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接入网技术》课程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EPON接入技术
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thernet PON或Ethernet Over PON)简称EPON。

EPON指采用PON的拓扑结构实现以太网的接入。

4.3.1EPON技术特点及网络结构
一.EPON技术特点
EPON与APON比较,上下行传输速率比APON的高,EPON提供较大的带宽和较低的用户设备成本,除帧结构和APON不同外,其余所用的技术与G.983建议中的许多内容类似,其下行采用TDM传输方式,上行采用TDMA传输方式。

EPON和APON一样,可应用于FTTB和FTTC,最终的目标是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全业务(数据、视频和语音)到家,即FTTH。

EPON宽带接入网,与传统的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的以太网技术不同,它仅采用了以太网的帧结构和接口,而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完全不同。

EPON的优势:
(1)高带宽:下行信道为百兆/千兆的广播方式;上行信道为用户共享的百兆/千兆信道。

(2)低成本:接入用户设备成本较低,PON结构,减少了大量的光纤和光器件以及维护的成本,降低了预先支付的设备资金和与SDH及ATM有关的运行成本。

以太网本身的价格优势。

(3)易兼容:互连互通容易,以太网技术是目前最成熟的局域网技术。

EPON只是对现有IEEE802.3协议作一定的补充,基本上是与其兼容的。

随着IP技术的发展普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实现IP Over EPON是光纤接入网的最佳方案。

二.网络结构
EPON位于业务节点接口到用户网络接口间,通过SNI与业务节点相连,通过UNI与用户设备相连。

EPON主要分成三部分,即OLT(Optical Line Termination),ODN(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和ONU/ONT (Optical Network Unit/ Optical Network Termination)组成。

其中OLT位于局端,ONU/ONT位于用户端。

图4.29EPON接入网结构
OLT既是一个交换机或路由器,又是一个多业务提供平台(Multiple Service Providing Platform,MSPP),它提供面向无源光纤网络的光纤接口。

OLT根据需要可以配置多块OLC(Optical Line Card),OLC与多个ONU通过POS(Passive Optical Splitter)连接,POS是一个简单设备,它不需要电源,可以置于全天候的环境中。

通常一个POS的分线率为8、16或32,并可以多级连接。

OLT将提供多个Gbit/s和10Gbit/s的以太接口,支持WDM传输。

与多种业务速率相兼容。

在EPON中,从OLT到ONU距离最大可达20km,若使用光纤放大器(有源中继器),距离还可以扩
103
展。

ONU 采用了技术成熟的以太网络协议,在中带宽和高带宽的ONU 中,实现了成本低廉的以太网第二层第三层交换功能。

此类ONU 可以通过层叠来为多个最终用户提供共享高带宽。

在通信过程中,不需要协议转换,就可实现ONU 对用户数据透明传送。

ONU 也支持其它传统的TDM 协议,而且不增加设计和操作的复杂性。

EPON 中的OLT 和所有的ONU 被网元管理系统管理,网元管理系统提供与业务提供者核心网络运行的接口。

网元管理范围有故障管理、配置管理、计费管理、性能管理和安全管理。

4.3.2 EPON 传输原理及帧结构
EPON 和APON 的主要区别是:在EPON 中,根据IEEE802.3以太网协议,传送的是可变长度的数据包,最长可为1518个字节;在APON 中,根据ATM 协议的规定,传送的是包含48个字节净负荷和5字节信头的53字节固定长度信元。

IP 要求将待传数据分割成可变长度的数据包,最长可为65535个字节。

EPON 比APON 传送IP 业务,可极大地减少了开销。

在EPON 中,下行采用TDM 传输方式;上行采用TDMA 传输方式,其下行信息流如图4.30所示。

图4.30 EPON 下行信息流的分发 OLT 根据IEEE802.3协议,将数据以可变长度的数据包广播传输给所有在PON 上的ONU ,每个包携带一个具有传输到目的地
ONU 标识符的信头。

