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幸福感:研究脉络及未来趋势

合集下载

人类的幸福感联结我们的未来。

人类的幸福感联结我们的未来。

人类的幸福感联结我们的未来。

人类的幸福感联结我们的未来作为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的幸福感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变迁,幸福感也在不断进化和改变。

那么,什么是幸福感呢?如何提升人类的幸福感?幸福感在我们的未来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一、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是指个人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和快乐感的感受。

这种感受与个体的多种心理和生理因素有关,包括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基于这些因素产生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

二、提升人类的幸福感1. 健康:健康是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健康、戒烟、定时运动、保证睡眠等等都是提高幸福感的关键。

2. 社交:与人沟通交流对人类的幸福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通过参与社交活动,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增加交友圈和分享快乐等方式都可以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3. 知识:知识和教育对于提高幸福感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丰富多彩的知识和阅读书籍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幸福感在未来的发展中的作用测量幸福感已经成为了评估一个社会进步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幸福感不仅仅是一个个人的心理状态,更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和衡量标准。

政府在制定政策,特别是发展经济和社会工作时也越来越注重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人民福利的保障,不断提高人类的幸福感。

总而言之,人类的幸福感对我们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提升人类的幸福感需要我们从多方面思考、关注和努力。

只有认识到幸福感的重要性,并拥有富有意义的生活和幸福感,我们才能把握未来的机遇,共同开创美好的未来。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

国内旅游幸福感研究综述国内旅游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放松身心、体验不同文化风情、感受大自然奇景的重要方式。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旅游幸福感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国内旅游的影响因素、旅游幸福感的形成机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国内旅游的影响因素1.目的地特色国内旅游目的地的特色是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自然风光优美的地方、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特色美食等都能够吸引人们前往,从而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人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求来进行选择,目的地特色对旅游幸福感的影响非常重要。

2.旅游体验满意度旅游体验的满意度也是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人们在旅行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幸福感。

如果一次旅行给予人们积极的、愉悦的体验,他们的幸福感自然会上升;反之,如果旅行中遇到诸多不愉快的体验,幸福感就会受到影响。

旅游体验满意度是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之一。

3.休闲度假需求二、旅游幸福感的形成机制1.心理期望与实际满足旅游者的心理期望与实际满足程度是影响旅游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旅行前期望较高,而实际体验又能够达到或超出预期,那么旅游者的幸福感自然会提升;反之,如果期望与实际差距较大,则幸福感会受到影响。

心理期望与实际满足的匹配程度是影响旅游者幸福感的重要形成机制。

2.情感体验与自我发展旅游者在旅行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发展也是影响旅游幸福感的重要机制。

在旅行过程中,人们往往能够获得愉悦、放松、新鲜感、刺激等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通过旅行塑造自我、提升自我价值,从而达到幸福感的提升。

3.社交互动与认同感在旅行中,人们通常能够进行社交互动,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这些也是形成旅游幸福感的重要机制之一。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人们能够获得情感支持和认同,从而提升幸福感。

三、未来发展趋势1.注重体验式旅游未来,国内旅游将更加注重体验式旅游,满足人们对于个性化、多样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_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_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

从幸福感到幸福指数Ξ———发展中的幸福感研究苗元江(南昌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江西南昌 330031)摘 要: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幸福的哲学源自快乐论和实现论,在心理学则表现为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三种形态,在40年发展中经历了调查比较、理论解释、测量发展、社会应用4个发展阶段。

现代走向显示出:相关因素从经济转移到非经济因素,心理机制从特质论转移到建构论,测量模式从各自为阵走向系统化理论化,幸福干预从实验开始走向实践。

进入新世纪后,幸福指数成为关注的中心,表现出宏观国家幸福指数、中观社会学幸福指数和微观心理学幸福感模式,现代幸福学相关研究将创造一个幸福的世界。

关键词:幸福感;幸福指数;幸福学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63(2009)11-0103-06 幸福是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的中心问题,幸福感则是心理学的科学命题,幸福指数则是政府关注的时代课题。

如果说G DP(国内生产总值)、G NP(国民生产总值)是衡量国富、民富的标准,那么,国民幸福指数(G ross National Happiness,G NH)就是衡量人的幸福快乐的标准,国富是为了民乐,是为了“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十六大报告结束语)。

正如奚恺元所言:我们的最终目标不是财富最大化,而是人们的幸福最大化①。

幸福是个人追求,幸福指数是安居指标,人民福祉是国家使命。

从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的演化脉络,折射出人类永恒的美好生活追求。

一、幸福感的历史沿革自1967年Wanner Wils on撰写《自称幸福感的相关因素》以来,心理学对幸福的科学研究,已经走过40多年的历程。

其兴起并得到广泛重视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一是积极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倡导了“幸福革命”;二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发展价值观发生了由物本到人本的转换,关注人的主观感受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研究主题;三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社会指标运动、生活质量运动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议程,幸福问题研究成为社科研究热点问题。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引言:幸福感被视为衡量一个人生活满意度和心理健康指标之一。

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幸福感对其个人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建设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幸福感的概念与测量方法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幸福程度的主观感受。

测量幸福感常采用主观问卷调查法,包括使用幸福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问卷和心理健康测量工具等。

