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手架工程质量通病

脚手架工程质量通病
脚手架工程质量通病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 (JGJ130-201)正确做法描述:

6.3.1每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木;

6.3.2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 下方

的立杆上;

6.3.3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 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

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 。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大于

500mm 0

5.1 单、双排扣件式落地

脚手架

5.1.1 立杆基础:

(1) 产生的质量问题:

1 )基础未夯实找平,未设 置

底座或未设置垫板,少排水措 施;

2)扫地杆设置高度不合理,

连续长度围设置不齐全。

(2) 处理措施:

1 )根据地耐力设计基础作

法,回填土分层夯实达到要求后,

浇筑20cm 厚砼基础,搭设时将 木

垫板铺平,放好底座,再将立 杆放入底座,或将立杆直接置于 木板上,同时设置排水沟;

2)离钢管底端w 20cm 处, 在

连续长度围设置纵、横向扫地 杆。

(4)正确做法图片:

BB e. 3. 3纵.楼盘扫地杆构邈

1

横向捋地杆;2

処向扫览杆

(3) 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 (JGJ130-2011) ,正确做法 描述:

6.4.3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 离不应大于 300mm ;b. 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 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 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

固定; c. 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6.4.4 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 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 的层高,并

不应大于 4m ;

6.4.5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 当不能水平设置时, 应向脚手架一端下 斜连接; 646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对高度24m 以上的双排脚手架, 应采用冈性

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

6.4.7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 当搭设抛撑时, 抛撑 应采用通

长杆件, 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 与地面的倾角应在 45°-60°之间; 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 300mm 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4) 正确做法图片:

同步搭设,在拆除脚手架时,应在其他杆件 拆到连墙杆高度时,最后拆除连墙杆,严禁 在使用期间拆除连墙杆件。

5.1.2 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连墙件) :

(1)产生的质量问题:

1)连墙件设置比较随意, 并未按照施工 方

案中确定的作法去做,竖向间距及连墙件 位置等不符合要求;

2) 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 以下时采用的

柔性拉接不合要求,在24m 以上时,冈『性连 接形式多样不规;

3) 搭设脚手架时, 往往连墙杆件较滞后 搭

设,拆除脚手架时,连墙杆件较先拆除, 脚手架使用期间,还存在擅自拆除连墙件的 现象。

(2)处理措施:

1) 连墙杆位置应在方案中确定, 并绘制 作

法详图,不得在作业中随意设置;

2) 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 以下采用柔性

拉接应同时增加支顶措施,在 24m 以上时不 准采用柔性连接,必须冈性连接;

3) 搭设脚手架时, 连墙杆应与其它杆件

置于垫板上。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

(JGJ130-201)正确做法描述:

6.6.2单、双排脚手架剪刀撑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每道剪刀撑跨越立杆的根数宜按下表规定确定。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 4跨,且不应小

于6m 斜杆与地面的倾角宜在 45° -60。之间;

2)

剪刀撑斜杆的接长应采用搭接或对接, 当采用搭接接

长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m 并应采用

不少于2个旋转和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

100mm

3) 剪刀撑斜杆应用旋转扣件固定在与之相交的横向水平杆的伸出端或立杆上,旋转扣件中心 线至主节点

的距离不宜大于150mm

6.6.3高度在24m 及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高度在 24m 以下的单、 双排脚

手架,均必须在外侧立面两端、转角及中间间隔不超过

15m 的立面上,各设置一道剪刀撑,

5.1.3 剪刀撑:

(1) 产生的质量问题:

1) 剪刀撑设置角度偏大,

搭接接长偏短,搭接扣件数目 不够,剪刀撑斜杆连接不合要 求;

2) 剪刀撑设置较随意,未

连续设置,底部斜杆的下端不 到底。

(2) 处理措施:

1)每组剪刀撑跨越立杆根 数

为5-7根(> 6m ),斜杆与地 面夹角在45° -60。之间,搭 接长度不小于1m ,设置3个以 上旋转扣件与立杆或伸出的小 横杆连接,距主节点距离冬 150mrp

(2)剪刀撑应根据方案规 定设置,不得在施工中随意设 置,在外侧立面沿长度和高度 连续设置,底部斜杆的下端应

并应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4)正确做法图片:

水平杆时拉线找平,并每隔4— 5跨用水平尺校核同跨两根纵向水平杆的高差。 立杆升高, 在原划线处按步距往上传递标线,每升高两节立杆,应用水准仪校核一次立杆上标线的传 递误差;

3)主节点处设置横向水平杆,作业层上非主节点处的横向水平杆最大间距不应大于 纵距的1/2。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JGJ130-2011,正确做法描述: 6.2.1纵向水平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水平杆设置在立杆侧,单根杆长度不应小于 3跨;

2) 纵向水平杆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 头在水平方向错

开的距离不应小于 500mm 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 的 1/3.

b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3m,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 接纵向水平杆端

的距离不应小于 100mm

5.1.4 水平杆:

(1) 产生的质量问题:

1) 纵向水平杆设置位置、接长位置 及

固定方式不符合要求;

2) 纵向水平杆搭设高低不平; 3) 横向水平搭设间距过大。

(2) 处理措施:

1) 每侧纵向水平杆始端,高度方向 用

长短钢管交错布置,水平方向用长钢管 接长,对接扣件连接。末端宜搭接,搭接 长度不应小于1m 应等间距设置3个旋 转扣件固定;

