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P每搏即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7.5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全身麻醉临床中的验证
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haemodynamic monitor (CNAP TM 500) during general anaesthesia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全身麻醉临床中的验证1、CNAP TM 500是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动脉血压监测仪2、这篇研究比较了使用校准软件算法的CNAP监测仪与直接血压监测两种监测方法3、CNAP和直接血压监测法的平均偏差在合理范围之内,但是一致性的范围有些大。
背景:我们进行了一项预期的研究来验证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 TM 500)方法:选择100例经书面同意后全麻状态下施行选择性外科手术的患者。
将CNAP的指套放置于一只手臂的手指上,一支动脉介入导管插入到相同的手臂上同步记录数据。
使用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对使用CNAP和有创动脉血压方法重复测量的数值分析两者的一致性。
前50例使用软件CNAP-software V3.0获得的病人数据用来改进用于评估后50例病人的软件CNAP-software V3.5。
根据美国医疗器械发展协会规定的标准,我们定义无创血压监测临床可以接受的一致性范围为:LOA±15mmHg。
结果:我们分析了100例病人的524878对数据。
前50例病人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2.9mmHg(标准方差SD:10.6mmHg,一致性范围为-23.7-17.9mmHg);在后续的50例病人中(使用software 3.5)得到的平均动脉血压平方偏差为-3.1mmHg(标准方差SD:9.5mmHg,一致性范围为-21.6-15.4mmHg).结论:虽然没有达到我们预定义标准。
新型的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有创血压监测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关键词:血压、诊断仪器、手术护理、监测仪讨论:这是第一篇关于每搏、连续、即时、无创的CNAP TM 500(V3.5)血压监测系统的报告。
14.8 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进展
CNAP –EVOLUTION OF CONTINUOUS NON-INV ASIVE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ONITORING(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进展)Fortin J1, Wellisch A1, Maier K1摘要:血压是临床上评估心血管的重要参数之一。
接下来将会探讨CNAP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
CNAP是专门为围术期患者、急危重症患者所设计的,其专注于提供血压的重要临床信息:血压的绝对值、血压的趋势变化、血压的生理节律、血压的生理波形,同时其还能提供丰富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如:心输出量CO、动态的液体管理参数(如:PPV)。
CNAP 能够提供这些血流动力学参数是因为其特有的工作机制(即工作原理)。
最近的一些验证性研究都强调了CNAP技术的准确性和临床可接受性。
关键词:连续、无创、血压引言现今临床上获得每搏即时连续的血压是通过在动脉中放置介入导管的方式进行有创血压监测(IBP)。
由于其需要动脉穿刺,只有低于20%的外科手术会使用有创血压监测来得到每搏即时的连续血压;剩余的80%的外科手术会选择间隔血压上臂测压法(NBP)来进行血压的监测;然而,在所有使用NBP进行血压监测的病例中,有将近40%的手术将无法追踪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此外,通过连续血压监测和其衍化而来的参数(如:心输出量CO、脉压变化率PPV等)来优化血流动力学的这一观念正逐渐深入临床,并迅速得到了临床麻醉领域和重症领域的认可。
手术过程中,若通过无创连续血压监测技术进行血压监测,将近30%的时间其血流动力学将能得到优化。
CNAP无创血压监测能提供精确的血压趋势追踪和高分辨率的血压波形,其获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具有高度的临床价值。
在手术室、ICU、急诊室,临床医师常常会使用一些血管活性药物来对调节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这些血管活性药物不仅会导致血压的快速变化,而且还会改变周围动脉的血管张力(弹性)。
211101001_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心脏瓣膜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监护中的应用
*基金项目:福建省重症医学中心建设项目(2017-510);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7J01252);福建医科大学启航基金(2020QH1149)①福建医科大学省立临床医学院(福建省立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1通信作者:杨超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心脏瓣膜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监护中的应用*杨超① 林君卿① 翁晓丽① 任宇虹① 李春平① 薛贻敏① 郑永红①【摘要】 目的:探讨每搏连续无创血压(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CNAP)监测系统在心脏瓣膜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20年4月-2022年4月心脏瓣膜术后合并LCOS 患者76例。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n =44)和CNAP 组(n =32)。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CNAP 组给予CNAP 指导治疗。
比较两组瑞芬太尼、丙泊酚、多巴酚丁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总用量,ICU 住院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液体平衡总量。
结果:两组瑞芬太尼、丙泊酚总用量、ICU 住院时间、有创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CNAP 组多巴酚丁胺总用量、去甲肾上腺素总用量、液体平衡总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应用CNAP 指导心脏瓣膜术后LCOS 患者的治疗能够优化此类患者术后的血流动力学管理。
