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大葱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大葱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大葱(L.var.Makino )属于葱科葱属作物,起源于中国西部和西伯利亚地区,经野生葱驯化而来。

目前主要栽培于中国、韩国、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

大葱在我国有2600多a 的栽培历史,作为一种绿色保健蔬菜以及调味品而深受人们的喜爱[1]。

大葱自交衰退严重,且杂交优势明显,但其杂交育种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西村米八在自然群体中发现了雄性不育株,大葱杂交育种才得以开展,并进行深入研究[2~7]。

雄性不育(male sterility )是指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性,在植物界普遍存在,据统计已在43个科162个属617个物种及种间杂种中发现了该现象。

雄性不育系的发现避免了人工去雄的复杂过程,是杂交制种的一种高效途径[8],已作为重要手段用于各种作物的杂交育种中,尤其是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杂交[9]。

1大葱雄性不育的类型由于植物雄性不育性遗传关系复杂,人们提出了很多假说对其进行解释。

Edwardson 的“二型假说”将雄性不育分为2种类型:一是细胞核雄性不育(genic male sterility ,GMS ),由核基因控制并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二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互作的雄性不大葱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康香辉,安进军,袁瑞江,王丽乔(河北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050021)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资助(CARS-24-G-01);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16226304D );石家庄市科技支撑项目(191490312A )康香辉(1985-),女,硕士,农艺师,主要从事葱类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电话:151****1930,E-mail :****************王丽乔(1973-),女,通讯作者,本科,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大葱、洋葱育种及栽培研究,电话:*************,E-mail :*****************收稿日期:2020-11-05摘要:雄性不育技术的研究对大葱杂种优势的进一步利用具有推进作用。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李秀 魏健,、 (春 范 院 命 学 院吉 长 32 岩, 予振雷 长 师 学 生 科 学 。 春1B j 林 ∞)
摘要 对 大豆 细胞质雄 性不 育的研 究进展 进行 了综述 。 关键 词 大豆; 细胞 质雄性 不 育 ; 用 ; 究进 展 利 研 中图分类号 ¥ 6. 55 1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01 — 6120) — 03 0 57 61(062 68 — 2 3
维普资讯
安徽农业科学 , u a o A h g . i 163 ( } 0 3 6 4 J r l f nu Ar S . 0 。 2 : 8 — 1 o n i i c 2 3 43 6 3 8
责任编辑
罗芸 责任校对
罗芸 ,
大 豆细胞质 雄性 不育研 究进 展
率不育系 JC S2 L M 8A和 JC s9 ,02年这 2 L M 2A 20 个不育系在
内蒙古奈曼旗和吉林洮南不放蜂 的大田条件下种植 , 结荚 率分别达到了6 .%和 4 .%【J 32 66 m。赵丽梅等(o4 ,用细 2o )f l 胞质雄性不育系 JC SA为母本 , IM 9 J 吉恢 1 号为父本育成 了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是植物在有性繁殖过程中不能产 生正常可育雄配子的遗传现象 。 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开花植 物中…。目 , 前 已在近 20 0 种植物中发现细胞质雄性不育现 象, 它在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上具有重要价值 , 如杂交组合的
雄性不育系及利用其配制的一些后 代材料 , 研究 了大豆的
之后 , 国内其他 研 究 人 员也 相继 有 关 于 在 大 豆 中 发 现细 胞
大豆 1 6 7为母本 与野生大豆 05 3 杂交 ,. F 高度不育。正反 交试验表明,6 含有不育细胞 质。以 05 17 3 作为轮 回亲本, 经5 代核置换回交, 1 3 于 9 年育成 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O 9 A 及同型保持系 O E5 B l。由于轮回亲本为野生大豆 , j 不育 系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性 (y o ls cmaeseit , c tpa mi l tr i ly
油菜 品种R 3 rn wsi杂 交 , D5 ×Bo o kl F 代结 实正 常。 在
F 代 发 现雄 性 不育 株 , B o o kl 。 用 r n w s i 回交 选 育 出 T
C MS 。在 C i y n tn ×Ho u iu 3的杂 交后 代 中 hs a aa e a k rk 2
母性 遗传 性状 菜细 胞质 雄性 不育 类 型很 多 , 油 根据 其 细胞 质 来 源大 体 上 可 以分 为 两类 , 类 是 植 物 自然 繁 一 殖 过程 中 的突变 或 品种 间杂 交 产生 的雄 性不 育 , 即同
发 现 半 不育 株 , Muu u aa e连 续 回交 , 到 了 S 用 ts ntn 得 C 。进一 步研究 发现 SC MS MS和 T C MS这两 种起 源 不 同的不 育细 胞 质有 共 同的保 持 品种和 恢 复 品种 , 在
恢 保 关 系上 完 全 一 致 , S ia将 二者 统 称 甘蓝 型 油 故 hg 菜 细胞 质雄 性不 育 ( pC ) Na MS 。Na MS属于 高 温 pC 可育 类 型 , 当温度 大 于 2 ℃时 , 5 变成 可育 , 温条 件 下 低
C 。进 一步 研究 表 明其 雄性 不育 是 由 1对纯合 隐性 MS
基 因所控 制 , 且其 雄性 不育 基 因与 蜡 叶基 因有 密 切 而
连 锁关 系 。 R ns l 而 o sel e和Re ad认 为T C nr MS的育 性 与 2对 基因有 关 , 复基 因 R l R 2 重叠作用 。 恢 厂和 厂有 S ia和 B b hg a a分别 于 1 7 9 1年 、 9 3年 报 道 了 S 17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பைடு நூலகம்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 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吴 巧 雯 1, , 张锐 , 思 宇 , 三堆 2 侯 郭
1 .中 国农 业 科 学 院 生物 技 术 研 究 所 , 北京 10 8 ;2 0 0 1 .北 京人 民 警 察 学 院 , 京 12 0 北 022
[ 要 ] 植 物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 M ) 和 恢 复 系 统在 作 物 杂 交 种 子 生 产 中具 有 重 要 的 意义 。 综 述 了 目前 已发 现 的 与 植 物 摘 C S
a plc to i h brd e d o uci .Ths e i w o u e o t pr r se o t dy n p i ai n n y i s e pr d t on i r v e f c s d n he og e s s f su o CM S an r so e e f frii d e t r r g ne or e l— t
维普资讯
45 6
生 L
rI ER N E r ’ S I BI E rI r OT CHNOL OGY




