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哈姆莱特(节选)》学案

合集下载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性格的复杂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悲剧命运。

3. 品味精彩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

4. 发展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

2. 分析戏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冲突,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命运。

2. 分析作品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深刻的主题思想。

3. 学会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鉴赏戏剧人物形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作品中的重要片段进行深入解读,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介绍。

2. 《哈姆莱特》(节选)剧情简介,主要人物关系和冲突分析。

3. 哈姆莱特矛盾性格的形成原因及其悲剧命运探讨。

4. 作品中的其他重要人物形象分析,如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5. 品味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学习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阅读《哈姆莱特》(节选)剧本,理解剧情,把握人物关系和冲突。

3. 分析人物: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分析哈姆莱特等人物的矛盾性格和形象特点。

4. 主题探讨:组织学生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理解哈姆莱特悲剧命运的根源。

5. 鉴赏方法:教授学生鉴赏戏剧文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七、课时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背景知识,阅读剧本。

2. 第二课时:分析哈姆莱特矛盾性格及其悲剧命运,讨论作品主题思想。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主人公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探讨其复仇心理和道德困境。

3. 品味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 深入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识记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复仇心理。

3. 品味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4. 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哈姆莱特复杂性格的分析。

2. 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关于《哈姆莱特》的评论和研究文章。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

2. 学生分享预习成果,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的复仇心理和道德困境。

4. 学生分组讨论,品味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6.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

7.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深入思考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作品的主题意义。

六、教学拓展1. 通过观看电影《哈姆莱特》的节选,比较舞台剧本和影视作品的差异,分析不同艺术形式的表达特点。

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和道德困境。

3. 邀请戏剧艺术家或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七、评价方式1. 课堂讨论和展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读后感,表达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对主人公性格的分析。

3. 单元测试:设置有关《哈姆莱特》的题目,测试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八、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和复仇心理?2. 学生对作品中的经典台词和修辞手法的品味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4.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九、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提升审美情趣: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 培养思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思考人生、命运、道德等哲学问题。

4. 提高语文素养: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哈姆莱特(节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分析作品中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体会作品的审美价值。

(3)关注作品中的矛盾冲突,思考人生、命运、道德等哲学问题。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活动。

(2)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思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心理等。

3. 朗读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3. 讨论:分组讨论作品中的矛盾冲突、人物心理等,分享讨论成果。

4. 朗读: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梳理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对《哈姆莱特(节选)》的理解。

2. 分析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探讨其复仇行动的合理性。

七、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

(2)探讨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合理性。

2. 教学难点:(1)哈姆莱特内心矛盾的处理。

(2)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

八、教学方法1. 分析法:通过分析哈姆莱特的言行举止,揭示其内心矛盾。

2. 辩论法:组织学生就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合理性展开辩论。

九、教学过程1. 复习: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哈姆莱特(节选)》学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把握故事情节,分析戏剧矛盾冲突,赏析人物性格形象,提高分析能力。

3.理解哈姆莱特这一人物的高贵品格和理想,以及面对黑暗现实所做的抗争。

4.理解莎士比亚在剧本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鉴赏品味作品的悲剧意蕴。

学习重难点:1.分析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2.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感受悲剧别样的审美特征。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1.读准字音迷惘(wǎn g)吮(shǔn)吸暴虐(nüè) 鞭挞(tà)延宕(dàn g) 虔(qián)敬嫁奁(lián)横(hèn g)暴罪孽(niè)祈(qí)祷迂(yū)回紊(wěn)乱熏陶(táo)涂脂(zhī)抹粉2.积累词语延宕:拖延。

踌躇:犹豫不决。

轻蔑:藐视,小看。

匍匐:倒仆伏地;爬行。

嫁奁:陪嫁的财物。

奁,指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也指陪嫁的衣物等。

烟视媚行:眯眼看,慢慢走。

形容扭捏不自然的样子。

二、资料链接1.识作者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被马克思誉为“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他出生于1564年4月23日,巧合的是,又卒于1616年4月23日。

