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小学生想象力的几种有效方法
作者:贾美芹
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2年第06期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激发情感,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力;语文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81-01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让学生根据课文语言文字产生想象,因此,我们应发掘语言课文的有利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开拓精神。那么,如何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挥学生的想象潜能呢?
1.分析、理解课文,丰富想象力
在分析、理解课文后,课文表达的意境、故事情节会历历在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再联系现实生活启发学生进行想象,从中观察学生的想象能力。如教学小语第五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精读诗歌,体会意境。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想象自己就是诗人,说一说。”“你最喜欢诗的那一句?”“这一句让你想到了什么?”这时候,学生可能会说:诗的第一句“日暮苍山远”让我们看到了天色渐黑时的一幅风景图,青色的山峦在暮色中显得更远了。第四句“风雪夜归人”写得很有意境,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大雪飘飞之时,夜间回来的人姗姗而至,这样,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使学生想象出诗歌表现的意境,从而丰富其想象能力。
2.结合课文、运用插图,启发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插图能把抽象的字词以形象的图画表现出来。观看插图能增强感性认识。教学看图课文,可以出示挂图,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和初步的审美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欣赏《荷花》之前,先让学生看图,提问:①先看见怎样的景象?(池中荷花茂盛,美丽的景色)②再看什么?(荷叶)③再仔细看什么?(白荷花)白荷花有哪几种不同的样子?你觉得它们各象什么?这时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说出自己想象出的不同事物,激发了情趣,活跃了思维,发展了智力。
2.1 巧用插图。小学语文课本,大多图文并茂,在教学中,要注意配合课文,充分利用插图,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例如:《美丽的公鸡》中教学“得意洋洋”一词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说说图上公鸡的神态,昂首挺胸,嘴巴张大,双目圆睁,尾巴高
翘。再让学生展开想象,请一位同学表演公鸡的神态,另一位同学表演“得意洋洋”的神态,同时让其他同学细致观察并比较两位同学表演的神态相似与否。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会,得出“得意洋洋”原来就是骄傲自满的意思,从而从具体形象中记住了这个词,明确了词语的使用范围。
2.2 寻找空白。文章中,常有些“空白”,倘若找准了这些,善于引导学生动脑去填写这些“空白”,则能使学生的思维纵横驰骋,受益匪浅。例如:《粜米》一文末段的省略号,教学时可让学生抓住这个“空白”,循着“如果不粜,会怎样”的思路,展开想象,并与粜了米作比较,会得出什么结果。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形成画面:米价还会跌,地主逼上门,债主来讨债,短工要工钱……通过这些画面的理解分析与判断,认识到即使米再好,价再低,也不得不粜。通过启发思维,想象旧毡帽朋友粜米所得的或多或少的钞票后怎样安排艰难的生活情景,从而让学生体会到旧社会中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2.3 凭借心理想象。所谓心理想象,就是凭借文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诸方面展开想象,去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很好的素材。例如:《穷人》一文中: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来!” 教学以上一段,要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进行思维训练,可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①严肃、忧虑的表情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②皱眉的动作表达了渔夫什么样的心情?③“怎么办,总能熬过去,快去!”等语言,又表现出了渔夫怎样的思想感情?④综合渔夫的神态、动作、语言,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凭借段中活生生的人物神态、动作、语言,通过想象,思路由窄变宽,既了解到渔夫忧心忡忡到矛盾重重到同情关心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一系列复杂思想过程,感受穷人美好善良的一面,又在思维上受益匪浅。教学此段,若不引导学生想象,只由教师据文讲解,将事倍功半,难有此效。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好问是智慧的摇篮,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则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的奥秘,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让他们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以不断的发展。
最后说一下教师的教法。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要上好一节课,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除了能清楚的讲解知识重点外,采用适当的技巧,使学生快速掌握新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教师充当好三种角色:第一,充当好“演员”的角色;第二,充当好“导演”的角色;第三,充当好“编剧”的角色。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通过优化师生双边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激发情感,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