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文学创作隐喻
一、疾病:文学创作的独特意象资源
据国外资料统计,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艺术家中,拥有完全健康身
心的只有百分之十左右,绝大多数不同水准地患有各种身心疾病。从
最早的盲诗人荷马,到中世纪的但丁、塞万提斯,再到癫痫病人陀思
妥耶夫斯基、肺结核患者卡夫卡、梅毒患者莫泊桑、同性恋者奥斯卡?
王尔德、精神病人弗吉尼亚?伍尔夫、因不堪忍受旧伤和疾病而自杀的
海明威、因病态的抑郁孤寂而自杀的川端康成等等。2004年诺贝尔文
学奖获得者,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也患有先天的精神痼疾。在作家
笔下,患病这个基本体验在文学中获得了超越一般经验的表达功用和
意义,而长期患有身心疾病的作家更容易充分利用这种表达和功用。
因为有切肤之痛,患病作家对疾病的感受比一般作家更强烈、更深刻。荣格认为,个人无意识中聚结的一簇心理丛或是寓于情绪色彩的一连
串的观点与思想,能够称之为“情结”;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就是
说此人沉溺于某种情感或对某种情感的向往中而不能自拔。由此看来,我们能够把作家作品中这种执着的、普遍存有的疾病描写称之为“疾
病情结”。这些凝聚着独特生命体验的“疾病情结”成为作家刻骨铭
心的生命体验和创作动力,因而在创作中得到具有独特艺术个性的表现,作品也所以具有发人深省、震撼人心的力量。
因患肺结核而早逝的德国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表示,患病是“一种
刺激生活,刺激丰富多彩的生活的强有力的兴奋剂”。费尔巴哈也说:“痛苦是诗歌的源泉,只有将一件有限事物的损失看成是一种无限的
损失的人,才具有抒情的热情的力量。只有回忆不复存有的事物时的
惨痛激动,才是人类的第一个艺术家和第一个理想家。”患有身心疾
病的作家更喜欢在作品中表现疾病的痛苦、恐惧以及疾病带来的灾难,而且他们的疾病题材更多地以表现自己所患的身心疾病为主。正是疾
病促使很多世界文坛巨匠创造了非凡的成就。在一定意义上正是他们
作为患者的深切感受,这才增加了其作为艺术名医的天才和伟大。在
他们笔下,生活本身成了疾病的一种形式,艺术则变成一种诊断。他
们借助疾病这个独特的文学意象,来表现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切思考、严肃注重与热切企盼。
中已有“立象以尽意”之说;魏晋时期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进一步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前者所言为以感性的物象表达理性的义理之意,后者则以可见的物象来表现不可见的意义内涵,语言则是“明象”的工具,这大多类属哲学范畴。直到南朝刘勰才明确地将“意象”组合成一个词组应用在文学的审美范畴中:“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其意为:只有具有独特的观察力,独特的艺术感受力的工匠,才能窥视到“意象”之美而使用手中之斧(笔)将其再现出来。此处的“意象”即为表意的象,是情思与物象的结合,是作家主观情志的体现,在整个形象思维即“神思”的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在西方学术界,从亚里斯多德开始,直到20世纪的庞德、劳伦斯、乔依斯、威廉士及艾略特,他们都认为意象既类属心理学范畴,又是一个文艺学范畴。“意象”在心理学中表示相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或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瑞恰兹说:“人们一直过度重视意象的感官属性,使一个意象具有效应的首先不是它作为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作为一个和感觉奇特地联系在一起的精神活动的特性。”“意象派”(或意象主义)首领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理智和情绪的复合物”儿”。他认为,意象既能够是主观的,也能够是客观的,但“意象不但仅是思想,它是旋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一起溶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了能量”。
中国史论中所谓的“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与苏珊?朗格的“艺术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就是情感的意象”,其实道出了意象的实质:在真实物象中,渗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理性,它凝聚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主观理解。同时,与作家情感完美同构的意象,往往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因而能赋予作品更大的张力。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情感力度与方向,对于存储于头脑中的众多表象材料实行安排、
调整、分解、改造与组合,最后形成一个不同于个别表象材料的全新
意象;这个意象与艺术家所把握和感受的情感生活的力度与方向大体
上同构,并且只有实现了这种同构,才能产生和谐的艺术形式。鲁迅
的独特经历与他“疗救社会”的使命感,正促使他创造出众多“病”
的意象,从而使这些“病态人物”一个个成了社会生活的标本,标示
出作者对历史、现实、文化等深刻思考的深度与广度。所以,疾病在
一定意义上己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话题,它同时也属于文化范畴。二、隐喻:疾病意象投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的特殊手段
关于隐喻,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指出:“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
借来作隐喻,或借‘属’作‘种’,或借‘种’作‘属’,或借‘种’作‘种’,或借用类比字”。简来说之,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把属
于别的事物的名称用来命名该事物,逐渐被提升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世
界观。隐喻思维就在于借助于想象性事物,以相对熟识的方式思考和
理解隐秘而陌生的事物。从古至今,人类理解疾病的历史过程始终受
到这种隐喻思维的左右,从而使“疾病”负载着各种想象与神话。在
古希腊时期,疾病被看作是对个人过失、祖先犯罪、部落集体罪责的
惩罚。在《伊利亚特》中,一开篇,荷马就为读者描绘了一幅天神降
瘟疫于希腊联军的画面。柏拉图在《国家篇》《政治篇》中把疾病的
隐喻扩展到社会政治领域。他把社会比作家庭、比作身体,即一架由“头脑”控制与训练的躯体,机体健康的社会就会表现权力秩序井然
有序的状态。
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接触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意象感受。自然
节律、四季变化、日出日落、人生场景、生老病死等等,都会留在人
的脑海中形成复杂的意象“库存”。当作家进入创作过程时,他必然
地要从自己的意象库存中实行选择,撷取最能发挥隐喻象征功能的意象,发现它与深层主旨之间的相似性、可喻性,也才能把自己的心理
意象投射于其中,达到暗示和意指他物的目的。显然,鲁迅投入创作
时在自己的意象库存中大量地选择了疾病的意象用于他所描写的事物
或人物,并赋予自然生理意义上的疾病以深刻的社会性、精神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