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对气候变化: 基础知识和宣教工作
内容
全球变暖的科学认知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 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重点领域 低碳宣教和公众参与
2
全球变暖的科学认知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温度
4
CO2在增加
美国科学家Keeling1957年在夏威夷Mauna Loa建立了 大气CO2浓度观测。这是地球上最早的监测大气温室 气体的观测站,至今提供了唯一最长、最完整的CO2 观测资料。这份观测资料证实,大气中CO2在不断增 加,成为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的最有力证据。同时, 南极的温室气体观测站也证实了这一点。
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逐步明
确: 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11年:《“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工作方案》 2012-201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3-202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 化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的决定》 应对气候变化法和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
29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逐步建
立: 2007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2008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应对气候变 化司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应对气候 变化职能机构 新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30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18
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议定书规定公约附件一国家所列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 应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将6种温室气体 的排放总量在其1990年排放水平上平均减少5%。议定书 在其附件B中为发达国家分别规定了有差别的减限排指标, 即:欧盟原十五国及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瑞士、保加利 亚、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 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十一国减排8%;美国减排7%;日 本、加拿大、匈牙利、波兰等四国减排6%;克罗地亚减 排5%;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等三国可维持1990年排 放水平;挪威可增长1%;澳大利亚可增长8%;冰岛可增长 10%。 发达国家应主要通过采取国内行动完成减排,但也可辅助 利用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三种灵活机制。 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 的机制,发达国家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减排项目并购 买项目产生的减排额抵消国内排放。
9
第2次IPCC评估报告(SAR)
这次报告确认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进一步增加,为 了要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需要大力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观测表明温度已上升到1860年以来的最 高水平。用于进行预估的气候模式能力有所提高,特 别是考虑了硫化物气溶胶和平流层。一个重要的结论 就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可以识别的”,虽然 信号尚隐没在大量自然变率的噪声之中。气候模式有 较大改进,并提出了瞬时气候响应(TCR)的概念。
25
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低碳试点示范扎实推进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27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32
低碳省市试点
2010年7月:《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首批试点包括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 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 按照通知要求,试点省份和试点城市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 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管理体系以及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 式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 试点工作的通知》 确定北京、上海、海南、石家庄、秦皇岛、晋城、呼伦贝尔、吉林市、 大兴安岭地区、苏州、淮安、镇江、宁波、温州、池州、南平、景德 镇、赣州、青岛、济源、武汉、广州、桂林、广元、遵义、昆明、延 安、金昌、乌鲁木齐29个省市为第二批低碳试点。 明确试点目标。申报省市要明确本地区“十二五”降低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汇等目标 申报省市要围绕落实“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以先行先试为契机 体现试点示范的先进性,在探索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 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11
第4次IPCC评估报告(AR4)
提高了对最近50年变暖是人类活动影响可能性的评价。 缩小了对ECS的估计,确定为2.0 - 4.5℃。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增如所导致的辐射强迫比气 溶胶及太阳活动等因素要大一个数量级。
12
第5次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AR5)
FAR:“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显著增强,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这个增加增强了温室效应, 使平均温度上升”。 SAR:“平衡各方面的证据,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 影响是可以识别的”。 TAR:“近50年观测到的变暖可能(>66%)是温室气 体浓度增加的结果”。 AR4:“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增加很可 能(>90%)是由观测到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造成的”。 AR5:“非常可能(> 95%)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可以 解释一半以上1951 - 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
7
第1次世界气候大会(FWCC)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科学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 会的普遍关注。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次世界气 候大会。共4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大会,揭开了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的序幕。会议对人类活动可能造成 气候变暖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从科学上讲,FWCC 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首次正式指出当大气中CO2浓 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 - 4.5℃。 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 IPCC。并在1990年、1996年、2001年及2007年发表了 4份评估报告,1992年发表了补充报告。
