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影像学
一、放射检查
1.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明X线。
2.医学影像学是集X线、CT、磁共振成像(MRI)、数字减影(DSA)、正电子体层(PET)、核医学、超声(US)、放射治疗及介入治疗等多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诊疗学科。
一、X线检查
1.一般说,高速行进的电子流被物质阻挡即可产生X线。
具体说,X线是在真空管内高速行进成束的电子流撞击钨(或钼)靶时而产生的。
X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
目前X 线诊断常用的X线波长范围为0.008-0.031nm。
2.X线具有与X线成像相关的特性:
①穿透性:X线波长短,频率高,穿透力强。
②荧光作用:荧光透视透影的基础。
③摄影(感光)作用:摄影作用是X线成像的基础。
气体比重低,吸收X线少,穿透多,在荧光屏上影像亮,在胶片上感光强,呈黑色。
④电离作用
⑤生物作用
3.X线成像基本原理:利用人体组织的密度和比重差异,造成吸收X线的能力不同,而形成不同灰度的X线影像,这称为自然对比。
如人体软组织间密度差异小,可人工引入造影
剂,造影剂分阳性如硫酸钡和碘制剂,阴性则空气氧气等。
4.常见X线检查技术
普通检查:荧光透视和摄影
特殊检查:体层摄影、软X线钼靶摄影(乳腺检查)、放大摄影、荧光摄影、记波摄影
造影检查:心血管,腹平片和静脉肾盂造影,腹膜后充气造影和消化道钡餐检查,腹主动脉造影等等
4.X线诊断:a.骨与关节 b.头颅(颅脑外伤、颅内高压、鼻窦病变、乳突病变)c.呼吸系统 d.循环系统(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病变)e.消化系统 f.泌尿系统(尿路结石、肾癌、膀胱肿瘤)
5.对X线评价
①成像清晰,对比度及清晰度均较好
②简便实用:特别实用于密度、厚度差别较大的组织或器官。
③平面重叠成像立体感差,常需作互相垂直的两个方位摄影,例如正位及侧位;
④对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及透视方便和直接;费用比透视稍高。
二、造影方式
①直接引入:
a.口服法:食管及胃肠钡餐检查;
b.灌注法:钡剂灌肠,支气管造影,逆行胆管造影,逆行泌尿道造影,瘘管、脓腔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等;
c.穿刺注入法:可直接或经导管注入器官或组织内,如心血管造影,关节造影和脊髓造影等。
②间接导入:造影剂先被引入某一特定组织或器官内,后经吸收并聚集于欲造影的某一器官内,从而使之显影。
吸收性造影:如淋巴管造影。
排泄性造影:如静脉胆道造影、静脉肾盂造影、口服法胆囊造影等。
前二者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聚集于肝、肾,再排泄入胆管或泌尿道内。
后者是口服造影剂后,造影剂经肠道吸收进入血循环,再到肝胆并排入胆囊内,即在蓄积过程中摄影。
三、计算机体层成像(CT)
1.CT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
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
所显示的是断面解部图像,其密度分辨力明显优于X线图像。
2.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
列所构成。
这些象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
象素越小,数目越多,构成的图像越细致,即空间分辩力高。
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
3.CT检查技术:CT平扫检查,造影增强扫描,造影扫描
4.CT诊断:a.颅脑(颅内肿瘤、脑出血和脑梗死、颅脑外
伤)
b.五官(眼、耳、鼻和鼻窦、喉)
c.脊柱(椎间盘突出,脊柱外伤)
