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合集下载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

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在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中,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对油气藏的地质构造和储层条件进行分析,可以为勘探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提高勘探与开发效果。

本文将对油气藏地质与储层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一、地质构造与油气藏地质构造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作用。

常见的油气藏形成方式包括构造油气藏、沉积油气藏和溶蚀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主要分布在构造陷落区,沉积油气藏则与特定的沉积环境有关,溶蚀油气藏则形成于溶蚀岩层中。

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确定油气藏的形成机制与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指导。

二、储层特征与油气藏储层特征对于油气藏的形成与储集起着决定性作用。

储层常见的特征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喉半径分布等。

孔隙度指的是储层中孔隙的体积占比,渗透率则是储层中流体流动的能力,孔喉半径分布则决定了流体在储层中的运移方式。

储层特征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油气的储集情况和运移规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关键参数。

三、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方法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需要借助一系列科学方法。

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地震勘探、测井解释、岩心分析等。

地震勘探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情况,可以探测地下油气藏的分布。

测井解释则通过测量井孔中的电磁、声波等物理性质,获取储层的特征参数。

岩心分析是指对地下取得的岩石样本进行物理、化学等分析,了解储层的组成与特征。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全面地了解地质与储层特征,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准确的信息。

四、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的应用案例地质与储层特征的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某油田为例,通过地震勘探探测到该油田上方存在构造油气藏。

通过测井解释和岩心分析,显示该油田具备良好的储层特征,包括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基于这些分析结果,该油田成功地实施了钻探开发,在勘探与开发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总结:油气藏的地质与储层特征分析对于油气勘探与开发至关重要。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 第五节    油气藏形成的条件
二、充分条件
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是指上述基本要素在时空上的 良好匹配,既有充足的油气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和 大容积的有效圈闭。
三、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一)成烃坳陷
(1)成烃坳陷概念及其与油 气聚集区关系 成烃坳陷:盆地中分布成熟 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成烃坳陷与油气聚集区关系:
(a)成烃坳陷提供油 气聚区所需的油气。
(1)油气丰度 油气丰度:单位面积成烃坳陷所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按油(气)丰度通常将含油气盆地(坳陷)分成三
个等级: (a)丰富的(>2×104 m3 / km2); (b)中等的(0.2×104 m3—2×104 m3 / km2 ); (c)差的(< 0.2×104 m3 / km2 )。
成烃坳陷所具有总的生成的可采油气储量 (Q)是该坳陷面积(S)与油气的丰度乘 积。
包裹体均一温度(℃)
25
25
20
S74井 5468.8-5729.9 20
15
17块样品,274个测点 15
S79井 5530.84-5703.64
10
10块样品,185个测点
10
个数
5
5
0
0
60 70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f.临界含油饱和度(临界油析出因子):油、水共存条件下, 油开始排出所应有的最低饱和度。或油、水共存条件下,油相对渗透率 为零时,最大含油饱和度。不同的烃源岩在不同条件下,其值不同,一 般在10%-20%,但可能低到1%。
g.聚集系数(运聚系数):油气地质储量(聚集量)与生油 量之比。统计表明,石油运聚系数多为3%左右,最高达35%。天然气运 聚系数一般在0.5%-2%。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

大型油气藏形成的基本地质条件石油和天然气在形成初期呈分散状态,存在于生油气地层中,它们必须经过迁移、聚集才能形成可供开采的工业油气藏。

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地质条件。

这些条件概括为:“生、储、盖、圈、运、保”六个字。

生油气层:是指具备生油条件的含油气的地层。

它富含有机质,是还原环境下沉积的,结构细腻、颜色较深,主要由泥质岩类和碳酸盐类岩石组成。

生油气层可以是海相的,也可以是陆相的。

另外生油气层迁必须具备一定的地质作用过程,即达到成熟,才能有油气的形成。

储层:就是能储存石油和天然气,又能够输入油气的岩层,它具备较好的空隙度和渗透率,通常由砂岩、石灰岩、白云岩及裂隙发育的页岩、火山岩及变质岩形成。

盖层:指覆盖于储油气层之上、渗透性差、油气不易穿过的岩层,它起着遮挡作用,以防油气外逸。

页岩、泥岩、蒸发岩等是常见的盖层。

glycol:就是储集层中的油气在运移过程中,碰到某种遮盖物,并使其无法稳步向前运动,而在储层的局部地区涌入出来,这种涌入油气的场所就叫做glycol。

例如岩体、穹隆glycol,或断层与单斜岩层形成的glycol等(图10-2)。

运移:指油气在生油气层中形成后,因压力作用、毛细管作用、扩散作用等,使之转移到有孔隙的储油气层中,一般认为转移到储油气层的油气呈分散状态或胶状。

由于重力作用,油气质点上浮到储油气层顶面,但还不能大量集中,只有当构造运动形成圈闭时,储油气层的油、气、水在压力、重力以及水动力等作用下,继续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才能成为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藏。