24
展望利马
呼吁发达国家切实承担起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 的领导力,进一步兑现承诺,采取行动,尤其要在明 年提出更有力度的2020年前减排目标,拿出具体的资 金承诺数额,以此维护各方互信,提振国际社会对联 合国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信心。公约是2020年后应对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政治、法律和道义基础,我们希 望明年各方继续遵循公约确立的公平原则、“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抓紧围绕减缓、 适应、资金、技术等公约支柱要素,推动德班平台谈 判展开正式、平衡、务实的谈判,不断扩大共识,缩 小分歧,确保谈判于2015年取得成功,以不断加强公 约在2020年后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10
第3次IPCC评估报告(TAR)
20世纪的变暖可能是近千年最强的,1990年代可能是 千年来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1年。 提出6种新的排放方案:AIB,AIT,AIF1,A2,B1, B2。A的4个情景属于高排放,B的2个情景为低排放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增如所导致的辐射强迫比气 溶胶及太阳活动等因素要大一个数量级。
17
京都议定书(KP)
在发达国家推动下,1995年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做 出“柏林授权”,启动了在公约框架下制定新的法律 文件的谈判进程,设立特设工作组,并要求于1997年 完成谈判。柏林授权明确规定,新的法律文件将主要 加强发达国家在2000年后所应采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 政策和目标,不得向发展中国家引入任何新的义务, 但将促进各缔约方根据公约规定所承担的一般性义务。 经两年的艰苦谈判,1997年12月11日公约第三次缔约 方会议在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于 2005年2月16日生效,目前共有192个缔约方。
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 文件,对今后我国要采取的减缓适应行动 和达到的目标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28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大政策导 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中央政治局先后于2008年6月和2010年2月两次组织以 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集体学习。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比 2005年分别增加4000万公顷、13亿立方米。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 二五”规划《纲要》,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作为重要内容,单独成章,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碳 强度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 到11.4%、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等约束性指标。
5
大气CO2浓度变化
6
CO2浓度增加的原因
来自化石燃料使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植物和土壤碳 影响所产生的CO2排放是大气CO2增加的主要来源。 自1750年以来,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约有三分之二 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三分之一来自土地利用变化。这 些CO2大约有45%留存在大气中,30%被海洋吸收,其 余的被陆地生物圈吸收。排放到大气中的CO2 ,大约 一半在30年里被清除,30%在几百年里被清除,其余 的20%通常将在大气中留存数千年。
16
公约的主要内容
公约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避免气 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争取到 200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回归到1990年水平。考虑到 发展中国家的优先和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是实现经济 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公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约 束性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只是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 采取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公约还规定, 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 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公约义务取决于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程度。
31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对各部门和行业相关工作的
Baidu Nhomakorabea
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围绕实现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 动目标,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优化产业结 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提高能效、发展 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工作力度, 在出台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中,将积极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政策依据,提出了 相应目标任务。
8
第1次IPCC评估报告(FAR)和补充报告
由于这是第1次发布评估报告,所以对温室气体及温 室效应的原理论述较多,指出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 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气体继续增加必然进一步导致 气候变暖,变暖的幅度有可能超过过去几百万年的自 然变化,而将来的回落则是缓慢的。过去百年来全球 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5℃,这与大部分模式的预估结 果一致。补充报告对此有专门的阐述,提出了第一个 排放情景。
19
CDM项目
20
CDM项目
21
CDM项目
22
气候谈判
《巴厘路线图》 《哥本哈根协议》 德班平台
23
华沙会议
会议在“德班平台”、资金、损失和损害三个核心议 题上都做出决定,取得了“大家都不满意,但都能接 受的结果”。会议为明年的利马会议、后年的巴黎会 议制定一个新的全球协议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13
不确定和几个重大问题的认知
全球和中国气候是否显著变暖了,如果明显变暖其原 因什么? 全球和中国的降水量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变化 明显其原因什么? 全球和中国的极端气候事件是否增多了? 大气中温室体浓度是否显著增加了?如果是原因是什 么?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全球温度 上升? 太阳和火山活动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地球气候?
14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1989年联大通过第44/207号决议,要求UNEP和WMO共同 进行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准备工作。1990年8月IPCC撰写 了第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并完成了对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要素的拟订。随后,UNEP和WMO举行政府法律专家组 会议,着手公约谈判的实质性筹备工作。1990年12月,联 大通过第45/212号决议,决定在联大的主持下成立政府间 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在UNEP和WMO支持下谈判制定一 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会议前完成谈判。公约的谈判是里约环发大会筹备过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5次会议,历时17个月, 1992年5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 谈判委员会在纽约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 约于里约环发大会期间开放供出席会议的各国签署,并于 1992年6月20日至1993年6月1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供各国 签署。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目前共有194个缔约方。
