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土壤》教学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a95eee5fb4daa58da0114ae8.png)
素养立意本题考查土壤组成物质分布的综合思维。
解析土壤组成物质中有机质的含量较少且主要分布于土壤的表
层,图中②表示有机质。60 cm以下未发育成土壤。 答案(1)B (2)C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问题探究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
黑土地上“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问题探究 红壤是在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土壤,主要分布于长江以 南的低山丘陵区,土壤呈酸性,一般氮、磷、钾的供应不足。江南 丘陵地区是我国柑橘、茶叶等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红壤呈现红色的原因,并描述其特点。 (2)当地人是如何改造红壤发展农业生产的? 提示(1)红壤铁、铝的氧化物较丰富,故土壤颜色呈红色,一般酸 性较强,土质黏重,易板结。 (2)加石灰中和酸性;种好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逐年深耕,熟化土 壤。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2.不同气候类型影响下的土壤类型
气候类型 土壤状况 高寒环境 土壤发育程度低,土层薄,土壤贫瘠,冻土 湿热环境 有机质分解快,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贫瘠,偏酸性 干旱环境 土壤水分少,发育程度低,贫瘠,偏碱性 冷湿环境 有机质分解慢,大量累积在表土层,土层深厚,肥沃
探究一
被与当地土壤之间的相互作用。
提示土壤为沙棘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沙棘固定了当地沙地,
减少肥力的流失。
新知预习
自主检测
1.判断正误 (1)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2)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 ) (3)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 (4)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5)亚马孙雨林中因植被茂密而土壤肥沃。 ( ) (6)农业耕作中休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土壤的肥力。 ( ) 答案(1)× (2)× (3)√ (4)× (5)× (6)√
课件土壤_人教版必修一地理PPT课件_优秀版
![课件土壤_人教版必修一地理PPT课件_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96eed7c45727a5e9846a619b.png)
2.阅读教材第92页最后1段和第93页第1~2段,理解土壤的 功能。 (1)土壤为 植物 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植物为动物 提供食物;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 场所 和 营养来源。 (2)土壤具有重要的 蓄水、保水 功能,农作物可以抵御适 度的旱情。 (3)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 土壤 为物质基础的,人类生存必 须发展农业。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教材初探| 1.阅读教材第92页倒数第2段、第93页第3段和图5.20,认 识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 触的 过渡 地带。 (2)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 系 有机界 和 无机界 的关键环节。 (3)土壤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可以利 用的珍贵的 自然资源 。
自然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迁移应用|
北京的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用汉白玉砌成,象征 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黄、青、红、白、黑的五 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璃瓦。五色土是由全 国各地纳贡而来的,以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下图是五色土的大致分布地区,请判断五色土分别分布在 哪个地区?简要说明理由。
黑土、水稻土、红壤
B.
答案:春秋季节盐分最高,夏季盐分最低。
(6)作物:种植绿肥作物、种植耐盐碱作物。
腐殖质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虽然绿色植物茂密,制造的有机质多,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有机质含量趋于减少。
北京的社稷坛是呈正方形的三层高台,用汉白玉砌成,象征着“天圆地方”之说,坛上铺有黄、青、红、白、黑的五色土,四周短墙也按方向覆盖四色琉
|迁移应用| 1.下面为某地理小组野外观察土壤所拍摄的图片及相关资 料。 图甲为我国南方地区的红壤,图乙为我国东北平原的黑土, 两种土壤相比,黑土比较肥沃,红壤相对贫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f8d15514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3.png)
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 积累⑨ 少 ,土壤肥力⑩ 低
地貌 通过影响水热条件和成土母质的颗粒大小来影响土壤发育
—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
3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 扎根立足 的条件; (2)土壤具有 蓄水 、保水功能; (3)土壤是人类种植 农作物 的物质基础。 2.养护: 休耕 、种植绿肥、 作物轮作律? 提示:可结合气候分布规律思考。 2.我国南方地区广泛分布的水稻土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可以结合我国东北地区也有水稻土以及人类活动来分析回答。
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1)土壤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低纬向高纬,气温逐渐降低,有机质分解速度减 慢,土壤养分的流失减少,土壤类型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壤、黑土、灰化土 等。 (2)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逐渐减少,自然植被依次为森林 —草原—荒漠,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减少,从而出现了森林土壤—森林草原土壤— 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更替的现象。 另外,土壤分布还有垂直规律以及局部地区的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如我国四川盆地 的紫色土。
5.用纸包住土块,握一握,纸上有水迹,说明土壤中含有水。把土块放入水中,有气泡 产生,说明土壤中含有空气。 ( √ ) 6.我国东南丘陵地区的红壤具有“酸、瘦、黏”的特点,若改良可以采用增施熟石 灰、增施农家肥等措施。 ( √ )
自然界的土壤分布有何规律?
