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优化教学过程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利用微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合作探究
案例二、沈老师在教学三年级第一学期《石库门的变迁》 (上教版)一课时,注重教学过程与方法目标设计,突出 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培养,利用视频资源积极创设问题情境, 创建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 理推理的能力,落实教学目标“交流与合作,了解石库门 中人们的生活情况,知道在石库门中浓缩着上海人传统的 生活习俗,初步感受带有上海地域特色的文化习俗”。
(3)小结交流:石库门生活怎么样?你愿意住在里面吗?为什么?
教学环节:走进石库门——感受石库门内生活
6.小结,提升认识。
石库门生活中的“拥挤不便”,让丁丁高兴离开石库门 ,然而离开却意味着要与“交往密切”的小伙伴、阿公 阿婆说再见,让人伤心。这可真是一份难解的石库门情 结啊!
(3)利用微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培养自主学习
5.反馈,并随机了解上海人的传统生活方式。 (1)交流“丁丁”离开石库门高兴的原因,初步感受石库门生活的 不便。 小结交流:石库门生活怎么样?你愿意住在里面吗?为什么? (2)交流“丁丁”离开石库门伤心的原因,初步感受石库门情结。 情景创设,初步感受石库门内邻里情。
A.情景创设——有困难,得帮助。 B.情景创设——有矛盾,齐化解。 C.情景创设——有喜事,同分享。
张老师的感受——
在借助媒体感知,了解多发自然灾害的教学环节中,我 发现学生在观看了数字故事后,流露出了对遇难孩子的 同情,对自然灾害的憎恨并感受到要尽快治理自然灾害 。由此可见,数字故事的使用关注了社会热点,贴近了 学生生活,挖掘了学生的已有认知,提升了学生的情感 体验。此外,可视化的数字故事对学生视觉和情感上均 有较大的冲击,学生在感受到自然灾害危害性的同时, 也自热而然地体会到治理自然灾害的紧迫性。真正体现 技术为教学服务!
利用微课程实施“翻转课堂”,培养自主学习
案例三:姚老师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多彩的上海 文化》一课时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上海文 化的多样性,理解上海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姚 老师在收集资料基础,从上海的建筑文化、饮食 文化、戏曲文化等方面,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微型 视频课程,并对学生提出了相应的学习任务单和 要求。
教学环节:借助媒体感知,了解多发自然灾害
交流:除了台风,我国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还有哪些?
观看数字故事,情感提升:在十一长假期间,云南彝良地区发生山体滑 坡,让我们一起来看数字故事《家》。
师生互动,交流看了数字故事后的感受。
教学环节:案例探究分析,感受民族智慧力量
创设情境:很久以前,无情的洪涝灾害每年都会侵袭一个美丽的小山村,你们有什么好办 法可以帮助村民?
2.过渡:
石库门的生活真的像小朋友设想的那样吗?就让我们跟随一位生活在石库门内 的小朋友,走进他的石库门生活。
3.观看数字故事,初步了解石库门生活。 4.小组讨论——丁丁的石库门生活。
故事中,我们了解到丁丁即将要离开石库门了,他高兴的是什么?伤心的又是 什么?
教学环节:走进石库门——感受石库门内生活
学习流程(一):课前学习
1.教师提前下发“学习任务单”和“微课程视频”,学生根据 任务单要求预习教材内容,观看微课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运用微视频、微课程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策略
利用微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 强情感体验。
利用微视频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 生合作探究。
利用微课程“翻转课堂”,培养学 生自主学习能力。
(1)利用微视频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案例一:张老师在进行四年级第一学期《大禹治 水》(上教版)一课教学时,利用三段微视频,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教学环节:走进石库门——感受石库门内生活
1.设想石库门内的生活。
伴随着上海人口不断的增加,社会的发展,原先独门独户的石库门内,逐步演 变成了几户人家共同居住。客堂不再是会客的地方,住进了一户人家;亭子间 住一户,楼上各个房间也都住进了一户户人家。(随机在副板书“简笔画”中 演示)这样的石库门生活,你认为怎么样?
课程标准有关“实施建议” 强调:
• “教师要善于利用 并创设丰富的教育 情境,引导和帮助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 与感悟,在获得情 感体验的同时,深
化思想认识。”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存在主要问题
教学资源以书本为主,缺少多样化生活资源 教学目标以知识为主,缺少方法与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缺少情景体验和探究 教学过程空洞说理多,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学关注点以教为主,缺少对学习方式指导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应用
运用信息技术工具优化教学过程
目录
1.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2.运用思维导图工具促进师生的合作学习。 3.运用“TWT”创新思维工具促进合作探究。
1.运用微视频、微课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有关“实施建议” 强调:
•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通过调查、 讨论、访谈、项目研究、 情境分析等方式,引导 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 与自我成长中的问题, 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 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 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增 强道德学习能力”。
师生共画简笔画,了解规律,正确治理
观看视频《大禹治水》,思考:大禹在带领人民治水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又是 如何克服的?
交流观后感,感悟坚忍不拔、乐于奉献、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
拓展:在2000年后的战国时期,李冰像大禹一样成为中华民族治理水患的化身,李冰父子 在岷江兴建了闻名中外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观看视频)
微课程是当前教育技术发展的热点。 微课程也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基本要素。 教师根据教学需要,以某一学习内容为目标,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如
Camtasia、 Articulate、微讲台、录频软件等,结合PPT、剪辑的视 频资料,录制的微型视频课程。 微课程配合必要的问题设计、学习任务单,可以实现学生课前学习、 课上讨论的“翻转课堂” 教学效果。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某一环节 使用。 恰当的使用微课程,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益,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实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