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译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口译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关系
[摘要]当前制约口译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译教学并没有和语言教学很好地区别开来。
文章主要从口译和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口译和听力、口语、笔译之间的关系,以及译员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最后得出语言能力是学习口译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
语言教学不能替代口译教学。
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
[关键词]口译教学语言教学口译能力
一、引言
口译在对外交往的各种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虽然目前口译的教材层出不穷,有些还有相当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当前制约口译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口译教学并没有和语言教学很好地区别开来。
主要表现在:很多口译教材未能突出口译教学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特点,不少口译教材以某一主题堆砌大量的阅读材料和词汇,对口译技能避而不谈或一带而过,不少教材和笔译教材、阅读教材、口语教材几乎没有区别。
这种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编者对口译教学的认识:口译技能就是语言技能,语言技能过关就能做好口译。
同样,这也无形中让口译课教师对口译教学产生错误的认识,大多数教师或学生认为只要语言学习过硬,口译就没问题。
这种看法并不正确。
虽然口译是一种集视、听、说、写、读之大成的综合性语言操作活动,但口译教学和语言教学在很多方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口译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口译是一种通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间或读到)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
口译就其工作方式而言一般可分为交替口译(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和同声传译(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两大类。
下文主要从口译和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口译和听力、口语、笔译之间的关系以及译员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旨在帮助口译课教师走出口译教学的误区,切实提高口译教学效果。
1.口译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之间的关系。
刘伯祥认为,“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
他转引塞莱斯科维奇的描述对口译技能进行解释:“口译的技能意识就是应集中全部注意力捕捉讲话人的欲说之意(除在极端的情况下,不得不使用某些代码转译),译员要忘掉语言等值,把全部字词结构看做是信息的传递物,一旦译员掌握了这些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用译入语把这些意思表达出来。
”方健壮解释说,口译是一种高智力和高技能的活动,要在瞬间把握两种语言的转换,当场得到预期的反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口译并不是直接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其教学也不能混同于语言教学,恰恰相反,口译是要捕捉话语的意思,并在译入语中用具有创造性的等值语句来表达这些意思。
这是个方法问题,学生应当学会这种方法,教师应当向学生传授这种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从五个方面考核学生的英语能力,即听力理解能力、口语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翻译能力(指笔译)。
目前相当多的口译教学模式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完全停留在口语教学层面,口语训练后将其内容逐字逐句翻译成外语或母语;二是作为语言教学训练的补充手段通过逐句“翻译”达到对语言的完全掌握;三是笔译的口语化,即把事先翻译好的文字拿到课堂上进行口头翻译;四是“背诵”,课堂练习实际上是记忆背诵比赛。
通过翻译学习语言,其目的是检查外语的理解是否正确,但这与口译课的教学目标相去甚远,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只能是一纸空文。
2.口译和听力之间的关系。
口译研究成果说明,口译不是语言的简单转换,口译也是交际行为,是使用两种不同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
法国以塞莱斯科维奇教授为代表的释意学派理论认为:翻译首先是人类的交际行为,翻译过程包括“脱离原语语言外壳”这一阶段。
在自然的交际活动中,语言主要起工具的作用,因此我们强调,口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
语言教学中的听,更多地强调“输入”,学生被动地接受,能听懂要点和细节就可以了。
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习惯,只会听语言文字,还不会通过文字产生联想。
但口译中听的要求就高了,光能听到某些词是远远不够的。
初学口译的人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听完一段话后,脑子里剩下的是断断续续的单词,每句话似乎都听了,但是意义没有产生,一片空白,似是而非。
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语言水平不足;二是没有启动相关知识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三是缺乏逻辑分析和推理,过于被动地听;四是即使听懂了,没有将信息真正记忆储存在大脑中。
对这种问题的初步诊断应该是:听的同时没有对听的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由于听到的“声音”几乎都是词汇,译员没有从“声音”中提炼出彼此间存在的内在信息逻辑关系,更没有有意识地记忆信息内容,最终造成在翻译的时候只能说听到了某些词,脑子里一篇空白。
让学生如何听懂讲话,是做好口译的关键,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口译中的听的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得意妄言”。
教师要告诉学生,应当学会如何去听讲话人的意旨,要让学生分清一段话中哪些是意
思,哪些只是文字。
让学生通过联想,把对信息的快速分析变成自发的意识。
3.口译和口语之间的关系。
长期以来,许多院校的口译教学停留在口语训练上,或者停留在语言的句子翻译上,口译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能力培养为辅,口译技能训练几乎被排斥在教学内容以外。
口译交际行为不同于单一语言的口语交际。
参与交际的译者既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主动发布者。
具有双重作用的译者在听辨信息时不允许任何懈怠或带有偏见,他必须听懂全部内容,绝不能凭个人的好恶取舍信息。
在表达时更不能掺杂任何个人的观点,他必须忠实地将信息用另一种语言加以表达。
口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外语表达能力。