【关键词】 每搏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 心脏瓣膜手术 Application of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in Monitoring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after Cardiac Valve Surgery/YANG Chao, LIN Junqing, WENG Xiaoli, REN Yuhong, LI Chunping, XUE Yimin, ZHENG Yongho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09): 049-05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CNAP) monitoring system in monitoring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LCOS) after heart valve surgery. Method: The clinical data of 76 patients with combined LCOS after heart valve surgery in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from April 2020 to April 2022 were analyzed.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44) and CNAP group (n =32).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treatment, CNAP group was treated with CNAP-guided therapy. The total amount of Remifentanil, Propofol, Dobutamine and Norepinephrine, ICU length of stay,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and total fluid balance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otal dosage of Remifentanil and Propofol, length of ICU stay and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otal dosage of Dobutamine, total dosage of Norepinephrine and total fluid balance in CNAP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s (P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NAP to guide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LCOS after heart valve surgery can optimize the postoperative hemodynamic management of these patients. [Key words]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ing system 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 Heart valve surgery First-author's address: Fujian Provincial Clinical College,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09.012 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是以心排血量下降,器官灌注不足为特点的综合征。
CNAP500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
CNAP500连续无创动脉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Clinical validation of a continuous non invasive blood pressuremonitor: CNAP 500CNAP500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的临床验证---摘自——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June 2013 - Volume 30 - Issue - p 43–43 Monitoring: Equipment and Computers(欧洲麻醉学杂志)背景和研究目的:CNAP500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发布了新的软件版本(V3.5)。
我们的目的是验证其在急危重症患者术后血压监测的有效性。
材料和方法:经当地伦理委员会的批准,25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书面同意.上臂施行心脏手术或者血管手术、双臂血压差异超过10%、或者有雷诺综合征的患者被排除在试验外。
(雷诺综合征是由于寒冷或情绪激动引起发作性的手指(足趾)苍白、发紫然后变为潮红的一组综合征。
没有特别原因者称为特发性雷诺综合征;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则称为继发性雷诺综合征。
)手术室或者重症监护室使用动脉插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22G动脉导管和80mm的硬质试管,连接到标准有创血压监测仪,检查是否有气泡或者其他可能影响结果的人为因素,全程进行血压监测。
)CNAP500血压监测系统连于与有创血压介入导管相反的手上。
系统每隔10分钟进行自我定标,每隔30S分别手动同时采集两种监测系统上的血压值(3次定标之后,每个病人共采集到30对数据值)。
Bland-Altman差异分析方法用来进行血压监测数据的分析。
使用线性回归法来进行比例误差的分析。
AAMI规定偏差小于5mmHg,标准方差小于8mmHg时两种方法可以互换,但是10%的标准误差也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精确度小于9mmHG时也是可以接受的。
结果和讨论:图一显示Bland-Altman差异分析图(偏差和一致性)。
CNAP 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 20150304
在可靠性、适用范围、经济环保、科研等方面也都具体优势
满足临床医生的需求: • 关注准确性:在病人处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状态下,监测结果是否准确?是否迅速得到监 测结果? • 关注对血压骤变的追踪是否灵敏:治疗的依据是监测全过程的连续变化情况。灵敏的追踪 能力,相对于监测参数的绝对值,更具价值
CNAP 的可靠性 -- 权威认证
82%:无创 血压监测
18%外科住院手术中,有创测压主要用于可预测的心血管不稳定者
有26%的有创穿刺仅仅是为连续血压监测,并无血气分析的需要 有创穿刺操作要求高,创伤风险大,应合理使用在少数病人 ASA(美国麻醉师协会)推荐指南特别要求,不管是否需要反复血
38%低血 压发作
22%低血 压发作 很久才 识别
中心静脉压(CVP),只有13.3%监测心输出量(CO),少数(10.5%)监
测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接受调查的麻醉医师中只有不足2% 监测脉压变异 率(PPV)或收缩压变异率(SPV) 5. 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在超过90%的受访者中均有被用来进行血流动力学的优化 管理 (连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 6. 几乎三分之一(34.3%)从来没有试图优化病人在围术期的心输出量。
2、蓝色虚线代表IBP有创血压 监测方式下的血压趋势图;