此外,有些
包可能要传输给所有的ONU ,或指定的一组ONU 。

当数据到达
ONU 时,它接收属于自己的数据
包,丢弃其它的数据包。

EPON 下行传输帧结构是由一个被分割成固定长度帧的连续信息流组成,其传输速率为1.250Gbit/s ,每帧携带多个可变长度的数据包(时隙)。

含有同步标识符的时钟信息位于每帧的开头,用于ONU 与OLT 的同步,帧长2ms ,同步标识符占1个字节。

图4.31 EPON 下行帧结构
EPON 在上行传输时,采用TDMA 技术将多个ONU 的上行信息组织成一个TDM 信息流传送到OLT 。

104
图4.32 EPON 上行信息流汇集
EPON 上行帧结构及组成:其帧长也是2ms ,每帧有一个帧头,表示该帧的开始。

每帧进一步分割成可变长度的时隙,每个时隙分配给一个ONU 。

每个ONU 有一个TDMA 控制器,它与OLT 的定时信息一起,控制上行数据包的发送时刻,以避免
复合时相互间发生碰撞和冲突。

长度可变
图4.33 EPON 上行帧结构
ONU1 ONU2 ONU3 ONUN 合路信号
图4.34 EPON 上行帧的组成过程 4.3.3 EPON 光路波长分配
EPON 的光路使用二个波
长时,下行使用151(5)0nm ,
上行使用1310nm 。

用于分配数
据、语音和IP 交换式数字视频
(SDV )业务。

使用 1.250Gbit/s 的双向
EPON ,即使分光比为32,也
可以传输20km 。

图4.35 二波长EPON 结构 EDFA
使用三个波长时,下行使用1510nm 、上行使用1310nm ,增
加一个下行1550nm 窗口
(1530~1565nm )波长。

提供
二个波长业务及CATV 业务或
者发展的DWDM 业务。

即使分
光比为32,也可以传输18km 。

图4.36 三波长EPON 结构
105
4.3.4EPON关键技术难点
一.突发同步
上传的光信号来自不同的端点,所以可能导致光信号的偏差,消除这种微小偏差的措施是采用突发同频技术。

在OLT中采用此技术。

二.大动态范围光功率接收
各ONU到OLT的距离各不相同,到达OLT后的光功率互不相同,要用特殊办法来保证能够接收足够大的动态范围光功率。

此种方法的实现也是一个难题。

三.测距和ONU数据发送时刻控制
上传信号冲突通过距离修正的技术就可以消除这种冲突。

EPON上行传输采用时分多址(TDMA)方式接入,一个OLT可以接16~64个ONU,G.983.1建议要求测距精度为±1bit。

测距过程是:OLT发出一个测距信息,此信息经过OLT内的电子电路和光电转换延时后,光信号进入光纤传输并产生延时到达ONU,经过ONU内的光电转换和电子电路延时后,又发送光信号到光纤并再次产生延时,最后到达OLT,OLT把收到的传输延时信号和它发出去的信号相位进行比较,从而获得传输延时值。

OLT以距离最远的ONU的延时为基准,算出每个ONU的延时补偿值T d,并通知ONU。

该ONU 在收到OLT允许它发送信息的授权后,延时T d补偿值后再发送自己的信息,这样各个ONU采用不同的T d补偿时延进行调整自己的发送时刻,以便使所有ONU到达OLT的时间都相同。

四.带宽分配
OLT控制每个ONU的上行接入带宽,即ONU的窗口大小和上行传输速率。

静态和动态两种带宽分配,静态带宽由开的窗口尺寸决定,动态带宽根据ONU的需要,由OLT分配决定。

五.实时业务传输质量
传输实时语音和视频业务要求传输延迟时间既恒定又很小,时延抖动也要小。

由于以太网技术的固有机制,不提供端到端的包延时、包丢失率以及带宽控制能力,因此难以支持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

如何确保实时语音和IP视频业务,在一个传输平台上以与ATM和SDH的QoS相同的性能分送到每个用户,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技术其一的技术是对于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优先权等级,对实时的业务优先传送。

其二的技术是带宽预留技术,提供一个开放的高速通道,不传输数据,而专门用来传输语音业务,以便确保POTS业务的质量。

六.安全性和可靠性
EPON下行信号以广播的方式发送给所有ONU,对每个ONU的下行信号单独进行加密,对密钥定期更新。

G.983.1建议采用双PON系统,保证EPON系统的可靠性。

4.4AON接入技术
有源光网络(Active Optical Network,AON)由OLT、ODT、ONU和光纤传输线路构成,ODT可以是一个有源复用设备,远端集中器(HUB),也可以是一个环网。

一般有源光网络属于一点到多点光通信系统,按其传输体制可分为PDH(Plesio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和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两大类。

