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的演化及其根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世良原载《图书馆学通讯》

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存在形态几经演变才到了今天。过去它为什么是那样的,现在又为什么是这样的,其前景又将如何?这里到底有什么规律可寻呢?凡此种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深刻关注。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无疑将促进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本文拟从分析图书馆的演化过程及其直接根据,试图对图书馆的未来有所预测。一、图书馆的形态演变现代图书馆的历史是很短的,从产生算起,充其量不过二百年左右。在我国则为时更短,至今还不足一百年。其前身我们称之为藏书楼,但在许多种外语的辞汇中,并不存在这样的区别。目前,各国的图书馆事业各有特点,而且发展很不平衡,先进与落后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然而人们看到,现代形态的图书馆今天又开始经历着一次新的演变。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有人提出了第三代或第四代图书馆的说法。在这里打算从文献技术水平、文献储存结构和文献利用范围等三个方面,把图书馆的形态演变过程区分为蕴育、萌芽、成长和繁荣四个阶段来叙述。蕴育阶段随着文献的创制,人们开始了存储与积累文献的活动,这种活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早期的文献技术水平很低,文献的载体都是天然的物质,如外国的泥版和纸莎草,以及我国的早骨与简牍等。那时的文献著录手段则是手工的雕刻或缮写。在这种条件下,能产生的文献数量是很少的,复本就更少。从整个社会来看,这个时期的文献储存结构是集中的,那时,只有为数甚少的孤立藏书点,而且都属于王室或寺院等社会机构。文献的利用范围也极为狭小,只是社会上的少数人才有条件与必要来阅读它,他们同时也就是所藏文献的拥有者,或其集体的成员。两、三千年以前的藏书多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从后世的文献中了解到一些端倪。至于流传至今的实物,则不过是考古活动的有限发现。一批批出土的泥版书、早骨或简策等,毕竟与今天的图书馆形态相去太远,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之为原始文献集合。这就是蕴育阶段的图书馆形态。2.萌芽阶段文献技术在发展,后来出现了人工制作的文献载体。特别是纸的发明,在那时,这是一种既可以大量生产而且价钱不高的文献载体,它大大方便了文献的传播与利用。手工缮写的纸制文献是向这一阶段过渡的一个层次。继之而来的雕版印刷的发明,使文献技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使同一文献可以按社会所需要的数量制作复本。在这种条件下,文献的利用大大强化了,社会的文献储存结构也相应地有所变化,即由集中转为分散。社会上出现了为数较多的藏书点,除官府与寺院的藏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外,还逐步开始了私人的藏书活动。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进一步分工,作为读者的知识分子慢慢形成了特定的社会阶层,因而使文献的利用范围有所扩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封建社会的解体,其文献储存形态就是所说的藏书楼。藏书楼都是封闭式的,即基本上得不到公开的社会利用,而只是在其发展的晚期才出现过少量的借阅活动。由它们保存下来的藏书,都已成为今日图书馆中的珍品。藏书楼可以看作是萌芽形态的图书馆。3.成长阶段汉语中的图书馆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它有自己特定的含义。现代的图书馆活动仍然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其规模与社会性都在日益增长,已形成了专门的事业,并拥有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这种形态的图书馆可认为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到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急剧的发展,机械印刷手段标志着文献技术达到了更高的水平,期刊和报纸等新型文献相继出现,文献的利用与储存大为普及,开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强有力的组织者。在这个阶段,文献的储存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即由前期的分散转为联合。从联合目录的编制、集中编目的发展、协作组织的建立、藏书建设的分工,直到各种集中化图书馆体系和分馆制度的建立,都体现着联合这一总的趋势。又由于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和文化教育的空前普及,使读者的数量急剧增长,终于出现了多数社会成员需要和可能利用文献的新情况,因而文献的利用范围达到了广泛的程度。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和各式各样的读者工作则是图书馆在成长阶段中的最主要特点。4.繁荣阶段从世界范围内的整个图书馆事业来看,新的繁荣阶段尚未全面到来,但其技术条件已开始形成,并在少数发达的国家中已有所应用。我们可以根据今天的趋势来描述一下图书馆事业在未来繁

