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综合指导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
集、整理与总结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数据的概念和数据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
3. 学会整理数据的方法,包括制作频数表、制作条形统计图和
折线统计图。
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教学准备
1.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教材。
2. 教具:白板、黑板、多媒体课件、绘图工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例引入数据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授课:介绍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并进行详细讲解和示范。
3. 练:分组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收集数据,并使用合适
的方法整理和表达数据。
4. 深化: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所收集的数据,提出问题并讨论。
5. 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化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总结方法的理解。
6. 作业:布置相应的练题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程度。
2.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答案正确率。
3. 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关注学生的理解深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合理,有助于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总结方
法有更深入的认识。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复习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数据的收集:复习如何通过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数据;
2.数据的整理:回顾数据的分类、排序、筛选等方法,以及如何用表格、图表整理数据;
3.统计图的应用:巩固条形图、折线图、扇形图等统计图的特点及其应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回顾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技能,并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设计统计图和课题研究,激发学生在数据表达和问题解决方面的创新意识,提高其运用图表传达信息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其倾听、表达、协作的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数据收集的方法: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实际情境中收集数据的方法,包括观察、问卷调查、访谈等。例如,如何设计问卷才能收集到有效、全面的数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意义和作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加强对统计图制作方法的讲解和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3.设计更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数据分析他们在课堂上都能获得成长。
初中数学人教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2023版

初中数学人教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2023版初中数学人教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概念和分类;2.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3.能够整理并描述数据;4.学会运用统计图进行数据可视化。
二、教学准备1.教材:《数学人教版初中数学》2023版七年级上册;2.教具:白板、黑板、彩色粉笔、直尺、计算器、教学PPT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并整理班级同学的身高数据。
2.数据的概念和分类教师向学生介绍数据的概念,即用来描述事物的信息,可以分为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3.数据的收集方法a)观察法:通过观察事物的特征,记录数据;b)测量法:使用工具进行测量,获取准确数据;c)调查法:设计问卷或进行访谈,收集他人的意见或信息。
4.数据的整理与描述a)列出数据表格:将数据按照一定规则排列成表格;b)计算中心值: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c)计算离中趋势:计算极差、四分位距和标准差,描述数据的分散程度。
5.统计图介绍常见的统计图形及其应用:a)条形图:用于比较不同类别的数据大小;b)折线图:用于显示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c)饼图:用于展示各类别数据所占的比例。
6.练习与巩固设计一些小组练习和讨论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拓展与应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运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完成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
8.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并鼓励学生思考知识的应用和拓展。
四、教学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练习的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给予积极的指导和肯定。
五、课堂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拓宽相关知识面;2.布置一些练习题和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板书,以便学生回顾和温习)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掌握数据的收集方法、整理方式,以及数据在统计图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北师大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数据的收集》 优质课教学设计_0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 《数据的收集》教学设计一、学生起点分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对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有初步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调查任务的布置,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评判与应用的顺序展开教与学。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统计活动对于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决策的作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和呈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为后续学习数据收集的两种方式,数据的表示方式和选择等内容做好铺垫。
同时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经历了很多合作学习的过程,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但是受年龄特征影响,他们知识迁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总结的能力相对较差,对于知识的表述不是很全面、规范、准确。
二、教学任务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了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巩固了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识别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分析和思考。
通过本章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获取能力,更要体现实践性、可操作性,增强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主动意识。
三、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了解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
2.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等过程,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获取数据途径的选择,感受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节约用水意识;通过调查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通过播放“一起走进数字世界”的视频,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据,数据是有用的,数据是会说话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和分析。
如何让数据说话,离不开数据的收集。
从而引入第六章《数据收集与整理》第一节《数据的收集》。
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引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是数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数据的搜集方法、数据的整理和处理方法等多个方面。
本教案旨在帮助初中生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技巧,培养他们对统计学的基本认识和运用能力。
二、数据收集1. 定义与意义数据收集是指通过观察、测量等方式获取有关事物或现象的信息,并将其记录下来。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事物或现象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研究和分析提供基础。
2. 数据收集方法(1)问卷调查:设计合适的问题并发放给受访者,从而获得他们的观点、意见或其他相关信息。
(2)实地观察:亲自前往所研究对象所在地进行观察,记录下所需要的数据。
(3)实验法:通过设置实验场景和相关变量,进行专门设计来获得数据。
3. 数据质量与处理在进行数据收集过程中,应注意保证数据具有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在进一步使用这些数据之前,需要进行一些基本处理,如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值等。
三、数据整理1. 数据整理的目的数据整理是对所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分类、排序、清理和分组,以便后续分析和解读。
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数据,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
2. 数据整理方法(1)分类与表格:根据数据特点进行分类,并将其制作成表格的形式,便于直观观察和比较。
(2)图表展示:利用各种图表形式(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将数据可视化呈现,使得信息更易于传达和理解。
(3)计算统计量:通过计算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统计指标,得到对数据整体特征的描述。
3. 错误排查与修正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误或异常情况。
我们需要仔细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并及时发现并修正错误,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四、案例分析以“学生体重”为例进行案例分析:1.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学生体重信息。
2. 数据整理:将所获得的体重数据按照不同年级进行分类,并制作成表格和柱状图展示。
3. 错误排查与修正: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如有错误则及时更正。