3、从上到下依次为:收缩压( SBP)、平均动脉压(MAP)、 舒张压(DBP)。
图3 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状态下趋势追踪能力
CNAP 的竞争力与优势
CNAP相比其他产品而言,兼具最重要的两大竞争力,以及其他优势: 准确性: CNAP能及时发现血压骤变,并连续追踪。如
血流动力学剧烈变化下两者 趋势一致: 1、红色曲线代表CNAP血压趋 势图; 2、蓝色虚线代表IBP有创血 压监测方式下的血压趋势图
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与有创动脉内测压比较,数据高度准确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shows high accuracy in comparison to invasive intra-arterial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无创连续血压监测(CNAP)与有创动脉内测压比较,数据高度准确Sackl-Pietsch E.,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 Landeskrankenhaus Bruck an der Mur,AustriaI.简介连续血压监测是众多临床监护设备的参数之一,尤其对于围术期监测。
对于外科住院病人来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要求至少对患有严重系统疾病的病人在围术期进行连续血压监测,这需要用有创的方法在动脉内放置导管测量。
在其他情况下,监护常规使用无创间隔血压监测。
因此,许多病人的血压监测并不是连续即时的。
最近来自奥地利和德国具有代表性的调查显示,82%的外科住院手术是使用无创血压监测,其中,25%的病例特别是一些可预测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病人或可能需要有创测压的病人(例如,泌尿系统手术,腹腔镜手术、整形手术或血管手术、妇产科手术、肠道手术、择期或急诊外伤手术)也是采用无创测压法,麻醉医师更倾向于使用无创连续血压监测以便更好管理病人的血流动力学。
在剩余的18%外科住院手术中,有创测压主要用于可预测的心血管不稳定的病人。
因此,ASA推荐指南特别要求不管是否需要反复血气分析,都必须进行连续血压测量。
请注意,在有创血压监测的病例中,有26%的病例进行有创插管仅仅是为了连续血压监测(并没有血气分析的需要),这是一个费时、费钱的方法,既导致病人痛苦又存在感染风险,因此如果有可能,须用无创测压来取代有创测压。
有大量的研究强调在围术期连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例如,外科手术过程中,由于使用上臂袖带间隔测压,20%以上的低血压不被发现,另外20%的低血压发现被延迟。
4.3 无创连续与间隔动脉血压监测:评估CNAP血压监测系统(基于血管卸载技术)在急诊科的应用.
: ( )无创连续与间隔动脉血压监测:评估血压监测系统(基于血管卸载技术)在急诊科的应用摘自:, (斯堪的纳维亚《创伤、复苏和急救药品》),影响因子:摘要背景:在急诊室监测急重病人的心血管功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而常规下使用上臂袖带间隔示波法进行血压监测。
血管卸载技术能够提供连续无创血压监测。
在这篇研究中,我们将比较基于血管卸载技术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间隔示波法血压监测在急诊室的应用。
同时,我们将会验证是否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法能够监测到间隔示波法所不能监测到的有关低血压的发作。
方法:在本次前瞻性比较研究中,选取德国大学医院急诊科的例需要进行血压监测的病人。
使用血压监测系统(基于血管卸载技术)进行连续血压(长达小时以上)的监测,同时使用示波法每隔分钟记录血压值以做比较。
使用差异分析法对每个病人进行重复血压监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
结果:基于血管卸载技术的连续血压监测法与示波法监测的血压平均差和标准差为::(±),:(±),:(±)定义低血压的发作是以收缩压低于或者平均动脉压低于,且持续时间至少为分钟监测法能够监测到低于的收缩压的病人为例,监测到低于的平均动脉压的病人为例;与此同时,而示波法只能监测到法能够监测到的低血压的病人中的例(收缩压低于)和例(平均动脉压低于)。
结论:对于急诊科急危重症患者的血压监测,基于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与间隔示波法血压监测显示出良好的一致性。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能够识别临床上更多相关低血压的发生,而使用间隔血压监测法时,这些低血压的发生将不会监测到或者将会产生监测延迟。
关键词: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急诊药物、光电体积描记术、血管卸载技术背景:介绍了现有有创血压监测的并发症和无创血压监测的局限性,先前的连续血压监测的研究是在麻醉期间,例如腹部手术、剖腹产脊髓麻醉等,这篇研究是在急诊科,将比较基于血管卸载技术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与间隔示波法血压监测在急诊室的应用。
8.2 每搏即使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俯卧位时的准确度
Accuracy of the CNAP monitor, a noninvasive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device, in providing beat-to-beat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in the prone position每搏即使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俯卧位时的准确度摘自——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2013)25, 309–313<JCA--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临床麻醉学杂志)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 and Perioperative Medicine(麻醉学和围术期药物国际期刊)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Directors(美国临床医师协会官方杂志)>关键词:麻醉、小儿科、血压监测、血流动力学、围术期、低血压、小儿科研究目的:评估无创连续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病人俯卧位时的准确性。
设计:前瞻性研究设置:儿童医院手术室病人:20例小儿病人,年龄在13.8±2岁,体重在63.7±18.8kg,行俯卧位外科手术,同时采用动脉介入导管进行有创血压监测。
处理措施:使用AL进行有创血压数据监测,使用新型的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进行连续血压的监测。
测量:麻醉期间每隔一分钟通过有创动脉插管和CNAP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的数据主要结果:研究组包括4104对血压监测数据:SBP,DBP,MAP,AL和CNAP监测数据绝对值偏差分别为SBP(7.9±6.3mmHg)、DBP(5.3±4.3mmHg)、MAP(4.6±3.9mmHg).对MAP值进行Bland-Altman差异分析,其偏差为0.26mmHg,一致性的上下限分别为:12.18mmHg和-11.67mmHg。
每搏 即时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 要
arterial pressure measurement.
