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 第九章 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朗运动是溶胶质点特有的热运动
运动性质 : 溶胶是受到来自各个方向不平衡力的碰撞引 起的运动(被动)
溶液是单个分子自身的热运动(主动)
布朗运动导致两种结果: 1.起伏现象:微观上体系任何部位的密度随 时间变化,体系是不均匀的
2.扩散性质:质点总是从浓度大的部位向浓 度小的部位扩散,宏观上浓度趋于一致
固体表面与液体内部 的总的电位差即等于热力
学电势0 ,在双电层内,
热力学电势呈直线下降。
在外电场作用下,带电质点和溶液中的反 离子分别向相反方向运动。
根据这种模型,推导出电泳和电渗速率 与电势梯度的定量关系:
E 4
:电泳和电渗的速率
ε:介电常数
ξ:两相移动时的电势差
: 液体的黏度
E:电势差
体系 溶液
10-7~10-9m 分子团
胶体
大于10-7m
细粒 粗分散体系
透过性
能透过滤纸和 半透膜
能透过滤纸不能 透过半透膜
不能透过滤纸
胶体的分类:
1.按分散质和分散介质的聚集态分类:
分散介质 气体 液体
固体
分散质
液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固体
气体 液体 固体
胶体 气溶胶 液溶胶
固溶胶

云、雾 烟尘
泡沫 牛奶 金溶胶、水泥
<10-9m
胶体磨 气流粉碎机 电弧 更换溶剂
化学沉淀
3.胶体的净化
在胶体的制备过程中,常引入杂质和产生过量 的电解质,它们影响溶胶的纯度和稳定性,需要除 去。利用胶体的性质,分散质不能透过半透膜,可 用渗析法进行提纯。
胶体放入特定材料制成的半透膜中,将其放在 流动水中,这样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分子能通过, 但胶体粒子不能通过。为了提高渗析速率,外加电 场,这种外加电场的渗析又叫电渗析。
三.舒尔策—哈迪价数规则
能使胶体发生聚沉的是与胶粒带反电荷 的离子,反离子电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
如:胶粒带负电荷 As2S3
电解质
KCl MgCl2
聚沉值(mol.m-3) 49.5
0.7
AlCl3 0.03
若以K+为比较标准
聚沉能力: M : M 2 : M 3 1: 70 : 532
舒尔策—哈迪价数规则 近似表示为反离子价数的6次方之比 M : M 2 : M 3 16 : 26 : 36 1: 64 : 729
另一部分离子按一定的浓度梯度扩散到本 体溶液中,称为扩散层。
双电层由紧密层和扩散 层构成。在外电场作用 下,固液移动的滑动面为 AB面。从边界到本体的 电势差为ξ电势.
固体表面近处反离子排列整齐,在紧密层 固体表面远处反离子扩散,在扩散层 平衡时固体表面到本体电势差为热力学电势ф0 从滑动面到本体的电势差为ξ电势.
在扩散双电层模型中,切动面AB与溶液本
体之间的电势差为 电势;
在Stern模型中,带有溶剂化层的滑移界
面与溶液之间的电势称为 电势。
一般 电势总是比热力学电势低,外加电解
质会使 电位变小甚至改变符号。只有在质点移
动时才显示出 电势,所以又称电动电势。
§9—3 憎液溶胶的胶团结构
根据实际双电层理论,可以画出胶团结构
若无相同离子,则首先吸附水化能力较 弱的负离子,所以自然界中的胶粒大多带负 电,如泥浆水、豆浆等都是负溶胶。
例1: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KI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
[(AgI)m n I – (n-x)K+]x– xK+
胶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布朗运动是胶体体系具有动力学稳定性 的原因之一,由于布朗运动的存在,胶粒不 会停止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这样胶粒不 会因自身的重力而聚沉。
三、胶体的电学性质
溶胶是一个高分散的非均相体系,分散质与 分散介质之间存在明显的界面
产生电势差的原因:
外电场的作用
外力的作用
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 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
贮油罐中的油内 常会有水滴,水滴的 沉降会形成很高的电 势差,有时会引发事 故。通常在油中加入 有机电解质,增加介 质电导,降低沉降电 势。
2.产生电现象的原因: 双电层理论:提出→修正 →完善