4. 数据分析与解读:根据表格和柱状图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学生体重的整体特征,比较各年级之间的体重差异,并从中发现相关规律或趋势。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初步接触数据分析的基础知识,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学会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但对于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同时,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合作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2.学会使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3.能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数据分析能力;4.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图表和统计量的表示方法;3.数据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
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2.教学案例和数据;3.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某班有50名学生,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2.呈现(15分钟)呈现教学案例和数据,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
例如:某班学生的身高数据如下:165, 170, 168, 162, 167, 172, 164, 166, 163, 169, 165, 171, 168, 160, 166, 170, 167, 164, 165, 162, 169, 166, 172,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 163, 169, 165, 172, 168, 166, 171, 167, 164, 165,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 163, 169, 165, 172, 168, 166, 171, 167, 164, 165,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 163, 169, 165, 172, 168, 166, 171, 167, 164, 165,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 163, 169, 165, 172, 168, 166, 171, 167, 164, 165, 163, 168, 164, 167, 165, 171, 166, 170, 162, 164, 167,在完成《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的教学设计后,进行课堂反思是十分重要的。
初中七年级的下册的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优选教案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小结 )(第 1 课时)一、 背景与意义解析统计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它经过收集、整理、描述和解析数据来帮助人们对事物的发展作 出合理的判断,可以利用数据信息和对数据进行办理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
经过对本 章全面检查和抽样检查的学习,学生可基本掌握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
二、 学习与导学目标1. 知识积累与开导:经过复习小结,进一步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经过数据办理,对未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断的事实。
2. 技术掌握与指导:经过复习,进一步明确数据办理的一般过程。
3. 智能提高与训导:在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学会设计检查问卷。
4. 感情修炼与提高:积极创立情境,参加检查、整理数据,领悟社会检查的艰辛与乐趣。
5. 看法确认与引导:领悟从实践中抵达实践中去的辨证思想。
三、 阻挡与生成关注检查问卷的设计及依照检查总结的报告给出合理的展望。
四、 学程与导程活动 活动一回顾本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数据办理的一般过程全面检查收——— 整 描 分 得集 理述 析 出制表绘图数数数 数 结 抽样检查——— 据 ———— 据 ———据—————据论活动二活动三活动四例题:检查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 ( 时间 )同学小组谈论,设计检查问卷。
( 抽样检查 )检查观河中学初一学生最喜爱的球类活动设计问卷 ( 全面检查 ) 小组谈论,完满问卷。
小结 :设计问卷的一般注意点。
习题 : P172 1 、 2、 3五、 笔录与板书大纲课题例 1 小结数据办理的一般过程例 2 习题六、练习与拓展选题统计校工会服务部一天内几种商品的销售情况,设计问卷。
七、个别与要点指导学生姓名略八、反思: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小结)(第 2 课时)一、背景与意义解析经过上一课的复习,学生对数据办理的基本过程与方法得以进一步牢固,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方法获得进一步加强,本课将对统计图表的选择以及自主完成整个检查过程加以训练。
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数学教学中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变得愈发重要。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本文将探讨初中数学教案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整理步骤。
一、数据收集1. 学生学习表现记录教师可以通过记录学生的学习表现来收集数据。
这包括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以及测试和考试成绩等。
通过这些记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
2. 教学反馈教师可以向学生收集教学反馈。
通过询问学生的学习感受、理解疑惑和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教师可以获取更全面的学生反馈,并据此做出相应的教学改进。
3. 课堂观察记录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观察来收集数据。
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配合程度和思维方式等,可以帮助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
二、数据整理1. 整理数据格式将收集到的各种数据进行整理,有利于教师对数据的分析和梳理。
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表现记录整理成表格形式,以便于查看和比较;教学反馈可以整理成文字或图表,便于统计和分析;课堂观察记录可以整理成笔记形式,以备后续分析和参考。
2. 数据分析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的优势和劣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例如,通过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分析,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以及掌握程度较好的知识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和扩展。
3. 数据运用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教师需要灵活运用数据,设计差异化的教学方案。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拓展任务;对于掌握较差的学生,可以采取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成绩。
三、数据的应用案例1. 知识点整理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将学生对每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记录下来,并按照优劣,整理成一个表格。
这样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后续的复习和巩固提供依据。
初中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期末复习建议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期末复习建议1★样本和总体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选取样本的目的是了解总体。
★全面调查是通过调查总体的方式来收集数据;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的方式来收集数据。
★抽样调查对样本最基本的要求是,样本在总体中要合适或具有典型性。
2、统计图表:(1)扇形统计图(2)条形统计图(3)折线统计图(4)频数分布直方图★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时,要根据给出的数据的特点来选择,如果数据表示的是各部分所占百分比,宜用扇形统计图;如果数据表示的是变化的情况,宜用折线统计图;如果数据表示的是具体数字,宜用条形统计图★直方图:用一组长方形去表达统计数据分布状态的统计图★组距:把所有数据分成若干组,每个小组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组内数据的取值范围)★频数:落在各个小组内的数据的个数。
★制作直方图的步骤:①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②决定组距和组数;③列频数分布表;④画频数分布直方图。
二、知识点练习:1. (1) 为了了解一批显像管的质量,从中抽取20个进行试验检查,这是 (2) 为了了解某班同学对球类运动的喜好情况,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这是 .(以上两题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 )。
(3) 小芳为了知道饭煮熟了没有,从饭煲中舀出一勺饭尝试,这样抽样调查的方法 (填“合适”或“不合适” )。
(4) 为了了解某校初中毕业生的身高情况,从中抽取了20名学生测量身高,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 ;个体是 ; 样本是 ;样本容量是 。
2. 利用统计结果作出判断或决策:(06福州)今年5·18海交会上,台湾水果成为一大亮点,如图63是其中四种水果成交金额的统计图, 从中可以看出成交金额比菠萝多的水果是( ) A.香蕉 B.芒果 C.菠萝 D.猕猴桃三、 例题:例1、 现从我市区近期卖出的不同面积的商品房中随机抽取1000套进行统计,并根据结果绘 出如图所示的统计图,请结合图82中的信息, 解答下列问题:(l) 卖出面积为110-130cm 2,的商品房有 套, 并在右图中补全统计图;(2) 从图中可知,卖出最多的商品房约占全部卖出的商品房的 %;(3) 假如你是房地产开发商,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你会多建住房面积在什么范围内的住房?为什么?例2、(07鄂尔多斯)某市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解初中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随机抽取了本市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5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如图78所示,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回答问题.图63人数 100 200300 400 500 45035015060%14%16% 文体活动 社会调查 社区服务 科技活动图82(1)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有多少人?参加科技活动的有多少人? (2)如果本市有3万名初中学生,请你估计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约有多少名?例3:(2009年齐齐哈尔市)为了解某地区30万电视观众对新闻、动画、娱乐三类节目的喜爱情况,根据老年人、成年人、青少年各年龄段实际人口的比例3∶5∶2,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观众进行调查,得到如下统计图.(1)上面所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___(填“全面调查”或“抽样调查”);(2)写出折线统计图中A 、B 所代表的值; A :_____________;B :_____________;(3)求该地区喜爱娱乐类节目的成年人的人数.四、 基础训练(A 组)1、(2009宁波)下列调查适合作全面调查的是( ) A .了解在校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 B .了解宁波市居民对废电池的处理情况 C .日光灯管厂要检测一批灯管的使用寿命D .