内容
全球变暖的科学认知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 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 低碳发展重点领域 低碳宣教和公众参与
2
全球变暖的科学认知
近百年来全球平均温度
4
CO2在增加
美国科学家Keeling1957年在夏威夷Mauna Loa建立了 大气CO2浓度观测。这是地球上最早的监测大气温室 气体的观测站,至今提供了唯一最长、最完整的CO2 观测资料。这份观测资料证实,大气中CO2在不断增 加,成为温室效应造成全球变暖的最有力证据。同时, 南极的温室气体观测站也证实了这一点。
应对气候变化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逐步明
确: 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2011年:《“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工作方案》 2012-2013:《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2013-2020年)》、《国家适应气候变 化战略》、《国务院关于加强应对气候变 化工作的决定》 应对气候变化法和低碳发展宏观战略研究
29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逐步建
立: 2007年成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 2008年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设立应对气候变 化司 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相继成立了应对气候 变化职能机构 新组建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30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18
议定书的主要内容
议定书规定公约附件一国家所列发达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 应在2008年至2012年的“第一承诺期”内将6种温室气体 的排放总量在其1990年排放水平上平均减少5%。议定书 在其附件B中为发达国家分别规定了有差别的减限排指标, 即:欧盟原十五国及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瑞士、保加利 亚、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 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等十一国减排8%;美国减排7%;日 本、加拿大、匈牙利、波兰等四国减排6%;克罗地亚减 排5%;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等三国可维持1990年排 放水平;挪威可增长1%;澳大利亚可增长8%;冰岛可增长 10%。 发达国家应主要通过采取国内行动完成减排,但也可辅助 利用排放贸易、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三种灵活机制。 其中,清洁发展机制是发展中国家帮助发达国家实现减排 的机制,发达国家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减排项目并购 买项目产生的减排额抵消国内排放。
9
第2次IPCC评估报告(SAR)
这次报告确认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进一步增加,为 了要稳定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需要大力减少温室 气体的排放。观测表明温度已上升到1860年以来的最 高水平。用于进行预估的气候模式能力有所提高,特 别是考虑了硫化物气溶胶和平流层。一个重要的结论 就是“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可以识别的”,虽然 信号尚隐没在大量自然变率的噪声之中。气候模式有 较大改进,并提出了瞬时气候响应(TCR)的概念。
25
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低碳试点示范扎实推进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效显著 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不断加强
27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32
低碳省市试点
2010年7月:《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首批试点包括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 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 按照通知要求,试点省份和试点城市在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 低碳绿色发展的配套政策、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 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管理体系以及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模 式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 2012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开展第二批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 试点工作的通知》 确定北京、上海、海南、石家庄、秦皇岛、晋城、呼伦贝尔、吉林市、 大兴安岭地区、苏州、淮安、镇江、宁波、温州、池州、南平、景德 镇、赣州、青岛、济源、武汉、广州、桂林、广元、遵义、昆明、延 安、金昌、乌鲁木齐29个省市为第二批低碳试点。 明确试点目标。申报省市要明确本地区“十二五”降低单位国内生产 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和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以及森林碳汇等目标 申报省市要围绕落实“十二五”碳强度下降目标,以先行先试为契机 体现试点示范的先进性,在探索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生活 方式方面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11
第4次IPCC评估报告(AR4)
提高了对最近50年变暖是人类活动影响可能性的评价。 缩小了对ECS的估计,确定为2.0 - 4.5℃。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增如所导致的辐射强迫比气 溶胶及太阳活动等因素要大一个数量级。
12
第5次IPCC第一工作组报告(AR5)
FAR:“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的显著增强, 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这个增加增强了温室效应, 使平均温度上升”。 SAR:“平衡各方面的证据,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 影响是可以识别的”。 TAR:“近50年观测到的变暖可能(>66%)是温室气 体浓度增加的结果”。 AR4:“20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平均温度的增加很可 能(>90%)是由观测到的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造成的”。 AR5:“非常可能(> 95%)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可以 解释一半以上1951 - 2010年全球平均温度的上升”。
7
第1次世界气候大会(FWCC)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引起了科学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 会的普遍关注。1979年在日内瓦召开了第1次世界气 候大会。共400余人参加了为期两周的大会,揭开了 全球气候变暖研究的序幕。会议对人类活动可能造成 气候变暖向全世界发出了警告。从科学上讲,FWCC 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首次正式指出当大气中CO2浓 度加倍时,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 - 4.5℃。 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 署(UNEP)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 IPCC。并在1990年、1996年、2001年及2007年发表了 4份评估报告,1992年发表了补充报告。
