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中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般 有 氧 训 练 距 离 100~120 公 里 左 右 , 心 率 70~85%左 右, 它主要是对机体的恢复期训练及对最大摄氧量的改善。
专项有氧训练距离 60~120 公里左右, 心率 80~95%左右, 其间可以穿插 3 公里、5 公里、10 公里 4-5 组, 它主 要 是 在 无 氧 阈的强度下的提高最大摄氧量。
3 结论
自行车场地四公里个人追逐赛的主要能力是有氧与无氧的 结合, 是速度能力、力量能力、专项耐力等几方面的结合。既要有 高水平的速度, 又要有高水平的耐力, 同时还必须将速度和耐力 转化成速度耐力才能提高专项成绩。因此在训练中只要抓住主 要环节, 突出专项能力和技术训练, 经过艰苦努力, 就一定能在 不长的时间里迅速提高水平。
导影响。然而, 在我国运动训练实践中, 广大教练员运用超量恢 支持。尽管有部分研究分别在蛋白质的分解与合成、有氧酶和无
复理论指导训练时, 总是感觉超量恢复规律客观存在, 但又没有 氧酶等方面机体也表现出超量恢复的现象, 但到目前为止, 解释
发现运动员在训练课的间隔恢复时间内出现超量恢复理论中提 “超量恢复”最有力的证据仍然来自对动物和人体在负荷下肌糖
于合成, 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 明显表现出能源物质消耗后的 作为一种训练思想还在广大体育工作者大脑中普遍存在, 还没
运动性疲劳, 但合成与消耗、异化与同化之间还存在运转的同步 有突破传统的束缚。对它的“一偏概全”的概念, 我们要吸取其精
性, 而这一能源物质的恢复过程在过去往往很容易被忽视。这一 华, 舍 弃 其 糟 粕 , 并 用 创 新 的 思 路 , 创 新 的 训 练 方 法 来 提 高 我 国
参考文献 [1]吴 炎.把 握 训 练 方 向 , 力 争 我 国 男 子 场 地 自 行 车 在 2008 年 奥 运会上取得突破.广东体育学院学报.2004- 24- 1 [2]冯连世.自行车生理生化监控.2006- 4.人民体育出版社 [3]杰理·戴维斯.自行车运动员的力量训练.2007- 6- 24
三 、耐 力 训 练
训练方法
耐力在该项训练中和速度同样重要, 因为有氧耐力是所有 自行车项目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有氧能力, 也不可能有高水平 的速度耐力,, 是运动员最大限度动员机体能力对抗疲劳, 是有 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结合, 在训练中绝不能忽视耐力的应有作 用。有氧耐力训练分为一般有氧耐力训练和专项有氧耐力训练 专项耐力。 有氧耐力训练
炼或训练效果就越好。所以, 超量恢复是人体从事大运动负荷 出的解释, 那么运动员的机能能力就有可能出现无限持续增长
(极限负荷)的十分重要的生理学依据。
的趋势。这种观点不仅不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 而且还会对运动
1.3 不同性质的身体运动, 可以引起不同营养物质和机能的超量 训练实践起误导作用。
恢复
2.3 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的误导
的生物学原理, 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 运动负荷越大, 人体的机 者、高水平与低水平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已经具备的机能储备
能反应 也 越 大 , 能 量 也 消 耗 的 越 多 , 引 起 的 超 量 恢 复 越 明 显 , 锻 的认识 和 挖 掘 的 程 度 , 假 如 按 照“ 超 量 恢 复 ”在 运 动 训 练 上 所 给
说法有力地表明, 在运动时, 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不是简单地由 的训练水平, 解放旧训练思想, 才能真正地解放训练“生产力”。
- 118 -
一般来讲, 在超量恢复阶段进行下一次锻炼或训练效果最 2.2 不能给出人类运动能力的极限
好, 运动成绩提高最快。因为在这个阶段体内能量物质最充足, 机
பைடு நூலகம்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人, 其
能水平也高, 并可以适当加大运动负荷, 形成更高一层次的超量 机能能力必然要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后天科学的训练只
举 — — — 直 臂 侧 下 压 蹬 举 杠 铃 。