V .9 o3 Ma ,2 8 — 11 N . 一 y — 0 o 一 一 , 0 一
文 章 编 号 :0 9 0 0 (0 80 - 4 6 0 10 — 0 220 )3 0 5 - 7
[ 键词 ] 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 性 恢 复 基 因; 关 育 线粒 体 D A; 因 克 隆 N 基
[ 图分 类号 】 Q 4 中 93
[ 献标 识 码 】 A 文
Pr r s e o o e ul Bi l y t y n t e og e s s f M l c ar o og S ud o h Pl nt a Cy o l s i M a e t rlt a tpam c l S e i y nd i Re t e Ge o r i t sor r ne f r Fe tl y i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棉 花雄 性 不 育 系主 要有 细 胞 质雄 性 不 育 系 、 核 雄性 不 育系和 光温 敏感 型不育 系 3种类 型 。棉 花 细
胞 质雄 性 不 育 系研 究 起 始于 美 国 ,Me e_ 通 过 远 y rl 缘杂 交分 别 育成 了具有 亚 洲 棉 ( os p u a h r— G s im r o e y u L) 异 常 棉 ( sy im n ma u wr & m 、 Gos p u a o lm Wa . P y ) 哈克尼 西 棉 ( os p u a k esiB a d er和 G sy im h r nsi rn ) 细胞 质 , 陆地棉 ( osp u istm ) G su im h ruu L 细胞 核 的 3
维普资讯
河 南农 业科 学
棉 花 雄 性 不 育 与 育 性 恢 复 的 分 子 生 物 学 研 究 进 展
程 静 。 房卫 平 谢 得 意 孙 玉 堂 , , , , 吕淑 平
(. 南 省 农 业 科 学 院 棉 花 油 料 作 物研 究 所 , 南 郑 州 4 0 0 ;2河 南 大 学 , 南 开 封 4 50 ) 1河 河 502 . 河 70 1
综上 所述 , 目前 棉 花上 先 后 发 现 了 亚 洲棉 、 常 棉 、 异 哈克 尼西棉 、 陆地棉 、 岛棉 、 海 三裂棉 胞质 不 育系 , 其 中哈克尼 西棉 、 地棉 、 岛棉 、 陆 海 三裂 棉 胞 质 不 育 系
均完 全不 育且 已三 系配套 。
自从 1 6 9 0年 J su u ts和 L iwe e 首 次鉴 定 了 en b r
C MS i , —hr CMS E —D , MS 8C —D [ C 4 , MS —C , 1 其 中C MS —D 一 和 C 。 MS —D 是分 别将 哈克尼 西棉 细 胞 质和 三裂棉 细胞 质导 入 到 陆 地棉 中培 育 而 成 , 也 是 目前 研究较 多 的 2 C 个 MS系统 。 我 国对棉 花胞 质雄 性不 育 的研究 始于 1 7 9 9年 。

