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检测实验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报告书
实践项目名称:宁波市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无农药化检测实践项目负责人:
负责单位:
上报日期:2014 年 9 月 16 日宁波工程学院创新社会实践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摘要】利用在600~l 100 nnl波段范围内可见一近红外反射光谱分析技术,对常见的
高残留农药在绿色植物活体上的允损检测进行丫研究。首先将采集到的漫反射光谱数据进行小波变换提取光谱特征,然后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一步对光谱特征进行分析,最后把这些光谱的前两个主成分得分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信息,建立_r多神经元的神经网络感知器。对农药残留检测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甄别农药残留和种类。识别得到较好的分类效果。总之,该研究为蔬菜和瓜果表面的农药残留快速无损检测和识别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一、前言:
农药是防治农作物避免受有害生物危害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它在农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药在杀灭有害生物的同时对人体、有益的生物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随着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蔬菜的生长期越来越短,而蔬菜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危害,因此施用农药是保证蔬菜正常生长的必要措施。但是,许多菜农盲目追求产量、对农药施用技术不了解,加剧了蔬菜农药残留问题,市场上的蔬菜有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更有甚者,有些菜农为了追求利益,大量使用禁用农药,严重威胁到了百姓的生活和健康。检测蔬菜中农药残留对百姓的健康有直接关系,因此就显得异常重要。
二、农药残留及其危害
⒈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在农业上使用农药后残存在生物体、食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农药残留超过法定最高允许浓度时,除了会对直接食用者产生毒害作用,还可能进入食物链中对生态系统造成各种危害,农药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施药剂量和方法使用。目前,社会上较多的中毒死亡事件就是食用高农残的农产品所致,我国也出现了农产品出口被拒甚至被退回的事件,这也是因为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⒉农药残留的危害
粮食、蔬菜、水果直接受到农药污染,同时还可通过食物链进入生态系统中造成鱼、虾、肉、蛋、奶的污染,对人的健康有较大危害。有机氯农药对人体的危害较大,累积时间长,如DDT 主要存在于人的血液、大
脑、肝的脂肪组织中,其中以肝组织的DDT 残存量最大。鉴于农药残留的危害较大,我国应严格管理农药的施用,规定食品的最大农药残留量,并严格检测食品的农药残留。
三、主要检测农药
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农药中,常见的并且对人类造成很大危害的主要有三种: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这三类农药中,有机氯未见有关荧光方法检测地报告。有机磷农药由于分子结构等原因,自身不能发荧光,由研究人员研究发现: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有机磷农药的浓度越大,对胆碱酯酶的抑制越强,产生的β萘酚越少,
则荧光的变化值越小,从而判断是否存在有机磷农药。
四、方法及方法的筛选
⒈可用检测方法
目前,我国农药残留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 气相色谱法。色谱法的理论依据是不同物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将混合物溶于两相中时,各物质有相对移动,通过多次分配达到分离的效果,是一种效能高、选择性好、灵敏度高、分辨率高、应用广泛的物理化学分析方法,普遍应用于农药残留的检测,能够对各类农药的浓度及种类进
行较准确地定量的检测。
( 二) 生物测定方法。活体生物测定、生化生物测定及免疫生物测定是农药残留生物测定的三种方法。三种方法的操作方法不同,活体生物测定的供试材料主要是活体生物( 如敏感性家蝇) 进行测定; 生化生物测定则是进行离体试验,分离生物体内的的乙酞胆碱醋酶进行检测; 免疫生物测定法是利用动物的免疫机理,注射农药与大分子化合物的复合体,使其产生抗体,分离抗体提取物中的农药残毒,再用比色法测定出该种农药的残毒含量。该方法可以定量的测定农药残毒含量,且灵敏度高; 但每一种免疫体只能测定一种农药的残毒,在实际生产很难应用于多种农药残毒的检测和管制。而活体生物测定和生化生物测定的应用更为广泛,应根据其性能的异同,配合使用,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是农药残留的检测工作更加有效。
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检测有①气相色谱法、②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③高效液相-柱后衍生法以及④新近发展起来的气质联用法和液质联用分析法等。
⒉方法的利弊及筛选
由于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气相色谱检测时存在不稳定的问题,部分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如涕灭威、甲萘威易发生分解,导致检测结果不稳定;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的灵敏度达不到要求,出现有些样品低浓度时无法响应等问题。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技术使一些氨基甲酸酯类农药通过衍生化技术产生荧光物质,用荧光检测器进行测定,大大提高了检测的灵敏度,灵敏度可达0.1ng 以下,而且由于绝大多数杂质不产生荧光物质,避免了杂质的干扰。此方法以灵敏度高、方便快捷、被测组分稳定、重现性好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我们选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技术。
五、实验基本原理
荧光产生荧光是光致发光。有机分子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吸收光能后其分子能级中的σ电子、π电子或 n 电子跃迁到能量较高的σ或π轨道上而成为激发态,即激发过程。在这些跃迁中,π—π的跃迁几率最大,激发态的分子很不稳定,经过很短的时间(~10-8s),将会发射出光子产生荧光重新回到分子基态荧光产生与有机分子结构的关系在荧光分析中,并非所有物质都能产生荧光,有机分子产生荧光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化学结构及能量状态,由文献知道荧光强度与分子结构关系一般具有如下普遍规律:.荧光通常是发生在那些带有延伸的π电子轨道的分子或带有共轭双键体系的有机分子中,这种体系中的π电子共轭度越大,能量越低,离域 n 电子越容易激发,荧光越易产生,而且荧光光谱将向长波方向移动。具有芳环或杂环的物质,其芳环越大,其荧光峰越移向长波方向(红移),荧光强度也越强。具有强烈荧光的有机分子,应具有刚性的、不饱和的、平面型的多烯体系。如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