五色土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符号,数千年来被赋予无限美好的寓意。五色土 象征着我们广博的中华大地:青土代表东边的大海;白土代表西部白色的沙漠;红土 代表南方的红土地;黑土代表北部的黑土地;黄土寓意黄土高原。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指的是地面上的疏松表土。 ( ✕ )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 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土壤质地是指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 √ ) 3.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 层。 ( ✕ ) 耕作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自然土层。 4.黑土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 ( √ )
5.2 土壤 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5.2 土壤 课件 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81b764c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89.png)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石灰岩等)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细,
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花岗岩等)的土壤 质地一般较粗。
2、生物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作用表现在: (1)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 为腐殖质 (2)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 在土壤表层富集 (3)植物、土壤动物、土壤微生 物的综合作用下,加快了岩石风化 和土壤形成,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 促进土壤矿物颗粒团聚。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岩 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是 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4、地貌因素
(1)高度: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成土母质颗粒大小差异) (2)坡度:陡坡很难发育深厚土层,平地容易发育深厚土层。(物质迁移的 速度) (3)坡向:阴坡光照条件差,水分条件好;阳坡光照条件好,水分条件差。
必修1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
课标要求 1.9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 形成因素。
学习目标
1.通过资料,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与剖面结构; 2.结合实例,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
Interpretation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改良土壤肥力低的土壤(我国华北地区盐碱地的治理)
优良土壤种养结合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成因:
自然原因:①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 ②气候干旱,蒸发旺盛;③表层土壤疏松 人为原因: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地下水 位上升;②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渗漏严重 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我国黄淮海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2土壤课件(46张)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5.2土壤课件(46张)](https://img.taocdn.com/s3/m/b7e94d6a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4e.png)
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到强烈 分解,使得氧化铝、氧化铁在土壤中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在 我国分布广泛,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 完成 3~4 题。
3.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4.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3)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 资 10 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 4 000 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 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均 位于库区)土层深厚的是( A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第(1)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 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 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 的发育过程。第(2)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 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第(3) 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 层深厚。
(2)气候的分布规律影响和控制了__土__壤____的分布规律。 4.地貌:多方面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时间越长,土壤层___越__厚___、_土__层__分__化_越明显。 6.人类活动:影响极为深刻。
【判断】
1.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 ) 2.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成土母质。( × ) 3.东北平原黑土是发育程度较好的土壤。( √ )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____光__合______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___矿__物__质_____。
5.2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
![5.2土壤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2)](https://img.taocdn.com/s3/m/a2a9194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a.png)
白 色 土
西 北 地 区
青 色 土
东 部 地 区
白色土也叫盐碱地,是各种易溶性盐 类在土壤表层逐渐积聚起来。
泥土中含有较多的铝和铁的氧化物, 由于 被水长期浸泡,泥土缺氧,铁元素主要以 二价化合物存在,于是泥土呈现青黑色。
三、观察土壤
1、颜色:
三、观察土壤
2、质地:
石砾
沙粒
粉粒
黏粒
(1)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2)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3)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45%
20~30%
水分 有机质
5%
二、土壤物质组成
理想土壤的组成(体积比)
孔隙
空气
20~30%
矿物质
水分
45%
20~30%
5%
有机质
土壤固体
①土壤的物质基础,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
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 ②经风化分解,释放一些养分元素(钾、磷、 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①多集中在表层;
