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宋朝理学文化影响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宋朝理学文化影响的文献综述
——光华口腔医学院王敏09397009
一、引言
关于宋朝理学文化的影响想来就备受争议,正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且从不同方面去探究也同样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也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

这也许和宋朝独特的历史背景有莫大的联系,面对北方元兵的多次侵略,以及佛教和儒学的发展壮大等等,不安定的局面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

但是不管如何看待宋朝理学,它本身的价值是不会变的,它对社会的发展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我始终坚信,任何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事物一定有它存在的意义,那这种意义什么呢我对此抱有极大的兴趣。

而且,任何一种体系的思想的影响永远是不会消弭殆尽的,它或多或少都在影响着社会文化,这也是我选择宋朝理学作为探索的原因。

在通过探究他人的观点过程中扩宽了我的眼界,对理学有了更加全面的看法,以下是一些对理学抱有深刻见解的人的一些相关文章。

二、正文
1、理学与尚武精神:
一位名为“明月之心”的网友说:“历史证明宋朝理学加强了中国的尚武精神”,他说:“横扫中亚、西亚、东欧的蒙古军队只有宋朝抵抗最顽强。

只有宋朝军民表现最英勇。

当时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是野蛮蒙古人的对手如果有就是宋朝,就是中国人。

宋朝是当时世界上坚持最久,抗争最激烈的国家。

如果说宋明理学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那么那些比宋朝表现差得太远的国家与民族是被什么阉割了他们的尚武精神”
他还将蒙古大军第三次西征被迫停滞下来从欧亚战场全面撤退的原因归结于宋朝军民无比顽强的抗战,其文章这样说道:“宋朝军民无比顽强的抗战,使蒙古遭受到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损失与挫折。

蒙古大汗蒙哥的被杀,使蒙古大军第三次西征被迫停滞下来从欧亚战场全面撤退。

“缓解欧亚战祸、阻止蒙古向非洲扩张” 可以说是宋朝军民的誓死抵抗挽救了亚、非、欧等国。


此外,他还说道:“宋朝是中国忠臣最多的年代,宋朝是坚持民族大义最多的人,是士大夫骨气最硬的时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气节最盛忠臣最多的年代,蒙古兵攻陷潭州(今长沙)时,湖南安抚使李芾及部属沈忠、杨震、颜应焱等在城中矢尽,弹尽粮绝情况下战
斗到最后,为国殉葬。

岳麓书院几百个儒生子弟理学门生也全部战死殉国。

不少长沙百姓在城破后,也自杀殉国。

“多举家自尽,城无虚井,缆林木者,累累相比,这是对中国的热爱,对大义的坚持。


还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皆为南宋的之相,都为国而死。

他们被后人称为“宋亡三杰”。

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都是儒家子弟。

为大宋壮烈殉国的儒家子弟何止这三人。

历史事实证明宋明理学不仅没有阉割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而且还加强了中国人的凝聚力,使中国人面对世界上最可怕的灾难性力量表现出大无畏的尚武精神。


总之,他认为:“在卫国战争中死去的宋朝军民永远是中国的骄傲,文天祥等永远是中国的民族英雄,他们的英勇抗战、民族大义永远值得后人为之自豪与歌颂。


2、理学让中国走向封闭并使汉民族弱化的!
关于理学对人的影响,一位名为“”的网友说:“孔子、孟子的“仁学”思想是很明确的,唐太宗的社会政治实践也是明摆在那里的。

但到了‘二程’那里,就公然把‘仁’注释成:‘仁者公也,人一作仁’——概念内涵完全被偷换了,民本主义的‘仁’变成了抹杀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大一统’思想。

而到了朱熹那里,则成了‘修道以仁’——孔、孟“仁学”的提出,本身就有着很强的社会与政治实践意义,但在朱熹的注释下,把这些社会政治实践意义完全抽走了,成为个人“天人合一”的修为之术,所谓‘成己之道在乎仁’,而要实现这个‘仁’则‘知天是起頭處。

能知天,則知人、事親、修身,皆得其理矣。

’明明是关乎社会实践的民本主义,怎么偏要神神叨叨地注释成为个人漫无边际、神游太虚的‘知天’修为呢”
“程朱理学的理欲观尤其是二程的理欲观对后世影响极大。

中国历史上的理欲之辨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理存乎欲”;二是“以理节欲”;三是“存理灭欲”。

二程的理欲观是对历史上理欲之辨的总结和继承,同时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把封建伦理看至善至美的东西,而不许人们对之有任何异议。

但程朱理学的理欲观肯定饮食男女的基本欲望,他们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坚决反对佛教的禁欲主义的。