二、大学生幸福感的现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承受着学业压力、情感困扰和社会期待等多重压力,其幸福感普遍受到影响。

目前的研究显示,大学生幸福感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女性学生幸福感相对较低。

三、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1.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等学业困扰,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幸福感。

2. 人际关系:与同学、室友、恋爱对象等人际关系的质量关系着大学生的幸福感。

3. 自我认同与自尊心:大学生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对幸福感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4. 心理健康状况: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幸福感。

四、提高大学生幸福感的策略1. 心理疏导与辅导: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系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提升幸福感。

2. 关注人际互动:学生、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引导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友好交往,加强合作与互助精神。

3. 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鼓励大学生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增强自信。

4. 培养健康心理: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帮助大学生养成科学的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心理韧性。

结论:大学生幸福感与其个人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息息相关。

通过研究大学生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并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境,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

大学生幸福感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幸福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经济学视角下的职业女性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生命历程研究趋势与展望

经济学视角下的职业女性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生命历程研究趋势与展望
对于不同的日历年中幸福生活过程的变化"可以得出不 同的结论# 研究发现"在 )% 世纪 1% 年代之前"老年人比年轻 人不快乐"但在最近几年"他们更快乐"因为 06 岁以上的成 年人比年轻人快乐# 不同的年龄组的差异时间趋势已被假 设为反映队列差异'0( # 因为出生队列作为一个结构类别具 有解释力"并且代表了生命过程结果中社会变化的一个重要 来源'1( # 迄今为止"还没有研究在幸福的多变量分析中明确 检查出生队列效应# 因此"教育和收入水平更高的较新群体 变得不太关心基本生存需求"而更关心更高层次的需求# 另 一方面"赖德的经典队列分析命题强调个体在生命过程的早 期特别容易受影响#
"'$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科技风 "#"$ 年 % 月
理论研究
理年龄的变化所发生的身体心理及社会经济地位的转变所 带来的差异 人往往随着身体机能的变化以及社会角色的 转变尤其是在中 年 之 后 其 性 格 和 对 生 活 满 意 度 的 影 响 及 认知都会发生显著的差异 突发的社会事件带来每个同时 代的人的心理变化当然也包括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对整 个社会所有成员的生理和心理以及工作和内涵的影响 由 于这些内因和外因交互影响对于城市职业女性健康及幸 福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通过累积形成及 延迟发生来体现的 由此可以知道主观幸福感在不同时间 维度上的各种趋势都有其特有的价值
#职业女性 =K<模型框架的分析 我们过去"从时间趋势来研究城镇职业女性的幸福及主 观幸福感# 虽然也关注时间维度"但在现实世界中"幸福感 的变化往往会涉及年龄%时期和出生队列三种维度"忽略其 中的一种或两种维度而讨论其中的一种变化会存在缺陷的# 其研究的前提往往是"对于同一观测时期"假设不变的情况 下进行相应的研究# 但在现实经济世界中"假设往往难以如 此# 因此"要全面把握城市职业女性健康及主观幸福感在时 间维度上的变化"不能忽略其年龄效应"要进行年龄时期和 出生队列的 OZ\分析# (&$ 年龄效应 年龄效应是指被访城市职业女性的生理年龄# 对于生

2024年实现全面幸福的新阶段

2024年实现全面幸福的新阶段
推进绿色发展,促进经济与生态 环境的协调发展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 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环境治理,改善空气、水体 和土壤质量
推动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绿色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开放合作:加强国际合作,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 优化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全面幸福新阶段的目标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全面幸福新阶段的意义
提升生活质量:全面 幸福新阶段强调提高 人民的生活质量,包 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 满足。
促进社会和谐:全面 幸福新阶段倡导社会 公平正义,减少社会 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稳定。
科技:推动科技创新,提 高科技竞争力
环保:加强环境保护,推 动可持续发展
社会治理:加强社会治理, 提高社会和谐稳定
文化:弘扬传统文化,促 进文化繁荣
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
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提高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强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THANK YOU
推动经济发展:全面 幸福新阶段强调经济 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 性互动,推动经济持 续健康发展。
提升国家形象:全面 幸福新阶段强调国家 形象和国际地位的提 升,增强国家的软实 力。
02
实现全面幸福新阶段的路径
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提高收入水平: 增加就业机会, 提高工资水平
改善居住条件: 提供优质住房, 改善居住环境

国内幸福感研究20年发展与展望

国内幸福感研究20年发展与展望

已有 2 0余年的发展历史。本文拟对 国内幸福感研 究2 0年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 , 为进一步 开展相关研究和提高 民众幸福感提供借鉴与参考。

研 究 文 2 5 5 1 o 14 2 9 3 3 4 7 4 3 5 4 6 0 5 7 7 8 8 献 篇 数
18 2
国 内幸福 感研 究 2 0年发 展与展 望
收人 、 健康状况 、 社会支持 等) 。第二 阶段 为本 土化 研究 阶段 (0 1年至今 ) 其特点是 : 20 , 开发适合我 国 文 化 的幸福 感量 表 ( 比如 中 国 城 市居 民 主 观 幸 福感 表 S S—C _ ) 并 考 察 其 信 效度 ; 始 关 注影 响 WB C4 , 开
真正 以幸福感 为 主题 的研究 才 逐渐 展 开 , 迄今 为 止 ,
研 究 文 1 献 篇 数








