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海绵窦解剖和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海绵窦解剖和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病例2:同一患者,蝶窦癌术后,鼻咽右侧壁仍见软组织肿物(黄
箭),右侧海绵窦外侧壁增宽、明显强化(红箭)。
编辑版pppt
52
病例3,肺癌脑转移:两侧海绵窦结构紊乱、增宽,明显强化(红箭), 右
侧小脑半球见转移灶(黄箭)。
编辑版pppt
53
非感染性及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
Tolosa-Hunt 综 合 征
19
及右侧海绵窦(红箭)。
增强扫描肿物不均匀强化,囊变区编无辑强版化pp,pt 累及右侧海绵窦(红箭)
20
硬膜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中 年女性发病率较高,其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起 自海绵窦间隙血管,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0.4% ~ 2.0 %, 是脑外海绵状血管瘤最好发的部 位。
编辑版pppt
21
由于颅中窝血管、神经丰富,当鞍旁海绵状 血管瘤截面超过3cm时,会产生压迫症状,向 海绵窦生长可压迫Ⅳ、Ⅴ、Ⅵ对脑神经,前生长 可压迫视神经管,向鞍上池生长可压迫视交叉, 其临床症状有视物下降、复视、头痛、眼外肌运 动障碍等。
编辑版pppt
22
影像学表现:
①肿块常累及蝶鞍,鞍旁部分大,鞍内部分小,呈“横哑铃 状”改变;
编辑版pppt
9
脑膜瘤
脑膜瘤是鞍旁最常见的占位性病变,多见于中老 年女性,高峰年龄在 41~ 50 岁。
脑膜瘤大部分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脑膜上 皮细胞群。
鞍旁脑膜瘤常沿脑膜向周围生长,前可达眶尖、 后可达斜坡,向外沿颅中窝底扩展,向内可累及鞍内。
编辑版pppt
10
虽然鞍旁脑膜瘤具有脑膜瘤的一般特点, 多 数易于诊断, 但该区为脑膜瘤误诊的好发部位, 而 且其他肿瘤也常有类似脑膜瘤的表现, 需引起注 意。 动态增强有助于显示脑膜瘤的早期强化特点, 并可提示其硬度, 有助于手术方案制订。
海绵窦病变影像诊断

案例二:海绵窦内炎症的诊断
总结词
海绵窦内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感染性疾病,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详细描述
海绵窦内炎症通常是由于感染引起的,表现为海绵窦区域肿胀、充血、渗出等症状。通过CT和MRI等 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到海绵窦区域密度或信号异常,增强扫描可见炎症病灶强化。这些特征性的影 像表现有助于海绵窦内炎症的诊断。
02
海绵窦还参与调节颅内压和脑脊 液的循环。
海绵窦病变的常见原因
1 2
3
感染
海绵窦炎是最常见的海绵窦病变,通常由感染引起,如脑膜 炎、脑炎等。
肿瘤
海绵窦区的肿瘤生长也可能压迫或侵犯海绵窦,导致病变。
血管病变
如海绵状血管瘤、动脉瘤等血管病变也可能影响海绵窦的正 常功能。
海绵窦病变的症状与影响
头痛
海绵窦病变可能导致头 痛,尤其是在眼睛、太
新型影像诊断技术的研发
功能成像技术
研发新型功能成像技术,如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 加权成像(PWI)等,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病变的生理和病 理变化,为诊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分子影像技术
利用分子影像技术,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 等,能够检测病变组织的分子变化,为早期诊断和个性化 治疗提供支持。
动态监测与随访
对患者进行动态监测和随访,及时 发现病变的变化和治疗效果,调整 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
05
海绵窦病变影像诊断案例分 享
案例一: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总结词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海绵窦病变,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详细描述
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通常在海绵窦区域生长缓慢,症状较轻。通过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 到海绵窦区域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占位性病变,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边界清晰,增强扫描可见明显强化。 这些特征性的影像表现有助于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医学影像-蝶鞍区断层解剖与影像对照

(二)鞍隔 diaphragm sellae
Ⅰ型(鞍隔完整) 41.9%
分型 Ⅱ型(鞍隔不完整) 37.6%
Ⅲ型(2mm硬膜环)20.5%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解剖
(三)鞍底 base of sella turcica
下凹型(46%);平直型(49%); 上凸型(5%)(87%≤2mm)
鞍结节
垂体窝 鞍背 蝶窦
一、蝶鞍区的应用解剖
Applied anatomy of sella region
范围与界限: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主要结构:
蝶鞍、鞍隔、蝶窦、垂体、鞍上池、 海绵窦、鞍周血管、鞍周神经和下丘脑等
前床突 上颌神经 三叉神经
半月节
基底动脉
面神经
视神经 颈内动脉 视交叉
视束
动眼神经 展神经
视交叉 动眼神经
鞍桥(6%)#
额窦 蝶窦口
鞍结节
垂体窝 鞍背 蝶窦
颈动脉床突孔(10%)
前床突缺如
前后床突侧移
#内分泌障碍、白痴和癫痫患者达15%~30%
(二)鞍隔 diaphragm sellae 蝶鞍区解剖
鞍隔:前后经12.8±1.5 mm,左右径22.1±2.5 mm, 厚度0.58±0.09 mm
隔孔:圆形60%; 椭圆形40% 圆形直径7.0±1.9 mm; 椭圆形左右径9.5±1.8 mm,前后经7.2±1.4 mm
100 (20) 30 (6)
2.26±1.02 2.01±0.80 15.67±4.54 3.35±1.93
(七)鞍周血管
蝶鞍区解剖
蝶鞍区解剖
1. 颈内动脉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八)