于是,英国人便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莎士比亚戏剧节”。

主要作品分为三个时期:(1)早期:这时期作者对生活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相信人文主义思想可以实现。

这时期所写的历史剧和喜剧都表现出明朗、乐观的风格。

(2)中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越来越加剧,创作风格也从明快乐观变为阴郁悲愤,其所写的悲剧也不是重在歌颂人文主义理想,而是重在揭露批判社会的种种罪恶和黑暗。

创作了四大悲剧:《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代表作是《哈姆莱特》。

(3)晚期:莎士比亚深感人文主义理想破灭,退居故乡写浪漫主义传奇剧。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含答案)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含答案)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①在莎士比亚笔下,哈姆莱特怀有高贵的理想,却不得不面对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并与之殊死抗争。

阅读时,注意梳理哈姆莱特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冲突,理解剧作家在这个人物身上寄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②哈姆莱特被称为“忧郁的王子”,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常被深沉的无力感和幻灭感笼罩。

阅读时,要注意哈姆莱特言行举止中表现出来的“忧郁”,尝试分析他复杂的内心世界。

1.了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相关文化常识。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品味戏剧语言,分析剧中人物性格特点。

3.通过独白认识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与冲突,进而理解戏剧主题。

4.通过对白认识哈姆莱特与奥菲利亚二人的戏剧冲突与爱情悲剧。

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情景导入《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别林斯基“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

”——鲁迅环节一:知人论世1.了解莎士比亚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是欧洲乃至世界文学的高峰之一。

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莎士比亚的悲喜剧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四大悲剧《哈姆雷特》优柔寡断导致的悲剧《奥赛罗》妒忌猜疑导致的悲剧《李尔王》世态炎凉中真情的悲剧《麦克白》没有节制的野心导致的悲剧莎翁悲剧的突出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通过阅读节选部分,理解剧情梗概,把握主要人物关系。

3.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体会其矛盾心理及其所处时代的意义。

4. 领会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品味其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邃的哲理。

5.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2. 节选部分剧情梗概3. 主要人物关系4.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5. 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节选部分的剧情理解,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以及对莎士比亚修辞手法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节选部分的剧情梗概,主要人物关系。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举例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节选部分剧情梗概,主要人物关系介绍。

2. 第二课时: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讲解。

3. 第三课时:小组讨论哈姆莱特的矛盾心理,分享讨论成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节选部分,了解剧情梗概及人物关系。

2. 课堂导入: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3. 授课环节:a. 讲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b.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其矛盾心理;c. 讲解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及修辞手法,举例进行分析;d.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哈姆莱特矛盾心理的理解。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了解程度。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核心素养:(1)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2)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1)抓住人物关系,理解人物性格。

(2)反复朗读,仔细揣摩,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思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师点拨、启发、引导。

让学生多读,多思考,多交流,多展示,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自己解决,能通过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合作解决,需要老师帮助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教学步骤:课前活动:1.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词;2.阅读课文及注释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试背诵哈姆莱特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一段。

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莎士比亚。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导语设计之一:“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的发展几乎已经达到了顶峰,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主义。

人仍然是这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杰作。

讴歌人,赞颂人性是文艺复兴的从未偏离的核心思想。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节选)。

导语设计之二:当人们提及经典名著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敬畏之心,敬其恒久的艺术魅力,畏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其实,如果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品读,就会发现名著距离我们很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名著,深入名著,欣赏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让我们一起寻找我们自己心中的哈姆莱特。

任务活动一检查预习,自主完成1.请同学介绍作者莎士比亚。

明确: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剧作家、诗人。

代表作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

6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教案课件部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哈姆莱特(节选)》,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把握文学历史语境。

2. 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内心矛盾与发展变化。

3. 领会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节选背景及作者介绍。

2. 主要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梳理。

3.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4.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解析。