出版 年 O 2 2 o 2 O 0 5 2 O O 7 o 8 2 o O O 2 O o 3 O 4 2 o O 6 2 O 2 o O 9 2 1
果介 绍和 理论探 索 。
表 1 19 2 1 9 1— 0 0年 国内幸福感研究文献的统计
出版 年 9 1 9 3 9 5 9 l 9 7 9 89 1 9 1 9 2 6 9 2O
未直接针对幸福感 , 但生活质量的高低却 间接反映 了人们幸福感 的状况 。直到 2 O世纪 9 O年代初期 ,
早期的化研究中发现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作用在个幸福感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一些影响其变化的外在因人主义文化中要强于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且自尊素的描述性统计上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发现外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呈正相关不具有普遍性在集体在因素在幸福感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从而转向对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的的社会文化中高自尊并不一内部因素的研究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一、概述情感社会学作为社会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类情感的社会属性、情感表达方式以及情感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和人们对于情感问题的关注增加,情感社会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对象的多元化,从个体情感到群体情感,再到社会情感,研究范围不断扩大2)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包括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验研究等,以更全面地了解情感现象3)跨学科合作的加强,与心理学、人类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的合作,使得情感社会学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

情感社会学研究的趋势也呈现出一些特点:1)情感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学者们开始关注情感在社会分层、社会流动中的作用2)情感与数字媒体的关系受到重视,社交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对于情感表达和情感认同的影响成为研究重点3)情感调节和干预的研究受到关注,如何通过社会政策和个体行为来调节情感,提升社会幸福感成为研究的重要议题。

情感社会学研究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为我们理解和应对复杂的社会情感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1. 情感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与定义情感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情感的社会属性及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情感在个体和社会层面的表达、交流、调节和管理方式,以及情感对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情感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包括情感、情绪和社会结构。

情感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体验和评价,包括喜、怒、哀、乐等基本情绪以及爱、恨、恐惧等复杂情感。

情绪是情感的短期表现,而情感则更加持久和稳定。

社会结构是指社会中各种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的总和,包括家庭、社区、工作场所等。

情感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的情感表达、情感交流和社会情感管理。

它关注人们如何在社会交往中表达和交流情感,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情感社会学还研究社会情感管理,即个体和社会如何调节和管理情感,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社会和谐。

2024年全球幸福指数的新标杆

2024年全球幸福指数的新标杆
THEME TEMPLATE
20XX/01/01
XX
2024年全球幸 福指数的新标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XX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全球幸福指数的背景和意义
2024年全球幸福指数的评估标准和 指标
2024年全球幸福指数的排名和结果 分析
提高幸福指数的策略和建议
未来幸福指数的趋势和展望
综合性:指标应涵盖多个领域,包括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全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幸 福状况。 可操作性:指标的数据应易于获取和计算,以确保评估过程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代表性:选取的指标应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主要幸福特征和趋势,具有代表性。
评估标准和指标的具体内容
生活质量:包括就业、收入、医 疗、教育等方面的指标
社会发展的建议
提高教育水平: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提高公民的知识和技能。 促进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加强社会保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推进环境保护: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个人行为的建议
培养积极心态: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积极 应对。
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大国排 名较低
亚洲国家的排名普遍较低,印 度和巴基斯坦排名垫底
主要国家和地区排名及分析
排名前五的国 家:丹麦、瑞 士、冰岛、挪
威、芬兰
排名下降的国 家:美国、中 国、日本、德
国、法国
排名上升的国 家:印度、巴 西、南非、沙 特阿拉伯、澳
大利亚
幸福指数影响 因素:经济、 社会福利、教 育、医疗、环
促进各国政府关注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引导国际社会对幸福指数的重视,推动全球幸福感提升 激励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促使各国加强社会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获得感

实现幸福感:幸福感研究新视角

实现幸福感:幸福感研究新视角

实现幸福感:幸福感研究新视角
单凌燕;周堃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
【年(卷),期】2018(000)001
【摘要】继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之后,Waterman等人又提出了实现幸福感这一全新的概念.在实现论思想基础上,经心流理论和人格展现理论两个阶段,逐渐形成了实现幸福感的研究架构.实现幸福感的发展为针对"幸福"的研究打造了新的机遇,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和实现幸福感分别反映了幸福感的不同层面,而三种幸福感的融合成为今后研究的重要趋势.
【总页数】2页(P138-139)
【作者】单凌燕;周堃
【作者单位】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浙江·杭州 310003;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福建·厦门 361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9
【相关文献】
1.幸福感研究新视角——社会幸福感概述 [J], 苗元江;陈浩彬;白苏妤
2.从主观幸福感到心理幸福感、社会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 [J], 曹瑞;李芳;张海霞
3.快乐抑或实现?旅游者幸福感研究的转向——基于国外幸福感研究的述评 [J], 张晓;白长虹
4.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心理幸福感研究 [J], 黄丽
5.主观幸福感:HIV感染者/AIDS病人生活质量研究的新视角 [J], 王艳军;岳晓东;张爱莲;董海原;张跃;张睿孚;陆立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外对于企业员工的幸福感的研究历程

