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中国人口增长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16df421a59eef8c75fbfb3c6.png)
107680692114.专业:地理科学姓名:杨开行学号:20091061133中国人口总量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得不到发展,人口发展缓慢,明显呈现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特征。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人口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特征,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维持在高水平,从而出现了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的人口高增长状况。
1949年,全国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自然增长率为1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5.42亿。
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长率上升为23.2‰,总人口达到6.47亿。
1949—1957年的八年间,人口净增1.05亿。
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使经济发展出现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影响,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锐减。
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进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长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人口出现负增长。
3、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三年自然灾害过后,经济发展状况逐渐好转,人口发展的不正常状态也迅速得到改变,人口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下降,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这一时期,人口出生率最高达到43.6‰,平均水平在36.8‰;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并逐年稳步下降,1970年降到7.6‰。
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这一阶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达到27.5‰,年平均出生人口达到2688万人,8年净增人口1.57亿,这是建国以后出现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26ee270d7cd184254b3535f9.png)
2010第六次人口普查七大特点一、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5.84%,年平均增长0.57%,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1.07%下降0.5个百分点。
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作为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已经执行了30年。
但是,发展到今天,计划生育政策的可行性已经引起了质疑。
长时间的低生育率以及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将导致对养老与医疗健康体系的挑战,影响整体劳动生产率与整个经济的竞争性。
当抚养负担日趋加重时,人口老化也影响到代际关系,甚至社会的整合与民族的兴衰。
二、性别比例仍是男多女少男性占全国总人口51.27%,女性占48.73%。
总人口性别比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到105.20(以女性人口为100.00)。
粗算一下,我国男性比女性多3400万!三、家庭成员人口在减少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家庭户40152万户,家庭户人口124461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
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由于我国生育水平不断下降、迁移流动人口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
在长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影响下,我国已产生了所谓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即一个子辈、两个父辈、四个祖辈这样的倒金字塔结构。
虽然未来严格意义上的“四二一”家庭结构在多大规模内出现,还是个疑问,但家庭子女数趋少,人口寿命延长却是可以肯定的,这就意味着子女负担父辈和祖辈的养老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四二一”的家庭结构为独生子女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成长环境。
这种环境的本质特点是没有兄弟姐妹,缺少手足之情。
“没有亲兄弟姐妹之间的游戏,儿童会缺少很多重要的心理体验,比如成就感、挫折感、信任感,而这些对于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不可或缺。
”缺少手足之情的童年,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fea6a38b52acfc789ebc963.png)
每对夫妇生一个孩子
分析资料: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各需要的时间
年
人口(亿) 增加数(亿) 时间
1830年
10
l930年
20
10
约102
1972
40
10
13
1985年
50
10
10
1999年
60
10
14
思考: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对比世界人口的增长 情况,对中国人口增长你得出什么结论?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地 面 沉 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 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 降低的现象。在人口密集的城 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 现在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人 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 因此,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 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 为人为祸患。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 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 长期掠夺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城市、工业、尤其是汽车的发展,使人类对 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世界为争 夺石油资源而战争不止。
三、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由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不断扩大物质需要,这与有限的资源造 成尖锐的冲突,人多地少,必然导致人们开 垦荒地,其结果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 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 生。
13年 13年
分析资料:公元后2年到1995年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
时间公元后
中国人口数(亿)
年增长率
2年
0.55亿
-0.1%
740年
0.48亿
人口学复习重点
![人口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44d50ef763231126fdb116f.png)
人口学复习我国人口的特点一、人口基数大二、人口转变快三、育龄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数多、比重高四、人口素质低五、人口分布不均匀六、各地区人口状况差别大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66—1834年)于1798年发表了他的著作《人口论》(《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的人口理论,后来被称为马尔萨斯主义。
马尔萨斯及其《人口原理》对以后的人口理论研究乃至进化论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人口普查:人口普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统一的方法,统一的项目、统一的表格、统一的时间对全国(或地区)人口普遍地、逐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是对人口数量、特征、结构等数据进行收集、汇总、评估、分析、发布的全过程。