人体断层影像解剖学试题及答案四、腹部1.第二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右肺下叶B.左肺下叶C.左肺上叶D.胸主动脉E.腹主动脉2. 第二肝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E)A.尾状叶B.左内叶C.左外叶上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下段3. 镰状韧带附着缘以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 右肺中叶B.左肺上叶C.右心室D.肝左外叶E.肝右前叶4. 三大肝静脉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食管B.胸导管C.肝圆韧带裂D.静脉韧带裂E.网膜囊上隐窝5. 第三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B)A.腔静脉沟B.胆囊窝C.尾状叶静脉D.副肝右静脉E.肋膈隐窝6.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B)A.右后叶上段B.右后叶下段C.右前叶上段D.左外叶上段E.左外叶下段7.肝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静脉韧带裂B.肝圆韧带裂C.弓状切迹D.门腔间隙E.肝圆韧带8.肝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A)A.左外叶上段B.左外叶下段C.尾状叶D.左内叶E.右前叶9.肝胰壶腹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十二指肠降部B.钩突C.肾皮质D.肝右叶E.右前叶10.门腔间隙的结构不出现(C)A. 肝尾状叶B.网膜孔C. 网膜囊D.门腔淋巴结E.钩突11.横断层面上不能作为肝正中裂划分的标志结构(B)A.下腔静脉B.腔静脉沟C.胆囊D.胆囊窝E.肝中间静脉12.横断层面上不能作为左叶间裂划分的标志结构(D)A.左叶间静脉B.肝门静脉左支C.镰状韧带D.肝圆韧带E. 肝圆韧带裂13.胆囊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D)A.左内叶B.尾状叶C.右前叶下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下段14.胰头、颈、体分界的标志结构(B)A. 下腔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脾静脉E.脾动脉15.左肾上极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C)A.左肾上腺B.右肾上腺C.右肾D.脾E.胃16.胰体后界的标志结构(D)A.下腔静脉B.腹主动脉C.左肾静脉D.脾静脉E.脾动脉17.肝门静脉起始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胰头B. 右肾C.脾D.十二指肠降部E.胆囊18.肝门静脉起始处横断层面上的肝段(C)A.左内叶B.尾状叶C.右后叶下段D.右前叶上段E.右后叶上段19. 门腔间隙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肝尾状叶B.网膜囊C. 肾上腺D.十二指肠水平部E.胆总管20.在横断层面上,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之间的血管(A)A.左肾静脉B.左肾动脉C.右肾静脉D.右肾动脉E.脾动脉21.在横断层面上,肾窦内的结构不包括(B)A.肾盂B.输尿管C.肾大盏D.肾小盏E.肾血管22.肾门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肾动脉B.肾静脉C.肾盂D.肾窦E.肾上腺23.胰头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肝右叶B.脾C.十二指肠降部D.回肠E.肾24.在胰的横断层面上,一般先出现(D)A.胰头B.胰颈C.胰体D.胰尾E.钩突25.在横断层面上,确认胰头的重要标志(A)A.下腔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肝门静脉E.腹主动脉26.横断层面上识别胰尾的标志(B)A.脾B.左肾C.胃D.脾动脉E.肾静脉27.横断层面上识别胆总管的十二指肠上段和十二指肠后段的标志结构(A)A.肝门静脉B.肝固有动脉C.下腔静脉D.网膜孔E.十二指肠28.横断层面上肾旁后间隙内的结构(D)A.肾B.肾上腺C.肾脂肪囊D.肾旁脂体E.输尿管29.肾上腺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B)A.肾锥体B.肾窦C.脾D.胰E.胆囊30.在横断层面上,可作为右段间裂的标志结构(B)A.肝门静脉分叉处B.肝门静脉右支C.肝门静脉左支D. 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E.肝门31.在横断层面上,最行出现的汇合(分叉)点(A)A.肝左、右管B.肝门静脉C.肝固有动脉D.胆囊管与胆总管E.胆静脉注入肝静脉处32.在横断层面上,肝门静脉左支最先出现(B)A.横部B.角部C.矢状部D.囊部E.以上均不对33.肝门静脉左、右支的分支不包括(E)A.右前支B.右后支C.左内支D.左外支E.肝左静脉34.Glisson系统内的管道不包括(C)A.肝门静脉左支B.肝门静脉右支C.肝静脉D.肝固有动脉E.肝管35.肝右后叶上段的简写为(C)A.SⅧB. S8C.SⅦD. S7E.SⅥ36.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走行于(B)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左段间裂E.右段间裂37.区分左内叶与右前叶上段的肝裂(A)A.正中裂B.背裂C.左叶间裂D.右叶间裂E.斜裂38.在横断层面上,下腔静脉左前壁与胆囊窝中点的连线为(A)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背裂E.右段间裂39.在横断层面上,镰状韧带左侧约1cm处为(B)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背裂E.右段间裂40.在横断层面上,下腔静脉右前壁与静脉韧带裂右端所作的弧形线为(D)A.正中裂B.左叶间裂C.右叶间裂D.背裂E.右段间裂41.肝门静脉右支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B)A.S IB. SⅡC.SⅢD. SⅦE.SⅧ42.肝门静脉左支矢状部横断层面上的肝段不出现(C)A.SⅡB. SⅢC.SⅣbD. SⅦE.SⅧ43.在横断层面上,随肝圆地带裂消失而消失的肝段(C)A.SⅠB. SⅡC.SⅢD. SⅣE.SⅤ44.第二肝门出现以前的横断层面上的肝段(B)A.S IB. SⅡC.SⅢD. SⅤE.SⅥ45.在横断层面上,正常胰头的前后径不应超过同一层面上椎体的(C)A.1/3横径B.1/2横径C.横径D.1/2纵径E.纵径46.在横断层面上,正常钩突向左延伸的部分不超越(C)A.肝门静脉B.肠系膜上静脉C.肠系膜上动脉D.下腔静脉E.腹主动脉47.在横断层面上,胆总管胰腺段的识别标志(B)A.肝门静脉B.下腔静脉C.胰头D.十二指肠降部E.腹主动脉48.门腔间隙内的主要血管(C)A.肝右动脉B.肝左动脉C.副肝右动脉D.副肝左动脉E.胆囊动脉50.在横断层面上,出入肾门的结构自前向后为(A)A.肾静脉、肾动脉、肾盂B.肾动脉、肾静脉、肾盂C.肾静脉、肾盂、肾动脉D.肾动脉、肾盂、肾静脉E. 肾盂、肾静脉、肾动脉五、盆部及会阴1.第1骶椎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 回肠B.肠系膜C.乙状结肠D. 乙状结肠系膜E.直肠2.在横断层面上,第1骶椎前方的血管神经不出现(D)A.髂内动脉B.髂外动脉C.骶正中动脉D.股神经E.腰骶干3. 在横断层面上,位于骶髂关节前方的结构不出现(E)A. 髂内动脉B. 髂内静脉C. 腰骶干D.骶神经E.髂外动脉4.骶丛和坐骨神经在横断层面上定位的标志结构(C)A.骶骨B.髂骨C.梨状肌D.闭孔内肌E.闭孔外肌5.髋臼上缘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坐骨神经B.直肠C.回肠D.直肠膀胱陷凹E.乙状结肠6. 精囊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膀胱B.输精管壶腹C. 直肠膀胱陷凹D.输尿管E.直肠7.膀胱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直肠B.前列腺C.输精管D. 输尿管E.肛管8.膀胱横断层面上的间隙不出现(C)A.膀胱前隙B.膀胱后隙C. 直肠膀胱陷凹D.骨盆直肠隙E.直肠后隙9.前列腺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E)A.尿道B.射精管C.直肠静脉丛D.前列腺静脉丛E.输精管10.耻骨联合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前列腺B.膀胱C.直肠D.肛管E.尿道11.在横断层面上,位居耻骨联合前方的结构(A)A.精索B.股动、静脉C.肛提肌D.闭孔内肌E. 闭孔外肌12.在横断层面上,前列腺肥大引起排尿困难多发生于(E)A.前叶B.中叶C.左侧叶D.右侧叶E.中叶和侧叶13.前列腺组织中体积最大的部分(B)A.中央区B.周缘区C.前纤维肌肉基质区D.移行区E.尿道周围组织14.在横断层面上,位于髂腰肌前内侧的结构(B)A.髂内动脉B.髂外动脉C.输尿管D.腰骶干E.闭孔神经15.子宫首次出现的横断层面(B)A.骶髂关节B.坐骨大孔C.髋关节D.耻骨联合E.闭孔16.在横断层面上,阴道穹最先出现(D)A.前穹B.左侧穹C.右侧穹D.后穹E.前、后穹17.在横断层面上,子宫最先出现(A)A.子宫底B.子宫体C.子宫颈阴道部D.子宫颈阴道上部E.子宫峡18. 在横断层面上,子宫底与子宫体的分界标志(C)A.输卵管B. 卵巢C.子宫角D.子宫峡E.子宫腔19.在横断层面上,正常子宫颈的最低平面(B)A.髋关节B.坐骨棘C.坐骨结节D.坐骨支E.耻骨弓20.在横断层面上,子宫体两侧横行的韧带(B)A.子宫圆韧带B. 子宫阔韧带C. 子宫主韧带D. 骶子宫韧带E. 耻子宫韧带21.在横断层面上,子宫腔子宫颈管的分界标志(D)A. 子宫体B. 子宫颈C. 子宫底D. 子宫峡E. 子宫角22.显示前列腺的最佳横断层面(C)A.耻骨联合止方10mmB.耻骨联合上缘C.耻骨联合中点D.耻骨联合下缘E.耻骨联合下方5mm六、脊柱区1.人体脊柱的椎间盘数(C)A.21个B.22个C.23个D.24个E.25个2.在脊柱横断层面上呈“V”形的韧带(D)A.棘间韧带B. 棘上韧带C. 项韧带D.黄韧带E.横突间韧带3.在脊柱横断层面上,黄韧带最厚的部位(C)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4.第5 腰骶关节关节面的方位呈(B)A.水平B.冠状C.矢状D.凹面形E.以上均不对5.在椎间盘构造中,含胶原纤维,无软骨基质的结构(C)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E.椎体软骨面6.椎间盘最外层的环形纤维(C)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前纵韧带E.后纵韧带7.椎间盘内呈同心圆排列的结构(B)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E.椎体软骨面8.椎间盘内呈半透明、凝胶状易突出的结构(A)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E.椎体软骨面9.覆盖于髓核表面,与上、下椎体相连接的椎间盘结构(D)A.髓核B.纤维环C.sharpey纤维D.透明软骨终板E.椎体软骨面.10.三叶形的椎管横断面见于脊柱(D)A.颈段B.胸段C.上腰段D.下腰段E.骶段11.横断层面上呈横卵圆形的脊髓节段(B)A.上颈髓B.下颈髓C.上胸髓D.下胸髓E.腰髓12.横断层面上脊神经后支穿经(D)A.椎管B.椎间孔C.椎间管D.骨纤维孔E.骨纤维管13.脊柱各段中椎间盘最薄的部位(B)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14.在横断层面上呈椭圆形的椎体(A)A.颈椎B.胸椎C.腰椎D.骶椎E.尾椎15.在横断层面上,颈段椎管前后径的最宽处位于(A)A.寰椎B.枢椎C.第3颈椎D.第5颈椎E.隆椎16.颈椎间盘与相邻椎体高度的比例为(C)A.1∶1B. 1∶2C. 1∶3D. 1∶4E. 1∶517.颈椎间盘的前、后缘高度比例约为(B)A. 1∶1B. 2∶1C. 3∶1D. 4∶1E. 5∶118.棘突呈叠瓦状的椎骨(B)A.颈椎B.胸椎C.腰椎D.骶椎E.尾椎19.在脊柱正中矢状面上,犹如横置花瓶的椎间盘(C)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20腰椎管狭窄时,其椎管与椎体矢状径的比例为.(E)A. 1∶2B. 1∶3C. 1∶4D. 1∶5E. 1∶621.硬膜囊末端以下的横断层面上不出现(D)A.骶神经根B. 尾神经根C.终丝D.终池E.椎内静脉丛22.“猫头鹰征”多出现于脊柱(C)A.颈段B.胸段C.腰段D.骶段E.尾段七、四肢1.在肩关节横断层面上,肱二头肌长头腱居肱骨(A)A.前方B.后方C.外侧D.内侧E.上方2. 在肩关节横断层面上,呈“C”形从前、后和外侧包绕肩关节的(B)A.胸大肌B.三角肌C.斜方肌D.大圆肌E.肩胛下肌3. 在肩关节横断层面上,腋窝内的结构不出现(C)A. 腋动脉B. 腋静脉C. 腋神经D. 腋淋巴结E.臂丛4.在横断层面上,构成腕关节的结构不包括(A)A.尺骨B.桡骨C.手舟骨D.月骨E.三角骨5. 在横断层面上,股骨头位于股骨颈的(B)A.内侧B.前内侧C.后内侧D.前方E.后方第二部分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回声 CT值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窗位窗宽部分容积效应周围间隙现象 T1加权像 T2加权像流空效应心包窦血管前间隙主—肺动脉窗隆突下间隙肺段解剖学肺门放射学肺门肝裂椎管侧隐窝二、问答题:1.超声、CT、MRI图片上的黑、白影各代表什么?超声、CT、MRI在医学上的应用原理如何?2.脑叶及脑的主要沟回在断面上的识别。
医学影像学典型病例分析(含X、CT、MRI、DSA片)