使用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或间 歇测量的动脉血压测量仪在剖腹 产中发现低血压
UKSH 德国吉尔大 2009
学期刊
CONTINUOUS NONINVASIV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 DURING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 SECTION
发表 时间 2010
2012 2011 2013 2013 2013
杂志/期刊
英文标题
中文标题
UKSH 德国吉尔大 学期刊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Comparis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Pressure Device and Invasive Recording by means of an Arterial Line
闭环双通道血管活性药物自动控 制系统与手动注射血管活性药物 治疗剖腹产脊髓麻醉中低血压的 比较:一个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 人数
结论
利用无创血压监测的全自动化闭环调节系统来监 测苯肾上腺素和麻黄硷的使用,已经证实在临床 55 剖腹产手术的脊髓麻醉中,能起到稳定血压的作 用。
对比 NIAP,CNAP 设备监测到 SPA 和 AP 显著降低 后更多的低血压病发。CNAP 可监测到 91%患者的 65 低血压,而 NIAP 只监测到 55%的低血压。通过使 用连续无创的血压监测系统其可能提高母亲和胎 儿的预后。
3.1 ICU病人进行连续血压监测,CNAP连续血压监测系统与使用A-Line动脉穿刺的有创血压监测对比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Readings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Comparison of a Continuous Non-Invasive Pressure Device andInvasive Recording by means of an Arterial Line(ICU连续血压监测,比较CNAP连续血压监测系统和使用A-Line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背景:血压监测是ICU病房监测的常规指数,其必须准确、易于使用、连续且避免并发症。
新型的CNAP每搏、无创、连续即时血压监测系统能够提供连续的血压读数。
这篇研究将比较使用CNAP 无创血压监测和A-line进行有创血压监测的一致性。
方法:97例重危患者(麻醉等级3-5度)包括施行心脏瓣膜移植术、心血管移植术的ICU病人。
41例病人心律失常(CA组)。
50例病人窦性心率不齐(SR组)。
通过动脉穿刺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同时CNAP通过对侧的手臂进行监测。
通过随机选取150对CNAP和IAP监测指数的读数值进行比较。
通过使用Bland-Altman方法对两种监测方法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计算偏差率。
结果:我们选取了9607个合理的血压读数,最后计算的偏差率,标准偏差、误差百分率(PE)为:SR组的收缩压偏差为4.39(11.7)mmHg,PE指数为21.7%;平均动脉压偏差为5.7(6.7)mmhg,PE指数为17.8%;舒张压偏差指数为8.5(7.8)mmhg,PE指数为25.5%;CA组的收缩压偏差为4.9(13.8)mmHg,PE指数为24.8%;平均动脉压偏差为-4.9(9.1)mmhg,PE指数为23.1%;舒张压偏差指数为-8.6(9.0)mmhg,PE指数为28.3%结论:在ICU血压监测中,与IAP作比较,CNAP显示出较好的一致性和足够的精确度。
在窦性失常(SR组)组中,CNAP和IAP两者具有互换性标准。
7.1 手术室里通过CNAP脉搏变化率预测病人液体响应的能力
The Ability of Pulse Pressure Variations Obtained withCNAP™ Device to Predict Fluid Responsiveness inthe Operating Room(手术室里通过CNAP脉搏变化率预测病人液体响应的能力)背景:通过动脉穿刺管获得的由呼吸诱发脉压变异率(PPV)能够反应机械通气患者中流体的响应能力。
CNAP能够提供每搏即时连续无创的血压监测和接近实时的血压变化波形。
我们假设由CNAP血压监测仪得到的脉压变化率(Δpp-CNAP)能够同有创方式下得到的脉压变化率(Δpp-ART)一样显示病人液体的响应能力在机械通气全麻手术中。
方法:35例施行全麻血管手术的病人。
使用CA仪器进行心搏量的监测,记录血管体积扩张(羟乙基淀粉(hydroxyethyl starch)是一类用途广泛的醚化淀粉,其最主要的用途是在医药领域作血浆代用液。
羟乙基淀粉法是一种准确、简便、快速、无害的血容量测定方法。
)前后其Δpp-CNAP 和Δpp-ART的数据.我们定义在血管扩张后心搏量增加了15%的被试者为(对外部刺激发生反应的)响应者。
结果:20例患者为响应者,15例病人为非响应者。
在血管体积变化之前,Δpp-CNAP和Δpp-ART 的一致相关性是0.9(置信区间为95%);响应者的Δpp-CNAP和Δpp-ART明显高于未响应者。
Δpp-CNAP和Δpp-ART与由血管体积变化导致的心搏量的变化显著相关;在血管体积变化之前,响应者的Δpp-CNAP和Δpp-ART显著高于非响应者;由血管扩张导致的心搏量的增加与Δpp-CNAP和Δpp-ART的值显著相关;且响应者的Δpp-ART值比非响应者大10%,其灵敏度为90%,差异度为87%,Δpp-ART-ROC曲线的面积是0.957±0.035。
