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专题七知识点梳理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安德罗波夫鱼契尔年科执政时期:没能遏制住苏联的衰败趋势
21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目的: 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超级大国地位。 2.内容:(1)经济:
(2)政治:
3.结果:(危机四伏)国家政局不稳,经济连年滑坡,思想领域极度混乱,
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民族分裂运动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4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一)标志:1936年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的颁布
——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
(二)含义: 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三)特征及评价:
(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去看)
15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评价
总体特征
高度集中地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4
•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 1.原因 •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
的新情况。 •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2.标志 •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
于以___实物税___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5
• 3.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3)政治
措施: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苏共二十大,秘密批判;平凡冤假错案
问题:重新陷入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
3、评价
(1)进步性: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归还和科学的实验,未
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20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原因: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 2.内容:工业(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
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3.成效: (1)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级作
用,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圣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 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一跃成为与美 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问题: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 (2)后期: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 停滞和下降趋势,苏联陷入困境。

大 林 农业全盘
联共(布)十五大的召开

集体化

农业集体化的开展、结果和失误
的 社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主 义

表现
建大
设林
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行政 管理;政治:高度集权、干部委任制 和终身制;思想文化:个人崇拜、行 政干预。
道模
路式
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
评价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①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工业 ②坚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经济核算
③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6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p135课前提示) 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
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 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内容 经济方面 政治方面
思想文化
特征
指令性计划管理, 权力高度集中, 排斥市场,行政 党政不分,忽视 管理,优先发展 民主法制。 重工业。
高度集中,用行 政手段对学术文 化领域进行管理 控制。
积极
集中人力物力财 在当时形势下保证党 力,一度推动生 对新生政权的领导, 产力发展,为二 一定程度维系了政局 战胜利奠定基础。 的稳定。
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 制度所取代。
23
2.苏联解体原因有哪些?
(1)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 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 了许多社会问题。
(2)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
(3)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策 略。
3、过程: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
整顿、发展
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12
4、评价:农业成就:实现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发 展,为苏联工业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改变 了农村生产关系。
农业 ①它违背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 问题:
7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一)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国内: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1925年,经济恢复;
落后农业国(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
2)国际: 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2、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8
3、方针提出: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24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 1.背景
•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1
• 2.内容
斯大林逝世翻开了苏联历史新的一页。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
乔夫执政时期,苏联先后几次进行经济改革,但是由于积重难返,改革步履艰
难,效果不大。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这些问题
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1)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工业、政治(必要性)
• (2)消极影响: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 遭到广大农民反对
2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 1.经济危机
• (1)原因:
① 战争破坏: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 目疮痍
② 自然灾害:1920-1921的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③ 政策因素: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表现:
① 工农业:工农业产值大幅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 ② 人民生活:人民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满足,许多人死于饥
5、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高积累政策; 农民的贡献;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11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目的:①为了引导众多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 义道路
②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方针: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农业逐步集 体化方针
农业全盘集体化
•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
策 •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 3.特点
•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 4.影响
• (1)积极影响: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 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4.影响:苏联解体
(1)开始:1991年8月苏联有联盟变成松散的邦联。 (2)加速:“八一九”事件及叶利钦掌权—苏共组织瓦解,国家政权质变。 (3)解体:《明斯克协议》和《阿拉木图宣言》签署。 (4)消亡:1991年12月25日,苏联红旗从克里姆林宫降落;第二天,苏联
被宣布停止存在。
22
1.苏联巨变的含义指什么?
9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8年-1932年 工业飞速发展
第二个五年计划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 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第三个五年计划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10 站
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
要点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 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4、过程(1926年开始): 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 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4)1938-:因二战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
(2)1953年斯大林逝世(可能性)
2、内容(1)农业(突破口)
措施:改变过分集中的管理体制,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
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
开垦荒地,开展玉米种植运动。
成绩:农业形势有所好转
问题:冒进思想,农业再度出现危机
(2)工业:措施: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
问题: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
能统一全国 人民的意志
弊端
农工轻比例失调, 个人崇拜 压抑了地方和企 民主法制破坏 业积极性。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 学术创作单一,文化 创造力受压制。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和思想相互联系渗透,形 成严密整体,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16
课堂小结
联共(布)十四大的召开
工业化之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饿
3
2.政治危机 1.原因
① 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②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得到强化。
2.表现
① 在农村:农民对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② 在城市: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而纷纷摆工抗议。 ③ 水兵叛乱: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牵动着军队士兵,
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 危机。
但也存在严重的弊端。它不是社会主
义的惟一模式。
17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三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
18wk.baidu.com
导入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②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
③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用超经济手段 从农民身上拿走很多。
④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 滞不前。
13
5、教训
(1)变革和完善生产关系需要以生产力的一 定水平为条件; (2)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 中心环节; (3)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正确处理好农业与 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