5. 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训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哈姆莱特形象的把握,课文修辞手法的分析,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难点:深入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矛盾,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剖析哈姆莱特形象与课文修辞。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节选背景及作者莎士比亚。

2. 阅读课文,梳理主要人物关系与故事情节。

3. 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心矛盾。

4.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开展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的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哈姆莱特形象的分析能力和内心矛盾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对课文修辞手法的识别和鉴赏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情况。

5. 综合评价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资源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背景资料。

2.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案例。

3. 课文修辞手法解析资料。

4. 批判性思维训练素材。

5. 课后作业设计:请学生选取一部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分析其人物形象和修辞手法,并结合哈姆莱特进行比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课文节选背景及作者,梳理故事情节。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哈姆莱特》这部作品的背景、作者及文学地位;(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及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能力,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3)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2)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2)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深刻的哲理和复杂的人物关系;(2)如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作者及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选文,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2)让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2)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人性、道德和社会问题。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2)强调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选文,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2. 请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进行作品分析和理解,谈谈你对作品主题的思考;3.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片段,进行文学鉴赏,体会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和艺术魅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了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能力,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学会欣赏戏剧文学,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戏剧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思考人生意义;(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复仇、暴力等不良行为。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哈姆莱特》节选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了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3. 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暗示等手法的解读;2. 对作品进行合理的评价。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疑问;5. 练习与拓展: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3. 长期效果:观察学生在欣赏戏剧文学、思考人生意义等方面的进步。

六、教学资源1. 课文:《哈姆莱特》节选文本;2. 相关资料: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的介绍、戏剧文学鉴赏指南;3. 辅助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批判性思维;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戏剧氛围,增强学生的体验感。

八、课时安排本节课共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用于介绍背景、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用于课堂讲解、练习与拓展。

《哈姆莱特(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教案设计【备课概述】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最负盛名的剧本,同《麦克白》、《李尔王》和《奥赛罗》一起组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剧情讲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

悲剧虽然取材于丹麦历史,但是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廷内部的腐化和堕落的尖锐的斗争。

哈姆莱特替父报仇,杀死他的叔父,他自己也被叔父暗算,在与雷欧提斯的决斗中中毒剑身亡。

这场发生在宫闱之中的冲突,不仅是家庭的悲剧,而且是皇宫、国家的悲剧。

哈姆莱特最终未能实现他重整乾坤的愿望,临终前把王国交给了挪威王子福丁布拉斯。

【课时二课时】《哈姆莱特》教学设计【一课时】一、导入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经典语录的。

二、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以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为特点的反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其思想体系是人文主义思想。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文学艺术的繁荣,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

(2)能够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主题思想。

(3)能够解读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提高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表达和论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审美情趣。

(3)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特色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

3. 课文中深层次的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莎士比亚和《哈姆莱特》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难点句子。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结构。

4.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写一篇关于《哈姆莱特》的人物分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人物和情节。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哈姆莱特》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异同。