“存天理,灭人欲”在直接的意义上,“天理”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人欲”
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性欲望,而是指与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理学所要去除的“人欲”并非象现代文学过敏地理解的那样特指性欲,更不是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因此,把理学家叫做禁欲主义者是完全不恰当的。


他认为:“从这家学派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封建政权政治结下了不解之缘:‘二程’、朱熹等大师把孔子《春秋》经和《春秋公羊传》所首倡的微言大义尤其是‘大一统’,‘尊王攘夷’,‘诛乱臣,讨贼子’,‘内中国,外夷狄’,‘贵王贱伯’等命题范畴,与孟子的义利观、仁政观,董仲舒的‘奉天法古’、‘君权神授’、‘王道三纲’等思想糅合在一起,并纳入他们的‘诚、正、修、齐、治、平’的修业立德基本路线和天理论、道德论、人格论、人欲观、历史观等思想之中,形成一门熔天道、人道、治道于一炉的思想理论体系及处理家庭与国家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极大感染力”宋朝之后的封建皇权,十分欣喜地看到了程朱理学这些“妙用”,简直认为是救命的理论“仙丹”,因此很快就把程朱理学的学术地位“钦定”为“圣人之学”,并“御用”为整个封建统治组织体系的指导思想;同时为了欺骗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还把程朱理学归类为“儒学”,在每次科举考试中,必须用二程、朱熹对“经”、“义”的注解。


此外,“‘伪学’程朱理学登堂入室,窃取了封建社会中“正统学术”的地位,深受宋后封建皇权及其统治阶级的隆宠。

而且有迹象表明,封建统治越是严酷,阶级与民族矛盾越是激烈,封建皇权给予程朱理学的学术地位就越高。

由于程朱理学既背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组织学理论,又与现代组织管理理念背道而驰,中国封建社会的组织实践也因此走向了一个重大的拐点。


斯塔夫理阿诺斯[美]对此也持相同的观点,他说:“明朝时期尤其如此,作为一种反对前外来的蒙古人统治的反应,当时存在着明显的民族优越感和对过去传统的回顾。

在这种气氛中,朱熹渐渐被认为是最终的、绝对的权威。

‘自哲学家朱熹的时代以来,’明朝一位学者说,‘真理已明白地显示于世界。

我们不再需要什么著作,要做的只是实践。

’自程朱理学的儒家经典成为文职人员考试的根据以后,这一新儒学构成了帝国官方的正统观念,直至19世纪后期。

其结果是用理性的补充和对原理的阐述加强了不断增长的社会僵化。

这十分有利于无可比拟的中国文明的持续性,但其代价是形成了一种与外界所有的独创性和新观念相反的、显得荒谬可笑的循规守旧。


3、理学是伪学
一位名为““的网友说:“程朱理学的提出不是为了提高普通人的道德素养,而为了让人人都成为"圣人",对于普通人来说,学习领悟一下"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就足够了.其实中国人到现在连"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所提的道德要求也达不到,更不用说让人人成为"圣人".所谓"圣人",从古到今也只有那么几个,三皇五帝,尧舜禹,周公,孔,孟,以后就没了,请注意了,除了周公,孔,孟以外,都是传说中的人物.可见自古以来,圣人是少而又少的.又有什么理由或可能性让人人都成为圣人呢而理学居然想让人人成圣,光从主旨上说,这就显得太虚伪了.事实上,理学确实是一种伪学.它只是一种外销货,全是让老百姓无条件做顺民的教条,理学只能培养口是心非,道貌岸然,却内心阴暗的伪君子,或是无用的腐儒.”
4、宋朝理学对中国后续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灾难性的“理学思想的精髓便是三纲五常,是对中国人精神的严重摧残。

从小学我就知道“君为臣刚,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其核心思想是叫人做奴才听话,放弃应有的抵抗和斗争。

正是在这个时期,理学思想和儒学的中庸思想汇流在一起,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最黑暗的时期,其流毒一直影响到现在。

汉族士大夫、文人的虚伪、软弱、相互倾轧的大多发端于此。

”还有“宋朝以后,汉族曾经两次被外族统治,如果不是理学倡导的“顺民思想”的根深蒂固,他们能统治那么多年吗那时的汉民族已像一盘散沙,群龙无首,任人宰割。


5、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一位名为陈来的学者说:“宋代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另一个繁荣的时代。

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最大成就。

魏晋以来,传统儒学不断受到来自玄学、佛教的挑战;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盛行,成为当时主导的思潮。

于是,宋代儒学家便在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对古典儒学作了新的诠释、发展和重建,创立了理学。