留存:油气必须留存,必须存有适合的条件。

只有在构造运动不频繁、岩浆活动不频密,变质程度不浅的情况下,才有利于油气的留存。

恰好相反,张性脱落大量发育,风蚀深度小,甚至岩浆活动的地区,油气就是无法留存的。

油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位。

圈闭内聚集了一定数量的油气后而形成。

一个油气藏存在于一个独立的圈闭之中,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的油-水(或气-水)界面。

油气藏开发地质

油气藏开发地质

油气藏开发地质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1.石油、天然气的概念石油:地下天然产出的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固态(沥青)的烃类混合物。

原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2.石油的元素组成与化合物组成组成石油的化学元素依次为:碳、氢、硫、氮、氧、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构成石油的灰分),含量极微(万分之几),但可多至30余种,如:Fe、Ca、Mg、Si、Al、V、Ni……其中钒、镍含量及比值(V/ Ni)已用于石油成因及运移研究。

石油的化学组成按其化学结构可分为烃类和非烃两大类,其中烃类包括烷烃、环烷烃和芳烃,石油非烃组成—S、N、 O化合物。

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是由叶绿素的侧链-植醇演化而成,因此作为石油有机成因的标志化合物—“指纹”化合物。

3.石油的主要馏分和组分馏分:根据沸点范围的不同切割而成的不同部分。

轻馏分:碳数低,分子量小的烷烃、环烷烃组成。

中馏分:中分子量和较高碳数的烷烃、环烷烃,含有一定数量的芳烃及少量含N、S、O化合物。

重馏分:大分子量和高碳数环烷烃、芳烃、环烷芳烃和含N、S、O化合物。

组分:对不同有机溶剂的溶解、吸附性质不同而分离出来的产物。

油质:饱和烃+芳香烃,溶于有机溶剂,硅胶不吸附,荧光天蓝色。

胶质:芳香烃+非烃化合物,部分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含量与石油密度有关,荧光黄色、棕黄色、浅褐色。

沥青质:脆性固体物质,稠环芳烃+烷基侧链的高分子,少数有机溶剂溶解,硅胶吸附,荧光呈褐色。

荧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荧光的特性。

4.天然气的主要赋存形态气藏气(干气,贫气):烃类气体单独聚集成藏,不与石油伴生。

气顶气(湿气,富气):与油共存于油气藏中呈游离态气顶产出的天然气。

溶解气(dissolved gas):地层条件下溶解在石油和水中的天然气。

凝析气(condensate gas):当地下温度压力超过临界条件后,液态烃逆蒸发形成凝析气。

1.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1.1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术得到更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 目前,这项技术已在生产中广泛应用,获得了显著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对油气田勘探和开发起着 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实践表明,油藏描述技术研究
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三、油藏描述的任务 1. 阐明油藏的构造面貌. 2. 沉积相和微相的类型与展布规律. 3. 储集体的几何形态和大小. 4. 储层参数分布和非均质性及微观特征. 5. 油藏内流体性质和分布规律. 6. 建立油藏地质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预测模 型),计算石油储量和进行油藏综合评价。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3)沉积(微)相
① 阐明油田沉积物源及其方向、沉积体系、
沉积相模式;
② 编制出典型的沉积相剖面、沉积相平面图
或沉积微相平面图;
③ 建立沉积相三维立体模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4)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研究主要应用显微薄片、铸体片、
阴极射线、扫描电镜和结合其他资料阐明油田储
(1)油藏评价阶段 (2)开发设计阶段 (3)方案实施阶段 (4)管理调整阶段
第一章 绪论
第二节
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
二、油藏描述阶段的划分
(1)油藏评价阶段
油藏一经发现工业油气流之后即进入油藏评价阶段。
主要任务:提高勘探程度,提交探明储量 资料基础:少量探井、评价井和地震
研究内容:圈闭形态 、 油气水系统、流体性质、储层分布
主要任务:编制油田开发方案和钻开发井的工程实施方案
基础资料:探井、评价井、少数开发井和地震 研究内容:构造方面 油气水研究 储层描述:相、四性、对比、分布、评价
建立油藏和储层地质模型
第一章 绪论

