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_张萍_王海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9卷 第4期2006年7月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P LA University of Foreign Languages Vol .29 No .4
July 2006
收稿日期:2006-01-06
作者简介:1.张 萍(1967-),女,江苏镇江人,东南大学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2.王海啸(1959-),男,江苏淮安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和二语习得。
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
3
张 萍,王海啸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3)
摘 要:二语词汇习得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课题。
本文回顾了10年来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
首先从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3方面进行了比较,然后分别从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基础、有效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母语概念与二语心理词汇以及词汇知识的减损机理等4个方面分析了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的成果和未来方向。
关键词:二语词汇习得;理论基础;母语迁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722X (2006)0420044204
An O verv i ew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 ary Acqu isiti on Research i n Ch i n a
ZHANG Ping,WANG Hai 2xiao
(Foreign Languages School,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 iangsu Pr ov .,210093,China )
Abstract:Vocabulary acquisiti on has been a hot issue for decades in S LA research .This paper su mmarized the studies in this field f or the past decade in China and recommended that the foll owing as pects of L2vocabulary acquisiti on receive more attenti on in future research:theoretical construct,cognitive p r ocess of vocabulary strategies,L1concep tual transfer and lexical attriti on .
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 on;theoretical construct;L1transfer
0.引言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就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
国内近年来紧随国外相关的研究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实证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根据从中国期刊网CNKI 搜索的相关文献来看①,1995年和2000年形成了两个自然分界线:在1995
年之前,有关词汇习得研究的文章相对零散;1995年以后,相关研究大量出现,且形成一定的研究特点,重点探讨二语学习者词汇量大小与英语成绩的关系,学习者所使用的词汇策略以及对国外理论的介绍;到了2000年以后,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无论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还是在研究的视角上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转变,呈现出多维度、多切面的二语词汇研究的动态画卷。
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经过10年的探索和发展,国内关于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已初具规模,无论是理论探讨还是实证研究都渐趋活跃,一方面吸收并消化西方最新的语言习得理论,另一方面结合国内
实际情况特别是针对我国大学生的二语词汇习得现
状进行探索,并从二语词汇的宽度研究深入到结合
表1.10年来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况内容1995-19992000-2005
研究范围
词汇宽度56词汇策略1612理论介绍414词汇深度
122理论构建03理论验证01母语迁移15认知层面011与本族语者比较
06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912实验研究235个案调查02基于语料库
1
18
研究视角
以宏观、共
时、描述性为主
以探究、共时、分析性为主
认知层面的心理词汇习得的深度研究,试图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探索二语词汇习得过程的真正奥秘。
然而,由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尚有不少课题有待探讨:1)二语词汇习得的理论基础到底是什么?如何在吸收消化国外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中国环境下的二语词汇习得理论?2)二语学习者选择有效学习策略的认知心理是什么?为什么某些策略比其他策略更有效?其认知基础是什么?3)母语概念系统对二语词汇信息的提取和习得有何影响?4)词汇知识减损发生的机理是什么?在二语学习的哪个阶段更容易发生?二语学习者是如何应对词汇知识损耗现象的?
