐、幽美。

6、从陶渊明身上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参考:人总是在不断舍和得,舍的同时有失也有得,陶渊明舍弃了众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得到身心的自由,这是一种勇气。

我们应正确看待得失。

四、课堂小结。

总结。

(含背诵检查、默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共五首,有写农村生活风貌的,有写诗人跟乡邻们交往的,有写诗人出游的,这一首专写诗人的劳动,这些诗都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终生隐居的意愿,用语自然朴实,很值得品味。

下面我们从这组诗中另择几个“镜头”供大家欣赏:“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其二)“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

”(其五)五、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1.《使至塞上》中“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2、《使至塞上》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3、说说《黄鹤楼》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描述一下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

讨论补充记录讨论补充板书设计归园田居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