血管体积变化之前,响应者的Δpp-CNAP值比非响应者大11%,其灵敏度为85%,差异度为100%,Δpp-CNAP-ROC曲线的面积是0.942±0.040。
8.3 CNAP无创连续血压监测能提供每搏血压监测数据,评估其在极度肥胖的青少年和年轻患者在减重手术中的准确
Accuracy of the CNAP TM monitor, a noninvasive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device, in providing beat-to-beat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s during bariatric surgery in severely obese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CNAP无创连续血压监测能提供每搏血压监测数据,评估其在极度肥胖的青少年和年轻患者在减重手术中的准确性。
)作者:Joseph D. Tobias•Chris McKee•Dan Herz•Steve Teich•Paul Sohner•Julie Rice•N’Diris Barry•Marc Michalsky发表时间和期刊:6 February 2014 / Accepted: 7 April 2014,Japanese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摘要背景:在围术期护理中,特别是对于一些患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肥胖,连续无创血压的监测显示出比间断血压监测技术更好的优势。
这篇研究将评估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极度肥胖的青少年和年轻患者中的准确性。
方法:被评估的设备是由奥地利CNSystems公司发明的CNAP Monitor 500血压监测系统。
研究对象包括极度肥胖的青少年(身体质量指数≥35kg/每平方米),手术的类型包括:减重手术(有机器人辅助的或者腹腔镜垂直套筒胃切除术、或者腹腔镜Roux-en-Y胃旁路手术)。
在麻醉护理期间,每隔一分钟分别读取CNAP和通过有创桡动脉穿刺的血压监测数据。
结果:研究组包括18例极度肥胖经由减重手术的患者。
取得了2159对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的数据对。
有创血压监测和CNAP无创连续血压监测的一致相关性为0.655,0.667和0.738(SBP、DBP、MAP)。
8.1 CNAP无创连续每搏血压监测系统在小儿科(20-40kg)麻醉中的准确性
Accuracy of the CNAP monitor, a noninvasive continuous blood pressure device, in providing beat‐to‐beat blood pressure readings in pediatric patients weighing 20‐40 kilograms.CNAP无创连续每搏血压监测系统在小儿科(20-40kg)麻醉中的准确性关键词:动脉血压、血压监测仪、小儿科摘要:背景:围术期间,间接血压监测技术对血压的连续监测能够为病人提供优越的生理监测。
然而,间接血压监测法需要使用导管穿刺,其耗时、易带来副作用且存在技术困难。
一种新型的无创连续血压监测系统CNAP被应用于成人手术中,本文将研究评估这项技术在小儿科(20-40Kg)使用的准确性。
方法:这项技术来自CNAP TM 500,奥地利CNSystems公司。
研究中的病人包括小儿科体重为20-40kg,计划施行外科手术且采用动脉导管穿刺血压监测的病人。
在麻醉监护中,每分钟记录有创血压监测和CNAP无创血压监测得到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平均动脉压(MAP)。
结果:研究样本集包括20例病人(30-40kg的病人11例,20-29.9kg的病人9例),平均年龄为9.8±3.4岁(6-16岁),体重为29.8±6.1kg(20.9-38.7kg)。
在20-29.9Kg这一组中共有1076对SBP、DBP和MAP值,绝对偏差分别为9.8±8.5,6.8±5.3,6.7±6.2mmHg。
有创血压测量和CNAP无创血压测量的SBP、DBP、MAP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48,0.60和0.64。
CNAP 监测的血压值(SBP、DBP、MAP)与有创血压监测的血压值相比小于等于5mmHg的概率分别为38.6%,48.5%,55%.在30-40Kg这一组中共有2737对SBP、DBP和MAP值,绝对偏差分别为11.5±9.3,7.5±5.3,7.9±6.6mmHg。
2.1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泌尿外科的评估
An Evaluation of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monitor (CNAP™Monitor) in urological surgery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CNAP在泌尿外科的评估
研究背景和目标:
CNAP血压监测系统是一种新型的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方法,其通过指套采集系统和上臂袖带定标系统能够提供血压波形图和每搏血压监测值。
