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0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6bcdf420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10.png)
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导入: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和分类,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3.知识讲解:详细介绍动物社会行为的相关知识,如群居生活、社会等级等。
4.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或观看相关视频,让学生亲身感受动物的社会行为。
5.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动物社会行为对生存的意义。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观察并记录生活中至少三种动物的社会行为,分析这些行为对它们生存和繁衍的优势。要求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完成,字数不限。
2.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动物社会行为特点,设计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要求涵盖课堂所学知识点,题目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趣味性。
3.请同学们分组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具有特殊社会行为的动物(如蜜蜂、狼群等),并撰写一篇介绍该动物社会行为的小短文,字数在500字左右。
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两节内容,如:“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习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那么大家知道动物的行为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动物行为的分类。
2.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动物群体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会有一些有趣的行为,比如蚂蚁搬家、蜜蜂采蜜等,那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2.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分类,如群居生活、社会等级、合作狩猎等。
3.学习观察和分析动物社会行为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生物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4077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43.png)
社会行为-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中的社会行为的种类和原因。
2.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3.掌握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社会行为的表现方式。
4.能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
二、教学重点1.社会行为的种类、表现方式和原因。
2.社会行为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与生物个体、种群的关系。
2.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四、教学过程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有趣的动物社会行为视频,比如大猩猩互相理毛、企鹅结伴而行等,让学生感受到生物社会行为的奇妙和多样性,并引导他们思考社会行为的作用。
2. 学习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通过PPT的呈现、教师的表述和互动讨论等方式,介绍社会行为的种类和表现方式,包括振动、鸣叫、化学信号等,并引导学生通过识别、分类等方式进行学习。
3. 听取案例解析社会行为的意义通过讲解一些社会行为案例,如狼群协作抓食物、昆虫群体防御外敌等,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意义。
4. 分组设计动物社会行为调查实验学生分组设计一项动物社会行为的调查实验,包括选定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方案、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等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总结归纳通过讨论、总结等方式,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归纳,并让学生识别和分析生物中的社会行为,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估通过作业、小组实验报告、课堂表现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估,检验学生对生物社会行为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作业内容包括描述一些生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分析社会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种群的作用等。
六、教学反思生物中的社会行为是一个十分有趣和复杂的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实验性学习,让他们能够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作用,从而培养其综合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2.3 社会行为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2.3 社会行为 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1c3f5668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1.png)
社会行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描述什么是社会行为,并列举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种类。
学生能够理解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动物社会中的不同角色(如领导者、跟随者等)及其行为。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动物的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物社会行为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社会行为的概念及其在动物界的普遍性。
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及其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分析动物社会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原理。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动物社会行为的视频和图片素材(如蚂蚁、蜜蜂、狼群等)。
多媒体课件,包括知识点、案例分析、图片和视频等。
实验探究所需的材料(如模拟动物社会行为的道具、计时器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点,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
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课堂要点和观察结果。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展示一些动物社会行为的图片或视频,如蚂蚁协同搬运食物、蜜蜂跳舞传递信息等。
提问学生:“这些动物在做什么?它们的行为有什么特点?”过渡语:“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索动物的社会行为,了解它们是如何在群体中生活和繁衍的。
”【新课讲解】(25分钟)1. 社会行为的概念及意义(5分钟)讲解社会行为的概念: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除生殖以外的各种联系行为。
强调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和繁衍的重要性,如提高防御能力、提高捕食效率、促进种群繁衍等。
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2. 动物社会行为的种类(5分钟)列举并讲解不同动物的社会行为,如蚂蚁的协同合作、蜜蜂的分工协作、狼群的等级制度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社会行为是如何帮助动物适应环境和提高生存机会的。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bef89c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4.png)