2) 纵向水平杆搭设前,用水准仪超

平,每隔20— 30m 立杆上划线。安装纵向

622作业层上非主节点处的横向 1)

水平杆,宜根据支撑脚手板的需要等间距 设置,最大间距不应大于纵距的1/2。

6.2.3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 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4)正确做法图片: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JGJ130-2011,正确做法描述:

6.3.5单排、双排立杆接长除顶层顶步外,其余各层各步接头必须采用对接扣件连接。

6.3.6脚手架立杆的对接、搭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立杆采用对接接长时,立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

设置在同步,同步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邻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 500mm 各 接头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宜大于步距的 1/3 ;

2) 当立杆采用搭接接长时,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m 并采用不少于2个旋转扣件固定。

端部扣件盖板的边缘至杆端距离不应小于 100mm

5.1.5立杆:

(1) 产生的质量问题:

1) 立杆接长位置及固定方式不符合

要求;

2) 脚手架的搭设常滞后于建筑物的

高度。

3) 立杆垂直度偏差较大。

(2) 处理措施:

常见模板工程的质量通病

常见模板工程的质量通病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这里以普遍应用的组合钢模板为主结合木模板、组合胶模板,介绍模板工程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方法。 模板一般质量通病 轴线位移 1.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防治措施 (1)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 (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 摘要:房屋建筑是建筑业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们生活的根本保证。本文简单以房屋建筑中的地面起砂、内墙抹灰层空鼓开裂、外墙渗漏霉变以及卫生间和厨房的防渗漏等方面的问题为例,浅谈我国房屋建筑工程中质量通病以及相关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建筑质量房屋建筑通病预防 1 引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房屋建筑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房屋建筑质量上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通病和问题。房屋建筑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跟人们的基本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加强对房屋建筑质量通病上的预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通病 2.1地面起砂 地面起砂是目前房屋建筑质量中最大的问题,原因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水泥的强度无法达到建筑质量要求,强度过低,致使砂浆的强度不够而产生的地面起砂;2.在搅拌砂浆的时候过量的加水,或者是对砂浆的搅拌不均匀,没有充分的混合;3.对地面的表面压光的次数不够或者是压光的时机把握不准,致使砂浆的表面遭到破坏而起砂;4.砂浆收缩中浇水过多而带来的起砂和脱皮。 2.2 内墙抹灰层空鼓、开裂 内墙抹灰层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对内墙的基层没有做好清扫工作,同时也没有按照不同的基层情况浇水;2.由于部分墙面凸凹不平,一次对其的抹平过厚;3.砂浆配比上出现的问题,使砂浆的保水性较差,同时硬化的收缩大,致使砂浆的粘结强度降低;4.施工人员的操作不当,没有对墙体进行分层抹灰;5.对一些电线、

煤气管等基础设施的埋藏较浅而且没有加以固定所导致的内墙抹灰层的开裂。 2.3 外墙渗漏,内部霉变 房屋建筑中外墙出现的问题一般都是渗漏和内部的霉变,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1.房屋建筑的外墙表面没有防水的措施,并且很多建筑中使用的防水涂料都不合格,因此没有在墙体表面形成有效的防水薄膜;2.外墙表面的防水涂料脱落或者开裂,致使雨水从开裂处渗漏进来所引起的内部霉变;3.施工时脚手架的洞眼的添堵不严,还有外墙与窗户的连接处开裂老化,致使雨水从这些洞眼或者开裂处渗透进来。 3 如何有效的预防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通病 3.1 房屋起砂的预防措施 必须要按常规控制砂子、水泥的质量,砂子最好用水冲洗过,同时也要彻底清除基层表面的砌筑、粉刷落地灰及泥砂,并将凸出表面的水泥及混凝土块凿去,平整和冲洗基层。在抹面层时,基层表面要充分湿润,以免吸收砂浆水分;并要擦干凹坑处的积水,使其既潮湿又干净。在砂浆的初次凝固之前对水泥砂浆进行抹平,终凝前进行压光,最后用力压出亮光来,以压三次为宜,同时也要掌握压光的时间。最后一定要做好养护工作,地面经过一段时间硬化后,应定时洒水进行养护,并避免损坏表面状态,保持湿润的时间以十天为宜。 3.2 内墙抹灰层空鼓、开裂预防措施 首先,如果基层太光滑,应用介面处理剂处理或用1∶1水泥砂浆加环保型胶先薄薄地刷一层。在抹灰前对凹凸不平的墙面必须剔凿平整,凹处用1∶3水泥砂浆分层填实找平。基层表面污垢隔离剂等必须清理干净,墙面脚手架孔和其他洞应在抹灰前填堵抹平。在基层抹灰工序前要先将基层浇水湿润,砖基层要浇水两遍以上。如果砂浆配比上的问题出现和易性、保水性差时,可掺入适量的石灰膏或外加剂,调整好配合比。最后,电气线路的相关管道埋设深度必须做到保证管面离墙面距离达到十毫米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一、轴线位移 (一)现象: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二)原因分析: 1. 模板翻样错误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就位; 2. 构件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 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 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 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 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造成模板位移; 7. 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三)防治措施: 1. 要求施工单位将复杂部位的模板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以此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相关人员要审核模板加工图及技术交底; 2. 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方可同意模板安装。 3. 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模板底部位置准确; 4. 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 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 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 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二、标高偏差 (一)现象:测量检查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或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二)原因分析: 1. 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 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或标记有误差; 3. 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 楼梯踏步或降板等部位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等。 (三)防治措施: 1. 每层要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 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要经常对标高标记进行复核,严格按标记施工; 3. 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0.000 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积误差,每层标高引测点应不少于3 个(可按实际情况增加),以便复核; 4. 楼梯踏步或降板处模板安装时应考虑装修层厚度。 三、结构变形 (一)现象:拆模后发现混凝土柱、梁、墙出现鼓凸、缩颈或翘曲现象。