植物线粒体蛋白质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物线粒体蛋白质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 物 线 粒 体 蛋 白质 组 ( tc o dil rto ) 理和 育性 恢复 基 因 的作用机 制提 供 有力 的帮 助 。 i m o h n r oeme ap
含有 20 0 300个 基 因产编 码 包括 氧 化磷 酸 化 、 胞色 素 C、 细 核糖 体复 合 物
维普资讯
分 子 植物 育 种 ,0 7年 , 5 , 6S期 , 1 卜1 7页 20 第 卷 第 () 第 1 1 Moeua ln reig 2 0 , 1 , o6S, 卜 1 l l Pat ed , 0 7Vo. N .() 1 c r B n 5 1 1 7
的亚 基等 3 -0种 蛋 白质 ,其 它 由核 基 因编 码 的线 04
i d c t d t a n i ae tCM S wo l e t e r s l fi tr ci n e we n m t c o d i l n u l a e e . r ti , e h u d b e u t o e a t s b t e o h n ra d n c e g n s P o e t h s n o i a r n h
Ad a c s f ln i c o d i1 r t o n t p a m i a eS e i t v n e a t t h n ra o e mea d Cy o l s cM l trl y o P M o P i

G oB oin C e iga g LuB oh n u aj h nB n tn i a se ’ a
a r t i swo l e i a o f x l r g t e e s n e f l o e u d b fv ro p o i s e c so S I i a e e iwe c u i g t e o e v e p n n e n h CM . n t sp p r h we r v e d i l d v r i w n n h o l t t c o d i l r to e a d CM S t e s u t r n i lg c l u ci n o e tti o e t e r p a e e f a o h n ra o e m pn m i p n , t c u e a d b o o i a n t f n arc p p d e e t n s h r f o p i g n i e u a o s o CM — s o it d g n . a d t err g lt n S a s c a e e e h i t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赵海燕;黄晋玲【摘要】棉花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在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上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和育性恢复系统突破传统人工去雄杂交育种的瓶颈,为棉花杂交种制种的商业化推广展现了光明的前景.综述了近年来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细胞学、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育性恢复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详细阐明了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小孢子败育时期及细胞学形态、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胞内基因组和核内恢复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和获得理想恢复系的方法,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今后工作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现代农业科技》【年(卷),期】2010(000)007【总页数】3页(P57-58,60)【关键词】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作者】赵海燕;黄晋玲【作者单位】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山西太谷,0308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2.032棉花是优质纤维、食用油和蛋白集一身的重要经济作物。

如何提高棉花品种的产量、品质和抗逆性并使其广泛应用于生产是当前棉花育种亟需解决的问题。

杂种优势的利用则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已在很多植物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棉花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但目前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则主要采用人工去雄授粉法和核不育系“一系两用”法,方法繁琐且制种成本高,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

而水稻、高粱等作物则主要采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性(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实现“三系”配套来大面积利用杂种优势的,操作简便且制种成本低。

尽管棉花CMS已实现“三系”配套,但由于其恢复源狭窄及不育胞质对杂种1代皮棉产量所产生的负效应,“三系”杂种棉选育进展缓慢。

随着转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gst)强恢复系“浙大强恢”的育成以及海岛棉中育性增强基因的发现,利用“三系”配套进行棉花大面积的杂种优势利用成为可能[1]。