1.二语词汇的理论构建
我国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还处在词汇宽度和深度研究的交叉时期,仍有相当数量的研究停留在探究词汇量的大小及其与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关系上(马广惠,2001;吕长竑,2004;刘东虹,2004),但从表1可以看出,对二语者词汇知识的习得研究开始得到重视。
因为研究发现,虽然词汇量的大小可能对语言能力的某些部分直接相关,但并不能完全反映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以及他们对所习得词汇掌握和使用的程度。
这方面的研究几乎没有任何习得理论的支撑,当然也就无法对所研究的现象做令人信服的解释。
二语研究者们现在已取得共识,认为掌握一个词至少必须包括4个方面的知识:形式(词的音、型),位置(语法、搭配),功能(熟练、得体),语义(概念、联系)。
(Nati on,1990)以前对词汇习得所采用的“二分法”(known/unknown)已经让步于全新的“多维观”,开始关注学习者从未知到部分知道直至全部知道的渐进习得过程。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词汇习得研究重点开始转移,探索学习者词汇知识能力的发展过程。
(吴旭东、陈晓庆,2000;刘绍龙,2003;董燕萍、周彩庆, 2003)研究发现,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接受性知识总是大于产出性知识,接受性词汇知识的运用能力尤其是词义的接受性能力远超出产出性知识的运用能力,其有效习得的顺序依次为:词性———词义———词缀。
这说明,我国二语词汇知识的习得中重词义理解,轻实际运用,追求词汇习得的宽度,忽视词汇习得的深度。
刘绍龙还构拟出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知识习得和发展的潜在走势:接受性词汇知识的优先习得→接受性词汇知识持续发展与产出性词汇知识的少量习得、缓慢发展及词汇各类知识的不平衡发展。
相关研究得出的总体结论为:“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常用词深度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处在较低的水平”。
(濮建忠,2003)
对这样的结果我们能用什么样的理论给予合理的阐述呢?到底词汇习得过程遵循什么样的理论模式?目前国外提出了不少相关的词汇习得理论,如Vanniarajan(1996)的学习者内外因互动模式,De Bot Paribakht&W esche(1997)的词汇加工模式, Henriksen(1999)的词汇3维度发展模式,J iang (2000)的词汇表征与发展模式,Hulstijn&Laufer (2001)的投入量假说等等。
这些模式分别侧重词汇习得的不同方面,或是介绍了影响词汇习得的内外因素,或是描述了词汇习得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词汇习得研究的某些关键问题,如词汇的加工与表征形式,已有语言知识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等等。
但这些理论较少关注词汇习得的具体过程,以及习得过程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各理论之间也缺乏联系,显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
我国的词汇习得目前还是以借用国外不同的理论做支撑,从中国二语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对这些理论加以验证或补充,如黄燕(2004)通过比较3项阅读任务对学习者生词记忆的影响来检验Hulstijn&Laufer的投入量假设的合理性。
也有学者开始尝试构建中国学习者二语课堂环境下的词汇习得理论,如刘绍龙从“产”“接”两个维度探讨了二语词汇知识的阶段性习得特征和发展趋势,提出了基于实证调查的词汇知识发展差异假说。
张文忠、吴旭东(2003)则在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他们把词汇能力发展划分为4个维度和5个阶段:词汇知识广度、深度、词汇知识运用的精确度和自动化程度;学习者注意单词阶段和注意、加工、记忆和提取单词信息阶段。
他们指出,在词汇习得的每个阶段,注意机制以不同的方式产生作用,把已知信息通过某种学习策略与需加工的单词信息联系起来,重新组织后形成词汇信息网络,成为二语词库。
学习者在理解和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激活提取词库中的单词信息,最终能够熟练运用这些单词;而不能经常得到激活和提取的信息则逐渐被淡忘,导致词汇知识减损,需要时即使占用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也未必能够有效激活和提取,最终导致二语词汇能力无法达到本族语者的水平。
张文忠和吴旭东(2003)认为,这个模式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贯穿信息加工过程的二分法。
运用二分法在解释哪些单词可以习得、习得的程度和发展轨迹的同时,也同时能够说明哪些单词未能习得或错误习得及其原因。
张、吴对此模式的透彻细致
54
第4期张 萍,王海啸 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
