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成都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秘 密

姓名: 准考证号 □□□□□□□□□

成都市二〇一〇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 文

全卷分A 卷和B 卷,A 卷满分100分,B 卷满分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A 卷分第I 卷和第II 卷,第I 卷为选择题,第II 卷为其他类型的题。

A 卷(共100分) 第I 卷(选择题,共18分)

注意事项:

1.第I 卷共2页,答第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监考人员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2.第I 卷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请注意机读卡的横竖格式。

一、基础知识(9分,每小题3分)

1.根据语境,下面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xuàn );我听见有人啜(chuò)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B .曾鲜(xiǎn )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为中国国防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鞠躬尽瘁(cuì),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C .赵州桥结构匀称(chèn )和四周的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卢沟桥上的石刻狮子,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xiào )。

D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jié)难作者,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jiáo )消化。 2.下面语句中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 .她忽然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

B .托尔斯泰所具有的天赋统统集中在他的眼睛里,具有犀利的眼光,能够看清真相,能全面揭示广茂无垠的宇宙。

C .我知道这是暴风雨来临之前常有的预兆,我感到一种不可明状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 .学者感到挺纳闷,苦苦地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然而,在众目葵葵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哂笑。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

,因为一旦偏离了方向,解密时间:2010年 6月12日上午9:00

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绝路。

B.要把成都建设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环境保护是基础,我们应均衡利用和开发环境

资源,合理划分城市生态功能分区,因地制宜

....规划发展。

C.在学校创新作文比赛中,李明的《心中的温暖》一文,构思别具匠心

....、选材新颖典型,获得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

D.小英在全省中学生舞蹈大赛中,以其优美舒展的舞姿和新颖的编排,征服了评委,

获得一等奖,全家人简直是乐此不疲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为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

..交通:交错相通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延:邀请

C.不足.为外人道也足:值得

D.处处志.之志:记住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忘路之.远近B.见渔人,乃.大惊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D.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其.如土石何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里,没有剥削和纷扰,土地肥沃,男女耕作,老幼欢乐,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形象体现。

B.在听了渔人对外界的介绍后,桃源人叹惋不已,从上下文推知,他们发出的主要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时光易逝。

C.桃源人希望渔人不要把这里的情况告诉给外界,目的是希望远离战乱和苦难,永不受打扰,继续享受这宁静祥和的生活。

D.作者既描绘了桃花源里一幅鲜活的人间生活的图景,又极力表现它的似有似无。寻觅不可得,反映了作者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解密时间:2010年 6月12日上午9:00

秘 密

□□

成都市二〇一〇年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试卷

(含成都市初三毕业会考)

语 文

A 卷

B 卷

第II 卷(共82分)

注意事项:

1.第II 卷共5页,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三、(10分)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2分)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

译文: 8.用课文原句填空。(任选六句填写)(6分)

(1)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十则》)

(2)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3)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4) ,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题 号 三 四 五 总分 总分人编号

分 数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总分人编号

分 数

得分 评卷人编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