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与势能的转化教案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https://img.taocdn.com/s3/m/4c3fe560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db.png)
机械能教案-动能和势能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机械能的概念、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得势能与高度、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熟悉机械能和功、能和热的转换,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和公式,能够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机械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3、动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势能的概念和计算方法5、机械能、能和功、能和热的转换6、相关公式、演算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应用2、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四、教学难点1、判断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能量变化情况2、掌握能、功和热能的转换规律。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示范、演算、分组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流程1、引入通过引入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机械能与动能、势能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注意到这些物理概念在生活中的常见体现。
2、知识讲解接下来,对关键概念和公式进行解释,通过演示和实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机械能和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练习在掌握相关物理概念后,通过相关练习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机械能相关概念、理论和公式的能力。
4、归纳总结该部分将几篇小问题综合在一起,让学生主动推导重要公式并联系现实情况对该理论进行解释。
5、实践操作学生在学习完理论后,通过实践操作学习并掌握动能、势能的概念。
教师通过给出实例,引导学生掌握应用技巧。
七、教学过程本节课时间安排大致为70分钟,可按如下方式分步进行:第一步:学生打开电脑,依照教师指示进入课件页面。
第二步:教师对机械能、动能、势能等概念进行精简讲解。
第三步:教师对物体转动时6个重要物理量进行定义及讲解。
第四步:教师展示实验,让学生实际操作机械能实验。
第五步:教师放出小问,让学生讨论。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02331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23.png)
八年级物理下册《动能和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两种基本属性。
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2. 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4. 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5.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案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的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采用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能和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与能量的关系。
2. 讲解动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动能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3. 讲解势能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势能与物体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4.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让学生明白能量在运动过程中的转化。
5. 讲解能量守恒定律,让学生知道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守恒原理。
6. 实验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7. 案例分析:分析动能和势能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如汽车行驶、电梯运行等。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9.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观察学生对动能和势能概念、计算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检查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转化关系及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情况。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f67bd3e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48.png)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防止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施行教学的主要根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WTT为大家搜集的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1 〔一〕教学目的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1.麦克斯韦滚摆。
2.课本图1-7的装置,在弹____前加一弹簧。
3.单摆、皮球〔或乒乓球〕。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质量一定的物体的动能的变化?(2)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变化?〔演示钢球从斜槽滚下,斜槽倾角应尽量小一些,使钢球从斜槽滚下的时间尽量长一些,引导学生观察钢球竖直高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答复上述问题〕2.新课教学(1)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从上面实验可以看到,钢球从斜槽滚下的过程中,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变快,动能增大,这个动能是怎样产生的?〔引导学生答复是由重力势能转化来的〕问:重力势能可以转化为动能,动能可不可以转化为重力势能呢?演示滚摆〔将摆轮涂成黑白相间,使学生明显观察到转速的变化〕,引导学生观察:摆下降时,摆轮越转越快;摆上升时,摆轮越转越慢,并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况,最后得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互相转化的结论。
(2)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互相转化吗?演示课本图1-7〔程度槽末端加一弹簧,以使动能和弹性势能的变化明显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钢球接触弹簧后,速度减小,弹簧压缩;弹簧恢复时,形变减小,钢球速度变大,但方向反过来了〔老师应指出:动能大小跟运动快慢有关,跟运动方向无关,因为物体向任何方向运动都能做功〕。