(1)分散质是固体小颗粒,比表面积大,它 从溶液中有选择地吸附某种离子而带电
(2 )固体颗粒可以电离,使固体表面带电
丁达尔效应可以区分溶液、溶胶、粗分散体系。
二、布朗运动(动力学性质)
1872年,植物学家布朗在显微镜下面看 到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 动,后来称此现象为布朗运动。
悬浮在水中的质点之所以能不断的运动, 是因为它周围的介质分子处于不断地热运动 状态,而这些分子不断地撞击悬浮的质点, 若质点过大,每秒钟受撞击的次数多,可达 几百万次,碰撞互相抵消,合力为零。布朗 运动不明显。质点粒度在胶体范围内,受到 撞击的次数比大质点少,来自各个方向的碰 撞力不能完全抵消,这个原因导致胶体的质 点发生不断改变方向的运动。
见光的波长为4~7.6×10-7m
因为分散质粒度的直径大于入射光的波 长时,光投射到粒子上起反射作用,如粗分 散体系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粒子的直径小 于入射光的波长,光波绕过粒子向各个方向 传播,产生散射光。
入射光 →
胶体
→ 散射光
入射光 → 粗分散体系 → 反射光
散射光的强度
I
24 2 A2V 2 4
固体表面带电后,要吸附溶液中带相反 电荷的离子,这样在固体颗粒周围,在固液 两相之间就形成了双电层
a 亥姆霍兹理论:
1879年亥姆霍兹首先提 出固液两相之间的界面双电层 理论。他认为固体颗粒通过吸 附或电离而带电,带电后通过 吸附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 使固液界面处正负离子整齐排 列,就象平行板电容器一样
{[SiO2 ]m nHSiO3 (n x)H }x xH
Fe(OH )3 溶胶
溶胶的制备: FeCl3 3H2O Fe(OH )3 3HCl
{[Fe(OH )3]m nFeO (n x)Cl}x xCl
As2S3 溶胶
{[ As2S3]m nHS (n x)H }x xH
§9—4 溶胶的稳定性 热力学不稳定
离子中心连线,形成一个假想面,为斯特恩面
固体表面到本体 o
滑动面到本体
斯特恩面到本体
固体表面到本体 o 斯特恩面到本体
滑动面到本体
略低于 若浓度不高时近似相等
若高价反离子进入紧密层可使 0 反号
若大离子进入紧密层使可使 0
电动电势亦称为 电势。
带电的固体或胶粒在移动时,移动的切动 面与液体本体之间的电势称为电动电势。
胶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粒(带正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胶团(电中性)
胶核 胶粒 胶团
SiO2溶胶 SiO2在水中解离而带电
SiO2 H2O € H2SiO3 € H HSiO3 € 2H SiO32
按古依理论: 0
无法解释 0
C 斯特恩理论: 1924年,斯特恩对亥姆霍兹和古依理论进
行了修正,将其合二为一,提出了实际双电层 模型。
固体表面带电,靠静电 引力和范德华力吸引溶液 中反电荷水化离子,同时 溶液中分子的热运动存在, 所以平衡时反电荷离子分 成两分
斯特恩面:紧密层中的离子是水化的,本身带有体积, 被吸附后它于固体表面的距离为水化半径,若将水化
§9—2 胶体的性质
一、丁达尔效应(光学性质)
在暗室中,如果让一束聚集光通过胶 体,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个发光 的圆锥体,这种现象是1869年英国的物理 学家丁达尔发现的,故称丁达尔效应。其他 分散体系也会产生一点散射光,但远不如溶 胶显著。
Tyndall效应实际上已成为判别溶胶与分子 溶液的最简便的方法。
胶体粒子不断碰撞,由小变大,易引起聚沉
动力学稳定 由于溶胶粒子小,布朗运动激烈,在重力 场中不易沉降,使溶胶具有动力稳定性。
一.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
1.外加电解质的影响
影响胶粒的带电,使 电位下降,胶粒聚结
外加电解质过多,尤其 含高价反离子的电解 质,反电荷离子进入紧 密层,使扩散层变薄,ξ 电势变小,导致聚沉
缺点:无法解释ξ电势与热力学电势Φ的区别,外加 电解质对ξ电势的影响。
这模型过于简单,由于离子热运动,不可能形成 平板电容器。
b 古依理论:
1909年,古依提出了扩散双电层理论, 他认为靠近固体表面的反离子不是整齐排列 的,而是呈扩散状态。
古依认为,由于正、负离子静电吸引和热 运动两种效应的结果,溶液中的反离子有一部 分紧密地排在固体表面附近,称为紧密层;
浮石、泡沫玻璃 珍珠 合金
2.分散质与分散介质之间的亲和力
(1)憎液溶胶:分散质与分散介质之间结合力很 弱,这样的溶胶很不稳定,需加稳定剂后才能 存在,一旦聚沉不能恢复溶胶的性质,热力学 上是不稳定的。