国外对于企业员工的幸福感的研究历程

国外对于企业员工的幸福感的研究历程一、幸福感涵义及特征(一)幸福感理论思想基础幸福到底是什么?古往今来,许多研究者都对其定义作过探讨,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文献极多,甚至社会上每个几乎都能理解其含义,但却不能给出精确的定义。

从词源的角度,英语中对幸福的表达用happiness、well-being 等,意思是愉快、满意。

但是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的规范称谓则用well-being,直译为良好的存在状态。

韦氏词典,1997年版对其解释为:一种良好的或满意的生存状态:健康(health)、幸福(happiness)、兴旺(prosperity)的状态。

在汉语词典里,如1989年版《辞海》(印缩版)中给出的定义是在理想奋斗过程中以及实现理想时感到满足的状态和体验。

总结两种解释都体现了幸福是一种客观条件下的主观感受。

从哲学的角度,围绕对幸福本质的争论,可以归于两类:快乐论和实现论。

快乐论(hedonic)以“快乐就是幸福为核心”来命题,以古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底波(Aristippus)最早提出,而后伊壁鸠鲁(Epicurus)为其理论思想代表人物。

他认为:“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幸福是我们天生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终极目的仍是得到快乐。

”快乐论注重人的感觉,认为感觉是幸福的唯一来源。

另外一种完善论的幸福观则以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为代表,认为幸福是不以主观意志所转移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成就,是一种本质和潜能的实现。

(二)幸福感理论定义以及特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在哲学观影响下,心理学也形成了两种幸福观: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

主观幸福感英文缩写为SWB, Diener 等人给其定义是人们对其生活进行评价的科学分析,这些评价分析既是当前也是长期的,包括人们对事件的情绪反映、人们的心情以及对他们所形成的满意度、成就感模式和在婚姻和工作等领域中的满意程度。

持续幸福感研究脉络及未来趋势

持续幸福感研究脉络及未来趋势
而不再 引发积极 的体验 ,随着 时问的推移

中图分类号 :C 9 1 3 文献 标识 码 :A
更持续 的幸福 。情感适应能帮助人们从负
内 窖籀 曩 :持 续 幸福 感是 当前 积 极 心理 学 中的热点课题 ,本研 究重点论
述 了持 续 幸福 感 的 影 响 因素 、 中 间机
性体验 中恢复 ,但也意味着追求幸福似乎 只是徒 劳。是应该 变得更 为幸福还是努 力 满足 于所拥有 的呢?幸福感 的长期改 变是 不可 能的吗? 实事上 , 有很多的研究显示 ,
2 0 0 2 3 7)
应速度是 变化的, 而且有部分人确实在一段 时间后变得更幸福 , 主要原因是:通过有意
图的和努力的活动 , 人们有能力控制适应的 速度和程度。
( 二 )环 境 因素
2 、华 中师范大学城 市环境科技 基金 项 目 “ 产 品属性和 消 费行 为 变动性 对顾
情 ,使 其 陷入 无益 的 、绝 望的 享 乐水 车
( B r i c k ma n&Ca mp b e l l ,1 9 7 1) 之 中。所
幸的是 , 人们在积极和消极领域里的情感适
红 z 景 奉杰3教 授 ( 1 、华中 科技 大学管理学院 武汉 4 3 0 0 7 4
武汉 4 3 0 0 7 0 3 、华 东理 工大学
些 夫妻结婚很久都能维持很高的幸福感 , 而 有些夫妻则在~段时间后 ( 2 年) 幸福感并
基因代表着固定点( s e t — p o i n t ) , 是与
解人们 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 , 是个体用其
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 , 具有主
生俱来 的性情和生物心理特征 。基 因决定 的幸福定点在很 多的双胞胎 的研究 中得到 了检验 ,L y k k e n在 1 9 8 8年 的双胞胎实验 中得 出结论 ,同卵双胞胎 的幸福感强相关 ( 分开养育的相 关系数是 0 . 4 8 , 同一家庭 中

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的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了解一个领域的背景和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并为未来的工作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决策。

在研究背景中,我们通常首先关注该领域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例如,在互联网领域,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国防部研究项目——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关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

了解一个领域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举例来说,在人工智能领域,由于算法和计算能力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同时,人工智能也面临着数据隐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挑战,需要我们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未来趋势的分析中,我们需要结合当前的发展现状和全球趋势来预测该领域的未来发展。

例如,在新能源领域,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压力,清洁能源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不断提高转换效率和降低成本,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另一个未来趋势是数字化的普及和深入应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包括教育、医疗、金融等。

未来,数字化将成为各行各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创新和发展。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融合也将成为未来的趋势之一。

大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多的数据基础,而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推动了对大数据的需求。

这种融合将在许多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包括医疗健康、农业、城市管理等。

此外,绿色可持续发展也是未来的重要趋势之一。

随着全球资源的有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首要任务。

减少碳排放、创新能源资源、循环利用等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最后,我们需要认识到未来发展的趋势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紧密相关的。

现代幸福感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幸福感研究特点与发展趋势

现代 幸 福 感研 究特 点 与 发展 趋 势
谭 贤政 , 卢家楣
( 上海 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 , 海 2 0 3 ) 上 0 2 4