对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同一车厢的乘客进行医学检查 2、(2009杭州) 要了解全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情况,你认为以下抽样方法中比较合理的是( ) A .调查全体女生 B .调查全体男生C .调查九年级全体学生D .调查七、八、九年级各100名学生 3、(2009年新疆)要反映乌鲁木齐市一天内气温的变化情况宜采用( ) A .条形统计图 B .扇形统计图 C .频数分布直方图 D .折线统计图4、(2009湘西)要了解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从中任意抽取40台电视机进行试验,在这个问题中,40是( ) A .个体B .总体C .样本容量D .总体的一个样本5、(2009年肇庆市)如图1是1998年参加国际教育评估的15个国家学生的数学平均成绩的统计图,节目 新闻 娱乐 动画 图二:成年人喜爱的节目统计图 新闻娱乐 动画108°书画电脑35% 音乐 体育人数(人)电脑 体育 音乐 书画 兴趣小组2824 20 16 12 8 4图66图67则平均成绩大于或等于60的国家个数是( )A .4B .8C .10D .12图2 6、(2009年安徽)如图2,将小王某月手机费中各项费用的情况制成扇形统计图,则表示短信费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为 .7、 (07三明)某班有40名学生,其中男、女生所占比例如图65所示,则该班男生有 人. 8、(07安顺) 某工厂生产了一批零件共1600件,从中任意抽取了80件进行检查,其中合格产品78件,其余不合格,则可估计这批零件中有 件不合格.9、(07宁德)育才中学现有学生2870人,学校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拟调整兴趣活动小组,为此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根据采集到的数据绘制的统计图(不完整)如下:请你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图66中“电脑”部分所对应的圆心角为 度; (2)在图67中,将“体育”部分的图形补充完整;(3)爱好“书画”的人数占被调查人数的百分数 是 ;(4)估计育才中学现有的学生中,有 人爱好“书画”.10、(07长沙)为了改进银行的服务质量,随机抽查了30名顾客在窗口办理业务所用的时间(单位: 分钟).图68是这次调查得到的统计图.请你根 据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办理业务所用的时间为11分钟的人数是 ; (2)补全条形统计图; 五、能力训练(B 组)11、 (07四川)某商店按图69-1给出的比例,从甲、乙、丙三个厂家共购回饮水机150台,商店质检员对购进的这批饮水机进行检测,并绘制了如图69-2所示的统计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图658 9 10 11 12 13 时间24 6 8 10 人数图688 6 4 2 O 40 50 60 70 80 图1 成绩 频数(国家个数)(1)求该商店从乙厂购买的饮水机台数? (2)求所购买的饮水机中,非优等品的台数?(3)从优等品的角度考虑,哪个工厂的产品质量较好些?为什么?12.、(2009年福州)以下统计图描述了九年级(1)班学生在为期一个月的读书月活动中,三个阶段(上旬、中旬、下旬)日人均阅读时间的情况:(1)从以上统计图可知,九年级(1)班共有学生人; (2)图7-1中a 的值是 ;(3)从图7-1、7-2中判断,在这次读书月活动中,该班学生每日阅读时间 (填“普遍增加了”或“普遍减少了”);(4)通过这次读书月活动,如果该班学生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每日阅读习惯,参照以上统计图的变化趋势,至读书月活动结束时,该班学生日人均阅读时间在0.5~1小时的人数比活动开展初期增加了 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同步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方法的掌握。
2.教学活动设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3.教学实施: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解,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5. **反思与总结**:
-学生需要在本章节学习结束后,写一份学习反思,内容包括自己在数据收集、整理与描述方面的收获、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作业布置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应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运用,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互动问答,课后练习。
4.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活动:小组合作,项目研究,成果展示。
5.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教学策略:个性化指导,课后辅导,小组互助。
-教学活动:小组讨论,分享数据收集的方法和经验。
2.结合课本内容,系统地讲解数据整理与描述的方法。以图表、统计图为载体,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整理方式的优缺点,并能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
-教学活动: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完成数据整理任务。
3.强化统计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通过实例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频数、频率、众数、中位数、平均数等概念。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同步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全章教案( 第1套)新人教版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1)教学目标: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教学重点:全面调查的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过程设计:一.问题引入问题: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召开。
问国际奥委会是如何决定的?(根据投票结果,中国北京得票最多。
)例:你最喜欢的季节是哪一个?在学校课程中你最喜欢的科目是什么?二.新课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统计调查。
以“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为例来说明。
1.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
问卷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调查中所提问题的设计、问题答案的设计、以及提问顺序的设计。
学生每人设计一份问卷。
利用调查问卷,可以收集到全班同学最喜爱的动物的编号。
分发设计好的问卷,并指导学生填写,收齐。
2.整理数据。
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往往需要进行整理才能看出数据中的规律,统记中常采用表格来整理数据。
表格通常有行和列组成。
表格上方一般有表头。
请两名同学整理。
(上黑板,一名念,一名记。
)在上表中,采用划记法记录数据。
一起完成上表。
三.描述数据为了更直观地看出表中的信息,还可以画出条形图和扇形图来描述数据。
引导学生读图(一)、(二),并说出全班同学喜爱六种动物的情况(学生描述,教师指正。
)四.小结在上面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对全体对象进行了调查。
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
(过程: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五.练习:P154/1(点评、协助学生完成)六.作业:P155/1。
4.1 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2)学习与导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全面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
2、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3、会用表格整理数据。
智能目标: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统计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用数据说理的能力。
七年级数学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章复习教案沪科版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知识与技能】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熟练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并会用统计图来描述数据,从图表中的数据获取信息并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釆用讨论法、练习法、尝试指导法,反思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和用统计图来描述数据,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训练和增强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通过本章知识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回顾本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与收集.一、知识框图,整体把握【教学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框图,使学生系统了解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时,边回顾,边建立知识框图。
二、释疑解惑,加深理解1.对于本章概念的理解:(1)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是统计调查常用的方法:利用全面调查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数据,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利用抽样调查可以省时、省力,但是得到的数据不够准确,尤其是如果样本选不好时,就缺乏代表性,一般来说当调查的对象很多又不是每个数据都有很大的意义(如全国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或着调查的对象虽然不多,但是带有破坏性(如食品合格率),应采用抽查方式;如果调查对象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又不具有破坏性,或者生产生活中有关安全隐患的问题就必须采用普查的调查方式进行.(2)总体与个体:所要考查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查对象叫做个体。
如:为了解某市参加中考的320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抽查了其中160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是抽查,总体是32000名学生的体重,个体是每名学生的体重。
2.统计图的特征: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折线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事物的变化情况;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3。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学基础教案

七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统计学基础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数据的概念,明确数据在日常生活和数学中的重要性。
2. 学习数据的收集方法,包括调查问卷和观察记录。
3. 掌握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包括制表和绘制图表。
4.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数据的概念和重要性- 引导学生思考数据的含义,并解释数据在生活和数学中的应用。
2. 数据的收集方法- 调查问卷:介绍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使用方法,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问卷,并收集数据。
- 观察记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环境、实物等进行数据收集,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3. 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 制表:教授学生制作简单的表格,并教导他们如何整理和分类数据,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