医学影像学典型病例分析(含X、CT、MRI、DSA⽚)⼀、神经系统病例分析1、⼥性患者,42岁,感头痛、头晕2年,头颅CT 检查如下。
请写出诊断及CT 表现。
2、男性患者,30岁,发⽣交通事故,急查头颅CT 如下所⽰。
请写出诊断、CT 表现及鉴别诊断(包括病名及鉴别要点)。
3、男性患者,9岁,头痛、呕吐20余天,MRI 检查如下图所⽰,请写出诊断及MRI 表现。
4、男性患者,53岁,感右侧肢体活动不灵、记忆⼒下降、失写半个⽉,MRI 检查如下,请写出诊断、MRI 表现及鉴别诊断(包括病名及鉴别要点)。
5、⼥性患者,75岁,进⾏性右⽿听⼒下降2年。
如下图所⽰,请写出诊断及MRI 表现。
6、⼥性患者,48岁,⾛路不稳伴记忆⼒下降⼗年。
MRI 检查如下。
请写出诊断、MRI 表现及鉴别诊断(包括病名及鉴别要点)。
7、⼥性患者,12岁,反复右颞区疼痛伴右⽿流脓1年,加重4天,⽆发热。
请写出诊断及MRI 表现。
8、男、49岁,性功能减退1年半,双眼视⼒下降、头晕4⽉。
请写出诊断及MRI 表现。
9、男性患者,50岁,⾃述肢体⿇⽊、酸胀感2年伴感觉减退。
MRI 检查如下图所⽰。
请写出诊断及MRI 表现。
10、患者⼥性,36岁,感右肢⿇⽊⽆⼒3年,伴左肢⿇⽊⽆⼒2年。
MRI检查如下,请写出诊断及MRI表现。
⼀、神经系统病例分析1、脑膜瘤。
CT表现:①双侧顶区⽮状窦旁可见半球形病灶,⼴基底与⼤脑镰相连;②平扫呈⼀较⾼密度病灶,边界清楚;③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病灶周围可见低密度的⽔肿区,⽆强化。
2、额、颞、枕、顶急性硬膜下⾎肿合并蛛⽹膜下腔出⾎。
CT表现:①有外伤史;②额、颞、枕、顶颅⾻内板下⽅新⽉形⾼密度影,上纵裂蛛⽹膜下腔亦可见⾼密度影;③占位效应明显,右侧侧脑室受压变窄,中线结构明显左移。
④右侧颞部⽪下⾎肿,颅⾻未见明显⾻折。
需与硬膜外⾎肿相鉴别,硬膜外⾎肿:①外伤后常合并⾻折;②呈梭形或双凸透镜形⾼密度影;③⾎肿范围局肿块,类圆形,边界清楚,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均匀;②第四脑室受压变形常向前上⽅移位,伴有不同程度的梗阻性脑积⽔;③肿瘤⽆明显坏死、出⾎、钙化;④增强检查后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边界更清晰,病灶周围⽆明显⽔肿,肿瘤可沿脑脊液种植转移;⑤成⼈的髓母细胞瘤有时表现不典型。
海绵窦解剖和常见疾病影像诊断