基因工程培育可恢复的植物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基因工程培育可恢复的植物雄性不育系的研究进展
用 中的现状作 了分析和 展望 。
关 键 词 :雄 性不育;基 因工程; 件型/ 逆转 的雄 性不育;育性 恢复 条 可
Pr g e si hes ud fp o c n e e sb em a es e ieln o r s n t t y o r du i g r v r i l l t r l i e b e tce g n e i g y g ne i n i e r n
综 述
基 因工程培 育可恢 复 的植物 雄性 不育系 的研 究进 展
王 玉锋 一 , ,黄霁 月 杨金水 ,
1 .复旦大学 生命科学 学院遗传 工程 国家重点 实验室,上海 2 0 3 ; 0 4 3
2 .中 国科学 院上海生 命科学研 究 院植 物生理 生态所,上海 2 0 3 002
W ANG Fe g , Yu— n HUANG iYue , J— YAN G i S ui Jn— h
1SaeK yL br tr G nt n ier g Istto e ei , c o lf i cecsFua nvri ,h nh i 04 3 C ia . tt e a o aoyo e e c gn ei ,ntue fG nt sS h o Lf S ine, d nU iest S a g a 0 3 , hn f iE n i c o e y 2 2 Isi t ln hsoo y n c lg ,h n h intuef, il i l c ne, hns c d m cecsS a g a 0 0 2 .ntuefPa t y ilg dE ooy S a g a si tso boo c i csC iee a e yo i e,h n h i 0 3 , t o P a i t g as e A fS n 2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棉花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程静;房卫平;谢得意;孙玉堂;吕淑平
【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6(000)010
【摘要】综述了棉花雄性不育系的来源及类型、雄性不育的分子基础及育性恢复机制、恢复基因的分子标记和基因定位的研究,并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总页数】4页(P5-8)
【作者】程静;房卫平;谢得意;孙玉堂;吕淑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1;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2
【相关文献】
1.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吴巧雯;张锐;侯思宇;郭三堆
2.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性与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危文亮;王汉中;刘
贵华
3.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与育性恢复研究进展 [J], 侯思宇;张锐;张晓;郭三堆
4.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的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进展 [J], 曹秀霞;吴建勇;邢朝柱;郭立平;戚廷香;王海林
5.高等植物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J], 陈学军;陈竹君;张耀洲;金勇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核基 因组( ul r N ,D A 与其可能有一定 的关 N ca D A nN ) e 系。本文就有关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与有关基因组分 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并对水稻细胞质雄性不 育分子机理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 了展望。
在 明显 的差异 , 而且叶绿体蛋 白质、 叶绿体超微结构之 间均存在差异 , 因此认为高等植物的细胞质雄性 不育 与 c N 叶绿体蛋 白质及其超微结构之间存在某些 t A、 D
术 的发 展 , 国内外 的学 者对 c N mtN pD A和 t A、 D A、d N D
体育成 的不育系及相应的保持 系、 恢复系 、 不育系/ 恢 复系 F 、 保持系/ 恢复系 F等 1 2份水稻材料的剑叶叶 肉细胞 中的叶绿体超微结构, 结果表明 , 两种类型的质 供体育成的不育系都表现出部分 叶绿体不 同基粒间的 片层排列方 向不一致 , 呈现一定程度 的杂乱, 说明叶绿 体超微结构与细胞质雄性不育存在某些相关性; 当不 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 , 叶绿体全部从不育系的异 F代 常恢复正常, 而且 叶绿体基粒片层数少的质供体野败 与叶绿体基粒片层数多的核供体珍汕 9 7 B两者的质、 核共处 了2 3代之久 , 不育系的片层数仍与质供体野败 相近, 但与恢复系杂交后 , F 的片层数却大大增加, 说 明育性恢复因子的导入 , 使后代育性恢复的同时, 叶绿 体结构的异常现象也得到 了改善。侯磊等 用 3 2对
联系。郑兢贵等 用电镜 观察 了雄性败育的野生 稻 与雄性育性正常的栽培稻 G m i a和以它们 为质供 ab k a
1 水稻 C MS的分 子基 础
由于植物细胞质遗传物质主要包括叶绿体基因组 (tN 、 粒 体 基 因组 ( tN 、 粒 基 因 组 c A) 线 D mD A) 质 (d N ) pD A 和核基因组( D A , n N ) 人们 自然就将 C S M 与 这些遗传物质联 系起来。近年来 ,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

水稻CMS-W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展

水稻CMS-WA恢复基因的遗传和分子标记定位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第3 2卷第 4 期
20 0 6年 8月
湖 南 农业 大学 学报 ( 自然科 学 版)
J u n l fHu a rc l r l im i ' Na u a ce c s o r a n nAg iut a v st ( t r l in e ) o u Un 3 S
V 13 o . 2 NO 4 Au 2 0 g. 0 6
文 章 编 号 . 10 一0 22 0 )40,90 0 7 l3 (0 60 — .6 J 5
水稻 C SW M —A恢 复基 因的遗传和 分子标记定位研 究进展
朱旭 东 ,严钦泉 ,周 清 明 ,赵
( 南农业大学 农学 院,湖南 长沙 湖
RieCM S W A so i gGe e c - Re t rn n s
Z U X -o g A nq a ,Z U Qi・ n ,Z AO u H ud n ,Y NQi-u n HO nmig H J
( l g f rn my, HNAU , Ch n s a41 8 Chn ) Co l eo o o e Ag a g h 1 , 02 ia
性状 .在恢复基因分子标记定位方面 ,有学者发现为 l对恢 复基因,并将 其定位在 第 1 0染色体上 ,也有定位在 第 7染色体上 ; 发现为 2对恢 复基因的学者 , 将其 定位在第 l 和第 l 0染色体上,或定 位在第 7和第 l 0染色体上 , 也有将 2对恢复基 因都 定位在第 l 0染色体上 ;发现为多对恢复基因的学者 ,有人鉴别出 8个基因位点 ,其 中 2 个R- R一 f 3和 f 4为主效基 因,分别定位在第 3和第 4染色体上 ,6个微效基因分别定位在第 l ,5 ,1 ,2 ,6 0和第 l 2染色体上 ;也有人将 2个主 效基因定位在 第 l 和第 l 0染色体 上;还有学者发现为 4个 QT s L ,其 中一个主效 基因 R -0被定位在第 l f1 0染色体上 ,3个微效基 因分别定位在第 1 ,第 7 第 l 染色体 上 . 和 i a ot eCMS W A1wee d s r e e t d i — r ec b d.Ree c esh v en e po ig te q a ty a d te wa e e i sa h r a eb e x lr h u ni n h y g n s r n t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中的核质互作研究进展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统中的核质互作研究进展
p o uc v e t r st a r vd eulto st x l i y o ls c—n l a n e a t n. e sr tg e fi e i r d t e f au e h tp o i e us f o l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o e p o tc t p a mi i uce ri tr ci Th ta e iso d nt o —
关 的线 粒体 位点 都是 因为发 生 了重 组而 破坏 了花
可育材料是 最理 想 的实 验材 料。T—C S S— M、
C S玉 米 和 菜 豆 都 是 利 用 这 种 材 料 找 到 了 与 M C S相 关 的 D A 区域 , 是 目前 仅 在 很 少 的 种 M N 但
粉的正常发育 , 并且这类重组大多包含 A P聚合 T
为 了 寻 找 与 C S相 关 的 线 粒 体 D A M N ( tN ) m D A 序列 , 最常使用 的方法 就是 比较可育系
与 不育 系 的胞 质 基 因 组 , 是仅 有少 数 研 究 利 用 但
对 于核 质互 作 的大量 研究 都集 中在 花 的生殖
这种途径取得 了成功。因为可育系与不育系胞质 问的差异多是进化过程 中的分 离形成 的, C S 与 M
S ud e fCy o ls i n ce r I t r cin i t is o t p a m c— u la n e a to n CM S S se y tm
L eg IXn—h a Z A G F n ,Q U D n ~l I n ,L i P u , H N e g I e g i n
并无 相关 性 , 因此 由 已知 C MS系 自发 突 变产 生 的
发育过程 , 特别是有关雄配子体 的功能缺失方 面。

