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发展与应用(转)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ppt课件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32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此课件供参考!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感谢你的观看!
可编辑课件PPT
11
假彩色:底片为非可见光波段相片,由人工根 据需要添加颜色合成,与天然实物色彩不同。
相同颜色的油漆在遥感相 片中的差异
可编辑课件PPT
国产 韩国 水泥
合资 12
标准假彩色:草、树和庄稼覆盖地区通常为 红色,而水是蓝黑色或深蓝色的,城市、村庄等 人工建筑为灰白色或浅蓝色。
红色
植被
灰白色 浅蓝色
人工建筑
深蓝色 蓝黑色
可编辑课件PPT
水文要素
13
2、遥感技术系统与遥感类型
(1)遥感技术系统的组成
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接收装置、数字或图像 处理设备以及相关技术等组成。
最 关 键 装 置
可编辑课件PPT
14
2.遥感技术的类型
可编辑课件PPT
15
航
天 >80 千 米
平
航台
遥感与洪涝灾害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洞庭湖
及荆江地区受灾比较严重。国家利用飞机和卫星对该地
区进行了遥感监控,获得了大量的遥感影像图,通过计
算机处理后制成了淹没地区分布图,图中淹没地区和分
布及各部分的范围一目了然。而且,在计算机中可对淹
没面积按各种要求进行快可编速辑课、件准PPT确无误的统计。
(1)概念
遥感( Remote sensing简称RS)就是遥远 的感知,指借助对电磁波敏感的仪器,在不与 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 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特 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遥感技术以其高效、精准的特性,逐渐在农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旨在全面分析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的当前状况,并探讨其未来发展趋势。
我们将回顾遥感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历程,明确其在农业监测、资源管理、灾害预警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我们将深入探讨当前中国农业遥感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取得的成效,包括作物生长监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农业气象服务等。
我们将结合国内外遥感技术的发展动态,展望中国农业遥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我国农业遥感技术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二、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现状近年来,随着遥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
目前,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监测、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灾害评估等多个领域,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农作物监测方面,遥感技术通过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遥感影像,实现对作物生长状况的实时监测。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准确提取作物生长信息,如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等,为农业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遥感技术还可以监测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支持。
在农业资源调查方面,遥感技术通过对土地利用/覆盖、土壤质量、水资源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为农业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重要依据。
通过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土地资源信息,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遥感技术还可以评估土壤质量和水资源状况,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农业灾害评估方面,遥感技术通过获取灾害发生前后的遥感影像,可以实现对农业灾害的快速评估和预测。
利用遥感数据,可以准确监测灾害发生的范围、程度和影响,为灾害预警和应急响应提供重要参考。
遥感技术还可以评估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为灾后恢复和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来看,中国农业遥感技术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业生产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遥感数据的获取和处理技术尚需进一步完善、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程度有待提高等。
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XXXX大学课程论文学院: X学院班级:XXXXXX姓名: XXX 学号:XXXX课程论文题目: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课程名称:环境科学评阅成绩: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遥感技术集合了空间、电子、光学、计算机、生物学和地学等科学的最新成就,是现代高新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从1972年美国第一颗地球资源技术卫星发射成功并获取了大量地球表面的卫星图像后,遥感技术就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的出现揭开了人类从外层空间观测地球的序幕,为人类认识国土、开发资源、监测环境、研究灾害以及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等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遥感技术环境科学应用 3S一体化发展趋势遥感是从远离地面的不同工作平台上,如高塔、气球、飞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和航天飞机等,通过传感器对地球表面的电磁波辐射信息进行探测,然后经信息的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球的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与监测的综合性技术。
遥感技术从远距离采用高空鸟瞰的形式进行探测,包括多点位、多谱段、多时段和多高度的遥感影像以及多次增强的遥感信息,能提供综合系统性、瞬时或同步性的连续区域性同步信息,在环境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很大优越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遥感技术应用越来越广。
从陆地的土地覆被变化,城市扩展动态监测评价,土壤侵蚀与地面水污染负荷产生量估算,生物栖息地评价和保护,工程选址以及防护林保护规划和建设。