石油地质知识点

石油地质知识点

1、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1).充足的油气来源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3).圈闭的有效性4).必要的保存条件。

1).充足的油气来源生油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物质基础。

只有充足的油气供给,才能形成储量大、分布广的油气藏。

2).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所谓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是指生油层生成的油气能及时地运移到良好的储层中,同时盖层的质量和厚度又能保证运移至储集层中的油气不会逸散。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连续的生储盖组合:侧变式、互层式。

不连续的生储盖组合:各种不整合3).圈闭的有效性圈闭的有效性就是指在具有油气来源的前提下,圈闭聚集油气的实际能力。

其影响因素有三个方面:(大、近、早)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区域性运移的时间的关系、圈闭位置与油气源区的关系、水压梯度对圈闭有效性的影响4).必要的保存条件必要的保存条件,是油气藏存在的重要前提。

主要受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水动力等影响。

所以在地壳运动弱、火山作用弱、水动力条件弱的环境下才利于油气藏的保存。

2、判断断层封闭性1)断面两侧的岩性条件:断层两侧若为渗透性与非渗透性岩层相接触,通常认为是封闭性的。

但也要注意,在断层的不同位置,其封闭差异是存在较大变化的。

2)断层的力学性质:张性断裂易于形成开启性断层,而压扭性断裂容易形成封闭性断层。

3)断层两盘的流体性质及分布差异:油-水界面高度的差异,是断层封闭的重要标志。

4)钻井过程中的显示:在正常钻井过程中,钻井液漏失、井涌及油气显示等现象5)断层活动时期与油气聚集期的关系:一般认为,在油气聚集期已经停止活动的断层具封闭性,在主要油气聚集期之后产生并继续活动的断层,多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具纵向开启性。

6)开发过程中的断层封闭性研究:(1)压力判断(2)注采连通判断。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油藏描述概念总结

一名词解释1. 储层表征(ReservoirCharacterization ):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

2.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的地质模型。

是油气藏类型、几何形态、规模、油藏内部结构、储层参数及流体分布的高度概括。

3•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4•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5.确定性建模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的控制点如井 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从上式可以看出,胶结率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7•油层组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储能参数(h 、炉、S )eo1. 油藏描述:油藏描述(ReservoirDescription ),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度空间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体系。

2. 储层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是比静态模型精度更高的储层地质模型,它具有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预测的功能。

3. 有效厚度夹层是指在工业油流的储层中达不到有效厚度标准的各类岩层。

4. 流体单元模型流体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指根据影响流体在岩石中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储层中进一步划分的纵横向连续的储集带,在该带中,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在各处都相似,并且岩层特点在各处也相似)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属于离散模型的范畴。

5. 随机建模是指以已知的信息为基础,以随机函数为理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产生一组等概率储层模型的方法。

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

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

学号:**********哈尔滨师范大学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学生孟健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 2007级专业资源勘察工程系别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说明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学生孟健指导教师何葵教授年级2007级专业资源勘察工程系别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学院地理科学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3月大庆油田油气藏形成的地质背景分析孟健摘要:通过对该地区的地质发展史的了解,为更好的理解地质地质构造对油气的聚集、分布规律的影响,从而得到在不同地质构造条件下油气产生。

研究该地区地质构造发展史,在构造发育过程中的,其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裂缝等成藏要素的发育程度,从而影响油气运聚和油水分布规律。

通过该油气资源的腹部状况,提出该地区的主导构造类型并对与其相识的构造类型判断其油气存储情况。

关键词:构造成因;油气形成;理论研究;大庆一、区域地质概况(一)在地质构造上,大庆位于松辽盆地的中央拗陷区。

盆地周围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老爷岭、千山、努鲁儿虎山环抱。

约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后期,形成了松嫩大湖。

在中生代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湖水中和湖的周围繁衍了大量生物、介形虫和鱼类。

这些中生代生物的繁衍和死亡,积累了大量的生油物质。

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新生代的第四纪,松嫩大湖因地势抬升和松花江、嫩江两大水系带来大量泥沙的淤积而消失。

