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我们来回顾下,中国最后一次科举的题目,看看还有多少人能做得出来
第一场,史论5篇: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注:“内”指中央政府,“外”指诸侯藩镇)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注:贾谊是西汉初期人,其“五饵三表之说”为——“爱人之状,好人之技,仁道也;信为大操,常义也;爱好有实,已诺可期,十死一生,彼将必至:此三表也。
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以上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
”——是关于安抚边境少数民族的意见。
中行说(音:跃)看过《汉武大帝》的都知道)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注:“申”指申不害,“商”指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因其变法而使国强民富。
这题考的是对改革的看法。
)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注:这题考的是纳贤之策。
要于“私邸”见天下贤才,相信现在的官员没有能做到的。
)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注:这题考的是外交的“以夷制夷”之策。
)
第二场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
1,“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
国民不能自立,必立学以教之,使皆有善良之德,忠爱之心,自养之技能,必需之知识,盖东西各国所同,日本则尤注重尚武之精神,此陶铸国民之教育也。
讲求政治,法律,理财,外交诸专门,以备任使,此造就人才之教育也。
分设农,工,商,矿诸学,以期富国利民,此振兴实业之教育也。
三者孰为最急策”。
2,“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3,“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
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
4,“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
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
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
试陈教农之策”。
5,“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注:1868年加利福尼亚州通过《排华法案》,限制华人赴美国,并以残酷手段排挤已在美国之华人。
此后各州陆续通过该法,直至遍及美国。
此法案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结成战略盟友后才告废止。
)(这种题目放在现在考,偶看都够用了)
第三场,《四书》《五经》
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出于《大学》
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出于《中庸》
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出于《周易》
各个题目的背景起因:掌握了背景和起因才能有针对的性的答题
1、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
周唐指的是周朝和唐朝。
外重内轻——周朝实行诸侯分封制,最后造成诸侯做大,周天子靠边站。
唐朝则实行藩镇制,导致藩镇做大,形成事实上的藩镇割据。
秦魏指的是秦朝和北魏,权利集中于皇帝手中,但中央集权的效果并没有比封建制和藩镇制好多少。
2、“贾谊五饵三表之说,班固讥其疏。
然秦穆尝用之以霸西戎,中行说亦以戒单于,其说未尝不效论”
贾谊针对当时的匈奴提出了制约对策,就是五饵三表之说。
五饵就是要用中原优越的生活条件吸引游牧民族,三表就是向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对游牧民族实行同化。
班固讥笑贾谊五饵三表之说是书生之见,但春秋时期的秦穆公用怀柔大棒征服了在其北方的西戎游牧部落,中行说这个人本来是汉朝的官员,被皇帝强行派到匈奴做使者,结果此人怨愤,投靠匈奴王,为匈奴对抗汉朝出谋画策,基本
意思就是要对抗贾谊五饵三表之说,保持游牧民族的原生态,以免被中原文化同化。
3、“诸葛亮无申商之心而用其术,王安石用申商之实而讳其名论”
申商——就是战国时期的申不害和商鞅,以变法著名,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意思是诸葛亮不是法家,但使用了法家的治国方法,王安石也是使用法家的理论来实行变法,但属于只做不说的类型。
4、“裴度奏宰相宜招延四方贤才与参谋请于私第见客论”
裴度是晚唐时期的宰相,是个好官。
他向皇帝报告要招揽四方贤才和参谋在自己家里聚会讨论。
皇帝是最怕手下的重臣结党培植自己的势力,历史上很多例子,因为重臣结党营私,败坏朝纲的。
但裴度做的很好,没有结党反而为朝廷推荐了许多人才,象平定蔡洲的李朔就是他推荐和扶持的。
题目意思是要探讨同样的行为导致不同的效果。
————————————————————————————————
5、“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宋朝的皇帝的确是比较糊涂的。
北宋时期,所谓的“燕云十六州”被辽国占领,北宋就和在更北的金人联合打击辽国,辽国倒是衰弱了,反而金国借机做大,灭了北宋俘虏了徽钦两个皇帝。
南宋犯了北宋同样的错误,联合蒙古灭了金国,这里的“蔡”就是蔡州,最后金国皇帝逃到蔡州,被北宋和蒙古军队联合攻陷。
题不难,但要做到破题准、立意新、论述精则难之又难!据说每篇不得超过800字,问题是这些题目都很大,几十万字都平常,800字能说的清楚。
如以百分计,我大约能考十分
第一场考题倾向于历史
第二场考的是世界地理
第三场考的才是语文(四书五经)
三场都有“政治”的成分。
对个人各方面的知识要求很高,如能考出高分者,在当今来说也绝非等闲之辈
科举比现在的公务员考试级别高多了。
进士可以直接做县令。
所以说,没有扎实的传统文化修养,没有对国情准确了解,没有全球的眼界,没有出色的逻辑能力,没有出色的写作、表达能力。
(还有一手好字)是做不了领导人的。
应该公平的说,当时的中国科举制度非常优秀!不管是从选拔人才的方式还是平等权利。
很多人会说出科举的弊端,但是,正是科举,使不重视自然科学和手工技艺的中华帝国保持了千年的强势。
科举,作为官员选拔考试还是值得称道的。
而且本身就是官员选拔考试。
科举本身没有错误!!关键是,中国没有相应的科学选拔科技研究人员的考试!