病例2:真菌性脑膜炎,右侧海绵窦增宽,明显强化(红箭),右侧眶尖脂肪 信号消失(黄箭)。
血管性病变
颈动脉海绵窦瘘
动脉瘤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颈动脉与海绵窦的直接交通即颈动脉海绵窦瘘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一种较为常 见的神经眼科综合征。由于特殊的解剖原因,海绵窦 区是全身发生动静脉瘘最多的部位。80%以上的患者 首先发生眼部症状和体征,如眼球突出、充血、眼球 运动障碍等而就诊于眼科医师。
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迅速好转。该病属临床少见病,易误诊、
漏诊。
Tolosa-Hunt 综 合 征
THS 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更多倾向于与免疫 反应有关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表现为大量淋巴细 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组成的肉芽肿样病变, 可引起某些颅神经受压及颈内动脉狭窄。
国际头痛协会于 2005 年提出的 THS 诊断标准:
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左侧海绵窦受累,正常结构显示不清(红 箭)。
转移瘤
转移瘤多见于老年。 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和颅
内其他转移灶, 鼻咽癌直接侵犯者易于诊断。无原
发肿瘤病史和其他转移灶时诊断困难。
病例1:鼻咽癌直接侵犯海绵窦;患者,男,22岁,鼻塞及右侧面部麻木2个月, CT示鼻咽顶壁及后壁软组织明显增厚,周围发多骨质破坏,MR呈等T1等T2信 号。
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相隔; 外侧壁较厚, 又分为内外两层, 内
层疏松,外层厚韧。 两侧海绵窦在前床突的前方借海绵间前窦相通, 在后床突 之后借海绵间后窦相沟通。因而在蝶鞍周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环状静脉窦,称为环窦(circular sinus)。
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
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
海绵窦解剖和见疾病影像诊断共85页文档

海绵窦解剖和见疾病影像诊断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疾病诊断(3)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疾病诊断(3)今天致力于为医疗卫生应聘考生提供最重点的考试信息及考试资料,其中医学影像学也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常考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疾病诊断。
(三)咽部肿瘤1.鼻咽纤维血管瘤【临床与病理】鼻咽纤维血管瘤又称为青少年出血性纤维瘤,多见于10~25 岁男性。
临床症状以进行性鼻塞和反复顽固性鼻出血为主,肿瘤较大时可压迫周围组织出现鼻、鼻窦、耳、眼等症状。
鼻咽检查可见突向鼻咽腔粉红色肿块,易出血。
【影像学表现】侧位平片虽可显示鼻咽腔软组织肿块,但不能显示其范围,临床价值不大。
CT 示软组织肿块,充满鼻咽腔,可经后鼻孔长人同侧鼻腔,蝶腭孔扩大,肿瘤长人翼腭窝、颞下窝,向上可破坏颅底骨质,侵人蝶窦或海绵窦,肿块境界清楚,密度一般均匀,肿瘤强化异常明显。
MRI、T1WI 呈低信号,T2 WI 呈明显高信号,强化明显,瘤内可见低信号条状或点状影,称为椒盐征。
DSA 肿瘤富血管,可明确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同时可进行介人性治疗。
【诊断与鉴别诊断】应与腺样体肥大、鼻咽部淋巴瘤、囊性淋巴管瘤等鉴别。
鼻咽淋巴瘤的常见部位为咽淋巴环,影像学表现病变广泛弥漫分布于咽扁桃体、咽鼓管口扁桃体及咽壁淋巴组织,致软组织增厚。
2.鼻咽癌【临床与病理】鼻咽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男性多见,临床主要有血涕、鼻出血、耳鸣、听力减退、鼻塞、头痛。
晚期可引起视力障碍、视野缺损、突眼、复视、眼球活动受限;侵犯颅神经,以三叉神经、外展神经、舌咽、舌下神经损害多见;颈淋巴结转移率高达79.3%,远隔转移率4.2%。
【影像学表现】CT 示咽隐窝闭塞、消失、隆起,咽顶、后、侧壁肿块突向鼻咽腔。
病变向前突向后鼻孔,侵犯翼腭窝,破坏蝶骨翼板及上颌窦、筛窦后壁进人眶内;向后侵犯头长肌、枕骨斜坡、环椎前弓侧块,侵犯舌下神经管;向外侵犯咽鼓管圆枕、腭帆张肌、腭帆提肌、翼内肌、翼外肌,侵入颞下窝、颈动脉鞘、茎突;向上破坏颅底并卵圆孔、破裂孔进人颅内累及海绵窦;向下侵犯口咽、喉等。
海绵窦的巨微冠状断层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影像学表现与检查方法评价

1 _ 3 MR A: ①患侧海绵窦扩大 , 呈 无信 号的“ 流空效应” ; 患侧 眼上 静脉 增粗 , 呈“ 流空 效应 ” ; ② MR A显示 患侧 海绵 窦 扩
张、 混 乱 的血 管 团 及 粗 大 的 眼 上 静 脉 。
1 . 4 T C D: T C D经 颞窗检测 大脑前 、 中、 后动脉 的血流特 征 ; 经 眶窗探测眼上静脉 ;经颈部 检查 颈 内动脉颅外段血流 : 经
枕 窗 探 测 双 侧 椎 动 脉 、基 底 动 脉 血 流 ;压 迫 颈 总 动 脉 探 测 Wi l l i s 环 侧 支循 环 代 偿 情 况 :栓 塞 术 中 经颞 窗 头 架 固定 探 头 监 测 双 侧 大 脑 中动 脉 血 流 。 栓 塞 术 后 用 同样 的方 法 检 测 了解
扩张的大脑皮质静脉显示 。
海绵窦的间接交通 ; 常有对 侧颈 内动脉或 同侧 的颈外 动脉分 支, 通过侧支吻合向断裂的动脉远端供血 l l 。 由于血流压力较 高的颈内动脉或分支与海绵 窦相通 , 常
造成海绵 窦腔内压力明显增高 , 与海 绵窦相连的静脉压力也 随之增 高 , 静脉管腔 明显扩张 , 并出现血流方 向的异 常改变 . 从而导致相应的引流组织 和器 官的淤血 、 充血和水肿 等 。
・
6 7 ・
1 1 ] 许 民生 , 韩修龄 , 王德航 , 等. c T导向活检方法 的研究 及其临床
应用. 中华放射学杂志 , 1 9 9 5 , 2 9 ( 9 ) : 6 0 0 . 6 0 2 . 『 1 2 ] 史河水 , 韩萍 , 杨帆 , 等. c T 导 引下 同轴穿刺针胸部病变穿 刺活 检( 附4 8 例分析) . 临床放射学杂志 , 1 9 9 9 , 1 8 ( 7 ) : 4 3 1 - 4 3 3 .
海绵窦区的解剖