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方面: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方面(1)、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2)、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2、教学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型、教学时数新课、讨论法。
课时:1课时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预习、教学挂图等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一、概念:二、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还形成等级制度三、通讯作用:群体中的不同个体间随时交流信息检测案1、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最占优势者是(A)A、主要表现在攻击彳丁为上总是得胜者B、最后享用食物者C、往往是一个雌性个体D、负担对外战斗、保护群体者2、不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是(A)A、鲫鱼B、象C、白蚁D、金丝猴3、狗外出时走很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这是由于它出去时走不远就要撒尿,其目的是(B)A生理活动的需要B留下气味做“记号”C与其他的狗沟通信息D吸引异性的狗前来4、具有社会行为的一组动物是(D)①蚂蚁②菜粉蝶③苍蝇④蜜蜂⑤黑猩猩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④⑤5、在白蚁群体中,不具有生育能力,担负着建筑蚁巢,喂养雌蚁、雄蚁、兵蚁和幼蚁等职能的白蚁是(C)A、雄蚁B、雌蚁C、工蚁D、兵蚁6、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不包括(C)A、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B、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C、群体内部成员各自独立生活D、群体内部成员之间能够进行信息交流7、下列几项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信息作用的是(D)A、蜜蜂的舞蹈行为B、鸟类的各种鸣叫声C、蜂王释放的特殊分泌物D、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8、俗话说,人有人言,兽有兽语,蚂蚁是用那种语言进行交流的(B)A、舞蹈B、气味C、声音D、表情9、有人做了如下试验:迅速将一只椿象杀死,尽管做的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逸。
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5dad22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d.png)
第三节社会行为(教案)【教材分析】《社会行为》是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的知识点简单、清晰: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呈现的方式也很直观,主要是图片、文字和探究蚂蚁的通讯,易于学生接受,但若深入探究动物的通讯及在通讯的意义,还需要在备课中多花些心思,多收集材料,多举例子,多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点。
【学情分析】学生脑海中已有《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对于动物的行为有一定的了解,本节知识点较直观,学生通过阅读也能够初步了解社会行为,但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是怎样进行得却知之不多。
因此,要设置好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并通过图片、短视频将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可视化,学生易于接受。
【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2.阐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3.理解、说出动物在群里生活中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4.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集体”、“责任”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难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问:你知道自然界中哪些动物营群体生活的吗?蚂蚁、蜜蜂、猴群、象群、狼群、猩猩、羊群等等。
问:认真观察一下,营群体生活有什么特征呢?(二)新授课一、社会行为的特征1.学生观看视频《蚂蚁》,思考问题:①在蚂蚁群体中,有哪些角色,各自行使什么功能?蚁王:负责与蚁后交配工蚁: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蚂蚁等大部分工作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蚁后:专职的“产卵机器”②蚂蚁的社会行为具有哪些特征?明确的分工、一定的组织③有群居生活的动物一定有社会行为吗?群居生活≠社会行为,比如饲养的鸭群、鸡群2.展示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指出狒狒群居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思考以下问题:①如何选“首领”?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大、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不同,分成等级次序。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初中生物 第三节 社会行为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4032a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21.png)
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一、知识与技能1. 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描述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3. 探究“蚂蚁的通讯”,设计和实施探究方案,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探究活动、多种媒体演示(视频、图片等)、启发互动、任务驱动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等策略,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活动体验,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观察、资料分析、动手实践、合作学习等达成学习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同群体中分工合作对种群生存的重要性和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 形成生物和环境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1.动物社会行为的主要特点。
2.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进行“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1.教师搜集动物的社会行为的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料。
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诱捕和饲养蚂蚁。
2.学生预习探究实验,诱捕和饲养蚂蚁为实验做准备。
师:大家知道地球上的动物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生活方式,有独居的,也有营群居生活的,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你们知道有哪些动物是营群体生活的吗?2.这些群居动物内部不同成员之间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整理成体系列到黑板上,比一比哪组做得更多更好。
(拓宽思维,举例说明,解答学生疑惑,介绍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群体生活的意义展示蚂蚁、蜜蜂、猴子、鹿、羚羊、企鹅、牛、斑马、黑猩猩等动物图片师:请说出哪些动物是群体生活的?生:能认识到,这些动物都是进行群体生活的。
师:单只狼见到野猪会逃跑,但群狼见到野猪就不怕,为什么?生:集群捕食的好处。
有些动物借助于群体的力量与其他动物抗争。
师:极地生活的企鹅,为什么常常是成千上万只聚集在一起?生:便于捕食、御敌、交配、育幼,集群还可以相互取暖,这种群体生活方式是动物长期以来形成的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师:动物营群体生活与营单独生活相比,有什么特点?生:归纳: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防御天敌的侵袭,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八年级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