24
展望利马
呼吁发达国家切实承担起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中 的领导力,进一步兑现承诺,采取行动,尤其要在明 年提出更有力度的2020年前减排目标,拿出具体的资 金承诺数额,以此维护各方互信,提振国际社会对联 合国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信心。公约是2020年后应对 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政治、法律和道义基础,我们希 望明年各方继续遵循公约确立的公平原则、“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抓紧围绕减缓、 适应、资金、技术等公约支柱要素,推动德班平台谈 判展开正式、平衡、务实的谈判,不断扩大共识,缩 小分歧,确保谈判于2015年取得成功,以不断加强公 约在2020年后的全面、有效和持续实施。
10
第3次IPCC评估报告(TAR)
20世纪的变暖可能是近千年最强的,1990年代可能是 千年来最暖的10年,1998年是最暖的1年。 提出6种新的排放方案:AIB,AIT,AIF1,A2,B1, B2。A的4个情景属于高排放,B的2个情景为低排放 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增如所导致的辐射强迫比气 溶胶及太阳活动等因素要大一个数量级。
17
京都议定书(KP)
在发达国家推动下,1995年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做 出“柏林授权”,启动了在公约框架下制定新的法律 文件的谈判进程,设立特设工作组,并要求于1997年 完成谈判。柏林授权明确规定,新的法律文件将主要 加强发达国家在2000年后所应采取的温室气体减限排 政策和目标,不得向发展中国家引入任何新的义务, 但将促进各缔约方根据公约规定所承担的一般性义务。 经两年的艰苦谈判,1997年12月11日公约第三次缔约 方会议在日本京都通过《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于 2005年2月16日生效,目前共有192个缔约方。
我国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面的政策性 文件,对今后我国要采取的减缓适应行动 和达到的目标进行了全面的安排和部署, 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纲领性文件
28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大政策导 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中央政治局先后于2008年6月和2010年2月两次组织以 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的集体学习。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强度 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 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比 2005年分别增加4000万公顷、13亿立方米。 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十 二五”规划《纲要》,把“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作为重要内容,单独成章,确定了“十二五”时期碳 强度下降17%、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 到11.4%、森林蓄积量增加6亿立方米等约束性指标。
5
大气CO2浓度变化
6
CO2浓度增加的原因
来自化石燃料使用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植物和土壤碳 影响所产生的CO2排放是大气CO2增加的主要来源。 自1750年以来,排放到大气中的CO2大约有三分之二 来自化石燃料燃烧,三分之一来自土地利用变化。这 些CO2大约有45%留存在大气中,30%被海洋吸收,其 余的被陆地生物圈吸收。排放到大气中的CO2 ,大约 一半在30年里被清除,30%在几百年里被清除,其余 的20%通常将在大气中留存数千年。
16
公约的主要内容
公约最终目标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避免气 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水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发达国家应率先采取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争取到 200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回归到1990年水平。考虑到 发展中国家的优先和压倒一切的紧迫任务是实现经济 社会发展和消除贫困,公约没有为发展中国家规定约 束性温室气体减限排义务,只是原则要求发展中国家 采取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措施。公约还规定, 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 发展中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履行公约义务取决于发达 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转让技术的程度。
31
应对气候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 位显著提升
应对气候变化对各部门和行业相关工作的
Baidu Nhomakorabea
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围绕实现我国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 动目标,有关方面进一步加大优化产业结 构、淘汰落后产能、节能提高能效、发展 可再生能源、增加森林碳汇等工作力度, 在出台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中,将积极 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要政策依据,提出了 相应目标任务。
8
第1次IPCC评估报告(FAR)和补充报告
由于这是第1次发布评估报告,所以对温室气体及温 室效应的原理论述较多,指出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 室气体浓度增加,温室气体继续增加必然进一步导致 气候变暖,变暖的幅度有可能超过过去几百万年的自 然变化,而将来的回落则是缓慢的。过去百年来全球 平均温度已经上升了0.5℃,这与大部分模式的预估结 果一致。补充报告对此有专门的阐述,提出了第一个 排放情景。
19
CDM项目
20
CDM项目
21
CDM项目
22
气候谈判
《巴厘路线图》 《哥本哈根协议》 德班平台
23
华沙会议
会议在“德班平台”、资金、损失和损害三个核心议 题上都做出决定,取得了“大家都不满意,但都能接 受的结果”。会议为明年的利马会议、后年的巴黎会 议制定一个新的全球协议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13
不确定和几个重大问题的认知
全球和中国气候是否显著变暖了,如果明显变暖其原 因什么? 全球和中国的降水量是否发生了显著变化,如果变化 明显其原因什么? 全球和中国的极端气候事件是否增多了? 大气中温室体浓度是否显著增加了?如果是原因是什 么? 温室气体浓度增加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全球温度 上升? 太阳和火山活动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地球气候?
14
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
1989年联大通过第44/207号决议,要求UNEP和WMO共同 进行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准备工作。1990年8月IPCC撰写 了第一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并完成了对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要素的拟订。随后,UNEP和WMO举行政府法律专家组 会议,着手公约谈判的实质性筹备工作。1990年12月,联 大通过第45/212号决议,决定在联大的主持下成立政府间 气候变化谈判委员会,在UNEP和WMO支持下谈判制定一 项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 会议前完成谈判。公约的谈判是里约环发大会筹备过程的 重要组成部分。 经5次会议,历时17个月, 1992年5月9日政府间气候变化 谈判委员会在纽约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公 约于里约环发大会期间开放供出席会议的各国签署,并于 1992年6月20日至1993年6月19日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供各国 签署。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生效,目前共有194个缔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