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 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经典例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知识点讲解经典例题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一、目标认知学习目标:1.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能够准确地辨认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2.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能利用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掌握综合法证明的格式。

重点:1. 使学生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2 .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和条件。

难点:1.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2 .选用合适的条件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经典例题透析类型一: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1、如图,△ABD≌△ACE,AB=AC,写出图中的对应边和对应角.思路点拨:AB=AC,AB和AC是对应边,∠A是公共角,∠A和∠A是对应角,按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可求解.解析:AB和AC是对应边,AD和AE、BD和CE是对应边,∠A和∠A是对应角,∠B和∠C,∠AEC和∠ADB是对应角.总结升华:已知两对对应顶点,那么以这两对对应顶点为顶点的角是对应角,第三对角是对应角;再由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可找到对应边.已知两对对应边,第三对边是对应边,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举一反三:【变式1】如图,△ABC≌△DBE.问线段AE和CD相等吗?为什么?【答案】证明:由△ABC≌△DBE,得AB=DB,BC=BE,则AB-BE=DB-BC,即AE=CD。

【变式2】如右图,,。

求证:AE∥CF【答案】∴AE∥CF2、如图,已知ΔABC≌ΔDEF,∠A=30°,∠B=50°,BF=2,求∠DFE的度数与EC的长。

思路点拨:由全等三角形性质可知:∠DFE=∠ACB,EC+CF=BF+FC,所以只需求∠ACB的度数与BF的长即可。

解析:在ΔABC中,∠ACB=180°-∠A-∠B,又∠A=30°,∠B=50°,所以∠ACB=100°.又因为ΔABC≌ΔDEF,所以∠ACB=∠DFE,BC=EF(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所以∠DFE=100°EC=EF-FC=BC-FC=FB=2。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知识点汇总情况及典型例题1.docx

高中数学-解三角形知识点汇总情况及典型例题1.docx

实用标准解三角形的必备知识和典型例题及详解一、知识必备:1.直角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 C=90°,AB= c, AC= b , BC= a。

(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

(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的关系:A+B= 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锐角三角函数定义)sin A= cos B=a, cos A=sin=b, tan A=a。

c bc2.斜三角形中各元素间的关系:在△ABC 中, A、 B、 C 为其内角, a、b、 c 分别表示 A、 B、C 的对边。

(1)三角形内角和:A+B+C=π。

(2 )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a b c2R (R为外接圆半径)sin A sin B sin C( 3 )余弦定理:三角形任何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积的两倍a 2 =b2+2- 2bccosA;b2 = 2 +a2- 2cacosB;c2= 2 +b2-2abcos。

c c a C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1ah a=11(1)S=bh b=ch c( h a、 h b、 h c分别表示 a、b、 c 上的高);22211bc sin A=1(2)S=ab sin C=ac sin B;222求其他未知元素的问题叫做解三角形.广义地,这里所说的元素还可以包括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以及内切圆半径、外接圆半径、面积等等.主要类型:(1 )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第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第 2、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2 )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第 1、已知三边求三角 .第 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5.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除了应用上述公式和上述变换方法外,还要注意三角形自身的特点。

( 1)角的变换因为在△ABC 中, A+B+C=π,所以sin(A+B)=sinC;cos(A+B)=-cosC;tan(A+B)=-tanC。

解三角形经典例题

解三角形经典例题

解三角形一、知识点归纳(★☆注重细节,熟记考点☆★) 1.正弦定理及其变形2(sin sin sin a b cR R A B C===为三角形外接圆半径)变式:12sin ,2sin ,2sin a R A b R B c R C ===()(边化角公式)2sin ,sin ,sin 222a b cA B C R R R===()(角化边公式) 3::sin :sin :sin a b c A B C =() sin sin sin (4),,sin sin sin a A a A b Bb Bc C c C===2.正弦定理适用情况: (1)已知两角及任一边;(2)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需要判断三角形解的情况). 3.余弦定理及其推论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b ac ac B c a b ab C=+-=+-=+-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a b c C ab+-=+-=+-=4.余弦定理适用情况:(1)已知两边及夹角; (2)已知三边.注.解三角形或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这也是正余弦定理的作用),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 5.常用的三角形面积公式(1)高底⨯⨯=∆21ABC S ; (2)()111=sin sin sin 2224abcS ab C ac B bc A R ABC R ===∆为外接圆半径 (两边夹一角);6.三角形中常用结论(1),,(a b c b c a a c b +>+>+>即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2)sin sin (ABC A B a b A B ∆>⇔>⇔>在中,即大边对大角,大角对大边) (3)在ABC ∆中,A B C π++=,所以 ①()sin sin A B C +=;②()cos cos A B C +=-;③()tan tan A B C +=-;④sincos ,22A B C +=⑤cos sin 22A B C+= 7.实际问题中的常用角 (1)仰角和俯角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下文的叫俯角(如图①)(2)方位角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 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 注:仰角、俯角、方位角的区别是:三者的参照不同。

正余弦定理知识点+经典题(有答案)

正余弦定理知识点+经典题(有答案)

正余弦定理1.定理内容:(1)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2sin sin sin a b cR A B C=== (2)余弦定理:三角形中任意一边的平方等于其他两边的平方的和减去这两边与它们夹角的余弦的两倍。