5.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景。

七、教学内容1.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关系和情节脉络。

2. 探讨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①哈姆莱特为了复仇,为什么要装疯?
明确: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②莎士比亚借奥菲利娅之口是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
明确:高贵而伟大。她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
③哈姆莱特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这段独白揭示了哈姆莱特怎样的个性,造成他这种性格的原因是什么?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哈姆莱特》的相关文化知识。
2.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梳理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以及人物复杂性格的塑造。
3.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领悟悲剧的深层意蕴。
③拓展延申。通过屈原和周敦颐的话语引入,激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善于思考,培养美好的品性,有一双理性的慧眼,有一颗积极健康的心,在迷雾中砥砺前进。
除了情节和人物之外,戏剧语言也是构建剧本的额基础。戏剧情节、人物、语言探究之后,逐步进入戏剧主题的分析,探究悲剧意蕴,能够深化学生的思维意识,建构起戏剧鉴赏的学习方法。
品味语言,探究主题
1.品味语言。简要介绍戏剧语言的基础知识,随即深入文本进行分析,重点关注独白和修辞手法这两个角度。
2.主题探究。
①造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有哪些方面?
②“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部悲剧《哈姆莱特》的悲剧性表现在哪里?
明确:英雄死亡的悲剧性结局;文主义信仰的破灭的悲剧;时代的悲剧。
二、教材分析
1.单元解读。本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二单元,前两篇分别是《窦娥冤》和《雷雨》。本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均为戏剧。它们通过剧中人物的悲情遭遇,表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剧作家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学习本单元,通过多类探究活动来理解戏剧作品,把握悲剧意蕴,激发心中的良知与悲悯情怀。要初步认识戏剧的基本特征;欣赏剧作家设计冲突、安排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体会戏剧语言的动作和个性化;理解悲剧作品的风格特征,欣赏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高中必修下册《6哈姆莱特(节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下册《6哈姆莱特(节选)》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分析台词,分析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2.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J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剧本研读1.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走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你怎样理解哈姆莱特的内心追问和矛盾?这集中体现了哈姆莱特的思考,他不仅思考现实,还进行人类生命本体进行哲学探讨。

这是一个敢于死还是敢于生的问题。

人们而对残酷命运,敢于在反抗与斗争中死去是勇敢的,而勇于承担苦痛,在痛苦中实现拯救全局的理想也是勇敢的。

2.“哈哈!你贞洁吗?”你认为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口气?因为奥菲利娅受人利用,要试探哈姆莱特,于是把哈姆莱特送给她的东西还给他。

结果,戏演得过头了,使哈姆莱特认为奥菲利娅抛弃了他。

此外,哈姆莱特也有故意伤害情人的想法,使情人对自己绝望,达到装疯而又不被人发现的目的。

所以他才说出如此伤害奥菲利娅的话来。

3.如何理解这一场戏中哈姆莱特关于生命的思索?这段内心独白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哈姆莱特关于生和死的思考:是默默忍受命运还是挺身反抗苦难?死了,如果什么都消失了,是最好的结局,但是死后是否还会有梦,无从知晓。

第二层是说人们因恐惧死后的不可知,而甘愿忍受现实的种种苦难,也借此揭示了现实的黑暗与不公。

这段内心独白,反映了哈姆莱特想要复仇,而又迟疑、延宕的矛盾心理。

4.莎士比亚借奥菲利娅之口是如何评价哈姆莱特的?啊,一颗多么高贵的心是这样陨落了!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这样无可挽回地陨落了!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荚妙的根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荚貌,在疯狂中凋谢!啊!我好苦,谁料过去的繁华,变作今朝的泥土!在奥菲利娅的心目中哈姆莱特是一个高贵而伟大的人。

6《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学评论:关于《哈姆莱特》的文学评论文章,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深入理解戏剧内涵。
2.拓展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哈姆莱特》完整剧本,进一步了解戏剧的全貌,关注剧本中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变化。
-学生可自主选择观看与《哈姆莱特》相关的视频资源,感受戏剧表演的魅力,拓宽视野。
-阅读文学评论文章,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性思维。
-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优秀的阅读材料、解答学生在拓展学习中遇到的疑问等。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内容逻辑关系
①知识点串联
-《哈姆莱特》背景知识: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悲剧类型。
-人物形象分析:哈姆莱特的复仇心理、奥菲莉亚的纯真与悲剧命运、克劳狄斯的篡位与阴谋。
5.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戏剧鉴赏的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阅读《哈姆莱特》,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6.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哈姆莱特》中某个人物的分析报告,要求深入剖析人物性格、动机等,字数500字左右。
本节课教学过程设计紧扣实际学情,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戏剧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戏剧主题:复仇、人性、道德冲突。
-语言特色与戏剧结构:无韵诗、独白、对白;五幕剧结构。
②重点词句解析
-重点词:复仇、正义、疯狂、道德、悲剧。
-重点句:哈姆莱特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奥菲莉亚的诗“我怎样才可以从这苦难的世界逃离”等。
③板书设计
-核心人物关系图: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4.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

