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热》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届全国中学物理教学改革创新大赛参赛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八章第四节

《电与热》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二十中学卢远望

对教学任务的思考及策略

[设计思想]

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学生猜想电热的影响因素不外乎I、U、R、t,其他可能的猜想很容易用这几个因素来代替,但由于I、U、R之间存在关联,给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带来麻烦,以往我们硬性将U排除掉的做法是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不排除U进行探究又不好解释控制变量的思想。

本节课采取从探究电热与电阻的关系入手,按照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研究,允许学生采用各种电路连接方法,允许学生得出不同结论,再引导学生分析控制的变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在学生交流Q和R关系时,通过多组同学的数据或一组同学多次实验的数据,捕捉到与I的关系;至于和t的关系作淡化处理,不去探究。这样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

焦耳定律不求探究得出,而是直接告诉学生,但通过学生探究和焦耳的结论对比,要引导学生思考。

为分散难点,关于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中电热的问题,放在课后思考,第二课时再处理。

[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课是对学生理性思考的要求较高的一节课,仅凭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验探索是不能得到准确结论的。由于学习内容较多,本节课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焦耳定律公式及导出式的适用范围,以及电热的计算、利用和防止,作为第二课时的内容。

[学习者分析]

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各个要素已经了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所以本节课对“电热影响因素”的探究重点不放在完整的探究环节上,而是物理思维方法的点拔、智慧和实验成果共享的引导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电流的热效应及能量转化

2、知道焦耳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知道电热与各因素的关系。

2、通过多组同学成果共享,发现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科学家焦耳的执着精神

2、培养集体智慧共享、成果共享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电热与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焦耳定律及其导出式的适用条件。

[教具]

分组:自制电热锯、自制研究电热影响因素的装置、电池组、开关、导线、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演示:自制电热切割器、电炉子、

教学流程的设计及预设结果

一、参与活动,引出新课

1、体验电可以生成热。

操作方法:课前为每组同学准备电池组、电阻丝、导线、几片泡沫板。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器材做电热切割实验。

设计意图:感性认识能直接提起兴趣,通过简单易行的实验,学生感受电流的热效应,引发对电热知识的探索兴趣,更利于引起对生活中电热经验的回忆。

预设结果:学生通过电热切割活动,会对电阻丝的“通电”和“发热”建立起联系。

2、电流热效应。

操作方法:让学生谈切割的方法,并通过分析知道电能转化成热。适时告诉学生,这叫电流的热效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从实验中体验到的知识,用语言表达出来。

3、电流热效应举例。

操作方法:让学生结合对电热切割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电热实例。并对学生已有经验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来理解新知识,让学生知道,生活离不开物理。

二、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1、对比产生问题。

操作方法:分发器材的时候,有的组电热切割的电阻丝特别大,导致无法完成切割;学生可能选择不同节数的干电池进行实验。在生生对比、师生对比实验效果之后产生问题,即电热有多有少,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在实验对比观察中发现问题,并将问题准确表达出来,产生探索的欲望。

预设结果:切割效果不同的原因是电热的多少不同,产生问题是:电热的多少受什么因素影响呢?切割效果不好的同学很着急或采用与众不同的切割方法,从而引起大家的关注,于是在思维碰撞中产生问题。

三、多种方法,提出猜想

操作方法:对比同学手中电热丝的长短不同;对比师、生使用的电热丝电压不同;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提出猜想。另外,在例举电流热效应的实例时,老师可以手拿着导线,看电炉热得发红,对电阻影响电热的猜想做出暗示。

设计意图:电热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I、R、t,在纯电阻电路中也和U有关。t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就可推理,I、U的影响由学生的经验会达成共识。关于R的影响,学生不同的经验认识,会产生矛盾。淡化控制变量的难度,由矛盾的问题入手,即先研究电热与R的关系。

预设结果:(1)对比器材发现:电阻丝长短、粗细不同,归结为电阻的影响。

(2)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电阻越大产生的热越多,另一种认为电阻越小产生的热越多。

四、渗透方法,捕捉电热

1、学生设计捕捉电热变化的方法。

操作方法:提出思考的问题,导体热的变化如何体现出来,让学生设计各种可行方案,在肯定学生做法合理的基础上,讨论弊端,力求完善。从各种可行方案中归纳出物理学重要思想——转换法。

设计意图:渗透转换法的思想。

预设结果:(1)用温度计测导体温度变化:接触不充分,把导体放在液体中,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变化。

(2)用电热切割的速度来体现,电阻丝上粘蜡,通过熔化速度来体现:定性研究,不准确。

(3)封闭气体的热胀冷缩来体现:气体体积膨胀与受热不成正比。

2、老师对捕捉电热变化的思考。

操作方法:介绍老师自制的仪器。

构造(小瓶、细管、刻度尺、酒精等)、

原理(液体热胀冷缩)、

读数经验(实验前,把零刻线对准细管内液面)。

设计意图:(1)实验器材的改进是本节课的创新之处。

希望老师通过自制改进实验器材这种创新活动,

能在学生思想深处引起更多的思考

(2)弄清原理,扫清实验的一个障碍。

预设结果:学生对这一器材产生兴趣。 五、提供器材,放手探索

操作方法:介绍提供的器材,提醒注意:选择哪些器材、设计什么样的电路、怎么研究合理。然后放手学生讨论、实验。

学生实验过程中,关注操作的障碍。

设计意图:按照学生自己的思维去设计、操作实验,有困难个别引导。不是牵着学生按老师的想法去做。 预设结果:(1)学生可能的电路连接

两电阻串联 两电阻并联 两电阻分别连入电路

(2)可能出现的失误:分别连入电路时,时间没保持一定;有的定性研究、有的定量研究。

六、汇报交流,成果共享

1、在交流过程中引导思维的碰撞。

操作方法: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实验做法、数据、结论。引导小组合作的意识,其他成员补充、辩解。 引导其他小组的质疑精神,在质疑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的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在探究活动中成果共享、智慧共享的重要性。

预设结果:针对实验方法、步骤、结论等多方面交流。

2、关注两种不同结论的前提

操作方法:对比两种不同的结论:R 越大Q 越多,R 越小Q 越多,是否矛盾?

设计意图:让学生辩证地看问题,脱离条件的结论是没有意义的。

预设结果:学生更加关注第一种结论的前提是I 、t 一定,第二种结论的前提是U 、t 一定。认识条件的重要。

七、给出定律,情感引导

1、学习定律和情感教育。

操作方法:老师介绍焦耳定律及定律的公式表达。指出他的结论比我们严密。指出焦耳在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值得我们学习。

设计意图:学习焦耳关于电热影响因素的精密结论;感悟科学规律的发现凝聚科学家的心血。

R 1=2.5Ω R 2=5Ω 教师自制的分组探究装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