房屋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梧州海骏达花园三期工程 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防治方案 一、编制说明 为了全面提高本工程质量水平,贯彻落实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治理质量常见问题。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深入开展全国工程质量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建质〔2013〕149 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深入开展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桂建管〔2014〕3 号)和《关于开展2014 年住宅工程质量常见问题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桂建管〔2014〕27 号)等文件的要求,结合我项目部实际工程情况编制。 二、住宅工程常见质量问题防治目的 通过在施工过程中对常见质量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对症下药,及时防治和治理。 全面提高工程质量水平,减少将来房屋保修期间的维修费用,降低工程保修成本,也为住户提供更高品质的居住空间。 三、施工过程中住宅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及防治措施 1、混凝土工程质量问题 1.1、质量问题现象: 1.1.1 梁或柱强度不足; 1.1.2 漏振;1.1.3孔洞、露筋; 1.2、防治措施: 1.2.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做到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适合。 1.2.2、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应随时敲打模板,便于气泡排出;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过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筑过程中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 间歇1?1.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烂脖子”

1 . 2. 3、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混凝土浇灌,在模扳内充满,认真分 1.2.4、预拌混凝土应检查入模塌落度,取样频率同混凝土试块的取样频率,但对塌落度有怀疑时应随时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高层住宅混凝土塌落度不应大于180 mm,其它住宅不应大于150 mm。 1 . 2. 5、模板和支撑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边支撑立杆与墙间距不应大于300 mm,中间不宜大于800 m,模板支撑完成后,要测量、校正模板的标高和平整度,若有偏差随时调整,全面检查模板的几何尺寸,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拆模时,混凝土强度应满足规范要求。 1.2.6、严格控制现浇板的厚度和现浇板中钢筋保护层的厚度,阳台、雨蓬等悬挑现浇楼板负弯矩钢筋下面,应设置间距不大于500 m的钢筋保护支架,在浇筑混凝土时,保证钢筋不移位。 1.2.7、现浇板中的管线必须布置在钢筋网片之上(双层双向配筋时,布置在下层钢筋之上),交叉布线处应采用铁盒,线管的直径应小于楼板厚度,沿预埋管线方向应增设①6@ 150、宽度不小于450 m的钢筋网带。水管严禁水平埋设在现浇板中。 1.2.8、楼板、屋面混凝土浇筑前,必须搭设可靠的施工平台、走道,施工中应派专人护理钢筋,确保钢筋位置符合要求。 1.2.9、现浇楼板浇筑时,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二次振捣,在混凝土终凝前进行两次压抹。 1.2.10、施工缝的位置和处理、后浇带的位置和混凝土浇筑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执行。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大于60d 后再施工;浇筑时,宜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混凝土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 8、应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12h 以内,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和保湿养护;现浇板养护期间,当混凝土强度小于1.2Mpa 时,不应进行后续施工。当混凝土强度小于 10Mpa 时,不应在现浇楼板上吊运、堆放重物;吊运、堆放重物时应采取措施,减轻对现浇板的冲击影响。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和缺陷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砼、钢筋砼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 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现以普遍应用的组合钢模板为主结合木模板、组合胶模板,介绍模板工程的质量通病 和防治方法。 模板一般质量通病 一、轴线位移 1 .现象砼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2. 原因分析 (1) 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2) 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⑶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 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 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 砼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 (7) 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 防治措施 (1) 严格将施工图中注明的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尺寸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 (2) 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3) 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砼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⑷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 根据砼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⑹砼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砼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二、标高偏差 1 .现象 测量时,发现砼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2 .原因分析 (1) 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2) 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或末按标记施工。 (3) 高层建筑标高控制线转测次数过多,累计误差过大。 (4) 预埋件、预留孔洞未固定牢,施工时未重视施工方法。 (5) 楼梯踏步模板未考虑装修层厚度。 3.防治措施 (1) 每层楼设足够的标高控制点,竖向模板根部须做找平。 (2) 模板顶部设标高标记,严格按标记施工。 ⑶建筑楼层标高由首层土0. 000标高控制,严禁逐层向上引测,以防止累计误差,当建筑咼度超过30m时,应另设标咼控制线,每层标咼引测点应不少于2个,以便复核。(4) 预埋件及预留孔洞,在安装前应与图纸对照,确认无误后准确固定在设计位置上,必要时用电焊或套框等方法将其固定,在浇筑混凝土时,应沿其周围分层均匀浇筑,严禁碰击和振

脚手架工程质量通病

5.1 单、双排扣件式落地脚手架 5.1.1 立杆基础: (1)产生的质量问题: 1)基础未夯实找平,未设置底座或未设置垫板,少排水措施; 2)扫地杆设置高度不合理,连续长度范围内设置不齐全。 (2)处理措施: 1)根据地耐力设计基础作法,回填土分层夯实达到要求后,浇筑20cm厚砼基础,搭设时将木垫板铺平,放好底座,再将立杆放入底座内,或将立杆直接置于木板上,同时设置排水沟; 2)离钢管底端≤20cm处,在连续长度范围内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正确做法描述: 6.3.1每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木; 6.3.2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6.3.3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m。 (4)正确做法图片:

5.1.2 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连墙件): (1)产生的质量问题: 1)连墙件设置比较随意,并未按照施工方案中确定的作法去做,竖向间距及连墙件位置等不符合要求; 2)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以下时采用的柔性拉接不合要求,在24m以上时,刚性连接形式多样不规范; 3)搭设脚手架时,往往连墙杆件较滞后搭设,拆除脚手架时,连墙杆件较先拆除,脚手架使用期间,还存在擅自拆除连墙件的现象。 (2)处理措施: 1)连墙杆位置应在方案中确定,并绘制作法详图,不得在作业中随意设置; 2)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以下采用柔性拉接应同时增加支顶措施,在24m以上时不准采用柔性连接,必须刚性连接; 3)搭设脚手架时,连墙杆应与其它杆件同步搭设,在拆除脚手架时,应在其他杆件拆到连墙杆高度时,最后拆除连墙杆,严禁在使用期间拆除连墙杆件。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正确做法描述: 6.4.3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b.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c.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6.4.4 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 6.4.5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下斜连接; 6.4.6 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 6.4.7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当搭设抛撑时,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

常见主要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措施

5)常见主要工程质量通病的控制措施 ㈠钢筋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①竖向钢筋偏位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在立框架柱、剪力墙的模板支撑系统前,在现浇混凝土楼面上预埋Φ12的钢筋头或Φ48短管作为支点,间距不大于1m,并使斜支撑能与支点有牢固的连接,起到撑顶、反拉和调节垂直度的作用。 图纸会审与钢筋放样时注意梁、柱筋的排列,尽量减少竖向主筋因排列问题而产生的位移。 在梁柱节点钢筋密集处和柱与梁顶交界处,扎筋时给框架柱、暗柱增加一个限位箍筋,用电焊将它与梁的箍筋点焊固定,再将柱主筋逐一绑扎牢固,并沿柱高临时绑扎间距不大于@500的箍筋,确保节点处柱筋在浇砼时不会发生偏位。 剪力墙在距楼面标高500mm处,用不小于Φ12的水平钢筋,临时将竖向钢筋按排列逐一绑扎固定,再沿垂直于水平钢筋的方向,用16号铅丝在模板上或楼面钢筋上将水平筋加以固定,以此控制好竖向钢筋的间距和排距,并能防止在下料和振捣时造成竖向钢筋偏位。 加强砼的现场浇筑管理工作,认真进行技术交底,严禁将整车或整料斗的砼直接灌注到柱、墙内,不得随意冲撞构件的钢筋骨架,应先将砼卸在盘板上。再均匀下料,分层浇筑,分层振捣,这样既能保证砼的施工质量,又可防止撞偏钢筋骨架。 在进行竖向钢筋的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前应先搭好脚手架,在上部通过吊线,用钢管固定出上部的箍筋位置,使接长的钢筋能准确地套在箍筋范围内,这样在脚手架上安装柱的钢筋,绑扎箍筋,既安全,又能保证框架柱骨架不扭曲、

不倾斜,还能提高工效。 ②钢筋加工: 钢筋下料切断尺寸不准:根据结构钢筋的所在部位和钢筋切断后的误差情况,确定调整或返工。 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箍筋歪斜,外形误差超过质量标准允许值:对于I级钢筋只能进行一次重新调直和弯曲,其他级别钢筋不宜重新调直和反复弯曲。 ③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骨架外形尺寸不准:绑扎时宜将多根钢筋端部对齐,防止绑扎时,某号钢筋偏离规定位置及骨架扭曲弯形。 保护层砂浆垫块厚度应准确,垫块间距应适宜,否则导致平板悬臂板面出现裂缝,梁底柱侧露筋。 钢筋骨架吊装入模时,应力求平稳,钢筋骨架用“扁担”起吊,吊点应根据骨架外形预先确定,骨架各钢筋交点要绑扎牢固,必要时焊接牢固。 钢筋骨架绑扎完成后,会出现斜向一方,绑扎时铁线应绑成八字形。左右口绑扎发现箍筋遗漏、间距不对要及时调整好。 柱子箍筋接头无错开放置,绑扎前要先检查;绑扎完成后再检查,若有错误应即纠正。 浇筑混凝土时,受到侧压钢筋位置出现位移时,就及时调整。 同截面钢筋接头数量超过规范规定:骨架未绑扎前要检查钢筋对焊接头数量,如超出规范要求,要作调整才可绑扎成型。 ㈡模板工程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①梁模板:

常见模板工程质量通病

常见模板工程质量通病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本章以普遍应用的组合钢模板为主结合木模板、组合胶模板,介绍模板工程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方法。 模板一般质量通病 轴线位移 1.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技术交底不清,模板拼装时组合件未能按规定到位。 (2)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造成累积误差。 (4)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5)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6)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 (7)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防治措施 (1)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分部、分项翻成详图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几何尺寸、剖面形状、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生产班组及操作工人进行技术交底,作为模板制作、安装的依据。 (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进行技术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3)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如采用现浇楼板混凝土上预埋短钢筋固定钢支撑,以保证底部位置准确。 (4)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 (5)根据混凝土结构特点,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6)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顶撑、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7)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标高偏差 1.现象 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2.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控制网无法闭合;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