《哈姆莱特》(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的相关背景知识。

2. 通过阅读节选部分,理解剧情及人物关系。

3.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哈姆莱特、奥菲莉亚等角色的性格特点。

4. 领悟作品的主题思想,探讨悲剧产生的原因。

5.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内容1. 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哈姆莱特》简介。

2. 节选部分剧情概述及人物关系。

3. 人物形象分析:哈姆莱特、奥菲莉亚等。

4. 主题思想探讨:悲剧产生的原因。

5. 作品鉴赏与批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节选部分的剧情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探讨。

2. 教学难点:对作品深度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悲剧产生的原因的剖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作品背景,分析剧情及人物形象。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片段,深入剖析角色心理和作品主题。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作品,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节选部分,了解剧情及人物关系。

2.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作品背景,概括剧情,明确教学目标。

3.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对比哈姆莱特与奥菲莉亚的性格特点。

4. 第三课时:探讨悲剧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从社会、家庭等多方面思考。

5. 第四课时:作品鉴赏与批判,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课堂讨论。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作品的深入思考。

2.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课后作业中对作品主题的剖析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七、教学资源1. 文本材料:《哈姆莱特》原文节选。

2. 参考书籍:关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研究著作。

3. 网络资源:相关视频、论文、论坛讨论等。

4.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周:介绍作者、作品背景,概括剧情,明确教学目标。

6.《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文本片段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片段的人物心理、语言特色及主题意义。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 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对文本片段的分析和理解。
- 通过案例分析题,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写作题,如写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心理描写,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
- 观察学生完成课后写作任务的质量,如对人物分析或主题探讨的短文。
- 评估学生是否能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实际写作中,以及作业中的创新思考和深度分析。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 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戏剧文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复仇主题等。
强调戏剧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分析《哈姆莱特(节选)》中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2. 理解并探讨复仇主题在文中的体现及其深层含义。
3. 掌握戏剧文学的语言特点,如对白、独白等。
难点:
1. 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内心世界及其心理变化。
2. 深入解读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
3. 将文本分析与现实生活、个人体验相结合,进行有深度的思考与讨论。
- 指导学生对比不同版本的影视作品,分析不同导演和演员对哈姆莱特这一角色的解读和表现。

6《哈姆莱特(节选)》(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节选)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众生”解“众生相”——《哈姆莱特》教学设计(设计理念)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果呈现于课堂,学习的过程可以延伸至课外受篇幅和课时限制,语文教材选录的作品,尤其是小说和戏剧,往往是节选。

节选的部分虽然多是作品最精华的部分,但是如此“断章”却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取义”。

因此如何解决节选类文章的文本教学,是值得教学者思考的一个问题。

引导学生课下阅读,包括观看一些相关的影视作品,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

当然这种引导不是无目的的,教师应该事先预留阅读提纲或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然后,阅读的成果在课堂展现,这样语文教学就能达到课上与课下教学的共融,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又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全方位理解。

二、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解决难点问题,凸显教学是为了学,而不是为了教的目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往往依靠的是教师的讲解,可是这样很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甚至扼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因此,合作探究的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正如人们所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们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互相探讨,碰撞思想,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更好地解决遇到的难题。

总之,课堂上的所有环节设计都是为了学生的学,《哈姆莱特》的精彩必须由学生来发现,诠释“众生相”的也必须是“众生”。

(目标定位)1. 学生能够概括戏剧的主要情节。

2. 掌握人物(包括次要人物)性格,了解其对情节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文本特色解读)《哈姆莱特》中有一句经典名言,那就是当哈姆莱特得知母亲改嫁后,发出伤痛欲绝的感慨“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确实,纵观整部戏剧,无论是丈夫死后迅速嫁给杀夫仇人的王后,还是哈姆莱特深爱的奥菲利亚,她们的意志是那样的不坚,她们的死又是那样的无足轻重。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案编辑专员:《哈姆莱特(节选)》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如作者、时代、文学地位等。