即:2222cos a b c bc A =+- 2222cos b a c ac B =+- 2222cos c a b ab C =+-(3)面积定理:111sin sin sin 222ABC S ab C bc A ac B ∆=== 2.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1)已知一边和两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 (3)已知两边和它们所夹的角: (4)已知三边:正弦定理1.在△ABC 中,∠A =45°,∠B =60°,a =2,则b 等于( )D .262.在△ABC 中,已知a =8,B =60°,C =75°,则b 等于( )A .4 2B .4 3C .4 6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60°,a =43,b =42,则角B 为( )A .45°或135°B .135°C .45°D .以上答案都不对 4.在△ABC 中,a ∶b ∶c =1∶5∶6,则sin A ∶sin B ∶sin C 等于( )A .1∶5∶6B .6∶5∶1C .6∶1∶5D .不确定 解析:选A.由正弦定理知sin A ∶sin B ∶sin C =a ∶b ∶c =1∶5∶6.5.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105°,B =45°,b =2,则c =( )A .1 C .26.在△ABC 中,若cos A cos B =ba ,则△ABC 是( )A .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7.已知△ABC 中,AB =3,AC =1,∠B =30°,则△ABC 的面积为( )或 3 或328.△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b =6,B =120°,则a 等于( )B .29.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1,c =3,C =π3,则A =________. 10.在△ABC 中,已知a =433,b =4,A =30°,则sin B =________.11.在△ABC 中,已知∠A =30°,∠B =120°,b =12,则a +c =________. 12.在△ABC 中,a =2b cos C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13.在△ABC 中,A =60°,a =63,b =12,S △ABC =183,则a +b +csin A +sin B +sin C =________,c =________.14.已知△ABC 中,∠A ∶∠B ∶∠C =1∶2∶3,a =1,则a -2b +csin A -2sin B +sin C=________.15.在△ABC 中,已知a =32,cos C =13,S △ABC =43,则b =________. 16.在△ABC 中,b =43,C =30°,c =2,则此三角形有________组解.17.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 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后船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18.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若a =23,sin C 2cos C 2=14,sin B sin C =cos 2A2,求A 、B 及b 、c .19.(2009年高考四川卷)在△ABC 中,A 、B 为锐角,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且cos 2A =35,sin B =1010.(1)求A +B 的值;(2)若a -b =2-1,求a ,b ,c 的值.20.△ABC 中,ab =603,sin B =sin C ,△ABC 的面积为153,求边b 的长.余弦定理1.在△ABC 中,如果BC =6,AB =4,cos B =13,那么AC 等于( )A .6B .2 6C .3 6D .46 2.在△ABC 中,a =2,b =3-1,C =30°,则c 等于( )D .2 3.在△ABC 中,a 2=b 2+c 2+3bc ,则∠A 等于( )A .60°B .45°C .120°D .150°4.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B 的值为( )或5π6 或2π35.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则a cos B +b cos A 等于( )A .aB .bC .cD .以上均不对6.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增加同样的长度,则这个新的三角形的形状为( )A .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由增加的长度决定7.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4,|AC →|=1,△ABC 的面积为3,则AB →·AC →的值为( )A .2B .-2C .4D .-4 8.在△ABC 中,b =3,c =3,B =30°,则a 为( )B .2 3 或2 3 D .29.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2B =A +C ,且AB =1,BC =4,则边BC 上的中线AD 的长为________. 10.△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1)∶(3+1)∶10,求最大角的度数.11.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S 是△ABC 的面积,若a =4,b =5,S =53,则边c 的值为________. 12.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2∶3∶4,则cos A ∶cos B ∶cos C =________.13.在△ABC 中,a =32,cos C =13,S △ABC =43,则b =________.14.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B =7,BC =5,AC =6,则AB →·BC →的值为________.15.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是a 、b 、c ,且面积S =a 2+b 2-c 24,则角C =________. 16.(2011年广州调研)三角形的三边为连续的自然数,且最大角为钝角,则最小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17.在△ABC 中,BC =a ,AC =b ,a ,b 是方程x 2-23x +2=0的两根,且2cos(A +B )=1,求AB 的长.18.已知△ABC 的周长为2+1,且sin A +sin B =2sin C .(1)求边AB 的长;(2)若△ABC 的面积为16sin C ,求角C 的度数.19.在△ABC 中,BC =5,AC =3,sin C =2sin A .(1)求AB 的值;(2)求sin(2A -π4)的值.20.在△ABC 中,已知(a +b +c )(a +b -c )=3ab ,且2cos A sin B =sin C ,确定△ABC 的形状.正弦定理1.在△ABC 中,∠A =45°,∠B =60°,a =2,则b 等于( )D .26解析:选A.应用正弦定理得:a sin A =b sin B ,求得b =a sin Bsin A = 6. 2.在△ABC 中,已知a =8,B =60°,C =75°,则b 等于( )A .4 2B .4 3C .4 6解析:选=45°,由正弦定理得b =a sin Bsin A =4 6.3.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60°,a =43,b =42,则角B 为( )A .45°或135°B .135°C .45°D .以上答案都不对解析:选C.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得:sin B =b sin A a =22,又∵a >b ,∴B <60°,∴B =45°. 4.在△ABC 中,a ∶b ∶c =1∶5∶6,则sin A ∶sin B ∶sin C 等于( )A .1∶5∶6B .6∶5∶1C .6∶1∶5D .不确定解析:选A.由正弦定理知sin A ∶sin B ∶sin C =a ∶b ∶c =1∶5∶6.5.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所对的边,若A =105°,B =45°,b =2,则c =( )A .1 C .2解析:选=180°-105°-45°=30°,由b sin B =c sin C 得c =2×sin 30°sin45°=1.6.在△ABC 中,若cos A cos B =ba ,则△ABC 是( )A .等腰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直角三角形D .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解析:选D.∵b a =sin B sin A ,∴cos A cos B =sin Bsin A , sin A cos A =sin B cos B ,∴sin2A =sin2B即2A =2B 或2A +2B =π,即A =B ,或A +B =π2.7.已知△ABC 中,AB =3,AC =1,∠B =30°,则△ABC 的面积为( )或 3 或32解析:选=AC sin B ,求出sin C =32,∵AB >AC ,∴∠C 有两解,即∠C =60°或120°,∴∠A =90°或30°.再由S △ABC =12AB ·AC sin A 可求面积.8.△ABC 的内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c =2,b =6,B =120°,则a 等于( )B .2解析:选D.由正弦定理得6sin120°=2sin C ,∴sin C =12.又∵C 为锐角,则C =30°,∴A =30°, △ABC 为等腰三角形,a =c = 2.9.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若a =1,c =3,C =π3,则A =_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csin C ,所以sin A =a ·sin C c =12.又∵a <c ,∴A <C =π3,∴A =π6.答案:π610.在△ABC 中,已知a =433,b =4,A =30°,则sin B =_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 sin A =bsin B⇒sin B =b sin A a =4×12433=32.答案:3211.在△ABC 中,已知∠A =30°,∠B =120°,b =12,则a +c =________.解析:C =180°-120°-30°=30°,∴a =c ,由a sin A =b sin B 得,a =12×sin30°sin120°=43,∴a +c =8 3. 答案:8312.在△ABC 中,a =2b cos C ,则△ABC 的形状为_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 =2R ·sin A ,b =2R ·sin B , 代入式子a =2b cos C ,得 2R sin A =2·2R ·sin B ·cos C , 所以sin A =2sin B ·cos C , 即sin B ·cos C +cos B ·sin C =2sin B ·cos C , 化简,整理,得sin(B -C )=0. ∵0°<B <180°,0°<C <180°, ∴-180°<B -C <180°, ∴B -C =0°,B =C . 答案:等腰三角形13.在△ABC 中,A =60°,a =63,b =12,C=30°则a +b +csin A +sin B +sin C =________,c =________.解析:由正弦定理得a +b +c sin A +sin B +sin C=a sin A =63sin60°=12,又S △ABC =12bc sin A ,∴12×12×sin60°×c =183,∴c =6.答案:12 614.已知△ABC 中,∠A ∶∠B ∶∠C =1∶2∶3,a =1,则a -2b +csin A -2sin B +sin C=________.解析:由∠A ∶∠B ∶∠C =1∶2∶3得,∠A =30°,∠B =60°,∠C =90°,∴2R =a sin A =1sin30°=2,又∵a =2R sin A ,b =2R sin B ,c =2R sin C ,∴a -2b +c sin A -2sin B +sin C =2R sin A -2sin B +sin Csin A -2sin B +sin C =2R =2. 答案:215.在△ABC 中,已知a =32,cos C =13,S △ABC =43,则b =________.解析:依题意,sin C =223,S △ABC =12ab sin C =43,解得b =2 3. 答案:2316.在△ABC 中,b =43,C =30°,c =2,则此三角形有________组解.解析:∵b sin C =43×12=23且c =2, ∴c <b sin C ,∴此三角形无解. 答案:0 17.如图所示,货轮在海上以40 km/h 的速度沿着方位角(指从正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转角)为140°的方向航行,为了确定船位,船在B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为110°,航行半小时后船到达C 点,观测灯塔A 的方位角是65°,则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多少解:在△ABC 中,BC =40×12=20, ∠ABC =140°-110°=30°,∠ACB =(180°-140°)+65°=105°, 所以∠A =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AC =BC ·sin ∠ABC sin A =20sin30°sin45°=102(km).即货轮到达C 点时,与灯塔A 的距离是10 2 km.18.在△ABC 中,a 、b 、c 分别为角A 、B 、C 的对边,若a =23,sin C 2cos C 2=14,sin B sin C =cos 2A2,求A 、B 及b 、c .解:由sin C 2cos C 2=14,得sin C =12,又C ∈(0,π),所以C =π6或C =5π6.由sin B sin C =cos 2A2,得sin B sin C =12[1-cos(B +C )], 即2sin B sin C =1-cos(B +C ),即2sin B sin C +cos(B +C )=1,变形得 cos B cos C +sin B sin C =1,即cos(B -C )=1,所以B =C =π6,B =C =5π6(舍去),A =π-(B +C )=2π3.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 ,得b =c =a sin Bsin A =23×1232=2.故A =2π3,B =π6,b =c =2.19.(2009年高考四川卷)在△ABC 中,A 、B 为锐角,角A 、B 、C 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 、b 、c ,且cos 2A =35,sin B =1010.(1)求A +B 的值;(2)若a -b =2-1,求a ,b ,c 的值. 解:(1)∵A 、B 为锐角,sin B =1010,∴cos B =1-sin 2B =31010.又cos 2A =1-2sin 2A =35,∴sin A =55,cos A =255, ∴cos(A +B )=cos A cos B -sin A sin B =255×31010-55×1010=22.又0<A +B <π,∴A +B =π4.(2)由(1)知,C =3π4,∴sin C =22.由正弦定理:a sin A =b sin B =csin C 得5a =10b =2c ,即a =2b ,c =5b .∵a -b =2-1,∴2b -b =2-1,∴b =1. ∴a =2,c = 5.20.△ABC 中,ab =603,sin B =sin C ,△ABC 的面积为153,求边b 的长.解:由S =12ab sin C 得,153=12×603×sin C ,∴sin C =12,∴∠C =30°或150°. 又sin B =sin C ,故∠B =∠C .当∠C =30°时,∠B =30°,∠A =120°.又∵ab =603,a sin A =bsin B ,∴b =215. 当∠C =150°时,∠B =150°(舍去). 故边b 的长为215.余弦定理1.在△ABC 中,如果BC =6,AB =4,cos B =13,那么AC 等于( )A .6B .26C .3 6D .46 解析:选A.由余弦定理,得 AC =AB 2+BC 2-2AB ·BC cos B= 42+62-2×4×6×13=6.2.在△ABC 中,a =2,b =3-1,C =30°,则c 等于( ) D .2解析:选B.由余弦定理,得c 2=a 2+b 2-2ab cos C =22+(3-1)2-2×2×(3-1)cos30° =2, ∴c = 2.3.在△ABC 中,a 2=b 2+c 2+3bc ,则∠A 等于( ) A .60° B .45° C .120° D .150°解析:选∠A =b 2+c 2-a 22bc =-3bc 2bc =-32, ∵0°<∠A <180°,∴∠A =150°. 4.在△ABC 中,∠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2+c 2-b 2)tan B =3ac ,则∠B 的值为( ) 或5π6 或2π3解析:选D.由(a 2+c 2-b 2)tan B =3ac ,联想到余弦定理,代入得cos B =a 2+c 2-b 22ac =32·1tan B =32·cos B sin B .显然∠B ≠π2,∴sin B =32.∴∠B =π3或2π3.5.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A 、B 、C 的对边,则a cos B +b cos A 等于( ) A .a B .b C .c D .以上均不对解析:选·a 2+c 2-b 22ac +b ·b 2+c 2-a 22bc =2c 22c =c .6.如果把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都增加同样的长度,则这个新的三角形的形状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由增加的长度决定 解析:选A.设三边长分别为a ,b ,c 且a 2+b 2=c 2. 设增加的长度为m ,则c +m >a +m ,c +m >b +m ,又(a +m )2+(b +m )2=a 2+b 2+2(a +b )m +2m 2>c 2+2cm +m 2=(c +m )2, ∴三角形各角均为锐角,即新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7.已知锐角三角形ABC 中,|AB →|=4,|AC →|=1,△ABC 的面积为3,则AB →·AC →的值为( ) A .2 B .-2 C .4 D .-4解析:选△ABC =3=12|AB →|·|AC →|·sin A =12×4×1×sin A ,∴sin A =32,又∵△ABC 为锐角三角形,∴cos A =12,∴AB →·AC →=4×1×12=2.8.在△ABC 中,b =3,c =3,B =30°,则a 为( ) B .23 或2 3 D .2解析:选C.在△ABC 中,由余弦定理得b 2=a 2+c 2-2ac cos B ,即3=a 2+9-33a , ∴a 2-33a +6=0,解得a =3或2 3.9.已知△ABC 的三个内角满足2B =A +C ,且AB =1,BC =4,则边BC 上的中线AD 的长为________.解析:∵2B =A +C ,A +B +C =π,∴B =π3. 在△ABD 中,AD =AB 2+BD 2-2AB ·BD cos B= 1+4-2×1×2×12= 3. 答案:310.△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3-1)∶(3+1)∶10,求最大角的度数. 解:∵sin A ∶sin B ∶sin C =(3-1)∶(3+1)∶10, ∴a ∶b ∶c =(3-1)∶(3+1)∶10.设a =(3-1)k ,b =(3+1)k ,c =10k (k >0), ∴c 边最长,即角C 最大.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 2+b 2-c 22ab =-12, 又C ∈(0°,180°),∴C =120°. 11.已知a 、b 、c 是△ABC 的三边,S 是△ABC 的面积,若a =4,b =5,S =53,则边c 的值为________.解析:S =12ab sin C ,sin C =32,∴C =60°或120°.∴cos C =±12,又∵c 2=a 2+b 2-2ab cos C ,∴c 2=21或61,∴c =21或61. 答案:21或6112.在△ABC 中,sin A ∶sin B ∶sin C =2∶3∶4,则cos A ∶cos B ∶cos C =________. 解析:由正弦定理a ∶b ∶c =sin A ∶sin B ∶sin C =2∶3∶4, 设a =2k (k >0),则b =3k ,c =4k ,cos B =a 2+c 2-b 22ac =2k 2+4k 2-3k 22×2k ×4k=1116, 同理可得:cos A =78,cos C =-14,∴cos A ∶cos B ∶cos C =14∶11∶(-4). 答案:14∶11∶(-4)13.在△ABC 中,a =32,cos C =13,S △ABC =43,则b =________.解析:∵cos C =13,∴sin C =223.又S △ABC =12ab sin C =43,即12·b ·32·223=43,∴b =2 3.答案:2314.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为AB =7,BC =5,AC =6,则AB →·BC →的值为________.解析:在△ABC 中,cos B =AB 2+BC 2-AC 22AB ·BC=49+25-362×7×5=1935,∴AB →·BC →=|AB →|·|BC →|·cos(π-B )=7×5×(-1935)=-19.答案:-1915.已知△ABC 的三边长分别是a 、b 、c ,且面积S =a 2+b 2-c 24,则角C =________. 解析:12ab sin C =S =a 2+b 2-c 24=a 2+b 2-c 22ab ·ab 2 =12ab cos C ,∴sin C =cos C ,∴tan C =1,∴C =45°.答案:45°16.(2011年广州调研)三角形的三边为连续的自然数,且最大角为钝角,则最小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 解析:设三边长为k -1,k ,k +1(k ≥2,k ∈N ),则⎩⎪⎨⎪⎧ k 2+k -12-k +12<0k +k -1>k +1⇒2<k <4,∴k =3,故三边长分别为2,3,4,∴最小角的余弦值为32+42-222×3×4=78.答案:7817.在△ABC 中,BC =a ,AC =b ,a ,b 是方程x 2-23x +2=0的两根,且2cos(A +B )=1,求AB 的长.解:∵A +B +C =π且2cos(A +B )=1,∴cos(π-C )=12,即cos C =-12.又∵a ,b 是方程x 2-23x +2=0的两根,∴a +b =23,ab =2. ∴AB 2=AC 2+BC 2-2AC ·BC ·cos C=a 2+b 2-2ab (-12)=a 2+b 2+ab =(a +b )2-ab=(23)2-2=10,∴AB =10. 18.已知△ABC 的周长为2+1,且sin A +sin B =2sin C .(1)求边AB 的长;(2)若△ABC 的面积为16sin C ,求角C 的度数.解:(1)由题意及正弦定理得 AB +BC +AC =2+1,BC +AC =2AB ,两式相减,得AB =1.(2)由△ABC 的面积12BC ·AC ·sin C =16sin C ,得BC ·AC =13,由余弦定理得cos C =AC 2+BC 2-AB 22AC ·BC=AC +BC 2-2AC ·BC -AB 22AC ·BC=12, 所以C =60°.19.在△ABC 中,BC =5,AC =3,sin C =2sin A .(1)求AB 的值; (2)求sin(2A -π4)的值.解:(1)在△ABC 中,由正弦定理AB sin C =BC sin A ,得AB =sin C sin A BC =2BC =2 5.(2)在△ABC 中,根据余弦定理,得cos A =AB 2+AC 2-BC 22AB ·AC=255, 于是sin A =1-cos 2A =55.从而sin 2A =2sin A cos A =45,cos 2A =cos 2 A -sin 2 A =35.所以sin(2A -π4)=sin 2A cos π4-cos 2A sin π4=210.20.在△ABC 中,已知(a +b +c )(a +b -c )=3ab ,且2cos A sin B =sin C ,确定△ABC 的形状.解:由正弦定理,得sin C sin B =c b .由2cos A sin B =sin C ,有cos A =sin C 2sin B =c 2b .又根据余弦定理,得cos A =b 2+c 2-a 22bc ,所以c 2b =b 2+c 2-a 22bc ,即c 2=b 2+c 2-a 2,所以a =b .又因为(a +b +c )(a +b -c )=3ab ,所以(a +b )2-c 2=3ab ,所以4b 2-c 2=3b 2,所以b =c ,所以a =b =c ,因此△ABC 为等边三角形.。