人民防空工程施工中常见质量通病 (一)土建工程 1、底板?①在梁板体系中,当底板上层钢筋与梁上层主筋标高相同时,板的上层钢筋放在梁的主筋上面。 由于底板所受的力主要是土压力,底板上层钢筋在梁处是受压区,应该从梁的主筋下穿过,把底板所受的土压力传递给梁,设计应考虑钢筋重叠放置时对保护层的影响。 ②人防门的门框插筋及门槛钢筋没按要求设置。 人防门的门框插筋及门槛钢筋应在底板浇捣混凝土前按设计施工图及规范要求成型绑扎。 ③人防门的门槛高度、门槛墙宽度不够,无法安装门扇,影响使用功能。 人防门的门槛钢筋高出底板的高度应该满足各种型号的人防门门槛建筑高度。人防门铰页侧门框最小宽度应满足人防门的安装尺寸,闭锁侧门框最小宽度应满足不会影响门扇的开启。 ④人防门的门框墙及门槛的截面尺寸太小,门槛的钢筋成型和绑扎不符合要求。?防护密闭门的门框墙及门槛截面厚度的最小尺寸不小于300mm。两个防护单元间的门框墙及门槛截面厚度不小于500mm。防护密闭门的门槛箍筋应该闭口,箍筋直径不得小于12mm,在箍筋转角处应绑扎水平钢筋,水平钢筋应该锚固到门框墙中,并与门框墙插筋绑扎牢。密闭门的门框墙及门槛截面厚度由设计定。?悬板活门、胶管活门的门槛箍筋应该闭口,箍筋应拉住底板的下层钢筋。 ⑤活置式人防门门槛下没有设置钢筋。?活置式门槛人防门的门框角钢应在底板浇筑混凝土前安装到位,门框角钢的安装标高应该与建筑标高平。当地坪装修面层大于60mm时,门框角钢下部角钢内应按防护密闭门门槛的要求配筋;当地坪装修面层不大于60mm时,门框角钢下部角钢的间距为150mm、φ32的孔中穿钢筋锚固到底板中。 2、墙板 ①直接受侧向冲击波的人防门没有考虑抗侧向冲击波措施。?若防护密闭门侧向受冲击波时,防护密闭门应嵌人墙体l00mm,或者在门的受冲击波一侧做一根突出

工程常见质量通病资料讲解

工程常见质量通病 一、土方工程通病 1、挖方边坡塌方 现象:在挖方进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局部或大面积塌方,使地基土受到扰动,承载力降低,严重的会影响建筑物的安全。 治理:对沟槽塌方,应清除塌方后作临时性支护措施,对永久性边坡局部塌方,应清除塌方后用块石填砌或用2:8、3:7灰土回填嵌补,与土接触部位作成台阶搭接,防止滑动;或将坡度改缓。 2、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现象:回填土经夯实或辗压后,其密实度达不到设计要求,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增大,强度和稳定性下降。 治理:(1) 不合要求的土料挖出换土,或者掺入石灰、碎石等夯实加固。 (2) 因含水量过大而达不到密实度的土层,可采用翻松晾晒、风干,或均匀掺入干土等吸水材料,重新夯实。 (3) 因含水量小可采用增加夯实遍数。 3、基坑泡水 现象:基坑开挖后,地基土被水浸泡。 处理:(1) 已被水淹泡的基坑,应采取措施,将水引走排净。 (2) 设置截水沟,防止水刷边坡。 (3) 已被水浸泡扰动的土,采取排水晾晒后夯实,或抛填碎石、小块石夯实;或换土夯实(3:7 灰土);或挖出淤泥加深基础。 4、边坡超挖 现象:边坡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洼,边坡加大。 处理:对局部超挖,可用块石填砌(浆砌)或用3:7灰土夯补。与原土坡接触部位应做成台阶接槎。 5、回填土挤动基础墙体 现象:夯实基础墙面两侧填方或用推土机送土,造成基础墙体裂缝、破裂,轴线偏移,严重地影响结构受力性能。 处理:应会同设计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压浆、加围套等加固措施,或将损坏部位拆除重砌。 6、房心回填土沉陷 现象:房心回填土局部或大片下沉,造成地坪面鼓;开裂甚至塌陷破坏。 处理:如地坪面层尚未破坏,可填入碎石,用灰浆泵压入水泥砂浆填灌密实;若面层已破坏,则视面积大小和损坏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处理可用锤将空鼓部位打去,填灰土或粘土、碎石混合物夯实,再做面层。 二、地基与基础工程通病 1、土(灰土)桩不密实、断裂 现象:桩孔回填不均匀,夯击不密实,密松不一,桩身疏松甚至断裂。 处理:填夯过程中,严格控制夯实质量,若夯击次数不够应适当增加夯击数。若遇孔壁塌方,应停止夯填,先将塌方清除,然后用C10砼灌入塌方处,再继续回填夯实。 2、碎石挤密桩桩身缩径 现象:形成的碎石挤密桩桩身局部直径小于设计要求,一般在地下水位以下或饱和的粘性土中容易发生。 处理:(1) 拔管速度一般控制在0.8~1.5米/分(根据地区、地质不同选择拔管速度)。每