人口普查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是和平时期最大的社会动员。
人口学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一、从实际出发探寻人口规律从客观存在着的人口事实和人口周围环境的实际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探寻其固有的规律性。
二、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从人口本身各种因素、人口周围各种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内在矛盾中揭示人口的本质和运动。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研究人口科学,必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联系历史上更替出现的各个社会形态以及不同的历史条件,分别研究不同社会制度的人口规律,研究人口发展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正是把人口放到各个具体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去研究,才揭示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的人口规律,为人口变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人口统计的基本指标:1、出生率;2、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一般生育率(总生育率);4、总和生育率人口再生产的分类(1)、家庭人口再生产。
指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世代更替和不断延续的过程。
一个家庭成员数量由于新生命的诞生而增加,由于原人口的死亡而减少,以此形成家庭人口再生产过程。
(2)、社会人口再生产。
指社会总人口不断更新,世代不断更替,人类自身不断延续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总人口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性别的、有生命的个人所组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自然变动必然带来总人口的增加或减少,其世代不断更替,规模与结构都不断变动,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口再生产的过程。
中国人口现状基本特征及其他特征
![中国人口现状基本特征及其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fa2066c0b1c59eef8c7b49a.png)
中国人口现状基本特征及其他特征: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短时间内难以改变。
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2005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075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68万人。
全年出生人口1617万人,出生率为12.40‰;死亡人口849万人,死亡率为6.51‰;自然增长率为5.89‰。
庞大的人口数量一直是中国国情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虽然中国已经进入了低生育率国家行列,但由于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当前和今后十几年,中国人口仍将以年均800-1000万的速度增长。
按照目前总和生育率1.8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人口总量将分别达到13.7亿和14.6亿;人口总量高峰将出现在2033年前后,达15亿左右。
中国政府加大公共卫生事业建设力度,不断提高人口健康素质。
平均预期寿命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2004年的71.8岁,孕产妇死亡率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04年的51/10万,婴儿死亡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200‰下降到2004年的29.9‰,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建国初期的250-300‰下降到2004年的28.4‰。
传染病、寄生虫病和地方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减少。
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新发传染病得到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明显进展。
环境问题:大气污染问题: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
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
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e818906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89.png)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增长: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4、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水、森林、矿产资源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对外开放程度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4、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第三节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长期性2、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分类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①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②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4、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还包括交通通讯发展;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政治中心变更等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根本原因:人口的发展常常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处于互不适应的状态,这种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导致了人口的迁移;5、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①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气候恶劣荒漠区、高寒区、湿热区的城市少降水或气温条件不适宜我国西北干旱区城市少河流供水城市常沿河分布城市需大量的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长江沿岸城市运输河运起点和终点处易形成城市货物在此集聚、转运赣州干支流汇合处易形成城市大量人流、物流集聚、中转宜宾、重庆、武汉河口处易形成大城市河运、海运的转换处、人流、物流集散上海、广州军事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处建城利用天然河面进行防卫伯尔尼、巴黎②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交通运输如株洲、矿产资源大庆、旅游资源桂林、商业贸易等③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国家政策深圳、外交、宗教拉萨、军事、科技教育班加罗尔等;2、城市土地利用①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及城市的功能分区②地租高低主要取决于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高低市空间布局特点城市主要分布在:①人口稠密、交通发达地区②沿江、沿湖、沿海及河流交汇、河流入海口③交通运输枢纽④历史文化胜地、着名旅游地、商品集散地、边境口岸4、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2、城市化的标志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3、城市化的新特点: 