初二全等三角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提高难题压轴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二全等三角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提高难题压轴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二全等三角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知识点:1.基本定义:⑴全等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⑵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⑶对应顶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⑷对应边: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⑸对应角:全等三角形中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2.基本性质:⑴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大小就全确定,这个性质叫做三角形的稳定性.⑵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3.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⑴边边边(SSS):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⑵边角边(SAS):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⑶角边角(ASA):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⑷角角边(AAS):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⑸斜边、直角边(HL):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4.角平分线:⑴画法:⑵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⑶性质定理的逆定理: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5.证明的基本方法:⑴明确命题中的已知和求证.(包括隐含条件,如公共边、公共角、对顶角、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腰三角形等所隐含的边角关系)⑵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用数字符号表示已知和求证.⑶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常考题:一.选择题(共14小题)1.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A.一个锐角对应相等B.两个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 D.两条边对应相等2.如图,已知AE=CF,∠AFD=∠CEB,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CBE的是()A.∠A=∠C B.AD=CB C.BE=DF D.AD∥BC3.如图所示,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依据是()A.SSS B.SAS C.AAS D.ASA4.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A.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C.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5.如图,△ACB≌△A′CB′,∠BCB′=30°,则∠ACA′的度数为()A.20°B.30°C.35°D.40°6.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 B.2处 C.3处 D.4处7.如图,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7,DE=2,AB=4,则AC长是()A.3 B.4 C.6 D.58.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 ≌△DEC,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BC=EC,∠B=∠E B.BC=EC,AC=DC C.BC=DC,∠A=∠D D.∠B=∠E,∠A=∠D9.如图,已知在△ABC 中,CD 是AB 边上的高线,BE 平分∠ABC ,交CD 于点E ,BC=5,DE=2,则△BCE 的面积等于( )A .10B .7C .5D .410.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 ,B 的距离,先在AB 的垂线BF 上取两点C ,D ,使CD=BC ,再定出BF 的垂线DE ,使A ,C ,E 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说明△EDC ≌△ABC ,得ED=AB ,因此测得ED 的长就是AB 的长,判定△EDC ≌△ABC 最恰当的理由是( )A .边角边B .角边角C .边边边D .边边角11.如图,△ABC 的三边AB ,BC ,CA 长分别是20,30,40,其三条角平分线将△ABC 分为三个三角形,则S △ABO :S △BCO :S △CAO 等于( )A .1:1:1B .1:2:3C .2:3:4D .3:4:512.尺规作图作∠AOB 的平分线方法如下:以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 ,OB 于C ,D ,再分别以点C ,D 为圆心,以大于CD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OP 由作法得△OCP ≌△ODP 的根据是( )A .SASB .ASAC .AASD .SSS13.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有两边对应相等,且有一角为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有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14.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A.4个 B.3个 C.2个 D.1个二.填空题(共11小题)15.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8cm,BD=5cm,那么点D 到线段AB的距离是cm.16.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AB=5,CD=2,则△ABD的面积是.17.如图为6个边长等的正方形的组合图形,则∠1+∠2+∠3=°.18.如图,△ABC≌△DEF,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写出x=.19.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去玻璃店.20.如图,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9cm,CF=5cm,则BD=cm.21.在数学活动课上,小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如图,则∠EAB是多少度?大家一起热烈地讨论交流,小英第一个得出正确答案,是度.22.如图,△ABC≌△ADE,∠B=100°,∠BAC=30°,那么∠AED=度.23.如图所示,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 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24.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90°,AD=4,连接BD,BD⊥CD,∠ADB=∠C.若P是BC边上一动点,则DP长的最小值为.25.如图,△ABC中,∠C=90°,CA=CB,点M在线段AB上,∠GMB=∠A,BG ⊥MG,垂足为G,MG与BC相交于点H.若MH=8cm,则BG=cm.三.解答题(共15小题)26.已知:如图,C为BE上一点,点A,D分别在BE两侧,AB∥ED,AB=CE,BC=ED.求证:AC=CD.27.已知:如图,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OA=OC,OB=OD.求证:AB=CD.28.已知,如图所示,AB=AC,BD=CD,DE⊥AB于点E,DF⊥AC于点F,求证:DE=DF.29.如图,C是AB的中点,AD=BE,CD=CE.求证:∠A=∠B.30.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DC,CF平分∠BCD,DF∥AB,BF的延长线交DC于点E.求证:(1)△BFC≌△DFC;(2)AD=DE.31.如图,已知,EC=AC,∠BCE=∠DCA,∠A=∠E;求证:BC=DC.32.如图,把一个直角三角形ACB(∠ACB=90°)绕着顶点B顺时针旋转60°,使得点C旋转到AB边上的一点D,点A旋转到点E的位置.F,G分别是BD,BE 上的点,BF=BG,延长CF与DG交于点H.(1)求证:CF=DG;(2)求出∠FHG的度数.33.已知,如图,△ABC和△ECD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D 为AB边上一点.求证:BD=AE.34.如图,点M、N分别是正五边形ABCDE的边BC、CD上的点,且BM=CN,AM交BN于点P.(1)求证:△ABM≌△BCN;(2)求∠APN的度数.35.如图,四边形ABCD中,E点在AD上,其中∠BAE=∠BCE=∠ACD=90°,且BC=CE,求证:△ABC与△DEC全等.36.如图,△ABC和△ADE都是等腰三角形,且∠BAC=90°,∠DAE=90°,B,C,D在同一条直线上.求证:BD=CE.37.我们把两组邻边相等的四边形叫做“筝形”.如图,四边形ABCD是一个筝形,其中AB=CB,AD=CD.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OE⊥AB,OF⊥CB,垂足分别是E,F.求证OE=OF.38.如图,在△ABC中,∠ACB=90°,CE⊥AB于点E,AD=AC,AF平分∠CAB交CE于点F,DF的延长线交AC于点G.求证:(1)DF∥BC;(2)FG=FE.39.如图:在△ABC中,BE、CF分别是AC、AB两边上的高,在BE上截取BD=AC,在CF的延长线上截取CG=AB,连接AD、AG.(1)求证:AD=AG;(2)AD与AG的位置关系如何,请说明理由.40.如图,已知△ABC中,AB=AC=10cm,BC=8cm,点D为AB的中点.(1)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cm/s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A上由C点向A点运动.①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s后,△BPD与△CQP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与△CQP全等?(2)若点Q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出发,点P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初二全等三角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提高难题压轴题练习(含答案解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4小题)1.(2013•西宁)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A.一个锐角对应相等B.两个锐角对应相等C.一条边对应相等 D.两条边对应相等【分析】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来确定.做题时,要结合已知条件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逐个验证.【解答】解:A、一个锐角对应相等,利用已知的直角相等,可得出另一组锐角相等,但不能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故A选项错误;B、两个锐角相等,那么也就是三个对应角相等,但不能证明两三角形全等,故B选项错误;C、一条边对应相等,再加一组直角相等,不能得出两三角形全等,故C选项错误;D、两条边对应相等,若是两条直角边相等,可利用SAS证全等;若一直角边对应相等,一斜边对应相等,也可证全等,故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有ASA、SAS、AAS、SSS、HL,可以发现至少得有一组对应边相等,才有可能全等.2.(2013•安顺)如图,已知AE=CF,∠AFD=∠CEB,那么添加下列一个条件后,仍无法判定△ADF≌△CBE的是()A.∠A=∠C B.AD=CB C.BE=DF D.AD∥BC【分析】求出AF=CE,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判断即可.【解答】解:∵AE=CF,∴AE+EF=CF+EF,∴AF=CE,A、∵在△ADF和△CBE中∴△ADF≌△CBE(ASA),正确,故本选项错误;B、根据AD=CB,AF=CE,∠AFD=∠CEB不能推出△ADF≌△CBE,错误,故本选C、∵在△ADF和△CBE中∴△ADF≌△CBE(SAS),正确,故本选项错误;D、∵AD∥BC,∴∠A=∠C,∵在△ADF和△CBE中∴△ADF≌△CBE(ASA),正确,故本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平行线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ASA,AAS,SSS.3.(2014秋•江津区期末)如图所示,亮亮书上的三角形被墨迹污染了一部分,很快他就根据所学知识画出一个与书上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完全一样的依据是()A.SSS B.SAS C.AAS D.ASA【分析】根据图象,三角形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是完整的,所以可以根据“角边角”画出.【解答】解:根据题意,三角形的两角和它们的夹边是完整的,所以可以利用“角边角”定理作出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实际运用,熟练掌握判定定理并灵活运用是解题的关键.4.(2007•中山)到三角形三条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是这个三角形的()A.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C.三条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D.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分析】因为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解答】解:∵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故选:D.【点评】该题考查的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因为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所以到三角形的三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易错选项5.(2011•呼伦贝尔)如图,△ACB≌△A′CB′,∠BCB′=30°,则∠ACA′的度数为()A.20°B.30°C.35°D.40°【分析】本题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找清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即可.【解答】解:∵△ACB≌△A′CB′,∴∠ACB=∠A′CB′,即∠ACA′+∠A′CB=∠B′CB+∠A′CB,∴∠ACA′=∠B′CB,又∠B′CB=30°∴∠ACA′=30°.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及全等三角形性质的应用,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求解.6.(2000•安徽)如图,直线l1、l2、l3表示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现要建一个货物中转站,要求它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则供选择的地址有()A.1处 B.2处 C.3处 D.4处【分析】到三条相互交叉的公路距离相等的地点应是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把三条公路的中心部位看作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以及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都满足要求.【解答】解:满足条件的有:(1)三角形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共一处;(2)三个外角两两平分线的交点,共三处.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这是一道生活联系实际的问题,解答此类题目时最直接的判断就是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很容易漏掉外角平分线,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漏解.7.(2014•遂宁)如图,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于点E,S△ABC=7,DE=2,AB=4,则AC长是()A.3 B.4 C.6 D.5【分析】过点D作DF⊥AC于F,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可得DE=DF,再根据S△ABC=S△ABD+S△ACD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解答】解:如图,过点D作DF⊥AC于F,∵AD是△ABC中∠BAC的角平分线,DE⊥AB,∴DE=DF,由图可知,S△ABC =S△ABD+S△ACD,∴×4×2+×AC×2=7,解得AC=3.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8.(2013•铁岭)如图,在△ABC和△DEC中,已知AB=DE,还需添加两个条件才能使△ABC≌△DEC,不能添加的一组条件是()A.BC=EC,∠B=∠E B.BC=EC,AC=DC C.BC=DC,∠A=∠D D.∠B=∠E,∠A=∠D【分析】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分别进行判定即可.【解答】解:A、已知AB=DE,再加上条件BC=EC,∠B=∠E可利用SAS证明△ABC≌△DEC,故此选项不合题意;B、已知AB=DE,再加上条件BC=EC,AC=DC可利用SSS证明△ABC≌△DEC,故此选项不合题意;C、已知AB=DE,再加上条件BC=DC,∠A=∠D不能证明△ABC≌△DEC,故此选项符合题意;D、已知AB=DE,再加上条件∠B=∠E,∠A=∠D可利用ASA证明△ABC≌△DEC,故此选项不合题意;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9.(2015•湖州)如图,已知在△ABC中,CD是AB边上的高线,BE平分∠ABC,交CD于点E,BC=5,DE=2,则△BCE的面积等于()A.10 B.7 C.5 D.4【分析】作EF⊥BC于F,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求得EF=DE=2,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得即可.【解答】解:作EF⊥BC于F,∵BE平分∠ABC,ED⊥AB,EF⊥BC,∴EF=DE=2,=BC•EF=×5×2=5,∴S△BCE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角的平分线的性质以及三角形的面积,作出辅助线求得三角形的高是解题的关键.10.(1998•南京)要测量河两岸相对的两点A,B的距离,先在AB的垂线BF上取两点C,D,使CD=BC,再定出BF的垂线DE,使A,C,E在一条直线上(如图所示),可以说明△EDC≌△ABC,得ED=AB,因此测得ED的长就是AB的长,判定△EDC ≌△ABC 最恰当的理由是( )A .边角边B .角边角C .边边边D .边边角【分析】由已知可以得到∠ABC=∠BDE ,又CD=BC ,∠ACB=∠DCE ,由此根据角边角即可判定△EDC ≌△ABC .【解答】解:∵BF ⊥AB ,DE ⊥BD∴∠ABC=∠BDE又∵CD=BC ,∠ACB=∠DCE∴△EDC ≌△ABC (ASA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需注意根据垂直定义得到的条件,以及隐含的对顶角相等,观察图形,找着隐含条件是十分重要的.11.(2017•石家庄模拟)如图,△ABC 的三边AB ,BC ,CA 长分别是20,30,40,其三条角平分线将△ABC 分为三个三角形,则S △ABO :S △BCO :S △CAO 等于( )A .1:1:1B .1:2:3C .2:3:4D .3:4:5【分析】利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可知三个三角形高相等,底分别是20,30,40,所以面积之比就是2:3:4.【解答】解:利用同高不同底的三角形的面积之比就是底之比可知选C .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做题时应用了三个三角形的高时相等的,这点式非常重要的.12.(2009•鸡西)尺规作图作∠AOB 的平分线方法如下:以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 ,OB 于C ,D ,再分别以点C ,D 为圆心,以大于CD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 ,作射线OP 由作法得△OCP ≌△ODP 的根据是( )A.SAS B.ASA C.AAS D.SSS【分析】认真阅读作法,从角平分线的作法得出△OCP与△ODP的两边分别相等,加上公共边相等,于是两个三角形符合SSS判定方法要求的条件,答案可得.【解答】解: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OA,OB于C,D,即OC=OD;以点C,D为圆心,以大于CD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P,即CP=DP;∴在△OCP和△ODP中,∴△OCP≌△ODP(SSS).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注意:AAA、SSA不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若有两边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13.(2002•河南)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有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B.有两边对应相等,且有一角为30°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C.有一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D.有两角和一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分析】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对比选项进行分析.【解答】解:A、只有两个三角形同为锐角三角形或者钝角三角形或者直角三角形时,才能成立;B、30°角没有对应关系,不能成立;C、如果这个角是直角,此时就不成立了;D、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方法:AAS或者ASA.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对全等三角形的几种判断方法熟练运用,会对特殊三角形全等进行分析判断.14.(2006•十堰)如图,已知∠1=∠2,AC=AD,增加下列条件:①AB=AE;②BC=ED;③∠C=∠D;④∠B=∠E.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A.4个 B.3个 C.2个 D.1个【分析】∠1=∠2,∠BAC=∠EAD,AC=AD,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可加一角或已知角的另一边.【解答】解:已知∠1=∠2,AC=AD,由∠1=∠2可知∠BAC=∠EAD,加①AB=AE,就可以用SAS判定△ABC≌△AED;加③∠C=∠D,就可以用ASA判定△ABC≌△AED;加④∠B=∠E,就可以用AAS判定△ABC≌△AED;加②BC=ED只是具备SSA,不能判定三角形全等.其中能使△ABC≌△AED的条件有:①③④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SSA、HL.做题时要根据已知条件在图形上的位置,结合判定方法,进行添加.二.填空题(共11小题)15.(2006•芜湖)如图,在△ABC中,∠C=90°,AD平分∠CAB,BC=8cm,BD=5cm,那么点D到线段AB的距离是3cm.【分析】求D点到线段AB的距离,由于D在∠BAC的平分线上,只要求出D到AC的距离CD即可,由已知可用BC减去BD可得答案.【解答】解:CD=BC﹣BD,=8cm﹣5cm=3cm,∵∠C=90°,∴D到AC的距离为CD=3cm,∵AD平分∠CAB,∴D点到线段AB的距离为3cm.故答案为:3.【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性质;知道并利用CD是D点到线段AB的距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2013•邵东县模拟)如图,△ABC中,∠C=90°,AD平分∠BAC,AB=5,CD=2,则△ABD的面积是5.【分析】要求△ABD的面积,有AB=5,可为三角形的底,只求出底边上的高即可,利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知△ABD的高就是CD的长度,所以高是2,则可求得面积.【解答】解:∵∠C=90°,AD平分∠BAC,∴点D到AB的距离=CD=2,∴△ABD的面积是5×2÷2=5.故答案为:5.【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角平分线上的一点到两边的距离相等的性质.注意分析思路,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17.(2016秋•宁城县期末)如图为6个边长等的正方形的组合图形,则∠1+∠2+∠3=135°.【分析】观察图形可知∠1与∠3互余,∠2是直角的一半,利用这些关系可解此题.【解答】解:观察图形可知:△ABC≌△BDE,∴∠1=∠DBE,又∵∠DBE+∠3=90°,∴∠1+∠3=90°.∵∠2=45°,∴∠1+∠2+∠3=∠1+∠3+∠2=90°+45°=135°.故填135.【点评】此题综合考查角平分线,余角,要注意∠1与∠3互余,∠2是直角的一半,特别是观察图形的能力.18.(2013•柳州)如图,△ABC≌△DEF,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写出x=20.【分析】先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70°,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解答.【解答】解:如图,∠A=180°﹣50°﹣60°=70°,∵△ABC≌△DEF,∴EF=BC=20,即x=20.故答案为:20.【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根据角度确定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是解题的关键.19.(2009•杨浦区二模)如图所示,某同学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了三块,现在要到玻璃店去配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最省事的办法是带③去玻璃店.【分析】本题就是已知三角形破损部分的边角,得到原来三角形的边角,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即可求解.【解答】解:第一块和第二块只保留了原三角形的一个角和部分边,根据这两块中的任一块均不能配一块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第三块不仅保留了原来三角形的两个角还保留了一边,则可以根据ASA来配一块一样的玻璃.应带③去.故答案为:③.【点评】这是一道考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的开放性的题,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要认真观察图形,根据已知选择方法.20.(2015秋•西区期末)如图,已知AB∥CF,E为DF的中点,若AB=9cm,CF=5cm,则BD=4cm.【分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ADE=∠EFC,再由ASA可求出△ADE≌△CF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出AD的长,再由AB=9cm即可求出BD的长.【解答】解:∵AB∥CF,∴∠ADE=∠EFC,∵∠AED=∠FEC,E为DF的中点,∴△ADE≌△CFE,∴AD=CF=5cm,∵AB=9cm,∴BD=9﹣5=4cm.故填4.【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性质,比较简单.21.(2009秋•南通期末)在数学活动课上,小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B=∠C=90°,E是BC的中点,DE平分∠ADC,∠CED=35°,如图,则∠EAB是多少度?大家一起热烈地讨论交流,小英第一个得出正确答案,是35度.【分析】过点E作EF⊥AD,证明△ABE≌△AFE,再求得∠CDE=90°﹣35°=55°,即可求得∠EAB的度数.【解答】解:过点E作EF⊥AD,∵DE平分∠ADC,且E是BC的中点,∴CE=EB=EF,又∠B=90°,且AE=AE,∴△ABE≌△AFE,∴∠EAB=∠EAF.又∵∠CED=35°,∠C=90°,∴∠CDE=90°﹣35°=55°,即∠CDA=110°,∠DAB=70°,∴∠EAB=35°.【点评】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是中考的热点,一般以考查三角形全等的方法为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先根据已知条件或求证的结论确定三角形,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看缺什么条件,再去证什么条件.22.(2012秋•合肥期末)如图,△ABC≌△ADE,∠B=100°,∠BAC=30°,那么∠AED=50度.【分析】先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C,再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来求∠AED.【解答】解:∵在△ABC中,∠C=180﹣∠B﹣∠BAC=50°,又∵△ABC≌△ADE,∴∠AED=∠C=50°,∴∠AED=50度.故填50【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是需要识记的内容.23.(2015秋•蒙城县期末)如图所示,将两根钢条AA′,BB′的中点O连在一起,使A A′,BB′可以绕着点O自由转动,就做成了一个测量工具,则A′B′的长等于内槽宽AB,那么判定△OAB≌△OA′B′的理由是SAS.【分析】已知二边和夹角相等,利用SAS可证两个三角形全等.【解答】解:∵OA=OA′,OB=OB′,∠AOB=∠A′OB′,∴△OAB≌△OA′B′(SAS)所以理由是SAS.【点评】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应用;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要观察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边和角,然后判断所选方法,题目不难.24.(2011•河南)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90°,AD=4,连接BD,BD⊥CD,∠ADB=∠C.若P是BC边上一动点,则DP长的最小值为4.【分析】根据垂线段最短,当DP垂直于BC的时候,DP的长度最小,则结合已知条件,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推出∠ABD=∠CBD,由角平分线性质即可得AD=DP,由AD的长可得DP的长.【解答】解:根据垂线段最短,当DP⊥BC的时候,DP的长度最小,∵BD⊥CD,即∠BDC=90°,又∠A=90°,∴∠A=∠BDC,又∠ADB=∠C,∴∠ABD=∠CBD,又DA⊥BA,BD⊥DC,∴AD=DP,又AD=4,∴DP=4.故答案为:4.【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角平分线的性质,解题的关键在于确定好DP垂直于BC.25.(2015•鄂尔多斯)如图,△ABC中,∠C=90°,CA=CB,点M在线段AB上,∠GMB=∠A,BG⊥MG,垂足为G,MG与BC相交于点H.若MH=8cm,则BG= 4cm.【分析】如图,作MD⊥BC于D,延长DE交BG的延长线于E,构建等腰△BDM、全等三角形△BED和△MHD,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得到:BE=MH,所以BG=MH=4.【解答】解:如图,作MD⊥BC于D,延长MD交BG的延长线于E,∵△ABC中,∠C=90°,CA=CB,∴∠ABC=∠A=45°,∵∠GMB=∠A,∴∠GMB=∠A=22.5°,∵BG⊥MG,∴∠BGM=90°,∴∠GBM=90°﹣22.5°=67.5°,∴∠GBH=∠EBM﹣∠ABC=22.5°.∵MD∥AC,∴∠BMD=∠A=45°,∴△BDM为等腰直角三角形∴BD=DM,而∠GBH=22.5°,∴GM平分∠BMD,而BG⊥MG,∴BG=EG,即BG=BE,∵∠MHD+∠HMD=∠E+∠HMD=90°,∴∠MHD=∠E,∵∠GBD=90°﹣∠E,∠HMD=90°﹣∠E,∴∠GBD=∠HMD,∴在△BED和△MHD中,,∴△BED≌△MHD(AAS),∴BE=MH,∴BG=MH=4.故答案是:4.【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SSS”、“SAS”、“ASA”、“AAS”;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也考查了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解答题(共15小题)26.(2008•北京)已知:如图,C为BE上一点,点A,D分别在BE两侧,AB∥ED,AB=CE,BC=ED.求证:AC=CD.【分析】根据AB∥ED推出∠B=∠E,再利用SAS判定△ABC≌△CED从而得出AC=CD.【解答】证明:∵AB∥ED,∴∠B=∠E.在△ABC和△CED中,,∴△ABC≌△CED.∴AC=CD.【点评】本题是一道很简单的全等证明,纵观近几年北京市中考数学试卷,每一年都有一道比较简单的几何证明题:只需证一次全等,无需添加辅助线,且全等的条件都很明显.27.(2007•北京)已知:如图,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OA=OC,OB=OD.求证:AB=CD.【分析】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AOP=∠COP,∠BOP=∠DOP,从而推出∠AOB=∠COD,再利用SAS判定其全等从而得到AB=CD.【解答】证明:∵OP是∠AOC和∠BOD的平分线,∴∠AOP=∠COP,∠BOP=∠DOP.∴∠AOB=∠COD.在△AOB和△COD中,.∴△AOB≌△COD.∴AB=CD.【点评】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一般方法有:SSS、SAS、ASA、AAS、HL.本题比较简单,读已知时就能想到要用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28.(2014•黄冈)已知,如图所示,AB=AC,BD=CD,DE⊥AB于点E,DF⊥AC 于点F,求证:DE=DF.【分析】连接AD,利用SSS得到三角形ABD与三角形ACD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得到∠EAD=∠FAD,即AD为角平分线,再由DE⊥AB,DF⊥AC,利用角平分线定理即可得证.【解答】证明:连接AD,在△ACD和△ABD中,,∴△ACD≌△ABD(SSS),∴∠EAD=∠FAD,即AD平分∠EAF,∵DE⊥AE,DF⊥AF,∴DE=DF.【点评】此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以及角平分线定理,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本题的关键.29.(2013•常州)如图,C是AB的中点,AD=BE,CD=CE.求证:∠A=∠B.【分析】根据中点定义求出AC=BC,然后利用“SSS”证明△ACD和△BCE全等,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证明即可.【解答】证明:∵C是AB的中点,∴AC=BC,在△ACD和△BCE中,,∴△ACD≌△BCE(SSS),∴∠A=∠B.【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比较简单,主要利用了三边对应相等,两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的性质.30.(2008•重庆)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DC,CF平分∠BCD,DF∥AB,BF的延长线交DC于点E.求证:(1)△BFC≌△DFC;(2)AD=DE.【分析】(1)由CF平分∠BCD可知∠BCF=∠DCF,然后通过SAS就能证出△BFC ≌△DFC.(2)要证明AD=DE,连接BD,证明△BAD≌△BED则可.AB∥DF⇒∠ABD=∠BDF,又BF=DF⇒∠DBF=∠BDF,∴∠ABD=∠EBD,BD=BD,再证明∠BDA=∠BDC则可,容易推理∠BDA=∠DBC=∠BDC.。

