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意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形成及其重大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意义
摘要:唯物史观的创立是一个过程。

大致经历了抛弃唯心史观、探索新历史观、形成唯物史观三个阶段。

唯物史观的理论意义主要表现为,使唯物主义原则由自然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承认历史、联系历史、继承历史。

关键词:唯物史观;形成;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他们肯定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肯定了它在当代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虽然当今世界形势日趋复杂,但唯物史观依靠自身不可磨灭的真理性和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仍然能够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和实践要求。

为突出唯物史观的真理性、为坚定我们捍卫唯物史观的信念,本文对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进行了简要论述。

一、唯物史观的内涵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在一切社会,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当代,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引起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又要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此外唯物史观还有丰富的阶级、国家和革命理论。

与唯物史观相对立的是唯心史观,唯心史观否认社会发展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斗
争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它是一种把社会现象及其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的社会历史观。

但是这相对立的历史观并不是同时产生的,事实上唯心史观产生在先,唯物史观产生在后。

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唯心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主导认识方法,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才创立了唯物史观。

从此,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开始分庭抗礼,不再是唯心史观一统天下的局面。

然而马克思并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其思想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转变,在历史领域表现为从唯心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

二、唯物史观的形成
1.抛弃唯心史观
1841年9月—12月,马克思担任《莱茵报》的编辑。

该时期他基本上是一个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者,之所以用“基本上”一词是因为他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仍是理性原则,但同时又开始对这一原则进行质疑。

这一时期的斗争实践使马克思接触到许多物质利益问题,并且物质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常常起决定作用。

这引起了马克思对原有哲学信仰的反思。

1843年5月—10月马克思来到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城,在此期间著有“克罗茨纳赫笔记”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后者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观点,他认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该著作可以视为马克思同黑格尔哲学决裂的开始。

2.探索新历史观
马克思在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同时还在筹办另一个刊物即《德法年鉴》,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

首先,马克思分析了宗教的社会根源,指出:“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

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国家、社会产生了宗教即颠倒了的世界观,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颠倒了的世界。

”[1]其次,马克思还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第三,马克思还论述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

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是以“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为理论出发点的,说明他还受到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但是又远远超出了费尔巴哈。

1844年4月—6月,马克思完成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

其主要研究成果是异化劳动理论。

该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石,从这一理论出发所进行的分析,对唯物史观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首先,他把生产劳动看做社会发展的基础。

其次,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费尔巴哈强调人的受动性,而马克思强调人的能动性;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费尔巴哈强调人的自然性,而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

第三,他指出物质生产在构成社会的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

第四,他指明了实践的基本内容、基本特征及理论同实践的关系。

这都表明,马克思正在向科学的实践观接近。

1844年8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神圣家族》。

它是对青年黑格尔派哲学的一次总清算。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
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提出了一系列接近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首先,在《手稿》中马克思已经把生产劳动看做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但把生产劳动看做人的真正本质的展现,现实的劳动则是异化,而在《神圣家族》中则直接把物质生产看做是历史发展的基础。

这里的物质生产不是理想中的生产,而是与它相对立的现实的生产。

其次,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关系中的主、次方面进行区分,从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依赖关系,得出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市民社会和国家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虽然已认识到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但是还比较笼统,而在《神圣家族》中,他们论证的不再是市民社会这个整体同国家的对立,而是市民社会中的一部分即资产阶级同国家的一致。

这表明两位伟人正走向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这一唯物史观原理。

3.形成唯物史观
1845年5月,马克思完成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在《提纲》中,马克思首次把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提出来,这表明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同时为制定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

1845年9月—1846年夏,马克思、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部著作对青年黑格尔派作了彻底的清算、对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作了尖锐的批判,并在批判中首次系统地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该著作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形成。

三、唯物史观的意义
1.理论意义
首先,它使唯物主义原则由自然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

马克思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唯物主义原则由自然领域扩展到人类社会领域。

列宁评价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伟大成果。

”[2]旧唯物主义的代表是费尔巴哈,他是一位半截子唯物主义者。

即,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原则但在历史观上又陷入唯心主义泥潭,而马克思则在自然观与历史观上都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称为新唯物主义。

其次,它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8世纪一些学者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对社会主义社会做出了许多构想。

但这些构想只能被称为空想,这些学者只能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因为他们虽然预见资本主义必然灭亡,但不能说明这种必然性的原因;虽然预见资本主义必然会被社会主义所代替,但却没有找到实现这一过渡的现实力量。

唯物史观的创立弥补了这两个不足。

首先,“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3]这弥补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第一个不足。

之后,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无产阶级建党理论,从而找到了实现过渡的现实力量。

这弥补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第二个不足。

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2.实践意义
首先,它指导我们要承认历史。

现实生活中不承认历史、数典忘祖的情况有很多。

从大处讲,如日本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不承认历史上的侵略等。

从小处讲,如一些人达到一定的地位后,就羞于提及原来的穷困状况,甚至在众人面前和自己淳朴的亲人不敢相认。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应该认识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必然有其原因,因此我们要勇于承认历史,不能回避历史。

其次,它指导我们要联系历史。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主义和唯物主义是有机联系、浑然一体的。

坚持历史主义,必然坚持唯物主义,必然反对主观臆断,反对一切形式的空想和蛮干,而应该尊重客观形势、尊重客观实际。

联系历史能使我们更加准确地判断形势,从而开展工作更有针对性。

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就应该开展什么样的工作,如在民族患难、国家危亡的时候,我们就要把保家卫国当成首要任务;在我们饥寒交迫、贫穷落后的时候,我们就要把解决温饱当成工作的重心;在环境污染、能源匮乏的时候,我们就要把可持续发展当成工作的重心。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在分析当下问题时要联系历史,不能主观臆断。

最后,它指导我们要继承历史。

这里的继承是扬弃的过程,既不是全盘肯定又不是全盘否定。

凡被历史证明为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就要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凡被历史证明
为错误的、有害的做法,我们就要坚决地抛弃和改正。

古人云: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和不断发展的连续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是有害的,更是不可能的。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要有选择的继承历史,不能割断历史。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唯物史观自形成至今日已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但是该理论并没有过时,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时至今日,它仍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一点我们从新世纪“千年伟人”的评选活动中可以看出,在评选结果的排行榜中,马克思名列第一,这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和真理性,同时也说明了当今时代仍需要马克思主义。

我们要坚定捍卫唯物史观的信念,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同时要学以致用,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2.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3]逄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