![八年级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第三节《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设计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384af4b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2.png)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社会行为的概念,掌握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功能。
2.学习并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分类,了解社群生活的优势。
3.掌握动物社会行为中的等级制度、通讯方式及其对生存的作用。
4.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动物的社会行为现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以下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动物社会行为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社会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中深入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和功能。同时,通过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此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共同进步。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部分学生对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参与度不高,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类似动物社会行为的现象?这些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请以书面形式进行阐述,不少于300字。
3.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动物的社会行为》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动物社会行为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升自己的生物学素养。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社会行为及其意义》教学设计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社会行为及其意义》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6c9197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74.png)
14.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动物社会行为的研究意义,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和思考动物的社会行为。
15.课后作业:布置以下作业:
-完成课堂练习题,加深对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
-撰写一篇关于某一种动物社会行为的短文,要求结合实际观察和资料分析。
19.课程延伸活动:组织一次实地考察,如动物园或自然保护区参观,让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中,增强学习体验。
20.期末评估:在学期末,通过期末考试或项目报告的形式,全面评估学生对动物社会行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续):
16.学生作品展示: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有关动物社会行为的图片、视频或手绘作品,在下一节课上展示并分享,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17.家庭联系:通过家长联系簿或家长会,与家长沟通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如何在家中支持和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
18.反馈与调整:收集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适应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动物社会行为的能力,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世界,培养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内容(续):
7.实验操作: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家兔的社会行为,如领地行为、配偶选择等,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动物社会行为的理解。
8.小组探究:分组进行探究活动,选择一种动物的社会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如蜜蜂的蜂群行为或狼群的狩猎策略,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2025年秋季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社会行为及其意义》教学设计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 第三节 社会行为
![2024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教案 第三节 社会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d45c4cb0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55.png)
社会行为课时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和观看视频,认识白蚁和狒狒的社会行为,总结社会行为的意义和主要特征。
2.通过实验探究来认识蚂蚁通讯的方式,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3.通过认识黑长尾猴、蜜蜂、蝶蛾类昆虫的交流方式,总结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意义。
学习重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学习难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课时活动设计新课导入。
火蚁是一种营群体生活的蚂蚁。
在洪水来临时火蚁会有这样的行为:一些工蚁彼此将前后足搭接在一起,在水面上形成一个由身体搭建的“筏子”;另一些工蚁则忙着把蚁后、雄蚁和幼蚁搬到“筏子”上,最后,在水面上形成一个飘动的“蚁团”。
蚁团随水漂流时,组成“筏子”的工蚁常常会被鱼吃掉,一旦有缺口,总有其他工蚁义无反顾地补上去,直到蚁团到达陆地。
组成“筏子”的工蚁为什么宁愿“牺牲”自己呢?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设计意图:由生活现象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相关知识的兴趣。
社会行为的特征。
1.白蚁的群体生活。
阅读课本第54页相关内容和第55页图5 34,思考下列问题:(1)白蚁群体中有哪些成员?(蚁后、蚁王、工蚁、兵蚁。
)(2)这些成员分别行使什么职能?(蚁后:“产卵机器”。
蚁王:负责与蚁后交配。
工蚁:承担觅食、筑巢、照料蚁后产下的卵、饲喂其他白蚁等大部分工作。
兵蚁:专司蚁巢的保卫。
)(3)白蚁群体具有什么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有明确的分工。
)2.狒狒的群体生活。
观看视频,思考下列问题:(1)狒狒群体生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形成了等级。
)(2)狒狒群体的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等级划分依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凶猛程度。
)(3)狒狒“首领”享有哪些特权?(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栖息场所。
)(4)狒狒“首领”需要承担哪些职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本群体。
)3.社会行为的意义。
群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容易获得食物、战胜天敌,能有效地保证物种的繁衍。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f98ad5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1.png)
-社会行为对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有何作用?
-人类社会行为与动物社会行为有哪些异同?