到水域的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环境变迁分析,海面悬浮泥沙、叶绿素含量、黄色物质、海上溢油、赤潮以及热污染等的发现和监测,珊瑚和红树林的现状调查与变化监测,堤坝的规划与水沙平衡分析,水下地形地遥调查以及水域初级生产率的估算。
再到大气环境遥感中的城市热岛效应分析,大气污染范围识别与定量评价,大气气溶胶污染特征参数化,全球水、气和化学元素等的循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的评估等,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系统。
一、遥感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1.遥感技术在水污染监测方面的应用(1)利用红外扫描仪监视石油污染全球每年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制品高达1000万吨,利用多光谱航片可对海面石油污染进行半定量分析,将彩色航片同步拍照与近红外片做的彩色密度分割图相比较,更精密地判断和解译信息,参照图片画出不同油膜厚度的大致分级图。
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074城市地理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张奕凡肖鲁湘(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山东烟台264000)摘要:遥感作为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调查利用监测及地质环境调查与灾害监测等方面。
关键词:遥感;土地资源管理遥感技术的源头是航空遥感,最早应用于军事领域,1920年后开始应用于某些民用领域,如地质研究、土木工程中的勘察测量等[1]。
20世纪60年代初,通过利用多光谱空中摄影技术,人们可以获取到多光谱图像。
1972年7月美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对地观测卫星,用于探测地球资源与环境状况,标志着遥感技术开始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和环境勘测领域。
遥感技术获取资料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矿产资源调查利用监测及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1.遥感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遥感是一种高效获取信息的手段,它具有信息量丰富、获取信息资料周期短及多光谱探测等特性,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十分广泛[2]。
1978年7月,中科院牵头开展了“腾冲县大型综合航空遥感实验研究”项目,利用遥感图像完成了勘察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目标,搞清楚了试验区的地面实况。
1980年,我国利用Landsat MSS遥感图像开始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概查,经过多部门团结协作,编制了500余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等相关图件,基本完成了查清家底的目标。
但是由于技术和条件有限,土地利用概查的结果几何精度不够高,比例尺较小,无法满足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需求[3]。
1984年起,原国家土地局开展了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到1995年5月,共完成了2843个县级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详查编制完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图,至今仍作为我国土地管理的基础[5]。
2007年,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经过以往实践验证的先进、高效的技术方法、相关关键技术在这次土地调查中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应用。
分析遥感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分析遥感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摘要:遥感技术是一种不需要与被测对象直接接触的测绘新方法。
本文讨论了遥感的技术方面,认为传感器是遥感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影测量和遥感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遥感在空间规划中的有效应用。
希望本文能为感兴趣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关健词:遥感技术;摄影测量;数据库层国土空间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资源。
它包含了很多东西,比如森林、水和土地。
科学规划和建设现代社会,立足于总体发展趋势,是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为了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空间规划的效率,有必要寻求新的科学的空间规划方法和技术。
在地理信息技术领域,遥感是多学科发展和实际应用产生的综合性技术。
一、遥感技术的可视化1.IDL。
IDL是美国公司开发的一种交互式数据语言。
它结合了可视化、交互式分析和大规模业务开发。
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产品用户提供一个完善、灵活、有效的开发环境。
IDL以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和跨平台应用开发为基础,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实用的数据分析解决方案,通过分析程序员之间的数据行为,快速提供了先进的跨平台编程工具。
如IDL参与环境科学、医学、软件编程、数学分析、和其他社会科学项目、平台的功能和遥感影像的结合林业技术,可以方便地显示复杂的二维遥感图像,地图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过程,和动态演示。
2.面向对象编程工具。
在传统的结构化编程操作中,可视化模型包括直接使用成像方法在现有电子屏幕上显示图形,这种方法存在内存不足和参数指标不规范的局限性,传统程序开发不注重重用性,程序的可修改性和可维护性。
在这项技术中,面向对象编程可以有效地解决传统开发技术带来的问题。
成程序包的形成是将数据和方法进行对象封装,并根据需要创建多个实体对象。
3.可视化接口。
显示类型是包含中心图像和其他空间的控件。
它可以实现等高线、影像、地形图、三维、二维、曲面等数据模型的可视化,在大多数情况下,数据分析和科研成果可视化可以直接作为评价森林资源遥感影像可视化模型建设质量的依据。
遥感技术发展趋势及现状
byte=8 bits),所以, 通常用一个字节或二个字
节的数据进行处理。图像数据的全部数据量为:
行数×像元数×通道数×比特数/8,单位为byte。
遥感图像的数据量非常巨大。在地面
站接收的卫星数据通常被实时记录到高密
度数字磁带(HDDT)上,然后根据需要拷贝
到计算机兼容磁带(CCT)等其它载体上。
③遥感图象处理。为满足各种不同的应用 要求,需要对遥感器获取的原始图象进行 处理。常用方法有光学的和电子学的两种, 而目前以电子技术中的计算机数字处理最 为重要。处理内容有图象整饰、几何纠正 和镶嵌、特征提取和分类及各种专题处理。
航天遥感应用中使用的数据基本有两种主要形
式:遥感影像和数字图像无论是用何种遥感成像方
陆地或海洋环境信息的技术。
它是通过传感器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探测,以取
得电磁波谱资料、数据,从而对地物进行识别和分类。
地球上各种物体都具有发射电磁波的特性,不
同物体又具有互不相同的光谱特征,人们在事先掌握
了各种物体的光谱特征后,只要借助某些手段收集、
记录物体的不同性质的光谱特征,把这些特征信息与
事先掌握(已知的)的光谱特征进行比较,就可以区别
一个由“陆地卫星”系列卫星、海洋观
测卫星和气象卫星为主体组成的“地球
环境遥感卫星系统”,其遥感仪器已由
第一代、第二代发展到第三代。
其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和一些发展
中国家,也都积极发展遥感技术。我国
对开发空间遥感技术,从遥感仪器到卫