②释放氮,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育
2、质地:
黏粒 粉粒 5% 5%
沙粒…
成分
通气、透水性
特 保水、蓄水性 性 保肥性
可耕作性
砂土 砂粒为主
强 弱 弱 易耕
壤土
黏土
砂粒、粉粒、 黏粒的比例 适中
黏粒占 优势
Hale Waihona Puke 强弱强强
强
强
理想农耕土 不易耕
三、观察土壤
2、质地:
砂土作物
渭南市大荔县红薯
花生
榆林市靖边区土豆
三、观察土壤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ff94fea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3.png)
“土壤”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一、教学分析(一)课程标准分析本节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于本节课标的内容要求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本节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还可以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人地协调观,形成学生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土壤,包括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分析。
第二部分是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进行描述。
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貌、时间以及人类活动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
(三)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经学习了必修一的前四章内容,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
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四)教学目标结合各地土壤标本,知道影响该地土壤发育的主要因素。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掌握和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
(综合思维)观察、识别与土壤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地理实践力)认识土壤对生物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树立因地制宜利用当地土壤发展生产的观念。
(人地协调观)(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土壤的观察、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以及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是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一条简短的新闻视频,视频内容为“蟾宫折桂”嫦娥五号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科研人员经研究发现月壤不含任何有机养分,不能种菜。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6f943ac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ae.png)
【即学即练】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
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1.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2.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材料中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及表格中信息 可知,盐渍化发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应为干旱、半 干旱、半湿润地区;高寒地区蒸发较弱;温带海洋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并不是所 有耕地分布区都有盐渍化现象。第2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 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气温高,蒸发旺盛,盐渍 化程度会更重;印度地下水更丰富;植被茂盛,蒸发弱,不易出现盐渍化。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提示: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 重,土壤贫瘠。 (2)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方法对土壤有哪些作用? 提示: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 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2.养护: (1)对不能满足_耕__作__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意_种__养__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_高__效__肥__力__的能力。 [思考] 人类种植农作物必须以土壤为基础吗? 提示:不必。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无土栽培技术,使用营养液即可种植农作物。
高中人教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第二节土壤
![高中人教地理必修第一册课件第五章第二节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a49925b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6.png)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
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2)生物循环
①有机物:
②营养元素: (3)影响: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 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 (1)影响: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 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2)不同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②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而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 累少。 (3)意义: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 律。
答案:3.C 4.A
探究点(二)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东北地区俗称黑土地,主要原因是分布着典型的黑 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 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 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 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 洲的东北平原。
2.养护 (1)有些土壤不能满足耕作的需要,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 造。如亚马孙河流域人们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2)优良的土壤,人们也会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 力的能力。如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一、判断题
1.土壤与土地是同一概念。
(× )
2.我们在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
![人教版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2f2e70977232f60ddcca1f6.png)
什么是土壤?