学生能够把握戏剧的基本特点,如对话、独白、场景等。

学生能够分析人物形象,如哈姆莱特、奥菲莉亚、克劳狄斯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剧本内容。

通过表演、辩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品对人性的探讨,如复仇、疯狂、背叛等。

学生能够认识到作品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性格特点。

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对白的韵律、象征手法等。

2.2 教学难点: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深入理解,如哈姆莱特的犹豫、矛盾等。

对作品深层主题的探讨,如生与死、道德与伦理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戏剧与小说的区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

学生分析人物形象,填写人物关系表格。

3.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全班讨论,探讨作品的艺术特色。

3.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表演剧本片段。

学生进行辩论,如“哈姆莱特是否应该复仇”。

3.5 总结: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布置作业,如分析某一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实践活动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讨论和表演中的表现,如表达能力、团队协作等。

评价学生对作品深层主题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哈姆莱特(节选)》。

5.2 影视资源:《哈姆莱特》电影、电视剧片段。

5.3 网络资源:相关论文、评论、解读等。

5.4 其他资源:相关文学作品、戏剧表演技巧书籍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对《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人物关系、情节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认识。

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五篇)

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五篇)

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五篇)第一篇:哈姆莱特(哈姆雷特)(节选)教学设计成立教学要求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课文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二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阅读指导外国戏剧作品本课是初次接触,应指导学生根据舞台剧本欣赏的要求,做好预习工作。

《哈姆莱特》全剧并不长,应鼓励学生先读一读,了解剧情梗概,激发阅读兴趣。

课文是节选,篇幅不长,但初读时学生不一定读得明白。

在预习时,应指导学生查看有关资料,让学生在了解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深刻含义。

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的分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应详讲详析。

作品介绍、情节分析、理清冲突、概括主题等内容可通过学生复述故事,安排讨论活动来完成。

《哈姆菜特》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学生讲解便于巩固预习成果,进一步深入到剧情的分析之中。

戏剧冲突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挖掘人物的典型意义,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

通过讨论、交流、讲评,归纳总结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剧本的语言特点,这样步步深入,一则便于学生理解接受,二则会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以便于更好地全面地欣赏作品,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以下的课文讲析可供参考: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教学参考1208 0811《哈姆莱特(节选)》学案【目标】1.通过分析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对白概括人物性格。

2.赏析戏剧的语言艺术。

【基础•积累】1.作家、作品(1)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一生共写了37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2)故事梗概从老国王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第二场(未完),主要情节是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这是全剧的高潮。

剧情发展到这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都清楚知道了对方要置自己于死地,他们谁都不能再回避、耽搁,形势刻不容缓。

老辣狠毒的克劳狄斯抢占了先机,安排了看上去万无一失的“比剑”的圈套。

2.名家评论《哈姆莱特》中的鬼魂申冤、主人公复仇、行动中的延宕、戏中戏和流血凶杀的结局等,都属复仇悲剧的传统手法,但作品在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开掘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哈姆莱特理想崇高、思想深刻,在一个“脱了节”的时代立志重整乾坤,但他又耽于沉思、自责、自我怀疑,加之忧郁与孤独,于是一再拖延复仇计划。

他身上集中体现着文艺复兴运动中人文主义者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他们的迷惘、矛盾和痛苦,反映着16~17世纪初人文主义思想的危机。

哈姆莱特的精神苦闷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他已成为世界文学中不朽的典型形象。

(《中国大百科全书》)哈姆莱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

他是一个巨人,却是一个真实的人。

因为哈姆莱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

哈姆莱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哈姆莱特》是戏剧诗人之王莎士比亚的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钻石。

(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3.字词(1)给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

