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基本情况

1.区位概况

栖霞市地处胶东半岛中北部,地跨北纬37º05¹~37º32¹,东经120º33¹~121º15¹。市域东西最大横距63.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7.75公里,总面积2044.5平方公里。栖霞位于烟台市域的几何中心,东邻福山区、牟平区,西接招远市,南临莱阳市、海阳市,北连蓬莱市、龙口市,是烟台市唯一的内陆市。

栖霞城区位于市域中部,由庄园、翠屏两个办事处、松山科技工业园组成。2003年建成区人口规模为99227人,建成区面积己达10.96Km2,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10.71平方米。

2.历史沿革

栖霞市历史悠久,60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聚居。据《登州府志》载:“日晓辄有丹霞流岩照耀城头,霞光万道"。因以名县。1131年设置栖霞县,后隶属山东东路登州。明、清时隶属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1914年(民国3年)后依次隶属胶东道、东海道。1928年(民国17年)直隶山东省政府。1934年后依次隶属鲁东区、第七行政区、第九行政区,1940年4月,栖霞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先后隶属北海专区、莱阳专区,建国以后先后隶属莱阳专区、烟台专区、烟台地区和烟台市。1995年11月撤县设栖霞市。

栖霞市现辖2个办事处(庄园、翠屏),13镇(苏家店、寺口、官道、观里、杨础、蛇窝泊、唐家泊、桃村、庙后、亭口、藏家庄、西城、松山),共有953个行政村。2003年末,栖霞市总户数237258户,总人口642331人,人口密度为314人/平方公里。

3.社会经济发展

近年来,栖霞市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66.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了15.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03亿元,比上年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51亿元,比上年增长32.1%;第三产业增加值21.39亿元,比上年增长9.4%。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27.6:36.5:35.9调整为25.4:42.6:32.0,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420元,地方财政收入1.96亿元,人均财政收入305元;固定资产投资27.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11元。

松山工业区、栖霞经济开发区的健康发展,促进了栖霞市工业企业的聚集发展,为未来实现栖霞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市化水平自1995年撤县设市以来.经过近八年的努力,栖霞市的城市经济和各项建设均有了很大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绿化、环境保护、城市景观面貌均有了长足发展,为今后建设现代化海滨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总体评价

(一)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概要

上一版的栖霞市城市总体规划于1996年编制完成,1998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其主要内容如下:

1.城市性质

以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为主的山水城市。

2.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市域内的中心城市为栖霞城,桃村为栖霞市区的互补区。

预计2000年全市总人口为68万人,城镇人口20.5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0%;2010年全市总人口为70万人,城镇人口35.3万人,城镇化水平为50%。

规划城镇等级结构分为三级:一级为栖霞市区和桃村;二级为中桥、臧家庄、蛇窝泊、官道、松山等镇;三级为其他建制镇。

规划形成一轴、一带、二区的城镇空间结构。一轴:文三公路经济发展轴;一带:沿同三高速公路两侧形成经济产业带;二区:文三公路以北为矿山开发及建材工业区,文三公路以南为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区。

3.城市规模

2000年城市人口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6 Km2;

2010年城市人口12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3.08 Km2。

4.城市发展目标

建设经济外向型、产业结构合理化、城乡一体化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5.城市规划布局

规划结构:采用“一市一区”模式,即栖霞中心城市、桃村互补区。栖霞中心城市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桃村互补区为工贸、交通枢纽区。

中心城市布局:建设用地以向西、北发展为主,形成中心区、新区、十五里后工业区(富

源科技工业园)、西城工业组团和北海风景旅游区等5个组团。

中心区为白洋河以东部分,是全市政治、金融、商贸、文化娱乐及服务中心;

新区为白洋河以西至老树夼,主要安排居住、仓储和文教用地;

十五里后工业区(富源科技工业园)为富源村及其东部,主要安排二、三类工业用地;

西城工业组团为西城镇及其北部,主要发展外向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北海风景旅游区为庵里水库及沿岸地带,建设综合性的风景旅游区。

(二)实施成效

上一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批复实施以后,栖霞城市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对协调栖霞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指导城市各项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城市综合功能趋于完善,生态环境及景观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建设走上快速、稳定的发展轨道。

1.城市经济明显增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总体规划实施以来,栖霞市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城市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1998年44.71亿元,增至2003年66.9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8.4%;一、二、三产业比例1998年为36.6:32.2:31.2,2003年调整为25.4:42.6:32.0;全市财政收入从1998年1.19亿元,增至2003年1.96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0.5%;固定资产投资从1998年4.73亿元,增至2003年27.17亿元;合同利用外资从1998年2100万美元,增至2003年1.06亿美元;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5985万美元,比2002年增长58.2%。

由此可见,第二产业在栖霞经济增长中处于主导地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迅速增加是栖霞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力保证,外资投入的扩大标志着栖霞投资环境得到较大的改善。这些都为栖霞工业强市战略的实现奠定了良好基础。

2.城市规模迅速扩大,用地布局趋于合理

至2003年底,城市人口由95年的5.8万人增加到99227人,城市用地由5.8平方公里增加到10.96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规模超出了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2000年发展规模的24.0%,而城市用地超出了27.4%。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城市用地结构得到了相应的调整和优化,功能日趋完善。

3.基础设施投入增加,城市环境日趋改善

总之,在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栖霞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提高了城市运行效率,明显改善了投资环境和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三)实施上的变化与问题

上一版总体规划对栖霞市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取得有目共睹的成就。但同时也遇到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

1.城区用地发展方向有所改变

2000年底同三高速公路烟台段通车。尽管在城北、城西均设有高速公路进出口,但从通车后的实际影响看,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设想的西城工业区未能有大的发展,而城区向北建设的势头大大增强,部分建设已经突破原有规划范围。特别是行政新区的北移、松山科技工业园的建设,强化了城区向北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中心城市烟台的拉动与用地条件的约束等两个因素。首先城区向北发展有利于缩短到烟台市区的交通出行时间,强化与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其次从用地条件分析,栖霞市域范围内有三大河谷冲积淤积平原区。北部的白洋河平原区面积为67平方公里,是市域内最大的平原区;南部的蛇窝泊平原区由清水河上游两条主要支流冲积淤积而成,面积为28平方公里;东南部的牙山前冲积倾斜平原区,面积为39平方公里。松山地处白洋河平原区的上游,与城区距离仅为5公里,地形平坦适应第二产业对地形坡度的要求。而栖霞城区西部地形坡度大,无法满足工业项目的用地需要。

栖霞城区用地发展方向由原规划的“向西、北发展为主”转为向北发展。预计这一趋势将会随着城市功能的北移进一步显现与强化。

2.城市结构上的变化已开始显现。

上一轮总体规划确定了组团式的城区布局形态,适应栖霞市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发展需要。但是规划中的西部新城、西城组团和富源科技工业园组团发展较为缓慢。至2003年,规划1.54平方公里的富源科技工业园仅发展了0.14平方公里;规划的1.55平方公里的西城组团也仅建成0.8平方公里。相比之下,2002年松山科技工业园开始规划建设,仅用一年时间,建设用地已发展到2.5平方公里。

由于地处群山之中,加上庵里水库的阻隔,造成北部工业区与城区的距离较远。随着松山工业区的逐渐扩大,栖霞的城市结构也将发生改变,由单一中心的块状结构向多中心的组团状结构演变。

3.城区道路功能不够明确,制约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栖霞城区位于几条重要交通通道的交汇处。其过境公路与市区道路系统的衔接存有较大的问题,209省道(烟台~青岛)和304省道(文登~三山岛)相交于城市中心,对城区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