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书法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数千年来,汉字书法艺术无不是在继承与创新中发扬光大,今天继续研究书法的继续与创新,这也是新时期赋予我们每个书法人的一项光荣任务。
一、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
书法从根本的大类上划分,包括名家书法与民间书法。
书法艺术的发展,建立在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之上,士农工商三教九流大家都在写字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审美意识流露到笔端,多一笔少一笔,粗一点细一点,大大小小,正正斜斜,因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风格与面貌。当某些风貌与时代精神相契时,会特别引人注目,经过杰出书家的进一步加工完善,提炼典型。然后,经过多数人的附和,衍生为流派,誉称当时,名扬后世,成为名家书法。然而那些没有被时代所选中的书法,随事过境迁,淹没无闻,也就成了民间书法。民间书法是艺术上不被当时社会所重视的那部分文字遗存。在英雄史观的支配下,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名家书法的历史。名家书法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名家书法来自于民间书法
名家书法是在民间书法的基础上提高和完善起来的一种典型。举两个例子:《敦煌遗书》中有些卷子与颜真卿早期书风相近,而它们的年代要比颜真卿早好几十年。其中的伯二六六一《尔雅卷中》后面有一段张真的题字,写于乹元二年(759),风格和年代都与颜真卿的《刘中使帖》接近。又如《敦煌遗书》斯三九二O背面《僧法诠正等祭康上座文》与苏东坡的风格比较接近。这件作品虽无年款,但敦煌遗书中最完的卷子写于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而苏东坡的生卒年为1037—1101,至少要早40多年。由此可见,历代名家大师的书法风格都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在一定的时代风气和民间书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将它们与民间书法相比,无论点画结体还是章法都更加丰富、完善。因此,我们说名家书法来自民间书法。且高于民间书法。
2、名家书法的完美性与排它性
名家书法以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为基础,经过长期的嬗变与升华,它最终形成的风格是一种极致的完美,没有再事加工雕琢的可能,如欧、柳楷书,容不得丝毫改动,稍一走样就会破坏其秩序的协调,因此名家书法一旦确定,马上就开始凝固,作为一种典范,在点画结体和章法等各个方面演绎出许许多多法则,给人规范。
名家书法要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风格必须前无古人,非常典型。同时期风格相近的名家,就要看谁的个性更明显。徐浩和颜真卿是唐中期的名家,且风格相近,但颜与初唐反差更大,个性更鲜明,更具有典型性,因此颜是大名家,声誉日隆,徐是小名家,逐渐淡出。又如二王风格的后嗣者宋人薛绍彭、吴说等,写得都很好,当时很有名气,可现在有几人知道。名家书法的典型性,意味着风格的独特性,而越是独特的东西就越具排它性。因此,名家书法难以兼收并蓄,要想发展非常困难。
3、民间书法是未经雕琢的璞玉
民间书法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家书法的基础,是书法发展的源泉。民间书法没有经过提炼,花开花落自生自灭,一派天籁,它在书写时没有想传诸后世,让人临摹。所以不计工拙、率而操笔,自然质朴是其所长,简单粗糙是其不足。自然质朴所导致的种种天趣,能启发观者的灵感,唤醒人们的创造意识。其简单粗糙的不成熟性,又为观者留下雕琢余地,演变出更新的风貌,民间书法的不成熟性意味着发展的可能性。
民间书法建立在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之上,有多种风貌,有的秀丽,有的粗犷,点画、结体和章法,奇思妙想层出不穷。我们看秦汉简牍帛书,敦煌遗书,六朝碑版,会情不自禁地为各种奇肆放逸的表现手法拍案叫绝:‚字竟可这样写!‛民间书法是个海,是条河,即使在产生了名家书法后,民间书法仍然在无所约束地发展。
民间书法与名家书法是书法艺术的一体二面,名家书法代表着不同风格之间的质变,而民间书法则是因变革而损益的量变。名家书法作为一种风格的极致,发展前途有限,是