模板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常见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根据目前**工程高层建筑地下室、主体模板制作安装质量的现状,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为保证砼、钢筋的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的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因此特编制以下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望引起各方高度的重视。 (一)接缝不严 1.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模板干缩造成裂缝。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5)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防治措施: (1)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部位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 (2)严格控制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易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4)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二)模板未清理干净 1.现象: (1)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2)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砼有缝隙,且有垃圾杂物。 2.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未用压力水冲洗模板,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2)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高压水冲洗模板,清除模内垃圾。 (2)封模前派专人清扫模内垃圾。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封严清扫口。 (三)柱模板缺陷 1.现象 (1)炸模,造成截面尺寸不准,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2)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 (3)柱身扭曲,梁柱接头处偏差大。 2.原因分析 (1)柱箍筋间距太大或不牢,钢筋骨架缩小,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压力拔出。

脚手架工程质量通病

单、双排扣件式落地脚手架 立杆基础: (1)产生的质量问题: 1)基础未夯实找平,未设置底座或未设置垫板,少排水措施; 2)扫地杆设置高度不合理,连续长度范围内设置不齐全。 (2)处理措施: 1)根据地耐力设计基础作法,回填土分层夯实达到要求后,浇筑20cm厚砼基础,搭设时将木垫板铺平,放好底座,再将立杆放入底座内,或将立杆直接置于木板上,同时设置排水沟; 2)离钢管底端≤20cm处,在连续长度范围内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正确做法描述: 每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木; 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大于500mm。 (4)正确做法图片:

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连墙件):(1)产生的质量问题: 1)连墙件设置比较随意,并未按照施工方案中确定的作法去做,竖向间距及连墙件位置等不符合要求; 2)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以下时采用的柔性拉接不合要求,在24m以上时,刚性连接形式多样不规范; 3)搭设脚手架时,往往连墙杆件较滞后搭设,拆除脚手架时,连墙杆件较先拆除,脚手架使用期间,还存在擅自拆除连墙件的现象。 (2)处理措施: 1)连墙杆位置应在方案中确定,并绘制作法详图,不得在作业中随意设置; 2)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以下采用柔性拉接应同时增加支顶措施,在24m以上时不准采用柔性连接,必须刚性连接; 3)搭设脚手架时,连墙杆应与其它杆件同步搭设,在拆除脚手架时,应在其他杆件拆到连墙杆高度时,最后拆除连墙杆,严禁在使用期间拆除连墙杆件。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11),正确做法描述: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b.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c.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下斜连接; 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对高度24m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采用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连接; 当脚手架下部暂不能设连墙件时应采取防倾覆措施。当搭设抛撑时,抛撑应采用通长杆件,并用旋转扣件固定在脚手架上,与地面的倾角应在45°-60°之间;连接点中心至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抛撑应在连墙件搭设后方可拆除。 (4)正确做法图片:

市政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市政工程常见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为提高我区市政工程质量水平,克服市政工程中常见质量通病,根据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工程技术标准,总结实际工作经验,借鉴外地做法,提出如下防治措施。在本区市政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理过程中,除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工程技术标准等规定外,还应参照执行本办法 一、关于检查井周边破损、沉陷、井盖位移、坠落的防治办法 (一)设计要求: 1、雨污水等各类管线检查井设置应尽量避开公交站台和 路口曲化段. 2、检查井室基础应根据地基承载力、荷载等情况做出设计,检查井基础应与管道基础连成整体。 3、车行道检查井禁止使用砖砌筑,宜采用整体稳定性好,强 度高、闭水性理想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检查井、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检查井、混凝土模块检查井或采用其它质量可靠、技术工艺先进的检查井。 4、井框盖宜采用防响、防滑、防盗、防坠落、防位移的多 防功能的井框盖,质量指标应符合道路使用功能和规范要求。 5、井框与井壁调平层宜采用耐压、不变形材料,如小型铁

件。 6、施工图设计应绘制检查井框安装大样图。 (二)施工要求: 1 1、施工前,须按设计图纸做好放样工作,检查井标高应准确。 2、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图纸施工,检查井周边填料与道路结构层同步填筑,并必须以小型压实设备同步碾压,压实度不小于结构层压实度要求。 3、采用反开槽处理检查井周边时,应以检查井为中心开挖一定环长和深度的基坑,宽度应满足小型机械压实的要求,填料应采用水硬性材料分层压实或采用水泥混凝土,高度应与路面基层平齐。 4、严格控制井框盖标高和横坡度,确保路面与井框盖上表面平齐。 (三)监理要求 1、加强对检查井基础及井身施工质量的检查,加强井框盖质量的验收,检查井框盖与井身的联结是否稳定牢固。 2、加强对检查井周围填充料的密实度、管道与井室接口的密封性、预制块拼装后缝隙中灌注填充料密实性的检查。 3、井框周围沥青混凝土面层摊铺时,严格检查井室周围沥青混凝土压实度以及沥青混凝土面层是否与井框齐平。

工程常见质量通病

工程常见质量通病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常见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砼、钢筋的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的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接缝不严 1.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模板干缩造成裂缝。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5)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防治措施: (1)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部位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 (2)严格控制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易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木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4)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发生错位要校正好。(二)模板未清理干净 1.现象: (1)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2)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砼有缝隙,且有垃圾杂物。 2.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未用压力水冲洗模板,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2)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高压水冲洗模板,清除模内垃圾。 (2)封模前派专人清扫模内垃圾。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封严清扫口。 (三)柱模板缺陷 1.现象 (1)炸模,造成截面尺寸不准,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 (2)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 (3)柱身扭曲,梁柱接头处偏差大。

