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电影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大利电影的三大特殊类型:
一、弗朗西斯科•罗西为代表的批判社会的“政治影片”
政治影片总被称为“意大利政治影片”,因为它首起于意大利,曾风靡一时并在世界影坛享有盛誉。它是40至50年代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影片风格在当今年代的继续与发展——继承了新现实主义影片的强烈的现实批判精神,并从同情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感叹普通市民的贫苦潦倒,进而直接揭露社会上层乃至国家最高层及其相关人物种种见不得人的黑暗面:惟利是图、假公济私、尔虞我诈,以及种种草菅人命的血淋淋的罪行,其中细节,凡耳闻目睹者,无不触目惊心,令人发指。这就为我们揭示了意大利在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回升复苏的同时,在其华丽的繁荣的外衣下所潜藏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危机,锋芒所向,直指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
许多政治电影导演都当过新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的助手或合作者,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势下,他们已不满足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表面现象,而是要挖掘形成这些现象的社会根源,找出它们的罪魁祸首。例如意大利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黑手党问题,在新现实主义影片中未能得到表现,而在政治电影中则往往把它与司法当局、统治集团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
意大利政治电影不仅在题材和风格上丰富多样,而且在艺术结构和表现手法上也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对一个不涉嫌公民的调查》(1969,佩特里导演)、《警察局长的自白》(1970、达米阿尼导演)、《马台依案件》(1971,罗西导演)、《工人阶级上天堂》(1971,佩特里导演)、《我们曾如此相爱》(1973,斯科拉导演)、《1900年》(1976,贝尔托卢奇导演)、《特殊的一天》(1976,斯科拉导演)、《我害怕》(1978,达米阿尼导演)、《女人城》(1980费里尼导演)等。
二、以维托里奥•德•西卡、罗伯特•罗西里尼为代表的新现实主义运动的影片
新现实主义是西方现代电影流派之一,产生于二次大战前后的意大利。是批判现实主义在特定条件下的发展,多以真人真事为题材,描绘法西斯统治给意大利普通人民带来的灾难。
抵抗运动和意大利解放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最初的主要的题材。因为,解放对于意大利人“并非意味着恢复不久以前的自由,而是意味着政治革命、盟军占领、经济与社会的动荡”。解放的进程是缓慢的,经历着延绵无尽的岁月。它深刻地影响了意大利的经济、社会生活和道德面貌”,同时,也必然影响到文艺创作。
标志性口号为:将摄影机扛到街上去!这一流派可分为三个时期:1942年至1945年为准备时期;1945年至1950年为全盛时期;1950年至1956年为分化时期或终结时期。它们共同的特点在于:以纪实手法表现现实生活和斗争,在内容和题材上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反对虚构的情节和人为的戏剧纠葛,主张进行实地观察,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命运,从而展示社会生活的风貌;拒绝传统的表演规范,反对明星制;基本上采用外景拍摄。
“新现实主义”这一说法由著名导演鲁奇诺·维斯康蒂于1942年最早提出。他的《沉沦》一片被认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先声”。1945年,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的问世,成为新现实主义的宣言书。此后,新现实主义电影的代表作品有罗西里尼的《游击队》(1946),维多里奥·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1948)、《温培尔托·德》(1951),德·桑蒂斯的《艰辛的米》(1949)、《罗马十一点》(1951)等。这些影片犹如一面多棱镜,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意大利社会。
三、以弗德里科·费里尼为代表的走向非现实主义的“意识流影片”。
这类电影受“意识流”小说影响,要求在银幕上着重表现人的非理性的、潜意识的、直
觉活动的电影。
世界影坛上的意识流电影出现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之交。最早的“意识流电影”为瑞典著名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的《野草莓》(又名《杨梅树下话当年》)。这位有世界影响的导演,深受存在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的影响,善于通过意识流去体现自己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他敢于运用假定性很大的意识流,如人与神并存、死人与活人重逢之类,但是他力图使这些场面富于纪实性,使环境与人物有机融合,很有电影特性。
《野草莓》拍摄于1957年,影片主要以人的潜意识为对象,运用意识流的手法,通过人物的回忆、幻觉、梦境等,表现了一个老人对死亡的恐惧、对孤独根源的探索和对生命再生的渴望。伯格曼的其他著名的意识流影片还有《第七封印》和《处女泉》等。
意大利导演费里尼也以运用意识流著称,其特点是强调直觉。他不但受存在主义与弗洛伊德学说影响,也受哲学家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影响,他认为,在人的意识中直觉最重要。没有直觉认识也就没有逻辑认识;没有逻辑认识却照样有直觉认识。所以他们极端强调直觉,反对任何理性加工,鼓励创作“内省作品”。费里尼于1962年拍摄的《8 1/2》(又译《八部半》)正是强调直觉的“内省影片”的典型,通过一个隐喻性的“故事”,探索了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作品还有《道路》、《朱丽叶塔和精灵》。
法国新浪潮电影流派导演阿仑·雷乃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也创作了震憾世界影坛的意识流电影《广岛之恋》和《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尤其是《广岛之恋》在当时被认为是世界影坛上的“一颗精神原子弹”。整部影片没有一个中心事件,没有故事情节,展现的过去和现在、回忆和联系,全是女演员的意识活动。
《去年在马里昂巴德》是继《广岛之恋》后又一部涉及到关于记忆与时间以及遗忘之间关系的意识流影片。这也是一部没有传统的故事和连贯的情节、人物身份也极不明确的影片。当代著名的经典意识流影片还有法国的《老枪》。
一、纪录性
新现实主义的电影艺术家们,对于现实的密切关注,并在电影作品中忠实于真实事件与人物的再现,使文学故事性消失在如同新闻报道的实际生活的叙事状态之中。《偷自行车的人》和《罗马十一时》都是这方面最为突出的例子。而《罗马十一时》一片由于有了新闻记者在叙事上的参与,而更像是一部新闻工作者的一次报道。
意大利电影工作者的摄影机也如同“新闻片摄影机的人性,它与手和眼密不可分,几乎与人体等同,随时配合摄影师的注意力”。客观的尽可能不侵蚀原有物质的全貌,在观众的脑海中,将银幕现实的表象与真实的现实合二为
一。巴赞称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的纪录性,具有极为特殊的美学价值。
二、实景拍摄
这是新现实主义“纪录性”的一部分体现。这样一种拍摄方法,将真实的社会环境与人物的命运在视象上紧密地结合起来。新现实主义电影工作者的口号是:将摄影机搬到大街小巷上去,在实际空间中进行拍摄。而在此之中,摄影机跟随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