星航天器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为国民经
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长江源头
IRS与TM融合图
上,植被显示为红色,城镇为蓝灰色,水
体为蓝色,雪和云为白色等等。假彩色合
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
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综述发布时间:2023-02-23T06:22:54.961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第19期10月作者:应红立焦仁超[导读] 矿产资源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尤其是铅锌矿资源应红立焦仁超中国电建集团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郑州 450000摘要:矿产资源是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部分,尤其是铅锌矿资源。
遥感技术属于一类创新科技体系,利用这项技术能够实时监测矿产资源现状,为矿产资源的管理调查工作带来重要的技术保障,让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具合理性和实效性。
为了明确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本文总结国内外学者利用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探索情况,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分析,为后续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目前遥感技术在矿业领域的主要应用包括找矿预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矿区三维可视化等方面,将来会向定量、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方向发展。
关键词:遥感技术;矿业领域;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引言矿产资源探寻、合理开采是地质矿产领域不懈追求的目标,传统的找矿和开采监测方法费时费力,且危险性比较大,迫切需要高新技术的支持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保障矿产开采的合理性、安全性。
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精确找矿、矿区安全监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关于遥感技术在各大矿区的研究与应用层出不穷,但对于遥感技术目前在矿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还没有相关人士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
1遥感技术概述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不同物体光谱特性的差异进行目标探测与精准识别的探测技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1.1信息提取遥感技术可将探测到的电磁波反射数据通过图像处理技术进行信息提取,并通过图像遮掩、信息数据融合、模式切换等技术完善技术流程,实现遥感信息的多样化提取,为地质勘查提供数据支持。
此外,遥感技术还能提取探测数据中的蚀变波段特点,并以此构建碳酸盐化、热异常等遥感信息模型,从而对金属矿蚀化情况进行数据分析。
遥感技术的发展历史与应用ppt课件.ppt
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各主要航天大国相继研制出 各种以对地观测为目的的遥感卫星,并逐步向商 用化转移。随着计算机技术、光电技术和 航天技 术的不断发展,卫星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快 速、及时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据的新阶段及
应用研究的新领域。
分辨率优于10m的遥感器。
• (2)追求更精细的光谱分辨率。目前星载遥感器的光谱率大 约为可见近红外波段略优于100nm(10-4 m),在热红外波 段约为200nm左右,而机载的成像光谱仪已达到可见光、 近红外波段约10nm,热红外波段约30nm左右,整个波段 数已达到256个波 段。美国制定的EOS计划(地球观测计 划)就包括有中分辨率和高分辨率的成像光谱仪。
失误的重要科学依据。
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最新遥感卫星照片清楚地显示,青海湖已从单一
的高原大湖泊分裂为一大数小的湖泊群。
卫星与遥感技术
遥感的分类:按照感测目标的能源作用可分为:
主动式遥感技术和被动式遥感技术。按照记录信 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图像方式和非 图像方式。 按照遥感器使用的平台可分为:航天遥感技术, 航空遥感技术、地面遥感技术。按照遥感的应用 领域可分为:地球资源遥感技术,环境遥感技术,
• 4.依科诺斯
• 依科诺斯卫星是美国Spaceimage公司于1999年9月发射的高分辨率商用
卫星,卫星飞行高度680km,每天绕地球14圈,星上装有柯达公司 制造的数 字相机。相机的扫描宽度为11km,可采集1m分辨率的黑白影像和4m分辨率的 多波段(红、绿、蓝、近红外)影像。由于其分辨率高、覆盖周期短, 故在军事 和民用方面均有重要用途。
• (3)综合多种遥感器的遥感卫星平台。一颗卫星装备多种遥 感器,既有高空间光谱分辨率,窄成像带的遥感器,适合 于小范围详细研究,又有中低空间、光谱分辨率、宽成像 带的遥感器,适合宏观快速监测,二者综合,服务不同的
遥感技术的特性及应用
遥感技术的特性及应用【摘要】:文章通过介绍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和特性,着重介绍了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各方面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遥感技术;特性;应用前言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对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和太空资源的开发和争夺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和民族发展进程的重要因素。
遥感正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所产生的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 它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在本世纪6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遥感技术已经从航空时代进入航天时代。
由于遥感技术能够全面、立体、快速有效地探明地上和地下资源的分布情况,其效率之高是以前各种技术无法企及的。
因此,遥感技术已成为一门实用的,先进的空间探测技术。
伴随遥感技术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带来了新一轮遥感应用的热潮。
现在,卫星应用覆盖了减灾、健康、环境监测、能源调查等,影响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在许多领域,遥感对地观测技术有着无限光明的应用前景。
1. 遥感技术的涵义遥感是利用遥感器从空中来探测地面物体性质的,它根据不同物体对波谱产生不同响应的原理,识别地面上各类地物,具有遥远感知事物的意思。
也就是利用地面上空的飞机、飞船、卫星等飞行物上的遥感器收集地面数据资料,并从中获取信息,经记录、传送、分析和判读来识别地物。
当前遥感形成了一个从地面到空中,乃至空间,从信息数据收集、处理到判读分析和应用,对全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多层次、多视角、多领域的观测体系,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重要手段。
2. 遥感技术主要特点2.1 可获取大范围数据资料。