要 : 随着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 高, 人们对 自己的幸福感的研 究 日益重视 , 尤其是近
五年 来 , 幸福 感研 究呈现 出 了一 些新 特 点和新 的发展 趋 势 , 以总 结为研 究 范 围的 广泛 性 、 可 论 调研 究对象 的主观性 研 究范式 的稳 定、 究结果 的差性 和研 究趋 向 的综合化 , 望利 于幸福 感 研 希
的特定 研 究 结果 只 是 在 特 定 的研 究 条 件 下 才 成
幸福感作 为一 种 高 级 的社 会 性情 感 , 对 幸 在 福感 进行评 价时 , 在加强外 在参 照标 准 的同时 , 更
立 。二是测量 工具 及统计 方法不 同造成 的 。这 也 是结 论不 一致 的主要原 因 。幸福 感 的测量方 法随 着研究 的深 人而发 展 , 仅测量 方法在 不 断丰富 , 不 而且 测量工具 也不 断改 进 。 自然 也会产 生 因研它
收 稿 日期 : 0 -21 2 90 -5 0
作者简介 : 谭贤政( 95 , , 16 一) 男 广西桂林人 , 上海师范大学教 育学 院心理学博士研究 生 , 教授 , 副 主要从 事情感教学 心理
学研究。
卢家楣 ( 98 , , 14 -) 男 浙江慈溪人 , 上海师 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 事情感教学心 理学研究 。
1 .研 究范 围的广泛 性
论 维度 划分 , 认为幸 福感 主要 是潜 能实 现 , 调人 强 的心理 机能 良好状态 , 的潜 能 的充分 实现 , 人 积极 的 自尊 、 会 服 务 、 社 生活 目的、 友好 关 系 等是 构 成

2024年关于幸福感调查报告的方案计划

2024年关于幸福感调查报告的方案计划

2024年关于幸福感调查报告的方案计划标题:____年幸福感调查报告方案计划前言:幸福感是人们对自身生活状态的主观评价,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____年我国民众的幸福感水平,本报告制定了一项详细的调研方案。

我们将通过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从多个角度探究人们的幸福感源于何处,以期为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一、调研目标本调研报告的主要目标是:1.了解____年我国民众的幸福感整体水平;2.分析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民众幸福感差异;3.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包括经济条件、社会关系、工作环境、健康状况等;4.提出政策建议,为提升全民幸福感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调研报告将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通过设计一份包含幸福感评估指标的问卷,随机抽样调查全国各地的居民,以获得总体的幸福感水平。

同时,通过设置分层样本,探究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的幸福感差异;2.深度访谈:选择一些幸福感较高和较低的受访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他们的幸福感来源,以及可能影响其幸福感的因素;3.数据分析:通过对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的归纳和分析,形成对幸福感的综合评估,并探讨影响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三、调研内容及时间安排本调研报告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按照以下时间安排进行:1.文献综述和理论框架构建(1个月):- 回顾已有的幸福感研究文献,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 构建本报告分析框架,包括幸福感评估指标以及相关影响因素。

2.问卷设计和调研实施(2个月):- 设计问卷,包括一般信息、幸福感评估指标、影响因素探究等内容;- 在全国各地进行抽样调研,确保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

3.数据收集和整理(1个月):- 收集问卷调查数据和深度访谈数据;- 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3个月):- 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数据,撰写幸福感调研报告。

人们对情感关系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认知

人们对情感关系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认知

人们对情感关系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认知情感关系是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个体的幸福感和社会的稳定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情感关系也在不断演变,人们对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认知也在不断变化。

首先,当前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使得人们在建立情感关系上更加注重自身需求。

个人价值的崛起和追求个人幸福感的强烈驱动,使得人们更倾向于寻求与自己相匹配的情感关系。

相互吸引的共同兴趣、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成为人们建立情感关系的重要因素。

其次,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也对情感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虽然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交友和沟通空间,但同时也给情感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人们可能在虚拟世界中与一位陌生人建立情感连接,但却很难真正了解对方的真实面貌和内心。

这给情感关系的稳固和长久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人们对情感关系的未来趋势也体现在对伴侣选择和婚姻观念的演变上。

传统的婚姻和伴侣选择模式逐渐受到挑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多元化的情感关系模式。

伴侣之间的平等、尊重和互助成为新一代人对情感关系的追求。

短期恋爱、同居和开放式婚姻等形式也逐渐被接受和尝试。

人们认为情感关系应该建立在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而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婚姻制度。

此外,情感关系的未来趋势还可能涉及到新技术和科学的应用。

例如,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来改善情感关系中的亲密度和稳定性。

他们相信,通过基因编辑可以减少人们在情感关系中产生的不一致和冲突,进而提高情感关系的质量和长久性。

虽然这样的技术可能会引发道德和伦理问题,但它也反映了人们对情感关系未来发展的一种探索和期待。

总之,人们对情感关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认知正在发生变化。

社会的快节奏、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伴侣选择和婚姻观念的演变,以及新技术和科学的应用,都影响着人们对情感关系的认知和期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情感关系必然会继续演化,我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情感关系模式,并以开放的心态应对未来的挑战和变化。