4.4.1 AON简化技术
接入网宽带化可分别采用FTTB/C+xDSL、FTTB/C+CableModen、FTTB/C+LAN等接入方式。

106
AON技术的核心是SDH技术。

一.简化SDH标准
在接入网中要采用G.707的简化帧结构或者非G.707标准的映射复用方法。

采用非G.707标准的映射复用方法的目的有:一是在目前的STM-1帧结构中多装数据,提高它的利用率,如在STM-1中可装入4个34.368Mbit/s的信号;二是简化SDH映射复用结构。

二.简化SDH设备
在接入网中对SDH低速率接口的需求,功能的简化,可以对SDH设备简化。

通常是省去电源盘、交叉盘和连接盘,简化时钟盘等。

三.简化网管系统
SDH是分布式管理和远端管理。

接入网范围小,无远端管理,管理功能不全,可在每种功能内部进行简化。

四.设立子速率
在ITU-T的G.707的附件中,规范低于STM-1的速率,51.840Mbit/s为(SONET)的基本模块信号STS-1(Synchronous Transport Signal,同步传送信号)的速率和7.488Mbit/s。

五.其它简化
保护方式:采用最简单、最便宜的二纤单向通道保护方式。

指标方面:由于接入网信号传送范围小,故各种传输指标要求低于核心网。

组网方式:把几个大的节点组成环,不能进入环的节点采用点到点传输。

IP业务的支持:SDH设备配备LAN接口,提供灵活带宽。

PDH的改进。

4.4.2AON采用的主要技术
一.AON传输媒质
光纤接入网的传输媒质是光导纤维(Optical Fiber)简称光纤,光纤是一种用来传送光波(以光波为载波)的传输介质。

1.光纤的传输特性
(1)光纤的衰减特性
衰减表明了光纤对光能的传输损耗。

通常衰减用衰减系数(α)衡量其大小,定义为单位长度光纤引起的光功率衰减。

当长度为L时,衰减系数α与波长λ的函数关系如下:
α(λ)= (10/L)lgP(0)/P(L)dB/km
P136图4.37
(2)光纤的色散特性
光纤中的信号是由不同的频率成分和不同的模式成分来携带的,这些不同的频率成分和不同的模式成分的传输速率不同,从而引起色散。

光纤色散主要有模间色散、材料色散、波导色散和偏振模色散等。

色散指光源光谱中不同波长分量在光纤中的群速率不同所引起的光脉冲展宽现象。

它是高速光纤通信系统的主要传输损伤。

研究光纤的色散特性的目的是弄清色散的致因、种类及相互作用,以便设计和制造出优质的、合适的色散光纤,从而满足光纤通信系统高速率、大容量和远距离传输的需求。

2.单模光纤的分类
ITU-T将单模光纤分为四类: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G.652),G.652光纤可分为常规单模光纤(G.652A 和G.652B)和低水吸收峰单模光纤(G.652C)、色散位移单模光纤(G.653)、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G.654)、
107
非零色散位移单模光纤(G.655),G.655A光纤适用于ITU-T G.691规定的带光放大的单信道SDH传输系统,也适用于通道间隔不小于200GHz的STM-64的ITU-T G.692带光放大的波分复用传输系统;G.655B光纤适用于通道间隔不大于100GHz的ITU-T G.692密集波分复用传输系统。

3.光纤光缆的选型
二.SDH中的关键设备(略)
三、光纤接入网自愈问题
(一)自愈网
1、自愈网定义
自愈网(Self-healing network)就是无需人为干预,网络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失效故障中自动恢复所携带的业务,使用户感觉不到网络已出了故障,其基本原理就是使网络具备发现替代传输路由并重新确立通信的能力。

2、业务保护方式的定义
(1)1+1保护
在发送侧的主备用通道中传送同一业务,在接收侧,根据信号质量优劣,选两个通道中的一个接收。

是环形网中常用的保护方式。

(2)1:1保护
在主用通道中传送业务,但当主用通道故障时,主用通道中的业务倒换到备用通道中传送,见图2-12。

环形网的复用段保护就采用的这种保护方式。

当主用通道为n条时,可实现1:n保护。

额外业务:在1:1保护情况下,主备通道都正常时,除在主用通道传送业务外,在备用通道中也可以开通业务,但是当主用通道故障时,其业务由备用通道传送;在备用通道中传送的业务故障时,不受保护的业务称为额外业务。