海绵窦区的解剖海绵窦 (Cavernous sinus ,CN)以其特殊性、复杂性和重要性而倍受重视,自1734年Winslow对其命名以来,一直是解剖学、颅底外科学重点研究的部位,Parkinson称其为“解剖学的珠宝箱”。
近年来,随着显微技术的普遍应用和颅底外科走向成熟,对海绵窦解剖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海绵窦一词最早被Winslow引入文献,认为这种鞍旁充满静脉血的小梁纤维结构类似于阴茎海绵体,故命名为海绵窦。
这一错误概念直到200多年后Parkinson第一次在活体上进入海绵窦手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才得以纠正,他发现海绵窦内并无网状纤维组织,也不是双层硬膜间的静脉窦。
1949年,Taptas通过对成人新鲜标本、新生儿和胎儿标本的解剖观察,提出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概念:所谓海绵窦就是一个由硬膜皱璧分开形成的硬膜外间隙,它不是一个静脉窦,而是静脉丛,颈内动脉和静脉丛的关系是毗邻关系。
Parkinson早年也认为海绵窦是一个静脉囊,1973年他用静脉腐蚀标本重新认识到海绵窦是由粗细不等的静脉所组成的一个不规则的静脉丛,多次分支,又多次汇合,不完全地包绕着颈内动脉,蝶鞍侧方的静脉通路是一个静脉网。
在对新鲜标本的显微观察中,发现海绵窦内存在有脂肪组织,认为“海绵窦”的提法不妥,是导致对这一部位解剖概念理解的一大障碍,容易使医科学生,甚至外科医师产生错误的印象。
Taptas曾建议使用“硬膜骨膜室”替代,Parkinson,Kim等认为应将“海绵窦”改为“鞍旁结构。
Parkinson提出海绵窦实际上是从眼眶到骶骨这条细长神经轴硬膜外结构的一段,共性就是都有无瓣的静脉丛、动脉、神经和脂肪组织。
尽管许多文献仍沿用海绵窦这一术语,海绵窦已经被大家接受和应用。
海绵窦的位置及形态海绵窦位于中颅窝底垂体窝的两旁,其前方达前床突和眶上裂,后方至后床突和岩骨尖部,外侧为颞叶内面硬脑膜,内侧为蝶鞍垂体;内下侧为蝶窦的薄骨质和骨膜。
海绵窦断面影像解剖

咽部及咽旁腺样囊性癌侵犯海绵窦:肿瘤可沿翼腭窝一 眶上裂或翼腭窝一翼上颌裂一颞下窝一三叉神经周围 侵犯海绵窦。CT和MRI示口咽一鼻咽旁间隙或硬腭后 缘软组织肿块及局部骨质破坏,肿块侵犯翼腭窝及翼 上颌裂,表现为局部脂肪消失、代之以异常密度或信 号,蝶鞍层面可见鞍旁及眶尖软组织肿块,CT上呈等 或稍低密度,眶尖及颅底骨质破坏。MRI T1w1示肿瘤 呈稍低信号,T2wI上呈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有明显强 化,咽部黏液表皮样癌也可见类似表现。
损伤性、 自发性
(3)海绵窦内动脉瘤
(4)海绵窦内或其邻近结构肿瘤
当前第12页\共有56页\编于星期五\10点
颈内动脉的相关解剖
颈内动脉的走行
颈总动脉
甲状软骨上缘、或C4
颈内动脉(颈部)
咽侧壁
颅底
颈内动脉(岩部)
颈动脉管
颈内动脉(海绵窦部) 海绵窦
前穿质
当前第13页\共有56页\编于星期五\10点
外胚层肿瘤;累及海绵窦的神经鞘瘤主要是第Ⅲ和第Ⅳ 型三叉神经瘤,约50%同时累及Meckel腔和桥前 池.并在岩骨三叉神经压迹处细缩,形成哑铃状外 观;也可仅见于Meckel腔。肿瘤为实性、囊实性或合 并出血,较大者继发改变明显。CT示肿瘤呈等密度或
混杂密度,T1wI上常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多为高信
当前第6页\共有56页\编于星期五\10点
A:滑车神经;B:眼神经;C:上颌神经;D:颈内动脉水平段
当前第7页\共有56页\编于星期五\10点
当前第8页\共有56页\编于星期五\10点
A:床突三角;B:滑车上三角;C:滑车下三角;D:前内侧三角; E:前外侧三角;F:后外侧三角;G:后内侧三角;H:动眼神经三角
海绵窦病变的CT、MR表现及临床意义

海绵窦病变的CT、MR表现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2-08-02T10:45:55.75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6期供稿作者:钟辉罗毅[导读] 观察海绵窦病变的CT、MR表现,分析其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的意义。
钟辉罗毅(广东廉江市人民医院 524400)【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6-0233-02 【摘要】目的观察海绵窦病变的CT、MR表现,分析其对临床治疗方法选择的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57例海绵窦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CT及MR机对其海绵窦及侵犯海绵窦肿瘤部位进行扫描、诊断。
结果 57例患者均表现为海绵窦不同程度增大,外缘膨隆改变等特征表现,侵犯海绵窦肿瘤自身也会出现一些特征表现。
结论 CT与MRI检查,可为海绵窦肿瘤病变定性诊断及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海绵窦病变 CT MR 临床意义海绵窦区由于结构复杂,肿瘤病变种类繁多,临床研究较少。
近几年,针对海绵窦区的检测技术得到较大进展,CT、MRI是目前较为重要的检验手段之一。
目前,我院依据文献,采用CT、MR机对海绵窦病变进行检验,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收治的57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确诊的海绵窦区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1例;患者年龄为25~70岁,平均年龄42.7岁;患者中继发性肿瘤为主(38例,占66.67%,以垂体瘤、鼻咽癌、脊索瘤多见),原发肿瘤次之(14例,占24.56%,以脑膜瘤、神经鞘瘤多见),非肿瘤病变较少(5例,占8.77%,以动脉瘤、动静瘘多见)。
1.2 方法57例患者均作CT或(及)MR检查,机型为GE双层螺旋CT及西门子Avanto1.5TMR,其中仅行CT检查12例,同时行CT和MR检查35例,仅行MR检查10例。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与手术治疗