• 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土壤肥力的秘密……
结合ppt文件、土样及标本册,观察并讨论,完成以 下三个问题: 1.土壤里有哪些成分? 2.对比标本册,我们的土样应当属于什么类型? 3.土样和黑土、红壤相比,它们的差异在哪里?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Hale Waihona Puke 12(月份)优秀课件PPT公开课优质课PPT课件人 教版( 2019) 高一 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 课件(共27张PPT)(共27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 土壤](https://img.taocdn.com/s3/m/23e5eae73968011ca20091af.png)
合理的改造 改善土壤的结构与性状,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上千年改造,形成了非常肥沃的水稻土
修建梯田,改变坡度, 土层变厚,发展农业。
不合理的活动,破坏土壤的结构与性状,导致土地退化。 比如不合理灌溉导致土地盐碱化,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
活动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〇 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土壤也呈紫色。 〇 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
易耕作
理想的土 壤质地 质地黏重 不易耕作
土壤剖面结构
土壤剖面
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 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最复杂的剖面构造:森林土壤剖面构造
淀积层 上层淋失的矿物 质在此积累,质 地黏重紧实,呈 棕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
物质
母岩层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呈灰黑色或黑色。
这种生物循环不断进行,使营养物质在土 壤表层富集。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 石风化和土壤的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 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
3 气候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 影响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 生物活动,是土壤形成的动力因素。
(1)气候影响土壤形成的速度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黄土
黄土是指在地质时代中的第四纪期间,以风力搬运的黄色粉土 沉积物。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纬度干旱及半干旱地带。南半球除南美 洲和新西兰外,其它地区很少有黄土分布。
紫色土
紫色土是我国的一种特殊土壤类型,是亚热带地区由富含碳酸钙的紫红色砂岩 和页岩上的初育土。
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其他如云南、江西、浙江、福建、江苏等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9c69594d55270722192ef7c2.png)
有机层 腐殖质层
淋溶层 森林土壤 剖面 淀积层 sen lin tu rang pou m
母质层
母岩层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高 中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剖 面 构 造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高 中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气候 climate
气候的分布 规律很大程度上 影响和控制了土 壤的分布规律。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高 中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高 中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时间 time
土壤发育的 时间越长,土壤 层越厚,土层分 化越明显。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高 中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高 中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土链分布示 意图
优质课件优秀课件课件公开课免费课 件下载 免费ppt 下载高 中地理 人教版 (2019 )必修 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共39张PPT)
相1
2
3
前台 冲洪积 冲洪积 冲洪积 冲洪积扇
形
地 扇上部 扇中部 扇下部 缘洼地
浅的普 浅的普 极浅的 沙壤质 黏质普 黏质石灰
【高中地理】土壤(2)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土壤(2)课件 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7e7b19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7.png)
•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 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 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生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 4. 土壤的观察主要分为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三个方面 5. 黑土的肥力十分突出(如中国东北、乌克兰),酸性的红壤肥力较低(如中国南
方),风化与侵蚀造就了肥力较好的紫色土(如中国四川盆地),质地疏松的黄土 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如中国黄土高原)
复习时间—
6.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 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按照质地可以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2)
复习时间——
1.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 适宜植物生长的土壤通常由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0~30%)与
空气(20~30%)组成 3. 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
成提供动力 14. 水热条件对风化壳的形成和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产生重要影响:湿热地区风化壳最厚,
土壤粘粒比重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 累少 15. 地貌因素具体表现为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等,水热条件的差 异导致土壤形成过程与结果的差异
复习时间——
7. 森林的土壤剖面构造从下至上可分为母岩层、母质层、淀积层、淋溶层、腐殖质层、 有机层,耕地的土壤剖面构造从下至上可分为自然土层、犁底层、耕作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学习目标:
(1)了解土壤的组成、颜色、质地和剖面结构,掌握观察土壤的基本内容 和方法。 (2)掌握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并通过综合分析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3)结合实例,了解土壤的功能和养护途径,体会养护土壤的重要性。
内容框架
土壤颜色
观察土壤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
成土母质 生物
土
气候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生物
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是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
(1)生物循环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
生物残体被分解
提供有机质
有机质在微生物作 用下转化为土壤中 的腐殖质
成土母质、水和大气 中的氮磷钾钙镁硫等 营养元素
被植物吸收存储 在体内,进而被 动物吸收
①山区的气温和降水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形成不同的气 候和植被,导致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分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②不同坡向的温度、水分、光照条件不同,植被也不同, 导致土壤发育程度和性状不同。
阳坡
光热条件差, 水分条件差。
阴坡 迎风坡
光热条件好, 水分条件好
成因
类型
判断
由于土壤中腐殖质 有些土壤用颜色命 在野外可以直接根
含量和矿物质组成 名。例如黑土、红 据土壤的颜色判断
的不同,土壤会呈 壤、棕壤等。
土壤类型
现不同的颜色。
(2)土壤质地
观察视频思考:土壤质地分类,划分依据是什么?新 疆长绒棉得益于怎样的地理环境?