d.胸部(肺癌、肺转移瘤、前纵膈肿瘤为甲状腺瘤,胸腺瘤和畸胎瘤、中纵膈瘤大多为恶性肿瘤、后纵膈瘤大多为神经源性肿瘤)
e.肝脏
f.胆囊
g.胰腺(胰腺癌、胰腺炎)
h.肾脏(肾癌、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囊肿)
i.肾上腺(CT为首选)
j.呼吸系统
k.盆腔疾病
四、磁共振成像(MRI)
1.核磁共振(NMR)是一种核物理现象。
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后成像的一种成像技术。
2.MRI的临床应用
a.神经系统(如脑肿瘤、脑缺血、脑外伤、脱髓鞘疾病等)
b.头颈部肿瘤
c.脊柱疾病
d.心血管系统
e.胸部疾病
f.盆腔疾病
g.肝胆系统
五、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1.血管造影,因血管与骨骼及软组织影重迭,血管显影不清。
DSA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的影像信息,以消除骨骼和软组织影的减影技术,是新一代血管造影的成像技术。
由于IADSA血管成像清楚,造影剂用量少,所以应用多。
2.DSA临床应用:a.头颈部应用(脑血管造影、颅内病变栓塞治疗、颈部病变的介入治疗)b.腹部应用(肾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肝脾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消化道出血介
入治疗)c.心血管应用(心血管造影、冠脉造影及冠心病介入治疗)
六.骨关节系统影像检查
1.胫骨成骨肉瘤(平片、动脉造影、DSA)
2.骨关节CT检查:CT在头颅和脊椎病变诊断中普遍应用,
优于普通X线。
CT在骨关节中一般不作为常规,必要时进行检查:a.需要横断面了解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 b.显示前后重叠的或平片难显示的细小病灶
3.骨关节MRI检查:MRI对各种软组织和病变内坏死出血、
液化和水肿等显示较好。
但对钙化和细小骨化的显示不如CT和X线平片。
4.骨折(fracture)骨结构的连续性中断。
外伤性骨折、疲劳性骨折、病理性骨折、火器伤骨折
5.关节脱位(dislocation of joint)
a.好发于活动范围大的大关节如肩、肘。
b.X线表现:关节骨端对位关系失常,可伴撕脱骨折。
c.常见脱位:肩关节(盂下、喙突下、锁骨下)肘关节常后脱位。
七.消化系统影像诊断
1.俯卧位左后斜位
2.空肠梗阻:空肠上段梗阻立位时可见胃、十二指肠及空
肠上段内有宽大的气液平面,形成“三泡征”。
八.胸部影像诊断
1.肿块的临床意义:常见于肺囊肿、肺结核、炎性假瘤、
良性及恶性肿瘤等。
2.中央型肺癌:肿瘤位于主支气管、肺叶或肺段支气管。
主要征象有:A癌块征(管腔狭窄或阻塞,肺门肿块及块内空洞)。
B阻塞征(肺气肿,肺不张,肺炎)C转移征(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骨质破坏等)D、压迫和肺外征。
二、核素检查
(一)核医学定义及分类
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一门应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并研究、探索其机制与理论的医学学科。
2.临床应用: 诊断、治疗基础研究:机理、理论
3.分类:基础核医学(Basic Nuclear Medicine)
临床核医学(Clinical Nuclear Medicine)
1)诊断核医学 a体外诊断核医学放射免疫分析b.体内诊断核医学:显像及功能测定
2)治疗核医学 a外照射治疗b内照射治疗
(二)核素显像类型及为何能显像?
1.局部显像:如甲状腺显像断层显像:如心肌断层显像
全身显像:如全身骨扫描局部断层显像:如胸部断层显像
静态显像:甲状腺静态全身断层显像:如全身断层显像
静态显像:如肝脏静态断层显像动态显像:如肾动态显像
动态显像:如肝脏动态断层平面显像:如甲状腺平面显像2.核素为什么能用于显像?
