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我心中,曾经有一个梦
作者:丁卫军
来源:《师道》2008年第12期
1992年,我走上三尺讲台,我没有大的奢望,只盼着自己能做一个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语文教师。

对那些像我一样的农村学生,能够用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1994年,我随恩师第一次走出学校参加全国性语文教学研讨会,第一篇论文获奖;同年送走第一届毕业生……
1998年,我的论文第一次获全国性论文评比一等奖,第一次参与国家级课题研究,第一次有幸结识到全国中语会专家……
2001年,我第一次被评为市中青年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成为江苏省唯一入选首届“语通杯”全国中语“教改新星”之列的青年教师……
2005年,我被破格晋升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我的第一本专著《小丁教语文》出版……
2006年,我被评为通州市学科带头人,南通市骨干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南通市名师培养对象,入选《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青年名师这样教语文”专辑名录……
2007年,我在语文的天地里继续地追寻着自己的梦想,要求自己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如今,2008年转瞬即逝,回眸人生,感慨良多。

只是,在我心中,曾经的那个梦,一路伴我同行。

一颗感恩的心
我出生在苏中农村。

20世纪70年代农村孩子的童年是自由而快乐的,也是辛酸与苦涩的。

童年的记忆如一杯陈年老酿,时时沁香着我的心灵,使我以后的为人做事处处闪动着泥土般朴素的色彩。

我的家境并不富裕,但母亲固执地坚持要我和哥哥读书。

母亲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有梦就会有成功。

1989年高考,我以3分之差名落孙山,进入县城的电大读汉语言文学专业。

我的语文教学生活从乡里的中心初中——通州市五总初中开始。

2002年我来到读高中时的母校——通州
市石港中学,母校以50年成就的博大胸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接纳我,给我温暖与关爱。

我快乐地忙碌着……
行走在追梦的路上,回首之间,我总会看到一个个让我感动的笑脸。

是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让我走得更快更远,领略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我们通州有一批像郭志明、陈明华、秦德林这样的知名特级教师和科研专家,有像“通州市‘名师之路’教科研沙龙”这样打造通州名师的平台。

我在“沙龙”里“滚打”了四年,那种真诚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研讨气氛、严谨的治学态度时时熏染着我,鼓舞着我,“打磨”着我。

1994年,我有幸被时任通州市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员的陈有明先生收为徒弟。

陈先生是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他德艺双馨,在省内外赢得诸多赞誉。

他一生著述丰厚,建树良多,更以奖掖后学为人称道。

先生寄予我的是不倦的教诲和父亲般的关爱。

他用他的人格魅力教会我如何去做人——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用他丰厚的学识教会我如何做学问——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五总初中的徐大健、王连军两位校长,他们在学校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坚持让我走出去。

到石港中学后,朱建华校长为我营造了更为宽松的科研氛围,创造了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鼓励我在教学与教研上取得新的突破,为我的专著顺利出版出谋划策,倾情相助。

1994年起,我先后到北京、浙江、四川、安徽等地参加全国性教学研讨,接受名家大师的教诲。

桑建中先生、韩军先生、王世发先生等诸多国内知名专家、特级教师都曾给我以热忱的指点与真诚的鼓励。

同龄人重庆的王君老师、济宁的朱则光老师等,他们成功的经历同样给了我专业的引领和启迪。

我时时怀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满腔的热情面对我所从事的语文教育,不张扬浮夸,不好高骛远,用勤勉与执著来回报寄予我无限希望的师长和朋友。

我也深深地感到,一个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需要一些智者的宽容、理解与扶持的。

潜心研读,执著反思
我十分清楚:中国农村的大多数孩子是无法选择教师的,语文教师对一个农村孩子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我开始提醒自己,学生考得好并不是教师成就的全部,我必须努力做得更好。

“做一个对学生一生负责的语文教师”是我的梦想。

我要让我的学生爱自己的母语,爱读书,能写作,能说会道。

陈有明先生常常告诫我,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动笔。

他说只有积淀深厚了,思考深刻了,才会融会贯通,游刃有余。

我因此养成了读书和反思的习惯。

我还体会到,一个青年教师要有甘坐冷板凳、耐得住寂寞的精神。

要自觉地静心阅读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著作,让亲近大师,与名家对话成为一种精神享受。

我坚持订阅几乎所有的语文专业期刊,这些期刊成为我手头的常备书籍,它们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着语文教育教学的最新动态、最新研究成果和最鲜活的教学案例;我读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从“三老”的语文教育理论中汲取汉语言教学传统经验的精华,一本《“三老”语文论集》我反复阅读,有的章节几乎能诵;我读杜威、巴班斯基、苏霍姆林斯基;我也读朱永新的《我的教育理想》、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肖川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李吉林的情境教育、韩军的新语文教育、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他们的求索历程,他们的教育理念让我的心淡定,让我的情为语文所系。