e u e n go ainsw r t s e t ey a ay e mo h ma ima p t t ee r r p c v l n lzd.C mbn df n otmp rl ra r ua b e o rla p o c r rn oo i s e eo i o ie o t r e oa e u i lr u t p e s mp a p ra h o a itmy va e mo i e p ra h wee u e o e 8 p t n . s l : l p e o  ̄ d f d a po c r s d frt ai t Re u l E l s rd i h es s i o m dal b H fr e mp h ee w r o g n u s e st o h hl o u ;t r ee h mo e o s i n i rs g t d e y y
莉
襄樊 4 1 1 40 ) 2
41 ;.  ̄12 湖北省襄 樊市 中心医院神经外科 湖北
【 摘
要】 目的 : 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 C 、 R 表 现特征和外科治疗方法 , TM / 以提高其诊 断治疗水 平。方法 : 性分 回顾
析8 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表现及经额颞联 合耳前颞下入 路、 良翼点入路 的手术治疗方法 。结果 : 改 海绵窦海绵 状血管瘤 呈类 圆形 或哑铃状 , T平扫为均匀 的等 、 C 稍高或稍 低密度影 , 伴蝶骨轻度骨质侵蚀 ; u检查 ,Ⅵ 呈等 、 MI I ' l 稍低 的
1 Dpr e aioy, i f nCn a H sh . e t n o d l Xa a et l o d,Xaga , ue Poi e4 12 , R. hn a m t fR o g n r p i fn H bi r n 40 1 P. C i n vc a 2 e r etf ers gr , i da et l o il i  ̄a , ue Poi e 4 01 P. C i .Dp t n oN u u e Xa nCn a H s t ,Xa fn H bi r n 12 , R. h a am or y n r pa n v 4 c n 【 bt c】 Obet eT i ush TadM Ui g g et e ad ug ate p f ae os e ag m ae u i s As t a r jcv :od cs e I i au s n ri l r y vr u m ni anC vmos n i s t C n ma n f r s c a o C n h H o i Su
海绵窦病变的MRI诊断

海绵窦病变的MRI诊断郑贤应;李银官;倪希和;曹代荣;方哲明;林钊【期刊名称】《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年(卷),期】2002(013)003【摘要】目的:探讨海绵窦病变的MRI影像表现.材料和方法:51例经临床证实的海绵窦病变患者行MRI检查,选择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病变包括海绵窦区炎症6例、颈内动脉(ICA)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瘤5例、侵袭性垂体瘤10例、鼻咽部肿瘤11例、鞍旁脑膜瘤3例、颞叶间变性胶质瘤3例、三叉神经瘤5例、海绵窦转移瘤3例.结果:①全部51例病变侧海绵窦均可见异常信号影,病变侧海绵窦扩大,两侧不对称.②10例血管性疾病海绵窦内均可见异常血管流空影.③在6例海绵窦炎症及35例肿瘤性病变中,共有18例双侧海绵窦受累,23例单侧海绵窦受累;其中双侧ICA完全被病变组织包绕者14例,单侧ICA完全被包绕者2例,单侧ICA大部或部分被包绕者14例.结论:MRI能清楚显示海绵窦区的病变,表现为海绵窦双侧不对称,病变侧海绵窦扩大,形态及信号异常;ICA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或完全被病变组织包绕.【总页数】4页(P153-156)【作者】郑贤应;李银官;倪希和;曹代荣;方哲明;林钊【作者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MR室,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MR室,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MR室,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MR室,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MR室,福建,福州,350005;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CT、MR室,福建,福州,350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1.1;R445.5【相关文献】1.MRI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J], 江林;张体江;李仕广;杨伟;刘衡;柏拉拉2.探讨CT与MRI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 宗吉龙;李曼3.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J], 杨纪周; 张斯佳; 陈勇4.MRI诊断海绵窦肿瘤性病变 [J], 闫峰山;徐俊玲;史大鹏5.海绵窦病变MRI诊断 [J], 徐俊玲;李永丽;李素英;史大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绵窦MRI解剖与三维重建研究

本 研 究 对 正 常 海 绵 窦 MRI 影 像 解 剖 进 行 系 统 观 察 , 了 解 海 绵 窦 MRI 影 像 特 点 , 以 指 导 海 绵 窦 MRI 影像诊断; 在此基础上, 采用三维重建软件对颈 内动脉和垂体、垂体腺瘤进行三维重建, 以指导临床 手术。
1 材料与方法
1.1 海 绵 窦 MR I 影 像 断 层 研 究 采 用 GE 公 司 Signa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和头颅线圈, 对 25 例海 绵窦无病变者进行扫描。常规行 SE 序列冠状位 T1、T2 加权成像, 及水平位和矢状位T1 加权成像。扫描条件:
描 中 期 对 海 绵 窦 的 结 构 显 示 最 佳 。②海 绵 窦 外 侧 壁 脑 神 经 在 冠 状 位 上 有 良 好 的 显 示 。③采 用 eFilm 软 件 的 测 量 结 果 : 海 绵 窦 段 颈
内 动 脉 间 距 离 为 ( 16.6 ±4.3) mm, 床 突 上 段 颈 内 动 脉 间 距 离 为 ( 13.8 ±3.3) mm, 颈 内 动 脉 与 垂 体 的 距 离 为 ( 2.9 ±0.9) mm, 垂 体
收稿日期: 2005- 12- 02; 修回日期: 2006- 02- 06 作者简介: 张庆荣( 1971- ) , 男 , 江 苏 兴 化 人 , 医 学 硕 士 , 中 国 人 民 解 放 军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主治医师。研间 ( TR/TE) 为 30 ms/ 13 ms, 层 厚 3 mm, 间 隔 0.8 mm; T2 加 权 成 像 时 , TR/TE 为 2 100 ms/90 ms, 层 厚 3 mm, 间 隔 0.8 mm, 成像矩阵 256 ×256。
者 , 分 别 进 行 平 扫 、常 规 增 强 扫 描 和 动 态 增 强 扫 描 , 采 用 eFilm 软 件 对 MRI 影 像 资 料 进 行 研 究 ; 在 海 绵 窦 MRI 解 剖 结 构 辨 别 的 基
MRI对海绵窦病变的诊断价值