匍匐()意旨()暴虐()祈祷()轻蔑()难堪()怪诞()忏悔()踌躇()迷惘()延宕()虔()敬紊()乱劝诱()嫁奁()陨落()横()暴(2)解释下列词语①神魂颠倒:②紊乱:③涂脂抹粉:④鞭挞:⑤当机立断:⑥陛下:⑦殿下:⑧创伤:⑨烟视媚行:【合作•探究】一、分析戏剧冲突、人物性格1.阅读全文,理解戏剧冲突(1)在这场戏中,主要外在冲突是否表现为哈姆雷特与奥菲利娅的冲突?为什么?(2)冲突双方力量对比上有什么特点?(3)哈姆莱特坚持个人复仇反映出他思想上的什么特点?2.阅读“生存还是毁灭”,理解人物内心冲突。

(1)这段话表现了哈姆莱特对哪些事物的思考?反映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征?3.阅读奥菲利娅的独白,理解人物形象。

(1)哈姆莱特过去的形象是什么样的?(2)为什么借奥菲利娅之口极力赞美哈姆莱特?4.概括总结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5.戏剧片段表演(如哈姆莱特独白、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对白等)二、把握紧张、曲折的情节1.阅读“比剑”的相关情节。

(1)“比剑”这个情节中包含哪些悬念?给读者带来什么心理感受?(2)在“比剑”中雷欧提斯、霍拉旭对比剑的看法各是什么?(3)说说“比剑”这一情节有几个回合?每个回合的情节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写?三、分析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格化1.分析人物语言的动作化(1)阅读“比剑”前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请求谅解的语言,分析是如何体现语言的动作化的。

(2)分析下面的语言体现的动作性。

①“你怎么说?”(哈姆莱特连续两次击中雷欧提斯后说)②“陛下,现在我一定要击中他了。

”(雷欧提斯对克劳狄斯说)③“你怎么一点也不起劲?请你使出全身的本领来吧;我怕你在开我的玩笑哩。

”(哈姆莱特对雷欧提斯说)2.分析人物语言的性格化(1)从文中找出哈姆莱特的几句话,分析他的语言体现了他什么性格。

(2)找出几句克劳狄斯的语言,分析他的性格特征。

【鉴赏•评价】1.奥斯里克是一名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他来询问哈姆莱特是否愿意和雷欧提斯比剑时,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这个情节轻松诙谐,但并不是剧情发展所必需的,怎么看待这类情节的存在?2.在课文节选的这一部分里,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他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种结局,你认为哈姆莱特能否避免?【作文•素材】《哈姆莱特》经典语句1.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2.生存还是死亡,那是个问题。

3.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4.成功的骗子,不必再以说谎为生,因为被骗的人已经成为他的拥护者,我再说什么也是枉然。

5.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6.嫉妒的手足是谎言!7.上帝是公平的,掌握命运的人永远站在天平的两端,被命运掌握的人仅仅只明白上帝赐给他命运!8.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

9.不要只因一次挫败,就放弃你原来决心想达到的目的。

10.新的火焰可以把旧的火焰扑灭,大的苦痛可以使小的苦痛减轻。

11.聪明人变成了痴愚,是一条最容易上钩的游鱼;因为他凭恃才高学广,看不见自己的狂妄。

12.愚人的蠢事算不得稀奇,聪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痛肚皮;因为他用全副的本领,证明他自己愚笨。

13.外观往往和事物的本身完全不符,世人都容易为表面的装饰所欺骗。

14.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15.勤劳一天,可得一日安眠;勤奋一生,可永远长眠。

16.金子啊,你是多么神奇。

你可以使老的变成少的,丑的变成美的,黑的变成白的,错的变成对的……17.目眩时更要旋转,自己痛不欲生的悲伤,以别人的悲伤,就能够治愈!18.全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舞台,所有红尘男女均只是演员罢了。

上场下场各有其时。

每个人一生都扮演着许多角色,从出生到死亡有七种阶段。

19.日轮已经盘绕三十春秋,那茫茫海水和滚滚地球,月亮吐耀着借来的晶光,三百六十回向大地环航20.志愿不过是记忆的奴隶,总是有始无终,虎头蛇尾,像未熟的果子密布树梢,一朝红烂就会离去枝条。

