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江 优质课教案《阿长与山海经》

合集下载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教学目标】《阿长与‘山海经’》一共有30个自然段,其内容从时间分隔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前26个自然段写“过去时空”(对人与往事的讲述),用儿童的口吻,后4个自然段写“眼前时空”(讲书的保管影响,以及人故抒情),用成人的口吻。

从抒发情感看,__设伏着一条情感波动起伏之线,将30个自然段拉得很紧:第1-2段开宗明义点出“憎恶”(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第3-12段写讨厌;第13-17段写“敬意”(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第18自然段又回到“憎恶”(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第23-26段写“新的敬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后面4段写思念。

从抑扬方法来看,前26个自然段亦可以分成两部,前22个自然段是抑,写人物的“种种不是”,后4个自然段是扬,写人物“宏伟一是”;“种种不是”包括:身份(第1段)、名字(第2段)、切切察察和睡相(第3-5段)、规矩(第6-12段)、神力(第13-19段)等,细思可明,阿长身份卑微,言行俗鄙,愚昧无知,守旧落后;“宏伟一是”即是阿长买书送“我”,助我圆梦(第23-26段),从中可知,保姆对养子天经地义之爱,一俊遮百丑。

从课文的美点来看,除上所述,充满童真饶有童趣的语言,对人物传神的白描勾勒技法,都不可忽视。

课文以多事写人,行云流水般讲述,內修抑扬之道,潜藏-人物复杂(只是那么一点儿)性格,才是与学生接近的最特。

又,阿长买书送“我”助我圆梦一节,是课文美轮美奂的时刻,精彩无限,值得涵泳。

故此,把教学定在向文本学习写作之道上。

【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之一:明结构知事件悟重心学生读文,解决生字词之后,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1、写“过去时空”(对人与往事的讲述),用儿童的口吻讲述的部分(第1-26段)。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内容;(2)掌握本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提高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认识和理解。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的故事;(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3)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代神话传说,辨别真伪,培养批判精神;(3)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内容;2. 分析本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3. 古代神话传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1. 古代神话传说在文学作品中的解读和分析;2. 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作品的认同和欣赏;3. 培养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和批判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山海经》相关篇目;2. 参考资料:关于《山海经》的背景资料、相关研究论文;3. 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基本内容;(2)激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相关篇目,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教师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和解读;(2)分析古代神话传说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价值。

5. 情感教育:(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古代神话传说,辨别真伪,培养批判精神;(3)激发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2)收集其他有关《山海经》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概括《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鲁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能够了解《山海经》的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2. 鲁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 《山海经》的文化背景知识。

难点:1. 鲁迅的写作风格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山海经》中的古代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和他的作品《阿长与<山海经>》。

(2)引导学生关注《山海经》的文化背景和价值。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

(2)教师提供阅读指南,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和主题。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长与<山海经>》的内容和主题。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的情况。

2. 阅读理解:学生对《阿长与<山海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阿长与<山海经>》原文。

2. 参考书籍:有关鲁迅作品和《山海经》的研究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写作特点。

3. 利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与其他古代文献的差异。

七、教学步骤:2.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阿长与山海经_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_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

(3)能够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写作风格的认识。

(3)通过感悟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对阅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尊敬长辈、珍惜亲情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 感悟作者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对比分析不同写作风格。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感受。

(2)提问:你们对阿长这个人物有什么看法?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要求学生划出生僻词语和句式,并查找其意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对比分析不同写作风格,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感悟作者情感(1)引导学生从细节中感悟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2)讨论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相关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结合课后阅读,对比分析不同写作风格的作品。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讲解中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以及表达能力的提升。

2.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文意和主题。

(2)能够把握作者鲁迅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增强文化自觉。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人文关怀。

(3)通过作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鲁迅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 鲁迅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的把握。

3. 将作品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分析作品。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作品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象征意义。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合作探讨。