的理论阐述几乎涵盖了词汇习得的方方面面,应该说是到目前为止最为全面的词汇习得理论模式,但把习得过程中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加工机制简单二分为受注意和未注意、被加工和未被加工似乎有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的嫌疑,很难说明二语词汇习得的复杂过程。
中国环境下的二语习得者词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极不平衡,学习者的语言水平看似提高,实则语义知识和产出能力却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仅靠二分法恐怕很难解释。
不管如何,这种认知心理模式的提出对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的研究颇具意义,它意味着中国的二语词汇习得研究不再停留在对习得的实证数据的报告阶段,而是开始注重深入探究二语学习者词汇习得过程的理论构建和认知解读。
当然,这些理论是否有长久的生命力还有待于更多的研究去检验、修正。
2.词汇策略有效性的认知解释
从表1可以看出,这10年来国内学者对词汇策略的研究兴趣很浓,究其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学习者仅靠课堂输入无法习得大量词汇,而各种各样的英语考试又充斥着词汇的测试,学习者必须在词汇习得上花费大量精力;二是国内外语环境无法提供学习者所需要的真实语境来习得和产出词汇,而汉语和英语之间又存在着太多的差异让学生难以辨别,学习者必须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策略来学习和巩固所学词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诱发了研究者对词汇策略研究的兴趣。
他们想要知道,学习者所采用的各种词汇策略究竟与词汇成绩有多大关系?有没有对所有学习者都行之有效的词汇策略?哪些策略的使用会影响词汇学习的效果?学习者所使用的策略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习任务和不同性别等因素上是否有所变化?变化特点又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可以在已有的研究中找到部分答案。
如王文宇(1998)发现有4类词汇记忆策略(管理、活用、词形分析、单词表策略)与词汇测试成绩显著相关;吴霞和王蔷(1998)依据OπM alley&Cha mot(1990)的分类进行研究,发现所有元认知策略和部分认知策略与词汇量的大小和词汇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密切相关;张萍(2001)的多元回归分析表明,选择性注意、猜测、查找单词的多种意义、分类、多运用及广泛阅读等词汇策略的综合使用能有效促进学习者的词汇习得,而过多地依赖母语使用对词汇习得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不同性别的学习者在词汇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上也呈现一定的差别:女生比男生使用策略的种类要丰富,她们比男生更具自我管理意识,更喜欢采用反复读写的策略强化记忆,更多地运用上下文、分类及联想策略获取单词的意义;女生也比男生更喜欢与同伴相互交流讨论;而男生推崇自我激励、大量阅读,记忆单词时只按读音分类记忆。
(张萍,2002)在使用词典查取单词时,男生和女生也表现出不同的一面。
男生通常只要获取单词的基本意义,而女生还会进一步了解词的引申义。
有趣的是,尽管男女生在策略运用上有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与词汇成绩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原因可能是本项研究所截取的只是高水平学习者的某个阶段,体现不出明显差异,而仅仅通过问卷调查无法探究造成这种性别上的策略使用差异的深层原因和认知机制。
有研究也尝试对学习者的策略变化过程做跟踪了解,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词汇策略使用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张烨等,2003)善学者和不善学者所使用的策略也存在差异,但不同研究的结果却相互矛盾,如吴霞、王蔷(1998)中属于善学者的自我评估、选择记忆、猜测词义等策略却在张烨等的调查中变成了不善学者的使用策略。
这从一个方面证实了问卷调查研究方法的致命缺陷,它无法回答为什么会存在这种种差异?怎么去解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国外有学者已在分析关键词策略K WM(Key word Method)作为比较有效的记忆策略的认知机理。
(Shap ir o&W aters,2005)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相关的研究触及词汇策略使用背后的深层机制。
Gu&Johns on(1996)认为,学习者通常不会只采用一种策略来学习单词,他们在词汇习得水平上的差异也许正是由于他们所选择的策略组合不同而造成的。
因此,对词汇策略有效性的认知加工过程的探索是二语词汇策略研究走向深入的一个必然趋势。
3.词汇习得中的母语作用
对中国环境下的二语学习者来说,母语迁移是一个无法回避也避免不了的过程。
在二语学习之初,学习者难以获得真实全面丰富的二语信息,学习者必须依赖于母语的语义、句法和词法来理解、注意和记忆二语的词汇,依靠已经建立的母语概念系统介入二语词汇的记忆网络,帮助激活和提取词汇信息。
J iang(2000)的二语词汇表征及发展模式认为,随着二语水平的提高,对母语系统的依赖会逐渐被直接提取的二语词汇知识所取代。