模板工程常见 质量通病

常见模板工程质量通病防治 模板的制作与安装质量,对于保证砼、钢筋的混凝土结构与构件的外观平整和几何尺寸的准确,以及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将起重要的作用。由于模板尺寸错误、支设不牢而造成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接缝不严 1.现?? 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混凝土表面出现蜂窝,严重的出现孔洞、露筋。 2.原因分析: (1)翻样不认真或有误,模板制作马虎,拼装时接缝过大。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模板干缩造成裂缝。轴线测放产生误差。 (3)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4)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 (5)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防治措施: (1)翻样要认真,严格按1/10~1/50的比例将各部位翻成详图,详细编注,,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向操作工人交底,强化工人质量意识,认真制作定型模板和拼装。 (2)严格控制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 (3)木模板安装周期不易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木板要提前浇水湿润,使其胀开密缝。 (4)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二)模板未清理干净 1.现象: (1)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混凝土中有缝隙,且有垃圾夹杂物。 (2)模板内残留木块、浮浆残渣、碎石等建筑垃圾,拆模后发现砼有缝隙,且有垃圾杂物。 2.原因分析: (1)钢筋绑扎完毕,未用压力水冲洗模板,封模前未进行清扫。 (2)墙柱根部,梁柱接头最低处未留清扫孔,或所留位置不当无法进行清扫。 3.防治措施: (1)钢筋绑扎完毕,用高压水冲洗模板,清除模内垃圾。 (2)封模前派专人清扫模内垃圾。 (3)墙柱根部、梁柱接头处预留清扫孔,预留孔尺寸≥100mm*100mm,模内垃圾清除完毕后及时封严清扫口。 (三)柱模板缺陷 1.现象 (1)炸模,造成截面尺寸不准,鼓出、漏浆,混凝土不密实或蜂窝麻面。 (2)偏斜,一排柱子不在同一轴线上 (3)柱身扭曲,梁柱接头处偏差大。 2.原因分析 (1)柱箍筋间距太大或不牢,钢筋骨架缩小,或木模钉子被混凝土压力拔出。 (2)测放轴线不认真,梁柱接头处未按大样图安装组合。

模板工程之常见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模板工程之常见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常见模板:木模板、组合胶模板、组合钢模板等,模板工程的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整合篇如下: 一、接缝不严 1、现象: 由于模板间接缝不严有间隙,混凝土浇筑时产生漏浆,表面出现蜂窝、孔洞、露筋单位那个现象。 2、产生原因: (1)木模板制作粗糙,拼缝不严; (2)木模板安装周期过长,因木模干编造成裂缝; (3)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未提前浇水湿润; (4)钢模板变形未及时修整; (5)钢模板接缝措施不当; (6)梁、柱交接部位,接头尺寸不准、错位。 3、防治措施: (1)翻样要正确,认真制作定型模板;严格控制木模板含水率,制作时拼缝要严密;木模板安装周期不宜过长,浇筑混凝土时,木模板要提前浇水湿润。 (2)钢模板变形,要及时修整平直;嵌缝措施要控制,不能用油毡、塑料布,水泥袋等堵漏;梁、柱交接部位支撑要牢靠,拼缝要严密(必要时缝间加双面胶纸),发生错位要校正好。 二、轴线位移 1、现象: 混凝土浇筑后拆除模板时,发现柱、墙实际位置与建筑物轴线位置有偏移。 2、原因分析: (1)轴线定位产生误差;

(2)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无限位措施或限位不牢,发生偏位后又未及时纠正; (3)支模时,未拉水平、竖向通线,且无竖向垂直度控制措施; (4)模板刚度差,未设水平拉杆或水平拉杆间距过大; (5)混凝土浇筑时未均匀对称下料,或一次浇筑高度过高造成侧压力过大挤偏模板; (6)对拉螺栓、顶撑、木楔使用不当或松动造成轴线偏位。 3、防治措施: (1)严格并注明各部位编号、轴线位置、预留孔洞、预埋件等,经复核无误后认真对进行技术交底; (2)模板轴线测放后,组织专人复核验收,确认无误后才能支模; (3)支模时要拉水平、竖向通线,并设竖向垂直度控制线,以保证模板水平、竖向位置准确;墙、柱模板根部和顶部必须设可靠的限位措施; (4)对模板进行专门设计,以保证模板及其支架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及稳定性; (5)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筑时,要均匀对称下料,浇筑高度应严格控制在施工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三、标高偏差 1、现象: 测量时,发现混凝土结构层标高及预埋件、预留孔洞的标高与施工图设计标高之间有偏差 2、原因分析: (1)楼层无标高控制点或控制点偏少,竖向模板根部未找平,模板顶部无标高标记;

脚手架工程质量通病

5.1 单、双排扣件式落地 脚手架 5.1.1 立杆基础: (1)产生的质量问题: 1)基础未夯实找平,未设置底座或未设置垫板,少排水措施; 2)扫地杆设置高度不合理,连续长度范围内设置不齐全。 (2)处理措施: 1)根据地耐力设计基础作法,回填土分层夯实达到要求后,浇筑20厚砼基础,搭设时将木垫板铺平,放好底座,再将立杆放入底座内,或将立杆直接置于木板上,同时设置排水沟; 2)离钢管底端≤20处,在连续长度范围内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130-2011),正确做法描述: 6.3.1每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木; 6.3.2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6.3.3脚手架立杆基础不在同一高度上时,必须将高处的纵向扫地杆向低处延长两跨与立杆固定,高低差不应大于1m。靠边坡上方的立杆轴线到边坡的距离不应大于500。