盆地内的地史沉积物厚达 6 000米,地表的现代沉积物1 400米。

大量有机物质在这样厚的沉积层下,由于高温、高压和封闭缺氧等条件生成了丰富的石油。

经过以后的大地构造运动,发生褶皱和断裂,又逐渐形成了石油聚储的条件。

石油地质学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 (2)通道作用
• 断层另一种作用是破坏原生油气藏,成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其结果是 油气运移至浅处,若遇圈闭可形成次生油气藏;若无遮挡油气逸散至地 面而散失。
• 图为柴达木盆地的油砂山油田,本来为一完整的背斜油藏,后因垂直构 造轴线发生一条大断距的断层,将东侧油层抬升暴露于地面,油藏则全
大 构造圈闭 类
1.背斜圈 闭
亚 2.断层圈 闭
地层圈闭 水动力圈闭
1.岩性圈 闭
2.不整合 圈闭
1.构造鼻和阶 地型水动力圈 闭
2.单斜型水动 力圈闭
复合圈闭
1.构造-地层复合 圈闭
2.水动力-构造复 合圈闭
类 3.裂缝性 背斜圈闭
4.刺穿圈 闭
5.多因素 构造圈闭
3.礁型圈 闭
4.沥青封 闭圈闭
• 其特点是:直接覆于基底之上的地层弯曲较显著,有时还可遇到 受基底断裂控制的继承性断裂,向上地层弯曲渐趋平缓,而后逐渐 消失;两翼地层倾角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此类背斜常成带 分布,组成长垣或大隆起。
(3)与同生断层有关的逆牵引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syncline
• 滚动背斜的成因解释有两 种,一种是认为同生断层 下降盘靠近断层面的岩层 因重力下跌使地层下垂弯 曲而形成,另一种是认为 同生断层下降盘尤其靠近 断面处岩层厚度较大,促 使地层在断面附近向着断 层面“回倾”而形成。
(4)背斜圈闭的另一个特点是圈闭向下往往垂直延伸穿 过厚度相当大的沉积岩层。
①中间地层垂距变化
②重复褶皱;
③平行褶皱;
④不协调褶皱;
⑤刺穿和隐刺穿褶皱;
⑥不对称褶皱;
⑦礁和沉积差异压实;
⑧多种假构造(溶蚀、坍塌造 成的);
⑨不整合前的变形; ⑩逆掩断层(或推覆体)下 的背斜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世界第二大油田(主要含油 层为中白垩统瓦拉砂岩及布尔 干砂岩,孔隙度25%~30%, 单井平均日产油量达1350t,可 采储量90亿吨 )。
此外,在北美墨西哥湾、
原苏联恩巴地区、西非部分地
区的许多背斜油气藏,也都属
于这类。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圈闭成因:古地形突起和差异压实作用有关 圈闭的分布:地台区 油气藏特点:
统; 2)钻井中常发生钻具放空,泥浆漏失、井喷现象; 3)室内实测岩芯渗透率与试井测定结果相差极大; 4)单井初产量高,递减快,井间产量相差悬殊;高产井、低
产井、干井交叉出现; 5)井间干扰明显。 6)裂缝的发育和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2、构造裂缝油气藏类型 根据储层岩性划分
1)圈闭核部为坚硬的块状岩石突起; 2)背斜形状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反映古突起形状 ; 3)圈闭的闭合度向上逐渐减少; 4)两翼倾角向下逐渐变陡。 如:渤海湾盆地 济阳坳陷 孤岛油田 基底:奥陶系石灰岩或白云岩 翼部:下第三系
顶部:上第三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
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石盖油地构质学造—油。气藏类型分析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如:江汉盆地 王场油田 走向北西,两翼近对称,隆起幅度高达800m。在剖面上,地层倾角
上缓下陡,上部仅200,下部达60—700。地下核部为盐岩隆起。
石油地质学—油气藏类型分析
■第二节 构造油气藏
3、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中东地区科威特布尔干油田
1)两翼地层倾角平缓; 2)圈闭的闭合高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3)断层较少且以张性断层为主; 4)油气藏连片、成带,形成大型 隆起或长垣; 5)圈闭形成时间早。 是聚集油气、形成大油气田的有利的地区。 如:松辽盆地—大庆长垣莎尔图油田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石油地质学】第五讲油气聚集与成藏