a.核素: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的一类原子称为核素。
b.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c.同质异能素: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
核能态高的核素不稳定,在其核衰变时发出放射性射线。
d.核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为核衰变。
放射性射线:α、β、γ射线。
α、β射线可用于治疗,γ射线可用于显像。
3.PET常用的显像剂:18氟-脱氧葡萄糖为最常用的显像剂(三)显像内容
1. 脑断层显像
●脑血流灌注显像
●脑代谢显像
●脑神经受体显像
●临床应用:TIA及脑梗塞
2.甲状腺平面显像;肾上腺髓质显像(肾上腺能受体显像);心肌断层显像;肺显像;
3.当肝内有占位病变时,肝实质受损,病变部位出现稀疏缺
损区;临床应用于肝内占位性病变;评价肝功能。
肝胆动态显像应用:肝前性黄疸;肝性黄疸;肝后性黄疸;
胆汁返流
4.全身骨骼显像;
5.肾动态显像
肾的图像反映显像剂从肾毛细胞血管滤过到肾小管、肾盏的过程是反映原尿的产生;
输尿管的图像反映输尿管的通畅情况及输尿管肾盂压力
膀胱的影像反映尿液从肾排到膀胱的情况
6.消化道出血显像
7.PET/CT在肿瘤中的应用
a肿瘤的良恶性鉴别b肿瘤的临床分期 c疗效评价
d监测肿瘤复发及转移 e寻找原发灶
8.PET/CT在基础研究中应用:抗肿瘤新药;新型显像剂开发
三、超声诊断
1.超声诊断:运用超声波原理对人体组织的物理特征、形态结构与功能状态作出判断的一种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2.超声波(频率超2万赫兹)的物理特性:①指向性,超声波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②反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时,由于声阻抗不同,在其分界面上,一部分能量返回第一种介质称为反射。
③散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果介质中含有大量杂乱的微小粒子(如血液中的红细胞、
软组织中的微细结构、肺部小气泡等),超声波激励这些小粒子成为新的波源,再向四周发射超声波,这一现象称为散射。
④绕射,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如遇到的物体其直径小于λ/2时,则绕过物体继续向前传播,这种现象称为绕射。
⑤衰减,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声能随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这种现象称为超声的衰减。
⑥多普勒效应: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存在着对向运动时,接收器收到的声波频率比声源发出的频率增高;反之,当声源与接收器背向运动时,接收器收到的频率比声源发出的频率要低,这一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
接收频率和发射频率之差称为频移(fd ),可用下式表示: fd =±2Vcosθ/λ
V为运动物体的速度,λ为声波波长,θ为声束入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间的夹角。
多普勒效应:判断血流方向(对于一点的血流信息实时二维显示,流向超声探头的血为红,远离为蓝);判断血流速度
3.超声检查优点: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实时性,无创性。
4.用途:
a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b检测囊性器官的大小、形状、走向及某些功能状态。
c鉴定脏器内占位性病变的物理特性(对囊、实性病变尤具优势),部分可鉴别良恶性。
d检测心、大血管及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与血流动力学
状态。
e检测积液的存在与否,并初步定性、定量、定位。
f随访经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各种病变的动态变化。
g引导穿刺、活检或导管置入,进行辅助诊断及治疗。
5.超声的分类:a发射方式:连续发射和脉冲发射
b接收方式:反射和透射
c控制扫查:手控机械、电子(线、相控)
d按回声显示方式分:最常用有A型(示波),B型(显像法),光点扫描(M型,即超声心动图),D型(频移D,超声多普勒)
