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博物馆建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馆主入口前为一旱桥跨越下沉 广场与南端上部广场相连, 上下两个 广场间有宽大台阶相连, 形成立体的 室外空间。 上部广场主要为参观人流 聚散之用, 以青石铺地为主; 下沉广场 则为游憩休闲之用, 主要以树木植被 为主。
在建筑细节上, 我们采用简化的 古典细部来丰富建筑的内涵, 如上部 广场与主入口之间旱桥石灯柱的造型 取意于古代石灯笼的形象, 灯柱间以 实心栏板镶嵌, 栏板灯柱与建筑底层 厚重的蘑菇石墙面形成古朴拙重的基 座, 与建筑整体风格取得神韵上的一 致。
31 用地环境由旧馆之清代乾隆行 宫大殿、 南侧道路对面之云龙山风景 区、北部之土山汉墓等构成, 对这些环 境制约因素在博物馆新馆中如何加以 协调和表现。
从上述问题出发, 我们确定徐州 博物馆设计构思的基本理念在于 “兼 容”和 “含蓄”两个方面:
首先是兼容的理念。 即不拘泥于 风格流派的限制, 根据需要运用多种 手法进行创作。 对于上述的各种问题, 运用不同的方式在新建筑中加以表现。 从而达到与环境和谐、 与城市和谐的 目的。
庭院空间由其南侧、 西侧展厅与 东侧附建之功能相对独立的报告厅及 内 部 办 公 用 房 围 合 成 三 合 院, 宽 24160m , 长 31180m , 两 侧 建 筑 高 11140m , 形成比例良好的空间。庭院北 向开敞面对土山汉墓, 以简化了的双 阙对峙两端, 形成建筑的次轴线, 土山 汉墓前预留地宫开挖出入口, 待条件 具备进行文物发掘工作, 汉墓及地宫 成为博物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庭 院 南 部 尽 端 以 厚 重 的 石 亭 作 为 对 景, 庭院正中铺卵石小径, 两侧是大片草 坪, 便于布置室外雕塑展览。
我们的方案采用了两个中心的做 法: 即在建筑物南部通过一个中央大
建筑学报 2000—3
20
21
建筑学报 2000—3
建筑学报 2000—3
22
南侧外观
厅形成一个主中心, 这一中心对南广 场形成一个对称居中的形式, 这一形 式在施工中又通过道路南侧所发掘出 的一座正对中央的牌楼而更为加强了。 同时, 在建筑北部设计了一个庭院形 成副中心, 这一中心与土山汉墓形成 对景关系。
徐州博物馆建筑创作
刘玉龙
〔提要〕江苏省徐州博物馆建筑创作构思以把握和总结地域历史文化背景和当代城市环境特征为基础, 从历史、 现状、 环境出发确定立意, 并注重对环境的尊重协调。 运用兼容含蓄的思想和手法表达历史文化信息。
关键词: 兼容 含蓄 徐州博物馆
背 景
1997 年 2 月, 江苏省徐州市为筹 建 徐 州 博 物 馆 组 织 了 设 计 方 案 招 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设 计研究院的规划设计方案中标并实施。 该建筑于 1999 年 5 月落成启用, 受到 徐州市政府主管部门、 业主以及当地 群众的好评。
设计理念
通过对徐州城市历史文化背景的
研究及其当今城市特征的分析, 我们 发现, 徐州博物馆设计首先需要面对 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徐州地区具有丰富的汉代文物 遗存的历史内涵, 这种内涵如何在以 保存文物为目的之博物馆建筑中加以 体现。
21 徐州地区历史上地处兵家必争 之地, 战争的迭起及木构建筑的不耐 久性等原因使大多数地面文物几无留 存。 当今的徐州与全国大部分中等城 市类似, 存在着城市风貌无特色的危 机。如何使新建筑适应城市的现状, 同 时又能够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具有一定 的关联度。 而这种关联又要通过一座 规模不大, 对城市整体特征不可能有 巨大影响的建筑来实现。
〔3〕曾坚、曹磊。当代博物馆建筑的创 作观念与设计手法。《建筑师》, 第 80 期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收稿时间: 1999 年 11 月〕
23
建筑学报 2000—3
徐州作为具有 2500 年建城史的历 史文化名城, 存有大量古代文物珍品。 两汉时期徐州地区曾先后分封了 13 位 楚王和 5 位彭城王, 拥有大量的两汉遗 址遗物。犹以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 石为著名〔1〕。以汉画像石为代表的徐州 汉代文物与南京六朝石刻、 苏州明清 园林被合称为“江苏三宝”〔2〕。因而建立 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能够与徐州地区 所藏文物珍品相称的市级博物馆是非 常必要的。
总之, 整个建筑在空间布局上满 足了当代博物馆的功能要求, 同时空 间 构 成 上 具 有 较 为 严 整 的 古 典 意 味。 在建筑形式上, 我们觉得合理地运用 有限的资金, 同时考虑人们审美心理