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农业发展服务业发剩余劳动工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城市社会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大量土地被占用,大致耕地面积减少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资源短缺,地面下沉、海水入侵、水质恶化环境污染、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2、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3、如何建设“生态城市”: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1、生产协作联系:①多道工序之间的联系投入—产出联系、纵向联系工业聚集②零部件工厂之间的生产联系横向联系工业分散③复杂生产联系生产链工业聚集2、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业3、科技与信息联系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区位因素:①自然条件:热量、光照、地形、土地土质、肥力、水分降水、水源②科学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③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市场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生产规模和类型;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使市场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大;国家政策——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农产品消费状况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1、五种工业指向类型①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②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③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④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⑤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2、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①生产上的投人一产出联系,例如:棉布厂就是经过多道工序生产出来的,纺纱厂、织布厂、印染厂等各工厂间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形成全球生产系统和地方生产系统;②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有些工厂间并没有生产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这种工厂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如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共同利用廉价的劳动力等;③非物质的信息联系,如信息网络联系;3、工业集聚和分散①集聚1有利意义: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2不利意义:工业集聚导致企业之间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加剧地区的环境污染;交通拥挤,资源紧张;②分散区位因素: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接近市场;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接近原料地;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减少环境污染; 优:寻找各地的最优区位,充分利用不同地区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环境问题劣:加大运输成本,难以形成规模效益4、①产业转移的原因---选择最佳区位资源原料供给、劳动力素质、工资水平、市场需求、环境容量、国家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扩大销售市场;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区环境压力日益沉重,发展中国家工资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明显改善;②产业转移的方向: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东南亚、拉丁美洲、我国沿海进一步内地5、工业集聚集中垄断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质量高、迅速创新的产品和高度专业化的服务,因其产品性质特异、利润丰厚、经济效益好,不仅具有广泛的品牌效应,有些产品还涉及到国家机密和安全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一直维持着高端产品的垄断地位;6、工业与地理环境①污染物排放量与单位产量的污染控制费用之间关系成反比②考虑工业对环境的影响,部分工业企业微观布局原则:居民区和工业区之间最好用绿化带或水面隔离;A、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地带,盛行风主导风、最大风频下风向地带,在季风区应设置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B、有水体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该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C、有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工厂,应远离居民区和农田;污染越严重,越应远离居民区;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大城市都与主要交通干线相连;在南方,河流干、支流汇合处,河流入海口,因拥有发达的水运条件和频繁的商贸活动,更有利于形成较大的城市;2、交通运输的发展与区域城市、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便利的交通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同时城市的分布和发展也刺激了交通的发展和交通网络的形成;3、交通运输影响着聚落的空间形态北方因地形平坦开阔,道路呈棋盘式网状分布,聚落布局多呈团块状,规模较大;南方河网密度大,地形破碎,平地狭小,道路呈带状分散分布,聚落多沿河道、铁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态多呈带状,规模较小;4、河流中下游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便于农耕,且交通便利,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展的理想环境;5、沿河设城的类型:①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赣州②河流的交汇处:宜宾、重庆、武汉③河口:上海、广州、天津、纽约④陆上交通的过河点:南京、伦敦6、铁路的修建,能够带动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如石家庄、郑州、株洲和怀化的兴起;京九线主要经过落后地区,是为了带动这些地区的城市、经济的发展;7、一个地区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会给这个地区城市的布局和发展带来很大影响兴旺或衰落;8、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分布的关系:沿江、沿海以及铁路、公路沿线,水陆交通便利的枢纽地带或地理位置适中的边境线附近地区,既有利于货物集散,也为其他社会活动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为商品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而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沿岸地区和京广、京沪、陇海等铁路沿线,集中了许多全国性和地区性商业中心城市;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②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③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2、主要人地关系观点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因地制宜思想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年代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1、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2、图表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复合结构和基本内涵①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②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③追求的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④四个基本观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解2 Array、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①控制人口规模②转变发展模式③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④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人口、民族_课件 (57)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人口、民族_课件 (57)](https://img.taocdn.com/s3/m/3f53f6550b1c59eef8c7b4b1.png)
思考
中国人口增长示意
1.我国人口增长总趋势是怎样的? 2.增长高峰是哪一年? 3.1949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1982年以后人口增长明显减慢,为什么?
计算:甲、乙两地人口分别为1.2亿、12亿,人口
自然增长率均为1%。,两地每年净增人口数是多少?