要读的不仅仅在基于教育的、基于语文的书,更在基于文化的书。

记得在一次全国优质课展示活动中,我斗胆直言,我们这一代的青年教师,要“恶补”中国传统文化,要静下心来读孔孟读老庄,读《史记》……文化知识的浅薄是我们新一代语文教师的“软肋”,是任何引入课堂的高科技所无法弥补的。

语文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新课改背景下越发显得紧迫。

教师读书,首先对学生是一种引领,是一种示范。

书读多了,积淀自然丰厚起来,自然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开启新思维,实验新方法,提升新认识。

反思,是一个青年教师提高自己的应然选择。

教学活动永远是一种缺憾的活动,反思让教学走近完美,走向“自由”。

在我看来,把自己的反思加以凝练与提升,形成文字就是一种研究。

反思性研究能让我们更关注教育的现实与现实的教育,关注语文教学改革的难点与热点,作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问题一直是语文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根据实践体会,我先后撰文从激发学习诱因、优化教学过程、精练巧练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对克服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等弊病,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这一组论文分别被全国青语会、全国中语会教改研究中心评为优秀论文一等奖,受到了广泛关注。

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但是也出现了一系列与汉语言教学规律相悖的现象,我开始反思,先后有《警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过度“行为》(《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2)、《新课标下关于“讲”的再认识》(《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6)、《语文教学不能忘却的》(《语文教学之友》2006.10)、《文体教学:必须坚持建设好的基础工程》(《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3)、《简单:当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境界》(江苏省教育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新课改离我们有多远》(全国中语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文章发表或获奖,其中的一些主要观点被有关学术机构、网站引用或转载。

针对学生作文中刮起的浮华之风,我结合自己对作文教学的理解,撰写了《警惕:作文教学正走向浮华》,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

面对初中作文一直无合理序列、无有效指导体系的现状,我在反思中探索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直面心灵,走进生活,关注细节,力求文中有“真我”,“我”心有“真”情;反对所谓“无限制”作文,强化作文
“入格”训练,最终实现“出格”的目标。

(《生活的细节里蕴藏着教育的精彩》,《新作文》2003.4)
我的专著《小丁教语文》出版后,朋友童歌撰文作了这样的评论:
这本书中收的文章确实篇幅都不长,没有“一二三四”、“甲乙丙丁”的罗列,也没有“主义、模式、原则”的大旗,更没有时下最时髦的夹杂一长串外文单词的句子。

这本书有的只是对语文教学现状的担忧、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具体教学行为的反思。

小中见大,小中存真。

我的教学追求
“实而不死,活而不乱;动静相生,张弛有度。

”这是我所追求的课堂教学“心律”。

“实”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夯实,追求方法的多样性、活动的丰富性,不使学生的思维僵化,不使课堂一潭死水;“活”在思维的活跃,有对话,有争辩。

有思想的交流,有智慧的碰撞,不追求表面的热闹与繁荣,不满足思想碎片的飘洒,摒弃浮躁与肤浅。

课堂的动,是一种灵动与激活,静是一种静思、静悟,静静地放飞想象,享受那份宁静中的厚重。

课堂里应该有思考的紧张,还应有交流的宽松;应该有会心的微笑,也应有幽默的开怀。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我努力“让课堂阅读教学成为课外有效阅读的钥匙”、“让品悟语言成为课堂阅读教学的中心”、“让智慧的对话、生成成为课堂最美的风景”(《行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里》,《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6.7—8)。

“活动型”阅读教学、“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尝试,让我的课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鹤群翔空》、《那树》之类的公开课,《皇帝的新装》、《让母爱的潮水凝练成诗》之类的“家常课”等,都成功地传达了我的教育理念,也闪现着我的个性之光。

在教学中,我固执地坚持让学生“吃好第四顿饭”。

第四顿饭,虽是一个看似并不丰盛的“拼盘”,但却是一席精神大餐。

烹制的主要材料并不复杂:一是每天阅读一篇短文;一是每天写一篇日记。

短文是要经过精心选择的,不是应景式的学生习作,也不是随手拈来的寓言故事。

短文主要来自我的推介,抑或是学生的发现,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也不是走马观花,“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圈画生字新词,要品悟精彩语段,要动笔抒写心得感悟。

日记,不在长短,须有真情实感。

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记录成长的真实历程,整理人生的点滴思考。

同时,我会定时给学生们“加餐”——开设文学讲座、古典诗词鉴赏,让学生在“十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温婉阴柔与“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的粗犷豪放中融化;“百年巴金”,让学生在《家》、《春》、《秋》的悲喜人生与《随想录》的真诚坦白中感悟,走进现代文学的神圣殿堂。

阅读交流会,日记展示会,让学生把所读所记和同学交流,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

灿烂的笑脸,会心的颔首,感动的泪水……一次次定格成我心中永恒的风景。

梦想还在远方,追梦的足音依旧铿锵……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市石港中学)责任编辑萧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