遥感用航摄飞机飞行高度为10km左右,陆地卫星的卫星轨道高度达910km左右,从而,可及时获取大范围的信息。
例如,一张陆地卫星图像,其覆盖面积可达3万多km2。
这种展示宏观景象的图像,对地球资源和环境分析极为重要。
2.2 获取信息的速度快,周期短。
由于卫星围绕地球运转,从而能及时获取所经地区的各种自然现象的最新资料,以便更新原有资料,或根据新旧资料变化进行动态监测,这是人工实地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无法比拟的。
《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变化格局》记录
《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及其变化格局》阅读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述 (3)1. 背景介绍 (4)2. 遥感技术在生态参数监测中的应用 (5)二、遥感技术基础 (7)1. 遥感技术概述 (8)(1)定义与原理 (9)(2)遥感技术分类 (10)2. 遥感平台与传感器 (12)(1)卫星遥感 (13)(2)航空遥感 (14)(3)地面遥感 (16)三、中国生态参数遥感监测方法 (17)1. 植被参数监测 (18)(1)叶绿素含量监测 (20)(2)植被覆盖度监测 (21)(3)植被生物量监测 (22)2. 水域参数监测 (24)(1)水体质量监测 (25)(2)水域面积监测 (27)(3)水文变化监测 (28)3.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监测 (29)(1)土地利用类型监测 (30)(2)土地覆盖变化监测 (31)四、生态参数变化格局分析 (32)1. 时间序列分析 (34)(1)长期变化趋势 (35)(2)短期波动特征 (37)2. 空间分布特征 (38)(1)地域差异 (39)(2)空间自相关分析 (41)3. 变化驱动机制分析 (42)(1)自然因素 (43)(2)人为因素 (44)五、案例分析 (45)1. 典型案例选取与数据来源 (46)2. 参数监测结果分析 (47)(1)植被参数变化分析 (48)(2)水域参数变化分析 (49)一、内容概述第一部分:引言。
该部分介绍了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所面临的挑战。
作为全球经济与环境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生态环境的状况与变化趋势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对于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对中国生态环境进行精确有效的监测成为了本书探讨的起点。
第二部分:遥感技术及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这一章节详细介绍了遥感技术的定义、发展历程和主要类型。
特别突出了其在生态环境监测中的优势,如大范围、连续性和动态监测等。
也提到了遥感技术在不同生态环境领域(如森林、湿地、荒漠等)的应用及其技术特点。
探析遥感影像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探析遥感影像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摘要:时代的进步使得国家更加关注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
做好土地资源的监测工作,获取准确的土地资源信息,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基于此,本文针对遥感影像技术在国土测绘中的应用展开分析。
关键词:遥感影像;国土测绘;国土资源1.遥感技术的重要作用陆地国土是国土调查的对象。
调查内容包括土地类型、土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变化情况、重点是永久耕地农田现状,专项土地变化情况、土地权属及变化情况、土地自然资源条件及土地经济社会条件。
通过加大国土资源管理技术投入,完善土地资源统计并进行实时监控。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遥感技术就被运用于国土资源调查。
遥感技术具有信息收集速度快、调查成本低、数据准确度高等优势,同时,遥感技术有利于新资源的发现,有利于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预警,实现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和趋势监测,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地面遥感图像全面记录了地表物质的分布特征和规律,有利于自然资源的空间定位和成分识别。
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划分土地资源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实现土地资源的多空间尺度观测。
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了不同区域的土地分布情况,实现了土地分类[1]。
2.遥感影像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价值2.1实时获取探测目标的图像信息图像信息采集、图像信息传输和图像信息处理等设备共同组成了遥感系统,通过遥感系统可以顺利获取探测目标的图像信息,然后将信息传输到处理中心,对图像信息展开分析和处理。
其中,主要是利用飞行器携带的遥感探测器开展图像信息采集工作,在采集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探测需要选择合适的遥感探测器,如果需要进行全天候探测,则可以合理应用红外遥感成像或微波遥感成像技术。
当成功获取到图像信息之后,就可以将图像信息传送给地面的接收装置,再发送到图像信息处理设备中,应用合适的软件对数字图像信息进行校正和滤波处理,最后就可以从中筛选出具有应用价值的信息。
2.2建立国土资源信息数据库近年来,我国遥感卫星发射技术获得迅猛发展,给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带来很大便利,通过使用这一技术能够获取更加准确的遥感图像信息。
遥感影像技术在农田保护方面的应用
遥感影像技术在农田保护方面的应用摘要:积极开展农村耕地保护调查以及农村产权改革工作,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土地利用情况,还可以为城乡土地的统筹规划提供必要支持。
在农田保护方面,对遥感影像技术的灵活应用,有利于耕地保护调查工作的深入实施,实现对农田全方面了解的目的。
因此为将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发挥到最大,应该结合农田保护现状,科学制定应用对策。
关键词:遥感影像技术;农田保护;应用引言在农田保护中,对遥感影像技术科学且合理应用,可以全方位了解农村土地利用情况,第一时间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与优化对策。
因此为实现农田保护现代化、规范化与现代化目标,应该认识到遥感影像技术的作用和价值,加强对技术的应用,对农田使用情况展开密切监测,减少土地浪费等问题发生,以便土地资源管理能顺利推进。
1遥感影像技术在农田保护方面的应用路线在农田保护可以让土地资源得到合理保护与应用,有效对生态环境加以改善,对社会可持续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有很大促进作用。
将相应数量的耕地保存下来,粮食安全能得到保证,因此应该给予农田保护高度重视。
借助遥感影像技术,刚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通常可以采取以下技术路线实施操作。
(1)通过对遥感影像技术的灵活使用,密切监测目标耕地,并实现远距离探测。
相比于普通监测技术,遥感影像技术呈现出来的优势较多,可以在外部空间或者高空建立信息空间站,之后借助遥感器将信息传输工作完成,相关设备能获得提前采集的数据信息并传给传感器,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以及处理,实现对信息的快速提取,最后将信息传给口空间站,最终得到想要的数据。
将遥感影像技术应用到农田保护方面,从宏观的角度上分析,可以有效地对管理费用进行减少,全面促进调查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动态化监测,在短时间内精准定位,对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很大促进作用。
并且整个过程时效性强,具有动态性和周期性特征,分辨率高,采集的数据信息更加全面。