甲地 120万
乙地1200万
(2010年)Βιβλιοθήκη 人均粮食产量(千克/人)人均教育经费(元/人)
(1)读图1.11,说说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晚婚晚育5年,100年可少生一代人,降低 了人口增长速度。实行晚婚晚育,有利于 控制人口的增长,改善人民的生活。
图1.11
(2)读图1.12,认识少生的作用
①估算在不实行计划生育条件下 ,201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与实 际人口数相比,算一算少生了多 少人。 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2010年我 国人口数量约为17亿,与实际人 口数相比,少生了约3.6亿。
19
18
17
15
13
11
9
209
7
5.9
5
1953
12 259
8.1
1968
325 10 10.1
1980
450
400
385
ÈË ¾ù ¸û µØ
350
ÈË ¿Ú ÈË ¾ù Á¸ ʳ
12.01
图中数据单位: 300
10-2公顷
250
亿
8
200
千克
150
1992
返回
主要人口问题
1.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资金积累困难。
(2)读图1.12,认识少生的作用
①估算在不实行计划生育条件下,2010年我国的人口数量。与 实际人口数相比,算一算少生了多少人。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现状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f71f8896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2.png)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人口现状大家知道,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是你知道以下几个问题吗?1.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耕地少,人均资源不足,经济文化水平比较落后,地区之间发展极不平衡。
2.为什么说我国人均资源不足?我国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占有就很少了。
例如: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量的二分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只有四分之一;人均林地只有九分之一。
人均资源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3.我国人口的特点:数量多,增量大,素质偏低,地区分布不平衡。
4.(1)1995年度人口密度: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39人中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18人(2)2007年度人口密度:世界平均每平方公里33人中国平均每平方公里138人(3)2007年度人均耕地面积:世界:2.88亩中国:1.39亩(4)人口发展情况:全世界每年净增人口8000万中国每年净增人口1700万5.我国人口发展的形势:1970年统计:我国平均每千人出生33人,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到1995年下降到每千人出生17人,2007年每千人出生12.1人,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每年进入婚育年龄的人口多,1995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再2000万以上,目前全国每年出生人口在1594万左右。
大家算一下,如不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将会无限期的增长下去,这对我国的发展和子孙我国人口增长趋势:6.人口过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只有人口数量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适应,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如果人口过多,吃、穿、住、行、教育、医疗、工作等需求超过了经济发展的水平,国家就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和各项事业,人民的生活水平就难以提高。
八年级地理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八年级地理人口的增长和分布](https://img.taocdn.com/s3/m/83e9ccb383d049649a66582b.png)
第一节 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教学目标:
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知道发达国家与发展中 国家及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知道世界人口呼我 国人口空间分布形式.
德育目标
进行人口理论教育,明确我国人口政策.
能力目标
能够进行人口政策的宣传利用影响人口分布因 素分析某一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
一 . 人口的增长
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 十个
2.我国人口的分布: 稀疏 面积:57% 人口:6%
腾冲
黑河 密集人口:94%
面积:43%
社会经济条件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开自发然时条间件长度
政治.军事.历史等
一个地区.国家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 一定生产力.社会历史时期,自然资源和 人口资源结合利用程度
世界人口的增长
增长特点:慢—快—慢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中国人口的增长
二 . 人口的分布
1 . 世界人口的分布
最密集区 : 东亚 . 南亚 . 西欧 . 美国东北部分
人口稀 撒哈拉 . 中亚 . 澳大利亚的沙漠 , 少区 : 亚马逊河 . 刚果河流域 , 北美 . 亚
洲 的高山地区 , 南极洲无人定居 。
世界人口增长史
年份
公元初 年
1750
1830 1930 1960 1974 1986
人口数
(亿)
2
7.5 10 20 30 40 50
自然增
长率(%0) 0.6 4.4
5
8 18 19.3 17
返回
1950 --- 1993 年世界各地区人口增长趋势图 3- 5 Nhomakorabea30
25
20
快? 慢 ? 1950
第16讲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
![第16讲 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5aa541f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e.png)
备战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练习(全国通用)第16讲人口的增长和迁移【基础知识梳理】一、人口自然增长1、人口自然增长特征(1)影响人口自然增长因素※人口自然增长的决定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思考:人口自然增长率大的国家人口一定增长多?人口一定增速快?(2)人口自然增长的三种模式: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划分为原始型(高高低模式)、传统型(高低高模式)和现代型(低低低模式)思考:在传统型阶段导致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因为什么?“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世界仍处于由传统型向现代过渡阶段;我国已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属于现代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特点①发展中国家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城市病”措施: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②发达国家(中国、古巴、韩国)问题: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60以上超过总人口10%,65以上超过总人口7%)、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措施: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措施。
2、人口结构及其问题 ※人口结构含义人口结构主要包括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性别结构、人口文化结构等,人口结构若出现不合理,则会引发人口问题。
(1)人口年龄结构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就目前而言,世界人口年龄结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