事实上,二语学习者词汇能力的发展也必然是一个从有明显痕迹的母语使用迁移到与目的语近似使用的发展过程。
问题在于,即便是极高水平的双语者也无法避免母语的影响。
(王文斌,2000;Kr oll et al,2002)很多基于语料库研究的数据也表明,学习者会把母语的
64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
语音、语法、语义及语用知识迁移到二语词汇的学习过程中,甚至对英语的拼写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杨欣欣,1999;李红,2002;谭晓晨,2003;张淑静, 2005)究其原因,除了两种语言系统的巨大差异外,更多地恐怕是由于学习者所获得的二语词汇输入量少质差,语料提供者(如教师)又多为非本族语者,他们所提供的输入信息本身就可能有误差,如发音欠准,用母语解释导致学生误以为双语词汇意义可以完全对等。
这一方面强化了学习者对母语概念系统的依赖性,另一方面也给学习者造成了假象,以为掌握了二语词汇的用法,实则是母语等值翻译的结果。
我们已知母语迁移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巨大,也分析了众多的客观原因,但母语知识的影响绝对离不开学习者自身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有意无意利用母语构建心理词汇系统的过程。
我们需要重点探讨的不是客观原因,也不是通过语料库已有的输出结果逆推出种种主观猜测的解释,而是要追本溯源,从源头探究二语学习者如何运用或避免母语概念的心理过程,以了解母语知识究竟在二语词汇的注意、记忆、激活和提取过程中怎样在起作用。
通过追寻这样的心理表征过程以发现一些规律和特点,帮助学习者更合理、科学、有效地在适当的时期借用母语概念系统,而不是对其完全依赖,或在找不到恰当的二语词汇时就使用母语的对等词。
心理表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反应过程,对它的探究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距离的认识,有助于揭示心理语言类型的本质。
对母语概念系统在二语心理词库的构建和二语词汇习得中的媒介作用的认知探索还有待我们做深入研究。
4.词汇知识的遗忘或损耗
二语学习者都有词在唇边(T OT)的经历,曾经花很长时间背会的单词会在一段时间后难以想起,词就在唇边,却无法说出。
许多语言教师和假期归来的学生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想要使用某个词汇或词块时,它们就在脑海中若隐若现,可就是无法提取。
这种二语词汇知识的减损比语法、句法或语音减损更容易出现(W eltens,1987),正是这种不断遗忘、不断重复使得学习者和教学工作者一次次耗费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一次次花费人力、财力去重新复习、重新考试、重新过关。
对词汇减损的机制进行研究有重大的教学意义和政策指导意义,但由于我们无法真正进入人的大脑观察词汇网络的构成以及词汇减损的过程,因而我们很难知道词汇的减损是被彻底遗忘还是部分遗忘?是由于一时的提取失败还是受不良干扰被暂时阻滞?是发生在词汇习得的所有阶段还是到一定阶段才会出现?学习者又是如何处理损耗掉的词汇知识的?鉴于以上原因,关于词汇减损机制的研究国内几乎还是空白,国外的研究也处于起步阶段。
Meara(2004)尝试用心理学中联通论的研究方法构建词汇磨损仿真模型来研究二语习得中的词汇知识减损现象,认为词汇减损是可以测量和观察的词汇激活数量的变化过程,并且依据仿真模型得出的数据提出,减损事件(attriti on event)并非总能导致词汇丢失(vocabulary l oss),但词汇丢失一定是由减损事件而起。
但Meara描述的模型毕竟只是一个简化了的词汇知识计算机网络模型,目前根本不能解决现实中的词汇习得难题,反倒提出了更多问题。
5.结语
本文从二语词汇的理论构建、词汇策略有效性的认知解释、词汇习得中的母语作用和词汇减损机制4个方面总结了我国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客观的描述结果、共时的截面研究,更重要的是要探究微观的过程变化,历时地追踪和分析促成词汇习得的有效因素和词汇习得的心理过程。
词汇习得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二语学习者习得近似目标语的程度。
未来的二语词汇研究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本研究得到东南大学研究生院精品课程项目资助。
注释:
①通过中国期刊网CNKI搜索的9大外语重要刊物为:《外
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国语》、《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界》、《山东外语教学》。
参考文献:
[1]董燕萍,周彩庆.多义熟词的理解性和产出性词汇知识
的习得[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6):49-
52.
[2]黄燕.检验“投入量假设”的实证研究———阅读任务对
中国词汇记忆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4,(4).
[3]李红.中国英语学习者反身代词习得中的迁移作用
[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4]刘东虹.写作策略与产出性词汇量对写作质量的影响
[J].现代外语,2004,(3).