对钢球和弹簧间的能的转化,应分两步讲:①从钢球压弹簧开场到弹簧形变最大:钢球动能由最大变到零,弹簧弹性势能由零到最大,即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f66b79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06.png)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转化.2,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能举例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3,分析和解释实例,说明过程,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变化情况.4,建立能量的概念,树立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念,为后面学习能的转化和守恒大小基础.5、通过分析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养成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习惯和能力.教材分析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法建议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教学设计示例第二节【课题】【重点难点解析】;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教学过程】1,实验引课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2,新授课:.1)分析实例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辅导参考】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评价方案】1、学生自评.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2(一)教学目的1.理解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21fbc2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74.png)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一)教学目的1.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初步概念,知道什么是弹性势能;2.知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有关,重力势能大小与质量和高度有关;知道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性形变有关。
3.能解释一些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二)教具1.可以改变倾斜度的斜面(或斜槽),质量显著不同的两个钢球(或金属滑块),木块一个,用以做课本图1-1的实验。
2.玩具弹簧枪(或课本图1-4的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中引入“能量”这个词。
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我们说消耗了体内储存的能量;燃烧煤可以取暖,我们说煤燃烧时放出了能量;电灯发光,电炉发热,电扇吹风,我们说都消耗了能量。
在这些不同的现象中,有一个共同的东西把它们联系起来,这就是能量,简称能。
2.新课教学(1)“能”是什么?能的概念和跟前面学过的功的概念有密切联系。
一个物体能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
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今天,我们学习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机械能。
(2)运动物体具有能量吗?(启发学生举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运动物体能做功。
例如,风可以吹转风车,流水可以推动水磨,挥动的铁锤可以把桩打进地面等。
当学生举例中固体、液体、气体都有了时,教师总结: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物体,只要它们运动,即具有速度,就具有动能)提问:运动物体做功后静止,它还具有动能吗?动能到哪里去了呢?(启发学生得出物体不运动就没有动能以后,教师讲解:物体原有的动能用来做功了,即能量可以做功,做功要消耗能量。
打个比方,你有钱可以买商品,买了商品钱就付出去了)(3)用小钉锤钉木桩和用大铁锤钉木桩,显然做功多少是不一样的,这说明运动的钉锤和铁锤具有的动能大小不一样。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90381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70.png)
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动能和势能物理教案在物理学中,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控制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转换技巧教案设计
![控制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转换技巧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089168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51.png)
控制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转换技巧教案设计本文主要围绕如何控制初中物理动能与势能的转换技巧,设计一份完整的教案,为中物理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结合实际体验来辨别出物体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速度下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
2.学会控制动能与势能的转换,了解物体在不同形式运动下(比如平抛运动、自由落体等)动能与势能的变化规律,掌握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引入:以日常生活为例,向学生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如摩托车、自行车、弹弓等物品在各自的运动过程中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并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速度下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为后续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奠定基础。
2.讲授: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性质和计算公式,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详细解释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概念。
3.案例分析:选择一些典型的物理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具体分析,解决这些问题,例如:一个质量为2kg的小球从15m高的地方自由落体,当小球落到地面时它的动能和势能分别为多少?4.实验: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能和势能的转换,比如:通过弹簧测压,计算被压缩的弹簧具有的势能和破裂后的弹簧具有的动能等。
5.总结:对学生进行总结,梳理本次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和技能,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笔记、PPT和练习题等多种形式,向学生直接传授动能和势能的相关知识点和计算方法。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加深对动能和势能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验法通过实验方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同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4.讨论互动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注度,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成果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会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成果:1.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结合实际体验来辨别出物体在不同位置和不同速度下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
8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8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bcd51e5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d.png)
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章:动能1.1 动能的定义介绍动能的概念,理解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动能的公式:K = 1/2 mv^2,其中K表示动能,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
1.2 动能的计算学习如何计算物体的动能,掌握使用动能公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不同质量和速度物体的动能,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1.3 动能的转化理解动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势能、热能等。
