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人际关系的建立过程
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及情感的内浅入深,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I.A1tman&D.A.Taylor,1973)。
1.定向阶段
定向阶段涉及交往对象的选择,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多方而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
情感融合的含义是双方的共同信任,也就是相互之间建立安全感。从本质上讲,在哪种程度上建立安全感相信任,人情(人际关系)就在哪种程度上融合。
3.感情交流阶段
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通常生活领域中涉及的人际关系安全感和信任感已经得到确立,因而沟通和交往的内容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在这一阶段,正式交往模式的压力已经趋于消失,双方交往的行为表现可以超出正式交往的范围,显示出融合的自发交往关系。此时,人们会相互提供真实的评价性的反信信息,提供建议,彼此进行真诚的赞赏和批评。
4.稳定交往阶段
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表露也更为广泛和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人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二、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相互依赖,即双方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相互影响。例如,当一方生气时,另一方也会闷闷不乐。
(2) 共同活动。关系密切的双方来往频繁,他们喜欢经常呆在一起。
(3) 自我与密切伙伴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对方成为白己个人心理自我的—部分。双方有很深的情感卷入和高度的相互依赖。
(4) 交往动机的转变,由注重交易转变为追求共享。这是上面介绍的凯利的观点。
(5) 亲密感,即心理上的密切感,表现为广泛的自我表露,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接纳。
(6)承诺。双方对关系的投入与承担是关系延续的主要因素,双方都会表现出自己是可靠的、负责的、可以信任的。
(一)爱情理论
1. 爱情的三角理论
斯腾伯格(R.Sternberg,1986)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 theory of love)。他认为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亲密(intimacy)、激情(Passion)、承诺(commitment)。具体关系如图所示。
由于亲密、激情和承诺这三种成分在爱情中所占的比例会不断变动,就有不同类型的爱情关系:
(1)无爱(non love):三种成分都没有,如随机的人际交往。
(2)喜欢(liking):只包括亲密。如友情,其友谊的呈现会让朋友感受到亲近与热诚相待的感觉。
(3)迷恋(infatuated love):只包括激情。这种爱情的关系是属于一种单相思、
一见钟情式或理想化的爱情。
(4)空爱(empty love):只包括承诺。如中国古代的指腹为婚,依媒妁之言而成的婚姻关系。
(5)浪漫之爱(romantic love):由亲密与激情组合而成。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富有激情而浓烈。
(6)友情之受(companionate love):由亲密与承诺组合而成。爱情中较缺少激情,和爱人之间的感情较平淡,细水长流般的绵长而不断,如长期的婚姻关系。
(7)荒唐之爱(fatuous love):激情与承诺组合而成。此种爱情从相识到坠入爱河快速而短暂,因缺乏亲密要素来维持,当激情过后,常会造成感情迅速消退。
(8)完满之受(consummate love):是亲密、激情与承诺三者的结合,是真爱的本质,是很难达到的完美爱情。
2.爱情与喜欢
鲁宾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对爱情与喜爱的关系与区别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确认,喜欢与爱情是两种既相互密切关联但又各不相同的情感。
研究揭示,喜欢的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一是人际吸引的双方有共同的理解,二是喜欢的主体对所喜欢的对象有积极的评价和尊重。
4.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如果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恋爱的双方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心理学家德瑞斯考尔等人(RDriscoll ,1972)借名于莎士比亚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称这种现象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三、人际关系的破裂
人际关系破裂的过程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1.分歧。人际关系的本质是情感的相互联系、相互卷入、相互拥有。它的基础是卷入关系的双方必须有共同的情感。
2.收敛。当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时,双方总的沟通量会出现下降。此时谈话会高度
注意、高度选择,并都指向减少彼此的紧张和不一致。在这一阶段,关系的发展还没有足以使人们明确表示对彼此的关系不再有兴趣,情感上的拒绝水平也还较低。因此,双方在表而上仍试图维持关系状态良好的印象。
3.冷漠。在这一阶段,交往的双方开始放弃增进沟通的努力,人际关系的气氛变得冷淡。许多人都将与别人的关系在这一阶段上维持很长时间。原固有两方面,一是期望关系仍然朝好的方向发展.因而不愿意一下子就明确终止义系。另一个原因是考虑到自身的利益。有时人们在情感上和实际生活的许多方面,如经济支持或相互服务等方面,很难一下子适应突然失去某种关系的支持。
4.逃避。关系恶化到这一阶段,人们往往感到很难判断对方的情感状态和预言对方的行为反应。因此人们通常避免直接的询问、提出要求等。在知觉和理解上,这一阶段很容易发生纯粹主观的误解。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人们都有强烈的自我保护倾向,对许多本来正常的人际行为都会有过敏的反应。
5.终止。关系终止的方式也各种各样。在某些情况下,关系终止有一个明显的标志,即在先前关系恶化的基础上发生一次直接的、激烈的冲突。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关系的终止则是前几个阶段关系恶化的自然延续。随着彼此相互交往的隔断.或彼此利益依存关系的解脱,冷漠和逃避的关系状态会转变为关系的最后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