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课堂自由飞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在课堂自由飞翔
发表时间:2017-02-15T13:49:51.57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2月总第219期作者:冯振彬[导读] 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用 “只听见一片沙沙的写字声”来形容课堂的安静,用“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来赞美课堂教学的热烈。
山东省宁阳第二实验中学271400 在传统的教学中经常用 “只听见一片沙沙的写字声”来形容课堂的安静,用“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来赞美课堂教学的热烈。但这样的课堂里,坐着的只是些读书的机器而绝非是有血有肉、有棱角的学子。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新的课程改革将教育本质定位为“交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个性的凸现,带着知识、思考、兴趣等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
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自由飞翔?
一、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
现在的许多教师在做着费力而不受学生欢迎的事,有的不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学生学习的需要,只要按照教师的原意组织教学,学生处于服从地位,造成了耗时多、情绪底、效果差的局面。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就是教师不相信学生,包办代替,教师没有把学生内心渴望求知识的欲望激发出来。苏霍姆林斯基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后说:“在人的心灵处,都有种根深底厚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要求特别强烈。”我们的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学习发展的需要,以取得教育的主动权。要真正把学生强烈的表现欲、求知欲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首先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信心、有能力学好;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挖掘学生学习潜力;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有话想对老师说、有事想请老师做、有困难想老师帮的良好氛围。其次,教师要解放学生,把学生从知识为中心的传统教学体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解放学生双眼,不要只盯住课本,外面的世界更精彩;解放学生大脑,点燃思维的火花;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解放学生嘴巴,使学生谈天谈地谈真理;解放学生空间,让学生在大自然里寻觅丰富的食粮。再次,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地进行鼓励和引导,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充分地激发出来,用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主动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学习知识的自我感悟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感悟就是自我体验,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得知识、形成思想。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学生这种自我感悟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阐述道:“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说明未来的教师要以一个组织者的身份出现,而学生要以学习的主人的姿态,主动参与操作、讨论、汇报交流、提问、质疑、争论的全过程,在这个全过程中感悟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辨别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再现——整合——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进行着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它的着力点就是“问题”,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提出问题。没有问题的教学,在学生脑海里就不会留下多少痕迹,也不会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学习过程中没有问题的学生是一个不能独立思考的学生,这样的学生思维不活跃,没有创造性。因此,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罗列历史事实,不仅要阐明“有什么”、“是什么”,更应该说明“为什么”和“怎样出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做到精心设问、巧语提问,尽量让学生“多思”,使之“入境”。这不仅符合学生好奇、探求的心理特征,也是创造良好教学情境的有效方法。
四、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皮亚杰曾经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教学。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学要从传统的只注重动口的模式解放出来,让学生既动口又动手,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活动,把动手活动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新的历史课程中注重图片的使用和制作,我曾在视频中留意到:德国的教室里,墙上的德国地图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虽然德国生产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之一)。回看我国,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包括教学用图)都是用机器印刷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取水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吃,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高价买水喝”的覆辙,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诺诺的幕僚……每每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所以通过眼、手、脑同步运动,在参与画图实践中,既掌握了历史知识又训练了历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