静止的;而民间书法比较粗糙,可以持续发展是运动的,它们的特征是对立的,同时又是互补的。
民间书法太粗糙,不适于初学;名家书法是典型的标准,是带有规律性的普遍原则,是习书者学成规矩端正手脚的最好范本,学书者通过名家书法掌握了各种技巧法则之后,开始关注形式问题,注重风格追求。这时候,会感到名家书法的束缚,会把取法的眼光从名家书法扩展到风格形式极其丰富的民间书法。名家书法,供人们学成规矩;民间书法,给人们创作灵感。两者结合技进乎道。继承和创新两者均不能少。在书道的层次上,在艺术的殿堂里。民间书法以自由传奇的精神唤起了人们的创作热情和灵感,名家书法以其完美性与典型性对民间书法加以提炼和升华。
二、传统书法与流行书体
1、传统与创新的同一性
中国书法艺术有较大的包容性、严肃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之所以能这样,就是因为传统与创新的交替进行。昨天的创新,很可能是今天的传统,今天的创新,也很可能成为明天的传统。
在书法领域里,传统是根据,是信念,是书法爱好者步入书法艺术或者说步入艺术殿堂的方向和可靠的阶梯,甚至是归宿。一幅书法作品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只要稍有欣赏水平的人,便会辨别出这幅作品是否写的传统,传统的轮廓在书法家和欣赏者的心中都明确。传统概念是什么,一般来说所有历史留给我们的都应该在传统之列。
自周秦汉至今,历代优秀的书法家层出不穷,他们的作品承前启后。无数的碑帖,众多的书家。组成了波澜壮阔的中国书法长河。而传统作为主线贯穿其中,不传何以延续,不传何以表现其共性。然而世界上任何科学都是在不断发展的,书法也不例外。从甲骨古籀到隶草楷行,整个书法是一个演变进化的过程:秦丞相李斯作小篆废古文籀书,是一次文字改革,也是作为书法在继承籀篆,综合六国文字的基础上的创新。创新增添了活力,增添了生命力,同时也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传统的行列。程邈‚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亦可谓创新。史游作章草,王次仲作今隶,
同样也是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传统所期待的。
传统贯穿了整个书法史,同样创新也贯穿了整个书法史。传统除了一定的约束性外,还有一定的保守性,创新则是叛逆性的,创新视传统为规矩,在循规蹈矩的同时,它随时都会打破传统的藩篱,再成方圆。这类例子多不胜计,李斯、程邈、刘德升、王羲之、颜真卿有‚邪道‛、‚异端‛的苏、黄、米、蔡,后来的扬州八怪,以及近代被视为‚村气满纸‛的吴昌硕等等,都是创了新的,哪一个时期不是在创新中发展?哪一位书法家没有作过创新的尝试?一位优秀的书法家他既有汲取前人精华的能力,又有开辟自己艺术天地的本领。当初被看作与民间‚俗体‛有亲缘关系的‚野鹜‛,后来成为历史上的丰碑,被传统的大度所包容,终成典型,这样的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
事实上书法不会停留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形体上的,创新是继承和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传统借创新才得以发扬光大。既然古人在不断地创新,今人为何不可为?传统和创新有同一性,传统和创新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今天书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书法家更有表现自我,表现时代的必要,更有创新的必要
2、流行书体的时代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法热很快兴起。一些颇有造诣的中青年书法家在全国性书展上,推出了他们的新作,这是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举措,应该说是对古代碑帖苦心钻研,把前人用笔的精妙与形体的合理通变相致用的结果,是经历了千磨万炼之后饱含痛苦与欢乐的结晶,这类作品线条短拙率真,形体自然洒脱,用笔沉着干练,见童稚之憨态,非经意而不失法度,虽共性明显,却个人风格各异。他们的新奇的面目与世人对话,或以乱头粗服的自然美,或有简洁通达的朴实感,或古趣销露,或笔妙滋生,我行我素自成面貌。这类作品一经问世,在书法界产生了较大震动,这便是已经盛行的‚流行书体‚。
为什么会出现流行书体呢?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没有其特色是不可能的,一个时代有她自己的特色书法,否则很难想象这个时代的书法家在干什么。数千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