植物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物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植物学通报 2003,20(5):549~557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植物线粒体与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郝岗平 陈 敏 杨 清①(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 210095)摘要 本文从能量代谢与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 MS)、线粒体的结构和数量与C MS、线粒体DNA多态性与C MS、线粒体基因转录与C MS、线粒体多肽差异与C MS几个方面介绍了植物线粒体与C MS的关系。

并介绍了与C MS相关的线粒体基因研究进展并对C MS形成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植物,线粒体,细胞质雄性不育Progress of Study on Plant Mitochondria and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H AO G ang-Ping CHE N Min Y ANG Qing①1(College o f Life Sciences,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 sity,Nanjing210095)Abstrac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nt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 MS)and energy metabolism,the structure and number of mitochondrion,mitochonrial DNA polym orphism, the transcription of mitochonrial genes as well as the difference of mitochonrial polypeptides.The progress on mitochonrial genes ass ociated with C MS,m olecular mechanism of C MS induced by these genes have als o been discussed.K ey w ords Plant,Mitochondria,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植物雄性不育是一种不能产生有活力花粉的遗传现象。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对农作物品质和产量要求的提高,育种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便是利用遗传学原理和技术手段,通过选育含有优异基因的新品种,来适应不同的种植环境。

在育种过程中,雄性不育基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可以实现育种效率的大幅提升。

本文将对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在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行探究。

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植物雄性不育基因是指能够使植物花药变成不育状态的基因。

在育种中,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可以达到以下目的:1.提高杂交制种的效率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可以制备F1杂种,由于F1杂种具有强大的杂种优势,因此可以让育种的效率大大提高。

2.利用杂交优势提高产量和质量通过选择高产、高品质的优质亲本,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制备杂交种,可以利用杂种优势获得更高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

3.提高新品种育种的效率雄性不育基因可以加速杂交组合并选择育种种质,也可以避免虽然雄性亲本有杂交优势,但育出的后代不理想的问题。

4.保存优良种质利用雄性不育基因可以保留或扩大杂交亲本的苗圃种质资源,这有助于避免优良杂交亲本的质量下降。

目前我们针对植物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已有了很多突破,主要分为生理学和遗传学两方面。

在生理学方面,研究表明植物雄性不育基因是通过控制花药母细胞分裂、减数分裂或花粉发育过程中的某些关键步骤来发挥作用的。

而在遗传学方面,研究发现雄性不育基因的积累是由某个关键遗传因子的变异所导致的。

不同物种不同基因由于植物杂交制无法正常进行,使得育种难度增加和育种周期延长,进一步影响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人们试图利用雄性不育基因来提高育种效率。

然而,不同物种间甚至同一物种中不同的雄性不育基因对育种效应不同,也就是说不同的雄性不育基因的具体表现似乎并不相同。

以小麦为例,小麦中常用的雄性不育基因有三类:显性玉米雄性不育基因T (Terminator)、显性哥伦比亚雄性不育基因F(Fertility restoring)和隐形雄性不育基因ms(Male Sterile)。