(2)人口的性别结构人口的性别结构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即用100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
它用来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或协调。
(3)人口的文化结构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中国地理部分
![中国地理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907853d5b14e852458fb57ae.png)
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勒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越南、 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勒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越南、老挝 两段接壤是: 俄罗斯、 两段接壤是: 俄罗斯、印度 。
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 3、我国隔海相望的中家有 6 个,分别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4、我国省级行政单位有 34 个(包括 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 ) 个省、 个自治区 个自治区、 个直辖市 个直中心。 记住它们的位置、简称、行政中心。 位置 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1/5 5、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是 12.95亿 ,占世界总人口的1/5 2000年 族人口最多。其余55 55个统称 6、我国民族有 56 个,其中 汉 族人口最多。其余55个统称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是 壮族 。 少数民族 。
15、世界有两条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世界有两条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四川汶川8级大地震 例1:08年5.12四川汶川 级大地震,属于地中海 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 年 四川汶川 级大地震, 亚欧板块 板块和 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印度洋 板块之间的交界地带。
带,是处于
我国唐山、台湾及日本, 例2 :我国唐山、台湾及日本,属于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 带,是处于 太平洋 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板块和 板块之间的交界处。 亚欧 东部 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 16、我国交通运输分布: 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大, 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我国交通运输分布: 西部 地区交通运输网密度小。 北京、 北京 上海、郑州、 17、我国“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分布及主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上海、郑州、徐州 、我国“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分布及主要的铁路枢纽城市。 五纵(南北向):京哈—京广线 最长)、京沪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京哈 京广线( )、京沪线 五纵(南北向):京哈 京广线(最长)、京沪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 成昆线 三横(东西向):陇海 兰新线 最长)、京包—包兰线 沪杭—浙赣 湘黔—贵昆 )、京包 包兰线、 浙赣—湘黔 三横(东西向):陇海—兰新线(最长)、京包 包兰线、沪杭 浙赣 湘黔 贵昆 ):陇海 兰新线( 三、数字 1、我国陆地总面积 2、我国陆上邻国有 14 960万平方千米 万平方千米 ,居世界第 三 位。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 个,分别是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其中有
八上地理《人口》知识点+练习
![八上地理《人口》知识点+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6e3d906beefdc8d376ee3272.png)
八上地理《人口》知识点+练习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第二节人口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为13.40亿,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的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快。
3、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人均教育经费减少、就业困难、资源短缺等。
4、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使人口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5、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以黑龙江的黑河和云南的腾冲为界,东多西少。
一、单选题1、据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目前我国人口处于低增长率阶段,但人口总数仍比2000年增长7000余万,主要原因是()A、人口基数大B、生活水平高C、出生率高D、死亡率低2、(2011·泰安)下表是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部分地区有关数据,表中的数据反映我国人口哪一方面的特征()A、人口增长速度快B、人口分布疏密不均C、人口与资源矛盾突出D、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多3、(2017·赤峰)“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以该线为界人口分布特点是()A、东南多、西北少B、东南少、西北多C、东南、西北都多D、东南、西北均匀分布4、从陆地面积和人口来看,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A、第二位,第三位B、第三位,第二位C、第三位,第一位D、第一位,第一位5、(2017·福建)2011年以来,我国先后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的调整。
图2示意1987~2015年我国人口总数及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1987~2015年我国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迅速增长B、人口数量缓慢下降C、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D、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2)2011年以来,我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口的是()A、提高人口综合素质B、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C、大幅度增加人口数量D、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6、读四省区轮廓图,回答下面下列各小题(1)图四个省区,没有陆上疆界的是()A、①B、②C、③D、④(2)图四个省区,人口密度最小的是()A、①B、②C、③D、④(3)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的区域是()A、①B、②C、③D、④7、(2017·广东)图中的我国东西不之间明暗交界线与我国_______吻合度最高。
人口增长模式2
![人口增长模式2](https://img.taocdn.com/s3/m/a2fa841c6bd97f192279e9fe.png)
百分率
4
3 2 1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1785-1790 1910-1915 1970-1976 “高—高—低”“高—低—高” “低—低—低”
年代
1、根据你所作的简图,试判断芬兰不同阶段的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并分析其根本原因。
岳阳市云溪区第一中学 黄支成
百分率
二、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 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 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1、“高—高—低”模式