(2)亲液溶胶:分散质与分散介质之间结合力很 强,这样的溶胶很稳定,聚沉后再经处理,还 能恢复溶胶的性质。
(
n12 n22 n12 2n22
)2
A:入射光的振幅
:入射光的波长
V:每个粒子的体积
v: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
瑞利公式
n!,n2:分散质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
I
24
2 A2V 4
2
(
n12 n22 n12 2n22
)2
散射光的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I∝V2)。
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4次方成反比
产生电势差
产生电势差
1.电动现象
(1)电泳 电泳:外电场的作用下,分散质在分散介质 中作定向运动的现象。
将Fe(OH)3红棕色溶胶放入U形管中,上部分 为了保证通路加入了HCl,通电前U形管中两 液面水平,通电后向阴极移动,U形管中阴极 一侧的液面上升,阳极一侧的液面下降,这个
实验说明Fe(OH)3胶粒带正电。
2.浓度的影响 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 3.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 4.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 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
二.聚沉值与聚沉能力 聚沉值: 使溶胶发生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 聚沉能力: 聚沉能力是聚沉值的倒数。
聚沉值越大,聚沉能力越小;反之,聚沉值越 小的,其聚沉能力越大。
第九章
胶体
§9—1 胶体系统 一、分散系统的分类和胶体的概念 胶体研究的对象:高分散系统 分散系统: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在另一种物 质中高度分散形成的系统。 被分散的物质:分散质或分散相
周围的介质:分散介质或分散剂
分散体系分类:
按分散质粒度的大小将分散体系分为三大类:
溶液
胶体
粗分散体系
粒度
质点
小于10-9m 分子或离子
胶核:由构成胶粒的分子、原子的聚集体组成 胶粒:胶核的比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可选择地吸 附溶液中的离子而带电,带电后还要吸附溶液中具有 反电荷的离子,形成紧密层。胶粒带电。
胶团:胶粒带电后,吸附溶液中反电荷离子,达平 衡。最后形成胶团。胶团为电中性。
胶核吸附离子是有选择性的,首先吸附 与胶核中相同的某种离子,用同离子效应使 胶核不易溶解。
二、胶体的制备 1.胶体的形成条件
(Biblioteka Baidu)分散质难溶于分散介质; (2)分散质的粒度在10-7~10-9m之间 (3)需加少量的稳定剂防止聚沉
2.制备方法 分散法:将粗颗粒的分散质的粒度变小 凝聚法:将溶液中的分子,原子,离子聚集成胶团
粗分散系统
>10-7m
分散法
胶体系统
凝聚法
分子分散系统
10-7~10-9m
电泳、电渗区别 相同: 外电场为推动力 不同 电泳:分散介质不动,分散质运动 电渗:分散质不动,分散介质运动
(3)流动电势
流动电势:在外力的作用下,迫使分散介质 定向地流过多孔膜,使多孔膜两端产生电势 差,可见流动电势是电渗的逆过程
(4)沉降电势
沉降电势:胶体固体颗粒带电,在急剧下降的 过程中,液体表层和底层产生电势差。这是电 泳的逆过程。
|___胶___粒__(__带___负__电__)_______________| 胶团(电中性)
胶团的图示式:
胶核 胶粒 胶团
例2:AgNO3 + KI→KNO3 + AgI↓
过量的 AgNO3 作稳定剂 胶团的结构表达式:
胶团的图示式:
[(AgI)m n Ag+ (n-x)NO3–]x+ x NO3–
如果将溶胶换成As2S3由于带负电,通电 后阴极一侧下降,阳极一侧上升。
根据单位时间上升的距 离计算出电泳的速度
Ee V
与两极的电势差、胶粒所带电荷成正比, 与分散介质的黏度和胶粒的体积成反比。
(2)电渗 电渗:在外电场作用下,分散介质或分散剂 通过多孔膜而定向运动的现象。
实验装置:(小气泡运动) 由于溶胶中分散介质允许 通过多孔膜,在外电场的 作用下,分散介质发生相 对运动的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