6.多普勒超声=彩色多普勒+频谱多普勒
a频谱多普勒:估测血流方向;估测血流速度、血流量;估测血流性质
b彩色多普勒:“红迎兰离”法估测血流方向;色彩亮度初步估测血流速度和血流性质
彩色多普勒能量图优点:对低速血流检测敏感,无角度依赖性,无色彩混叠现象。
缺点:图像易受呼吸、心跳影响
7.超声微泡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a.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通过在特定部位发射不同声强的超声波,致微泡破裂,产生空化效应并使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
b.载药微泡借助UTMD技术能够有效提高靶组织局部药物浓
度,发挥靶向治疗作用。
8.超声检查前准备:腹部检查,盆腔检查,血管检查
四、心电图检查
1.概述:心脏不断地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心脏(心房和心室)在机械性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
心脏激动所产生的微小电流传到体表,用心电图机将这些电位记录下来,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为心电图
2.心电图的导联:临床上常用的导联共有12个,称为常规导联,包括6个肢体导联和6个心前导联。
肢体导联:双极肢导(Ⅰ,Ⅱ,Ⅲ);加压肢导(avR , aVL ,avF)
⑴P波:为心房除极波
①方向:Ⅰ、Ⅱ、avF、V4~V6直立,
avR倒置,其余多变化
②形态:圆钝形,可有轻微切迹。
肢体导
联电压≤0.25mV,胸导联<0.2mV
③时间: < 0.11秒
⑵P-R间期:从P波起始点测量到QRS波起始点距离,代表心房除极开始到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
正常成人P-R间期0.12~0.20秒。
通常P-R间期与年龄、心率相关,年龄小心率快,P-R间期短。
老年人及心动过缓者P-R间期稍延长,但最长不超过
0.22S。
⑶QRS波群:为心室除极的综合波,代表整个心室除极的电位变化。
①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最宽不超过0.11秒。
②波形和振幅:
a.胸导联(V1~ V6)
▶V1、V2呈rS型:RV1 <1.0mv,V1R / S<1 。
▶V5、V6呈qR,qRs,Rs或R型:RV5 <2.5mv,V5R / S>1。
▶V3、V4的R波和S波大致相等,呈RS型,称左右室过度图形。
b.肢导联:
▶avR主波向下,可呈QS、rS、 rSr或 Qr型;
R波掁幅: 不超过0.5mv。
▶avL与avF QRS可呈qR、Rs或R型,也可呈rS型。
R波振幅 : avL应< 1.2mv;avF 应< 2.0mv ;
Ⅰ应< 1.5mv 。
▶正常人:肢导联QRS波振幅绝对值相加≥ 0.5mV,
胸导联QRS波振幅绝对值相加≥0.8mV,
▶低电压:振幅小于上述数值称为低电压。
常见于心包积液,肺气肿或肥胖者。
⑷Q波:Q波振幅<同导联R波的1/4 (Q<1/4R)
Q波时间<0.04秒(Ⅲ、avR、avL可稍大)
V1、V2: 不应有q波,可呈QS波。
V5、V6: 可有正常小q波。
如Q波超过正常,见于心梗或心肌病等。
⑸ST段:为QRS波终末点至T波起始点之间的水平线段。
正常ST段接近等电位线, 或有轻度的上下偏移。
ST段下移:任何导联不应超过0.05mV。
ST段抬高:胸导联V1~V3不应超过0.3mV,肢导联及胸导联V4~V6不应超过0.1mV。
⑹ T波:为心室复极波,代表心室快速复极时的电位改变。
方向:与同导联QRS波主波方向相同。
Ⅰ,Ⅱ, V4~V6直立,avR倒置,余导多变化。
振幅: 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1/10R。
(Ⅲ、avL、avF、
V1~V3除外)
正常人胸导联T波振幅可高达1.2 ~1.5mV。
⑺Q-T间期: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的时间,代表心室除
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时间。
Q-T间期长短与心率快慢有关,心率60~100次/分时,Q-T 应在0.32~0.44秒之间。
⑻U波:是T波之后0.02 ~0.04S出现的小圆形波,
方向与T波一致,振幅很小(通常≤0.2~ 0.3mV); u 波增高见于低血钾。
3.平均心电轴
①定义:平均心电轴是心室除极过程中全部瞬间向量的综合,借以说明心室在除极过程这一总时间平均电势的方向和强度。
②心电图学中是指前额面上的心电轴。
因此,可用Ⅰ和Ⅲ导联QRS波振幅或面积计算平均心电轴。