2、 “高—低--高” 模式 3、 “低—低—低”模式
岳阳市云溪区第一中学 黄支成
1、“高—高—低” 模式 特点: 出生率 高 死亡率 高 自然 增长率 低 。
人口增长过慢,甚至 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4 零增长和负增长出现 人口老龄化 导致环境污染、
3 生态破坏、 2 出生率 死亡率
导致劳动力不足 就业困难等 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家庭)负担过重 采取控制人口的政策 (如计划生育), 1 鼓励生育, 接纳外来人口 发展社会经济, 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1785-1790 1910-1915 发展教育等 完善社会服高—高—低”“高—低—高” “低—低—低”
2、分析“高—低—高”和 “低—低—低”两类模 式人口增长状况的差异。由此会产生哪些问题?我 们该如何去解决? 岳阳市云溪区第一中学 黄支成
传统模式
原始模式
“高-高-低”模式
上图反映的人口增长模式属 型,出现于 期,其特点是 ,人口增长慢的原因有 岳阳市云溪区第一中学 黄支成 时 。
[问题探究]
1.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属于哪种人口增长模式?
《专题16 人口增长》(同步训练)高中地理第二册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
![《专题16 人口增长》(同步训练)高中地理第二册_中图版_2024-2025学年](https://img.taocdn.com/s3/m/efbe7f24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70.png)
《专题16 人口增长》同步训练(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题目:21世纪“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是下列哪个国家?A. 中国B. 印度C. 美国D. 巴西2、题目:以下哪项不是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A. 人口自然增长率B. 人口出生率C. 人口死亡率D. 人口迁移率3、以下哪个因素不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A、医疗条件的改善B、粮食生产的增加C、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D、生育观念的落后4、在以下哪个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A、美国B、日本C、印度D、德国5、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人口已达80亿,预计2050年将达到97亿。
目前,世界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什么趋势?A、持续上升B、持续下降C、先上升后下降D、先下降后上升6、有人口增长模型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主要受到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的影响。
若一个国家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迁移率大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差值,那么这个国家的人口将会:A、减少B、增加C、保持不变D、波动不定7、世界各国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低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不属于我国属于的人口增长类型的是:A、高增长型B、增长型C、稳定型D、低增长型8、以下哪种情况会导致人口老龄化现象加剧?A、出生率提高B、死亡率降低C、生育率下降D、寿命延长9、【题目】以下哪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高—低—高”模式?A. 中国B. 俄罗斯C. 俄罗斯D. 美国 10、【题目】以下哪项措施不属于控制人口增长的有效手段?A. 提高生育观念B.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C. 加强医疗卫生保障D. 减少生育年龄11、全球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A、北美洲B、欧洲C、非洲D、亚洲12、195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加了接近:A、1倍B、2倍C、3倍D、4倍13、全球人口增长的变化趋势呈现哪种状况?A、“直线型”增长B、“抛物线”增长C、“波折线”增长D、“缓坡形”增长14、我国人口增长呈现的显著特点是?A、全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B、城乡人口增长差距加大C、人口老龄化严重D、自然增长率下降15、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趋势,下列哪个阶段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A. 原始社会B. 农业社会C. 工业化初期D. 后工业化社会16、关于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它是一种反映某地区或国家人口年龄分布特征的图表形式B. 可以用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人口发展趋势C. 年轻型人口结构通常表示该地区或国家正经历快速的人口老龄化D. 老龄型人口结构往往与较低的出生率和较高的寿命相关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请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近年来,我国某地区人口增长迅速,尤其是城市人口增长明显。
人口问题
![人口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347629e571fe910ef12df883.png)
人口问题河南省濮阳市综合高中左东奇文章来源:年下半年度《试题与研究》一、考情解读人口的增长、分布和迁移既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又对地理环境造成影响。
协调好人口与环境的关系,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知识与材料巧妙结合,考查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城市人口增长及迁移”,四川文综卷“城市与乡村人口变化曲线分析”,江苏地理卷“城市内部各区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我国部分省区人口迁移分析,三大类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变化图分析”,海南地理卷“世界移民趋势”,上海地理卷“我国中部、东北部、西部、东部四大地区人口流动及原因,人口数量与环境诸要素关系模式图“等,题型多样,内容广泛,渗透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与素质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项基本能力的要求。
二、知识精析本专题主要内容是人口再生产及其分布,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迁移。
高考试题多以相关数据、图表、统计图并以资源、环境问题等材料切入。
.人口增长问题当今世界存在两大人口问题,即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资源短缺和人口负增长引起的人口老龄化,两者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需结合人口再生产的类型、成因及地区分布等进行掌握。
()人口再生产类型。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再生产类型会沿着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的方向转变。
人口再生产类型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决定,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特别提醒:在判断人口再生产类型时要注意过渡型的自然增长率要大于传统型而小于现代性;人口自然增长率可为正值(人口总量增加),也可为负值(人口总量减少),也可为(人口总量最大).()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引发的问题。