科举制度的进步性是超时代的。
科举为底层提供了一条通向上层的渠道,哪怕只有一点点的亮光和希望,有总比没有强。
现在的官员制度本质上和汉魏的举荐制度没区别,裙带和生殖器关系决定了大部分。
不是皇亲国戚侯门贵族,想进入那个小圈,门都没有。
如果仔细看一下科举的有关制度
细节,会发现,原来所谓的公正,公平,公开,只在以前的时代。
附:“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
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
湖南考生谭廷闿的答卷
西儒有曰:“两平等相遇,公法即权力,两不平等相遇,权力即公法”。
吾每诵其言而悲之,公法之诚不可恃,恃公法乃适为强大者之藉口也。
近百年来,泰西诸国势均力敌,盖无可以瘠人以自肥者,而保全土地之名以起,猝然闻之,或有所甚不得已,甚且劳师縻饷不惜,天下皆从而谅之,或有颂祷之,以为于大义然,于公法亦然也。
究其实罔不以义始而以利终,彼其为人乃其所自为也,外交政策之巧,有如是哉。
昔拿破仑之欲袭英也,英人以自卫故,夺丹麦之海军,又以保全西,葡,驻兵干涉其内政。
当时无非之者,以合于公法也。
及其终英遂握海上之全权而无与抗,此一事也。
维也纳之会议,所以保全欧洲之局也。
举拿破仑所破坏者,一一而建设之。
名非不正也,而其既也,俄奥普遂分波兰,索逊割地与普,荷兰得莱茵河之上流,英专地中海之大势,此又一事也。
且夫克里米亚之役,世所称义战也。
遏俄人之
南下,存土祚于将危,一举二善,而英法无所利焉。
迨巴黎约成,英遂巩印度之防,法之路易拿破仑遂一蹴而登皇位矣。
意奥之争,法起而援之,保同盟也,沙尼两地,折而入法。
丹麦之纷,德奥合而敌之,保同种也,而雪,霍二州愤而属奥,德。
希土之战,俄出而预之,保同教也,而黑海之条约遂废。
此四事者,原因不一,成效不齐,要之保全者率不利,利独归倡保全之人,此其故可以深长思也。
有保全土耳其之名,而英得以据沙衣白纳,有保全古巴之名,而美可以县非列宾。
握苏彝士之航路,有法所不能争者,保全埃及之说为之也。
开尼加拉之运河,而哥仑比亚不能问者,保全巴拿马之说为之也。
有其甚者,朝言保全而夕已夺之,英之印度缅甸,法之越南柬蒱塞是已。
呜呼,保全土地者,公法之精理也,而徒为人攘利之资,以公法所不料也。
以彼强大国之锋,虽以无道行之,固无敢谁何者,况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哉。
朝鲜之降为半主也,旅顺大连湾之暂租也,初非无保全土地之说也,而今者又纷纷见告矣,远探历史之成绩,近揽列强之深谋,危乎,恤乎,毋为外交政策所笼而不自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