三角形 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含答案)

三角形  知识点+考点+典型例题(含答案)

第七章三角形【知识要点】一.认识三角形1.关于三角形的概念及其按角的分类定义: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分类:①三角形按内角的大小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②三角形按边分为两类: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2.关于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根据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可得: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与对边相交形成的线段;三角形的中线: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对边中点的线段,三角形任意一条中线将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部分;三角形的高: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做对边的垂线,这条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注意:①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都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②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但三角形的高却有不同的位置: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恰好是它两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部。

④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

(三角形的三条高(或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与一点,锐角三角形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高的交点是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4.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引申: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②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③一个三角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2)三角形的外角和:360°(3)三角形外角的性质: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常用来求角度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

中考数学复习----《等边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解)

中考数学复习----《等边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解)

中考数学复习----《等边三角形》知识点总结与练习题(含答案解) 知识点总结1. 等边三角形的概念: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①等边三角形的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相等,且三个角都等于60°。

②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存在“三线合一”③等腰三角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有三条对称轴。

④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243a (a 为等腰三角形的边长)。

3.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①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②三个角都相等(两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③底和腰相等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④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练习题1、(2022•鞍山)如图,直线a ∥b ,等边三角形ABC 的顶点C 在直线b 上,∠2=40°,则∠1的度数为( )A .80°B .70°C .60°D .50°【分析】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到∠A =60°,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计算出∠3=80°,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到∠1的度数.【解答】解:∵△ABC 为等边三角形,∴∠A =60°,∵∠A +∠3+∠2=180°,∴∠3=180°﹣40°﹣60°=80°,∵a∥b,∴∠1=∠3=80°.故选:A.2、(2022•绵阳)下列关于等边三角形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轴对称图形B.对称轴的交点是其重心C.是中心对称图形D.绕重心顺时针旋转120°能与自身重合【分析】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定义,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进行判断即可.【解答】解: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边的高线所在的直线是其对称轴,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三条高线的交点为等边三角形的重心,∴对称轴的交点是其重心,故B选项不符合题意;等边三角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C选项符合题意;等边三角形绕重心顺时针旋转120°能与自身重合,故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3、(2022•海南)如图,直线m∥n,△ABC是等边三角形,顶点B在直线n上,直线m交AB于点E,交AC于点F,若∠1=140°,则∠2的度数是()A.80°B.100°C.120°D.140°【分析】先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B=∠C=60°,由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得∠AEF的度数,由平行线的性质可得同旁内角互补,可得结论.【解答】解:∵△ABC是等边三角形,∴∠A=60°.对于△AEF,∵∠1=∠A+∠AEF=140°,∴∠AEF=140°﹣60°=80°,∴∠DEB=∠AEF=80°,∵m∥n,∴∠2+∠DEB=180°,∴∠2=180°﹣80°=100°,故选:B.4、(2022•张家界)如图,点O是等边三角形ABC内一点,OA=2,OB=1,OC=3,则△AOB与△BOC的面积之和为()A .43B .23C .433D .3【分析】将△AO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CDB ,连接OD ,可得△BOD 是等边三角形,再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得∠COD =90°,从而解决问题.【解答】解:将△AOB 绕点B 顺时针旋转60°得△CDB ,连接OD ,∴OB =BD ,∠OBD =60°,CD =OA =2,∴△BOD 是等边三角形,∴OD =OB =1,∵OD 2+OC 2=12+()2=4,CD 2=22=4,∴OD 2+OC 2=CD 2,∴∠DOC =90°,∴△AOB 与△BOC 的面积之和为S △BOC +S △BCD =S △BOD +S △COD =×12+=, 故选:C .。