(2)针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快速将相应操作完成,诸如信息确认、配准、校正等。
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发展与应用(转)
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发展与应用遥感卫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陆地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环境卫星等四大卫星业务运行系统和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实验卫星。
卫星遥感构成了对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演变规律的系统化、立体化的探测系统,形成了全面的观测能力,在资源环境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力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已经导致这一学科研究方法,特别是地理学研究中空间对象的观测与信息获取方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对地观测能力和丰富了观测内容,深化了人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目前,遥感技术已形成多星种、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共同发展的局面。
各种遥感卫星包括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等等,所获取的遥感信息具有厘米到千米级的多种尺度,如63cm、1m、3m、4m、5m、10m、20m、30m、60m、120m、150m、180m、250m、500m、1000m等多种分辨率,重访周期从1天到40~50天不等,在获取资源环境空间和时间信息方面构成很好的互补关系。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与环境研究和测量任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所具有的高度的空间概括能力,有助于对区域的完整了解;而且各种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互补,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不同卫星的适宜的重访周期有利于对地表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过程分析;以多光谱观测为主并辅以较高分辨率的全色数据,极大的提升了对地物的识别和分类。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使资源环境研究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在研究资源环境时空特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技术发展提高了成果质量,加强了研究深度,而且促进了成果应用。
二、资源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1.土地资源自1990年起,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两组织积极筹划全球性综合研究计划,于1995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将其列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项目。
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
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发展展望摘要:为了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两统一”已经成为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职责之一,所以为了进一步强化对自然资源的监控作用,在自然资源管理中引入遥感监测技术已经成为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就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监测的具体情况来看,虽然我国当前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建设尚存在一些问题,但我国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工作已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通过全覆盖、全要素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有效提升了自然资源遥感监测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就当前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工作的进展和成效进行分析,以期能够有效推动我国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现状引言:在自然资源监测中引入遥感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一定区域内自然资源演化的具体情况,当下遥感技术在我国自然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遥感技术的创新以及我国科技的发展,该技术在我国自然资源监测应用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其在我国的第3次国土调查、土地利用变更监测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国在2018年建立了自然资源部,并确定了自然资源部的职责,所以为了推动自然资源部工作的落实和实施,急需依托现有的测绘成果建立完善的调查监测系统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动态监控。
将遥感技术应用到自然资源监测中,可以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实现对全国范围内自然资源要素的有效监测。
1、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体系的进展与成效为了充分提高自然资源监测的质量和效率,自然资源部分别在资源整合、数据处理以及成果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优化,从而有效提高了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监测中的应用质量和效率。
通过大规模的优化使得卫星遥感技术所监测的数据能够做到在当天进行接收、处理、提取和质检,大大提升了自然资源监测的及时性和价值。
1.1创新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应用模式通过对当前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工作的创新,使得当前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已经成为实现全覆盖、全气候、全方位的产品体系,并且有效改变了传统的自然资源监测模式,实现了由周期性监测转为季度-月度一直到当下的即时监测升级,有效提高了遥感监测的质量和效率,使自然资源监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对违法开采、用地等问题的处理速度,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1】。
遥感在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第一章
• Energy Source:
For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detection, the main energy source is electromagnetic wave. Which is the media between the target observed and the sensor.