- 绘制图表:介绍不同类型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并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图表形式来展示数据。
4. 数据分析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提出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 鼓励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探究和讨论,并引导他们运用统计学基础知识进行分析和推理。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 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数据的注意,并让他们思考数据的重要性和应用。
-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二、数据的概念和重要性(10分钟)- 讲解数据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数据的含义和作用。
- 举例说明数据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人口统计等。
三、数据的收集方法(20分钟)1. 调查问卷- 介绍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使用方法,例如编写问题、选择样本等。
- 学生分组设计自己的问卷,并互相收集数据。
2. 观察记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环境或实物进行数据收集,并进行整理和分类。
- 学生们可以自由选择观察的对象,例如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
四、数据的整理和分类方法(25分钟)1. 制表- 教导学生如何制作简单的表格以便整理和分类数据。
- 引导学生使用表格来记录和分析他们收集到的数据。
2. 绘制图表- 介绍不同类型的图表,如条形图、折线图等。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学习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
本章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使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统计知识,对图表和统计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初中数学,对一些概念和方法的深入理解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也需在本章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使用图表和统计量描述数据。
2.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数据分析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图表和统计量的表示方法。
2.教学难点: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以及动手操作和合作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采用动手操作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
2.准备图表和统计量的模板,方便学生进行练习和操作。
3.准备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团队协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案例,如调查学校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主题。
让学生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以及如何用图表表示出来。
2.呈现(10分钟)讲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以及图表和统计量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动手操作,根据给定的数据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然后用图表表示出来。
北师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 第6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1 数据的收集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 数据的收集教师备课素材示例●情景导入活动内容1:播放歌曲《母亲》.同学们,你们知道母亲的生日吗?某年母亲节,电视台做了一个调查,调查结果如扇形图所示,从这幅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你有什么感想?活动内容2:复习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知识,你知道这三种统计图中的数据是怎么得到的吗?【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设计“是否知道母亲的生日”这一问题,引出本章的学习内容.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和数据打交道,你知道这些数据是如何获得的吗?面对杂乱无章的数据,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整理并采用合理的统计图来表示呢?●置疑导入活动内容:问题1:昨天我们进行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单元检测,但我没来得及统计大家的成绩,如果想分析一下大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掌握情况,我该怎么办?问题2:如果规定90分以上为优秀,80至90分为良好,能不能告诉我,咱们班有多少名同学达到了优秀,多少名同学达到了良好呢?问题3:你的数据是怎样得来的?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数据的收集.【教学与建议】教学:通过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数据需要进行调查,进而引入新课.建议:问题的设置要能引导学生去调查数据,引导学生去思考.调查活动要目的明确,常用的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和试验.【例1】小明想知道银河系里恒星大约有多少颗,他可以获取有关数据的方式是(C)A.问卷调查B.实地考察C.查阅文献资料D.实验【例2】要调查全班同学每天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可以用__问卷调查__法调查,调查的范围是__全班同学__.要了解中国、日本、美国、英国、俄罗斯的森林面积,可用的调查方式是__查阅资料__.明确收集数据的步骤是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的前提.【例3】为了解我县初中2.3万名学生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请你运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将统计的主要步骤进行排序:①从2.3万名学生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调查他们平均每天的读书时间;②分析数据;③得出结论,提出建议;④利用统计图表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和表示.合理的排序是__①④②③__.(只填写序号)解答这类题目,读懂统计图,从不同的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4】某市展览馆某天四个时间段进、出馆人数(单位:人)统计如下,则馆内人数变化最大的时间段为(B)C.14:00~15:00D.15:00~16:00【例5】某市物价局就城镇居民对物价水平的满意程度进行调查,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可估计该市城镇居民对物价水平表示认可的约占__87.3%__.(例5题图)(例6题图)【例6】某校七(2)班的学生在植树节开展“植树造林,绿化城市”的活动,本次活动结束后,该班植树情况的部分统计图如图所示,那么该班的总人数是__40__.高效课堂教学设计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收集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能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获得必要准确的信息.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某年春我国西南五省市遭受了特大的干旱,水资源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小颖和小明对水资源问题也很感兴趣,他们各自进行了调查.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吗?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1】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多媒体出示教材P155及与图相关的内容,提出问题: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与同伴交流从中得到信息,知道要节约用水.【探究2】设计调查问卷多媒体出示教材P155调查问卷.提出问题:调查问卷包括几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小明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绘制的统计图,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归纳】调查问卷的设计一般包括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的设计.【探究3】收集数据的步骤问题: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学生通过思考,与同伴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归纳.【归纳】(1)明确调查问题,(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展开调查,(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活动三:开放训练应用举例【例1】(教材P157“想一想”)(1)如果想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你打算怎样获得这些数据呢?(2)为了得到“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个数据?(3)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方法指导】我们经常通过调查、试验等方式获得数据信息,当调查或试验项目很大,我们个人无法完成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报纸、相关文献或上网的方式,获得数据信息.解:(1)根据报纸书籍或者上网搜查资料;(2)找10个人,每人扔5次,一一记录;(3)抽样调查,全面调查.【例2】教材P157“随堂练习”【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有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解:(1)15365+13270+4540+1048+698=34921(人),即参与本次调查的人数是34921人;(2)69834921×100%≈2%;即“从来不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2%;(3)答案不唯一,如:“每次都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4%,“大多数时候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8%.活动四:随堂练习1.要调查全班同学每天看电视新闻的时间,可以用__问卷调查__法调查,调查的范围是__全班同学__;要了解中国、美国、俄罗斯的森林面积,可以用的调查方式是__查阅资料__.2.小军为了解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设计了如下的调查问卷(不完整):调查问卷年月你平时最喜欢的一项课余活动是( )(单选)(A) (B) (C) (D)其他他准备在“①看课外书;②体育活动;③看电视;④踢足球;⑤看小说”中选取三个作为该问题的备选答案,选取合理的是(A)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④⑤3.王老师对班上某次数学模拟考试成绩进行统计,绘制了如图所示的统计图.由图可知这次考试成绩达到A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解:1010+15+12+10+3=20%,A等级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0%.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作业:课本P159习题6.1中的T1、T3本节课从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获取信息,到了解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年级数学下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教学设计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投影等,展示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提高学生对数据可视化的认识。