三角形周长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三角形周长最值问题典型例题

解三角形专题练:周长最值与范围问题(含答案解析)求周长的最值或取值范围的问题,通常有两种途径,其一是运用余弦定理结合基本不等式求解,其二是运用正弦定理、辅助角公式结合三角函数求解.一、知识点1.基本不等式:ab b a 2≥+;2.正弦定理:Cc B b A a sin sin sin ==,余弦定理:A bc c b a cos 2222-+=等;3.和差公式:()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sin ;()βαβαβα cos cos cos cos cos =±4.二倍角公式:αααcos sin 22sin =,ααα22sin cos 2cos -=,ααα2tan 1tan 22tan -=.5.辅助角公式:),sin(cos sin )(22ϕ++=+=x b a x b x a x f (其中ab =ϕtan ).二、典型例题【例1】:△ABC 的内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满足a=2,cos (2)cos a B c b A =-.(1)求角A 的大小;(2)求△ABC 周长的范围.【解析】:(1)解法一:由已知,得cos cos 2cos a B b A c A +=.由正弦定理,得sin cos sin cos 2sin cos A B B A C A +=.即sin()2sin cos A B C A +=,因为sin()sin A B C +=.所以sin 2sin cos C C A =.因为sin 0C ≠,所以1cos 2A =,因为0A π<<,所以3A π=.解法二:结合余弦定理222222(2)22a c b b c a a c b ac bc +-+-⨯=-⨯,即222b c a bc +-=.所以2221cos 22b c a A bc +-==.因为0A π<<,所以3A π=.(2)解法一:由余弦定理2222cos a b c bc A =+-,得224bc b c +=+,即2()34b c bc +=+.因为22⎪⎭⎫⎝⎛+≤c b bc ,所以()()44322++≤+c b c b .即4≤+c b (当且仅当2b c ==时等号成立).又因为a c b >+,所以64≤++<c b a .解法二:sin sin sin a b c A B C ==,且2a =,3A π=,所以43sin 3b B =,433c C =,所以22sin )2[sin sin()]24sin()3336a b c B C B B B ππ++=++=++-=++,因为203B π<<,所以64≤++<c b a ,【例2】:已知a,b,c 分别为△ABC 三个内角A,B,C 的对边,cos sin 0a C C b c +--=.(1)求A 的大小;(2)若a =7,求△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解析】:(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C B C A C A sin sin sin sin 3cos sin +=+,即C C A C A C A sin )sin(sin sin 3cos sin ++=-,化简得1cos sin 3=-A A ,所以21)6sin(=-πA ,所以66ππ=-A ,解得3π=A ;(2)由已知:0b >,0c >,7b c a +>=,由余弦定理()()()()222222414333cos249c b c b c b bc c b bc c b +=+-+≥-+=-+=π,当且仅当b =c =7时等号成立,所以2()449b c +≤⨯,又因为b +c >a,所以7<b +c ≤14,从而△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是(14,21].三、巩固练习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且2sin (2)sin (2)sin a A b c B c b C =+++.(Ⅰ)求角A ;(Ⅱ)若a=2,求△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2.已知△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且满足sin (sin )A B B C +=.(1)求角A 的大小;(2)若a=3,求△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3.锐角△ABC 中,角A,B,C 所对的边分别为a,b,c ,且(cos )0c a B B -+=.(1)求角A 的大小;(2)若a =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4.在△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b=4,()sin ()(sin sin )a c A b c B C -=-+.(1)求角B ;(2)求△ABC 周长的最大值.5.在△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且2,3==a A π.(1)求△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2)求22c b +的取值范围.6.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CD =BC =,7cos14CBD ∠=-.(1)求BDC ∠;(2)若3A π∠=,求△ABD 周长的最大值.7.(2020·理2)ABC 中,sin 2A -sin 2B -sin 2C =sin B sin C.(1)求A ;(2)若BC =3,求ABC 周长的最大值.8.已知a ,b ,c 分别为锐角△ABC 的三个内角A ,B ,C 的对边,若a =2,且)sin (sin sin 2sin C A A B +=,求△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9.在△ABC 中,a ,b ,c 分别是角A ,B ,C 的对边,已知向量(2cos ,)m C b =- ,(1,cos cos )n a C c A =+,且//m n.(1)求角C 的大小;(2)若c =,求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10.在△ABC 中,角A,B,C 的对边分别为a,b,c ,请在①(2)cos cos 0a c B b A ++=;②22cos cos sin (sin sin )A B C C A -=+中选择一个作为已知条件,解答下列问题.我选择__________.(1)求角B 的大小;(2)若3b =,求△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11.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c b a 、、,且满足A b B a cos 3sin =.(1)求角A 的大小;(2)若4=a ,求△ABC 周长的最大值.12.已知在△ABC 2)12sin2C A B +=+.(1)求角C 的大小;(2)若BAC ∠与ABC ∠的内角平分线交于点Ⅰ,△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2,求△ABI 周长的最大值.13.(2021•上海浦东新区三模)已知函数f (x )=A sin (ωx +φ)(ω>0,20πϕ<<)的部分图象如图所示.(1)求函数f (x )的解析式;(2)在△ABC 中,角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22=⎪⎭⎫⎝⎛A f ,a =2,求△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四、答案与解析1.【解析】:(1)由正弦定理sin sin sin a b cA B C ==,由2sin (2)sin (2)sin a A b c B c b C =+++⇒22(2)(2)a b c b c b c =+++,整理得222a b c bc =++,即bc a c b -=-+222,所以2122cos 222-=-=-+=bc bc bc a c b A ,因为1800<<A ,所以120=A ;(2)由正弦定理得334sin sin ==C c B b ,所以[])60sin(sin 334)sin (sin 334B B C B c b -+=+=+ )sin 60cos cos 60sin (sin 334B B B-+=)60sin(334cos 23sin 21334 +=⎪⎪⎭⎫ ⎝⎛+=B B B ,因为120=A ,所以()60,0∈B ⇒()120,6060∈+B ,⇒⎥⎦⎤⎝⎛∈+1,23)60sin(B ⇒⎦⎤ ⎝⎛∈+334,2)60sin(334B ,即⎥⎦⎤ ⎝⎛∈+334,2c b ,所以周长⎥⎦⎤⎝⎛+∈++3342,4c b a .2.【解析】:(1)由A B C π++=,得sin sin()C A B =+,代入已知条件得:sin sin cos cos sin A B A B A B A B +=⇒sin sin sin A B A B =,因为0sin ≠B,由此得tan A =,因为π<<A 0,所以3π=A .(2)由上可知:23B C π+=,所以B C -=32π.由正弦定理得:32sin sin 3a R A π===所以232(sin sin )sin()]sin )6sin()326b c R B C B B B B B ππ+=+=+-=+=+,因为由203B π<<得:16sin 21≤⎪⎭⎫ ⎝⎛+<πB ,所以63≤+<c b ,且3a =,故△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为(6,9].3.【解析】:(1)因为锐角△ABC 中(cos )0c a B B -+=,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sin (cos )0C A B B -+=,所以sin sin cos sin C A B A B ∴-=,所以sin()sin cos sin A B A B A B ∴+-=,所以3sin cos sin cos sin cos sin sin 3A B A B A B A B ∴+-=,即3sin cos sin 3A B A B =,约掉sin A 变形可得sin tan cos B B B ==,3A π=;(2)因为3=a ,3A π=,所以32π=+C B ,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sin 2sin sin a B b B A ==,sin 2sin sin a Cc C A==,所以△ABC 周长为2sin 2sin a b c B C ++=++22sin 2sin()3B B π=++-312sin 2(sin )22B B B =++2sin sin B B B =+3sin B B =+1cos )22B B =+)6B π=++,因为320π<<B ⇒5666B πππ<+<⇒16sin 21≤⎪⎭⎫ ⎝⎛+<πB ⇒326sin 323≤⎪⎭⎫ ⎝⎛+<πB ,所以336sin 32332≤⎪⎭⎫ ⎝⎛++<πB ,所以△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为.4.【解析】:(1)由正弦定理知,sin sin sin a b cA B C==,因为()()()C B c b A c a sin sin sin +-=-,所以()()()c b c b a c a +-=-,整理得222a c b ac +-=,由余弦定理知,2221cos 222a cb ac B ac ac +-===,因为()π,0∈B ,所以3π=B .(2)由(1)知,3B π=,所以32π=+C A ,由正弦定理知,4sin sin sin sin 3a cb A C B π====A a sin 38=,c C =,所以()⎪⎪⎭⎫ ⎝⎛++=⎥⎦⎤⎢⎣⎡⎪⎭⎫ ⎝⎛-+=+=+A A A A A C A c a sin 21cos 23sin 3832sin sin 38sin sin 38π3(sin ))8sin(266A A A A ππ=+=+=+,因为⎪⎭⎫ ⎝⎛∈32,0πA ,所以⎪⎭⎫ ⎝⎛∈+65,66πππA ,当62A ππ+=,即3A π=时,a c +取得最大值8,所以1248=+≤++c b a ,故△ABC 周长的最大值为12.5.【解析】:(1)由正弦定理得,k A a C c B b =====334232sin sin sin ,易得:C B C k c B k b -===π32,sin ,sin ,所以⎪⎭⎫ ⎝⎛+=+=+6sin 4)sin (sin πC C B k c b 由⎪⎭⎫ ⎝⎛∈π32,0C ,得⎪⎭⎫⎝⎛∈+65,66πππC ,则有:]4,2(∈+c b 又2=a ,则].6,4(∈++=∆c b a l ABC (2)()⎪⎭⎫ ⎝⎛-+=⎪⎭⎫ ⎝⎛+-=+=+)62sin(211sin )32(sin sin sin 222222222ππC k C C k C B k c b 由⎪⎭⎫ ⎝⎛∈π32,0C ,得⎪⎭⎫ ⎝⎛-∈-67,662πππC ,则]21,41(62sin 21-∈⎪⎭⎫ ⎝⎛-πC ,所以23,43(62sin 211∈⎪⎭⎫ ⎝⎛-+πC 又3162=k ,则].8,4(22∈+c b 6.【解析】:(1)在BCD ∆中,7cos 14CBD ∠=-,所以321sin 14CBD ∠===,由正弦定理得sin sin CD BCCBD BDC=∠∠,所以321sin 114sin 2BC CBD BDC CD ⋅∠∠===,又因为CBD ∠为钝角,所以BDC ∠为锐角,故6BDC π∠=;(2)在BCD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214BC BD CD CBD BC BD +-∠===-⋅,解得4BD =或5BD =-(舍去),在△ABD 中,3A π∠=,设AB x =,AD y =,由余弦定理得22222161cos 222AB AD BD x y A AB AD xy +-+-===⋅⇒2216x y xy +-=⇒2()163x y xy +-=,又0x >,0y >,利用基本不等式得()()4331622y x xy y x +≤=-+,即()642≤+y x ,当且仅当4x y ==时,等号成立,所以x y +的最大值为8,所以AB AD BD ++的最大值为8412+=,所以△ABD 周长的最大值为12.7.【解析】:(1)由正弦定理可得:222BC AC AB AC AB --=⋅,所以2221cos 22AC AB BC A AC AB +-∴==-⋅,因为()0,A π∈ ,所以23A π∴=.(2)由余弦定理得:222222cos 9BC AC AB AC AB A AC AB AC AB =+-⋅=++⋅=,即()29AC AB AC AB +-⋅=.因为22AC AB AC AB +⎛⎫⋅≤ ⎪⎝⎭(当且仅当AC AB =时取等号),所以()()()22223924AC AB AC AB AC AB AC AB AC AB +⎛⎫∴=+-⋅≥+-=+ ⎪⎝⎭,解得:AC AB +≤(当且仅当AC AB =时取等号),所以△ABC 周长3L AC AB BC =++≤+ABC 周长的最大值为3+.8.【解析】:因为a =2,且)sin (sin sin 2sin C A A B +=,所以由正弦定理可得b 2=a 2+ac ,由余弦定理可得bac bc ac c bc a b c A 222cos 2222+=+=-+=,同理可得:b ac B 2cos -=,即⎩⎨⎧=-=+Ba a c Ab ac cos 2cos 2,消去c ,可得B a A b a cos 2cos 22-=,由正弦定理可得B A A B A cos sin 2cos sin 2sin 2-=,即)sin(2sin 2A B A -=,可得B =2A ,由正弦定理B b A a sin sin =,可得AbA 2sin sin 2=,可得A b cos 4=,因为△ABC 为锐角三角形,且π=++C B A ,所以220π<<A ⇒46ππ<<A ⇒23cos 22<<A ⇒3222<<b .又因为a =2,即b 2=4+2c ,所以△ABC 的周长为b b b b c b a +=-++=++2221242,由二次函数性质可得,△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为:(326,224++).9.【解析】:(1)由//m n得22cos 2cos cos a C c A C b +=-,由正弦定理sin sin sin a b cA B C==,得2cos (sin cos sin cos )sin C A C C A B +=-,即2cos sin()sin C A C B +=-,因为在三角形中sin()sin 0A C B +=≠,则1cos 2C =-,又(0,)C π∠∈,故23C π∠=;(2)解法一:在△ABC 中,因为c =,23C π∠=,由余弦定理得2223c a b ab =++=,即22()332a b a b ab +⎛⎫+=+≤+ ⎪⎝⎭,当且仅当a b =时取等号,解得2a b +≤,又由三角形性质得a b c +>=2a b <+≤,则2a b c <++≤+,即ABC ∆的周长的取值范围为(.解法二:由正弦定理知:2233sin sin sin ====CcB b A a ,则A a sin 2=,B b sin 2=3sin 2sin 2++=∆B A l ABC 332sin 2sin 23)sin(2sin 2+⎪⎭⎫ ⎝⎛++=+++=πA A C A A 33sin 23cos 3sin +⎪⎭⎫ ⎝⎛+=++=πA A A 因为0,3A π⎛⎫∈ ⎪⎝⎭,则2,333A πππ⎛⎫+∈ ⎪⎝⎭,故sin ,132A π⎛⎫⎛⎫+∈ ⎪ ⎪⎝⎭⎝⎭因此()32,32+=∆ABC l .10.【解析】:(1)若选①,已知(2)cos cos 0a c B b A ++=.则:(sin 2sin )cos sin cos 0A C B B A ++=,整理得:sin cos cos sin 2sin cos 0A B A B C B ++=,解得:1cos 2B =-,又0B π<<,所以23B π=.若选②,因为()A C C B A sin sin sin cos cos 22+=-.所以()C A C B A sin sin sin sin 1sin 1222+=---,所以C A B C A sin sin sin sin sin 222-=-+,所以ac b c a -=-+222,所以212cos 222-=-+=ac b c a B ,又0B π<<,所以32π=B .(2)解法一:因为23B π=,3b =,所以由余弦定理知,()()()2222222432cos 29c a c a c a ac c a B ac c a b +=⎪⎭⎫ ⎝⎛+-+≥-+=-+==,当且仅当3==c a 时,等号成立,所以32≤+c a ,又因为b c a >+,所以3326+≤++<c b a .解法二:因为sin sin sin a b c A B C ===,所以A a sin 32=,c C =,则△ABC 的周长()33sin sin 323sin sin 32+⎥⎦⎤⎢⎣⎡⎪⎭⎫ ⎝⎛-+=++=++=A A C A c b a lπ1sin )32A A A =+-+)33A π=++,因为30π<<A ,2333A πππ<+<,所以13sin 23≤⎪⎭⎫ ⎝⎛+<πA ,即33233sin 326+≤+⎪⎭⎫ ⎝⎛+<πA ,所以△ABC 周长的取值范围是(6,3]+.11.【解析】:(1)依正弦定理Bb A a sin sin =可将A b B a cos 3sin =化为A B B A cos sin 3sin sin =又因为在△ABC 中,0sin >B ,所以A A cos 3sin =,即3tan =A ,因为π<<A 0,所以3π=A .(2)因为△ABC 的周长c b c b a ++=++=4,所以当c b +最大时,△ABC 的周长最大.解法一:因为bc c b A bc c b a 3)(cos 2162222-+=-+==,所以316)(2-+=c b bc 4)(2c b bc +≤且,所以()()431622c b c b +≤-+,所以()642≤+c b ,所以8≤+c b (当且仅当4==c b 时等号成立)所以△ABC 周长的最大值12.解法二:因为sin sin sin 332a b c A B C ====,所以()83832sin sin sin sin 8sin 3336b c B C B B B ππ⎡⎤⎛⎫⎛⎫+=+=+-=+ ⎪ ⎪⎢⎥⎝⎭⎝⎭⎣⎦,20,3B π⎛⎫⎛⎫∈ ⎪ ⎪⎝⎭⎝⎭故当且仅当3B π=时,b c +取到最大值8所以△ABC 周长的最大值1212.【解析】:(1)因为2)12sin 2C A B +=+,且A B C π++=,11cos 2cos C C C =+-=-cos 2C C +=⇒26sin 2=⎪⎭⎫ ⎝⎛+πC .因为()π,0∈C ⇒⎪⎭⎫ ⎝⎛∈+67,66πππC ⇒26ππ=+C ,即3C π=.(2)因为△ABC 的外接圆半径为2,所以由正弦定理知,4223sin sin =⨯==∠πAB ACB AB ,所以32=AB ,因为3π=∠ACB ,所以32π=∠+∠BAC ABC ,因为BAC ∠与ABC ∠的内角平分线交于点Ⅰ,所以3π=∠+∠BAI ABI ,所以32π=∠ABI ,设ABI θ∠=,则3BAI πθ∠=-,且03πθ<<,在△ABI中,由正弦定理得,42sin sin sin()sin 33BI AI AB AIB ππθθ====∠-,所以⎪⎭⎫ ⎝⎛-=θπ3sin 4BI ,θsin 4=AI ,所以△ABI的周长为314sin()4sin 4(cos sin )4sin 322πθθθθθ+-+=-+2sin 4sin(3πθθθ=+=++,因为30πθ<<,所以2333πππθ<+<,所以当32ππθ+=,即6πθ=时,△ABI的周长取得最大值为4+,故△ABI的周长的最大值为4+.13.【解析】:(1)根据函数的图象,函数的周期πππ=⎪⎭⎫ ⎝⎛-⨯=12512112T ,故ω=2.由于点⎪⎭⎫ ⎝⎛0,125π满足函数的图象,所以01252sin =⎪⎭⎫ ⎝⎛+⨯ϕπA ,由于20πϕ<<,所以6πϕ=.由于点(0,1)在函数的图象上,所以A =2.故函数⎪⎭⎫ ⎝⎛+=62sin 2)(πx x f .(2)由于26sin 2)2(=⎪⎭⎫ ⎝⎛+=πA A f ,所以3π=A .由正弦定理:34sin sin ==A a B b ,整理得B b sin 34=,同理⎪⎭⎫ ⎝⎛-==B C c 32sin 34sin 34π,由于⎪⎭⎫ ⎝⎛∈32,0πB ,所以⎪⎭⎫ ⎝⎛++=⎪⎭⎫ ⎝⎛-++=++=∆6sin 4232sin 34sin 342ππB B B c b a l ABC ,由于⎪⎭⎫ ⎝⎛∈32,0πB ⇒⎪⎭⎫ ⎝⎛∈+65,66πππB ⇒⎥⎦⎤ ⎝⎛∈⎪⎭⎫ ⎝⎛+1,216sin πB .所以:l △ABC ∈(4,6].。

