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克的诊断和治疗

、休克的分型

1、低血容量休克,主要包括创伤、烧伤、出血、失液等原因引起的休克。

2、分布性休克,主要包括感染性、神经源性、过敏性休克。

3、心源性休克,主要病因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在前负荷正常状态下心脏泵功能减弱或衰竭引起的心排出量减少。

4、梗阻性休克,主要病因为腔静脉梗阻、心包填塞、张力性气胸引起心脏内外流出道的梗阻引起心排量减少。

二、临床表现(一)休克的诊断,常以低血压、微循环灌注不良、交感神经代偿性亢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诊断条件:①有发生休克的病因;②意识异常;③脉搏快,超过100次/分,细或不能触及;④四肢湿冷,胸骨部位皮肤指压阳性,粘膜苍白或发绀,尿量小于17ml/h 或无尿;⑤收缩压小于

80mmHg⑥脉压小于20mmHg⑦原有高血压者收缩压较原有水平下降30%以上。

凡符合①,以及②、③、④中的两项,和⑤、⑥、⑦中的一项者,即可成立诊断。

(二)治疗:对于休克这个由不同原因引起、但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综合征,应当针对引起休克的原因和休克不同发展阶段的重要生理紊乱采取相应的治疗。治疗休克重点是恢复灌注和对组织提供足够的氧。治疗包括:一般紧急治疗;补充血容量;积极处理

原发病;纠正酸碱平衡失调;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治疗DIC 改善微循环;皮质类固醇和其他药物的应用等。

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

一、病因:主要发生在创伤引起的大血管损伤和肝、脾破裂,股骨干、骨盆骨折,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宫外孕破裂等引起的大出血。通常在迅速失血超过全身总血量的20%时,即出现休克。

二、诊断:

1.病史:容量丢失病史。

2.症状与体征:精神状态改变,皮肤湿冷,尿量v 0.5ml/

(kg?h),心率〉100次/分,收缩压下降(V 90mmH或较基础血压下降大于40mmH)或脉压差减少(v 20mmH)。

3.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心静脉压(CVP v 5mmHg或肺动脉楔压(PAWP v 8mmH等指标。

鉴别诊断:需与分布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等鉴别。

三、治疗

1 .病因治疗:尽快纠正引起容量丢失的病因是治疗低血容量休克的基本措施。对于出血部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休克患者,应尽快进行手术或介入止血。应迅速利用包括超声和CT手段在内的各种必要方法,检查与评估出血部位不明确、存在活动性失血的患者。

2.液体复苏:液体复苏治疗时可以选择晶体溶液(如生理盐水和

等张平衡盐溶液)和胶体溶液(如白蛋白和人工胶体)。由于5%葡萄糖溶液很快分布到细胞内间隙,因此不推荐用于液体复苏治疗。

3.输血治疗:输血及输注血制品。

4.血管活性药与正性肌力药低血容量休克的患者一般不常规使用血管活性药。临床通常仅对于足够的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或者输液还未开始的严重低血压患者,才考虑应用血管活性药,首选多巴胺。

5.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肠粘膜屏障功能的保护包括循环稳定、尽早肠内营养、肠道特需营养支持如谷氨酰胺的使用、微生物内稳态调整等。

6.体温控制:严重失血性休克合并低体温是一种疾病严重的临床征象。但是,合并颅脑损伤的患者控制性降温有一定的积极效果。

7.复苏评估指标

7.1 氧输送与氧消耗:心脏指数> 4.5L/ ( min?m2)、

氧输送>600 ml/ (min?m2)及氧消耗>170 ml/ (min?m2) 可作为包括低血容量休克在内的创伤高危患者预测预后的指标。

7.2 混合静脉氧饱和度(SvO2): SvO2> 65%的变化可

反映全身氧摄取,在理论上能表达氧供和氧摄取的平衡状态。

7.3 血乳酸:持续48小时以上的高水平血乳酸(> 4mmol/L )预示患者的预后不佳。血乳酸清除率比单纯的血乳酸值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的预后。以达到血乳酸浓度正常

(< 2mmol/L)为标准,复苏的第一个24h血乳酸浓度恢复正常(w 2mmol/L)极为关键。

7.4 碱缺失:碱缺失可反映全身组织酸中毒的程度。碱缺失加重与进行性出血大多有关。对于碱缺失增加而似乎病情平稳的患者须细心检查有否进行性出血。

7.5 胃黏膜内pH(pHi)和胃黏膜内C02分压(PgC02:PgC02正常值v 6.5kPa , P(g 〜a) CO2正常值v 1.5kPa , PgCO2 或P (g 〜a) C02值越大,表示组织缺血越严重。

8.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复苏:未控制出血的失血性休克是低血容量休克的一种特殊类型,对此类患者早期采用控制性复苏,收缩压维持在80〜90mmH,g 以保证重要脏器的基本灌注,并尽快止血;出血控制后再进行积极容量复苏。对合并颅脑损伤的多发伤患者、老年患者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控制性复苏。

感染性休克

一、病因:由致病微生物所引起,可继发于释放内毒素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的感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感染、急性肠梗阻及呼吸道或泌尿系感染等。

二、诊断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如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下列表现,可以认为有这种反应的存在:①体温〉38 C或v 36 C;②心率>90次/分;③呼吸频率〉20次/分,或PaC02 v 32mmHg4.3kPa );④血白细胞〉12000/mm3, v 4000/mm3, 或幼稚

型细胞>10%。

感染性休克的标准: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②有SIRS 的存在;③收缩压低于90mmH戒较原基础值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 至少一小时,或血压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④有组织灌注不良的表现,如少尿(V 30ml/h )超过一小时,或

有急性神志障碍。

三、鉴别诊断:与其他原因导致的休克鉴别。

四、治疗

1 .早期液体复苏

一旦临床诊断严重感染或感染性休克,应尽快积极液体

复苏,6h内达到复苏目标:①中心静脉压(CVP 8〜12mmHg ②平均动脉压>65mmHg③尿量>0.5ml/kg/h :④ScvO2或SvO2> 70% 若液体复苏后CVP达8〜12mmHg而ScvO2或

SvO2仍未达到70%需输注浓缩红细胞使血细胞比容达到30%以上,或输注多巴酚丁胺以争取达到复苏目标。

2.应对所有严重脓毒症患者进行评估,确定是否有可控制的感染源存在。

控制手段包括引流脓肿或局部感染灶、感染后坏死组织清创、摘除可引起感染的医疗器具、或对仍存在微生物感染的源头控制。在确认脓毒性休克、或严重脓毒症尚未出现脓毒性休克时,在1 小时内尽早静脉使用抗生素治疗。在应用抗生素之前留取合适的标本,但不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