理 证实的海绵窦病变患者 5 9例 ( 男3 0例 , 女2 9例 , 年龄范 围6~ 6 9岁 , 平均4 5 . 3岁 ) MR I 资料 。5 9例海绵窦病变患者均 行 MR I 平扫及增 强检查 , 分析病变形态 、 信号 及累及范围。结果 发性神经纤维瘤病 1 例, 胶 质瘤 1 例) ; 海绵窦继发肿瘤 ( 鼻 咽癌 1 8例 , 侵袭性 垂体瘤 8例 , 脊 索瘤 6例 ) ; 非肿瘤性 病变 ( 颈内动脉瘤 6例 , 颈 内动脉海绵窦瘘 3例 , 海绵状血管瘤 2例 , 鼻 咽部 动静 脉瘘 累及 海绵 窦 1 例) 。主要 MR I 征象 : 1 ) 4 7 例肿瘤性病变 , 一侧海绵窦受累 2 9例 , 双侧海绵窦受 累 1 8 例, 其中 1 3例包绕双侧颈 内动脉 , 2 2例包绕 一侧颈 内动脉 ; 2 ) 非肿瘤性疾病 1 2例 , 海绵窦 内见异常血管流空信号 , 其 中 3例 颈内动脉 海绵窦瘘 同侧 眼上静脉扩 张扭 曲 , 6例动 脉瘤表 现为颈 内动脉扩张呈类 圆形流空信号 , 2例海绵状血管瘤呈稍长 T 、 长. r , 信号 , 增强扫描 明显不均匀强化 , 延时扫描强化 范 围增大 。结论 MR I 能清楚显示海绵窦 区病变及其 累及范 围 , 了解颈 内动脉海 绵窦段是 否被包绕 , 对海绵窦 病变 的诊 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 意义 , 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
p r o v e d b y c l i n i c a l a n d h i s t o p a t h o l o g i c i f n d i n g s we r e a n a l y z e d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l l p a t i e n t s we r e p e r f o r me d wi t h MR I p l a i n s c a n a n d
医学影像学诊断 1