这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来评估CNAP血压监测系统和有创血压监测在围术期的一致性。
报告了其在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不稳定的患者的初步实验结果,如:可能出血过多和血压正常维护至关重要的患者。
材料和方法:
经病人书面同意其术前计划和术中桡动脉穿刺有创血压监测。
采用CNAP血压监测系统在同一只手臂上进行血压监测并将数值显示到同一监护仪上。
使用特殊的记录软件导出CNAP和IBP同步记录的每搏舒张压、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
计算并比较这些数据对的偏差和标准差。
结果和讨论:
9例病人的记录时间约为26小时,其时间范围为110min到205分钟,平均每个病人的记录时间为173分钟。
观察到将近93408次心跳。
累计测量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的偏差约为5.86±8.04,-4.25±5.64,-1.07±5.77mmHg。
结论:对于血流动力学参数不稳定的患者,CNAP血压系统能够提供与有创血压监测方式一样可靠的每搏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同时又能避免有创血压监测方式动脉导管介入可能带来的风险。
CNAP无创心排量监测系统
CNAP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
CNAP是新一代的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系统,其不仅仅提供无创连续血压参数,也提供无创心排量CO和无创PPV液体参数,所以其应用范围除了适应于急危重症手术或转运、也适应于减少中、低风险手术中的并发症,并显著改善病人的预后。
其他优势还包括准确性(专利)、即时性(每博连续)、无耗材、简单易用(无创、转运)、科研价值(每博连续可导出)、多权威认证(FDA、CE、CFDA,NASA)、临床适用性广(全科产品)。
✓填补了有创血压测量(IBP)和无创上臂袖带血压测量(NBP)的空白,又结合了IBP 连续性和NBP
●用无创的技术获得有创血压监测的每搏/即时/连续的动脉血压数据
●每搏收缩压、每搏舒张压、每搏平均动脉压、脉率
●血压趋势、脉率趋势、动脉血压波形、脉压变异率(PPV)
●无创心排量(CO)
✓更多无创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监测
用无创的技术获得有创血压监测的每搏/即时/连续的血流动力学参数
●无创血压监测——CNAP
●无创液体管理参数——PPV
●无创心排量——CNCO。
11.1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改善了内窥镜手术过程中的病人监护
Continuous non‐invasive arterial pressure technique improves patient monitoring during interventional endoscopy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改善了内窥镜手术过程中的病人监护摘要:引言:密切监测动脉血压(BP)是对手术中可能出现低血压患者心血管监测的核心部分。
因此,患者在手术镇静过程中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对血压进行监测,通常选用的是无创血压监测。
使用基于血管卸载原理的每搏连续即时无创血压监测--CNAP血压监测仪将可能会提高病人的手术安全。
我们将验证这项技术是否能够提高介入内窥镜手术中病人血压的监测。
方法:选用了2007年4月到12月经历介入内窥镜手术的40例病人,并使用CNAP和NIBP 两种血压监测方法对病人的血压进行监测。
每隔1s读取监测系统中的血压值,记录临床指标。
两次NIBP监测间隔中计算CNAP血压监测值的变化。
结果:监测时间总共为266mins,平均每个病人的监测时间为60.1±34.4mins,所有病人使用咪达唑仑和哌替啶进行麻醉,40例病人中选用24例病人进行异丙酚的输注,平均输注剂量为90.9±70.3mg。
CNAP监测的平均动脉压为102.4±21.2mmHg,NIBP监测的平均动脉压为106.8±24.8mmHg.以第一次NIBP监测值为基准,两次NIBP监测为间隔,由CNAP监测的血压值显示出增加的最大幅度为30.8±21.7%,最小幅度为22.4±28.3%(所有间隔的平均值)。
讨论:对于镇静过程中的病人血压监测,传统的无创血压监测很难反应病人血压的快速连续变化。
CNAP新的血压监测技术提高了监测血压快速变化的能力,对于介入手术的病人,CNAP 能够更好的保证病人手术的安全。
传统的间歇式血压监测,并不能有效地监测输入了镇静剂的患者体内血压的快速变化。
无创连续血压监测方法汇总
【技术探究】无创连续每搏血压监测有几种方法?导言:血压是最基本的生命体征参数之一,血压监测也是临床最基本的监测要素。
现今,在手术室、重症监护室以及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或血压调控治疗中往往需要监测每搏连续血压,以便医生随时了解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及时采取治疗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霍勇表示,在日常临床工作中,精确的连续血压监测往往被忽视。
比如,各地心导管室一般不做常规血压监测,也缺乏在血管介入手术中进行连续血压监测的观念。
大家的潜意识里,侥幸地认为在心血管介入手术中出现意外的几率很小。