数学中考三角形知识加例题(含答案)

数学中考三角形知识加例题(含答案)

a60第4题图题图NPOA三角形复习★知识点1. 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是多边形中边数最少的一种。

它的定义是:由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知识点2.三角形的分类(1) 按角分类按角分类(2) 按边分类按边分类例: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它相邻内角的2倍,且等于它不相邻内角的4倍,那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么这个三角形一定是( )A 、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B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D 、正三角形、正三角形 解题思路:根据角度来判断是哪一种三角形。

答案B 练习:如图,已知OA =a ,P 是射线ON 上一动点(即P 可在射线ON 上运动),∠AON =600,填空:,填空:(1)当OP = 时,△AOP 为等边三角形;为等边三角形; (2)当OP = 时,△AOP 为直角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3)当OP 满足满足 时,△AOP 为锐角三角形;为锐角三角形; (4)当OP 满足满足 时,△AOP 为钝角三角形。

为钝角三角形。

答案:(1)a ;(2)a 2或2a ;(3)2a <OP <a 2;(4)0<OP <2a或OP >a 2 ◆知识点3.三角形三条重要线段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有: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线。

这三条线段必须在理解和掌握它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作图加以熟练掌握。

并且对这三条线段必须明确三点:握它的定义的基础上,通过作图加以熟练掌握。

并且对这三条线段必须明确三点:三角形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不等边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底边和腰不相等的等腰三角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A 1A 3题图题图DC B A(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均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

线、中线、高线均是线段,不是直线,也不是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含答案)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含答案)