③检查方法:有目测法和计算法
a.目测法:根据Ⅰ、Ⅲ导联QRS主波方向,估测心电轴的
大致方位(正常、左偏或右偏)
▶心电轴正常(0°~90 °):Ⅰ、ⅢQRS主波向上
▶心电轴右偏: ⅠQRS主波向下、ⅢQRS主波向上
尖峰相对
▶心电轴左偏: I QRS主波向上、ⅢQRS主波向下
背道而驰
③临床意义:正常心电轴:在 0°~ 90°之间。
▶轻度左偏:0°~ -30°之间。
明显左偏:-30°~-90°
见于横位心,左室肥大,左前分支阻滞。
▶轻度右偏:90°~110°之间。
明显右偏:> 110°,见于右室肥大,左后分支阻滞。
4.异常心电图
(1)心房与心室肥大
①心房肥大
a.左房肥大
P波形态:PⅠ、Ⅱ、avL、V5增宽、切迹或双峰,峰间距≥0.04秒。
P波时间:≥0.11秒。
P波电压:正常<0.25mV。
多见于风心病二尖瓣狭窄患者,称“二尖瓣型”P波。
b.右房肥大
P波形态:高耸尖锐,Ⅱ、Ⅲ、avF明显
P波电压:增高,PⅡ、Ⅲ、avF≥0.25mV。
P波时间:正常<0.11秒。
多见于肺心病患者,“肺型波”。
c.双房肥大:P波电压增高,时间增宽或呈双峰型P波。
常见于风心病及先心病患者。
②心室肥大
a.左室肥大
QRS电压增高:
RV5,V6>2.5mV,; RV5+SV1>4.0mV , >3.5mV(女性)
心电轴左偏:一般不超过-30°
QRS时间:增宽,为0.10~0.11秒。
ST-T改变:STV5、V6下移>0.05mV, TV5、V6低平、双向或倒置。
b.右室肥大
RV1 >1.0mV,V1(V3R)R/S ≥ 1
RV1+SV5 >1.05mV(重症>1.2mV)
心电轴右偏≥ 90°(重症110°)
avR R/S或R/q≥ 1(或 R >0.5mV)
少数病人V1呈QS型,qR(除外心肌梗塞)
ST-T改变:V1、V2 T波双向或倒置;ST段下移。
c.双侧心室肥大
当左右心室同时肥大时,两侧增大的电压(电力)互相抵消,则心电图无特殊表现.
⑵心肌缺血
①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a.T波改变:
1)心内膜下心肌缺血,与QRS主波相同高大T波。
2)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包括透壁心肌缺血或梗塞),与QRS主波相反的倒置T波。
b.ST改变:心肌缺血除T波改变外,可出现ST改变,表
现ST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1mV。
▶②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典型心绞痛:平静心电图正常,心绞痛发作时ST段下降,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变异型心绞痛:ST抬高伴T波高耸。
常在安静状态发生,疼痛重,持续时间长,易发生心肌梗塞,休息时疼痛不能缓解,含硝酸甘油效果差
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ST段下移,T波改变表现为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⑶心肌梗塞
①基本图形:当冠状动脉发生闭塞后,心肌发生缺血、损
伤、坏死,心电图表现T波倒置,ST段抬高和异常Q 波。
②a.“缺血性”改变:心内膜下心肌缺血,T波对称性增
高、直立。
心外膜下心肌缺血,T波对称性倒置。
b.“损伤性”改变:心内膜下心肌或对侧心肌损伤,ST压低。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ST抬高。
一般ST抬高不持久,要么恢复,要么转变为心肌梗塞。
c.“坏死性”改变:表现为异常Q波或QS波。
d.缺血、损伤及坏死性图形中:
▶缺血性T波改变常见,对心梗诊断特异性差,引起T波改变原因很多。
▶损伤性ST改变少见,对心梗诊断特异性强,也可见于变异性心绞痛。
▶只有典型的坏死性Q波改变,是诊断心肌梗塞的可靠依据。
▶如果缺血性T波,损伤性ST和坏死性Q波改变并存,且出现演变规律,对心肌梗塞的诊断最靠。
e.心肌梗塞的定位诊断:主要根据异常Q波出现的导联,再结合ST抬高与T波倒置来决定心肌梗塞的部位。
⑷心律失常
正常的心脏冲动起源于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支→浦氏纤维→心室肌。
当冲动起源点,频率、传导顺序以及传导速度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异常则称为心律失常。
①窦性心律及窦性心律失常(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称
为窦性心律)
窦性心动过速:窦性频率>100次/分。
