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壮族民居的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广南壮族民居的发展历史与
现状
壮家是从水田里滋长出的民族,
将村庄发芽在山腰或山沟里。

房子的根须常常裸露在靠近山脚的河畔,干栏之上,炊烟凌空飞翔成一种
生存姿势。

干栏圈住牛、
马、猪、鸡,干栏之上的火塘温暖着壮家人智慧的凝固;风扫雨欺,
岁月灰黑了它的容颜,
但不改秉承水润山气而来的精魂,同壮家人一起守望千古日月。

广南壮族自古以建盖“干栏”式房屋居住著称。

“干栏”式房屋依山傍水,从建筑布
局、整体结构及其功能特征,
反映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干栏”据说是云
南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干栏”又叫“壬栏”(壮语),“壬”是“家”的意思,“栏”即“干栏”
是“楼房”之意。

《隋书·南蛮传》云:
“古代南蛮随山洞而居,古所谓百越是也,其俗断发文
身”。

《太平御览
·始学篇》卷载:“上古皆穴居,有圣人教之巢居,号大巢氏,今南方人巢居,
北方人穴居,
古之遗俗也。

”这里所说的“巢居”,实际上就是指木楼式的“干栏”
了。

2壮族民居的空间布局
千百年来,择田畴坝区或河畔而居的广
南壮族,形成了“积木而栖,位居其上”
住房模式。

干栏式房屋是广南壮族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全楼居最为古朴、轻巧,能反映出地方
民族特色和别致优美的建造风格。

这种楼房一般面阔12米,
进深8米,高6米左右,一背四面坡,一般为三柱落脚、七柱落脚、九柱落脚不等的纯木料结构吊脚楼房,
青瓦或茅草覆盖。

开三间,内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柴草、舂碓、推磨、喂养畜禽;中层为人居,距离
地面1.8米,铺设木板,干燥防潮,
客厅、厨房、寝室均设于此;
那伦、者兔、者太、底圩一带在二楼建灶砌火塘,火塘上面吊一竹篥,
用作熏烤潮湿物品。

顶层存放粮食、挂腊肉
和其它食物。

通风良好、
不易发霉.房屋两端向外延建偏厦,以增加房屋使用面积,
并起到保护主房两头板壁免遭日晒雨淋的作用。

每边偏厦为三分之二个开间,多作卧室和布置年轻姑娘精致的闺房等。

大门前左右屋檐建凉台或吊脚长廊,供妇女做针线活和夏天
乘凉闲谈,楼梯设屋外正中或左右侧,为上楼之用(中层)。

左右开间设有小窗口,
屋内光线暗淡。

全屋共24根圆柱,纵横使用通枋把柱穿连为排柱,房屋的四壁全用标准的木板装栏。

整个建筑精巧别致,干燥通风,便于看管畜禽和防贼盗,古时极有利于抵御野兽的
侵袭,
居住非常舒适。

广南壮族建房朝向讲究阴阳五行相配,
一般择北向南,
朝向吉利,前方宽阔开朗的地势。

另外,壮族建房,从伐木选料、
择址动土、划线开挖、立柱上梁到落成迁居,均有一
套较为讲究的传统习俗。

在建筑风格上,
少数人家有厢房(耳房)、前房成走马转角楼四合院;富裕人家比较讲究,楼梯用石条砌,两
边有石飘带装饰;
楼梯口看台两侧有两根雕饰廊柱和花栏,有的板壁雕饰花鸟虫鱼等图
案。

历代壮族首领受中央册封为王、
候、土司或达官贵人,其官邸建筑也是干栏连环布局为若干相通的走马转阁楼,更显舒适、安全而又气派。

广南壮族为什么屋宇建造大都以干栏结构为主,就其原因:一是壮族多聚居崎岖山区和山间河谷地带,地势陡峭,水资源丰富,村寨大都落建于半山腰,节省或少占耕地。

二是大部分村寨均居于山间或河谷地带,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干栏可以通风排
热,避免潮气;
三是广南地处云、桂、黔三省区交界处,旧时盗匪猖獗,
干栏可以观察外部四周,预防匪徒侵扰;
四是楼下饲养畜禽,既防盗又方便管理喂养;五是晚上害怕盗匪
和野兽,不敢出门,
大小便可以从楼上向下排泄,楼下畜禽可以吃掉,清除污秽;
六是森林资源丰富,
能就地取材、各取所需。

3广南县壮族民居的传承与保护
干栏建筑的突出特点是铆隼结构,
现今干栏民居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消失。

在国内,成乡连片的干栏建筑已经寥寥无几,因而句町故地—广南的干栏建筑显得弥足珍贵。

几千年来,壮族人民都只喜欢在依山傍
水、树木繁茂、
风景优美的地方修建自己的房子。

壮族民族习俗很多,一年四季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而壮族干栏式建筑是少数民族的先祖遗留下来的珍贵宝藏,孕育千年的优秀文化建
筑在历史的见证下遗留至今;
我们作为青年一代的壮族人民,应该保护并传承好自己先祖遗
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应从实际上做好宣扬和保护措施,保护好我们的传统文化,加强对古民居
保护的宣传力度,
提升八宝镇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壮族民居的经济价值、利用价值。

4总结
干栏民居建筑是构建同体族群和谐友好的象征和标志。

句町濮人是壮、傣、老、泰等民族的共同祖先,他们至今仍保留着诸多的原生同源词和相对稳定的原生态文化和干栏式或麻栏式民居建筑以及体现着壮族
民居建筑形式和风格的古建筑,
这些传承的民族文化遗产凝结着民族群体深厚的情结。

参考文献:
[1]刘扬武.壮族古村落蚌古[J].民族画报,2014年.03期.[2]邱珂,曹菲菲,林志兵.基于壮族干栏式建筑美学的产品设计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17年.10期.[3]覃彩釜.关于壮族干栏式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1998年02期.
广南县壮族民居的探析
周跃花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昆明650000)摘要:中国西南的云南省南部一带,地处热带、亚热带食热地区。

富有聪明才智的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因地制宜,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干栏式建筑,至此也产生了经久不衰的“干栏”式文化。

追溯“干栏”式建筑的起源,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究其渊源,最先式生活在岭南的百越先民所创造。

1964年3月,在云南省祥云县刘厂区大波那村发现一座规模宏大的木桴铜棺墓,经鉴定,至今已有2350年的悠久历史;相当于战国时期,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一座“干栏”式建筑的实物模型,现如今八宝镇壮族的干栏式建筑只有几家经济比较落后,而没有更换新房才被遗留下来,慢慢的壮族的建筑文化历史慢慢被遗忘,本文针对壮族的干栏式建筑进行探析并且深加考察,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壮族的“干栏”
式建筑。

关键词:壮族干栏式建筑;探析;传承与保护中图分类号:TU24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8)03-0134-01
作者简介:周跃,女,壮族,云南文山人,专硕,云南艺术学院,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ACADEMIC
AND DISCUSSION
-1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