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我的生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记:我们每个人都不得不走这条道——跨过叹息桥进入永恒。——齐克果
你可以逃避这世纪的苦难,你完全有这么做的自由,这也符合你的天性,但也许正是这种回避,是你可以避免的惟一的苦难。——卡夫卡
海德格尔认为,死即“向死亡的存在。”或者是“向死而生”。这个论断在现代思想中是最经常引用、但却最难于理解的口头禅。“结束的这些样式中没有一种可以恰当地标画作为此在之终结的死亡。”因为“死亡所意指的结束,意指的不是此在的在终极的存在,而是这个存在者的向终结的存在”。所谓“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关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本身中死亡已经在场。或者说,向死而生的“向”,实质上就是死亡的存在本身的显现,人始终以向死而生的方式存在着。
老子说,天长地久,就是俗话说的天高地远,然而天地就其自身的存在而言,本无所谓长久和高远。它只是兀自存在着,它只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相对于个人的生命而言的。个人的生命融入家庭世代的生命,家庭世代的生命融入春华秋实、寒来暑往的大化德行。死亡是不可经验的,正如黑格尔所说的,语言与死亡有着直接的关联。语言是死亡经验本身,而死亡经验本身恰好正是生命经验本身。因为无论是语言还是死亡,都是如在,都是断开,以及由断开而来的现象化、如在化。
也许“个人”的出现一开始就必须同时以“活人”和“死人”的面目同时出现,否则便没有人的“蠕虫世界”。从生死为人的同时领悟而来,我们才可以从“浑然无别,无生无死”的自然生死中断裂出来,跳跃出来,开始了“以生为生,以死为死”。于是对“个人生命”而言才觉得有生有死,从而才是一个自觉为生命的个体生命。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看这是最悲哀的一首诗,“生死”与“别离”,都是大事,不由我来支配。比起外界的力量,我是多么渺小!可是我还偏要说:“我永远和你在一起;我和你一生一世都不分离。”
太阳给天狗吃去,我只能在无边的黑暗中沉默,永远的沉默着。我的脑海里闪电般地浮现出20世纪几位死去的文人来。他们的死或者是自己选择,或者是突然降临。富于诗意的或者毫无诗意的死,都像是灯的熄灭与星的坠落。如飞机失事的徐志摩、山海关卧轨的海子、筒子楼上跳下的胡河清、孤寂地躺在地毯上的张爱玲(客死异国)……对于生活在山脚下的人们来说,他们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他们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他们创作着人类最辉煌的“史诗”。他们已经长眠,他们却向死而生。当逝去的生命被纳入漆黑的彼岸世界里,灵魂却结晶成雪白的燧石。被追忆和尊敬所激活的火花,与这个世界鲜活的生命同在。
“死亡”是一盏智慧的灯,它为生命导航。是的,像一个将死的人那样面对自已,面对所有的事,把每一天都当成最后一天来渡过,你就会看到许多隐蔽的事实,看清生命的目的、本质、需要和广阔的道路。正如徐迟先生所说的:死亡是一种幸福、解脱,是生命的凯旋。
“死亡”是我的生命的一部分,“坟墓”成了我一生的“史记”。“死亡”在长路的尽头守
侯着我,我是无法拒绝的。这是我唯一的路,我无法回避。我只有径直地走过去。但当我走的时候,我至少可以通过一路播种一路耕耘,让路在我身后鲜花遍地插柳成荫。
注释:
【1】齐克果(1813—1855),19世纪最重要的宗教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哲学之父。丹麦出生的齐克果是个深刻且多产的作家,在他短短四十二年的生命里,写下无数的作品,涵盖哲学、神学、文学批评、心理学和宗教文学,为社会和基督教的改革提出针砭之言,对哲学有突破性见解。他拒绝爱情而选择哲学,以“齐克果式的反讽”来面对苦难、悲痛与孤独这些问题。他死去的时候还不为同胞理解。而在一个多世纪后,他的思想成果被认为是诊治人类精神疾病的良方。
【2】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20世纪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而想像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人言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其作品很有深意地抒发了他愤世嫉俗的决心和勇气,别开生面的手法,令20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3】海德格尔(1889—1976),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海氏认为,“泰初之道”是世界的本源。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海氏认为,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4】老子(传说前600—前470),姓李名耳,字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5】黑格尔(1770—1831),是19世纪德国哲学中由康德启始的那个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对后世哲学流派如存在主义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传世名言:“我们可以断言,没有激情,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是对黑格尔原命题的篡改,而且含义迥然有别,却假黑格尔之名久传不息。此伪命题到处流布,害莫大焉!)“对现实的抽象就是对现实的毁灭。”“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现,只不过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闹剧。”“一个民族只有那些关注天空的人,这个民族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是关心眼下脚下的事情,这个民族是没有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