3、目前适用于接入网的组网与保护方式
线路保护倒换和环形网保护
(二)自愈网的类型和原理
按照自愈网的定义可以有多种手段来实现自愈网,各种自愈网都需要考虑下面一些共同的因素:初始成本、要求恢复的业务量的比例、用于恢复任务所需的额外容量、业务恢复的速率、升级或增加节点的灵活性、易于操作运行和维护等等。

主用的保护类型有传统的线路保护倒换,环形网保护,DXC保护以及环形与DXC的混合保护,其中DXC保护适用于业务量高度集中的长途网中,常常一个节点有很多大容量光纤链路进出,其中有携带业务的,也有空闲的,网络节点间构成相连的网孔形拓扑,此时若在节点处采用DXC设备,则当某处光缆被切断时,利用DXC的快速交叉连接特性可以比较快速地找到替代路由并恢复业务。

长途网的这种高度相连的网孔形拓扑为DXC保护/恢复提供了较高的成功概率。

混合保护是采用环形网保护与DXC保护,在某些场合下可以互相结合,取长补短。

市话局间中继网可能就是两者混合使用的理想场合。

下面是适于接入网的线路保护倒换和环形网保护的各种具体的实现方法。

1、线路保护倒换
最简单的自愈网就是传统PDH系统采用的线路保护倒换方式。

这种保护方式的业务恢复时间很快,可短于50ms,它对于网络节点的光或电的元部件失效故障十分有效。

但是,当光纤被切断时(这是一种经常发生的恶性故障),往往是同一缆芯内的所有光纤(包括主用和备用)一齐被切断,因而上述保护方式就无能为力了。

进一步的改进是采用地理上的路由备用,也称为多径保护。

2、环形网保护
将网络节点连成一个环形可以进一步改善网络的生存性和成本。

接入网环形网节点用ADM构成。

自愈环结构可划分为两大类,即通道倒换环和复用段倒换环,后者在北美称为线路倒换环。

从抽象的功能结构观点来划分,则通道倒换环和复用段倒换环分别属于子网连接保护和路径保护。

对于通道倒换环,业务量的保护是以通道为基础的,倒换与否按离开环的每一个别通道信号质量的优劣而定,通常利用简单的通道AIS信号来决定是否应进行倒换;对于复用段倒换环,业务量的保护是以复用段为基础的,倒换与否按每一对节点间的复用段信号质量的优劣而定。

当复用段出问题时,整个节点间的复用段业务信号都转向保护环。

通道倒换环与复用段倒换环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通道倒换环往往使用专用保护,即正常情况下保护段也在传业务信号,保护时隙为整个环专用,也就是1+1保护方式。

而复用段倒换环往往使用公用保护,即正常情况下保护段是空闲的,保护时隙由每对节点共享。

据此,又分为专用保护环和公用保护环。

当然,复用段倒换也可以使用专用保护,但比通道倒换并没有明显的优点。

如果按照进入环的支路信号与由该分路节点返回的支路信号方向是否相同来区分,又可以将自愈环分为单向环和双向环。

正常情况下,单向环中所有业务信号按同一方向在环中传输(例如瞬时针或逆时针),而双向环中,进入环的支路信号按一个方向传输,而由该支路信号分路节点返回的支路信号按相反的方向传输。

如果按照一对节点间所用光纤的最小数量来区分,还可以划分为二纤环和四纤环。

按照上述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区分出多种不同的自愈环结构。

但通常,通道倒换环只工作在二纤方式,而复用段倒换环既可以工作在单向方式,又可以工作在双向方式,既可以二纤方式,又可以四纤方式。

下面我们以四个节点的环为例,重点介绍实用于接入网的自愈环结构。

(1)二纤单向通道倒换环
单向环通常由二根光纤来实现,一根光纤用于传业务信号,称S光纤,另一根用于保护,称P光纤。

单向通道倒换环使用“首端桥接,末端倒换”结构,参见图2-13(a)。

业务信号和保护信号分别由光纤S1和P1携带。

例如在节点A,进入环以节点C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AC)同时馈入发送方向光纤S1和
109
P1,即所谓双馈方法(1+1保护)。

其中S1光纤按顺时针方向将业务信号送至分路节点C ,P1光纤按逆时针方向将同样的支路信号送至分路节点C 。

接收端分路节点C 同时收到两个方向来的支路信号,按照分路通道信号的优劣决定选哪一路作为分路信号。

正常情况下,以S1光纤送来信号为主信号。

同理,从C 点插入环以节点A 为目的地的支路信号(CA )按上述同样方法送至节点A ,即S1光纤所携带的CA 信号(旋转方向与AC 信号一样)为主信号在节点A 分路。

