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哲学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翰塞尔的心智哲学
前言:
所谓心智哲学(the philosophy of mind),其所研究的主要是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有意识智慧(conscious intelligence)的本质?或者说什么是心理状态和过程的本质?正是围绕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心智哲学的历史研究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二元论与唯物论的对立:后者主张,心理活动只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系统——大脑——的各种微妙的状态和过程;与此相反,各种二元论者则认为心理活动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物理系统的各种状态和过程,而是构成了其本质并非物理性的另一种现象。约翰塞尔对当代心灵哲学的唯物论传统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批判,但是同时也反对二元论。他提出意识是主要的心智现象,它是内在的、定性的、主观的、第一人称本体论的,不能够还原为物理现象。但是正如液态是水的特征,意识也是大脑的神经生理过程的特征,因此和我们的科学世界观并没有冲突。
约翰塞尔简介:约翰·R·塞尔,1932年出生,1959年于牛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分校米尔斯心灵与语言哲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言语行为》、《意向性》、《心灵、语言与社会》等。他坚持实在论的观点,发展了"意向性"概念与"意识"理论,对唯物论与二元论都有批评。因为在心灵哲学与语言哲学上卓有建树,1977年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获美国人文科学奖章。
主题:
一、约翰塞尔对当代心灵哲学唯物论传统的批判
在回答刘高芩关于当代西方心智哲学的基本情况的问题时,约翰塞尔说道:“就我个人的看法,“非还原唯物主义”(‘non2reductive materi2alism’)仍然是当代心智哲学的主要观点,仍然占据当代心智研究的主流地位。尽管我非常愿意宣判“非还原唯物主义”的死刑,但是非还原唯物主义的各种版本似乎仍然占据着当代心智哲学的制高点。我的基本看法是,无论你持非还原唯物主义观点,还是其他什么观点,你在心智问题的研究中都无法逃避形而上学。所以,我希望持各种观点的心智哲学家都能够对形而上学变得比现在更感兴趣一些,希望他们能够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与心智密切相关的那些形而上学问题。因为,当人们说“心的性质或现象是可以多元实现的”时,人们实际上是在一个特定的形而上学框架中做出这一断言的。如果离开了形而上学层面的追问,这个断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然而,我所担心的是,我们目前在心智哲学中所看到或可能看到的形而上学都是一些糟糕的形而上学。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代心智哲学几乎没有或根本就没有取得什么大的进步。”
从这里可以看出约翰塞尔对当代西方心智哲学中一种缺少形而上学的非还原主义的心智哲学是持批判态度的。
二、约翰塞尔对身心二元论的批判
(1)笛卡尔的二元论
笛卡尔将世界分为“广延实体”(物)和“思维实体”(心或灵魂)。他声称
心的本质与物的本质完全不同。因此,灵魂与身体完全不同。尽管灵魂在生命期间与整个的身体结合在一起,但它却是无形体的、非广延的,并在身体死后还会继续存活。这是笛卡尔最著名的形而上学主张。作为二元论的主要形式,它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欧洲哲学。这一学说是对亚里士多德对灵魂的描述的批判。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灵魂是身体的功能或形式。相反,在笛卡尔看来,与他本人所描述的物理本质不同,心的现象不能基于物理特性作机械的解释。这一理论也为基督教的不朽学说提供了形而上学基础。其主要问题在于,由于心与物是截然不同的,很难说心的东西如何与物的东西相关联,而主观的认识又如何能够获得关于客观实在的可靠知识。这就是主导其后的心的哲学的著名的心身关系问题。(2)对笛卡尔二元论的批判
根据笛卡尔的观点,心、身是完全有别的两种实体,二者不可能发生什么联系。然而日常的经验似乎告诉我们,身、心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例如:身体被某物撞到就会感觉疼痛;内心只要想移动身体的某一部分它就可以实现这一想法。那么身、心之间到底有没有关系?如果有,二者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就是著名的“身心问题”。塞尔认为,尽管这一问题在笛卡尔之后被许多哲学家所关注,但是这一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发展到今天,已经转化为如下两个问题:(1)物理实体如何对我们的心智产生影响?(2)心智事件又是如何影响物理世界的?
三、约翰塞尔的心智哲学观点
(1)中国屋论证(Chinese room argument)
由约翰塞尔1980年在其论文《心、大脑与程序》中提出的思想实验。它用以表明软件不能使得一个计算机具有意识或具有人那样的心。假定一个不会说中文的说英语的人,被锁在一个有两个窗口和一部英文说明书的屋子里。从一个窗口递入用中文写着问题的纸条。屋子里的人根据说明书来将这些纸条与其他写有中文符号的纸条相匹配,并将那些其他的纸条通过另一窗口递出。塞尔相信计算机内部的设置基本上就是这样。而这个不会说中文的人就像是那个计算机。了根据一个程序来加工所接受到的所有东西,而他的输出事实上就像他对中文问题所作的回答。因此他通过了“图灵测验”,但仍然没有获得对中文的理解。同样地,一个计算机只是根据所设计的形式规则进行操行,而且能意识到它所操纵的符号的内容。塞尔因此结论说,程序不是心,因为前者是形式的或句法的,而后者则具有语义内容。语义学并不内在于句法学,而句法学对于语义学也是不充分的。中国屋论证对于强人工智能立场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后者声称心只是计算机的程序。中国屋论证的逻辑和涵义在过去10年间引起热烈的争论。
(2)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是同一学科的个分支
在回答蔡曙山关于如何评价言语行为理论的问题时,约翰塞尔说道:“语言学习中所涉及的东西并不仅仅是抽象的语句形式,而是使用这些语句来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我们具有一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论,也就是人类活动的理论,这样我们就有一种语言理论,如果我们将这些东西都一起加以吸收的话,这就是言语行为理论。我认为在语言哲学中,整个言语行为理论是对传统的语言研究的狭隘性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突破,言语行为理论也开启了心智哲学的研究,因为心智哲学和语言哲学是同一学科的分支。”由此可见,言语行为与心智是密切相关的,对语言的深入研究可以促进对心智的研究。
(3)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趋势——由语言哲学转向心智哲学
“我认为我们已经从以语言哲学为研究中心转移到以心智哲学为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