5.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好奇心,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数据的欲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实际问题,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分布情况”,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讨论。
学生需要共同商讨数据收集方法、整理技巧,并尝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2.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2)设计丰富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提问、讨论、练习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施多元化评价,结合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3)结合实例,说明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学指标在生活中的应用。
3.拓展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开展以下拓展活动:
(1)了解其他统计学方法,如方差、标准差等,并尝试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2)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数据可视化工具,如Excel、Python等,尝试使用这些工具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
(3)参加学校或社区组织的实践活动,如环保调查、社会调研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升自身的数据分析能力。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教案)北师大版(2024年)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6.1丰富的数据世界1.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从数据中获取信息,区别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重点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难点区别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一、导入新课收集你所在班级全班同学的性别、身高、体重、左右眼视力、肺活量、立定跳远成绩、课间操成绩、美术成绩、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一周内每天到校所用时间等数据,并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整理.二、探究新知1.收集数据小亮收集了他所在班级全班同学的上述数据,并将部分数据整理得到表6-1.表6-1七(1)班全班学生部分数据表学号性别身高/cm体重/kg立定跳远成绩/cm美术成绩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到校所用时间/min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1男16544180优步行15151516152男14836154良自行车12101010103女15960165优电动自行车988884男17360172中私家车1010101095男16451183优电动10109101025女16257165中私家车171515151526女15951152优步行5555527女16651150优自行车101010101028女16866150优电动自行车6666629男15543180良步行77777 30女17260163优步行1313131313(1)你能从表6-1中得到哪些信息?(2)根据表6-1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用表中的数据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吗?2.整理数据对于表6-1,如果关注全班学生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到校所用时间,那么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全班学生上学采用了哪些不同的交通方式?如何表示全班学生上学所采用交通方式的情况?(2)学号为1的学生周一至周五每天到校所用的时间相同吗?预测一下,他下周一到校需要多长时间?其他学生有类似的规律吗?与同伴进行交流.对于上学采用的交通方式及到校所用时间,你还有什么发现和建议?与同伴进行交流.3.分析数据对于表6-1,如果关注全班学生的身高,那么你能解决下列问题吗?(1)全班学生最高身高是多少?最矮呢?出现次数最多的身高数据是哪个?全班学生身高的平均数是多少?(2)你能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全班学生的身高情况吗?在你画的统计图中能找出(1)中要求的各个数值吗?(3)图6-1和图6-2都是根据表6-1中的身高数据画出的统计图.你能从这两幅图中得到哪些信息?这两幅图与你画的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三、课堂练习下面哪些数据是定量数据,哪些数据是定性数据?(1)全班同学所穿鞋子的尺码;(2)河南省2023年空气质量情况;(3)某市初中学生平均每天阅读的时间;(4)端午节期间市场上粽子的质量情况.【答案】定量数据为(1)(3),定性数据为(2)(4)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课后作业1.教材P166“随堂练习”;2.教材P166习题6.1第1,2题.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6.2数据的收集第1课时数据的收集1.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等基本概念;2.在调查中,会选择合理的调查方式;3.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4.通过调查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点了解并掌握普查、抽样调查、总体、样本、个体等基本概念.难点掌握数据收集的基本方法,设计调查问卷.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享有“杂交水稻之父”美称的袁隆平爷爷,为了寻找理想的水稻育种材料,他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观察了数不清的稻田,他对水稻生长的土壤肥沃情况、植株生长高度、植株的产量等各方面的数据进行了系统地收集,然后进行比较,最后筛选出了满意的材料,培育出了深受农民喜爱的杂交水稻.教师:要想发现一个事物的规律,就需要我们收集大量的数据,从中发现它们隐含的规律.教师:在生活中,我们会从报纸、电视或者网络上见到很多的数据,它们是信息的载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据,我们随时随地都在和数据打交道.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收集数据.二、探究新知1.数据的收集教师:为更好地了解全班同学参加体育活动的情况,体育委员小刚设计了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并对全班40名同学进行了调查.如果由你来策划这次活动,你将如何进行调查?学生合作探究,然后由代表发言.教师点评.教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经历这样的活动过程:第一步:明确调查问题——同学们参加什么样的体育活动;第二步:明确调查对象——全班每位同学;第三步:选择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第四步: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填写问卷;第五步:记录结果,分析数据;第六步:得出结论.教师:这次调查问卷是如何设计的?你知道如何来设计调查问卷吗?教师总结: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目的,然后根据调查的对象、目的,决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与问题,设计的问卷中,还应注明问卷收交的方式和时间等.调查问卷1.你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是什么?(单选)A.篮球B.足球C.排球D.乒乓球E.羽毛球F.跳绳G.跑步H.游泳I.其他2.你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是多少?A.0~1 h B.1~2 h C.2~3 hD.3~4 h E.4~5 h F.5~6 hG.不少于6 h根据调查结果,小刚绘制出图6-3和图6-4.(1)该班学生最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排名前三的分别是什么?(2)该班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不少于3 h的学生有多少名?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如果你们班准备按男女生分别组织体育活动,为了使活动受到更多人欢迎,你准备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你设计的调查问卷和小刚设计的有什么不同?(1)为得到“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个数据?(2)如果想了解我国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你打算怎么做?(3)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与同伴进行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收集数据的直接方法有访问、调查、观察、测量、试验等,间接方法有查阅资料、上网查询等.2.普查和抽样调查教师:像前面提到的收集数据的活动中,全班同学是我们要考察的对象,我们采用问卷对全体同学做了逐一调查,像这种为某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叫做普查.调查、试验如采用普查可以收集到比较全面、准确的数据,但普查的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受人力、财力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进行,有时由于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在这些情况下,常常采用抽样调查,即从被考察的全体对象中抽出一部分对象进行调查.在一个统计问题中,我们把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叫做总体,而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叫做个体,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样本容量.教师:例如,在通过试验考察500只新工艺生产的灯泡的使用寿命时,从中抽取50只进行试验.这50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的全体是总体,其中每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个体,抽取的50只灯泡的使用寿命是一个样本,50是这个样本的样本容量.你能用普查的方式了解下面的信息吗?你准备如何调查?与同伴进行交流.(1)我国七年级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2)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3)一批电视机的使用寿命.三、课堂练习教材第169页“随堂练习”.课件出示问题1:要调查下面的问题,你觉得用什么调查方式比较合理?(1)调查你们班的同学是如何安排周末时间的.(2)调查我国濒临灭绝的植物数量;(3)调查某种玉米种子的发芽率;(4)调查学校门口十字路口每天7:00~7:10时的车流量.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教师:采用什么调查方式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定.在解决问题(1)的过程中,不但要同学们动手调查,并且对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调查,像这样对全体对象进行的调查叫做全面调查(普查).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数据的收集需要全面调查吗?学生:如人口普查、调查本班同学的出生年月、调查某班学生50米跑成绩等.课件出示问题2:下列问题适合采用普查方式来收集数据吗?(1)了解某批次炮弹的杀伤半径;(2)了解某一天全国牛肉的平均价格;(3)一批罐头产品的质量检查;(4)对某条河的河水的污染情况的调查.学生讨论、分析,并举手回答,教师点评.课件出示问题3:(1)电视台准备在某市调查一电视节目的收视率,需要对所有看电视的人进行全面调查吗?对一所中学学生的调查结果能否作为该节目的收视率?(2)对本年级同学是否喜欢某电视节目调查的结果,能代表学校全体同学的意见吗?如果不适用,应如何改进调查方法?学生回答,教师点评.课件出示问题4:在以下问题中,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各指什么?