我们知道,口语训练随着语言教学开始,可以贯穿在语言教学的全过程:初始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在日常生活中能自主交流;到了中级阶段,学生即使能用外语就某个话题进行交流,但思想的表达总是受到外语水平的限制;到了口语训练的高级阶段,讲话人面对自己的听众,表达自己要传达给听众的、永远属于自己的思想,语言运用自如,交流通畅。
可以说,只有口语训练高级阶段的成果才能成为口译训练的基础。
口语训练固然十分重要,但它不能替代口译训练。
因此,口语好是做好口译的一个重要条件,但却不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仅修炼口语,并不能使人成为一名好的口译人才。
4.口译与笔译之间的关系。
制约口译教学取得较好效果的原因之一是:口译教学并没有与笔译教学很好地区别开来。
不少的所谓口译训练只是笔译训练的翻版而已,口译实际上变成了“口读”。
口译与笔译两种翻译形式的相同之处是:译前准备内容及方法相似,翻译的理解、抓住信息意义和表达程序相似。
但两种翻译活动之间的差异也十分鲜明:口译是双语的自然交际,译员不仅直接参与交际,还同原语听众一样借助各种渠道和方式试图理解讲话人的交际意图,当场接受交际信息,口译中有声语链瞬间即逝,听不懂记不住就很难完成语言表达。
而笔译中译者可以随时停下来查找资料,可以反复斟酌语言表达的含义,并在时间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无休止”的修改和润饰,这种“马拉松”式的翻译在口译中是无法想象也是根本办不到的。
口译同笔译一样,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的工具,而且是不同语言社团在现代生活中重要的交流形式,是两种思维的转换过程。
但口译的交际效果远远比笔译明显:在特定的单元时间内要完成听辨、分析、推理、思维判断、理解和记忆等任务,认知过程和逻辑思维的结果会通过表达立刻显现出来。
口译中信息内容比语言形式更重要,换言之,翻译的对象不是语言,而是语言所表达的信息。
当然,口译的基础在笔译。
一是在口译训练之前,笔译要过关(至少必须同步进行);二是笔译的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今后口译的水平的高低或发展潜力的大小,口译人才的培养若离开笔译训练的基础绝对是行之不远的。
5.译员能力与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
口译至少涉及两种语言。
译员必须是具有双语能力的人,但双语人不等同于译员,因为译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
“译员能力”指口译工作者应具备的内在知识和技能体系以及职业素质和身体以及心理素质。
“译员能力”是由“智力性因素模块”和“非智力性因素模块”两大部分构成的译员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
其中,“智力性因素模块”以“口译能力”为核心,
“口译能力”指完成口译任务所需的内在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是口译教学和培训的重点。
它包括三大模块:语言能力模块(包括双语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知识模块(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口译技能模块(包括翻译转换能力和口译技巧)。
“非智力性因素模块”包括“译员心理素质”(出色的记忆力、坚强的意志力、快速的反应力、良好的镇静力、敏感的跨文化意识等)、“译员身体素质”(能进行长时间高强度脑力工作的身体素质等)和“译员职业素质”(口译设备的操作、口译工作的态度、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等)。
这一模块虽然与口译学员的先天素质有一定关系,但在口译教学中也应注意对这些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语言能力是口译能力的基础,而口译能力又是译员能力的核心。
那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译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译》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值得我们借鉴。
它一改传统口译课教师朗读材料、学生做口译练习为主的方法,采用了更加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主要有:教师示范——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笔记和记忆的关系;结对练习——让学生体会听众的感受,增加了他们练习的机会;模拟会议/商务会谈——让学生练习演讲和口译,更增强现场感;观摩和实践——让学生分析学习译员的处理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网络辅助教学——让学生自觉下载练习,通过网络解答学生各种问题。
三、结语
如果大学英语教学是帮助学生获得英语听说和读写的语言交际能力,那么口译教学应该是利用学生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双语思维的转换和交流技能。
口译教学工作是在学生已经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对他们进行培训。
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为代表的释意学派明确提出,口译教学并非语言教学。
“只有学员的母语已具备相当水平,以及所谓被动语言(即外语)知识已具有与母语同样好的理解能力,才得以进行。
”换言之,口译教学的先决条件是学生已经有比较好的双语基础,口译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提高双语技能,而是教授如何进行口译,让学生掌握口译技能。
口译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为语言教学服务,但语言教学不能替代口译教学。
总之,口译课是一门与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笔译等课程紧密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课程。
蔡小红也指出,“技能化口译教学根据口译职业技能,口译心理思维过程、口译方法论的特点及规律,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及自觉运用口译理论、技能规范与原则指导实践的能力”。
因此,口译课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口译教学和语言教学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应该在科学分析口译特点、口译过程的基础上,确立各个阶段所涉及的基本技能,再配置相应的材料进行练习,有针对性地切实提高口译课的教学质量。
口译人员也只有在具备了扎实的语言能力、娴熟的翻译技能和出色的个人素质后,才能胜任口译工作。
[参考文献]
[1]王金波,王燕.口译的特点与口译教材:问题与前景[J].外语界,2006(5):41-47.
[2]梅德明.英语中级口译资格证书考试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5-6.
[3](法)D.塞莱斯科维奇,M.勒代雷.口译训练指南[M].闫素伟,邵炜,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何刚强.英汉口笔译技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王斌华.“口译能力”评估和“译员能力”评估——口译的客观评估模式初探[J]. 外语界,2007(3):44-50.
[8]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30-33.
[9]万宏瑜,张燕.拓宽视野培养能力——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口译》市级精品课程[J].外语界,2008(2):55-59.
[10](法)D.塞莱斯科维奇,等.口笔译概论[M].孙慧双,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90-110.
[11]刘宗和.论翻译教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