“可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这个万一的后果很严重。
”连续地测量病人每个心动周期的动脉血压,反映血压变化的趋势及瞬时改变的情况,从而使医护人员深入、全面地了解病情,能在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处理,是确保医疗安全的基础条件。
连续血压监测的重要性:(1)对于重度休克及危重病人需经动脉输液或输血,可以争取时间,提高血压,改善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供血;(2)对于复杂病情、危重及大手术病人的血压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3)对于手术过程中失血较多的患者施行控制性降压,提供了准确的数据资料,从而有效的控制血压,使术中创面失血明显减少。
值得注意的是,“连续每搏血压监测”与“动态血压监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应混为一谈。
动态血压监测,并非真正意义的每博连续血压监测,这种动态监测也是一种间隔式的袖带血压监测。
过去,传统的血压监测一般采用两种方式,无创间隔式袖带血压监测和有创每搏连续血压监测。
传统无创袖带间隔式血压监测,因为无法做到连续每搏监测,因此对于病情变化剧烈的病人,会产生监测“盲区”,会因为不能及时发现血压骤变而对病人生命安全产生影响;有创穿刺血压监测虽然可以弥补上述缺点,但因为需要破坏动脉血管,可能引发感染、出血,严重的可引起肢体末端缺血等风险,因此临床使用受局限。
那么,有没有好的方法既能兼顾以上两种传统方法的优点,又能弥补这两种方法的不足?这个需求导致了“无创连续(每搏)血压监测系统”的研发和推广。
连续无创血压(CNAP)与传统无创血压(NIAP)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麻醉后血压监测中的比较
连续无创血压 (CNAP)与传统无创血压(NIAP)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麻醉后血压监测中的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连续无创血压(CNAP)与传统无创血压(NIAP)在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麻醉后血压监测中的比较。
方法从2018年8月~2020年8月时间段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前者采用NIAP监测患者血压数据,后者采用CNAP监测患者血压数据,对比两组患者麻醉后血压水平、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血压监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血流动力学稳定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50%及30.00%,两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实施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相比较NIAP监测,CNAP监测更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使其安全渡过围术期。
关键词:CNAP;NIAP;鼻窦开放手术;血压监测鼻窦开放手术通过鼻内镜将鼻窦周围病变的骨质、组织切除,促使鼻窦充分引流至鼻腔,减轻患者炎症,其是治疗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经典手术方式,具有视野清晰、损伤小及清除病变彻底的优点,在临床得以广泛使用,取得满意的效果。
手术常根据患者病变范围、患者全身情况及耐受情况选择适宜麻醉方式,然而麻醉后患者术中如出现血压异常增加或低血压等现象,会引发不同程度的围术期并发症[1]。
因此,围术期精准监测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十分重要。
NIAP及CNAP是临床常用的血压监测工具,前者是一个间断且不连续的监测过程,因此患者手术过程中血压迅速发生变化可能不能及时发现,并加以纠正[2];后者不仅可连续监测到每博血压值,还可为血压评估提供详细的数据,有利于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促使患者顺利渡过围术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3]。
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主体,探讨NIAP及CNAP用于麻醉后血压监测的效果,具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8月~2020年8月时间段选取80例行鼻内镜下鼻窦开放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婚浪漫为何“一吻毙命”?——迷走神经敏感导致“抑制死”
2014-07-25医疗安全
2则故事:新婚浪漫“一吻毙命”;流产手术未始“抑制死”
2012年5月9日,《都市快报》官方微博称:《健康时报》报道了湖南一对新婚夫妇,在送走闹洞房的客人后,新郎迫不及待地抱起新娘狂吻其颈部。
岂料,新娘顿时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地瘫倒在新郎怀里,心跳和呼吸骤停……随即赶来的医生虽全力抢救,但仍未能挽回新娘年轻的生命。