理学在宋代也称“道学”,近代以來则称为“新儒学”。

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儒家的价值理念本体化,并贯穿至心性理论和为学功夫。

理学作为儒家士大夫的文化,对民众生活有其引导的作用,如朱熹的《家礼》对宋代社会观念和日常生活便有相当的影响。

南宋晚期,理学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自此支配中国文化数百年之久。


“理学家批评科举与官学教育只引导学子追求功名利禄,他们大兴书院讲学之风,以书院为宣传理学的基地,从而扩大了书院的影响,导致了南宋书院的鼎盛。

南宋的书院几乎取代了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中的某些成分,弥补和发展了古典儒家的薄弱环节,使得儒家思想可更有力地应对佛道的挑战,故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唐代以来儒、佛、道鼎立的多元文化结构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理学不是“新儒学”
首先,就理气观来说,一种观点认为理是最高的精神实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根源。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天理作为最高的、唯一的本体,并不能派生万物,因此,本体不等同于“始基”。

对于“气”,它不仅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据,而且是人类社会最高的伦理道德原则。

气则是理的“挂搭处”、“安顿处”、“附着处”。

“理”是通过“气”化生万物。

就理气先后而言,理气浑沦不可分,不可说先后。

其次,人性论是程朱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将“性即理”归结为“心性之学”,认为如果仅从“性理”之义上去理解“性即理”的命题的含义,就不能概括“本心即性”的意义,所以应该联系心性问题去理解“性理”之学。

朱熹的人性论是二程人性论的继承和深入,张载、程颐“发明气质之性”可谓“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

通过反复论证“人性即天理”,从这一理论出发,就得出“率性就是循天理”的结论。

“再次,知行问题也是程朱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总体上说,二程强调重知,知先行后。

有二程的知行统一观开启了后来王阳明“知行合一”说的先河。

只有先知晓事物的当然之则,才能做出合乎当然之则的行为,否则,人们的道德实践就是一种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行为。

但先知并非达到“知至才去力行”,而是主张在具体实践中“知行互发”。

就知行孰轻孰重的问题上。


“最后,程朱理学的理欲观尤其是二程的理欲观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程的理欲观是对历史上理欲之辨的总结和继承,同时又深深地烙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坚决反对带有唯物主义倾向的“理存乎欲”的观点,极力主张“存理灭欲”,同时也多少吸取了“以理节欲”的部分见解,形成了他们自己的特有的理欲观。

佛教的禁欲主义的。

“存天理,灭人欲”在直接的意义上,“天理”指社会的普遍道德法则,而“人欲”并不是泛指一切感性欲望,而是指与
道德法则相冲突的感性欲望,理学所要去除的“人欲”并非象现代文学过敏地理解的那样特指性欲,更不是指人的一切自然生理欲望,因此,把理学家叫做禁欲主义者是完全不恰当的。


7、理学思想与科技、文化的颠峰——宋朝
“宋朝的统治者关注于王国的内部事宜。

反思传统的文明使得理学文化达到了一个辉煌的登峰造极的高度。

从而理学学说成了中國社会精英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由此到19世纪末,在这1000年的时间内,它不仅是社会精英的思想准则,而且是维系国家和社会次序的纽带。

虽然到了明朝,理学家由于宋朝的政治是理学家的精英控制,因此宋朝以文官领兵,以文官掌权。

由于不尚武风,造成了宋朝军事实力的极弱,但也造就了宋朝科技文化的双重繁荣。

正是因为宋朝的弱,政府才对商品经济采取保护的态度,使宋朝的经济的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朝将精力放在海洋上,从而推动了海上交通和贸易的发展。

学说变成了僵化的教条,但在宋朝理学家学说却是充满了活力。


“宋朝的统治者和士大夫中间产生了“义利双行”的思想,因此宋朝的商业发展远远超过了前代,大城市和城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了起来。

海外的贸易盛况空前,并建立起了商业中心。

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了金融经济的进步。

宋朝商业中的赊,即信用关系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而到了南宋,由国家发放的,品种多样的纸币大量的流通起来。