清绘此图
Four isolated each other pools
断 层 圈 闭
( 背 斜 圈 闭 )
(四)油气藏的度量
含油面积:油藏外边缘圈闭的面积。
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储层顶、底面的交线称外、内 含油边界。
油(气)水界面:与储集层(油层、气层)底面的交线称内 含油(气)边界,又叫含水边界。
因此,对研究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而言,充足的 油气来源和有效的圈闭将成为两个最重要的方面。
一、油气成藏要素
(一)生油气源岩
沉积埋藏史:盆地持续沉降→巨厚沉积物→稳定还原环境 受热史:高地温场→成熟度 古气候:水体介质、有机质丰度
(二)储集层
沉积体系、沉积相→孔隙度、渗透率、储集岩类
(三)盖层
盖层类型 盖层的形成、分布范围
➢气顶和油环,油气按密度分异,气位于圈闭 的最高部位,形成气顶;油位居中部,水在最 下面油在平面上呈环带状分布,称油环。
➢充满系数,定义为含油高度与闭合高度的比 值。 一般情况下在富含油气区,该系数高;在 贫含油气区,充满系数低。
第二节 油气藏成藏要素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基本单元,能否形成储 量丰富的油气藏,且被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是否具备 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等成藏要素 及其优劣程度。
the regional dip
背斜圈闭的闭合 面积、闭合高度
The close area of fault traps
The close area of lithology traps for the wedge type
1-渗透性砂岩上倾方向尖灭线;2-构造等高线;3-背斜圈闭闭合区; 4-尖灭型岩性圈闭闭合区
§1圈闭与油气 藏

油气地质概论论文

油气地质概论论文

油气地质概论学院:能源学院姓名:***学号:************油气藏是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元。

一个油气藏中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显然,油气藏的构成要素包括圈闭和油气流体。

如果圈闭中只聚集了石油,则称为油藏;只聚集了天然气,则称为气藏;油气都聚集了,并且形成游离气顶,则称为油气藏。

油气藏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油气和圈闭。

而油气在由分散到集中形成油气藏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作用,要形成储量丰富的油气藏,而且保存下来,主要取决于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和保存六个条件。

盆地中油气源是油气藏形成的首要条件,油气源的丰富程度从根本上控制油着气资源的规模,决定着油气藏的数量和大小;油气源的性质决定着烃类资源的种类、油藏与气藏的比例;油气源形成的中心区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

因此,油气源条件是油气藏形成的前提。

成烃坳陷: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曾经是广阔的有利于有机质大量繁殖和保存的封闭或半封闭的沉积区;成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体积大,并能提供充足的油气源,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

成烃坳陷在不同类型的盆地中有不同的分布形式,这与盆地的演化模式有关。

平面上,可以位于盆地中央地带(松辽盆地),也可以偏于盆地一侧(酒西盆地),或者有多个成烃坳陷(渤海湾盆地)。

纵向上,由于盆地演化的不同,烃源岩的分布在单一旋回盆地中只能有一套,在多旋回盆地中常发育多套烃源岩,但主力烃源岩常常只有一个。

成烃坳陷的位置也可以是继承性的,也可以是非继承性的,在不同的阶段位置产生迁移或完全改变。

只有研究盆地的演化史,进行旋回分析和沉积相分析,才能把握成烃坳陷的发育和迁移规律,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烃源岩的数量:取决于烃源岩的面积(分布范围)和厚度。

并非所有的沉积盆地都有成烃拗陷,当盆地内拗陷区一直处于补偿或过补偿状态时,难以形成有利的成烃环境,或油气潜量极低,属于非成烃拗陷。

因此,一个拗陷是否具备成烃条件,还要对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排烃效率来进行评价。

采油地质基础知识

采油地质基础知识

第一章采油地质基础知识第一节油气藏及其油、气、水每个油藏都是位于地下深浅不一、形状和大小也不一样的封闭空间;里面的原油如同浸在豆腐里的水一样浸在岩石(如砂岩)里的。

一、油气藏概念及类型(一)油气藏的地址含义是,同意圈闭内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油气聚集。