(1)为了考察某学校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调查了其中20名学生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2)为了解一批电池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节进行试验.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点评.强调:总体、个体、样本都是指统计的数据,而不是调查的对象,不能混淆,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的个体数目,无单位.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收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整理数据的方法有哪些?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73页习题6.2第1~2题.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有关收集和处理数据的简单知识.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地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及其注意的事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收集数据的过程要有组织性,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良好习惯.第2课时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1.让学生明确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懂得抽样调查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2.会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重点让同学们懂得抽样调查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难点会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你们放学回家后是否帮父母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你们认为家务活都包括什么?你常在家干什么?每位同学统计自己每周干家务活大约有多长时间.教师:要想了解你在家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相对于你们班其他同学干家务活时间的多少,你该开展哪些调查工作?学生讨论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二、探究新知1.样本的代表性与广泛性为了解你所在地区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准备怎样收集数据?下面分别是小明、小颖、小亮三个小组的调查结果:小明:我们小组在公园里调查了100名7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小颖:我们小组在医院调查了100名70岁以上老年患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小亮:我们小组调查了10名70岁以上老年邻居他们一年中生病的次数.(1)你同意他们的做法吗?说说你的理由.(2)为了解该地区70岁以上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你认为应当怎样收集数据?与同伴进行交流.(3)小华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0%的70岁以上老年人,发现他们一年平均生病3次左右.你认为他的调查方式如何?归纳:抽样调查只考察总体的一部分个体,因此它的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普查得到的结果准确.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可以进行随机调查:按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调查,即总体中每个个体被选中的可能性都相等.例:为了使抽取的50只灯泡能很好地反映500只灯泡的情况,抽取时要对每只灯泡逐一进行编号,再把编号写在小纸片上,将小纸片揉成团,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容器内,充分搅拌后,从中一个个地抽取50个号签.上面抽取样本的过程中,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有相等的机会被抽到,像这样的抽样方法是一种简单随机抽样.2.活动探究某校七年级共有16个班,每个班50名学生.为了解该校七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从全部8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作为样本进行调查.(1)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你认为应该怎样抽取样本?(2)下面分别是三个小组的抽样方法,你能理解他们的做法吗?他们得到的样本具有代表性吗?①将800名学生的学号做成号签放入盒中,从盒中无放回地连续随机抽取80个号签,对应的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②从每个班级随机抽取5名学生,汇总得到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③七年级全体学生会议前,在会议室门口从第1个进入会议室的学生起,每隔9人抽取1名学生,得到的80名学生即为抽取的样本.学生回答,教师点评.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72项“随堂练习”.2.某课外兴趣小组为了解所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分别作了四种不同的抽样调查.你认为抽样比较合理的是( D )A.在公园调查了8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B.在医院调查了800名老年人的健康状况C.调查了20名老年邻居的健康状况D.利用派出所的户籍网随机调查了该地区15%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回顾你经历过的统计活动,在数据收集环节你积累了哪些经验?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74页第3,4,5,6题.本节课是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过程后,进一步学习数据调查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实例,让学生领会抽样调查的优点和局限性,体会不同的抽样可能得到不同的结果.通过实例的辨别,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设计恰当的抽样调查方案.体会数据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统计意识.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和疑惑,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6.3数据的表示第1课时扇形统计图1.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重点会依据已知数据绘制扇形统计图,理解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难点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推断.一、导入新课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能使人不断进步.为办好学校阅读周的活动,校图书馆计划购买200册图书,奖励在阅读周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图书馆张老师想了解现在同学们更喜欢读什么类型的图书,以便购买的图书受同学们欢迎.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点评.教师:要想回答上面的问题,我们需要先设计调查问卷,利用统计图形象地表示收集到的数据,今天我们将学习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收集到的数据.调查问卷A.文学B.历史C.科普D.军事E.艺术F.其他调查结果如下表: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人类36242712129(1)如果让你协助张老师买书,你会提出什么购买建议?你是如何考虑的?(2)喜欢文学类图书的人数占调査总人数的百分比是多少?喜欢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类型图书的人数占调査总人数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上述所有百分比之和是多少?(3)你能尝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上述结果吗?二、探究新知1.扇形统计图的特征教师:大家在小学已经学过扇形统计图,有印象吗?是怎样的一个图?学生发表看法,教师点评.课件出示一个扇形统计图(如图),提出问题:(1)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2)哪种球类运动最受欢迎?哪两种球类运动受欢迎的程度差不多?(3)图中的各个扇形分别代表了什么?你认为图中的各个百分比是如何得到的?所有的百分比之和是多少?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并进一步讲解: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作扇形统计图,它的作用是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各部分数量同总数之间的关系.教师:你能总结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吗?引导学生得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1)圆代表总体.(2)扇形代表总体中的不同部分.(3)扇形的大小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2.制作扇形统计图课件出示导入问题中的调查结果,按如下方法绘制扇形统计图.调查结果如下表: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人类36242712129 提出问题:(1)计算各选项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百分比,并填在下表中.(2)计算各个扇形圆心角的度数,并填在下表中.最喜欢阅读文学历史科普军事艺术其他的图书类型百分比30%20%22.5%10%10%7.5%对应的圆108°72°81°36°36°27°心角度数(3)在图6-7的圆中画出各个扇形,并标上百分比.扇形统计图可以直观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3.扇形统计图的应用思考一、观察图6-8,回答下列问题:(1)如果用整个圆表示总体,那么哪个扇形表示总体的25%?(2)如果用整个圆表示你们班的人数,那么扇形B大约表示多少人?3)如果用整个圆表示9 hm2稻田,那么扇形C表示多少公顷稻田?思考二:图6-9是甲、乙两家庭全年支出费用的扇形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小刚认为就全年食品支出费用来说,乙家庭比甲家庭多,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与同伴进行交流.答:不同意,因为两个家庭全年食品支出费用不同,虽然乙家庭所占比例较高,但不一定花费的钱就越多.思考三:小亮对全班40名学生进行了“你对哪些课程非常感兴趣”的调查,获得如下数据:语文20人,数学25人,英语18人,生物学10人,信息科技34人,其他12人.他想用扇形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却发现6项的百分比之和大于1,为什么会这样呢?答:因为有的同学不光对单独的课程感兴趣,可能有同学既喜欢语文又喜欢数学.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总结出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步骤:①根据所给的各部分量和总量,求出各部分量占总量的百分比.②用360°乘相应百分比,得出扇形统计图中各部分所对扇形的圆心角度数.③画一个半径适当的圆,根据圆心角度数画出对应扇形(注意各部分扇形加起来必须是整个圆);④分别在各个扇形中标出对应部分的名称和百分比.三、课堂练习1.教材第178页“随堂练习”.2.某市3月天气状况的统计表如下:(1)计算晴天、阴天、雨天的天数和它们各自占总天数的百分比(精确到0.1%);(2)绘制扇形统计图.【答案】2.(1)晴天有11天,占比为1131 ×100%≈35.5% 阴天有12天,占比为1231 ×100%≈38.7% 雨天有8天,占比为831×100%≈25.8% (2)略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什么是扇形统计图?它有什么特点? 五、课后作业教材第185页习题6.3第1~2题.学生在小学里重点学习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对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在本节课中,明确学习了扇形统计图的概念,知道是用圆和扇形分别代表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通过实际问题,能说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探索扇形统计图中圆心角的求法,了解绘制扇形统计图的步骤;并从中获取正确的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决策.