-你认为合作与竞争在人类社会行为中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4.课堂笔记整理:请同学们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笔记,以便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5.预习作业:请同学们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了解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社会行为的内在规律。
4.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一系列关于社会行为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纠正错误,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阅读:推荐同学们阅读关于社会行为的科普书籍或文章,如《自私的基因》、《社会性动物》等,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生物学科素养。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行为在生物界的重要作用。
3.作业设计:
-布置观察类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并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设计研究性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合作,选取一个动物社会行为为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普遍性,特别是动物社会行为的组织结构、通讯方式和分工合作。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社会行为,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上册 《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98d6b3801711cc7930b716bc.png)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
基于此,本节课通过探究式学习,构建一个互动和探究的环境,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
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的处理应突出以下两点: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重点:1.信息交流的意义。
2.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难点:1.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究的能力。
2.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1.描述动物群体某某息交流的意义。
2.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4.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5.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评价量化表小结和反思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
本节课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学生认为书中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1b615293be1e650e53ea9933.png)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五、教学设计。
5.2.3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人教版)
![5.2.3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同步(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7441f830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7.png)
5.2.3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
本节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社会行为的特征,二是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让学生先观察教材的图片再讨论总结,易于学生接受,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教学手段,认真组织教学。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动物社会行为的观察和群体组织特点的总结,分工合作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增强集体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点。
(重点)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重点)“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活动。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检测,激趣导入,激发热情蜜蜂跳舞同巢工蜂通知蜜源存在的报信的一种形式。
(二)社会行为的特征——明确教学目标1.PPT展示以白蚁为例描述社会行为的特征同学们对蚂蚁类群比较熟悉,有浓厚的兴趣。
以白蚁群体为例,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群体中有蚁后、蚁王、工蚁和兵蚁。
2.以狒狒为例来描述社会行为的特征在一群狒狒组成的“等级社会”中,狒狒之间会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分成等级次序。
从社会行为的组织和分工,又加上某些群体中等级。
3.共同总结社会行为的特征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三)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资料分析1.同样是肉食动物,虎是单独生活的,狼却往往集结成群捕食猎物,这两种动物的捕食方式各有什么优势和不足?答:虎是强壮的捕食者,它有能力孤军奋战获得食物。
它的感官敏锐、行动敏捷,有足够的耐心和爆发力,取食时用的是伏击战术。
虽然单独作战胜算的可能性小一些,可一旦胜利就能独自享用食物。
狼的耐力好,但单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于虎。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d939a1c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62d9e10.png)
3.课堂讲解,巩固知识:
-对社会行为的概念、特点、分类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结合实例,讲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认识。
4.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观察校园内的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行为。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2.3《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社会行为的定义,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及其在生物界的普遍性。
2.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分类,如群居生活、合作狩猎、社会等级等,并能举例说明。
3.学会分析动物社会行为对个体和种群生存、繁衍的影响,理解社会行为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合作、团结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利用多媒体展示动物社会行为的精彩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行为现象。
-以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社会行为的思考。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设计学习任务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社会行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培养学生关爱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任感。
6.教学评价,促进发展:
-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活动报告、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鼓励学生继续观察生活中的社会行为现象,学以致用,提高生物学素养。
人教版八级生物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级生物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f4a6226c85ec3a87c2c5f1.png)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案设计平泉四中王辉1、教案目标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目标: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2、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初步拟定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难点。
3、课前准备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4、课时分配2课时5、教案设计6、板书设计白蚁群体:工蚁、后蚁、雄蚁、兵蚁群体组织 蜜蜂群体狒狒群体 社 组织会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工 等级 行 定义为 群体之间的通讯 声音:黑长尾猴群体 方式 气味:蚂蚁群体 动作:蜜蜂群体7、练习设计 1、基础过关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这是社会行为的特征。
2)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工蚁的职能是();兵蚁则专司();雌蚁是专职的(“”);雄蚁的职能是()。
3)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这种现象叫做()4)阿尔卑斯狒狒群体中,根据个体()、力量()、()状况和()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 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b491397c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e4.png)
社会行为教学设计动物营群居生活,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
三、社会行为的特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动物才具有社会行为?(举例说明)(一)像蚂蚁就是典型的群居动物,它们既然在一起生活,那么在群体内部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一定的分工.蚁后——体形最大,是专职的“产卵机器”,庞大的腹部与身体其他部分很不相称,而且不能移动,但能产很多卵,使种族得以延续。