圈闭有三种类型,可参见图1、图2、图3、图4所示来理解。

(1)构造圈闭:由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位移造成的圈闭叫构造圈闭,包括背斜圈闭和断层遮挡圈闭。

(2)地层遮挡圈闭:由于地层因素造成遮挡条件的圈闭。

(3)岩性遮挡圈闭: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或岩性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二)油气藏类型圈闭中只聚集和存储石油和水的叫油藏,圈闭中只聚集和储存天然气的叫气藏。

当在采出的1t石油中能分离1000m3以上的天然气时,叫油气藏。

油气藏分三大类,即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1、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是指油气在构造圈闭中的聚集。

2、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是指油气在地层圈闭中的聚集。

3、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是指油气在由于储集岩性的改变或岩性的连续中断而造成的岩性遮挡圈闭中的聚集。

如图5。

二、油气藏中油、气、水的分布油气藏内油、气、水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如在单一背斜圈闭内,由于重力分异作用,油、气、水的分布规律是气在上,油居中,水在下。

从而形成油气界面及油水界面。

如图6. (一)油气边界(1)外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油层顶界的交线称为外含油边界,也叫含油边界。

(2)内含油边界:油水界面与油层底界的交线称为内含油边界,也叫含水边界。

(3)气顶边界:油气界面与油层顶面的交线成为气顶边界。

(二)含油面积(1)含油气面积:内(外)含油边界所圈闭的面积,称内(外)含油面积,外含油面积也常叫含油面积,对油气藏来讲即为含油面积。

(2)含气面积:气顶圈闭的面积称为含气面积。

对于纯气藏,则为气水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三)油气藏高度(1)油藏高度:油水边界到油藏最高点的高度,称为油藏高度。

油藏地质学第4章油藏描述资料

油藏地质学第4章油藏描述资料
2.井壁取心的不足 ⑴岩心体积小,代表性差。 ⑵井壁岩层大多被污染,判别油气显示受到影响。 ⑶取心收获率较低(平均约为75%~80%),而且岩心归位仍 有0.3m的误差。
㈤岩心录井资料应用
1. 考察古生物特征; 2. 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对比; 3. 研究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的关系,以及与电性的关系 4. 掌握生油特征及其他地化特征; 5. 观察岩性、沉积结构与构造、判断沉积环境; 6. 了解构造和断裂情况,如地层倾角、接触关系、断层位置等; 7. 检查开发效果,了解开发中所必须的资料数据。
四、油藏描述资料
基础前提:各种资料齐全准确 1.直接资料:岩心、岩屑录井资料、分析鉴定数据 2.间接资料:物探、测井、试油、试采 归纳起来包括:钻井地质资料
物探资料 测井资料 试油试采资料 动态资料
§1 钻井地质资料
地质录井的主要项目有:岩心录井、岩屑录井、钻时录井、钻 井液录井、气测录井。 一、岩屑录井资料
气测录井方式有两种:随钻气测与循环气测 应用:记录钻井液中可燃气体含量,
及时发现油气, 预报井喷。
§2 物探资料
一 地震勘探原理与方法
㈠概念
地震勘探(Seismic Exploration):就是人工手段激发地震 波,通过研究地震波在地层中的传播情况,以查明地下地质 构造,寻找油气藏的技术方法。
㈣ 油气水分布及性质 1. 油气水分布 2. 油气水界面与过渡带 3. 流体分布的控制因素 4. 流体性质
㈤ 地层压力、温度系统
㈥ 渗滤物理特征
1. 润湿性 2. 相对渗透率 3.毛细管力 4. 水驱油效率 5. 敏感性研究
㈦ 驱动能量和驱动类型
1.天然水头能量 2. 边、底水能量 3.弹性能量 4.气顶能量 5.溶解气能量 6. 重力能量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指在地壳中由岩层和地层圈闭形成的油气聚集。

这类油气藏通常具有较厚的储层和良好的封盖层,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到地质历史、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岩石类型、沉积厚度、有机质含量等都会有所不同,直接影响着油气藏的生成和聚集。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层会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储盖组合:储盖组合是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特点。

在理想情况下,储层应具有良好的孔渗性能和连续性,而盖层则应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以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地层对比与圈闭评价:地层对比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地层对比,可以确定有利储层的分布和厚度,进而进行圈闭评价,优选勘探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手段。