幸福感:研究取向与未来趋势

幸福感:研究取向与未来趋势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社 会 科 学 20 0 2年 第 2期
精 神 文 明建 设
幸 福 感 : 究 取 向 与 未 来 趋 势 研
苗 元 江
提 要 : 幸福感 的研 究进 程 中, 在 形成 了两种研 究取 向 , 一种是 探 讨影 响 幸福 的客 观 因素 , 主要 包括 生 活 质量 和 各 种 人 口统 计 学 变 量 两 类 因素 的 影 响 , 一 种 是 着 手 从 另
个 体 的 主 观 内在 角 度 加 以解 释 。 幸 福 感 束 来 研 究 , 示 出从 外 在 到 内在 、 笼 统 到 精 显 从
细 、 描 述 到 解 释 、 偏 杖 到 垒 面 的趋 势 。 从 从
关键词 : 福感 ; 在客观 变量 ; 幸 外 主观 内在机 制 ; 势 趋 中 图分 类 号 : 8  ̄6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9 75 3 (O 2 O —0 10 B2 A 05 —8 3 2 0 )20 5 —5 .

目前 许 多研 究 都 有 一 个 共 同 的 假 设 : 要 的 生 活 事 件 会 引 起 幸 福 感 变 化 。 重
般说 , 良性 事件 与 正性 情 感 相 连 , 性 事 件 与 负 性 情 感相 连 近 期 关 于生 活 事 件 的 研 究 多 集 恶 中在 特 定 生 活 事 件 子 集 上 。C i V ia ̄发 表 了 一 项 长 达 3 u 和 alr lt 5年 的 随访 研 究④ , 果 表 明 , 结 负
种取向是着 手从个体 的人格特 质角度加 以解释 。本文试 就有关 资料对这 两种研究取 向的有 关
研 究 成 果 以及 现 代趋 势 作 一介 绍

2024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2024年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工资性收入是居民收入 的主要来源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 城镇居民
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中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

消费结构优化
恩格尔系数下降,表明食品支出占比减少 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消费占比降低,文教娱乐等发展型消费占比提高 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个性化、品质化、智能化产品受到青睐 服务消费占比逐渐提升,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消费增长迅速
高等教育入学率 逐年提高
优质教育资源覆 盖面不断扩大
教育投入持续增 加,教育质量不 断提升
教育公平取得积 极进展,贫困地 区教育得到改善
文化娱乐活动丰富
文化活动:各种文化节、艺术展览、音乐会等 娱乐活动: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 体育活动:健身、运动赛事等 旅游活动:国内外旅游、探险等
社会治安稳定
社会参与与共建共享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 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让更多 人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来。
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 和团体的发展,发挥其在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中的 作用。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共建共享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和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通过 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实现社 会公平和进步。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 高生产效率,增加就业机会
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 升产品质量,满足消费需求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政策,鼓 励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社会参与:企业、高校、科研 机构等多方参与,共同推动科 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减少污染和排放,保护自然环境 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提高环境质量 鼓励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人类未来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指数

人类未来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指数

人类未来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指数近年来,人们对于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关注日益增加。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人类未来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指数充满了期待与挑战。

本文将从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等诸多方面探讨人类未来在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方面的可能发展趋势。

首先,身心健康是一个人能够获得幸福感的基础。

人类未来的心理健康与幸福指数将倾向于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综合发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身身心健康的关注将变得更加细致深入。

从生理角度来看,未来人类会更加重视健康饮食、定期锻炼和规律作息等,以保持身体的良好状态。

从心理角度来看,人们将更加关注心理疾病的防治以及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未来或许会出现更多的智能设备和科技工具,帮助人们进行身心健康的监测和调节,从而提高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增加幸福指数。

其次,人类未来的幸福指数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

人作为社会动物,无法脱离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

未来的人际关系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程度。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虚拟社交和线上社交将成为主要的沟通方式,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人进行互动。

然而,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也愈发重要。

因为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加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

未来社会可能更加强调亲密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同时也强调与他人的分享和互助,以提高整体的人际关系质量,从而促进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增加。

最后,社会环境也将对人类心理健康和幸福指数产生重要影响。

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清洁的环境和健康的自然生态将成为人们追求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们将更加注重与自然的交流和融合,借助户外活动和亲近自然的方式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未来社会也将更加注重公平和包容,旨在减少社会压力和焦虑感的产生。

人们将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权保障,以创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进而提高整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指数。

持续幸福感研究脉络及未来趋势

持续幸福感研究脉络及未来趋势

作者: 辜红[1,2] 景奉杰[3]
作者机构: [1]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2]华中师范大学城市环境科技学院,武汉430070 [3]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出版物刊名: 商业时代
页码: 8-10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主观幸福感 持续幸福感 幸福干预
摘要:持续幸福感是当前积极心理学中的热点课题,本研究重点论述了持续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间机制以及幸福干预。

从国外持续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来看,幸福干预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未来需要对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及幸福干预的本土化进行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持续幸福感:研究脉络及未来趋势内容摘要:持续幸福感是当前积极心理学中的热点课题,本研究重点论述了持续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中间机制以及幸福干预。