完整版)全等三角形经典例题(含答案)全等三角形证明题精选1.在四边形ABCD中,AD=BC,BE=DF,AE⊥BD,CF⊥BD,垂足分别为E、F。

证明:△ADE≌△CBF;若AC与BD相交于点O,证明:AO=CO。

2.已知点B,E,C,F在一条直线上,AB=DF,AC=DE,∠A=∠D。

证明:AC∥DE;若BF=13,EC=5,求BC的长。

3.在△ABC中,BD⊥AC于点D,CE⊥AB于点E,AD=AE。

证明:BE=CD。

4.点O是线段AB和线段CD的中点。

证明:△AOD≌△BOC;AD∥BC。

5.点C是AE的中点,∠A=∠ECD,AB=CD。

证明:∠B=∠D。

6.已知△ABC和△DAE,D是AC上一点,AD=AB,DE∥AB,DE=AC。

证明:AE=BC。

7.在△ABE和△DEF中,AB∥CD,E是CD上一点,BE交AD于点F,EF=BF。

证明:AF=DF。

8.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

证明:AB∥DE。

9.在△ABC中,点D是AB上一点,DF交AC于点E,DE=FE,FC∥AB。

证明:AE=CE。

10.点A、C、D、B四点共线,且AC=BD,∠A=∠B,∠ADE=∠BCF。

证明:DE=CF。

11.点A,B,C,D在同一条直线上,CE∥DF,EC=BD,AC=FD。

证明:AE=FB。

12.已知△ABN和△ACM位置如图所示,AB=AC,AD=AE,∠1=∠2.证明:BD=CE;∠M=∠N。

13.在△ABC中,BE⊥AC,CD⊥AB,垂足分别为E,D,BE=CD。

证明:AB=AC。

14.在△ABC和△CED中,AB∥CD,AB=CE,AC=CD。

证明:∠B=∠E。

15.在△ABC中,AD平分∠BAC,且BD=CD,DE⊥AB于点E,DF⊥AC于点F。

证明:AB=AC;若AD=2,∠DAC=30°,求AC的长。

16.已知直角三角形ABC和直角三角形DBF,且它们相似,∠D=28°,求∠GBF的度数。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带答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一章三角形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单选题1、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与长度为5的线段能组成四边形的是()A.1,1,1B.1,1,8C.1,2,2D.2,2,2答案:D分析:若四条线段能组成四边形,则三条较短边的和必大于最长边,由此即可完成.A、1+1+1<5,即这三条线段的和小于5,根据两点间距离最短即知,此选项错误;B、1+1+5<8,即这三条线段的和小于8,根据两点间距离最短即知,此选项错误;C、1+2+2=5,即这三条线段的和等于5,根据两点间距离最短即知,此选项错误;D、2+2+2>5,即这三条线段的和大于5,根据两点间距离最短即知,此选项正确;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两点间线段最短,类比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条件,任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因而较短的两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即可,四条线段能组成四边形,作三条线段的和大于第四条边,因而较短的三条线段的和大于最长的线段即可.2、要得知作业纸上两相交直线AB,CD所夹锐角的大小,发现其交点不在作业纸内,无法直接测量.两同学提供了如下间接测量方案(如图1和图2):对于方案Ⅰ、Ⅱ,说法正确的是()A.Ⅰ可行、Ⅱ不可行B.Ⅰ不可行、Ⅱ可行C.Ⅰ、Ⅱ都可行D.Ⅰ、Ⅱ都不可行答案:C分析:用夹角可以划出来的两条线,证明方案Ⅰ和Ⅱ的结果是否等于夹角,即可判断正误方案Ⅰ:如下图,∠BPD即为所要测量的角∵∠HEN=∠CFG∴MN∥PD∴∠AEM=∠BPD故方案Ⅰ可行方案Ⅱ:如下图,∠BPD即为所要测量的角在△EPF中:∠BPD+∠PEF+∠PFE=180°则:∠BPD=180°−∠AEH−∠CFG故方案Ⅱ可行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三角形的内角和;本题的突破点是用可画出夹角的情况进行证明3、刘零想做一个三角形的框架,她有两根长度分别为6cm和8cm的细木条,需要将其中一根木条分为两段,如果不考虑损耗和接头部分,那么可以分成两段的是()A.6cm的木条B.8cm的木条C.两根都可以D.两根都不行答案:B分析: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答案.解:利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可得应把8cm的木条截成两段,如将8cm的线段分成3cm和5cm或4cm和4cm,所截成的两段线段之和大于6,所以,可以,而6cm的线段无论如何分,分成的两段线段之和都小于8,所以,不可以.故选:B.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关键是掌握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4、如图,若干个全等的正五边形排成圆环状,图中所示的是前3个正五边形,要完成这一圆环还需正五边形的个数为()A.10B.9C.8D.7答案:D分析:先根据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n−2)·180°求出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再延长五边形的两边相交于一点,并根据四边形的内角和求出这个角的度数,然后根据周角等于360°求出完成这一圆环需要的正五边形的个数,然后减去3即可得解.解:∵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2)×180°=540°,∴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内角为540°÷5=108°,∴正五边形的每一个外角为180°−108°=72°,如图,延长正五边形的两边相交于点O,则∠1=180°−2×72°=36°,360°÷36°=10,∵已经有3个五边形,∴10−3=7,即完成这一圆环还需7个五边形.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延长正五边形的两边相交于一点,并求出这个角的度数是解题的关键,注意需要减去已有的3个正五边形.5、已知△ABC中,D、E分别是边AB、AC上的点,连接DE、BE、DC,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S△ADES△ABC =ADABB.S△ADES△ABC=AEACC.S△ADCS△ABC =ADABD.S△ADES△EDC=AEAC答案:C分析:A选项,设点E、C到AB的距离分别为ℎ1,ℎ2,则ℎ1<ℎ2,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判断即可;B选项设点D、B到AC的距离分别为x,y,则x≠y,x<y,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判断即可;C选项,设点C到AB距离为h,△ADC=12AD⋅ℎ,S△ABC=12AB⋅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判断即可;D选项,设点D到AC距离为ℎ3,则S△ADE=12AE⋅ℎ3,S△EDC=12CE⋅ℎ3,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进行判断即可A选项:设点E、C到AB的距离分别为ℎ1,ℎ2,则ℎ1<ℎ2,S△ADE=12AD⋅ℎ1,S△ABC=12AB⋅ℎ2,∴S△ADES△ABC =12AD⋅ℎ112AB⋅ℎ2=AD⋅ℎ1AB⋅ℎ2≠ADAB,故A错误;B选项:设点D、B到AC的距离分别为x,y,则x≠y,x<y,S△ADE=12AE⋅x,S△ABC=12AC⋅y,S△ADES△ABC=12AE⋅x12AC⋅y=AE⋅xAC⋅y≠AEAC,故B错误;C选项:设点C到AB距离为h,△ADC=12AD⋅ℎ,S△ABC=12AB⋅ℎ,∴S△ADCS△ABC =12AD⋅ℎ12AB⋅ℎ=ADAB,故C正确;D选项:设点D到AC距离为ℎ3,则S△ADE=12AE⋅ℎ3,S△EDC=12CE⋅ℎ3,∴S△ADES△EDC =12AE⋅ℎ312CE⋅ℎ3=AECE=AEAC−AE≠AEAC,故D错误.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与三角形的高有关的计算,掌握三角形的高的定义,根据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是解题的关键.6、一个多边形截去一个角后,变成16边形,那么原来的多边形的边数为()A.15或16或17B.15或17C.16或17D.16或17或18答案:A分析:分三种情况讨论,当截线不经过多边形的顶点时,当截线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时,当截线经过多边形的两个顶点时,再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可得答案.解:如图,当截线不经过多边形的顶点时,被截后的多边形比原多边形增加一条边,所以当被截后的多边形为16边形,则原多边形为15边形,如图,当截线经过多边形的一个顶点时,被截后的多边形与原多边形边数相同,所以当被截后的多边形为16边形,则原多边形为16边形,如图,当截线经过多边形的两个顶点时,被截后的多边形比原多边形少一条边,所以当被截后的多边形为16边形,则原多边形为17边形,故选:A.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用直线截多边形的一个角后,被截后的多边形的边数与原多边形的边数之间的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清晰的分类讨论.7、当n边形边数增加2条时,其内角和增加()A.180°B.360°C.540°D.720°答案:B分析:根据n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解:原来的多边形的边数是n,则新的多边形的边数是n+2.(n+2−2)•180−(n−2)•180=360°.故选: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多边形的边数每增加一条,内角和就增加180度.8、在△ABC中,∠A=12∠B=13∠C,则△ABC为()三角形.A.锐角B.直角C.钝角D.等腰答案:B分析:根据∠A=12∠B=13∠C分别设出三个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列出一个方程,解此方程即可得出答案.∵∠A=12∠B=13∠C∴可设∠A=x,∠B=2x,∠C=3x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可得:x+2x+3x=180°解得:x=30°∴∠A=30°,∠B=60°,∠C=90°因此△ABC是直角三角形故答案选择B.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基本概念.9、如图,CE是△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若∠B=35°,∠ACE=60°,则∠A=( )A.35°B.95°C.85°D.75°答案:C分析:根据CE是△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ACE=60°,得出∠ACD=120°;再根据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和即可求解.解:∵CE是△ABC的外角∠ACD的平分线,∠ACE=60°∴∠ACD=2∠ACE=120°∵∠ACD=∠B+∠A∴∠A=∠ACD-∠B=120°-35°=85°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性质,角平分线定义的应用,注意: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0、能说明“锐角α,锐角β的和是锐角”是假命题的例证图是().A.B.C.D.答案:C分析:先将每个图形补充成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的外角性质逐项判断即得答案.解:A、如图1,∠1是锐角,且∠1=α+β,所以此图说明“锐角α,锐角β的和是锐角”是真命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B、如图2,∠2是锐角,且∠2=α+β,所以此图说明“锐角α,锐角β的和是锐角”是真命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C、如图3,∠3是钝角,且∠3=α+β,所以此图说明“锐角α,锐角β的和是锐角”是假命题,故本选项符合题意;D、如图4,∠4是锐角,且∠4=α+β,所以此图说明“锐角α,锐角β的和是锐角”是真命题,故本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小提示:本题考查了真假命题、举反例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以及三角形的外角性质等知识,属于基本题型,熟练掌握上述基本知识是解题的关键.填空题11、如图,∠A+∠B+∠C+∠D+∠E=______.答案:180度##180°分析:如图,连接BC,记CD,BE的交点为G,先证明∠D+∠E=∠GBC+∠GCB,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答案.解:如图,连接BC,记CD,BE的交点为G,∵∠D+∠E=180°−∠DGE,∠GBC+∠GCB=180°−∠BGC,∠DGE=∠BGC,∴∠D+∠E=∠GBC+∠GCB,∴∠A+∠ABG+∠GBC+∠GCB+∠ACG=180°,∴∠A+∠ABG+∠ACG+∠D+∠E=180°,所以答案是:180°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作出合适的辅助线构建三角形是解本题的关键.12、如图,点D在△ABC的边BA的延长线上,点E在BC边上,连接DE交AC于点F,若∠DFC=3∠B=117°,∠C=∠D,则∠BED=________.答案:102°分析:首先根据∠DFC=3∠B=117°,可以算出∠B=39°,然后设∠C=∠D=x°,根据外角与内角的关系可得39+x+x=117,再解方程即可得到x=39,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ED的度数.解:∵∠DFC=3∠B=117°,∴∠B=39°,设∠C=∠D=x°,39+x+x=117,解得:x=39,∴∠D=39°,∴∠BED=180°−39°−39°=102°.所以答案是:102°.小提示: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13、已知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若BD=2,CD=1,则DE的长为______.答案:0.5或1.5分析:根据题意作出草图,分类讨论即可求解.解: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中线,BD=2,CD=1,如图,当△ABC是钝角三角形时,∴BC=BD−CD=1∴DE=BD−BE=BD−12BC=2−12=32当△ABC是锐角三角形时,∵BC=BD+DC=2+1=3∴BE=12BC=32∴DE=BD−BE=2−32=12当△ABC是直角三角形时,CD=0,不合题意,所以答案是:12或32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高线,中线的定义,线段的和差关系,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14、一个多边形外角和是内角和的29,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________. 答案:11分析: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为(n −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为360°,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出n 的值. 解:根据题意可得:29×(n −2)×180°=360°, 解得:n =11 ,所以答案是:11.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以及外角和定理,属于基础题型.记忆理解并应用这两个公式是解题的关键.15、如图,△ABC 中,∠A =60°,∠B =40°,DE ∥BC ,则∠AED 的度数是______.答案:80°分析: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得∠C =80°,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即可得答案.∵∠A =60°,∠B =40°,∴∠C =180°﹣∠A ﹣∠B =80°,∵DE ∥BC ,∴∠AED =∠C =80°,所以答案是:80°小提示:本题考查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平行线的性质,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熟练掌握相关性质及定理是解题关键.解答题16、如图,在△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ABD的周长比△ADC的周长多1,AB与AC的和为11(1)求AB、AC的长;(2)求BC边的取值范围.答案:(1)AB=6,AC=5(2)1<BC<11分析:(1)根据三角形中线的定义,BD=CD.所以△ABD和△ADC的周长之差也就是AB与AC的差,然后联立关于AB、AC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利用加减消元法求解即可.(2)根据三角形三边关系解答即可.(1)解:∵AD是BC边上的中线,∴BD=CD,∴△ABD的周长﹣△ADC的周长=(AB+AD+BD)−(AC+AD+CD)=AB−AC=1,即AB−AC=1①,又AB+AC=11②,①+②得:2AB=12,解得AB=6,②−①得:2AC=10,解得AC=5,∴AB和AC的长分别为:AB=6,AC=5;(2)∵AB=6,AC=5;∴1<BC<11.小提示: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中线定义,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利用加减消元法求解是解题的关键.17、如图,在△ABC中,CD平分∠BCA,E为CD延长线上一点,EF⊥AB于点F,已知∠ACB=70°,∠E= 30°.求∠A的度数.答案:25°分析:利用垂直的定义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EDF,利用对顶角的性质求出∠CDB,再利用角平分线的定义求出∠DCB,进而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B,∠A.解:∵EF⊥AB,∴∠EFD=90°,又∵∠E=30°,∴∠EDF=180°−∠E−∠EFD=60°,∴∠CDB=∠EDF=60°.∵CD平分∠BCA,∠ACB=70°,∴∠DCB=12∠ACB=12×70°=35°.∴∠B=180°−∠CDB−∠DCB=180°−60°−35°=85°,∴∠A=180°−∠B−∠ACB=180°−85°−70°=25°,即∠A的度数为25°.小提示:本题考查角平分线、对顶角、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对顶角的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8、如图,在△ABC中,CD、C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BAC=α,∠B=β(α>β).(1)若α=70°,β=40°,求∠DCE的度数;(2)试用α、β的代数式表示∠DCE的度数_________.答案:(1)∠DCE=15°(2)α−β2分析:(1)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ACB的值,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DCE.(2)由(1)的解题思路即可得正确结果.(1)解:∵∠BAC=70°,∠B=40°∴∠ACB=180°−(∠BAC+∠B)=180°−(70°+40°)=70°,∵CE是∠ACB的平分线,∴∠ACE=12∠ACB=35°.∵CD是高线,∴∠ADC=90°,∴∠ACD=90°−∠BAC=20°,∴∠DCE=∠ACE−∠ACD=35°−20°=15°.(2)解:∵∠BAC=α,∠B=β∴∠ACB=180°−(∠BAC+∠B)=180°−(α+β),∵CE是∠ACB的平分线,∴∠ACE=12∠ACB=12×[180°−(α+β)]=90°−α+β2.∵CD是高线,∴∠ADC=90°,∴∠ACD=90°−∠BAC=90°−α,∴∠DCE=∠ACE−∠ACD=90°−α+β2−90°+α=α−β2.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角平分线,高线以及角的转换,掌握角平分线,高线的性质是解题的关键.。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推荐文档

(完整版)相似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推荐文档

相似三角形知识点及典型例题知识点归纳:1、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

(2)平行法: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它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3)判定定理1: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述为: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述为: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5)判定定理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与另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述为: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

(6)判定直角三角形相似的方法:①以上各种判定均适用。

②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 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③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高是两直角边在斜边上射影的比例中项。

每一条直角边是这条直角边在斜边上的射影和斜边的比例中项。

如图,Rt△ ABC 中,/ BAC=90 , AD是斜边BC上的高,则有射影定理如下:(1)( AD) 2=BD- DC ( 2)( AB) 2=BD • BC ,22(3)( AC) =CD・ BC。

注:由上述射影定理还可以证明勾股定理。

即 2 2(AB) + ( AC) = ( BC)2典型例题:例1 如图,已知等腰 △ABC 中,AB = AC , AD 丄BC 于D , CG II AB , BG 分别交AD , AC 于E 、F ,求证:BE 2=EF EG证明:如图,连结 EC ,v AB = AC , AD 丄BC ,•••/ ABC = Z ACB , AD 垂直平分 BC••• BE = EC ,/ 1 =Z 2,•/ ABC- / 1 =Z ACB- / 2 ,即/ 3 = Z 4,又 CG // AB ,•/ G = Z 3,•/ 4 = Z GCE EF又•••/ CEG = Z CEF , CEF GEC , • EG = CE • EC 2= EG- EF ,故 EB 2=EF -EG【解题技巧点拨】 本题必须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来得到证明•而 其中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 BE=EC ,把原来处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E , EF , EC 转换到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中是证明本题的关键。