学习动能转化的条件,掌握动能转化的过程。
第二章:势能2.1 势能的定义介绍势能的概念,理解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势能的分类: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2.2 重力势能学习重力势能的计算方法,掌握使用重力势能公式进行计算。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不同质量和高度物体的重力势能,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2.3 弹性势能学习弹性势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了解弹性势能与弹性形变的关系。
举例说明如何计算弹簧等弹性体的弹性势能,并进行实际计算练习。
第三章:机械能3.1 机械能的定义介绍机械能的概念,理解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一个系统的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3.2 机械能的转化理解机械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电能等。
学习机械能转化的条件,掌握机械能转化的过程。
3.3 机械能的实际应用学习机械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能的利用和转换。
举例说明机械能在机械装置、交通工具等方面的应用,并进行实际观察和分析。
第四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测量和实验4.1 动能的测量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动能,使用实验方法进行动能的测定。
进行实验练习,使用仪器和工具测量不同质量和速度物体的动能。
4.2 势能的测量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势能,使用实验方法进行势能的测定。
进行实验练习,使用仪器和工具测量不同质量和高度物体的势能。
4.3 机械能的测量和转换学习如何测量物体的机械能,使用实验方法进行机械能的测定。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3a1ab1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1b.png)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2.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条件3. 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分析4. 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5. 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2.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例分析,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2. 利用实验、实例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转化条件。
3. 运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定义,阐述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
3. 分析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如质量、速度、高度等。
4. 利用实例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如滚摆上升和下落过程、抛物线运动等。
5. 总结能量守恒定律在动能和势能转化中的应用,强调能量不会创生或消失,只会转化形式。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动能和势能转化的理解。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作业,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究动能和势能转化的实际应用。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例如dropping a ball 或者rolling a ball downhill,让学生观察并感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解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如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对于动能的影响,物体的质量和高度对于势能的影响。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2课时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案与反思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2课时 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0a328b91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43.png)
第2课时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出自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并理解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分析人类对机械能的实际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科技的良好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分析.【教学难点】分析生活中能量转化的实例.【教具准备】滚摆、细绳、细线、铁架台、溜溜球、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课时】1课时【巩固复习】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一课时课所学内容,并讲解学生所做的课后作业(教师可针对性地挑选部分难题讲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新课引入】滚摆上升过程中,它的动能和势能如何变化?减小的能去哪里了?增加的能又从哪来?能量是否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呢?要想知道答案,我们就来学习第2课时“动能与势能的相互转化”.【课堂导学】【指导预习】阅读课本P209-P210页的文字内容和插图,在基本概念、定义、规定及规律上,用红笔做上记号,并完成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各小组内部交流讨论,提出预习疑问.【交流展示】1.各小组代表举手发言,报告“课前预习”答案,教师评价订正.2.学生质疑,教师指导释疑.【拓展探究】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一、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做滚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其中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利用多媒体将此过程分成几个小环节,让学生观察分析滚摆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当滚摆上升时,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大,而速度减小,动能变小,在最高点时,动能为零,重力势能最大;当滚摆下降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小,而速度变大,动能变大,在最低点时,动能最大,重力势能最小.演示溜溜球的运动,仿照滚摆的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综合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再让学生观察教材10-46,并利用课件进行展示,得出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之间的相互转化.请学生举生活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实例,师生共同分析.二、巩固展例下列过程中,属于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的是()A.水从高处往下泻落B.骑自行车下坡,不蹬脚踏板,车速越来越大C.小孩从滑梯上匀速滑下D.跳高运动员从起跳到越杆的过程解析:水从高处往下泻落,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加,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A不符合题意;骑自行车下坡,不蹬脚踏板,车速越来越大,质量不变,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速度增大,动增大,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故B不符合题意;小孩从滑梯上匀速滑下,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小,速度不变,动能不变,故C不符合题意;跳运动员从起跳到越杆的过程中高度增加,重力势能增加,速度减小,动能减小,故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故D符合题意.