人口增长过快的实质是人口增长超过了某国家或地区的合理环境容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自定义类型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自定义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2a39022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78.png)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一、单选题1.关于我国人口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B.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C. 我国全面实行“二孩”政策说明我国不再实行计划生育政策D. 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分界线2021年5月11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公布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本次人口普查结果为完善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准确的统计信息。
表为“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表”,如图为“历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数量及年均增长率统计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题目。
表: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比表类别2010年2020年年份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9.08年9.91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9.46%13.50%城市人口比重49.68%63.89%东部地区人口比重37.78%39.93%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情况的描述,错误的是()A. 我国人口素质不断提高B. 我国人口老龄化进一步严重C. 我国城市人口增长较快D. 我国人口分布趋于均匀3.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①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②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③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依然很庞大④目前我国人口呈现负增长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2021年5月11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
下表为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列题目。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部分数据统计表4.分析我国人口总量变化及城乡构成,可以看出我国()A. 人口数量增长迅猛B.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较快C. 年平均人口增长率为5.38%D. 城镇和乡村人口数量都有增长5.分析我国人口年龄构成,可以看出我国()A. 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上升B.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C. 社会抚育、养老负担加重D. 就业、升学负担都加重6.分析我国人口地域分布,可以看出人口比重下降最快的是()A. 东部地区B. 东北地区C. 中部地区D. 西部地区读我国1960~2045年劳动人口增长率变化图(含预测)。
初中地理《人口》专题复习专题辅导
![初中地理《人口》专题复习专题辅导](https://img.taocdn.com/s3/m/e254bf31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16.png)
初中地理《人口》专题复习一、专题概要1.重点:世界和中国人口增长情况。
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计算。
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如何控制、控制的目标等。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问题。
2.难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等。
3.热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分布的特点。
人口增长问题、迁移问题等。
4.要点:人口增长特点、分布特点、迁移、计算、人口问题等。
二、知识结构(一)人口增长1.1999年10月12日世界人口达到()亿;2000年我国人口达到()亿。
2.18世纪以前人口增长的速度十分(),18世纪以后,尤其是20世纪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预计到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亿。
中国人口在1578年以后迅速增长,特别是()年以后,人口直线增长,20世纪末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是()政策实施的结果。
(二)人口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率-人口()率。
人口密度=人口数量/这些人口所在面积(三)人口分布1.不管是中国还是世界人口分布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分布()。
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在欧洲、亚洲()、南部、北美洲东部。
中国人口分布东多西少。
2.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人口就稀少。
(四)人口迁移从农村迁往城市:原因是城市里有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有较好的()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条件,农村人多地少生活困难。
(五)人口问题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交通堵塞、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饥饿贫困等。
控制人口的措施是实行(),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人口增长过慢带来的问题:()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养老、退休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孤单困苦。
三、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增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得越快越好B.人口增长得越慢越好C.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D.人口的增长是不可控制的〈解析〉本题从表面上看是说人口的增长,实质是考查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人口问题方面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工业、尤其是汽车的发展,使人类对 石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此,世界为争 夺石油资源而战争不止。
三、人口增长与生态平衡
由于人口增长,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人们不断扩大物质需要,这与有限的资源造 成尖锐的冲突,人多地少,必然导致人们开 垦荒地,其结果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这些改变,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 平衡状态,同时也触发了一些自然灾害的发 生。
毁林开荒
泥石流
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系统, 泥石流
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
泥石流
泥石流是介于流水与滑坡之 间的一种地质作用,是一种 灾害性的地质现象。泥石流 经常突然爆发,来势凶猛, 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并以高 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 因而破坏性极大。泥石流所 到之处,一切尽被摧毁。
沙尘暴
人口多
分析资料:世界人口每增加10亿各需要的时间
年
人口(亿) 增加数(亿) 时间
1830年
10
l930年
20
10
约100
1962年
30
10
32
1972
40
10
13
1985年
50
10
10
1999年
60
10
14
思考:世界人口增长有何特点?对比世界人口的增长 情况,对中国人口增长你得出什么结论?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
一.世界和我国人口的增长
计算:从1760到1995年,中国 人口每增加2亿各需要多少年?