从国外持续幸福感的研究现状来看,幸福干预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未来需要对有效的干预策略以及幸福干预的本土化进行研究。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持续幸福感幸福干预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幸福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幸福由何产生是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题。

本文首先回顾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内涵而后聚焦于一个关键性问题:持续幸福是否可能?也即随着时间的推移,幸福感是否可以提升?若是可以提升,又如何提升?Diener等人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的,是个体用其自身的标准对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估,具有主观性、稳定性、整体性的特点,并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维度构成。

从一个时间跨度来看,幸福感能够提升吗?很多实事对持续幸福感提出了质疑。

Brickman(1978)等人的研究发现,中奖者会很快适应新的财务状况,一段时间后又回归到最初的情感初始状态。

这就是“幸福水车”—对于变化很快适应,人们的幸福波动始终围绕初始水平。

Gilbert(1998)指出“心理免疫系统”(psychological immune system)可以保护人们不受负性事件的长期影响或不适应。

不幸的是,这种免疫系统也阻止人们体验更持续的幸福。

情感适应能帮助人们从负性体验中恢复,但也意味着追求幸福似乎只是徒劳。

是应该变得更为幸福还是努力满足于所拥有的呢?幸福感的长期改变是不可能的吗?实事上,有很多的研究显示,长期来看幸福感是可以改变的。

持续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SHM模型SHM模型(见图1)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为三类:基因(genetics)、环境(circumstances)和活动(activities)。

SHM模型有一个基本的假设:相对于活动变化而言,人们对环境变化(情感)适应得更快。

该假设由Sheldon(2006)通过横截面的数据和纵向数据的收集,得到了验证。

(一)基因因素基因代表着固定点(set-point),是与生俱来的性情和生物心理特征。

基因决定的幸福定点在很多的双胞胎的研究中得到了检验,Lykken在1988年的双胞胎实验中得出结论,同卵双胞胎的幸福感强相关(分开养育的相关系数是0.48,同一家庭中养育的相关系数是0.58),而异卵的则相关性不强(分开养育的相关系数是0.18,同一家庭的相关系数是0.23)。

基因对幸福感的解释程度为50%,而且对幸福感的影响是很强、很持续的。

另外就是稳定的人格特质也似乎意味着追求持续的幸福只是徒劳。

McCrae&Costa(1990)已经证明外向性和神经质就能很好地预测幸福感。

因为幸福感与稳定的人格特质强相关,这使得人们的幸福水准在一生中趋于稳定(Diener & Lucas,1999)。

对正性事件的快速适应是人们增强幸福的障碍,而这个障碍可能与固定点或性情有关联。

适应的速度可能本身就是基因决定的(Lykken,2000)。

如果人们对于所有正性事件都能适应,这些体验不会使其变得更快乐,相反会驱使其追求更新和更刺激的事情,使其陷入无益的、绝望的享乐水车(Brickman & Campbell,1971)之中。

所幸的是,人们在积极和消极领域里的情感适应速度是变化的,而且有部分人确实在一段时间后变得更幸福,主要原因是:通过有意图的和努力的活动,人们有能力控制适应的速度和程度。

(二)环境因素环境对持续幸福也有影响,包括个体的人口统计变量(性别、种族等)以及身份状况如个人财产、居住地等,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程度为10%,这么小的解释力主要是由环境的静态性质所决定的。

虽然“环境”的变化能带来幸福感的增加,但是只是暂时的,人们很快认为新的环境才能带来幸福感的增加,对其敏感度降低,从而不再引发积极的体验,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了的环境成为了生活背景,成为新的生活标准。

对静态状况的享乐适应可以解释为什么生活环境如收入、健康状况和地理区域跟幸福感联系的比预期中更弱(Diener,1984;Diener et al.,1999)。

(三)活动因素剩下40%则是有意图的活动来解释的。

有意图的活动可以是行为上的(行善、写感谢信)、认知上的(感恩、乐观的态度)或动机上的(追求内在的有意义的目标)。

Lucas(2003)对婚姻反应的研究显示,有些夫妻结婚很久都能维持很高的幸福感,而有些夫妻则在一段时间后(2年)幸福感并没得到提高。

其主要原因在于“有意图的行动”上的差异—对对方表达感恩的程度,努力经营双方关系的程度以及一起享受积极体验的程度。

个体在幸福感上的差异近40%是由人们决定的。

活动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潜力更大、更持久,得益于活动可以带来动态性的和片段性的变动体验,而此变动体验则可以持续地提高幸福感。

所以Lyubomirsky,Sheldon等人(2005)认为:有意图的活动可以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只要条件满足—关键是这些有意图的活动要与个体的人格、性情与需求相契合,也即自我和谐(self-concordance)的目标追求(自我和谐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可以提供稳定的动机性能量);活动内容要有变化;时间也要具有变化,这样才可以阻止适应。

所以,时间的选择、活动内容的变化以及惊奇能引起人们对活动的关注,正如Lyubomirsky(2008a)所言,当个体能保持对活动的持续关注时,适应就被阻止了。

活动有时候会与环境重叠,有些活动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但是要增加幸福感,活动是最佳的潜力路线,活动效果对幸福影响的长短还依赖于除了变动性外的其他调节变量,如怎样勤奋地或成功地实施活动(Lyubomirsky et al.,2009;Sheldon & Lyubomirsky,2006),怎样让选择的活动与个人特质和兴趣相契合(Lyubomirsky,2008)等,活动在内容上是本质的还是非本质的(Sheldon et al.,2012)。