答案:D课堂小结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210页作业4-5.2.请同学们完成本课时对应的练习.教材习题解(P210)4.沿光滑斜面下滑的问题,质量不变,速度增大,高度减小,所以动能增,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5从最低处荡到最高处,速度越来越小,动能减小,高度越来越高,重力势能增大,即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反之,重力势能转化为能.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相结合,让学生分析透彻研究对象原来的特点和变化的因及做功情况,由此分析能量的转化.【素材积累】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空,摘树林子里,摘人的土场上,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8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8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507f46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f.png)
教案:动能、势能、机械能第一章:动能1.1 动能的概念引入动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1.2 动能的计算讲解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 1/2 质量速度的平方。
进行动能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的动能。
1.3 动能的影响因素讨论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进行实验或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质量越大、速度越快的物体具有更大的动能。
第二章:势能2.1 势能的概念引入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通过示例或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2 重力势能讲解重力势能的概念和计算公式:重力势能= 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
进行重力势能计算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物体的重力势能。
2.3 弹性势能讲解弹性势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物体由于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进行弹性势能的实验或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弹性势能的产生和释放。
第三章:机械能3.1 机械能的定义引入机械能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解释机械能守恒定律,让学生了解在没有外力作用下,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3.2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讲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让学生理解在运动过程中动能如何转化为势能,反之亦然。
进行动能和势能转化实验或示例,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转化的过程。
3.3 机械能的守恒讲解机械能守恒的概念和条件。
进行机械能守恒的练习题,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第四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实验探究4.1 动能实验进行动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物体的动能。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4.2 势能实验进行势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物体的势能。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势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的关系。
4.3 机械能实验进行机械能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测量物体的机械能。
分析实验结果,让学生理解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并掌握机械能守恒的原理。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案第二课时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学案第二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958a9cecfab069dc502201ff.png)
第十二章 机械能和内能一、动能 势能 机械能(二)【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重点、难点】1. 理解动能与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入:1.机械能飞行中的飞机具有______________。
很多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_____________统称机械能。
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
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__________。
二、探究活动:活动:观察摆球的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验方法1、将带细线的小球固定在铁架台上2、用手抓住小球,使小球偏离原来静止位置后自由释放,使小球来回摆动。
实验结果 (1)当小球由A 点向下摆动时,小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 ,重力势能越来越 ;当小球到达最低点O ,时,小球的动能最 ,重力势能最 ,在此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逐渐转变成 能;(2)当小球由O ,点向B 点运动时,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动能逐渐转变成 能;当小球到达最高点B 点时,小球的动能为 ,重力势能最 。
实验表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间 (可以/不可以)互相转化。
典型例题:例1:一个小朋友从滑梯上匀速滑下来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减小B 、动能减小,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减小C 、动能不变,重力势力减小,机械能减小D 、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活动:演示滚摆实验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高度和速度如何变化;上升过程中高度和速度如何变化.分析:当滚摆在最高点时,高度________,速度_________,说明此时滚摆的重力势能_______,动能_______;当滚摆在最低点时,高度________,速度_________,说明此时滚摆的重力势能_______,动能_______;可见: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逐渐________,速度逐渐_________,说明滚摆的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动能逐渐______;滚摆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逐渐________,速度逐渐_________,说明滚摆的重力势能逐渐_______,动能逐渐______;实验结论:物体的__________能和___________能可以相互转化。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f1ac4e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08.png)
初中动能与势能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大小与因素的关系。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以及如何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释现象。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图片,如滑滑梯、踢足球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活动中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