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养成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第2课时 频数直方图1.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会绘制频数直方图; 2.能根据频数直方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重点理解频数直方图的概念,会绘制频数直方图. 难点能根据频数直方图作出合理的判断与决策.一、导入新课教师: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有什么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表示数据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课件出示教材第178页表格,提出问题:(1)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学生的美术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处于哪个等级吗?成绩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2)你能用恰当的统计图表表示该班学生的课间操成绩吗?从你的图表中能看出大部分学生处于哪个分数段吗?分数的整体分布情况怎样?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第(1)题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美术成绩优良中人数(频数)225 3教师:我们能不能借助美术成绩的表示,来表示课间操成绩呢?引导学生回答:将课间操成绩每10分为一段分组,统计每个分数段的学生数,得到下面的表格和统计图:课间操60~7070~8080~9090~100成绩/分人数(频数)1518 6教师点评,并讲解(课件出示教材第180页图6-11):例(课件出示教材第180页例题)解:(1)确定所给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上述数据中最大值是26.8,最小值是2.2.(2)将数据适当分组: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26.8-2.2=24.6,组数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对数据整体状况的了解.考虑以4为组距(每组两个端点之间的距离称为组距),24.6÷4=6.15,可以考虑分成7组.(3)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次数:(4)绘制频数直方图.要求学生动手绘制后给出答案,教师点评.归纳:当遇到大量的数据或数据连续取值时,我们通常先将数据适当分组,然后可以制作频数直方图直观地反映整体的分布情况.思考:你认为频数直方图有什么特点?与条形统计图相比有哪些不同?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三、课堂练习教材第182页“随堂练习”.四、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什么是频数直方图?它有什么特点?3.怎样绘制频数直方图?五、课后作业1.教材第186页第3,4,5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学习过利用扇形统计图进行数据的表示,在小学对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有所了解,通过表格描述数据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学生在看到一组数据后会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为本节引入频数分布直方图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使学生了解频数直方图的定义及其特点,明白使用频数直方图的优越性.利用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得出绘制频数直方图的步骤.能从频数分布直方图中获取信息,作出合理的决策.在统计过程中体会数据的客观真实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初步培养学生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6.4统计图的选择1.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2.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图.重点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一、导入新课教师:我们学过哪些表示数据的方式?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呢?二、探究新知1.统计图的选择课件出示教材第182页图6-14,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1:从统计图中,我们可知205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90亿.学生2:我们还可以看到从1957年到2050年世界人口的变化情况.。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数据的收集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第六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1数据的收集【知识与技能】1.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收集过程,体会数据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2.能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获得必要准确的信息.【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对统计图表进行分析体验数据的重要作用,明确利用数据说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情感态度】结合本课教学特点,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教学难点】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某年春我国西南五省市遭受了特大的干旱,水资源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小颖和小明对水资源问题也很感兴趣,他们各自进行了调查.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进行过这样的调查吗?【教学说明】学生很容易找出生活中关于调查的例子,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方法和过程.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1.从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问题1教材第155页图6-1及与图相关的内容.【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与同伴交流从中得到的信息.2.设计调查问卷问题2教材第155页下方及第156页“做一做”上面的内容.【教学说明】学生通过观察小明设计的调查问卷和绘制的统计图,思考分析,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调查问卷的设计往往包括问题的设计和答案的设计.3.收集数据的步骤问题3从事一个统计活动大致要经历哪些过程?【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与同伴进行交流然后进行归纳.【归纳总结】(1)明确调查问题,(2)确定调查对象,(3)选择调查方法,(4)展开调查,(5)记录结果,(6)得出结论.4.收集数据的方式问题4(1)如果想了解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你打算怎样获得这些数据呢?(2)为了得到“抛掷一枚均匀的硬币50次,出现正面朝上的次数”,你打算如何收集这个数据?(3)获得数据的常用方式有哪些?【教学说明】学生通过思考、分析,然后与同伴进行交流.【归纳结论】我们经常通过调查、试验等方式获得数据信息,当调查或试验项目很大,我们个人无法完成时,还可以通过查阅报纸、相关文献或上网的方式,获得数据信息.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教材第157页“随堂练习”.【教学说明】学生自主完成,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有关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疑惑教师应及时指导.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课堂作业部分.【答案】(1)15365+13270+4540+1048+698=34921(人),即参与本次调查的人数是34921人;(2)69834921×100%≈2%,即“从来不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2%.(3)答案不唯一,如:“每次都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44%,“大多数时候让座”的人约占调查总人数的38%.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1.师生共同回顾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知识点,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板书设计】1.布置作业:从教材“习题6.1”中选取.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相应作业.本节课从学生根据统计图表获取信息,到了解收集数据的步骤和方式,培养学生动手、动脑习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综合指导
山东刘玉东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这部分内容是新课程标准增添的,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的实践活动,学习有关统计的初步知识,历经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观察、分类、排序、分析与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复习目标
1、了解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学会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设计表格来整理数据,用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来描绘和分析数据。
2、通过调查活动,体会数据充满了生活的各个角落,明确数据处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3、理解全面调查的含义;理解抽样调查的含义;理解总体的概念;掌握通过样本来估计总体的调查方法。
4、主动参与抽样调查的过程,体会抽样调查的必要性,领会其优缺点,形成相关经验。
通过有关实例,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体会抽样调查对决策的作用,能比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伴交流合作。
5、领会专题调查活动的基本内容与一般步骤,进一步提高收集、整理、处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6、把学到的有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运用到实践中,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明确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知识归纳
一、调查收据数据的主要步骤
想知道“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要通过调查来收据数据.其过程主要有如下步骤:
1、明确调查问题——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
2、明确调查对象——全班每个同学;
3、选择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
4、展开调查——每位同学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写在调查问卷上,收集每位同学最喜欢的动物,进行编号;
5、整理数据——用“划记法”记录数据;
6、得出结论——划记最多的动物,即为同学们喜欢的最多的动物;
7、描述数据——统计表是描述数据最常用的方式,为了更直观地获取信息,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二、调查方式
统计调查是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一般有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方式.实际上最常用的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
1、全面调查:在“喜欢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调查活动中,全班同学都是考察对象。
像这样考察全体对象的调查属于全面调查,又称为“普查”.