5. 分享心得: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6.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反思: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反思,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10. 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包括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等方面。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优秀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优秀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掌握其含义;(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3)能够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能力;(3)通过写作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的情感;(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3)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尊重他人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态度;(2)分析文章写作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章写作技巧的分析。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僻字词;(2)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作者情感态度。

3. 合作交流:(1)小组讨论,分析文章写作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写作实践:(2)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写作实践中的表现;(2)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创新思维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字词的正确运用;(2)评价学生作业的质量,如内容是否充实、观点是否明确等。

3. 综合评价:(1)结合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2)关注学生在阅读、写作、合作等方面的进步。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拓展1. 阿长的人物形象分析:(1)讨论阿长的性格特点,如善良、耐心、细心等;(2)分析阿长在文章中的作用,如线索人物、见证者等。

阿长与山海经_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_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_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引发学生对《山海经》的兴趣和阅读欲望1.2 教学内容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简述《山海经》的内容和特点展示《山海经》的图片或插图1.3 教学活动教师通过PPT展示《山海经》的封面和插图,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教师简要介绍《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自由阅读《山海经》的简介或序言,了解书籍的基本内容第二章:《山海经》的地理与种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的地理和种族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描述的地理和种族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地理和种族描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地理和种族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地理和种族描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三章:《山海经》中的神话与传说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3.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和传说故事,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神话和传说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四章:《山海经》的艺术特色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4.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的绘画和插图的特点和风格探讨《山海经》中的象征主义和寓意主义手法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山海经》的插图和绘画作品教师提问学生对于艺术特色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于《山海经》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建议,激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第六章:《山海经》的医药与矿物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医药和矿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6.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医药和矿物的描述和记载探讨《山海经》中的医药和矿物知识对于古代文明的意义和影响6.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医药和矿物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医药和矿物知识的理解和感受第七章:《山海经》的鸟类与走兽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鸟类和走兽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7.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鸟类和走兽的特点和习性探讨《山海经》中的鸟类和走兽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和影响7.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鸟类和走兽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鸟类和走兽描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八章:《山海经》的水族与昆虫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水族和昆虫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8.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水族和昆虫的特点和习性探讨《山海经》中的水族和昆虫与古代文明的关系和影响8.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水族和昆虫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水族和昆虫描述的理解和感受第九章:《山海经》的宗教与信仰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描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9.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关于宗教和信仰的特点和意义解读《山海经》中的宗教和信仰描述,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和信仰9.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有关宗教和信仰的章节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宗教和信仰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章: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和总结《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激发学生对于《山海经》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和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和研究10.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山海经》的理解和感受教师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或建议,激发学生的进一步阅读和研究兴趣第十一章:《山海经》的文学价值1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在文学上的价值和贡献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11.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探讨《山海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和启发11.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山海经》中的经典篇章教师提问学生对于文学价值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二章:《山海经》的历史与文化背景1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意识12.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探讨《山海经》中的文化元素和象征意义12.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山海经》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教师提问学生对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三章:《山海经》的现代解读与应用1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山海经》在现代社会的解读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13.2 教学内容分析《山海经》在现代学术研究和文化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山海经》对现代生活和艺术的启发和影响13.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山海经》现代解读和应用的资料教师提问学生对于现代解读和应用的理解和感受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第十四章:项目研究与社会实践14.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项目研究和社会实践,深入探索《山海经》的内涵和价值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14.2 教学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研究,如:《山海经》中的某个主题研究或相关文化考察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参观博物馆或文化遗址,与专家访谈等14.3 教学活动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学生汇报项目研究的成果和体会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第十五章:课程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目标让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过程,总结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和自我评估能力15.2 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活动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经验教训15.3 教学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程总结的讨论和汇报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主题,涵盖了《山海经》的地理、种族、神话、艺术特色、医药矿物、鸟类走兽、水族昆虫、宗教信仰、文学价值、历史背景、现代解读与应用、项目研究与社会实践以及课程总结与反思等多个方面。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优秀范文五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优秀范文五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教学目的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