(2)土壤质地
概念
类型
判断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
壤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地貌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时间 人类活动
早期的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 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据研究, 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等 在一定条件下制作而成的生物炭。当地人利用生物炭改良 贫瘠的土壤,可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亚马孙河流域的 自然土壤用于耕作时为什么贫瘠?你能列举出改良土壤的 其他案例吗?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貌 时间 人类活动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成土母质
概念:岩石的风化产物能逐渐发育成土壤,故称风化物为 成土母质,成土母质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对土壤的影响: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 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例如如发育在颗粒较细的母质上的土 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砂、黏粒较多,含砂粒较少。发育在颗 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砂粒较多,含粉砂和黏 粒较少等等
背风坡
(2)从山顶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 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时间
在其他成土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壤发育时间较长,土壤层 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利: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 业生产的耕作土壤,例如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土,我国北方的黑 垆土。
湿热地区
淋溶和生物分解作 亚马孙河流域土壤 用强,有机质含量 一般比较 贫瘠 低,土壤贫瘠。
冷湿地区
有利于土壤有机质 东北地区的土壤是 的积累,土壤肥沃。 非常 肥沃 的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地貌
(1)由于水热条件不同,山顶和山麓、阳坡和阴坡、迎 风坡和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
拓展:
理想土壤组成物质的百分比
理想物质组成 相态 体积百分比
作用
矿物质 有机质
固相
45% 矿物养分主 要来源
5%
肥力高低的
重要标志
水分 空气
液相 气相
20%--30% 20%--30% 影响热量
土壤肥力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四个要素之间协 调程度的好坏,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过程的需求。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在野外判断土
粒径大小可以分为石砾、一 般 分 为 壤质地的类型,可
砂 粒、粉粒、黏 粒等 。 砂 土 、 壤 根据手指研磨土壤
不 同 粒 级 的 矿 物 质 在 土 土和黏土。的感觉做出判断。
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即为土壤质地。
类型
砂土
壤土
黏土
成分
砂粒占优势
砂粒、粉粒、 黏粒比例适中
黏粒占优势
通气、透水性 蓄水、保肥能力 对农业的影响Fra bibliotek强 弱
易耕作
良好
差
强
强
理想的土壤质 质地黏重,不
地
易耕作
(3)土壤剖面构造
概念: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 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壤构成。
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森林土壤剖面 及各层特点如下图所示。
有机层: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腐殖质积累,呈黑色或灰黑色。 淋溶层:矿物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上层淋失物质积累,呈棕色或 红棕色。
母质层: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 层特点如下所示:
耕作层:又称表层土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 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 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的 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 作物生长
一 观察土壤
土壤概念
观察土壤
观察土壤
土壤颜色 土壤质地 土壤剖面结构
土壤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 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思考:土壤和土地一样吗?
那么,有何不同?
观察土壤
野外对土壤的观察,一般从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 壤剖面结构等方面进行
(1)土壤颜色
(1)不同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湿热地区 干冷地区
岩石风化的速度
快 慢
土壤形成速度 较快 较慢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2)不同气候对土壤特性的影响
气候对土壤黏性的影响: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
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气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有机质含量
举例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2)生物循环促使土壤形成 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综合作用,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
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使土壤矿物质团聚。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节土壤
气候
气候决定一个地区的水热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 岩石风化、物质迁移和植物、动物、微生物活动,是土壤 形成的动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