课程报告 细胞质雄性不育

课程报告 细胞质雄性不育
Pcf(atp9,cox2)
orf138 orf79(cox1,cox2) WA352(orf284,orf288) orfH79(cox1,cox2)
unknown unknown orfΒιβλιοθήκη 07(atp9,BT-orf79)
orf522(atp8)
orf256(cox1)
2.1 线粒体基因组特征与重排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比动物、真菌的线粒体基因组大,且不同植物物 种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相差也很大,从200~2400kb之间。植物线粒体重 组和重排事件频繁发生,导致基因组结构、不同DNA分子拷贝数比例的 变化,产生不同大小的mtDNA分子。重复序列介导的高频重组和重排是 导致线粒体基因组不均一性、结构复杂的主要原因。
2.3 嵌合ORF与CMS
植物CMS相关的嵌合orf是由线粒体基因组重排产生的,这些特异的 嵌合序列往往来源于线粒体保守基因或非编码RNA。当引入育性恢复核 基因,可以抑制线粒体嵌合orf的表达,从而恢复育性。例如:图中红色 表示未知功能嵌合ORF,虚线表示同源序列。
在T-CMS玉米中,urf-13是线粒体基因组经过7次重组所形成的嵌合基因,它含 有26SrRNA(rrn26)基因和atp6 基因以及叶绿体tRNA-Arg基因的部分序列。 在S-CMS玉米中,R区位点的5′端反向重复序列IR含有orf355 和orf77 两个开 放阅读框, orf77中有三段序列与玉米线粒体atp9 基因编码区及其3′侧翼同源, 是由三个atp9片断和其他DNA片断组成的嵌合基因。
2.2 重排与嵌合ORF
线粒体中不同功能基因之间的重组和重排会引起新的阅读框或无功 能假基因的产生,同时造成大量非编码序列的积累。 在植物线粒体DNA 中通过多次重排形成的开放的阅读框架,它们能转录,但其功能和编码 蛋白还不清楚。这些阅读框有的是通过线粒体基因组重排而形成的嵌合 基因,而有的嵌合基因已被证实与植物雄性不育性有关。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植物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雄蕊 。 而雄 性不 育 的存 在 使 我们 在 杂交 制种 中可免 去 人工 去 雄 , 且 可提 高 杂交 种 子 的纯度 。 并
这一优势在水稻 、小麦等作物育种中体现尤为 明显 。 植 物 雄性 不 育 可分 为 核不 育 ( MS N )和 胞质 不 育 ( MS) C 。核 雄性 不育 是 指核基 因决 定 的雄 性 不育 , 核 不育 因难 以找 到保 持 系而 使 实 际利 用有 一 定难 度 ; 质不 育 是一 种母 性 遗 但 胞 传现象,其遗传方式不符合孟德尔规律 ,容易找到保持系 , 能够大面积推广利用 ,因此 ,对
P o r s l c l rm e h n s f y o l s cm a ese i t n r g e si mo e u a c a im o t p a mi l t rl y a d n c i
f r iiy r s o a i n n pl e tlt e t r to i ant
c t pl s i e tlt e t r to d c o i g off ri t e t r to ne Fu t r sud e y o a m c f riiy r so a i n a l n n e tf y r so a i n ge . rhe t i s n i i hef u ea e a s ic s d. n t ut r lo d s us e r
H AO n —ig Y NG Qig Ga gpn , A n
( olg f ilgcl ce c n eh oo y N j gAgiutr iesy NaJ g 10 5 Jagh hn ) C l eo oo ia S in e d c n lg, a i r l a Unvri , n i 0 9 ,i suC ia e B a T n n c ul t n2 n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DE NG i g h a ,W E i — n ,ZHU Ha — h n Z M n —u N Jn f e l a s OU Xu — io ,ZH e xa au yo H rcl r a dL n sae K n ig 5 2 1C ia 2 au yo dm giu ua E g er g 1F cl f ot ut e n adcp ,Y A U, u mn 0 0 ,hn ; .F cl f t i u 6 t Mo e A r l rl ni e n , ct n i
植 物 细 胞 质 雄 性 不 育 恢 复 基 因 分 子 生 物 学研 究进 展 木
邓 明华。 ,文锦芬 ,朱海 山。 ,邹学校 ,张 宏
(. l 1 - 韵仪业 八子 四补 四-. 院 , 乙学 1 4 - 云南 昆明 6 00 ; . 52 1 2 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 院, 云南 昆明 6 0 2 : 52 4 3 湖南省农业 科学 院 , . 国家辣椒新品种技术研究推广 中心 , 湖南 长沙 4 02 ) 1 15 摘要 :综述了近 1 0年来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包括 : 1 恢复基 因的遗传 ; 2 () () 恢复基 因的定位 ;3 恢 复基因的克隆 ;4 恢复基因 的结构特征 ;5 育性恢 复的分子机理 等。 () () ()
关 键 词 :细胞 质雄 性 不 育 ; 复 基 因 ;克 隆 ; 子 机 理 恢 分 中图 分 类 号 :Q9 3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10 3 0 ( 0 7 0 0 7 0 0 4— 9 X 20 ) 2— 12— 5
Ad a e o e u a o o i a s a c n t e Fe tl y Re t r t n v nc d M lc l r Bi l g c lRe e r h o h r i t so a i i o Ge o t p a m i a e S e i t n Pl n ne f r Cy o l s c M l t r l y i a t i