是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条件下提高产生高乳酸和对高
两组 15~20 次的腿部动作, 以及两组 12~15 次上身动作。 乳酸的耐受力, 最大限度的动员机体对抗疲劳的能力, 只有出现
如 果 运 动 员 重 复 动 作 超 过 20 次 , 就 应 当 增 加 重 量 , 反 之 如 果 重 高心率才能达到训练目的。场地 4 公里运动员是无氧和有氧的
恢复。下次运动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运动效果, 甚至是无效。 能最大限度地挖掘人体的潜能, 使这种能力在数量上尽可能接
1.2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 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 近“极限”。在目前的认识和技术条件下, 运动训练还不能改变人
运动负荷是施加于身体的一种综合刺激, 根据刺激与反应 体受遗传制约的生理运动极限。在竞技能力上, 受训练和无训练
复的次数很低( 12 次以下) , 则应当降低重量。 这 种 训 练 应 当 采 结合。训练时可以安排各种距离和间歇、重复训练方法, 选着的
用周期训练的方式, 每组练习或不同的练习中间, 应停顿较短的 段落距离尽量能够让运动员用比赛的强度来完成。促进专项耐
时间( 60 秒钟) 。
力, 提高氧的利用率、提高专项力量、专项能力的提高。
机 体 的 工 作 能 力 提 高 、体 质 增 强 取 决 于 人 体 各 组 织 、器 官 的
协调活动, 取决于人体系统的整体功能。而超量恢复仅仅是肌组
- 116 -
但在训练和比赛中仍能发现部分优秀运动员在竞技水平达到一 定程度后出现“平台”现 象 。 所 谓“ 平 台 ”现 象 是 ( 转 118 页)
科学教育 2008. 03
运动训练中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研究进展
赵 喆 1 李 立 1 吴会芳 2 陈玉娟 1 翟凤鸣 1
( 1 石家庄学院体育系 2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35)
摘 要: 根据运动训练中机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特点, 认为运动训练中的超量恢复原理是指机体承受超过原有运动负荷刺激后, 所达
到的适应性恢复水平与原有恢复水平之差。为了避免书本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的不相一致情况, 有必要对原由超量恢复理论进行 深刻审视, 重新建立起超量恢复理论思路。 关键词: 原理; 生理意义; 质疑; 挑战
中图分类号: 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3315( 2008) 3- 116- 02
采用持续负荷训练, 训练距离 80 - 120 公里。训练 强 度, 主 要利用无氧阈(At) 强度的百分比来控制。
无氧阈测试方法及使用 公 路 上 采 用 4 ×10 公 里 70 ~80% 80 ~85% 85 ~90% 90~95%递增负荷, 每级结束后采末梢血。第四级结束采 1 分、3 分、5 分, 记录心率。 场地上采用 4×3 公里递增负荷, 每级结束后采末梢血, 第 四级结束采 1 分、3 分、5 分。记录心率。将所测各级强度的时速, 血乳酸和心率水平绘制出曲线。根据无氧阈测定的乳酸和心率 的值可以合理的安排有氧耐力的训练。
事例也屡见不鲜。科学研究证明, 人体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并不总 是以机能能力的提高为结果, 机体对负荷刺激还会不产生反应 或者产生不良的反应。
性, 不能全面科学地解释运动能力的增长。 2.1 对人体运动能力的增长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2.4 对运动“平台”现象的片面性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运动员的成绩在不断提高,
“超量恢复”这一理论由前苏联著名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 织内能量物质增加, 不能将肌糖原这一单一指标的超量恢复现
耶夫教授提出, 被我国多数运动训练学专家认为是成熟的运动 象扩展到对整个机体机能提高变化机制进行解释的程度。再者,
训练学基础理论, 对我国运动训练实践产生了较大的理论性指 对超量恢复学说的解释并没有提供足够的具有科学实验的数据
现最慢, 但消失的速度也最慢。
动能力接近生理极限时, 教练员仍然试图在负荷上有所突破, 反