第一章 绪论—遥感的概念、发展及应用
第一节 遥感的概念和组成
RS技术是60年代以来,在现代物理学(包括光学技术、红外技术、 微波技术、雷达技术、激光技术和全息技术)、空间科学、电子计算机 技术、数学方法和地球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 的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一门先进的,实用的探测技术。 一、概念 ➢ RS(抽象):安装在平台上的传感器,借助于某种信息传播媒介来感 测遥远事物的过程。 ➢ RS技术(具体):从不同高度的平台(如飞机、人造卫星等)使用 传感器收集地物的电磁波信息,再将这些信息传输到地面并加以处理, 从而达到对地物的识别与监测的全过程。
• Ground station:
• To control the satellite, receive and process the signal from the sensors.
• For the satellite, it is the user and controller, and for the terminal users(people who use the remote sensed dat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ir own fields), it is the data
2020/4/25
The Remote Sensing Process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摘要: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因此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调查显得尤为重要。
遥感技术在长期的发展中已经日渐成熟,在各个领域中被广泛应用。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据此,本文将针对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中的应用,做出进一步分析,为土地利用调查工作者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遥感技术土地利用调查应用遥感技术是一项发展较早的技术,在长期的不断完善过程中趋于精确,能够对对象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和勘测,极大便利了地理调查。
遥感技术从广义上来讲,是指在较为遥远的地方借助专门的特殊探测仪器,将远处的物体辐射的波长信号进行记录和接受,再通过专业处理程序进行再加工,从而将远处物体通过图像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能够使得勘测人员通过观察图像,了解远处的情况和环境。
遥感技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应用系统等多个部分共同构成。
1遥感技术国内发展现状遥感技术在我国的应用起步较早,是伴随航天技术的发展而来的,最近几年来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我国国家统计局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土地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将遥感技术引入进来,通过遥感技术得来的数据实现了对我国整体土地使用情况的首次了解,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保障了我国后期土地政策制定的适用性。
从此我国的土地使用情况开始了用遥感技术进行勘察的方式,并且在长期的发展中趋于完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遥感技术在国内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在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具体说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服务于各级政府,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准确性,依据遥感情况制定完善的土地资源管理计划,及时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出反馈,起到对有限国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规划作用;二是及时反映了当前土地利用情况,为后期进行城市建设规划以及了解土地利用总体情况奠定基础;三是为整体土地利用发展规划提供充足的信息。
2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调查中应用的可行性遥感技术相比较于其他调查方法,能够24小时不间断工作,并且能够及时有效的获得土地使用情况资料,遥感技术受地区环境限制较少,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快的完成任务。
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卫星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摘要: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已成为一种新型的调查工具,在国土资源管理和调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掌握国家土地资源的实际状况,更好地分配和管理国家土地资源,国土资源调查是对国家土地资源实际利用情况的管理和调查。
而且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国土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管理,以充分发挥其经济、实用、准确等优点,满足社会对国土资源的需求。
关键词:卫星遥感技术;国土资源调查;具体应用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的遥感技术有了很打进展,遥感技术本身属于一种新型现代化科学技术,遥感技术能够实时掌控国土资源情况,以此为土地调查与管理奠定基础,保障国土资源的时效性与合理性。
文章首先分析了遥感技术,同时阐述了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开展的现状,最后总结了遥感技术在国土资源调查中的应用及应用要点,仅供参考。
1卫星遥感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以人造卫星为平台,卫星接收地球表面各类物质发射或反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根据这些电磁波按波段的波谱数据描绘地面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等。
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领域极其广泛,在环境、气象、海洋等领域都有应用,例如它可以进行气象监测,可以对农作物长势、病虫害及冻害进行监测,也可以对各种资源进行监测。
它依靠卫星获取目标对象的数字化数据,并将数字化数据进行实时或准实传输处理,传输给地面接收站,地面接收站将接收到的数字化数据与地理信息系统相融合,从而形成目标对象的基础数据库,具有视点高、视域广、数据收取快和可重复覆盖、连续观测的特点。
2国土资源调查工作开展的现状国土资源调查工作涉及到的范围比较广,包括土地、矿产、水文以及生态等等的调查与测绘。
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过程中,对国土资源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离不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支持。
国土资源调查在我国传统的调查研究中占用的时间是比较长的、调查的速度有比较慢、调查涉及的步骤多,对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消耗也是比较多的。
传统的调查模式对工作人员的劳动增加了许多的负担,同时调查的效率又不高。
我国遥感的发展及应用
我国遥感的发展及应用随着遥感技术在国内的逐渐发展,其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在中国,遥感技术已经成为了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广泛应用于农业、城市规划、地质勘探、水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
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历程发展初期: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使用遥感技术,主要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和地质勘探。