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

《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

②给段落标上序号。

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

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doc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篇一: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2006021154 杨丽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以下字词: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2、能力目标(一)学习本文抓住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详略得当。

(二)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三)了解阿长的性格特点,并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概括。

3、人文目标把握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难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体会“抑”中的“扬”。

三、教学重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四、学时安排 2 课时五、教学过程(一)第一学时1、本学时教学目标整体感知全文,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把握长妈妈的性格特征。

2、教学过程⑴导入语同学们,在上个学期,我们已经学过鲁迅的一篇散文叫《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作者写到了美女蛇故事的惊险、有趣、生动。

大家还有印象吗?同时,在文章中鲁迅还提到了一个人,谁?没错!就是长妈妈。

长妈妈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与长妈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可以说长妈妈对鲁迅今后的写作有着一定的影响,在鲁迅的许多文章中,我们都可以找到阿长的影子。

那么,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

⑵作者简介鲁迅(1881 年9 月25 日~1936 年10 月19 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在1918 年5 月发表《狂人日记》时用的笔名。

而《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鲁迅的小说集还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

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⑶写作背景1926 年3 月18 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范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设计范文

《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其含义。

(2)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3)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掌握描写、叙述、议论等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童年的怀念和对长妈妈的敬爱之情。

(2)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和技巧。

(2)理解文中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如何从文中提炼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先生的生平背景和文学地位。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组讨论,分享感悟。

3. 分析与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写作技巧。

(3)全班分享,互相借鉴。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 学生谈收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五、作业布置1. 翻译并解释文中遇到的生僻词语和句式。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回忆的短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其他关于童年回忆的散文,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进一步感受鲁迅的文学风格。

2. 推荐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如《呐喊》、《彷徨》等,以拓宽视野,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知识。

2023最新-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

2023最新-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这次为您整理了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篇一知识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2、学习文中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2、分析具体事件,把握人物性格;3、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德育目标:品味课文,感悟平凡人身上蕴含的人格光辉,让学生树立一种平民意识,懂得珍视自己身边的幸福。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对他的人生写照。

在他创作的人物画廊中,有形形色色的人物,而寻常百姓则是他关注的一个重点,通过对他们的刻画,鲁迅先生来感受人间的冷暖,感慨世间的情谊。

今天,便让我们来共同来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在鲁迅先生诙谐却又不凡深沉的诉说中阿长的平凡与伟大。

二、整体感知: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哪些?从这些事情中你可以看出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三、思考品味:1、以上事件哪些是反映出我对阿长的“敬”,哪些事件反映出我对阿长的“厌”?2、在课文当中,我对阿长的敬与厌是柔和在一起的,你认为那种感情占了主导的地位?这种创作手法是?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3、放录音,学生听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问题: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四、拓展延伸: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口头表达出来。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科目:语文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了解古代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1. 掌握《阿长与山海经》的主要内容。

2. 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的关系。

2. 深入解读作品,提出有见地的观点。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山海经》的相关知识,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关于《山海经》的趣味故事。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故事内容,了解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关系。

3. 课堂讨论讨论问题:1. 阿长在故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2. 故事中的山海经描绘了哪些神话传说?3. 古代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有何关系?4. 教师讲解讲解阿长在故事中的角色,分析故事中的神话传说,阐述古代神话传说与古代地理的关系。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阿长与山海经之间的关系。

三、作业布置1. 请学生复述《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内容。

2. 分析并评价阿长的形象特点。

第二课时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入对本节课的深入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注意分析作品中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3. 课堂讨论讨论问题:1. 作品中的文学特色有哪些?2. 作品中的艺术手法有哪些?4. 教师讲解讲解作品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阿长与山海经》的文学鉴赏文章。

2. 讨论并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对《阿长与山海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2)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旨。