纸币逐渐成为主要的货币。

而钱庄的发展,支票的出现,货币兑换成为可能。


“宋朝不仅是经济上的盛世还也是文化上的盛世。

在技术认知和使用上,宋朝达到了一个高峰。

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这三大发明在宋朝有了划时代的发展。

天文、数学、文学、医学、农业、建筑等方面在当时也是世界领先水平。

北宋末年指南针以用于航海;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宋朝设有火药武器作坊。

宋神宗时,边关军队已大量使用火器。


8、宋代理学与当时政治文化
一位名为的学者说:“宋代理学家都是儒生,其主张表现形式也是以笺注、论说经书的方式“把自己的思想观点用隐晦的方式…曲折地反映出来” 。

宋一代经学中的显学为《春秋》和《周易》,其中《春秋》学尤为发达。

程颐曾有言“学《春秋》亦善,一
句是一事,是非便见于此,此亦穷理之要。

” 宋代《春秋学》的特点是会通三传,经世作用得到极大发挥。

因此这里简单举几个有关《春秋》的小事例,略谈下宋代理学的具体体现。

第一个是关于伦理纲常的。

宋以前伦理失常、纲常颓废。

皇室内外争位交兵之事屡见不鲜,因此宋代理学家对伦理纲常看的很重。

程颐则指出“蒯聩得罪于父,不得复立;辄亦不得背其父而不与国。

” 父为子纲,当儿子的不得违背父亲的命令回来争位,当孙子的也不能父亲来要,自己不给。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俩人把不做,另找合适的人做。

由此可见在理学家心里,伦理纲常的地位甚至是可以高过最大的政治利益的。

考虑终宋一代除宋初烛影斧声外皇族继承几无变动,或许跟纲常之重建有一定关系。

”此外,“关于女性的地位近人谈传统社会妇女地位之下降,总是把矛头直指理学家朱熹。

隋唐以来,妇女之社会地位极大提高,这在宋儒看了自然是不符合标准的。

而这一矫枉,却似有些过正人之本在父不在母,因此,人如果“以同母为加亲”,是“不知人理,近于禽道”。

女性在家庭中的作用进一步被贬低,其地位自然也随之下降。


三、小结
通过以上的探讨,可以明显发现对于理学的本质问题,基本归结为是否是新儒学的问题。

一些学者从理学的起源来看,即理学对古典儒学作了新的诠释、发展和重建,从而被称为“新儒学”,而一些人从理学所阐述的内容来看,即在理气观、人性论、知行论、理欲观方面,理学研究的内容与传统儒学是不同的,所以我说,什么事都不能一棍子打死,特别是对一些哲学性的问题,因为角度的不同,个人价值观的不同等等都会影响对该问题的判断,我不同意把理学归结为某一方面的附庸,理学就是理学,它有自己的属性。

其次是关于理学对社会的发展作用问题有人为理学使宋朝科技、文化达到巅峰,但也有认为宋朝理学对中国后续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是让中国走向封闭并使汉民族弱化的。

我觉得这两种观点都有些片面性。

怎么说呢认为理学不好的是抓住了理学思想上存在的漏洞,如“三纲五常”以及在对女性的社会地位方面以及其他不正确的思想所带来的不好影响,而认为理学有好处是从整体来看的,即从宋朝的繁荣来看理学的作用,这本身从方法论上来讲就是不通的,我认为理学的作用有利有弊,只不过是利大于弊,不能用“放
大镜”来看局部缺陷,也不能被表面现象蒙蔽。

从历史的角度上来说,理学的形成发展自然是由于人们的需要产生的,它在某一时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的话就是好的,朝代更替也是如此。

还有在尚武方面,有人根据宋朝的军事实力来判断宋朝不尚武力,但有根据宋朝人民在对抗元朝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英勇不屈而得出“尚武”的结论。

对于我,我更倾向于前者的观点。

这种分歧归根到底也就是什么是“尚武”的问题。

“尚武”即崇尚武力,宋朝并没有在军事上耗费太多精力,没有侵略的意图,这都表明他们不尚武力,而后者的观点明显存在漏洞,难道被人打了或是要被奴役了还有不反抗的吗宋朝人们的英勇反抗只是表明他们拥有不屈不饶的精神,而不是“尚武”。

此外在政治上理学思想也产生了影响,它被当作统治的工具,深刻的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总之,宋朝理学对当时乃至当今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思想方面,它都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不管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我们的优秀传统才能够永葆青春。

至于宋朝理学对当今的价值,我想它是无形的,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或已经经过改革创新改头换面了呢,它是一笔无价之宝啊!
四、参考文献
1、《』[国学宗教]程朱理学是怎样让中国走向封闭并使汉民族弱化的》,作者:,
2、《二十世纪中国大陆程朱理学研究综述》,作者:王心竹、《宋朝理学
对中国后续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灾难性的》、作者:-靳俊海,、《宋代理学特点及对宋代文化的影响》作者:陈来study/
5、《宋朝理学谈》,作者:巴蒂、《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7《儒家思想与科技、文化的颠峰——宋朝》,作者:、《宋代理学浅谈》,作者:、《全球通史•第十六章传统的儒家文明》,作者:斯塔夫理阿诺斯[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