Vertebral art.
颈总动脉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
NECK ANGIO
BRAIN ANGIO
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 in red) The ACA supplies the medial part of the frontal and the parietal lobe and the anterior
脑脊液循环
侧脑室脉络丛产生
室间孔
第三脑室 脉络丛产生
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 脉络丛产生 正中孔、外侧孔 蛛网膜下隙 蛛网膜颗粒 上失状窦
Cerebral Features:
• Gyri – Elevated ridges “winding” around the brain. • Sulci – Small grooves dividing the gyri
Blood Supply
Cerebrovascular Accident Anatomy of Cerebral Circulation
Anterior: Carotid Arteries – middle & anterior
cerebral arteries
frontal, parietal, temporal lobes; basal ganglion; part of the diencephalon (thalamus & hypothalamus)
– Central Sulcus – Divides the Frontal Lobe from the Parietal Lobe
• Fissures – Deep grooves, generally dividing large regions/lobes of the brain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例2:右侧海绵窦(红箭)、右侧眶尖(黄箭)见明显强化信号,右颞极 局部脑膜增厚(蓝箭)。
感染性病变
多由海绵窦本身炎症或其它部分感 染性病变累及所致。
病例1,毛霉菌病:患者,女,47岁,恶心、呕吐半个月,MR提示鼻窦 炎,并向后累及两侧海绵窦(红箭),强化显示较清。
病例2:真菌性脑膜炎,右侧海绵窦增宽,明显强化(红箭),右侧眶尖脂肪 信号消失(黄箭)。
左鞍旁肿物,长T1长T2稍高FLAIR信号,累及左侧海绵窦(红箭)。
增强扫描早期肿瘤呈蜂窝状强化,后期强化进展,左侧海绵窦受侵(红箭)。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鞍旁表皮样囊肿多为先天性, 系神经管闭合时 外胚层上皮成分卷入颅内所致, 鞍旁发病率仅次于 桥小脑角区, 占第二位。
鞍旁皮样囊肿发病机理与表皮样囊肿相似 , 只 是还含有皮附器、毛发、皮脂腺、汗腺等成分。
④增强扫描时呈显著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三叉神经瘤:右侧桥小脑角区-鞍旁囊实性肿物,内见分隔, 累 及右侧海绵窦(红箭)。
增强扫描肿物不均匀强化,囊变区无强化, 累及右侧海绵窦(红箭)
硬膜海绵状血管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分为脑内型和脑外型,中年女 性发病率较高,其中鞍旁海绵状血管瘤,起自海 绵窦间隙血管,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0.4% ~ 2.0 %, 是脑外海绵状血管瘤最好发的部位。
脊索瘤的生长虽然缓慢,且很少发生远处转移(晚期可转 移),但其局部破坏性很强,因肿瘤继续生长而危害人体, 且手术后极易复发,故仍属于恶性肿瘤,且预后较差。
临床上可发生于任何年龄,40-60岁多见,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有关,其中鞍区者常导致视物 模糊,视力低下、复视、垂体功能低下,累及海绵 窦时,可出现动眼神经及三叉神经症状。
影像学表现:
①T1WI 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中高信号,广泛 浸润者因有出血、囊变、骨质破坏及钙化,表现为弥漫性混杂 信号;
②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常可呈蜂窝状强化; ③可累及颈内动脉及海绵窦,侵入蝶窦及鼻咽腔,致临近 骨质破坏;
斜坡上偏左肿物,MR呈长T1长T2信号,CT上见肿物左侧局部骨质破坏(红 箭)。
血管性病变
颈动脉海绵窦瘘
动脉瘤
颈动脉海绵窦瘘
颈动脉与海绵窦的直接交通即颈动脉海绵窦瘘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一种较为常 见的神经眼科综合征。由于特殊的解剖原因,海绵窦 区是全身发生动静脉瘘最多的部位。80%以上的患者 首先发生眼部症状和体征,如眼球突出、充血、眼球 运动障碍等而就诊于眼科医师。
病例1:CT示左侧桥小脑角区圆形等密度病变(黄箭),于MRI上呈 长T1长T2高FLAIR信号,与左侧海绵窦分界不清(红箭)。
病例1: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累及左侧海绵窦(红箭),并见脑 膜尾征(黄箭)。
病例2:右侧鞍上等密度肿物,边缘见钙化,MR呈长T1长T2高FLAIR信号。
病例2: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右侧海绵窦受侵。
在后床突之后,外侧壁内只有滑车神经(居上) 和 眼神经(居下)。
海绵间前窦 垂体
海绵间后窦
海绵窦内神经示意图
海绵窦(CS)常见疾病
肿瘤
原发肿瘤(19.61%) 继发肿瘤(75.49%)
感染及非感染性疾病 血管性病变
肿瘤 — 常见原发肿瘤/肿瘤样病变
脑膜瘤 神经源性肿瘤 硬膜海绵状血管瘤 表皮样囊肿/皮样囊肿
Tolosa-Hunt 综 合 征
THS 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更多倾向于与免疫 反应有关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表现为大量淋巴细 胞、浆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为主组成的肉芽肿样病变, 可引起某些颅神经受压及颈内动脉狭窄。
国际头痛协会于 2005 年提出的 THS 诊断标准:
①单次发作或多次发作的单侧眼眶疼痛,未经治疗平均持续数周; ②Ⅲ、Ⅳ和/或Ⅵ中单支或多支颅神经麻痹,和/或经 MRl 或活检 证实的肉芽肿; ③颅神经麻痹与疼痛同时或在疼痛发作 2 周内出现; ④足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 72h 内疼痛和脑神经麻痹缓解; ⑤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损害。
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左侧海绵窦受累,正常结构显示不清(红 箭)。
转移瘤
转移瘤多见于老年。 多有原发肿瘤病史和颅 内其他转移灶, 鼻咽癌直接侵犯者易于诊断。无原 发肿瘤病史和其他转移灶时诊断困难。
病例1:鼻咽癌直接侵犯海绵窦;患者,男,22岁,鼻塞及右侧面部麻木2个月, CT示鼻咽顶壁及后壁软组织明显增厚,周围发多骨质破坏,MR呈等T1等T2信 号。
影像学表现:
④不典型者起源于垂体一侧,广泛侵犯周围结构;
⑤侵袭性垂体瘤包绕颈内动脉,但不引起颈内动脉移位和 狭窄,此特征可与脑膜瘤鉴别。
病例1,垂体瘤:患者,女,47岁,双眼视物模糊3年,加重伴周身水肿、头痛 20天,CT示鞍区扩大,并可见葫芦状肿物,MR呈等T1等T2信号,并见囊变区, 左侧海绵窦受侵。
病变FLAIR上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囊壁强化,挤压右侧海绵窦(红箭)
肿瘤 — 常见继发肿瘤
垂体瘤 脊索瘤 其他类型肿瘤(如鼻咽癌、转移瘤、 蝶窦癌等)
垂体瘤
垂体瘤是最常见的鞍区肿瘤,最大径超过10mm 者称为垂体大腺瘤,好发于 20 ~ 40 岁。
临床表现主要是以内分泌功能障碍和颅内神经 系统碍为主。
病例1,痛性眼肌麻痹:患者,女,48岁,头痛待查,T1、T1轴位及压脂 T1冠状位显示,两侧海绵窦不对称,右侧海绵窦稍增宽(红箭)。
病例:1:增强扫描,右侧海绵窦增宽(红箭),明显强化,右颞极脑 膜局部增厚、强化(黄箭),右侧动眼神经周围可见环形强化(紫
箭)。
病例2:痛性眼肌麻痹,右侧眶尖脂肪信号消失,可见等T1等T2等 FLAIR信号(红箭),右侧海绵窦稍增宽(黄箭)。
病例1: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侵及左侧海绵窦(红箭) 及包绕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黄箭)。
病例2,垂体瘤:等T1等T2病变,增强扫描中度较均匀强化,侵及左侧海绵窦 (红箭)及包绕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黄箭)。
脊索瘤
脊索瘤是局部的侵袭性或恶性肿瘤,是累及斜坡与骶尾 部常见的硬膜外肿瘤,由胚胎残留或异位脊索形成。这些肿 瘤可以发生于沿脊柱中轴的任何部位,但以斜坡嘴侧和骶尾 部最常见。
两侧海绵窦在前床突的前方借海绵间前窦相通, 在后床突 之后借海绵间后窦相沟通。因而在蝶鞍周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环状静脉窦,称为环窦(circular sinus)。
在前床突和后床突之间的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中, 由上而下依次排列着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 上颌神经。
海绵窦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颈内动脉 在窦内上升并折转向前,展神经位于颈内动脉和眼神 经之间,或在窦的外侧壁内。
影像学表现:
①表现为患侧海绵窦不同程度增宽 、增大,以致两侧海绵窦 形状不对称 。MRI 平扫 T1、T2均呈中等信号软组织影 ;
② 脂肪抑制增强图像上双侧海绵窦影均明显强化 ,但患侧海 绵窦强化的软组织影明显增多,并向眶尖部及颅底延续,而健侧海 绵窦增强软组织影仅限于海绵窦区 ;
③部分病变可见患侧颞极部脑膜受累强化。
病例1:MR平扫显示双侧海绵窦增宽(红箭)。
病例1:增强扫描病变明显强化,并可见增宽的海绵窦明显强化(红箭),右 颞极脑膜明显增厚强化(黄箭)。
病例2,蝶窦癌累及海绵窦:CT示鞍区软组织病变伴周围骨质破 坏,MRI示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
病例2:同一患者,蝶窦癌术后,鼻咽右侧壁仍见软组织肿物(黄 箭),右侧海绵窦外侧壁增宽、明显强化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女 性,高峰年龄在 41~ 50 岁。 脑膜瘤大部分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或硬脑膜上皮细 胞群。 鞍旁脑膜瘤常沿脑膜向周围生长,前可达眶尖、后可 达斜坡,向外沿颅中窝底扩展,向内可累及鞍内。
虽然鞍旁脑膜瘤具有脑膜瘤的一般特点, 多 数易于诊断, 但该区为脑膜瘤误诊的好发部位, 而 且其他肿瘤也常有类似脑膜瘤的表现, 需引起注 意。 动态增强有助于显示脑膜瘤的早期强化特点, 并可提示其硬度, 有助于手术方案制订。
海绵窦解剖及常见疾 病影像诊断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耿左军
1
海绵窦解剖
海绵窦(cavernous sinus)为一对重要的硬脑膜窦, 位于蝶窦和垂体的两侧,前达眶上裂内侧部,后至颞骨 岩部的尖端。窦内有许多结缔组织小梁,将窦腔分隔成 为许多互相交通的小腔隙。窦中血流缓慢,感染时易形 成栓塞。
2
每侧海绵窦前起眶上裂的内侧端, 向后达颞骨岩部尖端, 长约2cm , 内外宽1cm 。在横切面上,海绵窦略呈尖端向下的 三角形。上壁向内与鞍膈相移行;内侧壁在上部与垂体囊相融合, 下部以薄骨板与蝶窦相隔; 外侧壁较厚, 又分为内外两层, 内 层疏松,外层厚韧。
影像学表现:
①M RI 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较少出现分叶, 呈等或稍 长 T1信号,等或稍长 T2信号;
②有时可见出血或囊变,邻近血管常被包绕变窄; ③钙化, 临近骨质破坏或增生较常见,此种骨质增生硬化极 少见于其他鞍旁肿瘤,因此是确定脑膜瘤诊断的重要征象; ④增强扫描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并常见脑膜尾征,此为脑 膜瘤典型表现。
病例1:表皮样囊肿,左侧鞍旁病变,长T1长T2混杂FLAIR信号,挤压左侧海绵窦(红 箭)。
病变为DWI高信号,ADC接近于脑实质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挤压左侧海绵 窦(红箭)。
病例2:皮样囊肿破裂内容物游离至蛛网膜下腔:右侧海绵窦区病变,长/短T1长T2信号,蛛 网膜下腔多发斑点状短T1信号,挤压右侧海绵窦(红箭)。
由于颅中窝血管、神经丰富,当鞍旁海绵状血 管瘤截面超过3cm时,会产生压迫症状,向海 绵窦生长可压迫Ⅳ、Ⅴ、Ⅵ对脑神经,前生长可 压迫视神经管,向鞍上池生长可压迫视交叉,其 临床症状有视物下降、复视、头痛、眼外肌运动 障碍等。
影像学表现:
①肿块常累及蝶鞍,鞍旁部分大,鞍内部分小,呈“横哑铃 状”改变;
影像学表现(表皮样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