当BC 节点间光缆被切断时,两根光纤同时被切断,如图(b )所示。

在节点C ,由于从A 经S1光纤来的AC 信号丢失,按通道选优准则,倒换开关将由S1光纤转向P1
光纤,接收由A 节点经P1光纤而来的AC 信号作分路信号,从而使AC 间业务信号仍得以维持,不会丢失。

故障排除后,开关返回原来位置。

(2)二纤双向通道倒换环
近来,二纤双向通道倒换环也开始应用,其中1+1方式与单向通道倒换环基本相同,只是返回信号沿相反方向返回而已。

其主要优点是在无保护环或线性应用场合下具有通道再用功能,从而使总的分插业务量增加。

最重要的是1∶1方式可以进一步演变为M ∶N 双向通道保护环,由用户决定只对某些主要业务实施保护,无需保护的通道可在节点间重新再用,从而大大提高了可用业务量。

缺点是需要由网管系统进行管理,保护恢复时间大大增加。

原理及保护如图2-14所示。

对于接入网部分,由于处于网络的边界处,业务容量要求低,而且大部分业务量汇集在一个节点(端局)上,远端节点之间无直接的通信往来。

在下面的章节中通过分析可知,在接入网中采用双纤通道倒换
环是比较好的方法。

4.二纤通道环保护倒换次数分析
为了更好地利用环型自愈网,理解保护机理,对环型自愈网的倒换次数分析是必要的。

保护倒换次数的计算应从网络的结构,以及光纤接入网的特点等方面考虑。

二纤通道保护环对光缆失效具有100%的保护能力,对单个节点失效,以失效节点为目的节点的业务将不可避免地丢失,而通过失效节点的业务将由于通道保护环机制而得到完全恢复。

四个节点的二纤单向通道倒换环和二纤双向通道倒换环的通道分配如图4.47所示。

设节点A 为主节点(OLT ),B 、C 和D 为远端节点(ONU ),线路可分a 、b 、c 、d 四段光纤。

表4.7列出了倒换次数与各段光纤切断、接收节点的关系。

由此可知,单向环和双向环的倒换总次数相同,区别是单向环的倒换次数比较均匀,而双向环的倒换次数较集中,当d 光纤段发生故障时,没有节点倒换,通道分配较复杂。

目前大容量光纤接入网采用STM-1和STM-4自愈环,小容量的光纤接入网采用改进的PDH 自愈环。

(a )单向通道倒换环 (b )双向通道倒换环
图4.47 四个节点二纤通道保护环的通道分配示意图
表4.7 四个节点环型网切换次数比较
a 段光纤断
b 段光纤断
c 段光纤断
d 段光纤断 倒换次数


结 点

主 结 点 收
远端结 点 收
主 结 点 收
远端结 点 收
主 结 点 收
远端结 点 收
主 结 点 收
总倒换 次 数
双纤单向通道倒换环
3 0 2 1 1 2 0 3 12 双纤双向通道倒换环 3 3 2 2 1 1 0 0 12
四.SDH 光接口 111
图4.48 光接口位置
1.光接口的位置
2.光接口的类型
第五章无线接入技术
5.1 无线接入信道的电波传播(自学)
无线接入系统采用无线传输技术,通过空间电磁波来传输信息,无线传输所占用的信道即称为无线信道。

多路径、多衰落现象和随机性强特点。

电波的传播主要有反射、衍射和散射三种形式。

5.1.1 反射、衍射和散射
障碍物大于波长,电磁波就会发生反射。

地球表面和建筑物等介质表面都可以反射电磁波。

如果障碍物有比较尖锐的断面,那么电磁波还会发生衍射。

电磁波会越过障碍物到达接收天线。

在无线接入信道中(频率较高),衍射的物理性质取决于障碍物的几何形状、衍射点电磁波的振幅、相位以及极化状态。

在电磁波传播的介质中,障碍物远小于波长,那么电磁波就会发生散射。

无线信道中不光滑的物体表面、叶面、街头的各种标志以及电线杆等都可以发生散射。

5.1.2 衰落与多径传播
无线信号的多径传播。

传播路径不同会造成相位差异,信道中接收天线或者反射、衍射以及散射物体的移动所产生的多普勒(Doppler)频移也会造成相位差异,路径损失也不同。

相隔距离不远的两个同类接收机,接收到的多径传播的电磁波的相位差异会很大,叠加后信号强度相差几十个分贝。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移动台来说,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地跨越很短的距离,所接收的能量会起伏不定,呈现明显的随机波动现象,这种现象就称为衰落。