为什么会死亡?医生给下的诊断是:新郎在亲吻新娘脖子时,挤压了新娘的颈动脉窦,致使其心跳和呼吸骤然停止。
颈动脉窦,它位于颈部两侧靠近下颌的颈动脉内,是一种压力传感器,能通过复杂机制感知血压的高低,再通过神经反射调控心血管活动,将人体的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
当颈部两侧受到暴力累及颈动脉窦时,颈动脉窦内血压迅速升高,引起压力感受器强烈兴奋,就会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导致血压下降,甚至心跳骤停。
这样的“一吻毙命”在法医学上称为“抑制死”。
与此类似的“抑制死”还发生在人流手术中。
在国内某三甲医院妇产科副主任的工作日记中曾谈到这样一起医疗事故——“两年前,我去广州参加一个医疗事故鉴定会。
好好的一个大姑娘,什么毛病都没有,躺在人流床上,医生还没开始刮宫呢,只是用宫颈钳子牵拉了宫颈,刚准备探宫腔,血压心率就没了,后来人死了。
尸检结果为“抑制死”。
虽没定性为医疗事故,也不是给医生给刮死的,遇到这么个迷走神经超级敏感的患者,虽然不是医生的错,但是毕竟人死了,抢救也有不及时的地方,医院还是赔了不少钱。
”
何为“抑制死”?是指身体某些神经分布丰富的敏感部位受到轻微外力作用后,通过神经反射在极短的时间内引起心跳骤停而造成的死亡。
当然,抑制死的发生和人体状态、健康状况、身体素质、神经敏感性等个体因素密切相关,并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发生,也并不是“只要按压,就一定死亡”。
然而,当事人可能发生“抑制死”的风险只能在发生这样极端情况时或者产生恶性结果后才能知道,虽然其发生率小,但正是这样的低概率事件不容易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因为未能实施相关的“即时”监测措施和干预手段加以防范和治疗,最后造成了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抢救而丧失生命。
而这样的医疗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关键在于是否在每一例手术前采用了“主动即时”的监测手段。
如能“即时准确”发现意外导致的血压以及其他生理参数的骤变,就有机会采用对应措施,避免医疗事故。
什么是迷走神经反射?
迷走神经极度敏感是“抑制死”发生的原因之一。
迷走神经为第10对脑神经,是脑神经中最长,分布最广的一对,含有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纤维。
迷走神经支配呼吸、消化两个系统的绝大部分器官以及心脏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
因此,迷走神经损伤可引起循环、消化和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迷走神经广泛分布于耳鼻咽喉、心、肺、气管、食管、胃、肝、胆、胰、脾、小肠、大肠、直肠、肾、膀胱、生殖系统等部位;这些部位的手术压迫或刺激,都可引起迷走-迷走反射,导致心血管的意外变化。
迷走神经反射一般是指各类刺激由迷走神经反射,引发内脏血管突然扩张和心跳减缓,进而造成血压降低、脑部缺氧甚至短暂昏迷等。
其临床表现为:血压迅速下降(<90/60mmHg)、心率进行性减慢(<50次/min)、头晕、面色苍白、出汗、皮肤湿冷、恶心及呕吐、呼吸减慢、躁动等,可伴有胸闷、气短、严重可出现神志模糊、意识丧失等,需进行紧急处理;而紧急处理的前提是需要及时发现这种异常情况的出现,所以,为全面避免意外的发生,对术中病人基本生命体征参数的监测(血压、心率等)必须做到“即时”准确连续。
每搏即时连续动态血压监测——及时发现麻醉科和心内科迷走神经反射
麻醉科中最让麻醉医生头疼的是咽喉迷走反射,因为麻醉插管时刺激咽喉较强烈,往往造成这种反射。
迷走反射是通过迷走神经和它在延髓的神经核完成的,不经过大脑。
迷走神经广泛分布于咽喉、食道、胃肠、肺和心脏等内脏器官,而以咽喉部位最敏感。
当咽喉受到插管、热烫等强烈刺激时,激烈的冲动沿迷走神经传入支传送到延脑的迷走神经核,这个低级中枢立即下达紧急指令:关闭气道门户,这就会发生喉痉挛;要知道迷走神经还支配(抑制)心脏,它的指令过于强烈,就会使心律紊乱甚至停止跳动。
无论喉痉挛还是心跳骤停,都会导致死亡。
心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是心内科导管室常见的并发症,可快速出现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及低血压,严重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上需要及时发现并紧急处理。
常规的血压监测一般会选择监护仪上的无创上臂袖带间隔血压监测,其每隔5分钟出一次血压测量数据,未能满足对血压监测及时连续的更高要求。
CNAP最大的优势之一是生命体征参数监测的“即时”性。
“即时”监测才能避免偶发、突然、意外事件的发生。
主动即时的监测,是防患于未然,确保“医疗安全”的必要手段。
CNAP每搏/即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能及时准确监测病人血压,对于极端血压值的监测也不例外,还能反映血压急剧变化的趋势;同时CNAP每搏/即时/连续/无创血压监测技术其能监测心脏每次搏动时的血压数据,每秒刷新一次血压数据,能“即时”发现血压的骤变,连续且准确,避免血压监测盲点、监测延迟以及经验主义误判病情;对于迷走神经反射发生后出现的血压骤降和心率骤降能即时监测,从而提醒临床医师对病人的异常情况作出及时处理,为病人的生命保驾护航。
精确每搏血压监测,避免医疗事故,确保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