21.嗨,让那中箭的母鹿掉泪,没有伤的公鹿自去游玩;有的人失眠,有的人酣睡,世界就是这样循环轮转。

《哈姆莱特(节选)》学案部分参考答案pūfū zhī nuâ dǎo miâ kān dàn qiān chóuchú wǎng dāngqián wěn yòu lián yǔnluò hâng①神魂:精神,神志。

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形容对人或事入迷着魔。

②杂乱;纷乱:秩序紊乱|言语紊乱。

③脂:胭脂。

搽胭脂抹粉。

指妇女打扮。

也比喻为遮掩丑恶的本质而粉饰打扮。

④鞭打。

比喻抨击:这部作品对旧社会的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

⑤当机:抓住时机。

在紧要时刻立即做出决断。

⑥对君主的尊称。

⑦对太子或亲王的尊称。

现用于外交场合。

⑧1.伤害。

2.被刀剑﹑火器等所损伤。

3.指伤口。

4.比喻战乱或自然灾害等给国计民生带来的破坏。

⑨烟视:微视;媚行:慢行。

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1.(1)不是。

因为哈姆莱特的直接复仇对象是国王。

他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冲突应为主要冲突。

奥菲利娅因不明真相并以为哈姆莱特真的疯了而无法与哈姆莱特沟通的矛盾仍从属于哈姆莱特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因为她是被人利用。

(2)悬殊强大(强大到一个封建集团)弱小(弱小到一个人)(3)个人英雄主义强调个人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对人的自我的极大的肯定。

新兴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的体现。

2.生存与毁灭思想与行动他选择生存,选择复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选择了行动与坚持。

特点:在面对巨大的挫折时,他善思、忧郁、延迟。

3.不是。

因为哈姆莱特的很多话都是直逼现实的,直接反映了现实问题。

如:对美丽与贞洁的思考,反复强调奥菲利娅进尼姑庵,嘲讽天下女人烟视媚行、淫声浪气等。

性格:偏执。

他曾母亲改嫁而感叹:“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4.莎翁用了七个短语从七个角度来极力赞美哈姆莱特,使他近乎完人。

尽管哈姆莱特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仍不失为一个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他敢于承担重任并坚持完成它。

他是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化身,莎士比亚深爱着笔下这个人物,他代表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代表着正义向邪恶的封建的集团挑战。

他是一个英雄,同时也是一个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并非完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成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艺术典型。

5. 哈姆莱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忧郁的典型,热情激昂的背后,他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

二、(1)“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每一个悬念都关系着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成功、哈姆莱特能否避免厄运,读者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2)在大臣来征询哈姆莱特是否愿意成全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之间的打赌,同雷欧提斯比剑的时候,哈姆莱特正和霍拉旭讲到他对雷欧提斯的同情和歉意。

对于比剑,他可能把它单纯理解为雷欧提斯要向他报仇,为了平息雷欧提斯的愤怒,他毫不迟疑地接受了挑战。

霍拉旭认为他很可能会输,而他自己心里也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霍拉旭劝告他,让他不要参加比赛,他却没有同意。

读者因为已经知道克劳狄斯的毒计,因此心里骤然紧张起来。

(2、3)接下来是比剑。

遵照王后的预先提醒,哈姆莱特诚恳地向雷欧提斯道歉,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疯狂”,求得他的谅解。

雷欧提斯表示虽然不能放弃“复仇”,却也接受了他的“友好的表示”。

此时,两人之间的气氛较为友善,但是危险并没有解除。

选择用剑的时候,雷欧提斯根据事先安排换了一把剑,毫无防备之心的哈姆莱特对此没有提出异议。

读者对事情的发展担心到极点。

比赛开始了,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

第二回合仍是哈姆莱特取胜。

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

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

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莱特,哈姆莱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

王后倒地。

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