雄蚁——腹部较长,个体较大,专与雌蚁交尾,完成受精过程。
兵蚁——专司蚁穴的保卫,头部有钳状的大颚结构,强悍擅斗,护巢御敌。
工蚁——个体最小,筑巢、喂养其他各种蚁,负责移开雌蚁产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二)观看图片有的群体中形成了等级如狒狒.1.有一个最占优势的雄狒狒,是首领2.有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和幼狒狒3.首领的优势: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4.首领的职责: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为,并与其他雄狒狒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三)通过以上两种动物的群体生活的了解,我们可以知道社会行为有以下几个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存在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细致的(分工);(如: 蚂蚁、蜜蜂)3.有的群体中还存在(等级)。
(如:狒狒)四.社会行为有什么意义(物种的生存和繁殖)1.极地生活的企鹅,常常是成千上万聚集在一起,这样它们在寒冬可以相互取暖,这种集群对御寒有好处。
2. 有些动物,它们的本领不足以使自己与其他动物有一对一的抗争能力,只好借助于群体的力量,这就是集群捕食的好处。
五.小结1.社会行为的概念2.社会行为的特征3.社会行为的意义六.作业布置“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
大雁的这种行为是不是社会行为?为什么?答案:是社会行为,因为大雁在飞行时,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栖息时,也有分工合作的行为。
板书设计第三节社会行为社会行为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群体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如白蚁)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a6b54fccc17552706220888.png)
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八年级生物上册《社会行为》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的社会行为主要特征,举例阐明社会行为的特征;--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群体的信息交流,了解其交流的过程。
2.能力目标:--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组织学生探究动物群体的信息交流,提高学生实验设计技能。
--展示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成果并相互交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群体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学生认识到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分工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通过探究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与交流,使同学能够认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简析.重点1.通过资料分析,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基本特征。
2.组织学生进行动物信息交流过程的探究活动。
难点1.引导学生认识动物信息交流的过程。
2.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讨论交流探究活动的结果。
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社会行为的动物的相关资料。
2.用容器饲养一窝蚂蚁,并观察它的行为。
教师准备1.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多媒体资料。
2.查阅蚂蚁,蜜蜂,狒狒等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相关资料。
3.准备几张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挂图。
教学策略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很多,学生会很感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前给出更多的资料,或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课上进行讨论。
组织好讨论很重要,要引导学生注意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理解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群体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认识到合作必要性之后很容易产生的问题。
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认识信息交流是分工合作的必要条件。
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同种生物间、不同生物间的联系错综复杂。
他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
正是因为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才“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信息交流的意义果真如此重要吗?信息交流的方式是怎样的?提出这样的问题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本节的探究活动“蚂蚁的通讯”。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初二上)](https://img.taocdn.com/s3/m/cdd3fe665727a5e9856a61fc.png)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案(人教版初二上)
一、教学目标
1、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要紧特点,讲出分工合作关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讲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体会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咱行为。
对比观看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进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进展过程中自身形状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3、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连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体会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咨询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三、课前预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看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认真观看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咨询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平泉四中王辉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描述动物的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说出分工合作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举例说出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尝试探究蚂蚁的多种行为。
对比观察四种类人猿和人类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示意图,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情感目标: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群体中合作交流的重要性,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拒绝残害生命的现象发生。
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确定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2、重点:1、动物的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延续的意义。
2、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推理和假设。
难点:1、社会行为形成的本质和意义。
2、探究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实施。
初步拟定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讨论分析来解决难点。
3、课前准备
教师:1、搜集社会行为的动物的文字资料、图片、录像片。
2、设计并制作课件。
3、录像片段(动物世界)。
4、为学生的探究提供参考情境。
5、和学生一起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学生:1、收集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的资料、图片、录像片。
2、仔细观察蚂蚁、蜜蜂等社会性昆虫的行为。
3、预习探究实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探究问题,小组确定本组选题,初步拟订探究方案。
4、课时分配
2课时
5、教学设计
6、板书设计
白蚁群体:工蚁、后蚁、雄蚁、兵蚁
群体组织蜜蜂群体
狒狒群体
社
组织
会社会行为的特征分工
等级
行
定义
为群体之间的通讯声音:黑长尾猴群体
方式气味:蚂蚁群体
动作:蜜蜂群体
7、练习设计
1、基础过关
1)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成员之间有明确的(),有的群体中还形成()。
这是社会行为的特征。
2)白蚁群体成员之间有明显的分工,工蚁的职能是();兵蚁则专司();雌蚁是专职的(“”);雄蚁的职能是()。
3)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这种现象叫做()
4)阿尔卑斯狒狒群体中,根据个体()、力量()、()状况和()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次序。
“首领”优先享有()和(),优先选择(),并负责指挥整个群体的行动,与其他()共同保卫这个群体。
5)群体的分工合作需要随时交流信息。
动物的()、()、()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6)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
正是由于()、()、()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生物与环境才能成为()
7)动物行为有很多具体的恶类别,如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贮食行为、社会行为等,你能判断出下列动物的行为分别属于哪一种吗?