由于其能量波动变化很快,故称为快衰落,也称为小尺度衰落。

当接收天线向远离发射天线方向运动时,即便没有多径传播,能量也会衰减,但是这种衰减与由于多径传播所造成的能量波动相比变化得非常缓慢,因此将这种衰减称为慢衰落,也称为大尺度衰落。

一.影响衰落的因素
无线信道中很多的因素会影响衰落,其中包括:
1.多径传播
2.移动台的移动速度
3.信道中障碍物的移动速度
4.信号的带宽
二.多径传播
三.衰落类型
5.2 无线接入的基本技术
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技术、多址调制技术、信号接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无线空中接口。

5.2.1 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技术
112
一.信源编码技术
主要有波形编码、参量编码和混合编码三大类。

1.规则脉冲激励长时预测(RPE-LTP)编码,属混合编码。

2.矢量和激励线性预测(VSELP)编码,属混合编码。

二.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就是在数据发送之前,在信息码元中再增加冗余码元(即监督码元),用来供接收端纠正或检出信息在信道传输中产生的误码。

1.分组码
(1)循环码
(2)BCH码
(3)R-S码
2.交织编码
3.卷积码
4.Turbo码
5.2.2 多址接入技术
一.频分多址(FDMA)
二.时分多址(TDMA)
三.码分多址(CDMA)
四.空分多址(SDMA)
5.2.3 数字调制与扩频技术
一.数字调制技术
无线接入系统在无线传输中一般多使用频谱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的数字调制技术。

1.线性调制技术
线性调制方案有PSK,QPSK,DQPSK,OQPSK,π/4-QPSK,MPSK,MQAM等。

(1)二相相移键控(2PSK)
①绝对相移键控(BPSK)
②差分相移键控(DPSK)
(2)四相相移键控(QPSK)
①交错QPSK(OQPSK)
π-QPSK
②4/
2.恒包络调制技术
非线性调制方法——恒包络调制技术。

恒包络调制方案有2FSK、MSK、GMSK、TFM、GTFM等。

(1)二相频移键控(2FSK)
(2)最小频移键控(MSK)
(3)高斯滤波最小频移键控(GMSK)
二.扩频调制技术
1.直接序列扩频
2.跳频扩频
5.2.4 抗衰落技术
113
无线信道具有时变多径衰落特性,克服多径衰落的技术有跳频技术、信道的分集接收技术和自适应均衡技术。

5.2.5 网络安全技术
防范措施:
(1)对于接入网络的呼叫请求进行鉴权,判定用户身份的合法性。

(2)对移动台的用户识别码进行保护,即用经常变更的临时移动台识别码代替用户识别码。

(3)对无线信道上的用户数据和信令信息进行加密。

在CDMA 数字蜂窝系统中,网络的用户鉴权和信息加密功能更加完善,以保障注册用户的权利和信息的安全性。

5.3 3.5GHz 固定无线接入
固定无线接入(Fixed Wireless Access ,FWA )是指业务节点到固定用户终端部分或全部采用了无线方式。

固定无线接入系统的终端含有或不含有有限的移动性。

固定无线接入是无线技术的固定应用,其工作频段可以为450MHz 、800/900MHz 、1.5GHz 、1.8/1.9GHz 、3GHz 左右等。

5.3.1 系统参考模型
3.5GHz 固定无线接入参考模型如图5.16所示,是一种点到多点的结构。

其主要系统一般包括中心站、终端站和网管系统三大部分,特殊情况下在中心站和终端站之间可以通过接力站进行中继。

通过UNI 接口与终端站相接的用户可以是单个的用户终端(Terminal Equipment ,TE ),也可以是一个用户驻地网(CPN )。

TS :终端站RS :接力站
TE/CPN :终端设备/用户驻地网 UNI :用户网络接口
CS :中心站
CCS :中心控制站 CRS :中心射频站 SNI :业务节点接口
图5.16 3.5GHz 固定无线接入参考模型
1.中心站
中心站(Central Station ,CS )从逻辑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中心控制站(Central Control Station ,CCS )
1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