油菜野芥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候选片段的克隆

油菜野芥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候选片段的克隆
p a mi ma e s r e r p s e l n ,a p i o e e e ae p i r s o t i e f r P R s r e i g o a C ls c l t i a e e d p a t ar f d g n r t rme s wa b a n d at C c e n n f Ns MS e l e
p a t a d S a v n i p r n .T e f g n s 0 b h c a 9 l n s n . re s a e t h a me t s r wa 9 p w ih w s6 % i e t a t e t i e t r rg n f a i 3 d n i l o f r l y r s e e e o ds c it o R h CMS. 0 7 % ie t a o P R g n l se o t e f s h o s me o r bd p i t a i n a d 8 % i e t a o d n i l P e e cu trf m h rtc r mo o f a i o s h l a n 5 c t r i A s a d ni lt c
aB.a a a c sinco e w ihr s rstefr ly o o rp c eso ln hc et e h e it fp l o t i CMS F rh ra ay i rv ae h t h mioa i e . u e n lss e e ld ta ea n cd s — t t
中图分类号 :55 0 ¥ 6 .4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0 9 8 (0 10 0 3 1 7— 0 4 2 1e tco i g o a CM S r s o a i n g n n B a sc a s u a i r g n l n n f Ns v e t r t e e i r si a n pu o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水稻中,水稻 CMS-BT 的恢复基因 Rf-1 位于 第 10 号染色体,该基因位点包括 2 个紧密连锁(相距 约 105 kb)开放阅读框,命名为 Rf1a 和 Rf1b,并精细 定位 (Wang et al., 2006b);水稻 CMS-L 的恢复基因 Rf2 位于第 2 号染色体(Shinjyo and Sato, 1994);水稻 CMS-WA 恢复主基因 Rf3、Rf4 分别位于第 1 号、第 10 号染色体,且 Rf3 的恢复效应大于 Rf4,存在加性 效应,另外 2 个恢复基因 Rf6、Rf7 分别被定位在第 7 号、第 12 号染色体上(Sattari et al., 2007; Bazrkar et al., 2008);水稻 CMS-HL 的恢复基因 Rf5、Rf6(t)位于 第 10 号染色体(Liu et al., 2004)。Zhang 等(1997)推测 Rf4 与 Rf-1 可能等位,因此将这一位点命名为 Rf(u)。 小麦 CMS-T 恢复基因 Rf3 和 Rf4 分别被定位在第 1 号、第 6 号染色体上(张萃等, 2003);小麦 CMS-K 的 恢复基因被定位在第 1 号染色体上(Liu et al., 2002)。 玉米 CMS-T 育性恢复基因的 2 对显性基因 Rf1 和 Rf2、Rf1 和 Rf2 分别位于第 3 号、第 9 号染色体上 (Wise and Schnable, 1994);玉米的 S 型和 C 型的育 性分别由 Rf3 和 Rf4 恢复,其中 Rf3 位于第 2 号染色
Abstract Plant heterosis that leads to higher yields and fine quality has been wildly utilized, and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and fertility restorer (Rf) is essential to produce hybrid seeds. To develop elite fertility restorer lines is essential to selecting a hybrid combination with high heterosis. In recent years, the mechanism of fertility restoration has become a study hot spot.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major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ical research on the Rf gene for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plant.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Rf gene heredity and the localization, it concluded the fertility restorer genes are the single gene or the minority dominant effect gene of main effect gen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enes showed diversification. Up to now, the Rf2, Rf, Rf-1 and Rfo have been cloned from maize, petunia, radish and rice respectively. Based on the basis of cloning and separating these Rf genes, the paper discussed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and their potential mechanism of fertility restoration, and assumed that one of the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is the expression of CMS special ORF is suppressed by Rf gene, the other is the function flaw of mitochondrial of Rf gene compensation. Some viewpoints were brought forward on the prospect of the utilization of Rf genes in the molecular breeding in plants. Keywords Plant,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CMS), Restoring gene, Molecular biologyl
2 恢复基因的克隆
恢复基因与 CMS 相关基因相互作用机理的最 终阐明,有赖于恢复基因的克隆与分离。目前在恢复 基因的克隆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有:第一,转座子标 签法克隆玉米 Rf2 基因(Cui et al., 1996);第二,图位法 克隆矮牵牛 Rf 基因(Bentolila et al., 2002)和水稻 Rf-1 基因(Komori et al., 2004; Akagi et al., 2004);第三,图 位法与比较基因组相结合克隆萝卜 Ogura-CMS 的 Rfo 基 因 (Brown et al., 2003; Desloire et al., 2003; Wang et al., 2006a)。但是这些恢复基因种只有少数的 功能被测定,他们的分子机理仍然不清楚(Hanson and Bentolila, 2004)。玉米 Rf2 是核编码线粒体定位 的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es, ALDH)基因 (Liu et al., 2001),其他恢复基因的编码蛋白都含有 PPR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基序(Small and Peeters, 2000)。大多数 PPR 基因被认为编码一种 RNA 结合 蛋白,以线粒体为作用目标,Bentolila 等(2002)将矮 牵牛 Rf 基因 5' 端含 44 个密码子的片段与绿色荧光 蛋白融合,并与一个已知线粒体靶向的绿色荧光蛋 白融合蛋白一起导入洋葱表皮细胞,发现两者均被 定位到线粒体,因此证实恢复基因确实存在靶向线