学生可能会提到力和运动的关系,教师进而提问:力和运动的关系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那么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什么呢?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能。
环节二:生成新知(一)动能1.教师解释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成正比的结论。
(二)势能1.教师通过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势能的概念,指出物体由于位置的高低和形变程度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
2.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探究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从物体的高度和形变程度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出势能大小与物体的高度和形变程度成正比的结论。
环节三: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动能和势能知识进行解释,如跳伞运动员跳伞的过程、滚摆上升和下降的过程等。
学生通过分析实例,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动能和势能的知识。
环节四:小结与作业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能够说出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教案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21ed6d3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e3.png)
本文将介绍关于动能和势能的应用教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能量形式。
一、教学目标1.了解动、势能的定义和特点。
2.理解动、势能的相互转化。
3.能够应用动、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前准备1.教材:教师应当准备相应的教材,包括带有实例的图表或视频。
2.实验仪器:教师应该准备一些实验仪器,如圆锥形滑板、斜面等等,以便于学生进行实验研究。
三、课堂教学1.知识点概述动、势能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两种能量形式。
动能指由物体的运动状态所带来的能量,势能指由物体的位置所带来的能量。
这两种能量形式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机械能守恒定律、电动势等。
2.动、势能转化实验本教案将设置动、势能转化实验,以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来体验和理解动、势能的转化关系。
实验过程将包括以下步骤:(1)通过观察实验器材,了解实验步骤及意义。
(2)将圆锥形滑板放在斜面上,用手将它推向斜面上方,观察圆锥形滑板滑到下方时的滑动速度。
(3)将滑板从斜面上方放置到指定位置上,观察滑板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时的变化。
(4)根据观察结果和所学知识,讨论动、势能的特点,并探究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实例分析本教案还将提供一些具体的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应用动、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汽车通过运动产生的动能,带动发动机的工作,转化成汽车所需要的驱动力。
(2)水在高处形成的势能,可以转化成机械能、电能等形式供人类使用。
(3)飞机起飞时通过动能提供了升力,而在飞行过程中,又通过势能转化保证了飞机安全稳定的飞行。
4.学习总结本教案将进行学习总结,通过讨论、归纳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动、势能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疑问进行答疑解惑。
四、教学建议1.教师应当充分准备,了解教材和实验器材的用途和特点。
2.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实践操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来感受动、势能的各种特性和转化关系。
3.教师要发扬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自己思考和探索各种物理现象,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式。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https://img.taocdn.com/s3/m/a0fa1ac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c9.png)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篇一: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学习内容1、动能和势能的概念2、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3、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学习目标要求:1.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机械能的初步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的影响因素,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4.了解水轮机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了解水力发电站的主要构造,知道水轮机在发电站的作用。
6.了解风力发动机的用途。
7.能说出一些人类利用风能和水能的实例。
中考基本要求:1.知道什么是动能、势能、机械能和弹性势能,并能举例说明。
2.知道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3.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能解释有关不同形式的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现象。
中考常考内容:1.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能量,判断一个物体具有何种形式的机械能。
2.比较物体具有的动能、重力势能或弹性势能的大小。
3.分析有关动能和势能间相互转化的事例。
知识要点精析:1.功和能的关系能是一种状态,能量的大小是状态量;而做功是一个过程,功的大小是过程量。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即说明此物体具有能。
但是有能不一定正在做功。
物体能做多少功,就说它具有多少能。
功有大小,能也有大小,能量可以转化或转移,在机械能里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功就是转化多少的量度。
功代表了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一另种形式的数量,因而功和能的单位也是相同的。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时,说它具有了能,即物体能够做功。
但能够做功与物体有没有做功是有区别的。
没有做功的物体不能说它不能做功。
有多少能量也不一定要做多少功。
物体具有的能量也许一部分用来做功,而另一部分又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如热能等)。
2.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即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做功的本领叫做动能。
九年级物理教案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9篇
![九年级物理教案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9篇](https://img.taocdn.com/s3/m/704fd756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a.png)
九年级物理教案动能和势能的转化9篇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一)教学目的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举例说明。
2.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二)教具滚摆、单摆,斜槽,弹簧片,木球,人造地球卫星的挂图等。
(三)教学过程1.复习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以此事例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2.引入新课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