在SHM模型里,环境改变对幸福感的影响没有有意图的活动的影响持久。

积极的环境变化就不能对幸福感有持续的影响吗?结论可能有点言过其实。

首先,在可以专注于生活中“更好的事情”时,无疑是必须取得基本环境的门槛。

也就是说,在极端不利或穷困的条件下,改善的环境(如获得稳定安全的住所)对幸福感能产生大的影响,尽管这种变化最终回到基点上。

其次,我们相信保持新环境的“新鲜感”是可行的,只要采取一定的行动—例如,记得欣赏或感恩于新环境,努力利用它带来的机会去获得积极体验。

换言之,当个体在新环境中开展了有意图的活动时—当个体作用环境时,保持新环境的新鲜感是可行的。

最后,许多环境的改变是由有意图的活动导致的,有意图的活动也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虽然在某些实验中受试者可以将二者很好地区分,但是区分的关键可能不是客观生活的变化,而是对变化的主观建构。

改变对事件的认知方式是很重要的,要对发生的事件进行积极的认知和积极的主观建构,那么即使是外部环境,通过积极的主观建构,同样可以提高满意度,提升幸福感。

通过有意图活动的变化来获得持续幸福感比通过环境的改善更有可能实现。

持续幸福感的机制研究—HAP模型HAP模型(见图2)可以说是SHM的深化。

在SHM中,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基因、环境、有意图的活动,而且也清楚各变量的影响力度。

并能推导出有意图的活动对幸福感的影响较环境的变化更持久,当有意图的活动作用于静态的环境时,环境将保持“新鲜”—环境通过有意图的活动来对幸福感产生持久的作用。

那么HAP正是在检验这一假设,并寻找阻止对环境享乐适应的调节变量。

在图2所示的HAP模型中,幸福感(WB)为自陈报告的总体幸福、满意和心境。

该模型有2条路径通向持续幸福,一条称之为“渴望路径”(the“aspirations”route),解释了认知过程是怎样对增加了的幸福进行破坏。

这条路径是在判断过程和预期的水平上来处理享乐适应的。

越多积极事件的体验,关于更多积极事件的预期和渴望就越高。

换言之,就是提高了预期和渴望。

预期越高,渴望越多,从事件中体验到的快乐就越少,因此减少了幸福感。

这个过程就是“满意水车”(satisfaction teeadmill)(Kahneman,1999),代表了对幸福感由上而下的影响—判断总体幸福感的标准和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导致幸福感评估的下降。

另一条称之为:“情感路径”(The“emotions”route),在这条路径中享乐适应通过积极事件的减少(例如,买了新车一段时间后,不再注意新车和忘了是为了快乐而驾驶)和积极情绪的减少(例如,即使在崎岖的山路上驾驶,也认为是理所当然,不再感觉到同样的兴奋和骄傲)来发挥作用的。

车主需要安排点时间来驾驶和享受车,或许可以驾驶车到车展上,可以和其他拥有同款车型的车主交流思想。

如此,对车的适应也就被预先阻止了。

Sheldon & Lyubomirsky重点探讨了变动性—源自变化所导致的积极事件和积极情感在内容、相似性、时间安排和多样性上的变动程度。

而且,适应仅出现在对稳定或连续的刺激反应上,而非动态变化的刺激上。

该路径意味着:积极的改变将导致体验更多由此引发的积极事件(相比较于那些没有做积极改变的人而言),例如,购买了美丽的艺术品,就可以体验到欣赏艺术所带来的快乐。

由积极改变导致的积极事件既可以是真实的生活体验也可以是“想象的事件”。

有研究显示,真实和想象中的事物对大脑神经元的刺激是一样的,人的大脑是不能识别真实和想象的。

在该模型中,变动性在三处进行调节,可以降低享乐适应增加幸福感增量的持续时间。

在后续的研究中,变动性仍然是作为调节变量出现的。

Sheldon&Lyubomirsky (2012)提出了以下假设:积极事件越多变,越有可能持续地产生积极的情绪;积极情绪越多变,越有可能维持幸福的增量;积极事件越多变,越不可能增加渴望。

通过实验,假设得到了证实。

因此,阻止适应和维持幸福增量的关键是有意图的活动,哪怕是静态的环境只要采取一定的活动保持环境“新鲜”,如记得欣赏和感恩,亦或努力从它所带来的机会中获得积极体验。

换言之,当个体采取有意图的活动作用于环境时,环境对于幸福感的影响是可以持续的(Sheldon&Lyubomirsky,2006)。

那么怎样增加由产品所带来的积极事件和情感呢?从消费者角度讲,关键还是“注意”,时刻注意它、欣赏它—欣赏是与适应相反的心理过程:不认为购买的产品是理所当然的,不去注意它,相反增强对它的注意,使得购买的产品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怎样才能引起注意呢?变动、新奇、惊奇可以引发注意。

如此类推,阻止适应关键在于保持变动性、新鲜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