(4)正确做法图片:

5.1.2 架体与建筑结构拉结(连墙件): (1)产生的质量问题: 1)连墙件设置比较随意,并未按照施工方案中确定的作法去做,竖向间距及连墙件位置等不符合要求; 2)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以下时采用的柔性拉接不合要求,在24m 以上时,刚性连接形式多样不规范; 3)搭设脚手架时,往往连墙杆件较滞后搭设,拆除脚手架时,连墙杆件较先拆除,脚手架使用期间,还存在擅自拆除连墙件的现象。 (2)处理措施: 1)连墙杆位置应在方案中确定,并绘制作法详图,不得在作业中随意设置; 2)脚手架搭设高度在24m以下采用柔性拉接应同时增加支顶措施,在24m以上时不准采用柔性连接,必须刚性连接; 3)搭设脚手架时,连墙杆应与其它杆件同步搭设,在拆除脚手架时,应在其他杆件拆到连墙杆高度时,最后拆除连墙杆,严禁在使用期间拆除连墙杆件。 (3)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130-2011),正确做法描述: 6.4.3 连墙件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a. 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b.应从底层第一步纵向水平杆处开始设置,当该处设置有困难时,应采用其它可靠措施固定;c.应优先采用菱形布置,或采用方形、矩形布置; 6.4.4 开口型脚手架的两端必须设置连墙件,连墙件的垂直间距不应大于建筑物的层高,并不应大于4m; 6.4.5 连墙件中的连墙杆应呈水平设置,当不能水平设置时,应向脚手架一端下斜连接; 6.4.6 连墙件必须采用可承受拉力和压力的构造。对高度24m以

屋面施工常见质量通病与防治

屋面施工常见质量通病与防治 屋面工程是房屋建筑的一项分部工程,其施工质量的好坏,不紧关系到建筑物的寿命,也直接影响到房屋的使用功能。 下面谈论一下屋面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通病与防治措施: 开裂:现象及造成的原因:屋面板板端变形,找平层开裂;基层温度收缩变形;产生振动和建筑物不均匀沉陷;卷材质量低劣,老化脆裂;沥青胶韧性差。其防治措施:在预制板接缝铺一层卷材作缓冲层;做好砂浆找平层;留分割缝;严格控制耐热度和提高韧性,防止老化,采取撒油法铺贴‘治理方法:在开裂处补贴卷材。 流淌:沥青胶的耐热度使用过低,沥青胶涂刷过厚;未做绿豆砂保护层;屋面坡度过陡,而采用平行屋脊铺贴卷材。防治措施:根据实际最高辐射温度,厂房内热源及屋面坡度选择沥青胶耐热度;控制熬制质量和涂刷厚度(小于2mm),做好绿豆砂保护层,降低辐射温度;屋面坡度过陡时,避免平行屋脊铺贴卷材。治理方法:可采取局部切割重铺卷材。 鼓泡:屋面基层潮湿,窝有水分或卷材受潮及受到太阳照射后体积膨胀造成鼓泡;基层不平整,粘贴不牢固;卷材铺贴扭歪,皱褶不平。防治措施:严格控制基层含水率在6﹪以内避免雨雾天施工;防止卷材受潮;加强操作,保证基层平整,涂刷均匀,封边严密,各层卷材粘贴平顺密实;潮湿基层上铺设卷材采取屋面做法。治理方法:将鼓处卷材割开采取打补钉的办法,其上加

贴小块卷材护盖。 老化(龟裂):沥青胶的标号选用过低;沥青胶配置时熬制温度过高,时间过长,沥青碳化;沥青涂刷过厚;未作绿豆砂保护层或绿豆砂撒铺不匀。防治措施;根据屋面坡度,极端最高温度合理选择沥青胶的标号,逐锅检验软化点,严格控制沥青胶材料的熬制温度和使用温度,熬制的时间不宜过长;做好绿豆砂保护层,免受大气作用,做好定期维护检修。治理方法:清除脱落绿豆砂表面加做保护层。山墙、女儿墙漏水;女儿墙、山墙檐口细不处理不当,卷材与立面未固定牢或未做铁皮泛水;女儿墙或山墙与屋面板未牢固拉结,转角处未做钝角,垂直面卷材与屋面卷材未分层搭接或未做加强层;垂直面未做绿豆砂保护层;天沟未找坡,雨水口的短管未紧贴基层水斗四周卷材粘贴不严实,或卷材层数不够缺乏维护,雨水管积灰、堵塞、天沟积水。防治措施:女儿墙、山墙檐口、天沟以及屋面伸出管道等细部处理,做到构造合理严密;女儿墙、山墙与屋面板拉结牢固,防止开裂;转角处做成钝角,垂直面与屋面之间的卷材应设加强层,并分层搭槎,卷材收口处钉设牢固,并做好泛水及绿豆砂保护层;天沟严格按设计要求找坡,雨水口要比周围低20㎜,短管要紧贴在基层上;雨水口及水斗周围卷材应贴实,层数(包括加强层)应符合要求;对防水层定期维护。治理方法:将开裂或脱胶卷材割开,重铺卷材。变形缝漏水;屋面变形缝和伸缩缝、沉降缝等没有按规定附加干铺卷材,或铁皮凸棱按反铁皮中间泛水,造成变形缝漏水;铁皮未顺水流方向搭接或未安装牢固被风掀起;变形缝在屋檐部位未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