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3.进行新课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简单介绍滚摆的构造及实验的做法。
事先应在摆轮的侧面某处涂上鲜明的颜色标志,告诉学生观察颜色标志,可以判断摆轮转动的快慢。
引导学生复述并分析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开始释放摆轮时,摆轮在最高点静止,此时摆轮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
摆轮下降时其高度降低,重力势能减少;摆轮旋转着下降;而且越转越快,其动能越来越大。
摆轮到最低点时,转动最快,动能最大;其高度最低,重力势能最小。
在摆轮下降的过程中,其重力势能逐渐转化为动能。
仿照摆轮下降过程的分析,得出摆轮上升过程中,摆轮的动能逐渐转化为重力势能。
实验2:单摆实验。
此实验摆绳宜长些,摆球宜重些。
最好能挂在天花板上,使单摆在黑板前,平行于黑板振动,以便在黑板上记录摆球运动路线中左、右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位置。
分析单摆实验时,摆球高度的变化比较直观,而判断摆球速度大小的变化比较困难,可以从摆球在最高点前后运动方向不同,分析摆球运动到最高点时的速度为零,作为这一难点的突破口。
顺便指出像单摆这种往复的运动,在物理学中叫做振动。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4958a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47.png)
动能势能机械能教案教案主题:动能、势能和机械能教学目标:1.理解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掌握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3.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1.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概念。
2.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教学难点: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实验器材:弹簧、小球、直线轨道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验现象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老师在直线轨道上放置一个小球,向其运动方向施加一个初始速度,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并观察小球在不同位置时的速度和高度变化。
二、学习动能和势能(15分钟)1. 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K表示,其公式为K=½mv²,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2.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由于所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用符号U表示,其公式为U=mgh,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h为物体的高度。
3.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换关系:当物体位置发生改变时,动能和势能之间会发生相互转换。
三、动能和势能转换实验(30分钟)1.实验1:用弹簧测量小球的动能。
a.将弹簧固定在直线轨道的一端,将小球放在弹簧上方。
b.释放小球,让其自由落下,并观察小球在不同高度时的速度。
c. 用公式K=½mv²计算小球的动能,并绘制动能与高度的变化图表。
d.比较小球在不同高度时的动能,让学生探讨动能与高度的关系。
2.实验2:用重力势能计算小球的势能。
a.将弹簧固定在直线轨道的一端,将小球放在弹簧上端。
b.按住小球,使其具有一定的势能,然后释放小球,让其自由落下,并测量小球在不同高度时的速度。
c. 用公式U=mgh计算小球的势能,并绘制势能与高度的变化图表。
d.比较小球在不同高度时的势能,让学生探讨势能与高度的关系。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25分钟)1.机械能的定义: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之和称为物体的机械能,用符号E表示,即E=K+U。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f2e2c3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0.png)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 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3. 理解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重点:
1. 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3. 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
1.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关系的理解;
2. 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教具准备:
1. 课件PPT;
2. 实验装置和实验仪器(如斜面、小车、弹簧等);
3. 黑板、白板、粉笔或马克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引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
1. 介绍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和概念;
2. 分析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3. 讲解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过程,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四、练习(10分钟)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进行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讲解与弥补(10分钟)
讲解练习题的解答过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漏洞。
六、总结与评价(5分钟)
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认识进行总结和评价。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本堂课学到的知识。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计算方法和转化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应该进一步加强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动能和势能》教案
![《动能和势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afff83d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77.png)
《动能和势能》教案动能和势能教案一、教学设计目标1. 理解力学中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2. 能够解决与动能和势能相关的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他们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 动能和势能的定义及它们的转换关系;2. 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能量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转换关系;2.如何帮助学生理解这两种能量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激发学生学习动能和势能的兴趣通过视频资料展示、实验现场观察及问题解决引入学生;并回顾学生已学过和了解到什么内容,为更好地学习奠定基础。
2.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转换关系广义上的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
拓展一些文化内涵及历史事例融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深度的了解中深化认识。
3. 分别分析能量守恒定理及动量守恒定理能量和动量的守恒性,希望借此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4. 以实例详解动能和势能的转换讲解机械能的概念以及动能和势能之间的关系,并以动量的守恒性为出发点,详细解释两种能量的转换。