这一时期的遥感技术主要是美国和苏联的航空遥感技术,大部分遥感数据需要从海外获取。
技术进阶:70年代以后,我国逐渐掌握了卫星遥感技术,同时也研制出了自己的遥感卫星。
1970年代初,我国开始设计“6401”卫星,这是我国第一颗遥感卫星,成功地进行了飞行试验。
1975年,我国研制出了“1号”卫星,开始实现遥感卫星数据的实时获取。
万里行长征: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推出了“万里行长征”计划,计划建设遥感应用系统,大力倡导遥感技术的应用。
其中,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的遥感系统,在城市规划、资源调查和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技术方面,我国也开始研制多源遥感数据融合技术,提高遥感数据的综合利用效果。
技术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遥感技术不断完善,研制出的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时间分辨率的卫星,大大提高了遥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遥感数据的管理和分析提供了更为先进的工具和方法。
遥感应用领域农业: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植被信息、土地利用形态和土壤水文特点等数据,预测农作物产量、土地肥力状况、自然灾害风险等,为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生产提供支持。
城市规划: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城市更新、土地利用、建设用地变化等信息,实现城市发展规划及城市土地资源管理。
地质勘探: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质构造、地貌地貌和矿产资源信息,实现地质矿产资源寻找和勘探。
水资源管理: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地表水和地下水分布、水质、水量等信息,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环境监测: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地污染等信息,实现环境监测和环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资源环境遥感发展与应用遥感卫星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陆地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环境卫星等四大卫星业务运行系统和以科学研究为目的的实验卫星。
卫星遥感构成了对地圈、生物圈、大气圈及其相互作用的物理、化学过程和时空演变规律的系统化、立体化的探测系统,形成了全面的观测能力,在资源环境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
一、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力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地理学研究中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的应用,已经导致这一学科研究方法,特别是地理学研究中空间对象的观测与信息获取方法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对地观测能力和丰富了观测内容,深化了人们对地理现象的认识。
目前,遥感技术已形成多星种、多传感器、多分辨率共同发展的局面。
各种遥感卫星包括资源卫星、环境卫星、海洋卫星、气象卫星等等,所获取的遥感信息具有厘米到千米级的多种尺度,如63cm、1m、3m、4m、5m、10m、20m、30m、60m、120m、150m、180m、250m、500m、1000m等多种分辨率,重访周期从1天到40~50天不等,在获取资源环境空间和时间信息方面构成很好的互补关系。
遥感技术在地球资源与环境研究和测量任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所具有的高度的空间概括能力,有助于对区域的完整了解;而且各种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互补,成为获取地球资源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不同卫星的适宜的重访周期有利于对地表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和过程分析;以多光谱观测为主并辅以较高分辨率的全色数据,极大的提升了对地物的识别和分类。
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使资源环境研究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在研究资源环境时空特征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
技术发展提高了成果质量,加强了研究深度,而且促进了成果应用。
二、资源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1.土地资源自1990年起,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国际全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两组织积极筹划全球性综合研究计划,于1995年共同拟定并发表了《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将其列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核心项目。
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模型”项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亚太地区环境评价计划于1994年启动了“土地覆被评价和模拟”(LCAM)项目;美国全球变化研究委员会(USGCRP)把土地覆被变化与气候变化、臭氧层的损耗一起,列为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领域,并从1996年起重点开展北美洲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国家科学院全球环境研究中心提出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土地利用研究"项目(LU/GEC)等。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已经利用资源卫星数据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监测等工作。
1980年6月至1983年12月,在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办公室的组织下,利用地球资源卫星的MSS进行全国土地资源概查。
第一次利用MSS数据进行了全国15个地类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完成了1:50万比例尺制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给国家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科学院1992年决定设立“国家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作为“八五”重大应用项目研究,于1996年完成。
“九五”期间,国家科技部设立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综合应用研究”,其中的“国家级基本资源与环境遥感动态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作为第一课题于2000年完成。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首次建立了全国1:10万比例尺土地利用数据库。
1997~1998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统计局共同完成了“全国农业土地资源遥感调查”,遥感调查完成的土地资源成果首次在国家统计工作中发挥实质作用。
1999年完成的全国土地资源调查工作,于1984年启动实施,以县为单位,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和航天遥感技术为主,严格按照全国统一的技术规程和土地分类标准,进行野外调查和内业工作,1996年在县级成果基础上完成了统一时点的变更调查。