我国人口增长
1760—1995年中国人口每增加2亿各需要的时间
时间 1760年一1900年
人口
2亿—4亿
人口增加2亿需 要的时间
140年
l900年一1954年 4亿—6亿
54年
1954年一1969年
6亿—8亿
水污染
河水被工业废水污染 地表水污染 “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 是人们的眼泪”!!!
二、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三)、人口对能源的影响
能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随着社会 的发展与进步,需要消耗越来越多的能 源物质,因此需要提供更多的石油、煤、 天然气等能源物质。但是,这些物质都 是不能再生的物质。人口数量的增长也 将引发能源的危机。
人口爆炸 人均耕地面积减小 粮食不足
二、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二)、人口对水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不可 缺少的物质,而地球上淡水资源 有限。人口增长必然会造成水源 的短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 高,对水的需求量更大,而工业 的发展对水的消耗,工业废水处 理不当,农药的使用导致对淡水 的污染,加之人们节水意识不强, 使水资源更加短缺。
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是:晚婚、 晚育、少生、优生……
每对夫妇生一个孩子
1849年
4.1亿
+0.8%
1928年
4.7亿
+3.3%
1949年
5.4亿
+1.5%
1982年
10.3亿+10%1989年11.0亿
+6.0%
1995年
12.0亿
思考: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有何特点?
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我国人口增长在18世纪以前,速度非常缓 慢,出现过零增长,甚至负增长,18世纪 以后,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 解放后,人口增长非常迅速,由1949年的 5.4亿到1989年的11亿,增加一半以上的人 口,最明显的是1928-1949年的21年间, 我国人口增加了0.7亿,而1982-1989年的 5年内,我国人口也增加了0.7亿。近年来 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得 到一定的控制。
15年
1969年一1982 1982年一1995年
8亿—10亿 10亿—12亿
13年 13年
分析资料:公元后2年到1995年中国人口的年增长率
时间公元后
中国人口数(亿)
年增长率
2年
0.55亿
-0.1%
740年
0.48亿
+0.2%
1393年
0.6亿
0
1578年
0.6亿
+0.8%
1764年
2.0亿
+3%
地 面 沉 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 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 降低的现象。在人口密集的城 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 现在引起地面沉降的原因:人 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 因此,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 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 为人为祸患。
科学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发展,增强了人 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给人类社会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 长期掠夺资源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温室效应导
赤潮
南极上空出现的臭氧洞
致冰山融化
海水污染
河水污染
大量海生动物死亡。 大量鱼死亡。
酸雨
因酸雨致死的树木
解决人口增长带来的与资源、 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最有效的 办法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素质。
四、计划生育
我国人口发展目标是:2005年要 控制在13.3亿以内; 2010年要 控制在14亿以内;21世纪中叶,人 口总数达到峰值(16亿)
世界人口在人类出现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 人口的增长一直很缓慢,从18世纪以后, 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才明显加快。据统计 1999年世界人口达到了60亿。
得出结论: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与世
界人口的基本相同。我国人口约占世界 人口的22%。
二、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
(一)、人口对耕地的影响:
人口增加使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1951年 我国耕地1.08亿公顷,人均0.19公顷。到了 1981年我国耕地下降到0.99亿顷,人均只有 0.10公顷。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基地,人均占 有耕地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引起粮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