包括地震勘探、重磁电勘探等多种方法,可帮助确定储层的物性和构造特征,进而推断油气藏的分布和性质。

钻井与试油:钻井和试油是证实岩性地层油气藏存在的直接手段。

钻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钻井液性能,保护储层不受损害。

试油则是对油气藏进行评估和优选的重要环节,可确定油气藏的数量和质量。

开发工程与数值模拟:开发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优化油气藏的开发方案。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可以对油气藏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开发方案,提高开采效率。

以某地区大型逆冲断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例,该油气藏位于一个大型逆冲断层之上,储层厚度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物性和含油性。

通过综合运用地层对比、地球物理勘探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发现了这个具有高产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石油地质学-第六讲油气藏类型

石油地质学-第六讲油气藏类型

2、弧形断层断块油气藏
A
B
A
B
在倾斜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为一向上倾凸出的弯曲断层面 所包围
§1构造油气藏 (Structure Reservoir)
二、断层油气藏 ( Faulted- Reservoir)
3、交叉断层断块油气藏
A
B
A
B
储集层上倾方向为两条相交 叉的断层包围
§1构造油气藏 (Structure Reservoir)
对塑性较大的泥质岩所形成的背斜较明显,倾角稍大些;而对较硬的 砂岩及石灰岩所形成的背斜常不如前者明显,倾角较平缓。潜山上部的 背斜,常反映下伏潜山的形状,但其闭合度总是比潜山高度小,并向上 递减,倾角也是愈向上愈小。在成因上很难与基底隆起有关的背斜区分 开。
4、披覆背斜油气藏
图为我国华北含油气盆地济阳凹陷的孤岛油田 基底为由奥陶系石灰岩和白云岩组成的剥蚀突起, 其翼部超覆沉积有下第三系地层,顶部则被上第三 系馆陶组及明化镇组所覆盖,形成较大规模的披盖 构造。
断层圈闭的形成条件是断层必须是起封闭作用的, 那么在平面上必须是断层线与储集层的构造等高线构 成闭合的状态才能形成圈闭。
断层油气藏的基本特征:(1)主要是沿断层附近储 集层因岩层被挤压破裂而渗透性变好;(2)断层的发 育使油气藏复杂化,构造断裂带内的油气藏被断层切 割为许多断块,分隔性强,(3)各断块内含油层位、 含油高度、含油面积很不一致;(4)油气常富集在断 层靠油源一侧。
(
挤 压 背 斜 )
Section and top structure map of L layer through the Lao Jun temple oil field
(挤压背斜)
2、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油藏描述的目的(Objective)
完成油气勘探与开发过程中特定的地质任 务,为油田提供最佳的地质模型,以最少井探 明最大储量,优化开发方案,改善油田开发效 果,提高最终采收率。也就是说,油藏描述的 目的是对油藏进行系统的评价、认识和科学的 管理。最大的提高采收率,增加油气产量是其最终
目的。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5
二、油藏勘探开发的基本过程
1、区域勘探:油气资源条件、有利区带 2、圈闭预探:重点圈闭发现油气藏 3、评价勘探:探明储量、油气藏类型、经济指标等 4、油藏开发:
(1)开发准备 (2)开发设计 (3)开发实施 (4)投产投注 (5)开发管理 (6)开发调整 (7)提高采收率
6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大量使用地震方法可以减少详探井和评价井的数 量,可以在勘探阶段实现少投入多产出。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9
● 油藏地质描述 主要内容包括:油藏的区域地质构造条件、地层
及储层的岩性组合、沉积相及储集体的横向展布、沉 积微相及储层单层厚度及变化、砂岩粒度、胶结成分 及含量、成岩作用的变化等。
使用油田及邻区钻井、取心、地震勘探的资料, 尽可能定量化地描述油藏基本地质面貌,并在计算机 中建立一个资料齐全的基础地质数据库。
布特征、流体与流场相互作用特征-渗流地质特征、油
气藏基本动态参数的变化规律等。
最终建立起分级的油藏地质静态模型,计算开发探
明储量,并可为调整开发方案提供依据。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13
● 开发中后期阶段—油藏动态描述、跟踪描述及预测
指开发方案已全面实施到进行提高采收率的三次采油
措施之前的阶段。
这一阶段以储层非均质变化特征为基础,以剩余油分
7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四、油藏描述的内容(Content)
(一)根据油藏描述系统的研究信息,分为: ● 油藏测井描述 油藏描述最早是由测井方面提出来的,主要内
容包括:测井数据采集、测井资料预处理和环境校正 、测井相分析、测井资料最优化处理、测井参数研 究及测井资料解释、油田范围内的刻度和多井解释 、一些特殊资料的处理与解释等,由此形成油藏测 井描述系统。