荣阶段中的面貌。首先,传统的机械印刷文献将继续存在,但缩微、录音和录像等手段与电子计算机和先进通讯技术的结合已全面突破了固有的文献技术水平,非直接阅读的声像再现文献将日益普及,它大大丰富和改变着图书馆藏书的成份。其次,社会性的文献储存结构也将进一步完善,即由联合储存进而发展为整体性更强的系统储存。也就是说,每一个储存单位的藏书都将逐步完全丧失其独立性,而成为整个社会藏书系统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储备藏书体系的出现就足以说明这一情况,而联机检索体系的建立则预示着更大的发展。至于文献利用的范围,也将由广泛而达到全面。那时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整个一生都将伴随着积极的阅读活动,而图书馆服务也必将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这种图书馆的形态到底如何,目前恐怕还不能预料得十分具体,因为文献的储存、传递与利用技术还必将取得新的进展。所以只得暂时把这种形态的图书馆称为未来文献保障体系。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图书馆形态演化的四个阶段及其区分列为简表如下:二、图书馆演化的根据图书馆的形态演化有如上述,为寻求其内在规律以科学地预见其未来的发展,需要首先查明促成这种种演化的直接根据。这里依次分析其基本根据、条件根据、需求根据与效益根据。它们分别体现着产生图书馆活动的基本矛盾、形成图书馆实体的物质条件、社会需求的增长对图书馆形态演变的推动力量,以及图书馆的效益对其自身演化的反馈作用。这种种根据当然都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所能提供的物质经济基础,然而后者并不是图书馆形态演化的直接根据。促成图书馆形态演化的诸根据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图所示:基本根据不论哪种形态的图书馆,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必然以客观存在的某种矛盾为基础,这也就是图书馆形态演化的基本根据。为了解这种矛盾,需要首先弄清文献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体现,它分为物质交流与精神交流。精神交流的内容是信息,包括知识、情绪和思想等,其手段则原来只有口头语言和其它声像艺术。文字与文献的创制开辟了人类几千年来的文明史,文献交流从此成了人们精神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文献作为人们从事精神交流的物质手段,在其形成之后必须有社会性的储存与提供保障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图书馆活动就正是这样一种保障。需要这种保障的原因在于文献传播的特性与文献利用的规律之间存在着矛盾。文献在传播过程中迅速沉淀于社会的各个角落,这是一种必然的散失现象;而每一个读者需要利用的文献范围却总是发展和变化的,这样就使得任何个人都没有可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随时取得全部需用的文献。同时,为了使文献传之于后世,也必须有一个妥善储存的过程,围而产生了古代的藏书活动。它后来又进一步演化成了今天的图书馆,它提供文献的主动性正在急剧加强。形成图书馆活动的基本根据就在于客观上存在着的这一矛盾必须有相应的社会性措施来予以解决。条件根据既然图书馆以通过储存和提供来促进社会对文献的利用为任务;其存在形态就自然要以各个肘代的文献技术水平为条件。此项条件包括文献制作技术和文献传递技术这样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图书馆的形成当然不可能早于文献的创制,但建立在天然载体上的初期训献技术则必然使文献的传播与利用受到极大的限制,因而蕴育阶段的图书馆形态只能体现为原始文献集合。雕版印刷的手工文献开辟了文献技术的新纪元,它所生产的复本较以前是扩大了文献的利用,但其影响所及仍然只能是社会人口的少数,所以当时作为图书馆形态的藏书楼就成了今日图书馆的萌芽。没有现代造纸工业和机械印刷技术,当前规模的图书馆事业是不可想象的,这又正是图书馆形态进一步发展的条件根据。未来新型文献保障体系的形成也无疑要以文献技术水平的提高为条件,即正是声像再现文献的产生和当代通讯技术的急剧发展才促成图书馆形态的再一次演化。历史证明,图书馆形态的演化是以文献技术的水平为条件根据的。需求根据这里指的是社会阅读活动的规模,包括参与阅读活动的人数比例和他们阅读文献的数量与深度等,因为凡此种种都将反映为社会对图书馆事业的需求。图书馆形态的演化也必然以这一客观需求为根据。古代的藏书活动就不仅满足了当时人们的文献需求,而且为后世储存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看来,这种需求根据主要体现于社会人口的文化素质,也就是科学与教育的发达程度。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