2 对“超量恢复”训练理论的质疑
复试探运动员的生理极限, 最后造成过度训练和运动损伤, 这种
自“超量恢复”学说问世以来, 就遭到许多质疑。该学说缺乏 扎实的基础实验数据的支持, 没有给出人体运动能力的极限, 没 有显示出对不同能力和不同运动员机能能力提高的个体差异
量恢复学说却不能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复能力与运动能力的相互关系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
2.5 对恢复能力解释不全面
3 结束语
身体各机能并不是在运动结束后才开始恢复的, 而是在运
超量恢复是任何自然系统都普遍存在的现象, 这种现象与
动过程中恢复就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其体内能源物质的消耗大 运动中机能的增长不具有必然的联系。目前, 在我国“超量恢复”
科学教育 2008. 03
至出汗。负重训练后的整理运动也应进行类似的练习, 接着做 5~10 分钟的伸展练习。伸展练习中应当进行深呼吸, 每个伸展 动作持续 20~30 秒钟。 训练方法及顺序:
自 由 负 重 卧 推— — — 器 械 练 习 斜 推 — — — 下 蹲 肩 推— — — 压 腿 直 体窄握提拉— ——硬举前臂弯举— ——负重举蹬起侧举( 哑铃) — —— 负 重 提 踵 练 习 上 举— — — 小 腿 屈 伸 胸 前 弯 举— — — 负 重 提 踵 练 习 上
所以, 在安排训练中要根据不同的训练周期、不同阶段合理 安排有氧训练, 无氧阈强度的训练每周一般保持在 2-3 次, 同时 要考虑每名队员的训练水平和个体特点。同时, 无氧阈不是固定 的, 它只是代表某一个阶段的有氧能力, 随着运动员的水平提高 而在不断的变化。所以, 对无氧阈要进行定期的监测, 保证评价 标准的准确性。 四 、专 项 能 力 训 练
( 接 116 页)
指运动成绩在经过长期训练后没有变化, 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运动时高水平降低到安静时低水平的能源消耗过程, 还存在着
“平台”现象的出现会对运动训练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它直接 能源物质的恢复过程。由此可见,“超量恢复”理论体系忽视了运
影响运动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甚至缩短运动员的运动寿命。而超 动训练对机体恢复能力的逆反性, 特别是对运动时能源物质恢
复, 可以提高身体机能的耐久力。上述三种能源物质中, 肌肉中 体育教学实践不相符合。在运动训练中, 当一个运动员的运动成
的磷酸肌酸出现超量恢复最快, 因此速度素质有时候提高较快, 绩出现停滞时, 教练员首选措施就是增加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
但消失也快; 肝糖元较磷酸肌酸超量恢复慢; 蛋质的超量恢复出 试图通过负荷的增加得到更高的超量恢复, 甚至当运动员的运
出的“超量”情况。因此, 有必要对原有超量恢复理论进行深刻审 原储备变化的实验结果, 而在其他一些对运动能力也起有重要
视, 重新建立超量恢复训练理论思路。
作用的指标或因素方面还没有足够的证据, 因此不能简单地将
1 超量恢复在体育训练中的实践意义
肌糖原代谢的研究结果扩展到解释整个人体机能能力提高机制
1.1 能正确运用超量恢复原理, 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 的程度。
力量性练习, 主要是使肌肉中蛋白质的超量恢复, 肌纤维增
在体育教学中, 用超量恢复训练原理来衡量, 由于其间的时
粗, 力量增大; 速度性练习, 主要促使肌肉中磷酸的超量恢复, 肌 间间隙大大超过由 45 分钟运动负荷所引起的超量恢复阶段, 这
纤维的收缩速度加快; 耐力性练习, 主要促使肝糖元的超量恢 意味着体育课对人体机能的提高是无效果的。这一结论无疑与
1 公里×10 次, 专项强度的 105 - 110 %, 间歇时间 6 分。 2 公里×6 次, 专项强度的 100 - 105 %, 间歇时间 8 分。 3 公里×4 次, 专项强度的 95 - 100 %, 间歇时间 10 分。: 训练后的恢复
在高强度训练后, 放松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在高负荷运 动后乳酸大量堆积, 肌细胞因缺氧造成通透性升高或肌细胞损 伤等一些原因, 使运动员恢复减慢。所以, 正课训练结束后要采 用小传动比放松骑行 30 分左右, 心率要保持在 130 次左右, 这 样才能有利于乳酸的消除和肌肉的快速恢复, 减少疲劳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