必修5解三角形知识点和练习题(含答案)

必修5解三角形知识点和练习题(含答案)

解三角形1复习要点 1.正弦定理:2sin sin sin a b c R ABC===或变形:::sin :sin :sin a b c A B C =.2.余弦定理: 2222222222cos 2cos 2cos a b c bc A b a c ac B c b a ba C ⎧=+-⎪=+-⎨⎪=+-⎩ 或 222222222cos 2cos 2cos 2b c a A bc a c b B ac b a cC ab ⎧+-=⎪⎪+-⎪=⎨⎪⎪+-=⎪⎩.3.(1)两类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他的两边及一角. 2、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其他边角. (2)两类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他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4.判定三角形形状时,可利用正余弦定理实现边角转化,统一成边的形式或角的形式.5.解题中利用ABC ∆中A B C π++=,以及由此推得的一些基本关系式进行三角变换的运算,如:s in ()s in ,A B C +=c o s ()c o s ,A B C +=-ta n ()ta n ,A B C +=- sincos,cossin,tancot222222A B C A B C A B C +++===.高一数学测试题———正弦、余弦定理与解三角形一、选择题: 1、ΔABC 中,a=1,b=3, ∠A=30°,则∠B 等于( )A .60°B .60°或120°C .30°或150°D .120°2、符合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有且只有一个的是 ( )A .a=1,b=2 ,c=3B .a=1,b=2 ,∠A=30°C .a=1,b=2,∠A=100°C .b=c=1, ∠B=45°3、在锐角三角形ABC 中,有 ( )A .cosA>sinB 且cosB>sinA B .cosA<sinB 且cosB<sinAC .cosA>sinB 且cosB<sinAD .cosA<sinB 且cosB>sinA4、若(a+b+c)(b+c -a)=3abc,且sinA=2sinBcosC, 那么ΔABC 是 ( )A .直角三角形B .等边三角形C .等腰三角形D .等腰直角三角形5、设A 、B 、C 为三角形的三内角,且方程(sinB -sinA)x 2+(sinA -sinC)x +(sinC -sinB)=0有等根,那么角B ( )A .B>60°B .B ≥60°C .B<60°D .B ≤60°6、满足A=45°,c=6 ,a=2的△ABC 的个数记为m,则a m 的值为( )A .4B .2C .1D .不定8、两灯塔A,B 与海洋观察站C 的距离都等于a(km), 灯塔A 在C 北偏东30°,B 在C 南偏东60°,则A,B 之间的相距 ( )A .a (km)B .3a(km) C .2a(km) D .2a (km)二、填空题:9、A 为ΔABC 的一个内角,且sinA+cosA=127, 则ΔABC 是______三角形.10、在ΔABC 中,A=60°, c:b=8:5,内切圆的面积为12π,则外接圆的半径为_____. 11、在ΔABC 中,若S ΔABC =41 (a 2+b 2-c 2),那么角∠C=______.12、在ΔABC 中,a =5,b = 4,cos(A -B)=3231,则cosC=_______.三、解答题:13、在ΔABC 中,求分别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形状: ①B=60°,b 2=ac ;②b 2tanA=a 2tanB ; ③sinC=BA B A cos cos sin sin ++1、在A B C △中,已知内角A π=3,边23BC =.设内角B x =,周长为y .(1)求函数()y f x =的解析式和定义域;(2)求y 的最大值.2、在A B C 中,角,,A B C 对应的边分别是,,a b c ,若1sin ,2A =3sin 2B =,求::a b c3、在A B C 中,,a b c 分别为,,A B C ∠∠∠的对边,若2sin (cos cos )3(sin sin )A B C B C +=+, (1)求A 的大小;(2)若61,9a b c =+=,求b 和c 的值。

初二三角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提高难题压轴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二三角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提高难题压轴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初二三角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提高难题压轴题练习(含答案解析).初二三角形知识点那可不少呢。

先来说说三角形的定义哈,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就叫三角形。

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

三角形按边分类,可以分为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不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三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 度。

等腰三角形有两条边相等,相等的两条边叫腰,另外一条边叫底。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就是三条边都不相等的三角形。

按角分类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

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哦。

比如咱随便画一个三角形ABC,然后用量角器量一下角A、角 B 和角 C 的度数,加起来肯定是180 度。

为啥是180 度呢?咱可以做个实验,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在一起,就会发现能拼成一个平角,平角就是180 度嘛。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之和。

比如说三角形ABC 的外角角ACD,它就等于角 A 加角B。

这个也很好理解,咱看外角ACD 是三角形ABC 外面的角,它和角A、角 B 有一定的关系。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也很重要。

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比如说有三条边a、b、c,那么a+b>c,a+c>b,b+c>a,同时a-b<c,a-c<b,b-c<a。

这个在判断三条线段能不能组成三角形的时候很有用。

如果给你三条线段的长度,你就可以用这个关系来判断能不能组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啥是中位线呢?就是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

比如说在三角形ABC 中,D、E 分别是AB、AC的中点,那么DE 就是三角形ABC 的中位线,DE 平行于BC,并且DE 等于BC 的一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3) 若 A 60 ,则 B0C

(4)请探究 A与BOC的关系 .
O
B
C
变式一:如图,BP 平分∠FBC,CP 平分∠ECB. (1)若∠A=40°,求∠BPC 的度数; (2)若∠A=a,求∠BPC 的度数(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
4
变式二:已知:BD 为△ABC 的角平分线,CO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它与 BO 的延长线 交于点 O,试探索∠BOC 与∠A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引申:如图,若 E 为 BA 延长线上一动点,连 EC,∠AEC 与∠ACE 的角平分线交于 Q,当 E 滑动时有下面两个结论:①∠Q+∠A1 的值为定值;②∠Q-∠A1 的值为定值,其中有且只有 一个是正确的,请写出正确的结论,并求出其值.(①正确,∠Q+∠A1=180°)
变式三:已知:如图 1,线段 AB、CD 相交于点 O,连接 AD、CB,如图,∠DAB 和∠BCD 的平分线 AP 和 CP 相交于点 P,并且与 CD、AB 分别相交于 M、N.试解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若∠D=40°,∠B=30°,试求∠P 的度数;(写出解答过程) (2)如果图中∠D 和∠B 为任意角,其他条件不变,试写出∠P 与∠D、∠B 之间数量关系.(∠ B+∠D=2∠P)
不妨规定:角度也有正负,规定顺时针为正,逆时针为负.例如:∠DAE=﹣18°,则∠EAD=18°,
作出上述规定后,上述结论还成立吗? _______ ;若∠DAE=﹣7°,则∠B﹣∠C=
5
变式一:已知:如图 1,△ABC 中,∠B>∠C,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点 P 是 AD 上的 一点,过点 P 画 PH⊥BC 于 H (1)求证:∠DPH= (∠B﹣∠C); (2)如图 2,当点 P 是线段 AD 的延长线上的点时,过点 P 画 PH⊥BC 于 H,上述结论任然 成立吗?请你作出判断并加以说明.
A. 125° B. 115° C. 110° D. 105°
2、如图,∠1=______.
_A
_D
_F
_B _E
_C
_1 题图
_80 _1
_140
_2题图
_3
_2
_50
_1
_3题图
3、如图,则∠1=______,∠2=______,∠3=______,
_150
4、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 120°,则它是( )
②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和三条高; ③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但三角形的高却有 不同的位置: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直角三角形有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 另两条高恰好是它两条直角边;钝角三角形一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另两条高在三角形的外 部。 ④一个三角形中,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 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或三条高所在的直线)交与一点,锐角三角形高的交点在三角形 的内部,直角三角形高的交点是直角顶点,钝角三角形高(所在的直线)的交点在三角形的 外部。) 4.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 (1)三角形的内角和:180° 引申:①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②一个三角形中至多有一个直角或一个钝角; ③一个三角中至少有两个内角是锐角。 (2)三角形的外角和:360° (3) 三角形外角的性质: ①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常用来求角度 ②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与它不相邻的内角。——常用来比较角的大小 5.多边形的内角与外角 (1)多边形的内角和:(n-2)180° (2)多边形的外交和:360° 引申:(1)从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作(n-3)条对角线; (2)多边形有 n(n 3) 条对角线。
例题 3:如图甲,在△ABC 中,AD⊥BC 于 D,AE 平分∠BAC.
(1)若∠B=30°,∠C=70°,则∠DAE= ° ;
(2)若∠C﹣∠B=30°,则∠DAE=

(3)若∠C﹣∠B=a(∠C>∠B),求∠DAE 的度数(用含 a 的代数式表示);( 1 ) 2
(4)如图乙,当∠C<∠B 时我们发现上述结论不成立,但为了使结论的统一与完美,我们
6
变式: 研究(4):将问题 1 推广,如图,将四边形 ABCD 纸片沿 EF 折叠,使点 A、B 落在四边形 EFCD 的内部时,∠1+∠2 与∠A、∠B 之间的数量关系是 __
考点五: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识记)
正 n 边形
3
4
5
6
内角和
180° 360° 540° 720°
外角和
每一个内角
列四根木棒中应选取长为( )
A.100cm 的木棒 B.90cm 的木棒
C.40cm 的木棒
D.10cm 的木棒
练习:
2
1. 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3,4,8 B、 5,6,11 C、 1,2,3 D、 5,6,10
2.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为 8 ㎝和 3 ㎝,那么它的周长为 19cm
PD DC PC(2) (1)+(2)-PD 得 AP AC PB PC
变式二:如图 2,点 P 为△ABC 内任一点,求证:PA+PB+PC> 1 (AB+BC+AC); 2
变式三:如图 3,D、E 是△ABC 内的两点,求证:AB+AC>BD+DE+EC.
例题 2:现有两根木棒,它们的长分别是 40cm 和 50cm,若要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则在下
A.等腰直角三角形
B.一般的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钝角三
角形
5、如果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和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为 180°,那么与这个外角相邻的内
角的度数为( C )
A. 30° B. 60° C. 90° D. 120°
6、已知三角形的三个外角的度数比为 2∶3∶4,则它的最大内角的度数( D ).
30°
15 2340 ° 360° 158°
22°
例题 1:若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相等,则这个多边形是( )
A.三角形 B.六边形 C.五边形 D.四边形
例题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边数越多,多边形的外角和越大 B.多边形每增加一条边,内角和就增加 180°
C.正多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随着边数的增加而减小 D.六边形的每一个内角都是 120°
_A
4 cm2 ,则 S阴影 等于(
)
_E _F
A.2 cm2
B. 1 cm2
C. 1 cm2 2
考点四:三角形的稳定性
D. 1 cm2 4
_B
_D
_C
三角形的三边确定了,那么它的形状、大小都确定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就叫做三角形的稳
定性.例如起重机的支架采用三角形结构就是这个道理.
练习:
1.不是利用三角形稳定性的是( )
例题 3:一个多边形内角和与其中一个外角的总和为 136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为
例题 1:具备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B=∠C B:∠A=∠B= ∠C C:∠A=90°-∠B D:∠A-∠B=90
例题 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 30°,则顶角的度数为( ).
A.60°
B.120°
C.60°或 150°
D.60°或 120°
考点二: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A D
A
A
B
C
图1
P
B
C
图2
DE
B
C
图3
例题 1:已知:如图 1,△ABC 中,D 是 AB 上除顶点外的一点., 求证:AB+AC>DB+DC;
变式一:已知:如图 3,△ABC 中,点 P 为△ABC 内任一点求证: AB+BC > PB+PC 延长 BP 与 AC 交于点 D, 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有 AB AD BD即AB AD BP BD(1)
A. 90° B. 110° C. 100° D. 120°
例题 2:如图,已知 ABC 中, ABC和ACB 的角平分线 BD,CE 相交于点 O.
(1)若 ABC 50 , ACB 70 ,则 B0C

(2)若 ABC 48 , ACB 64 ,则 B0C
2 (3)从 n 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能将 n 边形分成(n-2)个三角形; ※6.镶嵌 (1)同一种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2)正三角形与正四边形、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1
(1)同一种任意三角形、任意四边形可以进行镶嵌。 【典型例题】 考点一:三角形的分类
(n 2)180 或180 360
n
n
每一个外角
180 (n 2)180 或 360
n
n
360° 60°
120°
360° 90°
90°
360° 108°
72°
360° 120°
60°
8 1080 ° 360° 135°
45°
10 1440 ° 360° 144°
36°
12 1800 ° 360° 150°
例题 4:如图①,一张三角形 ABC 纸片,点 D、E 分别是△ABC 边上两点. 研究(1):如果沿直线 DE 折叠,使 A 点落在 CE 上,则∠BDA′与∠A 的数量关系是 _ 研究(2):如果折成图②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 的数量关系是 ____ 研究(3):如果折成图③的形状,猜想∠BDA′、∠CEA′和∠A 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