(3)能够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和作者对阿长的态度。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解读,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3)运用对比、归纳等方法,探讨阿长与作者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阿长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提高道德素养。

(3)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阿长的形象特点及其与作者的关系。

2. 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3. 文本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三、教学难点1. 阿长形象的分析与理解。

2. 文章主旨的把握。

3. 文本中生僻词语的解释和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背景和作者鲁迅。

2. 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3. 问题探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1)阿长的形象特点有哪些?(2)作者对阿长的态度是怎样的?(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共同探讨。

5. 汇报交流: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补充。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答案,解释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合作探讨法,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阿长的形象特点和作者的态度。

4.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秀公开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能够分析作品中使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能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作品内容,理解作品主题。

(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的精神。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3)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解读。

(2)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作品阅读。

2. 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学生标注作品中不明白的地方,准备课堂上讨论。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 作品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

5. 文学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和心得。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内容,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

2. 请学生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作品的内容和分析方法,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背景及主要内容;(2)掌握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中的故事;(2)运用比较法,分析阿长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异同;(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尊重劳动人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价值;(2)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作品中的意义;(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2)如何分析阿长与其他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异同;(3)如何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山海经》的成书背景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山海经》相关故事,了解阿长的形象特点;(2)引导学生关注阿长在作品中的言行举止,分析其性格特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比较阿长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异同;(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结合课后阅读,深入了解《山海经》的文学价值;2. 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分析其中的人物形象;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山海经》的主要内容及其文学价值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阿长形象特点的分析能力及其在作品中的意义理解;3. 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及审美情趣的提升。

六、教学策略1. 故事导入:通过讲述《山海经》中与阿长相关的神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阿长的形象特点。

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

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及内容特点。

(2)掌握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形象特点及象征意义。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

(2)学会分析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神话传说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传统文化,学会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山海经》是一部古老的地理著作,记载了我国古代的山川地理、神话传说、异兽奇人等内容。

阿长是其中的一个人物,他形象猥琐、地位低下,却有着神奇的预言能力。

2.2 教学重点(1)理解《山海经》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价值。

(2)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及象征意义。

三、教学难点3.1 解读《山海经》中的神话故事,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2 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海经》的插图,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进而引入对阿长的学习。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阿长的形象特点及象征意义。

4.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阿长在《山海经》中的地位及其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意义。

4.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重点解析阿长的形象特点及象征意义。

4.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阿长在《山海经》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5.1 复习课文,梳理阿长的形象特点及象征意义。

5.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阿长的认识及其对自己的启示。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阿长形象的理解和《山海经》知识点的掌握。

6.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估其分析问题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6.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复习和内化,以及对阿长形象的个人思考。

七、教学反思7.1 教师自评: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生参与度等。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

(3)能够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资料搜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2)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3)《山海经》的相关知识。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刻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2)对《山海经》的鉴赏和评价。

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传统文化。

(2)简介《山海经》的相关知识,为学生阅读文章做好铺垫。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

(2)分小组讨论,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欣赏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人物描写手法。

(2)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反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教学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阿长与山海经》的短文。

2. 搜集更多关于《山海经》的资料,了解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描写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优质课一等奖《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优质课一等奖《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优质课一等奖《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长妈妈是一个怎样人?2、把握课文中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3、体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怀念、同情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什么样性格特征。

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体会“抑”中“扬”。

教学准备: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复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疏懒惧惮孤孀2、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

设计思路: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知——精读思考——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也可采用讲讲、读读、议议方法。

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阿长怎样性格特征。

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语句,学习欲扬先抑表现手法。

这一课时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把握长妈妈性格特征。

第二课时,通过对课文前半部分种元旦吃福桔和长妈妈繁琐规矩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文字后面,对阿长同情与怀念。

先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故事,体会长妈妈善良仁慈和对我关心爱护之情;再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生活中像阿长一样普通人感想和思考。