该系统可以:确定地层剖面、岩石性质、储层特 征、储层参数、孔隙流体性质、地层产状甚至产能 等。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8
● 油藏地震描述 产生于80年代,主要描述油藏构造的复杂面貌、
含油气储层的层位和分布等等,目前已形成油藏地震 描述系统。
该系统可以:确定透镜体的顶底界面、埋藏深度 、砂岩体的厚度、定量反映砂岩体孔隙度及横向变化 、砂岩体含气或含油情况等。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3
一、油藏描述的概念(Definition)
1、 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 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石油
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和测井地层学的最新成果为理论 基础,以计算机和自动绘图技术为手段,对地质、地 震、钻井、测井、分析化验及地层测试资料进行综合 处理,对油藏进行定性、定量描述和评价的一项综合 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
特征及储量复算、目前油藏中流体性质的变化及其与储
层相互作用等油藏地球化学特征、油藏目前温度和压力
场分布特征、边水及底水的水体体积变化特征等。
研究内容包括:构造体系及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及 沉积相、成岩史及成岩作用、层序划分及体系域类型、 烃源岩及流体地化特征等。
描述与表征了地层格架、构造格架、储层格架和地 化格架的,最终建立起了研究区油藏的概念模型。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12
● 开发早期阶段—油藏静态描述及部分动态描述
指开发方案初步实施阶段。
第四章 油气藏描述的地质资料
第一节 油气藏描述的基本内容与新进展 第二节 油气藏描述的地质资料
1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第一节 油气藏描述的基本内容与进展
2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主要内容(MAIN CONTENT)
一、油藏描述的概念 二、油藏描述的目的 三、油藏描述的内容 四、油藏描述的特点 五、油藏描述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六、油藏描述系统
这是对油藏进行整体研究的综合评价,反映了静 态描述的最高阶段。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11
(二)根据油藏勘探开发的阶段性发展,分为 ● 勘探阶段—油藏静态描述 指从第一口发现井到油田开发方案制定之前的研究
和描述工作。 利用的是少数探井、评价井及地震的信息,以石油
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以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地球化学 为基础,以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为主 要研究方法;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10
● 油藏综合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将测井、地震、地质描述的成果集
于一个统一的数据库中;研究油藏各项参数的分布规 律和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进行处理,形成油藏储层 参数的三维数据体;给出任意区、块、层、组的油气 储量数和反映油藏任意剖面及所有参数平面的等值线 图件等等;进行旨在了解产能发展趋势的油藏数值模 拟,然后结合油区的发展趋势,进行开发可行性分析 和相应的经济评价,提出一次开发方案的建议。
其任务是搞清油藏中油气富集规律,指明高产区、
段,模拟油藏中流体流动规律,预测可能发生的暴性水
淹及储层敏感性,以便进行合理的现代油藏管理;
利用的资料主要有测试、测井、生产动态等;研究
关键在于利用开发井的测井信息进行四性关系的转换、
储层及油藏参数的准确确定;
研究内容包括:沉积微相-岩石相、成岩储集相、
裂缝相、岩石物理相、储层非均质特征、流体地化及分
布规律为核心,以储层、油藏的定量评价为目的,注重
非均质成因机制综合效应的研究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综合
控制因素的研究。
主要描述内容包括: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分析及流
体流动单元的划分、井间非均质参数的随机模拟、储层
属性参数的变化及表征、储层在水驱或注水开发后的变
化及表征、油藏预测模型的建立、剩余油饱和度及分布
油气藏描述地质资料
4
2、现代油藏描述是应用地质、地震、测井测试 等多学科相关信息,通过多种数学工具,以石油地质 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学为理论基础,以储层地质学 、层序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地震岩性学、测井地质 学、油藏地球化学为方法,以数据库为支柱,以计算 机和自动绘图技术为手段,由复合型研究人员对油藏 进行四维定量化研究并进行可视化描述、表征及预测 的技术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