分子植物育种,2008 年,第 6 卷,第 4 期,第 733-738 页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2008, Vol.6, No.4, 733-738
专题介绍 Review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恢复基因研究进展
马勇 邢朝柱 * 吴建勇 郭立平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01A00)资助
分子植物育种 734 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选育上提供重要依据。在此,我们综述了恢复基因的 遗传、定位、克隆、结构特征以及可能作用机理方面 的研究进展。
1 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定位
2005; Horn et al., 2003; Pring et al., 2006; Wen et al., 2002; Wang et al., 2006b)。
上述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定 位的研究表明,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一般为单 基因或少数显性效应主效基因控制,并且不同物种 的恢复基因类型较为丰富,主效恢复基因之间的作 用方式多样化。
体,已被精细定位(Kamps and Chase, 1997; Zhang et al., 2006)。油菜 CMS Polima 恢复基因的 2 对主效基 因 Rfp1 和 Rfp2 均位于第 18 号染色体上(Jean et al., 1997);油菜 CMS Ogura 对应的恢复基因为 Rfo,它位 于第 15 号染色体上,已被精细定位(Delourme, 1998; Lei et al., 2007),CMS Tour 型的育性恢复由 2 对连 锁基因 Rft1 和 Rft2 控制(Janeja et al., 2003)。棉花育 性恢复受 1 对显性基因控制,其中来自于 D2 的恢复 基因 Rf1 可恢复 CMS-D2 和 CMS-D8 2 种不育胞质 的 育 性 ,而 来 自 于 D8 的 恢 复 基 因 Rf2 仅 能 恢 复 CMS-D8 的育性。2 个恢复基因非等位,但在同一染 色体上,相距 0.93 cM,且都被精细定位 (Liu et al.,
Advances in the Fertility Restoration Gene for 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Ma Yong Xing Chaozhu * Wu Jianyong Guo Liping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for Cotton Improvement, Affiliated to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yang, 455000 * Corresponding author, xingcz@
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三系配套育种是作 物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途径,而恢复系的选育是利 用 CMS 配制杂交种的前提之一。选育恢复系比常规 育种具有更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恢复基因的有无
只能在测交后代中鉴定,加上分离世代不可能逐株 测交,造成农艺性状优良的品系常常不含有恢复基 因,且恢复力稳定较慢。因而,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恢 复基因的作用机理,将为生物技术应用到恢复系的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农业部棉花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安阳, 455000 * 通讯作者, xingcz@
摘 要 植物杂种优势在生产上已被广泛应用,对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有重要意义,而生产杂交种的重要途 径是细胞质不育及其恢复系统。在杂交品种选育过程中,优良恢复系选育至关重要。近年来植物细胞质雄性 不育性恢复的分子机理一直是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目前恢复基因研究的主要进展,讨论了 恢复基因的遗传与定位。认为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一般为单基因或少数显性效应主效基因,且恢复基 因间作用方式多样化。目前,玉米 Rf2 基因、矮牵牛 Rf 基因、水稻 Rf-1 基因、萝卜 Rfo 基因都已被克隆。在这 些恢复基因的克隆与分离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恢复基因的结构特征及分子机理,认为恢复基因的可能分子机 理,一种是恢复基因抑制细胞质雄性不育(CMS)特异 ORF 的表达,另一种是恢复基因补偿线粒体功能的缺 陷。本文最后对恢复基因在植物分子育种上的应用前景提出了看法。 关键词 植物, 细胞质雄性不育, 恢复基因, 分子生物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