这一课时主要完成任务是重点段落研读以及课外拓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每个人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童年时光,因为那时我们天真无忧。

当代作家冯骥才在他文章写道:“我上高中时在外地。

人一走,留在家乡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书。

往昔美好故事,亲切人物,甜醉情景,就想鲜活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回忆。

谁能使过去一切复活?那去世外婆,不知去向挚友,妈妈乌黑卷发,久已遗失那些美丽书,那跑丢了蓝眼睛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我们熟悉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也写过《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关于他童年文章,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将美女蛇故事讲得生动而又诡秘人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他一篇文章——阿长与《山海经》。

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关于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关于阿长与《山海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阿长的生平背景及其与《山海经》的关系;(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阿长与《山海经》的内涵;(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审视阿长与《山海经》的价值;(3)培养阅读名著的习惯,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阿长的文学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长的生平背景及其与《山海经》的关系;(2)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1)阿长与《山海经》的深层内涵解读;(2)对比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价值;(3)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阿长的生平背景及其与《山海经》的关系;(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语和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剖析阿长与《山海经》的内涵;(2)对比分析,探讨阿长与《山海经》的价值;(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2)详细解读阿长与《山海经》的关系,阐述其文学价值;(3)举例分析,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5. 文学鉴赏:(1)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2)培养阅读名著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6. 课堂小结:(2)强调阿长与《山海经》的价值,激发学生后续学习的兴趣。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2. 写一篇关于阿长与《山海经》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3. 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作品,并简要介绍其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
南阳市宛城区汉冢中学
李书江
2011年5月
阿长与《山海经》
教学目标
1、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

3、学习恰当安排详略的写作方法。

4、学习品味语言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恰当安排详略的写作方法,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内容和步骤
整体感知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我们知道,百草园是作者的乐园,百草园里的美女蛇的故事又给百草园增添无限的神秘色彩。

我们读过课文,你一定知道是谁给鲁迅讲的美女蛇的故事。

对,是长妈妈,她讲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起来看课文
2、板书标题、作者,指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都出自鲁迅的《朝花夕拾》。

3、介绍《山海经》的相关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强调下列字词,要求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或查字典,识记掌握。

骇掳悚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2、读课文后,你觉得长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

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
以自己概括。

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讨论(老师巡回指导)
归纳:
可能有如下一些说法:
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
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
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
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
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
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
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
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
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
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
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
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
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

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
三、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阅读讨论问题的提出:
1、跳读课文,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读后,学生活动,找出答案: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
前敬意——新的敬意。


明确:这种由不大佩服到新的敬意的变化的写法叫欲扬先抑的写法,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扬”。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段,想一想这两段抒写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

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3、默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对长妈妈怎样的感情变化。

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

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

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后,分小组用简要的话概括出长妈妈的这些事情。

可用“长妈妈喜欢”,“长妈妈做”或“长妈妈给我”的形式进行概括。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4、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

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明确: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四、精读课文22――28段,体会精彩语段。

1、老师范读。

2、问题讨论
①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②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
③“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实有伟大的神力”?学生讨论,回答。

老师归纳:
①“我”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表现了“我”对从她那儿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

②“我”的反应:“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表现出意外、震惊、感动的心情。

③因为“我”对她能帮“我”着件事没抱过希望,但她却记住了“我”的渴求,并在告假回家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我”买来了“我”渴慕却无法得到的《山海经》,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无异于“伟大
的神力”。

五、课堂小结:
这篇回忆童年的生活的散文,叙写了家中女工、保姆长妈妈与自己儿时的一些往事、趣事,重点写了长妈妈为自己买到向往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的事,表现了旧中国一位普通、不幸、粗憨,然而善良、渴望幸福、能体察孩子心理的劳动妇女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的怀念之情心以及对类似长妈妈的劳动妇女的命运的关切。

六、课后练习,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认识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情感变化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精读理解语言、动作、神态不抱希望、震惊、心生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