2、抽样调查:在“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活动中,采用了调查部分学生的方式来收集数据,根据部分学生的视力来估计整个地区学生的视力情况.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这里,整个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是要考察的全体对象,称为总体;所有实际被调查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视力组成一个样本.
注意:(1)抽样调查只考虑总体中的一个样本,因此其优点是调查范围小,节省时间、人力、物力,但其调查结果往往不如全面调查得到的结果准确.
(2)抽样调查时一般应注意:被调查的对象不能太少,被调查的对象应是随意抽取的,调查的对象应是真实的.因此,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广泛性又要关注其代表性.
3、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的区别
(1)全面调查是对总体中每个对象进行调查,调查范围广,数据详细;而调查样本有局限性,数据不全面;
(2)当受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对所有对象进行全面调查时,往往采用抽样调查;
(3)当调查具有破坏性时,不允许进行全面调查;
三、统计图的选择
统计图是形象化处理数据的重要工具之一,其是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表达出来,使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直观的展现.本章出现了三种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它们各具特色:条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扇形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折线统计图能清晰地展现出事物变化的情形。
典例赏析
考点1 调查方式的合理选择
对于一项调查工作,是应该用全面调查还是抽样调查,应根据具体情况而确.
例1下列调查方式,合适的是【】
A.要了解一批灯泡的使用寿命,采用普查方式;
B.要了解淮安电视台“有事报道”栏目的收视率,采用普查方式;
C.要保证“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对重要零部件的检查采用抽查方式;
D.要了解外地游客对“淮扬菜美食文化节”的满意度,采用抽查方式.
析解:一般来说,如果数据的收集比较容易或者是要求非常精确,则采用全面调查,否则用抽样调查.对所有灯泡都测试寿命,获得收看某电视栏目的所有观众数或者对一次大型活动满意的所有人数都是不容易做到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一般都采用抽样调查;对于像“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重要零部件的检查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不允许有任何疏漏,必须全部检查,所以要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由以上分析可知,应选(D).
考点2 数据处理的相关概念
目前阶段,我们所学的与数据处理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总体、样本等.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了解我市今年夏季冷饮市场冰淇淋的质量可采用普查的调查方式进行;
B.为了了解一本300页的书稿的错别字的个数,应采用普查的调查方式进行;
C.销售某种品牌的鞋,销售商最感兴趣的是各品牌鞋所销售数量的平均数;
D.为了了解我市九年级学生中考数学成绩,从所有考生的试卷中抽取1000份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在这个问题中,样本是被抽取的1000名学生.
析解:本例既有对调查方式的考查,又有对基本概念的考查.
用普查方式了解全市今年夏季冷饮市场冰淇淋的质量不现实;对一本书的错别字则可以逐页逐个的查找,即采用普查的调查方式是正确的.
销售商最感兴趣的应是哪种尺码的鞋销量大.
“总体”和“样本”这两个概念,都是针对调查对象而言的,这里的调查对象最终反映为数据,表达的句子中心词应该是数据,而不能是事物或人.比如在选项(D)中,“总体”和“样本”应该是指数学成绩,而不是学生.所以,样本是被抽取的1000名学生的数学成绩.
总之,应选(B).
考点3数据处理的综合应用
数据处理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在实际应用时往往和其它知识相联系,共同解决某一问题.
例3 今年,苏州市政府的一项实事工程就是由政府投人1 000万元资金.对城区4万户家庭的老式水龙头和13升抽水马桶进行免费改造.某社区为配合政府完成该项工作,对社区内1200户家庭中的120户
(1)试估计该社区需要对水龙头、马桶进行改造的家庭共有_____户;
(2)改造后,一只水龙头一年大约可节省5吨水,一只马桶一年大约可节省15吨水.试估计该社区一年共可节约多少吨自来水?
(3)在抽样的120户家庭中,既要改造水龙头又要改造马桶的家庭共有多少户?
析解:本例体现了用样本估计总体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1)在抽查的120户中,均不改造的20户,另外的100户需要对水龙头、马桶进行改造.照此比例,估计该社区1200户家庭中需要对水龙头、马桶进行改造的家庭户数为(户)10001201001200=⨯. (2)抽样的120户家庭一年共可节约用水:(1×31+2×28+×21+4×12)× 5+(1×69+2×2)×15 =198×5+73×15=2085(吨).所以,该社区一年共可节约用水的吨数为2085×100
1000=20850(吨). (3)设既要改造水龙头又要改造马桶的家庭共有x 户,则只改造水龙头不改造马桶的家庭共有(92一x)户,只改造马桶不改造水龙头的家庭共有(71一x)户,根据题意列方程,得x+(92一x)+(71一x)=100,
解得x=63.
所以,既要改造水龙头又要改造马桶的家庭共有63户.
也可以从另一角度考虑,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这120户中,改造水龙头和改造马桶的户数之和为 31+28+21+12+69+2=163(户).由于只有100户需要对水龙头、马桶进行改造,所以多出的就是既要改造水龙头又要改造马桶的家庭.因此,此类家庭的人数为163-100=63
(户).
例4为了了解某初中学生的体能情况,抽取若干名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进行引体向上测试,将所得数据整理后,画出统计图(如图1),图中从
左到右依次为第1、2、3、4、5组. (1)求抽取多少名学生参加测试?
(2)处于哪个次数段的学生数最多?(答出是第几组即可)
(3)若次数在5次(含5次)以上为达标,求这次测试的达标率.
析解:(1)抽取的学生人数为10+25+35+25+5=100;
(2)由统计图知,第5组学生数最多; (3)由统计图知,本次测试次数在5次(含5次)以上的人数为35+25+5=65,所以这次测试的达标率为100
65×100%=65%. 例5 某校九年级(1)班有50名同学, 综合数值评价”运动与健康”方面的等级统计
如图所示, 则该班”运动与健康”评价等级为A 的人数是______.
析解:由扇形统计图知,该班”运动与健康”评价等级为A 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
38%,所以该班”运动与健康”评价等级为A 的人数是50×38%=19(名).
例4某住宅小区六月份中1日至6日每天用水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那么这6天
的平均用水量是( )
A 、30吨;
B 、31吨;
C 、32吨;D、33吨.
析解:由折线统计图知,这6天的平均用水量为:61(30
+34+32+37+28+31)=
6
1×192=32(吨).故应选C.
图1 4.5 10.5 0.5 O 6.5 2.5 10 5 8.5 25 35 人数 次数 图2 图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