[5]刘绍龙.论二语词汇的习得与发展———基于实证调查的
词汇知识发展差异假说[J].外语教学,2003,(6):47-
50.(下转第106页)
74
第4期张 萍,王海啸 国内二语词汇习得研究概述
活。
同时,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
把日常生活导入非现实的世界,用离奇、荒诞的表达形式来表现自我存在。
他们的作品淡化了社会的作用,突出了现代人的不安感,其脱离社会的弱点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文学思想的产生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个人的作用被削弱,人的自我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另一方面,这种淡化和脱离社会的倾向也反映出作者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无奈。
参考文献:
[1]陈晓明.后现代主义[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1-9.
[2]村上春树.听风歌[M ].日本:讲谈社,1979.[3]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M ].林少华,译.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2001.
[4]村上春树.舞!舞!舞![M ].林少华,译.上海:上
海译文出版社,2002a .
[5]村上春树.世界尽头与冷酷仙镜[M ].林少华,译.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b .
[6]村上春树.奇鸟行状录[M ].林少华,译.上海:上海
译文出版社,2002c .
[7]林少华.村上春树作品的艺术魅力[J ].解放军外国
语学院学报,1993,(2).
[8]松原新一,秋山骏,等.战后日本文学史・年表[M ].
日本:讲谈社,1979:411-431.
[9]森健二.当今文坛动向[J ].日本:群像,1978,
(10):63-78.
[10]王宁.超越后现代主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01:1-34.
[11][美]杰伊・麦金纳尼.在国际流行文化的试金石上
———村上春树访谈[N ].赵武平,译.文汇报,2002-09-19(11).
(责任编辑 梁 利)
(上接第47页)
[6]吕长竑.词汇量与语言综合能力、词汇深度知识之关系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2).
[7]马广惠.理工科大学生英语词汇水平研究[J ].外语教
学,2001,(2).
[8]濮建忠.英语词汇教学中的类联接、搭配及词块[J ].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6):438-445.
[9]谭晓晨,王文博.对词在唇边现象的一项实证研究
[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52-55.[10]王文斌.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对英语反身代词的习得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274-282.
[11]王文宇.观念、策略与英语词汇记忆[J ].外语教学
与研究,1998,(1):47-52.
[12]吴霞,王蔷.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词汇学习策略[J ].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1):53-57.
[13]吴旭东,陈晓庆.中国英语学生课堂环境下词汇能力
的发展[J ].现代外语,2000,(4):349-360.
[14]杨欣欣.本族语对第二语言词汇记忆的影响[J ].解
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
[15]张萍.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442-449.
[16]张萍,等.英语学习者词汇观念和策略的性别差异研
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8):35-37.
[17]张淑静.从联想测试看二语心理词汇之间的联系[J ].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18]张文忠,吴旭东.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
知心理模式[J ].现代外语,2003,(4):373-384.
[19]De Bot,K .et al .Toward a lexical p r ocessing model f o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 on .SSLA 19(1997):309-329.
[20]Gu,Y .&R.K .Johns on .V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learning outcomes [J ].L anguage L eanring 4614(1996).
[21]Henriksen, B.Three di m ensi ons of vocabulary devel op 2
ment [J ].SSLA 21(1999):303-317.[22]Hulstijn,J.H.
&ufer .Some e mp irical evidence
f or the involvement l oad hypothesis in vocabulary acquisiti on [J ].L anguage L earnin
g 51(2001):539-558.
[23]J iang,Nan (蒋楠).Lexical rep resentati on and deve 2
l opment in a second language [J ].A pplied L inguistics 2111(2000):47-77.[24]Kr oll,J.
F .,E .M ichael,N.Tokowica &R.Duf our .
The devel opment of lexical fluency in a second language [J ].Second L anguage Research 1812(2002):137-171.[25]M eara,
P .
Modelling vocabulary l oss [J ].
A pplied
L inguistics 2512(2004):19-30.
[26]W eltens, B.The attriti on of foreign 2language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 w [J ].A pplied L inguistics 8122(1987).
(责任编辑 张立飞)
601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