的积淀作用, 通过一种适宜的技术来 追求得体的形式, 这种做法远较追求 所谓的新奇时尚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具体做法上我们以具有传统博物馆特 征的厚重拙实的形象, 加上具有反映 徐 州 汉 代 历 史 文 化 特 征 的 建 筑 雕 饰, 形成了一个适应徐州城市地理历史环 境的、语意丰富的、有特色的博物馆建 筑。
由此布局自然形成南北两条平行 Biblioteka Baidu线, 使建筑与广场、土山汉墓都发生 了巧妙的关联, 同时也与东南侧的清 代大殿尽可能地拉开了距离。 为了进 一 步 强 调 新 建 筑 与 大 殿 的 空 间 距 离, 紧邻建筑物南侧广场部分设计成下沉 式, 建筑物在下沉广场层设计了库房 和办公用房, 使建筑高度体量上都有 所减小。
从这次竞赛的方案来看, 大多数 采用集中式的布局, 即通过一个中央 大厅将展厅组织在周边, 形成正方形 的集中的体量, 产生一定的纪念性。这 种布局的好处在于减少交通空间, 参 观流线紧凑。 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 足。 如集中的体量对周边环境中的建 筑 (清式行宫大殿、 云龙山仿古石牌 楼、土山等各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不具 备整合的能力, 因而总体环境上便显 得有些散乱。
其次是含蓄的理念。 即在设计手 法上不拘于各种风格之规, 在表述上 采用含蓄得体的态度, 而不是采用夸 张直白的态度。 在社会以快节奏发展 变化的今天, 有人认为唯有直白夸张 才能对受众产生鲜明强烈的刺激, 从
而使人接受表述的内容。 我们看来恰 恰相反: 强烈的不间断的刺激在受众 的记忆中往往更容易湮没, 作为具有 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建筑所需要的是 一种平和绵长的意味来感动观众。 该 博物馆在形式上既不是简单纯正的技 术表现, 也不是用雕梁画栋来迎合相 邻的环境, 而是采用片段、简化、拼贴 等方法含蓄地表现徐州地区文化特征 的意味。
在主入口处, 运用复制的徐州铜 山县出土的梯形梁刻石, 于玻璃幕墙 之前方形成门的意象, 梯形梁前后两 面分别复制汉代“力士图”及“神仙出 游图”雕饰, 形成视觉中心。在主入口
两侧大面积实墙下端由雕刻家合作 14 块反映徐州两汉文化的浮雕, 形成有 间歇的带形装饰。 这些雕饰丰富了面 向广场的建筑形象。
基本经济技术指标 用地面积: 230000m 2 建筑规模: 90700m 2 工程总投资: 30500 万元 建筑: 关肇邺, 季元振, 刘玉龙, 王鹏 结构: 王增印 给排水: 冬宇辉 空调: 章崇清 电气: 钱根南
参考文献
〔1〕王中文, 两汉文化研究。北京: 文 化艺术出版社, 1996
〔2〕余徐智, 发掘名城优势, 创建园林 城市。《中国建设报》, 1998110123
徐 州 博 物 馆 旧 馆 位 于 市 区 中 心, 由“乾隆花园”扩建而成, 所谓“乾隆 花园”者, 大殿为清代遗构, 传为乾隆 下江南而建; 东西厢房皆后建, 灰瓦黄 墙, 形制与大殿极不相称。大殿东侧有 70 年代所加建之庭院式建筑一组, 碑 廊迂回、曲桥流水、池莲幽幽, 自成一 趣。 旧馆北侧不远, 即有一处汉墓遗 址, 为堆土成山, 高约十几米, 据考证 是汉代某彭城王夫妇合葬墓, 尚未发 掘。这次选址就围绕这座汉墓, 拆迁破 旧民居, 形成三面环路的约 213 万 m 2 的建设用地, 为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条 件。
设计构思和效果评价
从博物馆的发展来看, 传统的博 物馆主要以珍稀艺术品和历史见证物 作 为 主 要 的 收 藏 目 标 和 展 示 内 容〔3〕, 展、藏和观赏之间的互动较少, 多表现 为静态的欣赏; 而当代西方博物馆更 注重的是观众与展品的互动, 博物馆 建筑也表现得更加开放通透, 观众常 常处于动态的欣赏过程中。 我国的博 物馆目前基本上以传统的文物收藏形 式为主, 这对建筑物的空间组织、参观 流向、 建筑形式等等方面提出了明确 的要求。
由于建筑造价的限制, 有些设想 难以实现, 至使建筑中也存在不少缺 憾。 如室内大厅地面石材选料及铺砌 分格, 外墙部分饰面材料等都不够理 想。但总的来说, 在相对拮据的资金条 件下, 由于业主方及徐州市政府的支 持与信任, 我们能够做到从室外环境 到室内空间的全面设计, 保证了设计 思想的一贯性, 最终获得了较好的综 合收益, 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同和好评。
新馆中央大厅宽 18m , 长 21190m , 高 18m , 贯穿三层空间, 构成展览空间 的核心, 大厅上面覆以覆斗形屋顶, 四 周环以回廊, 两侧有直跑楼梯直至各 层, 形成宏伟的室内氛围。展厅绕大厅 东、西、北三面成“品”字形分布, 每 个展厅为袋形空间, 有利于展厅的布 展和单独开放。
覆斗形顶在反映室内大厅空间的 功能形象的同时, 亦表达了汉代之屋 顶的抽象意象。 其外表饰以青铜筒瓦 形板, 形成富有韵律的装饰, 并减轻了 视觉的厚重感。 覆斗之下主入口通高 玻璃之上方有郭沫若题写的馆名 “徐 州博物馆”, 以石刻嵌金字, 其上之水 平檐口以石刻筒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