A 雄海豹为争夺一群雌海豹而发生血战属于()行为
B 母鸡发现天空出现老鹰时,发出一种警戒的鸣叫声,让小鸡躲避起来属于()行为
C 雄鸟占领了巢区,造好了鸟巢,引诱雌鸟的到来属于()行为
D 美洲狮捕到猎物后,先饱餐一顿,然后把剩下的部分藏在树丛中,第二天在回来吃,一连数日,吃完为止。
这属于()行为
E 群居的蚂蚁具有()行为
2、达标提高
1)下列昆虫中,有社会行为的是()
A 蜻蜓、蝴蝶
B 蝗虫、蟋蟀
C 蜜蜂、白蚁
D 苍蝇、蚊子
2)下列动物行为中,哪一项不属于动物的“语言”()
A乌贼用腕足捕捉食物B狗沿途撒尿C蜜蜂的“8”字摆尾舞D萤火虫发光
3)下列不属于蜜蜂社会行为特点的是()
A各成员既有明确分工,又有密切合作
B每个成员对于维持群体的生活都是必需的
C如果各个个体分开,将都嫩提高独立生存下去
D 各成员因适应不同的职能而出现了形态、结构的差异
4)下列不是狒狒群体中首领行为的是()
A 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 B优先选择筑巢场地
C 负责指挥整个社群行动
D 首领狒狒一般是雌性
5)以下现象不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 羊群跟着头羊走
B 养鸭场里成千上万只鸭
C 一窝蜜蜂彼此分工合作
D 一群狼围捕一只羊
6)鸟类起传递信息作用的主要方式是()
A 声音
B 动作
C 气味
D 性外激素
7)群体组织中的通讯联系是()
A 由群体中的“首领”发号施令
B 由雌性个体分泌的物质来联系
C 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传递信息
D 群体中成员分工明显,密切配合,不需联系
8)下列属于动物间通讯的是()
①兔子逃跑时竖起尾巴②鸟类自阿逃跑时发出鸣叫声
③蚂蚁外出时用分泌物来标记路线④动物筑巢
A ①②④
B ①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3、拓展提高
1)蜜蜂告知蜜源的信息方式是()
A 声音
B 动作
C 气味
D 性激素
2)在动物的社会行为中()
A 个体间彼此平等,不分贵贱
B 身体形态几乎没有差别
C 存在明显的等级制度
D 多数个体是最占优势者
3)在农业生产上,人们利用在田间喷洒一定量的性外激素,达到控制蛾蝶害虫数量的目的,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害虫雌雄个体之间的()
A 通讯
B 摄食
C 运动
D 产卵
4)下列各项中,属于动物社会行为的是()
A 母鸡带领一群小鸡觅食
B 蜂王从小到老全由工蜂喂养
C 山洞中居住着一大群蝙蝠
D 草原上生活着大批食草动物
5)某人做了如下实验:迅速将一只椿象(俗称“臭大姐”)杀死,尽管做得干净无声,也能引起其他椿象的逃跑。
椿象的联系方式是()
A 椿象放出的气味
B 椿象发出的声音
C 椿象发出的亮光
D 椿象的挣扎动作
6)下列动物行为中,不能起到同种个体之间交流作用的是()
A 鸟类的各种鸣叫
B 乌贼受到威胁时释放墨汁
C 黑长尾猴的各种叫声
D 蚂蚁在爬过的地方留下的分泌物
7)下列各项中,可用于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的是()
①动物的体温②动物的动作③动物的声音④动物的气味⑤性外激素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⑤
C 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⑤
8)下面措施中,对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利的是()
A 把工业废水排入发生“赤潮”的海域,让有毒藻类死亡
B 把大片的沼泽地开垦为农田
C 在菜地里喷洒农药以杀死菜青虫
D 在田间释放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害虫之间的通讯
答案:
1、基础过关
1)组织分工等级 2)筑巢、喂养雌蚁、雄蚁和兵蚁蚁穴的保卫产卵机器与雌尾交尾 3)行为反应通讯 4)大小强弱健康凶猛食物配偶筑巢场地雄狒狒 5)动作声音气味 6)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统一的整体 7)攻击、防御、繁殖、贮食、社会
2、达标提高
1)C 2)A 3)C 4)D 5)B 6)A 7)C 8)D
3、拓展提高
1)B 2)C 3)A 4)B 5)A 6)B 7)C 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