该项工作历时近20年,首次全面查清了我国农村土地的权属界线、各个地块的面积和用途,各个乡(镇)、县、地(市)、省(区、市)和全国土地的类型、数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在新一轮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中,从1999年开始,国土资源部在全国相继开展了人口50万以上城市的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
采用SPOT、Landsat等卫星数据,成功监测了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在近二、三年间土地利用的变化情况,监测面积达71.4万平方公里。
2.地质与矿产资源地球资源卫星遥感数据普遍用于地质调查,法国地矿局在尼日利亚发现铀矿、前苏联在第聂伯-顿涅茨沼泽地区的油田、美国阿拉斯加的含油地质构造、挪威北部卡拉斯约克地区发现铜琉化矿床等,都利用了遥感卫星资料,通过分析不同的地磁、重力异常、线性构造等辅助找矿,大大节省了野外考察的时间和人力、物力的投入。
近几年,我国利用资源卫星资料在寻找多金属富集地段、蚀变带、金矿、铀矿、储油构造、煤田等方面也取得多项成果。
在西部地区开展的1:25万地质调查及矿产资源勘查中,卫星遥感数据是基础数据源之一。
同时,在金属矿藏、煤炭和油气资源的勘探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新的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利用新一代遥感影像进行区域地质填图、进行示矿遥感异常信息识别与提取、地质灾害监测等,使遥感技术在地质研究利用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3.生物资源中国科学院等利用NOAA卫星以及MODIS数据等,在陆地生态系统遥感定量监测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完成了1km中国植被分类、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的估算等数据集。
(1)草资源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已经开展了多项草地资源的调查、监测和资源评价工作,区域性和全国性的草地资源遥感应用成果已经发挥了明显作用。
1989~1993 年,利用遥感技术开展了中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研究,建立了我国北方草原草畜动态平衡监测业务化运行系统,主要利用NOAA气象卫星资料估测草地生物量。
20世纪80年代完成了1:100万比例尺的全国草地资源图。
2000年开始,农业部开始草地遥感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完成了全国草地退化的遥感监测评价和北方草地的生产能力估测,配合牲畜饲养量评价我国牧区的草畜平衡情况,查清了近十几年来农牧交错区的农业资源变化情况等。
2003年完成的全国草地资源动态监测工作,建设完成了1:50万比例尺的草地资源数据库,包括草地资源的18个类和亚类等类型。
(2)森林资源国际上,美国利用LANDSAT 7 的ETM+ 遥感数据完成了全球森林资源分布图编制。
欧盟联合研究中心利用1996~1998年间NOAA卫星数据完成了欧洲森林覆盖图的编制。
我国现行资源监测体系中除森林资源监测外,荒漠化监测、湿地监测、野生动物植物监测、森林火灾监测、森林病虫害监测等都广泛地应用了遥感技术,在林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也逐步推广普及了资源卫星资料的应用。
1977 年利用MSS图像,首次对我国西藏地区的森林资源进行了清查,填补了森林资源数据的空白。
1981~1983年,在三北防护林地区自然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工作中又应用MSS 资料完成了大面积土地资源调查。
1993~1997年,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森林资源调查技术现代化”项目顺利执行。
目前,正在利用全国林业监测站点数据和遥感数据为主要信息源,进行全国林地生态类型数据库的建设工作,将在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完整、系统的反映林地区域不同的生态系统特点、林种、群落特征及其林(树)龄等,研究工作将进一步深化。
4.水资源在非洲撒哈拉沙漠、夏威夷岛浅海滩等地区,通过研究资源卫星资料,发现某些岛屿沿海处的温度辐射比周围要低10摄氏度,经实地勘探表明是地下淡水的入海处,解决了淡水源问题。
世界上最长的亚马逊河流域面积500万平方公里,大约占南美洲巴西国土的60%,由于原始森林密布、野兽出没,人迹罕至,其资源状况一直是个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利用资源卫星对世界第一大河流域的地形地貌、土壤植被、森林、矿藏等资源进行了系统调查。
我国“六五”和“七五”期间开展并完成的“黄淮海平原地区水域动态演变遥感分析”,利用遥感技术对黄淮海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洼淀等地表水体开展了演变过程、空间差异等方面的系统研究。
三、环境研究中遥感技术的应用随着遥感技术在资源领域应用的深化和发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相继开展了一系列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
1.环境综合评价1991~2000 年间,中国科学院与西藏自治区气象局合作,完成了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环境动态遥感监测工作。
在获得比较丰富、全面的航空遥感监测图片与行业调查数据资料的基础上,从土地利用、植被、土壤、水文、气候等方面,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作出了比较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和描述。
“九五”期间,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变化与分析的需要,利用1:100万和1:25万DEM数据、AVHRR数据和温度、降水等地面观测数据,构建了生态环境背景数据库,为土地利用数据的应用和综合分析提供了支持。
1998~2003 年,中日信息化合作项目“基于RS和GIS的环境监测、灾害监测信息系统”的环境监测与评价系统建设研究,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开展了基于遥感的省级区域环境遥感监测与综合评价工作。
2000年国家环保部门充分利用了资源卫星数据,对我国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分析,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生态环境战略提供了最新的科学依据。
以陆地卫星TM和NOAA卫星NDVI等数据为主要信息源,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要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客观的对中国西部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与描述,包括生态功能区域划、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与指标权重的确定、生态质量综合等部分。
2.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复杂的人文和地理过程,受到诸如降水、下垫面基底岩性、地形坡度、土地覆盖类型及管理方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其调查方法主要有工程实验法、定性遥感法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遥感定量法。
其中,基于GIS的遥感定量法是近年来随着遥感的迅速发展才得以出现的水土流失调查新方法。
20 世纪80年代中期,利用陆地卫星资料进行了土壤侵蚀分区、分类、分级制图,成图比例尺1:50万,并制成1:400万比例尺土壤侵蚀区划图。
1999年开始,水利部和中国科学院合作,利用资源卫星数据完成了全国土壤侵蚀数据库建设,完成了全国水蚀-风蚀交错区遥感调查工作,对于我国的水土流失情况有了全面了解。
本项研究在实现全国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数据库快速更新能力等方面均有突破与创新,成果内容丰富,科学性、系统性、时效性强,对于我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该项成果在宏观尺度和多类型土壤侵蚀综合调查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