5.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物理实验学生分小组设计用来证明动能和势能之间互相转换关系的物理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6. 疑难问题解答依据学生分组作业的结果、学生的问题疏解,对实际问题进行应用分析,引领学生理解小实验的过程中的实际运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上述教学过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和转换关系,更好地理解物理规律的应用,并在合作设计实验和问题疏解中发挥了自己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往往学生会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答疑,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反思和更正,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fd571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22.png)
高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学生能够理解并能够区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
学生能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方法;
学生能够应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采用教师讲解、示范、案例讲解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
1. 动能的概念: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而拥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K=1/2mv^2;
2. 势能的概念:势能是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时所具有的能量,计算公式为Ep=mgh;
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物体在运动时动能和势能可以互相转化;
4. 动能和势能的应用:如摩擦力对动能和势能的影响等。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介绍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引发学生的思考。
2. 讲解:教师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并结合一些实例进行说明。
3.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4. 练习:出一些相关练习,让学生应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解决问题。
5. 总结:让学生总结动能和势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动能和势能,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计算方法;
2. 学生在实验和练习中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有深入的理解,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2. 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3. 是否能够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安排了麦克斯韦滚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接着又安排了把用细线悬挂起来的金属小球拉到一定高度放开,以及木球与弹簧片碰撞两个实验,来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使学生一开始就注意到动能和这两种势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减少转化为内能的问题安排在下一章讲,在这里没有涉及.教材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目的是加强物理知识与现代科技的联系,使学生了解他们所学的物理知识,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些高科技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法建议
注重实验教学,分析上抛小球的实验到观察麦克斯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观察物理现象,清楚具体的过程,从速度变化、高度变化到能量变化,学生能从能量变化中知道能量的转化.
课本实验中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不用细致分析,但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注意观察的分析木球碰撞弹簧片的过程,由于碰撞非常短,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想象弹簧片的形变,从而理解动能和弹性势能的转化.
教学中注意把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注重分析实例,例如分析射箭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分析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在分析卫星运行时,应当利用板图标出远地点和近地点,使学生养成画图帮助分析的习惯.
?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课题】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重点难点解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分析转化过程.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教学过程】
1,实验引课
观察滚摆实验,用板图帮助分析.
实验时要注意观察:滚摆在下降过程中速度如何变化;上升阶段速度如何变化.
注意分析的问题:到最高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到最低点时,高度、速度特点;说明了什么;在下降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在上升过程中,高度、速度如何变化,说明了什么.
实验结论: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新授课: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1)分析实例
方法1: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自己列举能体现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现象,并具体分析能量转化的过程.用讨论分析的方法完成课堂学习.
方法2:一般情况下,可以分析重点实例,例如分析乒乓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过程中,不考虑空气的阻力,注意分析:乒乓球从某他高度下落到接触地面的过程;乒乓球从接触地面到发生最大弹性形变的过程;乒乓球逐渐恢复原来形状到反弹起来的瞬间;乒乓球反弹起来后上升到最高点的过程.
2)结论:在上升和下降过程中,是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乒乓球发生弹性形变过程和恢复原来的形状的过程中,是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所以动能也可以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
3)其他实例分析:可以做课本上的实验2和实验3,并由学生自行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4)难点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分析能量的转化.
方法1,一把般情况下,学生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和速度的特点,从而分析人造地球卫星在从近地点到远地点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移动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并知道机械能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也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方法2,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板图观察近地点和远地点的高度的特点,并告知学生在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让学生分析在卫星到达近地点和远地点的位置时,运行速度的特点是什么,并想象卫星是如何绕地球转动的,从而增强学生想象事物的能力.
【板书设计】
?
探究活动
【课题名称】观察和分析某个动能和弹性势能转化的实例
【组织活动形式】学生小组
【辅导参考】
1,观察和实践蹦床运动,分析在接触蹦床过程中,蹦床发生弹性形变的过程和能量转化.2,拆开一个玩具小车,观察上弦时,发生的弹性形变,以及它在恢复原状过程中的特点.【评价方案】
1、学生自评.
2、写出分析和观察的过程.
3、应用到其他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