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频率<60次/分。
窦性心律不齐:窦性长短P-P间距之差>0.16S。
窦性静止:亦称窦性停搏,心电图表现在规律的P-P间期中突然脱落一个P波。
②过早搏动(早搏):窦房结以下某一异位起搏点自律性
增高,在窦房结下传的冲动到达该处之前所发出的冲动,称为早搏(期前收缩)。
按起源部位不同分为房性、交
界性和室性三种,以室性多见。
a.室性早搏:早搏起源于心室,其心电图表现:
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形状宽大、粗钝或有切迹,其前无相关P波;
QRS时间延长,一般≥0.12秒;
T波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
一般联律间期相等,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b.房性早搏:早搏起源于心房,其心电图表现:
P波提前出现,其形状与窦性P波不同
QRS形态与主导心律者相同,伴室内差传时可轻度变形;
有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c.交界性早搏:早搏起源于交界区,其心电图表现:
提前出现QRS-T波群和逆行P-波,QRS波群与窦性相同; 逆行P-波位于QRS波群之前或之后,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③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异位起搏点位于心室以上的
部位
连续出现一系列过速QRS波群,QRS形态正常。
心律均齐
b.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异位起搏点位于心室内,其心电图
表现:
c.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包括加速性房性、交界性及室性心动过速)房性及交界性频率为70-130次/分,室性频率60-100次/分。
常常有突发突止的特点。
d.扑动与颤动:当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异常增高,超过阵发性心动过速的频率,即形成扑动和颤动。
扑动、颤动可出现心房或心室。
▶心房扑动:P波消失,以形态相同,间隔相等,大小一致的F波代替。
QRS波群呈室上性,根据F-R(房—室)传导比率不同,心室律可规则或不规则。
▶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间隔不规则的f波(颤动波)代替。
QRS波群呈室上性。
▶心室扑动:
QRS-T波消失,以大小相等,形态相同的心室扑动波(VF)代替。
心室扑动一旦发生,一般很快转变为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
QRS-T消失,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心室颤动波(VF)代替。
发生心室颤动如同临床死亡。
④传导阻滞
▶心脏传导阻滞:
按部位分:窦房阻滞、房内阻滞、室内阻滞
按程度分:一度、二度、三度
按变化过程分:永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和渐进性
a.窦房传导阻滞
一度窦房阻滞体表心电图无法诊断。
三度窦房阻滞心电图不出现P波,与窦性静止无法鉴别。
二度心电图显示P-QRS-T呈间歇脱漏,可明确诊断。
二度2型窦房阻滞:在规律的窦性P-P间距中突然出现一长间歇,长P-P间歇与短P-P间歇呈2-3倍
二度Ⅰ型(文氏型)窦房阻滞:心电图表现为窦性
P-P间距逐渐缩短,直至出现心房漏搏。
之后P-P间距又逐渐缩短,如此反复出现,即文氏现象。
b.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延长,>0.21秒,或>年龄心率的最高值
Ⅱ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文氏现象):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P波后无QRS波(心室漏搏)。
R-R间期逐渐缩小,直至发生漏搏。
漏搏后的P-R间期恢复原状,随着心搏P-R间期又发生逐渐延长,如此周而复始进行常称文氏现象.
Ⅱ型(莫氏Ⅱ型):
P波规律出现,P-P间距相等,P-R间期固定不变,可正常或延长。
R-R间距不规则,发生周期性QRS脱漏,常见的房室传导比例为2:1和3:2。
Ⅲ度(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完全性房室脱节,P-P和R-R间期各自相等,P-R间期不固定。
房率大于室率(P波频率大于QRS波频率)。